美学教案.绪论_第1页
美学教案.绪论_第2页
美学教案.绪论_第3页
美学教案.绪论_第4页
美学教案.绪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学

彭国栋

xwxpgd850524@163.com

课程性质:《美学》是为高等院校文科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理论基础课。(选修)

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讲授美学基本理论,使学生系统了解美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认识美的本质,掌握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和提高学生的理论意识和思维能力。为我们下一阶段的论文写作及学术研究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美学发展的历史;美的本质;美的范畴;美的基本形态;审美心理和审美教育。

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曹爱文2006年7月11日在报道落水儿童事件。教学方法:讲授与研讨结合、辅导与自学结合、配合作业训练。

考试:结合本课程的内容写一篇论文。

参考资料: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1979;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王一川《新编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刘叔成夏之放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李泽厚:《美的历程.美学四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2;

马奇:《西方美学思想资料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第一讲绪论

基本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美学,美学学科的历史及现状,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美学的人文品格。

重点及难点:

美学的性质,美学学科的人文品格。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美学一、美学——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历史是很古老的,但是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却又是十分年轻的。1、审美意识的形成据考古学证明,人类的历史大约已有四、五百万年,而人类创造的原始艺术品,则大致出现在离现今数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参考: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刘骁纯《从动物快感到人的美感》

1879年发现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壁画——《受伤的野牛》2、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从对具体的美的事物的欣赏到凝聚为一种较为抽象的美的观念,无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标志着这一演变过程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成果,是在语言文字中出现了“美”。

以汉语来说,“美”字最早见于殷代甲骨文。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解释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可见古代美与善同义,《说文》羌下云:“大,人也”。大部又云:“大象人形”。所以“羊大为美”也就是“羊人为美”。美就是以羊头或羊角为装饰的人,也有人把“美”解释为“像头上戴羽毛装饰如雉尾之类的舞人之形”,指出美字是古代巫师化妆跳舞(跳神)的象形字,说明了“美”的本义在于从事物众多涵义中显示出外观形式的美丽、美观的意义。在现代欧洲语言中的“美”“漂亮”等词的基础词,大多来源于梵文、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哥特语。它们的本义既同表现人对现实的实践关系的词——健康、道德纯正,好、舒适、光荣、有礼貌等相关,也同表现人对现实的情感关系的词——愉快、高兴、快活、感觉等有关。前者表明美和善是近义的,后者则侧重于人对事物的美丽的外观的评价关系。

美学思想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奴隶社会。美学思想具有一下特点:借助语言文字进行传播;较深刻地揭示审美现象的本质,已上升到理性认识。

A、伍举论美;“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B、我国首先注意到美与善有所不同的,是孔子。他对《韶》乐的评价是“尽美矣,又尽善也”。而对《武》乐的评价则为:“尽美矣,未尽善也。”

C、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美学思想。“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又光辉之谓大”。“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孟子·告上》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更突出的成就是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和艺术经验的细致总结。

A、《乐记》

先秦儒家经典艺术理论著作《乐记》,系统地论述音乐的根源、特征和作用,被誉为可以和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媲美的中国古典美学的开山之作。

《乐记》中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B、“以形写神”的理论

东晋的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主张通过人物典型外在特征的描绘,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

顾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chī丑陋

]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南齐谢赫又在《古画品录》提出绘画“六法”,“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总要求,是绘画的最高境界,这个理论的主旨也是要求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

此外,文论方面有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等。剧论方面有王骥德的《曲律》、李渔的《闲情偶记》等。书论方面有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guàn]的《书断》等。这些著作体现了对美的规律的探索与把握,同审美经验与艺术鉴赏的有机结合,显示了我国古代美学的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西方,美学研究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的。早在纪元前六世纪末,古希腊的毕达格拉斯学派,就根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柏拉图则从则哲学的高度,对美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他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不仅对当时流行的种种美学见解提出了异议,而且辨析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命题。美学在西方经历过五个阶段

①本质论美学。

②神学美学。

③认识论美学。

④语言论美学。

⑤文化论美学。

3、美学学科的建立

一直到了十八世纪,由于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推动,美学发展才进入了新的阶段。1735年,[德]鲍姆嘉通发表《关于诗的哲学沉思》的博士论文,提出建立美学这一学科的建议,首次使用了Aesthetic的术语。1750年,他正式出版其《美学》专著第一卷,并命名为《埃斯特惕克》《Aesthetic》,因此获得“美学之父”的称号,同时也标志着美学学科的建立。

知,逻辑学;意,伦理学;情,美学。

说明:关于美学的古老与年轻。马克思哲学的创立引起美学研究的革命性变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美学研究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对美学和艺术性问题也做过一系列重要原则性论述,提出了了“劳动创造了美”、“美的规律”、“自然的人化”等重要论点,这对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也有着指导作用。

参考: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第二节美学研究的对象

一、美学对象观的考察

1.近代西方美学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意见,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美学之父”鲍姆加登认为,美学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

第二、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对象是美的艺术;

第三、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批判唯心主义美学的同时,十分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论断;

第四,有些美学家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心理。

2.我国美学研究应涉及的对象和范围

朱光潜:美学研究的对象是艺术,美学是艺术哲学;

洪毅然: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美学是关于美的规律的学问;

蒋孔阳: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李泽厚: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

概括来看:

第一、美的问题,重在哲学探讨,包括研究美的本质,美的根源,美与真善的关系,美的各种表现形态的本质与不同特征;

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的问题;

