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社會福利的基本理論知識
社會福利的概念,範疇,功能社會福利的主要理論及流派西方的社會福利制度發展史
第二節社會福利的概念範疇和功能
一、社會福利的概念辨析二、社會福利的範疇與功能
一、社會福利的概念辨析福利福利不僅僅是表現為滿足生理方面的客觀因素,或是滿足心理需求的主觀因素,更是作為一個人主動地追求人間幸福生活權利的基礎、機會和條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所作的各種必要的努力。1、社會福利社會福利這個概念是從西方引進而來的,在美國被稱為Socialwelfare,在英國被稱為Socialservices。美國1999年出版的《社會工作詞典》中對社會福利的定義《大美百科全書》中社會福利的定義在英國的社會福利定義1971年在新西蘭召開的聯合國的《第五屆關於社會福利教育的國際調查報告書》中給出的社會福利的定義為:在個人、團體、社區及相關聯的制度和全體社會層面上,改善作為一個社會人的機能及其與社會關係,為增進個人福利的社會服務與側面援助的總稱。
2、社會意識與社會福利緊密相關的一個概念是社會意識,也稱為社會福利意識,或社會福利理念。社會意識是現實制度的產物,但由於意識存在反作用,因此在許多情況下是有一定的社會意識作為指導以形成政策和制度。社會福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國家干預的結果,因此,社會意識的作用就更加明顯,它主要通過政治人物及決策者的行動而轉化為福利政策和福利制度。3、社會福利—中國的經驗定義社會福利一詞在當代中國不是作為理性的概念逐漸形成的,而是政府根據社會實踐的需要逐步建立起來的。民政部財務和機關事務司編寫的《中國民政統計年鑒》具體反映了政府對社會福利主要業務的規定範圍,主要包括二類:各種社會福利服務機構,也就是院舍服務。包括敬老院、老人院、老人護理院、兒童福利院、精神病院和其他綜合性福利院等等。通過社會福利企業安排殘疾人就業工作。我國對社會福利概念的定義是從實踐中得來的,而且,對社會福利概念的外延也相當的狹窄,只涉及到了社會福利服務、殘疾人的正規就業和“三無”人員的生活保障等內容。二、社會福利的範疇與功能
幾個概念的區分社會福利的範疇社會福利的功能1、幾個概念的區分福利與社會福利公共福利與社會福利廣義的社會福利與狹義的社會福利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社會安全、福利國家、社會工作、社會服務2、社會福利範疇的爭議主要是集中在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的範疇誰大誰小的問題之上。一部分學者認為:社會保障包含了社會福利,社會福利是社會保障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廣義的社會福利包含了社會保障。3、社會福利的功能
社會福利是社會歷史、經濟等發展的產物和結果。這個歷史原因使得它具有兩個方面的功能:社會控制功能福利功能。第三節社會福利需求及援助一、社會福利的援助對象所謂對象,一般是指一個行動所指向的客體,即行動的接受者。社會福利援助對象一般稱為社會福利對象,是指在社會福利實施或援助過程中社會福利的接受者。社會福利的援助過程就是福利接受者和提供者的互動過程。二、社會福利援助對象的需求社會福利對象需求的滿足標誌著社會福利的實現,同時,社會福利對象需要什麼樣的援助也表現為其福利需求。1、社會福利援助對象的貧困問題貧困問題一直是人們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隨著社會的轉型、經濟的轉軌帶來了社會經濟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貧困的產生已經不再局限於經濟結構,而是從生活結構、生活方式、生活關係等社會的各個層面上反映出來。
(1)貧困的涵義世界銀行的界定:聯合國發展計畫署的界定貧困的特徵。內容多元性:社會生活性:不完整性:相對性:貧困的類型: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狹義貧困和廣義貧困區域貧困與個體貧困長期貧困和暫時貧困絕對貧困、基本貧困和相對貧困(2)貧困的現代化理論馬克思主義及衝突學派關於貧困的理論功能主義的貧困理論貧困文化理論社會排斥理論的貧困觀(3)貧困的測量
