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會保障的由來與發展一、社會保障產生的背景
(一)社會保障的內涵與外延
1.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最早出現在德國的社會保險立法——單項的社會保險專案(俾斯麥政府)。
2.“社會保障”(SocialSecurity)首次出現在美國1935年《社會保障法》(SocialSecurityAct)
3.社會保障的含義:實施對象的普遍性——全體社會成員;以國家為主體來舉辦
4.社會保障的內容: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社會優撫(二)社會保障產生的原因與條件經濟條件: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剩餘產品的扣除和儲藏思想條件:社會保障思想基礎的存在社會條件:社會化分工加劇,家庭保障功能弱化
1、原因:通過國家舉辦,全體社會成員參與,通過社會性的方式來分散個人的經濟風險。
2、條件:二、社會保障在西方的發展
(一)萌芽階段(1601~1882)
1.產生背景:“羊吃人”的圈地運動;機器大工業造成大量失業
2.內容:《濟貧法》(二)發展階段
1.社會保險制度確立(1)產生背景:隨著機器大工業的發展,階級矛盾尖銳起來,資本主義國家採取緩和政策;德國資本主義的特殊性(2)內容:1883年《疾病社會保險法》;1885年《工傷事故保險法》;1889年《老年和殘障社會保險法》
2.《社會保障法案》的誕生(1)背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蕭條的衝擊;工人運動的爆發;凱恩斯主義的誕生(2)內容:
《社會保障法案》包括:老年社會保險、失業社會保險、盲人救濟、老年救濟、未成年人救濟。美國式社會保障的特點:不完全的保障、大多為特殊人群提供、認為個人應該通過自己的勞動來保障自己的晚年。1.背景:經濟發展的打下了物質基礎;《貝弗裏奇報告》的影響;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
2.內容:《貝弗裏奇報告》主張通過普遍性、政府統一管理、全面保障三原則,建立一個覆蓋所有社會成員的社會保障制度以消滅貧困、疾病、失業、無知(教育)和陋隘(住房和環境)。“從搖籃到墳墓”的系列社會保障計畫,把英國建設成“福利國家”
(三)充實階段
1.背景:社會保障給財政帶來沉重負擔;“福利病”;社會保障管理效率低下
2.內容:社會保障水準要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強調社會保障中國家、單位、個人應三方負責,注重個人責任;著手解決社會保障基金收支問題。
(四)改革階段二、社會保障在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1.蘇聯社會保障的特點:(1)所有社會勞動者參加(基本上不存在失業人員)(2)全面保障原則(從出生到死亡,多方面保障)(3)免費醫療(4)把按勞分配反映在社會保障之中(5)社會保障費用全部由企業、集體農莊繳納(6)通過工會對社會保障進行管理(7)重視低收入者、無勞動能力、無勞動力家庭的保障2.我國社會保障的特點:(1)各項社會保險已覆蓋大部分城鎮在職人員(2)以城鎮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的社會救濟在城鎮發揮了較大的濟貧作用(3)社會福利水準比較低(4)社會優撫制度不完善
1.西方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趨勢(1)實行“開源節流”,減輕社會保障財務壓力(2)部分社會保障專案私有化(如社保基金投資)(3)改變基金的財務機制(現收現付制改為部分積累制;給付確定制改為繳費確定制)(4)重視多層次的保險體系四、社會保障的發展趨勢2.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趨勢(1)重視效率(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配套措施)(2)重視個人貢獻(建立個人帳戶,鼓勵企業年金)(3)兼顧社會公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擴大各項社會保障專案的覆蓋面第二章社會保障的理論基礎
一、西方社會保障發展的理論基礎
(一)社會保障思想的雛形
1、社會保障的最初表現——慈善或恩賜思想。建立孤兒院、濟貧院等,對貧困人員發放救濟金等
2、發展為平等或公平思想——國家有義務保護每個人(為公民提供安全、基本生活等方面的保障)
3、最後表現為空想主義——理想的社會為人民提供種種保障。
《理想國》、《烏托邦》、聖西門、傅立葉、歐文(二)德國新歷史學派
(New-GermanHistoricalSchool)1、產生條件:對抗古典學派的“世界主義經濟學”、經濟自由主義的世界主流,19世紀40年代形成舊曆史學派,發展到70年代演變為新歷史學派(又叫德國改良主義、講壇社會主義),同時也對抗馬克思的社會主義
2、代表人物:施穆勒、布倫坦諾等
3、屬於國家經濟學、發展中國家經濟學
4、理論核心:主張國家至上;主張通過社會保險解決勞資矛盾;強調倫理道德因素在經濟中的地位;強調法律對經濟的制約作用。
5、1883年,俾斯麥政府《疾病社會保險法》(三)凱恩斯主義
(Keynesianism)
1、理論核心:如何擴大社會有效需求經濟危機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由於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資本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流動性偏好的作用導致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宏觀經濟達不到均衡。
2、國家干預:擴大財政支出,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對貧困人員的的財政性轉移支出和各種公共福利設施建設,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有效需求
3、社會保障:通過累計稅和社會福利等辦法重新調整國民收入的再分配。
4、凱恩斯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保障政策從生產角度出發,是一種有限的社會保障,強調個人責任,政府負擔較輕。“蜜蜂之寓言”是一首寓言詩,內容是說有一個很繁榮的社會,忽然其中公民都決定放棄奢侈生活,國家也削減軍備,大家都致力儲蓄,結果卻弄得一團糟。因為大家都崇尚節儉,於是奢侈品無人過問,原有之奢侈品,如衣飾、車馬、宮室之類,或變賣償債,或任其荒蕪。結果是土地、宮室等之價格大跌,依供給奢侈品為生者無法謀生;又因各業皆有人滿之患,亦無法改行。由此所得教訓是:僅僅是美德,不能使國家興盛;彼欲恢復古之黃金時代者,於致力於儉樸時,也要顧到平民生計。……因此我們可下結論,自亞當·斯密以來,經濟學說所根據的基礎──即每年之產量乃決定於該年可用的天然原素、資本、以及勞力三者之總數量,實在是錯誤的。反之,這三者之總數量只規定了產量之最高限度;產量當然不能超過此限度,但若因為儲蓄過度,以致供給過多,影響生產,則產量可以──而且真是──比此最高限度低許多。換句話說,在現代工業社會之中,在正常情形之下,是消費限制生產,而不是生產限制消費。《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节选)(四)新劍橋學派
(New-CambridgeSchool)
1、理論核心:主張國家必須採取分配政策,是國民收入再分配趨於合理和公平,使個人收入趨向均等化。
2、收入分配政策的三個方面:(1)實行累進的稅收制度來改變社會各階層收入分配不均等的狀況。(2)實行高額的遺產稅和贈與稅,將所得到的財產稅用於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3)通過政府的財政撥款對失業者進行培訓,使其能有更多的就業機會。
(五)瑞典學派
(SwedishSchool)1、理論核心:以國家干預實現“充分就業”和“收入均等化”,實行“混合經濟”下的“福利國家”。
2、主張依靠收入再分配,主要利用累進的所得稅和轉移性支付,舉辦社會福利設施,實現收入平等。
3、自由社會民主主義思想:政治上保留西方的民主制度,經濟上實行國有化、福利國家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制度。(六)貝弗裏奇思想及模式
1、理論核心:保護由各種社會風險所導致的每個貧困人員。
