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学概论课件_第1页
商品学概论课件_第2页
商品学概论课件_第3页
商品学概论课件_第4页
商品学概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商品學的產生與發展況1.2現代商品的整體概念1.3商品學的研究對象1.4商品學的研究內容1.5商品學的任務本章小節復習思考題

第1章緒論第1章緒論1.1商品學的產生與發展況

商品學作為一門獨立科學,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特定的研究對象----商品

商品學的產生與發展:

自然經濟--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商品經濟

1.1.1我國商品學的發展概況

1)商品學的萌芽階段

唐朝(西元618年—907年)農業、冶煉業、陶瓷業、印刷業和其他手工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廣州、泉州、揚州等地已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埠。

羽寫出了《茶經》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葉商品學專著。明朝李時珍完成了《本草綱目》春秋時代師曠著的《禽經》晉朝戴凱之著的《竹譜》宋朝蔡襄著的《荔枝譜》清代王秉之編著的《萬寶全書》等。

商品學的萌芽階段。商品學的產生和發展萌芽創立發展

2)商品學的創立和發展階段

19世紀以來,商品學由德國傳入我國,使我國商品學得到迅速發展。1902年我國商業教育中把商品學作為一門必修課,商品學教育和研究從此也就不斷發展起來。

1917年方嘉東編著的《商品研究通論》1925年戤在珣編著的《商品學》

1932年劉冠英編著的《現代商品學》

1934年潘吟閣編著的《分類商品學》和王博仁編著的《商品學》。

3)我國商品學的現狀——商品學的全面品質觀階段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中心工作轉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商品學得到了迅速發展,商品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出現了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

商品學研究的核心——商品品質

包含:商品的明確品質與隱含品質,

商品的有形品質與無形品質,商品的內在品質與外在品質。商品品質應是商品品質的自然屬性和商品品質的社會屬性的總和。

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商品學進入全面品質觀階段。

1.1.2國外商品學發展概況

1)商品學的萌芽階段

在9—10世紀間,身居大馬士革的阿拉伯人阿裏·阿德·迪米斯基著有《商業之美》一書,該書的副標題是“關於優質商品和劣質商品的鑒別方法及對商品騙子偽貨的識別指南”。這是現存文獻記載中的世界上最早的商業著作。16世紀中葉,義大利的普那斐特著《生藥學》;日本的直漱道三著《宜禁本草》;

法國官員沙瓦利著《完美商人》。內容上看趨近於商品學體系,但也都未能系統化、理論化。

2)商品學的創立發展階段

---德國人約翰·貝克曼1793年—1800年出版了《商品學導論》貝克曼被譽為商品學的創始人,他所創立的《商品學》被譽為“貝克曼商品學”。---1906年,俄國的尼基琴斯基著《商品學基礎教程》,他被譽為俄國商品學的奠基人。---1892年,日本人戶田翠香編著《日本商品學》,並規定為學校的教材,1926年上阪酋三編著了《商品學概論》。---1936年出現了商品研究機構,哈佛大學戈林女士編著的《購物試驗指導》教科書---1946年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了《消費品的標準與標誌》教課書,近年來又出版《紡織原料學概論》、《現代紡織品》等一些書籍。1976年成立了國際商品學會,以德文縮寫“IGWT”為會徽標誌,總部設在奧地利的維也納經濟大學,會刊為《商品論壇——科學與實踐》。

3)國際商品學界的主要學派及學術主張

(1)技術學派(2)經濟學派(3)融合學派(日本的水野良象、德國的費爾、奧地利的加瑟勒、萬融)

技術和經濟兩方面來研究和評價商品的使用價值,使商品學成為一門典型的邊緣科學,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應用技術科學。1.2.1商品的概念

商品是指用來交換,並能滿足人們和社會某種消費需要的勞動產品。商品是一種特指範疇的產品。

1.2現代商品的整體概念

1)商品是勞動的產物

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

問題:以下是否商品?天然的物品,如空氣、自然水、沙石等如知識、技術等。

2)商品能滿足人們和社會的某種需要

商品的使用價值,即商品的有用性。商品體的屬性包含:自然屬性、商品的社會屬性。3)商品必須用於交換

如手工業者自產留下自用的手工業品,農民自產留下自用的農業副產品,就不能歸於商品。1.2.2商品的整體概念

商品的整體概念包括三個層次:

(1)核心商品從本質來說,消費者購買和消費的是商品的效用,而不是商品本身。如:空調、冰箱、洗衣機等(2)有形商品

有形商品是以物質狀態存在的核心商品體及它的有形附加物。

例如,服裝市場、食品市場、五金市場、百貨市場等以物質狀態存在的商品。

(3)無形商品

無形商品是勞動的無形產物,其存在狀態相對於有形商品而言是無形的,它不是以物質狀態存在的。

例如,知識、技術、證券、股票、服務、勞務等。

2)按商品的類型特徵分類

(1)硬體商品

例如,微機的主機。

(2)軟體商品

指知識和技術的勞動產物。通常有形,或有形與無形的結合商品。

例如,微機的軟體商品、設計圖紙等。

(3)流程性商品

工藝流程中間產物,通常屬於有形商品。。

如;鋼鐵、化學化工產品、醫藥等

(4)服務活動性商品

服務活動性商品是指商品在實現交換和消費時的服務活動。服務是無形商品。

如:餐飲、賓館、酒店、律師事物、物業管理、清潔家政服務

我國等同採用的國際標準IS09004-2《品質管理和品質體系要素第2部分:服務指南》,明確了12種服務類型:第1種為接待服務:餐館、飯店、旅行社、娛樂場所、廣播、電視、度假村。第2種為交通與通信:機場與空運,公路、鐵路和海運,電信、郵政、數據通信。第3種為健康服務:藥劑師、醫生、醫院、救護隊、醫療實驗室、牙醫、眼鏡商。第4種為維修:電器,機械,車輛,熱力,系統,空調,建築,電腦。第5種為公用事業:清潔工作,廢物處理,供水,場地維護,供電,煤氣和能源供應,消防,治安,公共服務。第6種為貿易:批發,零售,倉儲,配送,行銷,包裝。第7種為金融:銀行,保險,津貼,財產,服務,會計。第8種為專業:建築設計(建築師),勘探,法律,執法,安全,工程,專案管理,品質管理,諮詢,培訓和教育。第9種為行政管理:人事,電腦處理,辦公服務。第10種為技術:諮詢,攝影,試驗室。第11種為採購:簽訂合同,庫存管理和分發。第12種為科學:探索,開發,研究,決策支援。

1.3商品學的研究對象1.3.1商品使用價值

商品學研究的客體是商品;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雙重屬性;