第三、艺术问题。

中外有关美学对象的见解看起来各不相同,实际上在不同之中有着相同点,即都承认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现象的,只是着眼点和侧重点不同而已。

那么,作为一种科学的美学学科体系,究竟应以什么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呢?这不是一个思辨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证问题。就是说,要建立一种科学的美学体系,不能从某种先验的观念、原理出发,而要从最简单、最基本、最确定的事实出发。这个事实就是人类的审美活动。

长期以来曾流行这样一种看法,认为美的本质问题是整个美学的基本问题,因而一切美学问题的解决,应以美的本质问题的解决为前提。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产生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

世界上一切被认为是美的事物,也都是在人和自然界的生成过程中生成的。离开了人类的实践活动,离开了人类的诞生过程和自然界的生成过程,奢谈美的存在和本质,也是毫无意义的。不是在人和自然界之上、之外存在着一种预成的(神创的)美,然后才有人类的审美活动,而是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产生和形成了美。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回到人本身。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美、美感、美的欣赏和创造、美育这四个有内在联系的部分。具体如下:

美(审美客体),重哲学思辩:美的本体论——美学的基础;

美感(审美主体),重心理学探讨:美的主体论——美学的核心;

美的欣赏和创造,重社会学考察:美的实践论;

审美教育(美育),重教育学研究:美的功能论——美学的落脚点和归宿。第三节美学学科的人文品格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人文科学

按照《大英百科全书》第15版的介绍“人文是那些既非自然科学也非社会科学的学科的总和。一般认为人文学科构成一种独特的知识,即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学科。”

从渊源上看,人文学科源于古罗马时期西塞罗在论述培养理想的辩论家时所提出的一种教育纲领,而后成为古典教育的基本纲领,再后来又成为中世纪基督教的基础教育。这时的人文学科包括数学、语言学、历史、哲学和其他学科。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研究与神学研究相对立,人文主义者所研究的问题包括语法、修辞、史学、历史和道德哲学。19世纪,包括数学在内的古典教育纲领成为英美学院和欧洲大学预科的基础教育。尽管这种教育的内容不断变化,但它的基本目标却一直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即训练人的知识技能,使人“更富于人道精神”。人文学科作为与自然科学相对的知识领域,出现在19世纪。德国哲学家率先提出人文学科的一般理论。狄尔泰称之为精神科学,又译人本科学或人文学科。李凯尔特称之为文化科学。

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无论是从研究的对象、目的、旨趣还是从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方面,都存在着重要的区别。这区别的核心是研究主体是否采取了人文主义的视野。自然科学以纯然客观的态度研究它的对象,而人文学科则以人性化的视野赋予自在的自然以意义和价值。所以,人文主义的视野里的世界,不是一个纯然事实的世界或物质的世界,而是由人所创设的“文化的世界”、“意义的世界”。

与研究对象相适应,人文学科采取一种有别于自然科学占主导地位的因果说明的方法——解释学的方法。解释不是客观的被动的认知,而是理解基础上的参与、体验。

贺新郎·辛弃疾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美学作为人文学科

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对象”其实也就是一种“审美现象”,它同事物的物质实体性不完全相同。这意味着“美”虽然是我们的感受对象,但又并不在体验之外。故而它不仅不能被我们抽象地谈论,甚至也很难正面加以描述。

美学的悖论在于:一方面,美学作为关于美的言说,必须化整体的神秘为局部的清晰,否则它就显得徒有其名;但另一方面,美学的此番承诺看来是无法兑现的,因为这种谈论是对美的去魅,故而在这种话语系统中美已不复存在。(语言的悖论,不可言说的言说)

英国当代美学家伊格尔顿提交的方案,似乎有点耸人听闻:在他看来,美学从来不是名副其实的“审美之学”,而是以人类解放为主题、以社会乌托邦为参照的诗性政治学。美学之所以一度能有重大影响,是由于“美学对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并提供了新的选择”。

美学其实是一种人学。美学家们对美的关注其实只是借花献佛地借助于对美的谈论,来曲径通幽的洞悉人性深处的奥秘。取道于对审美现象的穿越,来澄清人类存在的生命困惑,寻找意义的停泊地。

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美学研究的领域是一个文化的世界,意义的世界。其人文品格主要表现在:

第一、以作为主体的人为研究对象。

第二、评价性而非事实判断。

第三、体验性。

第四节美学研究的方法

(自然科学,说明;人文科学,解释)

黑格尔曾经说过,方法作为工具,“是主观方面的某种手段,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发生关系”,“方法本身就是对象的内在原则和灵魂”。

方法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为研究对象的特征和研究主体的目的所决定的。一方面,方法的选择应该充分尊重研究对象的特征。另一方面,研究方法也是主体自觉选择的结果,它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研究主体的理论视域和理论筹划。一、中国当代美学方法的变革

1985年是中国当代美学获得现代发展的重要一年,这一年被称为中国美学的方法论年。

主要方法:首先是系统论的方法,在1985年,系统论曾被中国美学界所热烈的讨论和应用。

其次,是以学科为根据所提供的方法。如心理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发生学的方法、人类学的方法、语言学的方法等等。

再次,是建立在一定哲学基础上的方法。如现象学的方法、解释学的方法、符号学的方法。二、美学独特的方法

美学对象——审美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美学必然有与研究对象相适应的方法。在这里我们主张一种建立在现代解释学基础上的理解——解释的方法。

在西方,解释学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相处,古希腊传说中,有一位信使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