貧困的測度指標洛倫茨曲線:美國統計學家洛倫茨提出的鑒定社會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方法。基尼係數:是義大利經濟學家根據洛倫茨曲線提出的,衡量一個國家貧富差距的指標。基尼係數的參數標準如下所示:0.2以下為高度平均;0.2~0.3之間為相對平均;0.3~0.4之間為比較合理;0.4以上為差距偏大;我國目前的基尼係數為0.47;貧困程度的測量指標:恩格爾係數;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實際生活指數;國際貧困標準法;人頭比例法;市場菜籃法;2、社會福利援助對象的需求需求和福利需求福利需求的分類(1)需求和福利需求社會福利的基本目標之一就是為不能通過其他途徑來滿足自身基本需求的人提供福利性的幫助。對於人類需求的研究涉及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的理論都離不開對人的需求的分析。福利需求是指人們在所處的環境中,經過客觀比較和主觀感受,察覺在某些方面有所匱乏並產生危機感,但又缺乏通過經濟解決的能力,因而需要政府或組織進行特定的行動干預,提供他們必須的物質或服務,以解決困難、擺脫困境、恢復或增進福利。一般需求和福利需求的區別主要在於滿足需求的途徑和方式的差異。一般需求既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或市場來滿足,也可以通過他人的幫助或國家干預政策或組織服務得到滿足。福利需求的滿足主要通過福利制度的安排、國家的再分配政策和社會福利政策以及各類社會服務來滿足。(2)福利需求的分類馬斯洛的分類——五層次伯力梭(Bradshaw)的分類國際勞工組織的分類個人基本需求的界定受下列因素的影響:經濟:政治:文化、價值和意識形態3、社會福利援助的方法社會福利援助的形式:現金援助現物援助援助的方法:政策上的援助——社會群體或社會全體直接援助——個人和團體間接援助——環境(1)社會福利的直接援助技術與方法個別援助技術(個案工作方法)團體援助技術(團體工作方法)(2)社會福利的間接援助技術與方法社區援助技術(社區工作方法)社會福利調查方法:社會福利行政:第一節社會背景工業革命時期的社會問題工業革命的基本特徵:——大量使用機器帶來生產規模的擴大,也增加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工廠和企業的建立要求集中勞動,人群的聚集帶來騷亂和群眾運動的可能,也促成勞工階級的形成。關於社會問題——失業帶來的生活危機前現代時期的勞動家庭式作坊式非制度化自我雇傭現代時期的勞動企業式工廠制制度化雇傭勞動貧困問題貧困是19世紀歐美國家的另外一副面貌貧富分化和原始積累導致的貧困現象在19世紀的歐美國家比比皆是。參考文獻: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
湯普森《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
克拉潘《英國現代經濟史》社會調查的貢獻新聞記者的努力全國性調查反映出城市貧困的現狀——英國記者梅休的倫敦調查(1849)——美國記者雅各布·瑞斯的曼哈頓調查(1891年)公理會牧師安德魯·米恩斯和威廉·普雷斯頓出版的小冊子《倫敦貧民的傷心哭泣》(1850)布斯的研究成果CharlesBooth(1840-1916)12卷本著作《倫敦人的生活與勞動》社會調查史上運用定量研究方法的早期嘗試貧困的空間展示倫敦貧困地圖第二節空想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共同點,追求以平等勞動,共同享受生產成果,照顧公民的教育、健康、住房、環境衛生等生活需求,其缺陷是沒有可操作性,大多停留在紙面上,過多的道德說教和對人性的理想主義理解使其不可行。第三節古典經濟學的社會福利思想威廉·配第的最低工資理論。亞當·斯密的自由主義思想馬爾薩斯的福利控制主張西斯蒙第的消費經濟學研究和國家干預主義第四節英國功利主義的社會福利思想時間: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60年代;思想基礎:強調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和放任主義,國家是“守夜人”角色,反對國家干涉個人或經濟生活。代表人物:邊沁(1748—1832)、約翰·穆勒(1806—1873)邊沁的社會福利思想1、功利主義原則:心理學的“聯想原理”(人的本性是趨樂避苦),倫理學的“最大幸福原理”(最大程度上快樂超過痛苦的狀態是最善的狀態)功利:是指任何客體的這麼一種性質,它能給利益相關者帶來實惠、好處、快樂或幸福,或者傾向於防止利益相關者遭受損失、痛苦或禍患,如果利益相關者是一般共同體,那就是共同體的幸福,如果是一個具體的個人,那就是這個人的幸福。反對禁欲主義(放棄個人幸福侍奉上帝)2、福利最大化:簡單的快樂:由財富、技能、美名、權力等帶來的快樂;簡單的痛苦:由貧困、笨拙、仇恨惡行等帶來的痛苦。複雜的快樂與痛苦:以上二者合在一起所形成。主張人們從功利主義原則出發,以追求最大量的幸福為目標,只要計算得當,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組成社會之所有單個成員的利益之總和,如此,社會利益實質上就是個人利益)總是一致的,與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相一致的(為資本家辨護,因為追求幸福需要物質條件,而無產者沒有)。國家立法應以謀求全體公民的快樂為原則。第五節馬克思主義的福利思想馬克思本人基本沒有對福利制度做出分析,馬克思主義的福利觀絕大部分是其追隨者根據馬克思對階級的分析、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預言,而構思出一系列對福利國家及制度的評析。由此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的福利思想。