商品學的研究對象和範疇主要是商品的使用價值;

商品使用價值是指商品滿足人們和社會需要的效用,即有用性。1.3.2商品學的研究對象

商品學是研究商品使用價值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由商品體本身的屬性所形成的。商品自然屬性構成了使用價值的物質基礎,是商品使用價值形成和實現的重要依據和必備條件。商品社會屬性(除商品價值之外)構成了使用價值的社會基礎,是社會需要和市場交換需要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商品使用價值實現的必要條件。

商品學研究商品的自然屬性包括:商品的功能、性能、性質、成分、結構等。不同效用的商品,有著不同的用途、使用方法和使用條件,與此相關的各種屬性綜合構成了自然屬性的商品品質。

商品學研究商品的社會屬性包括:商品對社會的適應性、時代性、心理性、文化性、流行性、民族性、區域性、可持續發展性等,與其相關的商品市場品質、美學品質、包裝品質(社會屬性部分)、服務品質等綜合構成了社會屬性的商品品質。

對於商品的屬性其狀態靜止是相對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商品的屬性在不斷地打破相對的靜止狀態處於動態的發展變化之中。因而促進新產品(商品)的開發、滿足動態發展市場的需求,是歷史的必然。工商企業必須清楚這一點,才能在激烈地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商品學研究的商品全面使用價值有如下特徵:商品使用價值處在動態發展之中,動態發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它屬於歷史的範疇;商品使用價值與商品價值是一個對立的統一體,不能絕對的分割開來;商品的運轉離不開社會,其使用價值是社會的使用價值;商品使用價值具有兩重性。

商品使用價值的上述特徵,決定了商品具有綜合型交叉邊緣科學的性質。在商品學的研究領域中自然屬性涉及到物理學、力學、電學、電子學、機械學、材料學、化學、物理化學、藥物學、生理生化學、醫學、生物學、工藝學、環境科學和電腦科學等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社會屬性部分將涉及市場學、廣告學、商業經濟學、企業管理學、物流學、價格學、消費經濟學、國際貿易學、標準化與品質管理學、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法學、政治經濟學等社會科學。綜上所述,商品學是一門文理相容,綜合性的應用技術科學。1.4.1商品學的組成部分

商品學是以商品客體為研究對象,以商品品質為中心內容,研究商品使用價值的科學。商品學總體上分為兩大部分:其一為《商品學概論》,其二為專業商品學,如《食品商品學》、《紡織品商品學》、《家用電器商品學》、《日用工業品商品學》等。

商品學概論側重於研究商品學學科的共性,培養學生掌握、研究商品使用價值的有關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

專業商品學則是研究學科中具體商品的個性問題,以具體商品的品質為核心,研究其使用價值。1.4商品學的研究內容在國外已將市場學、廣告學、商品學視為銷售戰略的三大支柱。1.4.2商品學的研究內容商品學的研究對象——商品使用價值。商品學研究的中心內容——商品品質

商品使用價值是由商品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綜合構成的。

商品品質自然屬性的研究:分析商品成分、結構、性質、技術特性等入手,研究其變化規律。

商品學對商品品質的社會屬性的研究:從商品的社會適應性角度出發,探討其變化規律。1.5商品學的任務

1.5.1商品學的總任務

商品學是為商品在設計、開發、生產、流通、消費到廢止的全過程實行科學管理和決策服務的。是為促進商品生產、經營和銷售,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管理水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服務的。

1.5.2商品學的具體任務1)指導商品使用價值的形成2)評價商品使用價值的高低3)保證商品使用價值的品質4)促進商品使用價值的實現5)推動商品使用價值的發展6)培養使用價值研究和管理專業人才

本章小節

商品學產生與發展可分為萌芽、創立和深化發展三個階段。我國商品學界認為,唐朝陸羽於西元780年寫出的《茶經》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葉專業》商品學專著。國際商品學界認為,德國人貝克曼為商品學的創始人。

商品學界存在著三大學派,即技術學派、經濟學派和融合學派。我國商品學屬於融合學派,進入全面品質觀階段。

商品是指用來交換,並能滿足人們和社會某種消費需要的勞動產品,是一種特指範疇的產品。現代商品的整體概念,包括:核心商品層、有形商品層、無形商品層。

商品學的研究對象和範疇主要是商品的使用價值,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商品的屬性是由商品自然屬性和商品社會屬性構成的,商品使用價值處在動態發展之中。商品學是一門文理相容,綜合性的應用技術科學。

商品學是以商品客體為研究對象,以商品品質為中心內容,研究商品使用價值的科學。

商品學總體上分為兩大部分:其一為《商品學概論》其二為專業商品學。

商品學是為商品在設計、開發、生產、流通、消費到廢止的全過程實行科學管理和決策服務的。是為促進商品生產、經營和銷售,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管理水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服務的。關鍵概念:

名詞解釋:商品學、商品、商品使用價值、通用商品、硬體商品。1、我國商品學的發展過程歷經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基本觀點和學術主張是什麼?2、國際商品學界的主要學派及我國商品界屬於哪個學派,其基本學術主張是什麼?3、商品體之間的主要區別表現在幾個方面?4、什麼是商品附加物?包括哪些內容?5、商品按宏觀是如何分類的?現代商品的全部內容包括哪些?6、試論商品學的研究對象。7、商品學研究的中心內容和基本內容是什麼?8、商品學研究的任務是什麼?

復習思考題2.1現代商品的全面品質觀2.2商品品質的基本要求2.3影響商品品質的因素2.4商品品質標準2.5商品品質標準的分級

本章小結

復習與思考

第2章商品品質第2章商品品質符合性質量:產品(服務)應

符合規範或要求。

適用性品質:產品(服務)適合顧客需要的程度。

廣義品質: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

適用於:產品、服務、過程組織、體系、人員極其組合。2.1品質概念(掌握)品質定義:

一組固有的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

要求---明示的、通常隱含的或必須履行的需求和期望。特性---可區分的特徵。如:物的特性、感官的特性、行為的特性、時間的特性、人體工效的特性、功能的特性等。

由於顧客及相關方的需求是動態的、廣義的。品質具有:經濟性、廣義性、時效性、相對性。品質概念的四性(掌握)

2.2現代商品的全面品質觀2.2.1商品品質

商品品質是商品學研究商品使用價值的核心內容,是商品學研究的中心問題。

商品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品質也是一個整體的概念。

商品學中所研究的商品品質是一個全面的商品品質。

1)狹義的商品品質

狹義的商品品質通常限定在一個特定的範圍或領域內,在一定的條件下,滿足一定的需要,片面強調某一方面的各種特性。生產領域---偏重於自然屬性和技術特性;流通領域---偏重於社會屬性,以滿足消費需求為量度;消費領域---由購買時的商品性能和使用過程中的商品性能構成。