2、社會保險的三個方面: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社會保險、對特殊情況實行社會救濟、特別的人以保險。
3、福利國家的主要目標:貧困和失業。二、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保障思想
1、理論核心:社會總產品分配之前,應該有六項基金扣除出來以保證社會再生產的繼續。
2、用於社會保障的基金主要包括:“用來滿足共同需要部分的基金”和“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設立的基金”三、我國社會保障理論的回顧和創新
(一)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社會保障理論
1、列寧國營勞動者保障思想的指導下,實行職工個人不繳費,完全由國家統包國民生活保障的模式。
2、認為社會保險基金來源於剩餘勞動,建立了低工資、多扣除、職工個人不繳費、政府統包的社會保險制度。(二)社會保障理論的創新
1、公平與效率兼顧理論我國傳統的社會保險制度是一種既沒有效率,又不公平的制度。一方面城鎮居民具有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農村居民基本上沒有社會保障制度。另一方面,由職工所在單位管理社會保障的方式管理效率低下。
2、權利與義務統一的理論職工個人享受的保險待遇與對此的貢獻沒有掛鉤,職工個人不繳納勞動保險費,但能享受各種勞動保險待遇。
3、風險共擔理論我國傳統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以單位管理體制,基本上沒有實現社會統籌。
4、勞動力個人所有理論計劃經濟下勞動力是社會共同所有,因此國家全面負責實行社會保障制度。
5、社會保險是必要勞動的理論我國傳統理論認為社會保險屬於社會扣除的剩餘勞動,因而個人不繳費。四、國際社會保障理論前沿(一)以公平為主兼顧效率的理論(二)政府失靈理論(三)新自由主義理論(四)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理論(五)布萊爾等第三條道路第三章社會保障的基本內涵一、社會保險的理念(一)國際上社會保障理念的變化1、影響社會保障理念變化的因素(1)人類生存風險:貨幣收入理念緩解貨幣收入風險;從個人、雇主責任政府和社會責任個人責任(2)工業化推進:社會是人們保障主體(3)市場經濟深入:社會保障“防治”市場經濟導致的貧困(4)政治權利普及:生存權、勞動權、福利權(5)國民需求變化:最低生活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外還加進福利生活保障(6)社會問題凸顯:老齡化、就業惡化;適度水準的多層次保障,以促進再就業為特徵的積極失業保險理念(7)社會保障理論發展的推動福利經濟學、凱恩斯學說、“福利國家”2、社會保障理念取向的類型(1)強調收入保障:把社會保障視為收入保障(2)強調公共福利:把社會保障視為公共福利(3)強調社會安全:把社會保障視為社會安全網(4)強調社會公平:把社會保障視為對社會公平(5)強調基本人權:把社會保障視為對基本人權(二)我國社會保障理念的界定
1、社會保障的含義國家和社會通過立法,採取強制性手段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並集中形成社會消費性共同基金,對由於年老、疾病、傷殘、失業、死亡以及其他災難等的發生導致生活出現困難的社會成員,給予物質性社會援助,以保證其最低生活需要會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系列有組織的措施、制度和事業。2、社會保障的五大要件(1)社會保障必須要有健全的法律體系作支撐(2)社會保障的責任主體是國家(政府)(3)社會保障的受益者是全體社會成員(4)社會保障的水準取向應是適度的(5)社會保障是調節國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二、社會保障的原則
(一)普遍原則即廣覆蓋,把社會成員中所有符合資格條件的人都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來,使他們生活、勞動、收入、都有所保障。(二)公平原則即強調社會保障的公平原則。
1、公平優先,解決市場缺陷和社會不公平,通過再分配使一部分社會產品向弱勢群體傾斜
2、追求社會公平
(三)適度原則社會保障的發展水準和發展要適應要堅持適度,與生產力發展水準相適應,與人口再生產速度相適應;待遇適度,負擔適度(四)統一原則在社會保障實施過程中,堅持統一收繳、統一待遇、統一規則、統一政策和統一管理,社會保障的各個環節和各個專案,始終能在統一的框架下,有計畫有步驟地展開。
(五)對應原則社會保障的權利與義務的對應,即享受某些社會保障專案需要繳費(六)多重原則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包括政府法定的,企業、個人參與的,商業保險機構提供的分散風險分擔;拓展資金來源;滿足社會需求;利用民間資源三、社會保障的特性(一)互濟性
在兼顧公平與效率統一的前提下,按照需要分別提供,特別是盡可能向社會的弱勢群體傾斜。社會統籌的範圍越大,社會互濟的力度就越強。社會保障向人們提供的保障程度也就越高。(二)社會性以國家為主體實施,社會保障資金實行統籌和調劑,社會保障實行社會化管理,全社會實行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
(三)福利性以非營利性為基本目的;個人負擔相對較輕;福利服務較廣泛;特殊群體的福利特性較明顯(四)強制性社會保障及其所有專案都在國家立法之列;社會保險是對規定人群絕對強制的四、社會保障的功能
(一)政治性功能通過社會保障制度減輕各種風險對社會成員生活的影響,促進國家和諧、安定。(二)經濟性功能促進消費行為;平衡社會需求;保證勞動力再生產;調節投融資(三)社會性功能穩定社會秩序;安定民眾生活;促進公平分配(四)推動精神文明五、社會保障的類型
(一)全民福利型社會保障制度
1、責任清晰政府在社會保障制度中起主體作用,在社會保障財源上負主要責任,對社會保障制度進行直接管理
2、覆蓋廣泛把社會保障範圍擴展到全體公民與居民
3、內容豐富
“從搖籃到墳墓”
4、制度統一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
(二)社會保險型社會保障制度
1、以社會保險為主
2、國家立法強制實施
3、權利與義務相對應
4、費用多方共擔
5、實施自治管理
(三)國家保障型社會保障制度
1、實行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國家保障制度,個人不承擔任何責任和費用,所有社會成員都有權享受社會保障的福利待遇和社會服務。
2、國家(政府)決定社會保障制度的制定及實施。
3、推行物質保障與精神保障相結合的保障路線。
(四)強制自保型社戶保障制度
1、強制儲蓄
2、功能廣泛
3、國家支持
4、運作靈活六、社會保障體系
(一)社會保險
1、含義:國家通過立法和強制手段,形成一定的消費基金,對因年老、疾病及其他風險所造成的永久、暫時、泉布、部分喪失勞動能力和勞動能夠所得的勞動者及其家庭,給予事前預防和事後補償。
2、特徵:(1)強制實施(2)對象特定(3)政府主體3、社會保險的功能(1)再分配功能(2)防風險功能4、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的區別(二)社會救助1、含義:一種權力單向的非繳費制度,資金來源於國家與地方的財政收入以及社會機構的資助,遵循無償援助原則。
2、特徵:(1)對象全面性(2)水準最低性(3)分配按需性(三)社會福利1、含義:公共性福利;特殊人群福利2、特徵:(1)對象全民化(2)主體多元化(3)福利服務化(四)社會優撫1、含義:國家和社會依據法律規定,對那些保護人民利益和保衛國家安全而犧牲的、傷殘的人員及其家屬,提供生活和工作上的優待、撫恤、照顧的制度。2、特徵:(1)實行群眾優待和國家撫恤並舉的方針(2)制定保障標準應因國、因地、因人制宜(3)提供物質保障與精神鼓勵相結合(五)健康保障1、含義:(1)醫療水準的保障(2)預防醫療的保障(3)醫療供給的保障(4)生活環境的保障(六)補充保障1、含義:相對於以政府為主體的社會保障專案之外,由社會各部門、單位、團體分別根據能力和需要實施,並且對法定專案起補充作用的社會保障專案的總稱。2、內容:(1)補充保險(2)互助保障(3)商業保險3、特徵:(1)補充作用(2)提高作用(3)擴展作用第四章社會保障的管理功能一、社會保障的行政管理(一)社會保障行政管理的基本內容
1、法制管理(宏觀管理)(1)政府制定社會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規(2)建立社會保障管理機構、監督機構
2、具體事務管理(微觀管理)(1)社會保障基金管理(2)社會保障對象的管理(二)社會保障的行政管理模式1、政府直接管理模式(1)集中統一方式(2)分權管理方式