如好用性、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綠色性等構成的。

商品品質的自然屬性商品品質的社會屬性2)廣義的商品品質

定義---產品或服務的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3)現代的商品品質觀

商品品質即商品品質,是在一定的條件下評價商品使用價值優劣程度的各種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商品有形品質和無形品質、內在品質和外觀品質、商品滿足明確需要和隱含需要能力的特性和特徵的總和。

2.2.2保證和提高商品品質的重要意義

“同樣的產品比品質,同樣品質比價格,同樣的價格比服務。”

1)品質是水準的標誌

2)品質是企業的生命

3)品質是供給的基礎

4)品質提供效益

5)品質控制市場對商品品質的基本要求:功能保證性、品質指標可信性、性能穩定性、安全性、環保性、經濟性、市場適應性、資訊服務性等。

2.3.1功能保證性

是構成商品使用價值的基本條件,是評定商品品質的基本要求。

如食品的營養價值功能、日用工業品和家用電器的適用性功能等。

2.3.2品質指標可信性

品質指標(技術指標)是各級各類標準所規定的品質特性必須達到的技術要求。可信性是一種集合特性,包括可用性、適應性、可靠性、維修性、耐用性和商品壽命等。2.3商品品質的基本要求

1)可用性

隨時使其處於工作狀態的可使用程度。可用性可用公式(1)表示:可用性=

可用性反映了該種商品在規定條件下保持其規定功能的能力。

2)適應性

商品使用時,商品與外界條件的適應能力,內容包括商品與人和商品與周圍環境的適應性。如溫度、壓力、衛生條件等的適應性要強。

使用適應性是評價高檔耐用商品的重要品質要求。

3)可靠性

商品在規定條件下和規定時間內(壽命之內),完成規定任務的能力、可接受維修的能力、任意可用的能力。是評價機電、電器類商品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4)維修性

5)耐用性

評定絕大多數日用工業品和耐用消費品品質的主要依據。

6)商品壽命(時間性)

如一號乾電池,一級品標準儲存期限為一年,保證開路電壓不低於

1.52V。2.3.3性能穩定性

性能穩定性是指商品在使用過程中性能的不變動性。它是評價電器類商品和機械類商品品質特性的重要指標。例如,許多電器耐用消費品,往往由若干元器件組成,某一元器件出現變異波動,就可能使整機性能發生波動,造成性能不穩定的現象,使整機時好時壞,使用性能難以保證。

2.3.4安全性

安全性是指商品在儲存、流通和使用過程中保證人體和周圍環境不受傷害的性能。如食品符合衛生要求,不含有害的物質或有害物質的含量以及病毒微生物的含量不得超標;家用電器必須有良好的絕緣性能和防護裝置,以免造成被電擊傷和死亡事故;日用工業品中的肥皂、牙膏、化妝品等,應對人的皮膚、口腔無刺激性,無毒害性等。2.3.5環保性

環保性主要是指商品對周圍環境的保護性能。環保性要求商品在生產、流通、消費直至廢棄階段,均不應對社會和人類生存環境造成危害。。如現代家用電器中的綠色電冰箱、綠色電腦,食品中的綠色食品等。

2.3.6經濟性

經濟性是指商品的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都能用盡可能少的費用獲得較高的商品品質。

離開經濟性孤立地談品質,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品質成本分為生產經營品質成本和消費品質成本兩種。2.3.7市場性

市場性是指商品的市場品質適應市場消費需求的程度。主要包括商品的適銷對路性,即適應消費習慣、水準、季節變化、節日需要、時尚、更新換代性和美觀舒適性等。

2.3.8品質資訊服務性

品質資訊服務性是通過標識以及有關檔,提供有用的品質資訊。

1)認證標識必須標明:商品標準號、品質認證、合格證、名稱、規格、型號、等級、主要技術指標或成分和含量、商標、認證標誌等。

2)警示性標識

生產日期和安全使用期(保質期或有效期)或失效日期;警示標誌或者警示說明;劇毒、危險、易碎、儲運中不能倒置、儲運注意事項等。

3)生產許可證標識

批准的許可證編號。

4)使用說明

對於耐用性商品尤其是電器類商品,還應備有安裝方法、原理圖、維修方法、線路圖,價格昂貴的高檔電器商品還應備有維修手冊等。比較完備的商品使用說明書應包括以下內容:商品的技術經濟指標、使用範圍和條件、使用方法、品質保證期限、儲存條件、保養方法、注意事項等。

5)工序質檢標識

在工藝比較複雜、工序較多的耐用商品中,按照企業品質管理的品質保證體系要求,對每道工序完成的零部件都要打上印跡,如序號、日期、批號、件號、操作員號、檢驗員號等標記。

6)出廠地點和時間在商品或其包裝上標明的生產廠廠名、廠址、生產時間和產品有效期等。

2.4.1影響商品品質的因素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一個複雜的系統,系統效應問題。

2.4.2影響商品品質的因素主要可概括成以下十一個方面。

1)科學技術的發展

2)科學管理和員工素質

3)科研與設計

4)原料

5)工藝和設備

6)品質檢驗

7)包裝

8)運輸與儲存

9)銷售服務

10)使用與保養

11)商品的廢棄處理2.4

影響商品品質的因素2.5

商品品質管理管理---計畫、組織、領導和控制。

品質管理:在品質方面指揮和控制組織的協調的活動。

品質管理是通過建立品質方針和目標,並為實現規定的品質目標進行品質策劃,實施品質控制和品質保證,開展品質改進等活動予以實現的。全面品質管理概念最早見於美國菲根堡姆博士1961年發表的《全面品質管理》一書。組織以品質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目的在於通過讓顧客滿意和本組織所有成員和社會受益而達到長期成功的管理途徑。全面品質管理(TQM)(理解)本章小結

商品學的全面商品品質概念是在一定的條件下評價商品使用價值優劣程度的各種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商品有形品質和無形品質、內在品質和外觀品質、商品滿足明確需要和隱含需要能力的特性和特徵的總和。

對商品品質的基本要求概括起來可以歸納為:功能保證性、品質指標可信性、性能穩定性、安全性、環保性、經濟性、市場適應性、資訊服務性等。

影響商品品質的因素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效應問題。在分析影響商品品質因素時,要以商品品質形成過程為主線,按科研與設計、生產、流通、消費到廢止的流程順序來進行。

關鍵概念:名詞解釋:商品品質功能、商品品質性能、商品品質指標、

1、對商品品質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復習思考題第5章商品標準化與商品品質管理5.1商品標準化5.2標準化原理5.3商品品質法規5.4商品品質管理5.5標準化與品質管理的關係