2、政府與公法機構共同管理模式(1)政府負責社會保障的政策法規和監督(2)公法機構(自治權的公共機構)負責社會保障的具體業務管理3、政府與工會共同管理模式(1)政府頒佈社會保障方面的法規、政策(2)工會執行這些法規、政策
4、政府與所屬單位共同管理模式(1)政府頒佈社會保障方面的法規、政策(2)單位是社會保障具體業務的執行部門(三)稅收籌資方式與社會保險籌資方式1、稅收籌資方式國家通過徵稅,把徵收的稅金作為社會保障基金的來源,具有保障對象的廣泛性和普遍性。
2、社會保險籌資方式:通過徵收社會保險費來滿足社會保障基金的支出資金,參保與享受保險待遇相關聯。
3、混合方式:社會保險制度要求個人、單位繳費;政府通過稅收籌資方式解決社會救濟、四社會福利及對社會保險制度承擔最終支持者的角色。(四)社會保障水準1、社會保障水準的內涵與適度(1)(2)每個社會保障專案的支付水準(3)社會保障與國民經濟發展良性互動
①社會保障應保證國民的基本生活
②社會保障應促進國民經濟增長2、社會保障水準制約因素(1)經濟發展程度(2)人口結構:老齡化、人口扶養比(3)政治體制(4)價值觀念(五)社會保障行政管理改革1、屬地管理與管理重心下移2、加強基層組織的作用二、社會保障基金管理(一)社會保險基金的含義與風險特徵
1、社會保險基金的內涵和外延(1)含義:為了保障社會成員在喪失勞動能力或失去勞動機會的基本生活需要,在國家立法的強制規定下,通過向社會成員及其所屬單位徵收社會保險費或由國家財政撥款直接形成的一種基金。(2)分類:按基金用途分;按基金調劑範圍分2、社會保險的風險特徵(1)通脹風險(2)投資運營風險:保值增值(3)償付能力不足風險:支付風險,收不抵支(二)社會保險的籌集1、籌集原則(1)收支平衡原則:基金收入與支出平衡,略有結餘(2)公平原則:保證資金分擔的公平(3)效率原則:籌集資金是儘量不對社會經濟發展其負面作用(4)穩定原則:保持籌資模式、籌資比例在一定時期內的穩定原則2、籌集模式(1)單位全部負擔:工傷保險(2)政府財政全額撥款:福利國家,通過社會保障稅或直接水方式籌資(3)個人全部負擔:智利、新加坡等國家實行的強制性個人儲蓄(4)單位與個人共同負擔:我國養老社會保險;日本厚生養老保險(5)國家、單位、個人三方共擔(三)社會保險基金的投資營運
(1)原則:安全性原則;收益性原則;流動性原則(2)運作方式:購買國債(收益高於銀行存款,風險較小,流動性差);銀行儲蓄(收益最低,安全性、流動性好);購買企業債(收益高於國債,風險較高,流動性差);購買股票(收益高於直接投資、風險高、流動性較好);直接投資(收益高於企業債、風險高、流動性差)(四)社會保險基金的管理模式1、社會保障基金的財務方式(1)現收現付制(Pay-as-you-go):在職職工繳費以支付已退休職工養老保險金。
①優點:容易保證國民的生活水準;容易應對通脹和利率風險;在分配功能較強(代際間轉移支付)
②缺點:難以應對人口老齡化危機;容易加重財政負擔
(2)完全積累制(Fundingscheme):通過職工在職期間的繳費及增值額來支付職工退休後的養老金。
①優點:容易應對人口老齡化危機;具有激勵機制(職工繳費與享受養老金待遇關聯);促進資本市場與國民經濟發展;減輕財政負擔
②缺點:易受通脹和利率風險影響;難以保證養老金的足額支付;易受資本市場影響;社會互濟性差
(3)部分積累制(Partofaccumulationsystem)綜合現收現付制與基金積累制,一部分繳費用於當期支付,一部分積累用於退休支付。2、給付確定制與繳費確定制(1)給付確定制(DefinedBenefit):根據社會平均工資和生活水準等因素預先確定社會保障支付水準,然後再確定社會保障繳費(稅)水準。特徵:容易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政府承擔最終責任;容易增加政府財政負擔;使退休職工享受經濟、社會的發展成果
(2)繳費確定制(DefinedContribution)預先確定繳費水準,然後依據社會保險基金的積累和投資收益情況確定給付水準。特徵:不易增加政府財政負擔;不易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透明度高;使支付水準與基金積累有關(五)社會保障基金的監管1、社會保障基金能的監管的內涵和外延(1)含義:國家授權專門機構根據國家法律對社會保障基金徵收、投資運營、支付等整個基金運作過程進行監督管理,以保證社會保障基金的正常、穩定運行。(2)社會保障基金監督機構的組成:機構控制、財務控制、會員控制、待遇支付控制2、社會保險監管的內容(1)主要內容: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運行的各相關規則和準則及運行機構的資格認定;通過各種監管方式和手段,監督和檢查基金運行是否遵循上述各項規則和準則(2)具體內容:社會保障基金監管機構的建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運行資格的認定;社會保障基金監管法律的完善;社會保障基金投資規則體系的健全三、社會保障的財務管理
(一)社會保障財務管理的含義及意義
1.含義:對社會保障管理機構的資金收支活動進行計畫、決策、控制、考核以及監督等
2.意義:(1)實現社會保障目標的基礎(社保財務計畫是資金管理的基礎);(2)實現社會保障決策的依據(通過財務資料,掌握社保資金運行情況);(3)正確處理社保管理機構和其他部門之間財務關係的基準(通過社保基金的會計核算、統計來進行監管)(二)社會保障財務管理的職能和內容1.職能:反映職能,社保財務管理可以將各項社保業務轉化為數字化的財務資訊,全面、綜合、系統反映社保基金財務狀況;監督職能,內部監督、全過程的監督
2.內容:正確計算負擔比例,合理籌集社保基金;正確制定社保支付費用,保障基本生活;編制財務計畫,定期預報、預測社保基金收支狀況(三)社會保障財務管理方法1.健全社保財務制度社保會計制度;財會人員崗位職責;費用審批制度;財產物資管理制度;會計檔案管理制度;社保審計制度
2.編制社保財務計畫和經濟核算社保基金收支預算報表;完善社保經濟核算制度,包括會計核算、統計核算、業務核算
3.財務檢查以會計核算資料為基礎,檢查帳目四、社會保障的資訊化管理
社會保障資訊化管理是指各級社會保障管理機構利用資訊技術建立社會保障業務處理系統,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提高社會保障管理機構的工作效率,為企事業單位和公民更好的服務。社會保障資訊化管理能夠促進社會保障部門職能的轉變,能夠促進社會保障部門運行機制的轉變,能夠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五、社會保障的管理體制1.含義:社會保障管理機構的設置以及各管理機構的職責劃分。
2.內容:(1)統一決策管理與分工實施管理(2)中央集中管理與地方分級管理(3)社會化管理與專業化管理3.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制應遵循的原則(1)法制化原則(2)社會化原則(3)一體化原則(4)規範化原則§5.1養老保險概述一、養老保險的基本含義(一)含義:所謂養老保險制度是國家和社會根據一定的法律和法規,為解決勞動者達到國家規定的解除勞動義務的勞動年齡界限,或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勞動崗位後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二)養老保險的特點:推行保險立法化
籌資管道多元化
享受待遇標準化(一)享受養老保險的權利與資格條件相對應的原則1、享受養老保險的權利與勞動義務對等的原則(蘇聯、東歐、中國對勞動年齡設上下限。)2、享受養老保險的權利和投保期限(按保額)對等的原則(德、美、法、日對投保年齡的限制。3、享受社會保險的權利與工作貢獻相聯系的原則(原工資標準與職位)4、享受養老保險的權利與國籍或居住年限相聯系(瑞士、英、新加坡、澳大利亞)二、養老社會保險應遵循的原則1、養老金隨物價上漲而自動提高2、養老金隨物價上漲而作不定期調整(二)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則(三)分享社會經濟發展成果的原則今天的社會成果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的,退休者為此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三、實施養老社會保險的重要意義(一)養老保險在社會保險體系中的地位最重要;由年導致的無勞動能力是一種確定性的和不可避免的風險;(二)每個人都需要的;(三)社會運行與發展的需要。(四)利於社會的安定團結、代際接替及協調發展§5.2老年社會保障的發展歷程一、古代的老年社會保障