本章小結

復習與思考2.4.1標準和制定標準的原則

1)標準的概念標準是在一定的範圍內,為獲得最佳秩序,對其活動或結果,所規定的共同和重複使用的規則和守則。標準應以科學、技術和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以促進最佳社會效益為目的。它是以檔的形式,經有關各方協商一致制定,並要經一個公認機構的批准。

“獲得最佳秩序”、“促進最佳社會效益”是制定標準的目的;這裏所說的最佳效益,就是要發揮出標準的最佳系統效應,產生理想的效果;這裏所說的最佳秩序,則是指通過實施標準使標準化對象的有序化程度提高,發揮出最好的功能。

2)制定標準的原則制定標準應遵循:從全局利益出發,認真貫徹國家技術經濟政策;充分滿足使用要求;有利於促進科學技術發展的原則。2.4商品品質標準2.4.2商品品質標準

1)商品品質標準的概念對商品品質和有關商品品質的各方面(如品、規格、用途、試驗方法、檢驗方法、標誌、包裝、儲存、運輸、養護等)所做的技術規定,稱為商品品質標準。

2)商品品質標準的主要內容商品品質標準的主要內容包括:①商品的適用範圍;②商品的品種、規格和結構形式;③商品的主要性能;④商品的試驗、檢驗方法和驗收規則;⑤商品的包裝、儲存和運輸等方面的要求。

3)商品品質與商品品質標準的關係(1)商品品質即商品品質的好壞,必須有一個判定的準則,這個準則就是商品品質標準。商品品質標準是商品品質的具體化和量化指標。(2)商品品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其品質的高低是比較而言的,各種層次和等級的商品品質有其相對應的品質標準。2.4.3商品品質標準的分類

A.按標準的約束性分按標準的約束性可分為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國家對涉及人類健康和安全,動植物生命和健康,以及環境保護和公共安全的產品實行強制性標準和強制性認證制度。除強制性標準之外,自願採用,自願認證的標準屬於推薦性標準。

B.按標準的表達形式分按標準的表達形式分為檔標準和實物標準。按規定,標準的表達形式必須採用檔標準,以文本形式表述,用特定格式的檔,以文字、表格、圖樣等形式表達商品品質和有關商品品質的各方面所做的技術規定。對難以用文字準確表達的品質要求(如色、香、味、手感、質感等),由標準化機構或指定部門用實物製成與檔標準規定的品質要求完全或部分相同的標準樣品(標樣),按一定程式頒佈,用以鑒別商品品質和評定商品等級,稱為實物標準。如糧食、茶葉、棉花、羊毛、蠶繭等農畜產品都需要實物標準。2.4.4商品品質標準的作用

1)商品品質標準對促進技術進步,保證商品品質,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提高社會經濟效益,促進貿易的發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2)商品品質標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是科學技術和生產發展水準的重要標誌,具有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作用。

3)商品品質標準是一定時期和一定範圍內具有約束力的產品技術準則,是商品生產、品質檢驗、選購驗收、使用維護和洽談貿易的技術依據。

4)商品品質標準是對商品品質爭議作出仲裁的依據,對保證和提高商品品質,提高生產、流通和使用的經濟效益,維護消費者和用戶的合法權益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5)商品品質標準可以提高我國企業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2.4.5標準體系

為了使一定範圍內的標準,建立起協調的秩序,並達到規定的功能,所應當具備的具有內在聯繫的標準有機整體,稱為標準體系。

標準體系具有如下特徵:

1)目的性

標準體系的目的是使標準化對象系統具備適合需要的功能和為此所必須具備的協調統一的秩序。比如企業標準體系,就是為了使企業這個系統,為實現其社會使命,必須具備一定水準的生產經營功能和為了達到並保持這個功能所需要的協調統一的秩序。

2)整體性

標準體系是由一整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標準組合而成的有機整體,具有整體性功能。這種整體性功能不是由各子系統或各要素簡單疊加起來的功能,而是這些子系統或要素相互“結合”而生成的新系統的獨特功能。

3)結構性

標準體系內的標準是按照一定的結構形式結合起來的。最基本的結構形式有層次性結構形式與程式性結構形式。

(1)層次性結構形式

層次性結構形式是指標准按層次關係結合起來的形式。這種結合形式,從本質上說,反映了標準化對象內在的抽象與具體、共性與個性、統一與變異的辯證關係。層次性結構有二種形式:

①高低性結構

②隸屬性結構

層次越高的標準,越反映對象的抽象性、共性與統一性;層次越低的標準,越反映對象的具體性、個體與變異性(多樣性)。層次高低的結合,使抽象與具體、共性與個性、統一與變異這些對立的特性能夠恰當地統一起來。層次性結構的另一種形式是隸屬性結構,即按照標準化對象自身結構的隸屬關係將標準結合起來。比如產品可分成若干組件;組件分成若干部件;部件分成若干零件;零件還可分成若干元素,按照這種隸屬關係將標準結合起來。

(2)程式性結構形式

程式性結構形式,是指標准按照過程的內在聯繫和順序關係結合起來的形式。這種形式反映了標準化對象活動過程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的有序性。比如,企業生產經營流程的標準體系,是由開發設計標準子系統、工藝標準子系統、生產供應標準子系統、銷售服務標準子系統、財務分配標準子系統和管理標準子系統等主要子系統結合而成的標準體系。這種結構形式,使整個過程與各階段之間、階段與階段之間達到高度的協調和銜接。2.5.1國際標準和國際先進標準

1)國際標準國際標準是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和國際電信聯盟(ITU)制定的標準,以及國際標準化組織確認並公佈的其他國際組織制定的標準。國際標準在世界範圍內統一使用。國際標準採用標準代號(如ISO、IEC)、編號(標準序號——發佈年代號)和標準名稱來表示。示例:ISO8402—1994《品質管理和品質保證術語》。其中:ISO(標準代號),8402(標準序號),1994(發佈年號),《品質管理和品質保證術語》(標準名稱)。

2)國際區域標準

國際區域標準是指由世界區域性集團組織或標準化機構制定的標準。例如,歐洲標準化委員會(CEN)制定的歐洲標準(EN)、歐洲電工標準化委員會(CENELEC)制定的標準等。

3)國際權威團體標準國際上有權威的團體標準主要指美國試驗與材料協會標準(ASTM),美國石油學會標準(API),美國軍用標準(MIL)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標準(ASME),美國電氣製造商協會標準(NEMA),美國電子工業協會標準(EIA),英國船級社標準(LR)等。2.5商品品質標準的分級2.5.2採用國際標準的方法

ISO/IEC導則21-1981(E)中規定,一般採用六種方法將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訂入(編入)採用國的國家標準。

1)認可法由國家標準機構直接宣佈某項國際標準為國家標準,其具體辦法是發一認可公告或通知,公告和通知中一般不附帶國際標準的正文,也不在原標準文本上加注採用國家的編號。

2)封面法在國際標準上加上採用國的國家標準編號,並附一簡要說明和要求,如說明對原標準作了哪些編輯修改,以及如何貫徹等要求。

3)完全重印法將國際標準翻譯或不作翻譯,採用原標準標題,重新印刷作為國家標準,並可在國際標準正文前面,加一篇引言,作一些說明或指示、要求。

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要求產品具有高的品質,好的性能,還要具有廣泛的通用性、互換性;這就要求標準在各國間統一起來,按照國際上統一的標準生產,如果標準不一致,就會給國際貿易帶來障礙,所以世界各國都積極採用國際標準。

4)翻譯法國家標準採用國際標準的譯文,可以用兩種文字(原文和譯文)或一種文字出版,採用時,也可在前言中說明被採用國際標準作了哪些編輯性修改,或作一些要求說明。

5)重新制定法根據某項國際標準,重新起草國家標準,即把國際標準“熔入”國家標準之中,或作層次上的修改或作結構上的變動,但一般要保留國際標準的主要指標,或基本上保留原結構格局。

6)包括與引用法制定國家標準時,完全引用或部分引用國際標準的內容。根據國際標準的“包容”情況及專業深度,制定國家標準時,可以選擇相關部分進行貫徹,其餘部分不貫徹;也可包括其國際標準的一部分,其餘根據需要補充新的內容和指標。目前世界各國都積極採用國際標準。2.5.3我國標準的分級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將我國標準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四級。我國的國家標準由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制定;行業標準由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地方標準由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制定;企業標準由企業自己制定。我國由國家品質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簡稱國家質檢總局(2001年4月國務院批准成立),替代原國家技術監督局(1988年7月國務院批准成立)負責統一管理全國的標準化工作,各地也相應成立對應的組織機構,服務本地區的標準化工作。

1)國家標準

(1)國家標準的概念

國家標準是指由國家標準化主管機構批准發佈,對全國經濟、技術發展有重大意義,且在全國範圍內統一的標準。對需要在全國範圍內統一的下列技術要素,應當制定國家標準(含標準樣品的製作):①使用的技術術語、符號、代號(含代碼)、檔格式、製圖方法等通用技術語言要求和互換配合要求;②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技術要求,包括產品的安全、衛生要求,生產、儲存、運輸和使用中的安全、衛生要求,工程建設的安全、衛生要求,環境保護的技術要求;③基本原料、材料、燃料的技術要求;④通用基礎件的技術要求;⑤通用的試驗、檢驗方法;⑥工農業生產、工程建設、資訊、能源、資源和交通運輸等通用的管理技術要求;⑦工程建設的勘察、規劃、設計、施工及驗收的重要技術要求;⑧國家需要控制的其他重要產品和工程建設的通用技術要求。國家標準的分類、代號與編號國家標準分為強制性國家標準和推薦性國家標準。國家標準的代號由大寫中文拼音字母構成。強制性國家標準的代號為“GB”,推薦性國家標準的代號為“GB/T”。國家標準的編號由國家標準的代號、國家標準發佈的順序號和國家標準發佈的年號(採用發佈年份的後兩位數字)構成。

國家標準中的“T”是推薦的意思。例如:GB/T13387-1992《電子材料晶片參考面長度測量方法》系指該標準為推薦性標準。值得注意的是“T”的讀音為中文拼音中的“tui”。國家標準由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編制計畫,協調專案分工,組織制訂(含修訂,下同),統一審批、編號、發佈。法律對國家標準的制定另有規定的,依照法律的規定執行。

(3)強制性國家標準的範圍下列國家標準屬於強制性國家標準:①藥品國家標準、食品衛生國家標準、獸藥國家標準、農藥國家標準;②產品及產品生產、儲運和使用中的安全、衛生國家標準,勞動安全、衛生國家標準,運輸安全國家標準;③工程建設的品質、安全、衛生國家標準及國家需要控制的其他工程建設國家標準;④環境保護的污染物排放國家標準和環境品質國家標準;⑤重要的涉及技術銜接的通用技術術語、符號、代號(含代碼)、檔格式和製圖方法國家標準;⑥國家需要控制的通用的試驗、檢驗方法國家標準;⑦互換配合國家標準;⑧國家需要控制的其他重要產品國家標準。

除上述範圍內的其他國家標準是推薦性國家標準。

“十五”期間,我國採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規劃目標已經確定,國際標準轉化為我國標準的轉化率將達到

70%,我國重要行業工業產品采標率達到

80%。到

2001年底,我國已經批准發佈的

19744項國家標準中,採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有

8621項,采標率為

43.7%。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和國際電工委員會

IEC現有標準

16745項,已轉化為我國國家標準的有

6300項,轉化率為

38%。

2)行業標準

(1)行業標準的概念

行業標準是指全國性的各行業範圍內統一的標準。行業標準由行業標準歸口部門統一管理,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審查確定。行業標準是對沒有國家標準而又需要在全國某個行業範圍內統一的技術要求所制定的標準。行業標準不得與有關國家標準相抵觸。有關行業標準之間應保持協調、統一,不得重複。行業標準在相應的國家標準實施後,即行廢止。

(2)行業標準的代號與編碼①行業標準代號由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規定,代號如下:農業

NY、石油化工

SH、林業

LY、機械

JB、輕工

QB、環境保護

HJ、紡織

FZ、煤炭

MT、化工HG、商業

SY。②行業標準的編號由行業標準代號、標準順序號及年號組成。示例1:強制性紡織行業標準編號FZ××××—××示例2:推薦性紡織行業標準編號FZ/T××××—××3)地方標準(1)地方標準的概念

地方標準是指在沒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情況下,需要在省、自治區、直轄市範圍內統一制定和使用的標準。地方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編制計畫、組織制定、審批、編號和發佈。內容包括:①工業產品的安全、衛生要求;②藥品、獸藥、食品衛生、環境保護、節約能源、種子等法律、法規規定的要求;③其他法律、法規規定的要求。

(2)地方標準的代號與編號①地方標準的代號為中文拼音字母“DB”加上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劃代碼前兩位數再加斜線,組成強制性地方標準代號。再加“T”,組成推薦性地方標準代號。示例1:吉林省強制性地方標準代號:DB22/