1、我國古代的老年社會保障(1)狀況:以家庭養老為主導,社會養老為補充。社會養老體現在:a、政府對養老做出法律、禮儀上的規定(倫理)b、政府與社會組織舉辦敬老禮儀或慈善性活動。(2)主要方式a、經濟上,由國家規定親屬的贍養義務(悲田院、福田院、居養院、養濟院)b、古代法律從財產制度上對老年人提供物質上的保障進行規定。c、我國古代實行的管理退休制度也是國家對老年人社會地位的認定。2、西歐古代社會養老傳統(1)瑞典“仁仗”——“保健儲蓄箱”(2)中世紀歐洲:退休供養
a、富人:修道院,與世隔絕以示尊貴
b、窮人:供養契約(繼承供養)
c、中人:城市工商業者——退休1、法國:1669海員養老金(不能從事工作的老年海員)2、德國:1888《老年殘障社會保險法》3、其他歐美國家:丹麥、挪威、奧地利、英、美。二、近代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建立:西方工業國家建立。(100年曆史)§5.3養老保險制度的模式一、現收現付模式、完全積累模式和部分積累模式1、現收現付模式2、完全積累模式3、部分積累模式二、國家公共保險模式、企業年金模式和個人儲蓄模式1、國家公共保險模式2、企業年金模式3、個人儲蓄模式三、給付確定模式和繳費確定模式(一)給付確定模式(二)繳費確定模式四、普遍保險模式與收入關聯模式(一)普遍保險模式(二)收入關聯模式§5.4現代養老社會保險的基本原則與實施方式一、養老社會保險的基本原則:1、享受保險的權利與資格條件對應的原則,它又包括三種具體形式:(1)享受養老社會保險的權利與勞動義務對等的原則。(2)享受養老社會保險的權利與投保對等的原則。(3)享受養老金待遇與工作貢獻相聯系的原則。(4)享受養老社會保險的權利與國籍或居住年限相聯系。2、保證基本生活水準的原則,有兩種調整方式:(1)養老金隨物價上漲自動提高。(2)養老金不定期調整。3、分享社會經濟發展成果的原則。
二、享受養老社會保險的資格與條件:1、年齡+投保年限:法、德、美2、年齡+工齡:蘇聯、東歐+中國3、年齡+工齡+投保年限:英國4、年齡+居住期限丹麥+加拿大三、養老保險金給付方式1、養老金的計算方法
a、絕對剩餘額制:分級定檔b、薪資比例制:與投保年限無關,(東歐)工資*替代率;2、養老金的給付範圍、專案及數額。與投保年限有關,基數*比例*年限四、老年社會保險基金的運營與精算1、運營:要遵循安全、效率、社會效率的原則。2、精算:影響因素主要有人口年齡結構、經濟發展狀況兩個。§5.5中國城鎮養老社會保險制度的發展與改革一、我國養老社會保險的歷史沿革
四個階段:
(一)初創階段(1951-1966)1、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2、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
3、農業人口養老保險制度(二)停滯階段(1966-1976)停滯的標誌表現在:
1、管理機構被撤銷
2、退休費用社會統籌被取消,社會保險倒退為企業保險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針對“文化大革命”中實行的企業保險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一系列恢復和重建工作。1984年開始恢復國有企業保險費用社會統籌;實行集體企業養老保險費用社會統籌;建立合同制工人養老保險制度,並對合同制個人實現個人繳納部分養老保險費。(三)恢復階段(1976-1992)1991年國務院在總結各地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發佈了《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國務院[1991]33號檔);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進一步明確提出了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向、目標、原則;1995年3月,國務院又發佈了《關於進一步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國發[1995]6號。這幾個檔是承上啟下的重要檔。根據兩個決定,一個通知的精神,我國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進入全面改革發展和完善時期。(四)改革階段(1992-1997)(一)擴大養老保險的社會覆蓋面(一切勞動者)城鎮(二)擴大養老保險金的來源(三三制)(三)建立新的基金籌集方式(由傳統的現收現付制轉變為部分基金積累制)(四)建立養老基金增值的機制(銀行信託管理)(五)建立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制度(共濟性+積極性)(六)建立退休金與社會經濟發展掛鉤和退休人員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新機制(物價機制、工資機制)二、我國養老保險改革的主要內容三、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1、統一企業和職工個人的繳費比例2、統一個人帳戶的比例3、統一基本養老金的計發辦法四、我國現行養老保險體系的基本內容1、基本養老保險2、企業年金(企業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自願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
)3、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五、改革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1、經濟基礎上:企業與職工在投保上的經濟承受能力有限。
2、社會方面:缺乏思想準備,參保熱情低
3、尚未真正建立起養老金保值增值的有效機制。§5.6中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中國農村由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轉軌的迫切性1、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原先壁壘深嚴的“戶籍”、“身份”制開始鬆動,許多農民離開土地進城務工或從事其他非農產業,成為以工薪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新型農民2、計劃生育的需要。獨生子女的計劃生育政策帶來了家庭結構簡化、家庭規模縮小。3、勞動力市場的需要4、倫理道德二、中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分三個階段:
1、試點階段2、推廣階段3、停滯階段
三、中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特點1、在籌資方式上,實行“自我保障為主、集體保障為輔、國家予以政策支持”的原則2、在繳費方式上,針對我國農村各地區發展極不平衡的現實實行“多檔次”繳費方式3、在籌資模式上實行“完全積累制”也稱個人帳戶儲蓄積累制4、在養老基金管理運營層次上,實行縣級統籌四、存在的主要問題——制度設計有歧視1、社會化水準低,目標人群的覆蓋面窄。(1)社會救助“三無人員”(無法定撫養人或扶養人、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人員
)(2)社會養老保險:領取人數/投保人數/應投保人數2、保障水準低:(平均57元/月)3、缺乏法制化的管理與規範:4、思想觀念不適應:5、投保能力有限,農民純收入:2002年農業稅收入500億,占財政2.6%五、中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發展探討(學生討論)1、由政府出面,理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管理體制2、從實際出發,由政府領導負責,積極、穩步、適度發展3、建立健全管理規章制度,加強隊伍建設4、對於特設對象,如獨生子女的父母、軍烈屬等,應有一定的特殊優惠政策5、將社會化養老措施與家庭養老相結合,使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1、企業為職工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企業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以下簡稱企業繳費)的比例,一般不得超過企業工資總額的20%(包括劃入個人帳戶的部分),具體比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北京19%,上海22%,廣州20%,江西20%)2、職工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以下簡稱個人繳費)的比例,1997年不得低於本人繳費工資的4%,1998年起每兩年提高1個百分點,最終達到本人繳費工資的8%。有條件的地區和工資增長較快的年份,個人繳費比例提高的速度應適當加快。3、國家對養老保險事業的支持允許企業為職工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在稅前列支,列入成本。