示例2:吉林省推薦性地方標準代號:DB22/T②地方標準的編號由地方標準代號、地方標準順序號和年號組成。示例1:DB××/×××—××強制性地方標準代號示例2:DB××/T×××—××推薦性地方標準代號③省、自治區、直轄市代碼:北京市110000湖南省430000天津市120000廣西壯族自治區450000河北省130000廣東省440000山西省140000內蒙古自治區150000海南省460000四川省510000遼寧省210000黑龍江省230000吉林省220000雲南省530000貴州省520000西藏自治區540000上海市310000江蘇省320000陝西省610000浙江省330000甘肅省620000安徽省340000青海省630000福建省350000河南省410000江西省360000山東省370000新疆維吾爾自治區650000湖北省420000臺灣省7l000寧夏回族自治區640000

4)企業標準(1)企業標準的概念

企業標準是指由企業制定發佈,在該企業範圍內統一使用的標準。企業生產的產品沒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時,應當制定企業標準,作為企業組織生產、經營活動的依據。已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企業也可以制定嚴於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內控企業標準,以提高產品品質水準,保證產品質量優於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爭優質和創名牌。

企業標準由企業自行制定、審批和發佈實施,報當地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備案。(2)企業標準代號與編碼

企業標準代號由“Q”加斜線再加上企業代號組成,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發佈的企業標準,則應在“Q”前加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簡稱漢字。其編號形式由企業標準代號、標準序號和年號組成。

企業代號可用中文拼音字母或用阿拉伯數字或兩者兼用,具體辦法由當地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規定,中央所屬企業則由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示例1:×Q/××××××—××。×Q/×××(企業標準代號),×××(標準序號),—××(發佈年號)。示例2:Q/××××××—××。Q/×××(企業標準代號),×××(標準序號),—××(發佈年號)。2.5.4國家標準的的制定、修訂與實施國家標準的的制定(1)制定商品標準的基本原則制定國家標準應當貫徹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法律、法規;有利於合理開發和利用國家資源,推廣科學技術成果;積極採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促進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與對外貿易的發展;保障安全和人民的身體健康,保護環境;充分考慮使用要求,維護消費者的利益;做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可靠、協調配套。(2)制定商品標準的一般程式Ⅰ組織起草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在每年六月提出編制下年度國家標準計畫專案的原則要求,下達給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領導與管理的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將編制國家標準計畫專案的原則、要求,轉發給由其負責領導和管理的全國專業標準技術委員會或專業標準化技術歸口單位。Ⅱ徵求意見國家標準徵求意見稿和“編制說明”及有關附件,經負責起草單位的技術負責人審查後,印發各有關部門的主要生產、經銷、使用、科研、檢驗等單位及大專院校徵求意見。國家標準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時,應明確徵求意見的期限,一般為兩個月。Ⅲ歸納整理負責起草單位應對徵集的意見進行歸納整理,分析研究和處理後提出國家標準送審稿、“編制說明”及有關附件、“意見匯總處理表”,送負責該專案的技術委員會秘書處或技術歸口單位審閱,並確定能否提交審查。必要時可重新徵求意見。Ⅳ審稿國家標準送審稿的審查,凡已成立技術委員會的,由技術委員會按《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章程》組織進行。國家標準送審稿的審查,未成立技術委員會的,由專案主管部門或其委託的技術歸口單位組織進行。參加審查的,應有各有關部門的主要生產、經銷、使用、科研、檢驗等單位及大專院校的代表。其中,使用方面的代表不應少於四分之一。審查可採用會議審查或函審。Ⅴ審批國家標準由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統一審批、編號、發佈,並將批准的國家標準一份退給報批部門。商品標準的復審和修訂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規定:標準實施後,制定標準的部門應當根據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適時進行復審,以確認現行標準有效或者予以修訂、廢止。標準復審週期一般不超過五年。

標準修訂的主要工作程式,按制定標準的有關規定要求執行。修訂後的標準順序號不變,僅把年號改為修訂的年即可。

(1)確認繼續有效的國家標準,不改順序號和年號。當國家標準重版時,在國家標準封面上、國家標準編號下寫明“××××年確認有效”字樣。

(2)需作修改的國家標準作為修訂專案,列入計畫。修訂的國家標準順序號不變,把年號改為修訂的年號。

(3)已無存在必要的國家標準,予以廢止。商品標準的實施

商品標準的實施,大致要經計畫、準備、實施、檢查、總結這五個階段。

(1)計畫

貫徹實施商品標準,首先要制定計畫,從整體上分析實施專案的需要和可能的相關因素和條件。合理安排人力,具體劃分任務和工作進度,明確職責,並對實施後的經濟效果進行預測分析。

(2)準備

為保證商品標準貫徹實施工作的順利進行,必須事先做好思想準備、組織準備、技術準備和物質條件準備這四個方面的工作。

(3)實施

實施就是將商品標準用於生產和流通。根據不同情況,可採取不同的實施方式。在實施過程中,各部門不得擅自更改或降低標準。從事科研、生產、經營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嚴格執行標準。不符合標準的商品,禁止生產、銷售和進口。品質監督檢驗部門要嚴格按照標準進行商品品質監督與認證,這是保證標準貫徹實施的重要手段。

(4)檢查

要將生產和流通過程中的實施情況進行全面檢查,使其符合標準化的要求。

(5)總結

總結包括技術上的總結以及各種檔和資料的歸納、整理、立卷、歸檔,對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本章小結

商品學的全面商品品質概念是在一定的條件下評價商品使用價值優劣程度的各種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商品有形品質和無形品質、內在品質和外觀品質、商品滿足明確需要和隱含需要能力的特性和特徵的總和。

對商品品質的基本要求概括起來可以歸納為:功能保證性、品質指標可信性、性能穩定性、安全性、環保性、經濟性、市場適應性、資訊服務性等。

影響商品品質的因素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效應問題。在分析影響商品品質因素時,要以商品品質形成過程為主線,按科研與設計、生產、流通、消費到廢止的流程順序來進行。商品品質標準是對商品品質和有關商品品質的各方面所做的技術規定。商品品質標準是商品品質的具體化和量化指標。國際標準是指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電工委員會和國際電信聯盟制定的標準,以及國際標準化組織確認並公佈的其他國際組織制定的標準。國際標準在世界範圍內統一使用。我國標準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四級。關鍵概念:名詞解釋:商品品質功能、商品品質性能、商品品質指標、標準、商品品質標準、國際標準、國家標準。

1、對商品品質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2、制定標準的原則是什麼?

3、標準體系有哪些特徵?4、採用國腳標準和國際先進標準有哪些方法?

復習思考題第5章商品標準化與商品品質管理5.1商品標準化5.2標準化原理5.3商品品質法規5.4商品品質管理5.5標準化與品質管理的關係

本章小結

復習與思考學習目標通過本章的學習,要瞭解商品標準化的概念、理解商品標準化的形式,掌握商品標準化的經濟效果;熟悉標準化的基本原理和標準化管理的宏觀原理;瞭解商品品質法規及其意義,初步掌握商品品質法規的特徵、性質和種類;掌握商品品質管理中的基本概念和商品品質的宏觀管理與微觀管理;明確標準化與品質管理的關係。

5.1商品標準化5.1.1商品標準化的概念

標準化是指在經濟、技術、科學及管理等社會實踐中,對重複性事物和概念,通過制定、發佈和實施標準,達到統一,以獲得最佳經濟秩序和社會效益的全部活動過程。這一定義說明:標準化不是一個孤立的事物,而是一個活動過程,而且是一個不斷迴圈、螺旋式上升的運動過程;標準化的效果只有當標準在社會實踐中實施以後,才能表現出來,絕不是制定一個標準就可以了事的;標準化是個相對的概念,不僅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程度的差別,而且還包含標準與非標準的互相轉化。

商品標準化是整個標準化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包括商品名詞術語統一化、商品品質標準化、商品分類編碼標準化、商品零部件通用化、商品品種規格系列化、商品品質管理與品質保證標準化、商品檢驗與評價方法標準化以及商品包裝、儲運、養護標準化等。5.1.2商品標準化的形式

標準化的形式是標準化內容的存在方式,即標準化過程的表現形態。標準化有多種形式,每種形式都表現不同的標準化內容,針對不同的標準化任務,達到不同的目的。商品標準化的形式主要有簡化、統一化、系列化、通用化、組合化等。簡化和統一化是最古老的、初級的、一般標準化形式;而系列化、通用化和組合化是標準化發展的高級形式。

A.簡化

(1)簡化的概念

簡化是在一定範圍內縮減商品的類型數目,使之在既定時間內足以滿足一般需要的商品標準化形式。簡化是人類有意識地控制複雜性、防止多樣性自由氾濫的一種手段。是人類對社會商品的類型進行有意識地自我控制的一種有效形式。

(2)簡化的目的

簡化的直接目的是控制商品類型(品種、規格)的盲目膨脹,而不是一般地限制多樣性。通過合理的簡化,消除不必要的商品類型以及同類商品中多餘的、重複的和低功能的商品品種,使商品的功能增加、性能更好、品種構成合理、趨於優化和形成系列,從而為新的更必要的商品類型、品種、規格的出現掃清障礙,為商品多樣化的發展和滿足社會的多樣化需求創造條件。因此,簡化是商品系統發展的外在動力,是對商品類型、品種有意識控制的一種有效形式。

通常所說的簡化指的是品種、規格的合理簡化。包括商品品種、規格的簡化;原材料品種、規格的簡化;工藝裝備數量、規格的簡化;零部件品種、規格的簡化等。(3)簡化的原則①事後進行的原則②限定時空的原則B.統一化(1)統一化的概念

統一化是把同類商品兩種以上的表現形態歸併為一種或限定在一定範圍內的商品標準化形式。它是商品標準化活動中內容最廣泛、開展最普通的一種形式。(2)統一化的目的

統一化的目的是消除由於不必要的多樣化而造成的混亂,為人類的正常活動建立共同遵循的秩序。統一化的實質是使商品的形式、功能(效用)或其他技術特徵具有一致性,並把這種一致性通過標準以定量化的方式確定下來。(3)統一化的原則①干預時機恰當的原則:統一化是商品發展到一定規模、一定水準時,人為地進行干預的一種標準化形式,干預的時機是否恰當,對商品未來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因此把握好統一的時機,是搞好統一化的關鍵,也是統一化的一條原則。②適度的原則:統一要適度,這是統一化的另一條原則。所謂適度,就是要合理地確定統一化的範圍和指標水準。

(4)統一化的類型

統一化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絕對的統一,它不允許有什麼靈活性,如各種編碼、代號、標誌、名稱、單位、運動方向等;另一種是相對的統一,它的出發點或總趨勢是統一,但在統一中還有靈活性,可根據情況區別對待.

C.系列化

系列化是對同一類商品中的一組商品同時進行標準化的一種形式。它通過對同一類商品發展規律的分析研究,國內外產需發展趨勢的預測,使某一類商品系統的結構優化、功能最佳的標準化形式。

商品系列化一般包括制定商品基本參數系列、編制系列型譜和進行系列設計等內容。

系列設計是有效的統一化,能有效地防止同類商品型式、規格的雜亂;能集中研究和設計的優勢,既可保證設計的先進性,又可防止各企業平行設計同一商品,做到最大限度地節約設計力量;系列設計的商品基礎件通用性好,易於根據市場動向和消費者、用戶的特殊要求,機動靈活地發展新品種;便於組織專業化協作生產,便於維修配套。

D.通用化

通用化是指在互相獨立的系統中,選擇和確定具有功能互換性或尺寸互換性的子系統或功能單元的標準化形式。顯然,通用化要以互換性為前提。互換性指的是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製造出來的商品或零件,在裝配、維修時不必經過修整就能任意替換和使用。它具有兩種性質:一種是功能互換性,即要求某些影響商品使用特性的參數按照規定的精確度互換;另一種是尺寸互換性,即要求兩個商品的線性尺寸相互接近到能夠保證互換。

E.組合化

組合化是建立在系統的分解與組合的理論基礎上的。把一個具有某種功能的商品看作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又可以分解為若干功能單元。由於某些功能單元,不僅具備特定的功能,而且與其他系統的某些功能單元可以通用、互換,於是這類功能單元便可以分離出來,以標準單元或通用單元的形式獨立存在,這就是分解。為了滿足一定的要求,把若干個事先準備的標準單元、通用單元和個別的專用單元按照新系統的要求有機地結合起來,組成一個具有新功能的新系統,這就是組合。組合化的過程,既包括分解也包括組合,是分解與組合的統一。

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裏有這樣一種系統,這種系統的特點是:當該系統賴以存在的環境發生變化時,系統能自動地改變自己的內部結構,調整自己的功能,使之與變化了的環境保持相適應的狀態,維持系統的存在和發展,這種系統叫自適應或自組織系統。

對任何一個社會系統來說,要想維持其存在和穩定,都必須具有自組織、自調節的能力,然而標準系統卻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因此,標準系統建成之後不能一勞永逸,需要通過人對它進行管理和調整,才能使它保持同環境的適應性。離開人的管理,標準系統是不可能存在和發展的。對此必須對標準糸統進行管理。

對標準系統進行管理,涉及的原理有許多,例如:簡化原理、統一原理、協調原理、最優化原理,是從不同形式的標準化活動中概括出來的,因而帶有顯著的方法性特點。這些原理也可以說是標準化的方法性原理。5.2標準化原理5.2.1系統效應原理