養老保險費繳納
國務院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國發[1997]26號
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號養老金支付
1、退休年齡和享受條件(1)退休年齡:一般勞動者,男60;女,55。(2)享受條件:①參加工作、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的人員,退休後按月發給基本養老金。基本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帳戶養老金組成。退休時的基礎養老金月標準為省、自治區、直轄市或地(市)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20%,個人帳戶養老金月標準為本人帳戶儲存額除以120。②退休年齡但個人繳費年限累計不滿15年的,退休後不享受基礎養老金待遇,其個人帳戶儲存額一次支付給本人,終止基本養老保險關係。2、要確保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需要,兩個層次:(1)最低層次,確定的最低基本養老標準,滿足退休人員生存的基本需求,當養老金相對低於此標準時,要將其退休金提高到此標準;(2)對原有工資收入水準的替代層次,即退休後領取的退休金只相當於原工資收入的一部分,以滿足原有生活需要的基本部分。國務院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國發[1997]26號
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號人員類別退休後享受待遇1998年7月1日前的已離退休人員(“老人”)按原標準發給養老金1998年7月1日前參加工作的人員實施統一養老保險制度後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中人”)繳費年滿10年:l、退休後按月領取養老金直到死亡。2、月基本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和過渡性養老金、調節金組成。繳費年限不滿10年者:退休後不享受基礎養老金待遇,其個人帳戶全部存儲額一次性支付給本人並一次性發給老年津貼,同時終結養老保險關係。1998年7月1日起參加工作的人員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新人”)繳費年限滿15年者:1、退休後按月領取養老金直到死亡。2、基本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帳戶養老金組成。繳費年限不滿15年者:退休後不享受基礎養老金待遇,其個人帳戶全部存儲額一次性支付給本人,同時終結養老保險關係。各類企業(含個體工商戶)參保人員養老保險待遇:
類別參加工作時間基本養老保險金計算方法按月享受基本養老金待遇1998年7月1日起(“新人”)基本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其中:基礎養老金=退休時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20%.個人帳戶養老金=個人帳戶存儲額(含利息)÷1201998年7月1日前(不含本日)(“中人”)基本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調節金其中: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計算同上。過渡性養老金=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1998年7月1日前的繳費年限×1%(當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以上的乘以1.2%)。調節金:各地具體規定一次性領取基本養老金1998年7月1日起(“新人”)一次性領取個人帳戶儲存額1998年7月1日前(不含本日)(“中人”)領取個人帳戶儲存額和一次性老年津貼,老年津貼按各地規定不同各類企業(含個體工商戶)參保人員養老保險待遇計算方法:
§6.1醫療社會保險概述
一、醫療社會保險的定義與特點(一)定義:由國家負責建立的,為解決全體公民或所有社會勞動者因疾病和非因工負傷,喪失勞動能力後的治療和生活問題給予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二)自身特點:1、普遍性:面向全體公民,人吃五穀雜糧,疾病的風險難以回避2、涉及面廣,具有複雜性:涉及醫、患、保及用人單位3、短期的經常性的保險。(現收現付)疾病的隨機性、突發性
(三)醫療社會保險的意義
1、醫療保障是基本人權保障的重要內客
2、醫療保障制度是社會的穩定器
3、醫療保障制度是社會生產發展的推動器二、醫療社會保險的產生與發展(一)產生:醫療保險制度起源於歐洲由自願民間保險演化為社會保險(二)三種類型:
1、是英國、瑞典等國家實施的全民衛生服務(NHS)制度,通過稅收,國民直接享受國家提供的低廉的衛生服務或幾乎免費的基本醫療服務;2、德國、法國等國家實施的社會保險制度,通過醫療保險費的社會統籌,保障大部分國民的基本醫療;3、美國實施的多元的、非組織化的醫療保險制度,即參保人員主要通過參加私人醫療保險保障國民健康,但政府對部分特殊人群,如窮人、老人等,實行政府醫療保障制度。
1、英國的醫療保險模式:
全民衛生服務NationalHealthService(貝弗裏奇模式)(1)1946年貝弗裏奇報告建立國家衛生局計畫,這一計畫認為通過保險費出資的醫療制度意味著對比較貧困的社會成員或的醫療服務設置了醫療障礙;只有根據團結原則由稅收出資的對患者免費提供的公共醫療服務,才能保證全體公民的醫療供應。(2)免費的基本醫療服務由與國家衛生局具有合同關係的醫生承擔,他們從該局直接獲得報酬。2、德國的醫療保險模式:
強制性健康保險制度
(1)德國幾乎所有的公民都享受健康保險。其中強制性健康保險制度大約覆蓋88%的人口;近10%的人享受私人保險,對象主要是政府工作人員、個體從業者和高收入者;剩餘2%人口中,大部分享受免費衛生服務,如軍人和員警。(2)疾病基金會。健康保險制度大約由1100個獨立的疾病基金會組成,主要有兩種:國家保險管理基金會和代理基金會。
所有地區性國家保險管理基金會組成了德國最大的疾病基金會組織,成為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礎。(3)衛生保健服務的提供。收費方式是:醫生協會從病人所屬的疾病基金會獲得疾病基金,診所根據自己的服務記錄,按季度從醫生協會處領取費用,醫院收費由醫院業主與疾病基金會談判,商定一個預算費用。醫生協會根據合同從疾病基金會按人頭收取管理費,並從診所醫院收取管理費,保證診所提供所需的醫療服務。3、美國醫療保障模式:私人醫療保險體制(1)除了兩個1965年開始實施的公共福利計畫,負擔窮人(醫療補助計畫)和老人(老人醫療照顧方案)的住院和互利費用外,並設有廣泛的國家醫療保險。(2)相反。大約三分之二的美國公民根據與雇主簽訂的勞動合同協議參加了私人醫療保險。一般雇主都為其職工直接同一家醫療保險公司(私營)或通過衛生維護組織(HMO)簽訂一份集體保險合同。衛生維護組織為會員提供門診或住院醫療。因為HMO彼此進行激烈的競爭,他們都試圖將其費用保持在低水準上,其結果使他們限制選擇醫生和不接受有高度健康風險的人。(3)美國醫療保險的一個主要問題實現由雇傭關係的約束。因為不僅保費一般全部由雇主繳納,而且雇主還大都負責與私人保險公司簽訂合同。這導致了許多問題,往往只有大企業有能力為其職工支付全部醫療費用。
(1)提高保險費的籌資比例;(2)從單一主體提供向多元主體提供過渡,從國家包攬社會福利轉變為國家、企業、個人共同負擔,尤其是擴大、鼓勵商業保險,部分取代社會保險的責任;(3)是增加個人承擔份額;(4)是改變醫療費用的支付方式。由於社會保障制度所固有的福利剛性特徵,以及控制醫療費用的上漲困難重重,各國醫療保障制度的改革者儘管殫精竭慮,實行了多種費用支付方式,但是,醫療保障制度的改革仍然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仍然是各國政府努力的方向和探討的重要課題。4、各國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內容§6.2醫療社會保險體系
醫療社會保險體系核心內容主要由基本醫療保險、補充醫療保險和社會醫療救助組成的,三個層面的地位、功能和適用對象各不相同,共同構築了一個能夠覆蓋所有社會成員、滿足社會不同需要的醫療保障體系。一、基本醫療保險(一)主要特徵1.強制推行2.保障基本醫療3.統一規範4.普遍保障5.政府承擔最終責任
(二)主要功能和地位基本醫療保險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基本醫療,它不可能提供滿足一切所需的衛生服務需求,而只能根據自身的經濟發展水準和醫學水準,保障符合基本醫療水準、範圍的醫療服務需求。不管經濟發展水準高低,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應堅持低水準。當然,這種“低水準”是相對於經濟發展水準和各方承受能力而言的,而不是指保障水準很低。
基本醫療保險是醫療社會保障體系中占主導、核心地位的部分,是一切其他醫療保障制度的基礎,通過統籌共濟.實行對社會收入的二次分配,體現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二、社會醫療救助
(一)基本概念社會醫療救助是由政府出面多方籌集資金,對鰥、寡、孤、獨及有特殊困難或特殊疾病的人員,因經濟困難無力支付醫療費用的,給予一定醫療費用救濟的醫療保障制度。(二)主要特徵
1.政府承擔主要責任
2.覆蓋面廣3.社會醫療救助與社會生活困難救助密不可分
(三)主要形式
1、對救助對象實行醫療費用減免政策。2、向救助對象提供財政補貼,代繳醫療保險費,將因無繳費能力而不能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人員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範圍。3、為貧困人口建立專門的醫療保障制度。例如,美國主要依靠政府出資,為65歲以上的老年人建立醫療保障制度。(四)主要功能和地位社會醫療救助是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中的另一個很重要的層次,是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保護者,事關社會穩定的大局。只有解決好弱勢群體和困難群體的醫療保障問題,才能乎穩地實施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當然,社會醫療救助不可能全部出政府包下來,也不全是“免費午餐”,應形成一個社會醫療救助體系。政府、社會慈善機構要進行社會救助,單位、個人也應伸出援助之手。三、基本醫療保險與補充醫療保險的協調發展
基本醫療保險與補充醫療保險之間關係密切,兩者都是根據保險的大數法則原理,通過互濟互助,達到抗擊疾病風險的作用。補充醫療保險是對基本醫療保險的有益補充,對基本醫療保險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基本醫療保險是補充醫療保險的基石。補充醫療保險對於提高醫療費用的風險分擔具有積極作用。一般來說,補充醫療保險在保障範圍方面沒有特定的專案和內容限制。但是,如果補充醫療保險提供與基本醫療保險同樣或更多的服務專案,則補充醫療保險就有可能成為基本醫療保險的替代保險,與基本醫療保險競爭投保者,其造成的直接後果是:補充醫療保險吸引了健康的、低風險的居民,而將健康狀況差、年老的居民留在基本醫療保險中,從而增加了基本醫療保險的風險和成本。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醫療保險具有消費者道德風險的特徵,即醫療保險的程度越高,道德風險越大。因此,如果補充醫療保險的保障程度過高,就有可能導致更為嚴重的道德損害。由此可見,補充醫療保險不宜對基本醫療保險的自負部分提供過高的補償。§6.3我國醫療社會保險制度變遷
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發展,主要是從城市職工的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制度,以及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兩個方面展開。一、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制度我國公費醫療制度始於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根據地,這是國家為保障國家工作人員而實行的、通過醫療衛生部門向享受人員提供制度規定範圍內免費醫療預防服務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醫療經費全部由政府負擔。l952年,國家發佈了《關於全國各級人民政府、黨派、團體及所屬事業單位的國家工作人員實行公費醫療預防的指示》,衛生部於同年公佈了《國家工作人員公費醫療預防實施辦法》,從而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了公費醫療制度。公費醫療由衛生部、財政部共同管理,管理機構一般設在衛生行政部門。勞保醫療制度是我國勞動保險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1922年,中國共產黨就提出了實行勞動保險制度。新中國成立後的1951年,政務院公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勞動部也於1953年公佈、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實施細則修正草案》。此後,在全國範圍內,凡有職工的國營、公私合營、鐵路、航運、郵電、國營商業、林業等各企業、商業單位都相繼實行了勞保醫療制度,醫療經費全部由企業負擔,在稅前列支。區、縣以上的集體企業也都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實行勞保醫療制度。二、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改革
我國長期實行職工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制度,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改革形勢的發展,該制度暴露出了明顯的弊端,突出表現在:
1、由於缺乏有效的費用控制機制,致使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的費用開支均大大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無論是財政還是企業均不堪重負;2、在醫療費用過俠增長的同時,全社會醫療資源卻浪費驚人、配置無序,醫療服務行為發生偏差;3、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人.原來由企業包攬的勞保醫療制度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部分職工有因此而面臨失去醫療保障的後顧之憂;4、隨著多種經濟成分的發展,越來越多外資企業的中方雇員和私營企業的從業人員及其他各類非公有經濟成分中的勞動者得不到基本的醫療保障,不利於體現社會公平。
1、1988一1994年,各地也進行了一些改革探索。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1)實行需方共付的辦法,職工就醫適當自負部分費用;(2)實行職工大病費用的社會統籌;(3)改革公費醫療管理辦法;(4)完善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管理制度,如制定《公費、勞保人員藥品報銷範圍》等。2、1994一1998年,
“兩江”醫改及擴展。改革試點主要是建立社會統籌醫療基金與個人醫療帳戶相結合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擴大試點的主要內容包括:(1)建立職工醫療保險基金的籌集制度;(2)建立職工個人醫療帳戶和社會統籌基金;(3)制定職工醫療費用支付實施辦法。