1)什麼是系統效應原理

標準系統的效應不是直接地從每個標準本身,而是從組成該系統的互相協同的標準集合中得到的,並且這個效應超過了標準個體效應的總和。系統效應就是從要素量的集合達到整體質的飛躍中產生的。這種效應一般要比單個標準效應的簡單相加大得多。

從上述的理論中,可以得出如下兩點結論:(1)許多要素的無序集合並不能夠成為系統,只有各要素之間互相聯繫、互相制約,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時,才成其為系統。(2)由許多要素形成系統時,就能產生比各個要素孤立效應總和大得多的系統效應(即

1十1>2的效應)。

2)對標準化工作的指導原則(1)企業的標準化工作要想收到實效,必須建立標準系統。(2)建立標準系統必須有一定數量的標準,但是不意味著標準越多越好,關鍵是標準之間要互相關聯、互相協調、互相適應。(3)制定每一個標準時,都必須從系統對它的要求出發,考慮它在系統中所處的位置、所起的作用以及它與相關標準之間的關係等。這樣才能制定出切合實際的標準,最後形成的標準系統才能產生較好的系統效應。5.2.2結構優化原理

1)什麼是結構優化原理任何一個標準系統,都是由為數眾多的標準(即系統的要素)組成的,這些標準絕不是雜亂無章的堆積,標準系統諸要素之間不僅存在著內在的有機聯繫,而且在空間上層次分明,時間上排列有序,這就叫標準系統的結構。

結構優化原理是標準系統的結構不同,其效應也會不同,只有經過優化的系統結構才能產生好的系統效應。系統結構的優化,應按照結構與功能的關係,調整和處理標準系統的階層秩序、時間序列、數量比例以及它們的合理組合。

根據結構優化原理,在對標準系統進行控制的過程中,應不斷分析功能與結構的關係,一旦發現結構狀況已經影響了功能的發揮和目標的實現,就應採取措施改變結構。例如,當發現由於標準系統中保證安全的標準比重太小,並且屢屢發生安全事故時,這就表明現行標準系統保證安全的功能太差,必須調整系統結構,增加必要的安全標準,從而實現結構的優化。2)對標準化工作的指導原則

(1)在某一系統內,當標準的數量達到一定程度時,標準化工作的重點應轉向對系統結構的研究和調整上,要注意防止只追求數量而忽視結構優化的傾向,這種傾向會削弱標準的系統效應,降低標準化效果。(2)標準系統效應的優化是整體的優化,是標準個體素質的等強度優化,只有每個標準的素質相匹配,才能發揮較好的效應,所以要致力於改進整個系統的結構。(3)當標準系統過於臃腫,功能降低時,可採用精簡結構要素的辦法,減少系統中不必要的要素和某些不必要的結構,其結果不僅不會削弱系統功能,還可提高系統功能。這可看成是簡化的理論依據。5.2.3有序發展原理

1)什麼是有序發展原理

標準系統的結構經過優化之後,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彼此協調,系統與其外部環境之間也保持適應的狀態。我們把這種狀態叫做系統的穩定狀態,系統只有處於穩定狀態,才能正常地發揮其功能,產生系統效應。

有序發展原理是任何標準系統如果不加控制地任其自然變化都要由有序向無序轉變。只有及時淘汰標準系統中落後、低功能的和無用的要素,或向系統中補充對系統發展有帶動作用的新要素,才能使系統由較低有序狀態向較高有序狀態轉化,推動系統的發展。

2)對標準化工作的指導原則(1)有序發展原理表明,在對標準系統進行管理時,要注意及時制定必要的標準,尤其是能帶動整個系統水準提高的先進標準。(2)在對標準系統進行管理時,也要特別注意及時清除那些功能差、互相矛盾和已經不起作用的標準,隨著標準絕對數的增加,這個問題顯得越發突出。如果忽視了標準系統的新陳代謝,標準化活動就可能陷入事倍功半的被動局面

5.2.4負回饋控制原理

1)什麼是負回饋控制原理

標準系統的存在與發展,不僅依賴於其內部要素的相互作用,同時還依賴於它和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恰恰是這兩種作用構成了標準系統發展的動力。由於外部環境的干擾和內部的失衡,會導致標準系統的狀態,發生由穩定狀態變成不穩定狀態的變化。所以,必須加以控制。

資訊是控制的基礎,一切資訊傳遞都是為了控制,而任何控制又都需要通過回饋來實現。所謂回饋,就是一個閉環系統把從輸出端輸送出去的資訊,又回饋給輸入端一部分,並對資訊的再輸出起到控制作用,控制的結果是使輸出信號保持穩定。這裏提請大家注意的是,系統穩定的含義是輸出量保持不變;穩定是相對的,當輸入端的給定值發生變化時,輸出端的信號也發生變化,但由於系統的回饋作用結果,又使系統保持一個新的穩定狀態;資訊回饋是對標準系統進行管理的前提。

回饋控制類型有二種:其一,若輸出資訊量變大,回饋控制信號的作用結果,應是使標準系統的輸出量減少,又回到原來的標準值;反之,則相反。這種回饋叫做負回饋,這樣才能使系統趨於穩定;其二,如果輸出資訊量變大,回饋控制信號的作用結果,是使標準系統的輸出量更大;反之,則相反。這種回饋叫做正回饋,其結果將是惡性循環,必然導致系統自激振盪而處於嚴重的失控狀態。這就是為什麼採用負回饋控制的原理。負回饋控制原理:標準系統演化、發展以及保持結構穩定性和環境適應性的內在機制是負回饋控制。其回饋控制原理圖如圖5—1所示。外部環境干擾內部失衡(資訊輸入端)標準系統(資訊輸出端)回饋控制

其含義如下:標準系統在建立和發展過程中,只有通過經常的回饋,不間斷地調節同外部環境的關係,提高系統的適應性和穩定性,才能有效地發揮出系統效應;標準系統同外部環境的適應性、以及內部的協同性,不可能自發實現,需要控制系統(管理機構)組成閉環系統,才能實現強有力的負回饋控制,使系統處於穩定狀態。

2)負回饋控制原理對標準化工作的指導原則(1)標準系統是人造系統,它需要標準化管理者主動地進行調節,才能使系統處於穩態,沒有人的干預或控制是不可能達到穩態的。而干預、控制都要以資訊回饋為前提。雖然建立了標準系統,如果沒有資訊回饋,系統就將處於失控狀態,一個失控的系統,既不能達到預定目標,也不能長期穩定。(2)建立健全靈敏的資訊管理系統。(3)即時控制。(4)為使標準系統與環境相適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