3.全面改革階段(1998年至今)1998年12月,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明確規定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城鎮所有用人單位.包括企業(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等)以及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及其職工,均應參加基本醫療保險2000年年底,除西藏外,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出臺了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總體規範。在全國349個地級以上醫療保險統籌地區中,有320個地、市的實施方案已經省政府審批出臺,占總數的92%;其中,284個地、市已經開始組織實施,占總數的81%。三、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基本模式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和“十五大”明確指出,我國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模式。該模式的理論依據是: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提前到來和日趨嚴重,現有的“下一代養上一代”的代際轉移式醫療制度已經不堪重負,依賴於變化無常的經濟增長週期的籌資機制難以確保穩定的資金來源,“大鍋飯”式的公費醫療使得醫療費用的浪費持續攀升。因此,必須建立以節約和積累為核心的個人帳戶,形成年輕積累、年老使用的縱向積累機制,以代內積累代替代際轉移,同時引進社會統籌保險,通過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模式,實現縱向積累與橫向共濟的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四、現階段改革的主要內容1.基本原則基本醫療保險的水準要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準相適應;城鎮所有用人單位及其職工都要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實行屬地管理;基本醫療保險費由用人單位和員工雙方共同負擔;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模式。
2.覆蓋範圍城鎮所有用人單位,包括企業(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等)、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及其職工,都要參加基本醫療保險。鄉鎮企業及其職工、城鎮個體經濟組織業主及其從業人員是否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決定。
3.繳費辦法基本醫療保險費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共同繳納。用人單位繳費率應控制在職工工資總額的6%左右,職工繳費率一般為本人工資收入的2%,退休人員個人不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隨著經濟的發展,用人單位和職工的繳費率可作相應調整。
4.統籌基金和個人帳戶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由統籌基金和個人帳戶構成。職工個人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全部計人個人帳戶。用人單位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用於建立統籌基金,一部分劃入個人帳戶。劃入個人帳戶的比例一般為用人單位繳費的30%左右.具體比例由統籌地區根據個人帳戶的支付範岡和職工年齡等因素確定,對退休人員個人帳戶的計入金額和個人負擔醫療費的比例給予適當照顧。
5.統籌基金的起付標準和最高支付限額統籌基金的起付標準原則上控制在當地職工年平均工資的10%左右,最高支付限額原則上控制在當地職工年平均工資的4倍左右。統籌基金起付標準以下的醫療費用,從個人帳戶中支付或由個人自付;統籌基金起付標準以上、最高支付限額以下的醫療費用,主要從統籌基金中支付,個人也要負擔一定比例。
6.醫療保險的範圍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都會同衛生部、財政部等有關部門制定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診療專案管理的意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用藥範圍管理暫行辦法》、《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服務設施範圍和支付標準的意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勞動保障行政管理部門根據國家規定,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本地區相應的實施標準和辦法。7.醫療服務的管理基本醫療保險實行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藥店管理,用藥須符合《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
8.基金的管理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納入財政專戶管理,專款專用,不得擠佔或挪用。
9.特殊人員的醫療待離休人員、老紅軍、二等乙級以上革命傷殘軍人的醫療待遇不變,醫療費用按原資金管道解決。五、改革的初步成效和存在的主要問題1.初步成效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以來,初步建立了覆蓋廣泛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基本保障了職工的基本醫療需求,初步遏制了醫療費用過快增長的勢頭,減輕了國家財政與企業的負擔。
2.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國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中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主要有:
(1)職工的覆蓋面仍然較低,籌資工作難度較大。在職工的覆蓋面上,主要問題有:一是經濟效益較好、職工年輕、離退休人員少的單位不願意參加;二是經濟效益較差的企業無力支付參保費用;三是近l/4的私營企業、三資企業的職工不能享受職工醫療保險;四是各地在強制參保的執法方面存在漏洞。
(2)醫療保險基金的超支現象比較突出,已經成為各地醫保改革的共性問題。其主要原因有:一是費用控制是醫保改革的難點;二是籌資額度普遍低於原有的醫療消費;三是職工節約、積累和分擔費用的意識比較淡薄,醫療資源浪費現象嚴重;四是不規範的醫療行為仍然普遍存在,“三醫”(醫療、醫保和醫藥)聯動的配套改革相對滯後。另外,部分地區的醫療保障水準定位偏高,以及醫保改革後部分職工的醫療需求釋放,也是醫療保險基金超支的原因之一。此外,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中還存在待遇的公平與效率問題、管理體制尚未完全理順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等。六、職工醫療保險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綜觀世界各國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都是按照改革、挫折、再改革、再挫折的螺旋式方式發展的。針對我國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中的主要問題,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完善:
1.建立籌資增長機制,迎接日趨嚴重的人口老齡化的挑戰。
2.進一步完善統賬模式。
3.進一步擴大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面,提高醫療保險基金的抗風險能力。
4.培育多層次、多類型的醫療保險市場,打破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三方分擔體系。
5.加快醫療保險的立法,減少參保人群的逆向選擇。
6.適當提高職工的自付比例,強化費用意識。
7.確立合理、有效的支付方式,建立科學的監督、審查機制,逐步規範醫療行為。
8.政府在加強管理的同時,兼顧弱勢群體的利益和不同人群享受醫療待遇的公平性
9.進一步加強醫療保險的操作管理。
10.加快醫療機構和醫藥流通體制的配套改革,在醫療衛生行業和藥品生產流通領域建立公平競爭和有效監督的市場運行機制,努力促進醫療保險與醫藥衛生事業的協調發展。一、醫療社會保險籌資(一)籌資原則: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現收現付),略有結餘(有部分流動儲備基金。德國的,在0.5%~1%)。(二)籌資來源:社會共同責任原則:1、被保險人:繳納保險費,職工繳費率一般為本人工資收入的2%2、單位(雇主)繳納保險費;用人單位繳費率應控制在職工工資總額的6%左右3、政府資助:1、2、為主要來源,退休人員個人不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三)籌資方式:職工個人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全部計人個人帳戶。用人單位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用於建立統籌基金,一部分劃入個人帳戶。劃入個人帳戶的比例一般為用人單位繳費的30%左右。§6.4醫療社會保險籌資與支付
(一)給付原則:被保險人生病後,醫療社會保險機構按照事先規定的條件和待遇標準,向被保險人提供醫療服務或為其報銷醫療費用。條件:資格+手續+規定——同等待遇,病情需要。(二)給付專案:採取醫療服務給付的形式。a、治療性服務
b、輔助性服務
c、基本藥物(三)發展趨勢:a、醫療給付專案:由單純的治療性服務轉向綜合性醫療服務(包括預防與康復在內)
b、發展中國家:以“初級醫療保健”或“基本醫療服務”為核心專案
c、對藥物的範圍加強限制。
二、醫療社會保險支付專案:
(服務、費用)三、支付方式(最重要)
1、支付的地位與作用:三方博弈:2、是醫療費用控制的閥門。支付方式:預付制,後付制。
被保險人社會保險機構醫院保險費醫療服務醫保支付四、醫療保險費用分擔(個人)方式(一)定額支付
(二)扣除保險(部分自付):統籌基金起付(保)線,原則上控制在當地職工年平均工資的10%左右;起付標準以下的醫療費用,從個人帳戶中支付或由個人自付。(三)共付保險:統籌基金起付標準以上、最高支付限額以下的醫療費用,主要從統籌基金中支付,個人也要負擔一定比例。比例共擔,當自付比例達到25%時,總費用明顯降低。(四)限額保險(最高支付限額,封頂線):最高支付限額原則上控制在當地職工年平均工資的4倍左右。§6.5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一: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興起與發展:(一)合作醫療的萌芽:
(二)建立(農業合作化發展)
(三)發展:(人民公社化後:1958)“看病不花錢”——停滯。
(四)大發展:1966毛澤東批示湖北省長陽縣樂園公社合作辦醫療保險的經驗。
(五)解體:80年代以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被取消,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重建(一)原則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願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二)籌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行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相結合的籌資機制。
農民個人每年的繳費標準不應低於10元。地方財政每年對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的資助不低於人均10元。(三)支付農村合作醫療基金主要補助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的大額醫療費用或住院醫療費用。對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年內沒有動用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的,要安排進行一次常規性體檢。第一節失業保險制度一、失業保障的基本理論(一)就業與失業
1、就業指在一定時期內從事某些工作,以掙得一定數量的現金或實物形式的工資或獲得一定數量的現金或實物形式的利潤或家庭收益。
(1)國際上的界定充分就業這一概念始於英國經濟學家凱思斯的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按照凱恩斯的理論,充分就業是“在某一工資水準下,所有願意接受這種工資的人都能得到工作”,這時不存在非自願失業。迄今為止,理論界對充分就業概念的解釋,大致分為兩種:
①充分就業指勞動力和生產設備都達到充分利用狀態。
②充分就業並不是失業率等於零,而是總失業率等於“自然失業率”(弗裏德曼首次提出這一概念,即)。
自然失業率的概念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貨幣主義的代表人物弗裏德曼提出,它是相對於市場失業率而言的.弗裏德曼所說的市場失業率是指市場上實際存在的失業率,而自然失業率則是指在沒有貨幣干擾的情況下,讓商品市場和勞動市場的自發供求力量發揮作用時應有的處於均衡狀態的失業率.正如弗裏德曼所說:“在任何時候,都存在著與實際工資率結構相適應的某種均衡失業水準”,這種處於均衡狀態的失業率,也就是自然失業率。美國的自然失業率為4%左右時,歐州、加拿大的自然失業率在6%左右。(2)國內的界定“就業人員”指在法定勞動年齡內(男16-60歲,女16-55歲),從事一定的社會經濟活動,並取得合法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的人員。其中,勞動報酬達到和超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為充分就業;勞動時間少於法定工作時間,且勞動報酬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高於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本人願意從事更多工作的,為不充分就業。
2.失業(1)國際上的界定國際上的失業標準是,一個人有勞動能力,也有勞動意願,但是在調查期間的一周之內,勞動時間不足一個小時。(2)國內的界定廣義:有勞動能力的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崗位。狹義:達到法定年齡(勞動能力)並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吉林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通化分公司劳务派遣项目招聘10人笔试题库历年考点版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招聘笔试题库历年考点版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互联网教育行业用户需求变化研究报告
- 2025年人才培训行业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创新研究报告
- 2025年新材料行业纳米材料技术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电子商务行业跨境电商与全球物流研究报告
- 2025年数字教育行业数字教育发展与在线学习研究报告
- 2025年物流行业智能物流与城市配送研究报告
- 2025年游戏产业行业盈利模式探索报告
- 2025年网络科技行业全球互联网创新与数字化社会发展研究报告
- 商用厨房设计核心要素
- 2025年叉车司机(中级)考试试卷:操作技能与安全知识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护理常规
- 行政处罚法培训课件下载
- 个人理想与中国梦课件
- 室内装饰工程施工课件
- JG/T 9-1999钢椼架检验及验收标准
- JG/T 234-2008建筑装饰用搪瓷钢板
- 网络虚拟财产刑法保护的困境与突破:基于法理与实践的双重视角
- 股权代持协议(模板)8篇
- 《AI创意课件之设计》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