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裏,政府的首要任務就是維持適合的社會環境,以便利於資本主義能夠繼續存在與發展,福利國家的形成,就是要去建立這些支持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條件。馬克思主義者認為資本主義政府推動福利國家發展的因素可歸納成三個方面:資本主義社會的需要階級抗爭的結果對激進主義的抗衡馬克思主義認為福利國家並未真正為人民帶來福利,福利制度未能改善社會的不平等情況,未能帶來有效的資源再分配效應,以改善勞動階層的利益。馬克思主義福利思想的三大價值觀:自由平等集體主義第一節激進革命思想的緩和社會民主主義的興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與其實現方式之間的張力帶來修正主義思潮。歐洲民主進程為社會民主主義的主張提供了支持。第二節社會民主主義的福利思想
社會民主主義對福利國家的理解與分析福利國家有六項功能:消除社會問題及改善受苦社群的困境;推動經濟的增長;建立更平均的社會;提倡利他主義及社會整合;補償弱勢社群所付出的社會成本;減少社會不平等。對社會福利制度中的經濟能力審查與私營社會服務的批評:經濟能力審查會產生烙印效應,直接阻礙有需要的人使用服務或接受援助;由於經審查後接受服務的人都屬於較貧困的人群,這就導致了有關服務變成為了窮困階層的服務或較次等的服務,使服務素質下降;因審查需要經過多項程式,行政成本費用極高;接受服務資格的界線難以限定。對私營社會服務的認識方面,社會民主主義認為它的擴展會使政府逐漸忽視公營社會服務的發展,社會不平等加深,貧富差距加大,最後會影響到社會的整合。民主社會主義的福利價值觀:平等自由互愛民主社會主義對福利國家的主張可以總結為:通過民主選舉途徑奪取政權,再制定推行社會主義為目標的社會政策;通過社會政策創造社會條件以培養個人的利他主義及對他人的責任感觀念的轉變,建立社會主義的社會。自由主義的價值觀:個人主義自由主義不平等自由主義對福利的三個主張:以自由市場扮演主要福利提供者的角色重新界定國家的角色保持社會既有的秩序自由主義的福利思想自由主義對福利國家的理解與分析主要認為福利國家為一個錯誤;從人們錯誤理解個人和社會特性的角度出發,著重分析和討論其對經濟、社會及政治破壞的背後原因。自由主義對福利國家的批判錯誤地理解了人的本性和能力錯誤地理解了社會的特性對自由構成了威脅,並破壞了自由對經濟、社會及政治帶來的破壞反對由福利國家提供全面的福利服務第三節德國歷史學派社會背景鬆散的國家聯盟轉為統一的帝國,建立現代政治體制——代議制、政黨制。工人階級通過建立自己的政黨進入社會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工業化使產業工人群體在社會上的位置日益重要,1885年只有137000名德國工人是工會會員,到1900年已經有849000人
歷史學派強調國家的作用國家是超階級的,既然能促進經濟增長。當然也可以在勞資糾紛中起關鍵作用。上升期的德國經濟需要國家保護主義以應對國際經濟競爭。為此歷史學派宣導國家觀念至上歷史學派的學者偏重歷史的研究傾向使其積極投身社會改革,而且極為崇尚國家的地位。舊新歷史學派的比較1、年代:舊:19世紀40—70年代新:19世紀70年代以後2、代表人物:舊:羅雪兒(1817—1894)新:施穆勒(1838—1917)、桑巴特(1863—1941)3、基本觀點:舊:主張研究經濟學的方法為“歷史發生學”方法(反對以往的哲學方法,認為在人類童年階段,依賴“自然”,中等文化階段,依賴“勞動”,高級文化階段,依賴“資本”)新:主張用歷史統計學方法來考察現實經濟問題接上舊:研究經濟學不能孤立從經濟現狀入手,要結合政治史、法律史與文化史來系統考察。新:強調心理、道德和法律等意識因素在經濟中的作用。舊:要從“歷史的類似”中找出“傾向的線索”。新:強調法律對經濟的制約關係。舊:為當時的普魯士王國辨護。新:為容克資產階級為主的德意志帝國辨護。1873年所立的“社會政策協會”一、社會政策的起源二、社會政策的涵義:政府或其他組織在一定社會價值的指導下,為了達到其社會目標而採取的各種社會行動的總和。第一、從觀念上看,與人們的具體生活有關,具有非經濟性特徵,只局限於國內事務;第二、從政府公共政策的實踐看,是政府向社會成員提供社會服務和實施社會管理的政策體系;第三,從運行原則上看,屬於福利原則的領域,即以社會關照、社會補償為基礎的非商業化原則。三、社會政策的實質:是政府在社會福利事務領域中的干預行動。四、社會政策的主要領域:
1、社會保障政策
2、公共醫療衛生政策
3、公共住房政策
4、公共教育政策
5、勞動就業政策
6、社會福利服務政策
7、針對專門人群的社會政策體系四、社會政策的主體指發起或參與這一行動過程的行動者政府、市場(企業)、非政府或非營利組織、家庭四位一體五、社會政策的對象是指社會政策行動的接受者一般性對象:社會中的普通民眾;特殊性對象:老年人、兒童、殘疾人、少數民族等普遍性福利模式選擇性福利模式六、社會政策的資源是指維持社會政策行動所需要的各種物質條件資金性資源;非資金性資源七、社會政策的運行機制是指社會政策行動各個環節運行的基本方式,具體指社會服務的傳遞機制,即政府的社會政策資金如何轉化為一定的服務方式傳遞到受益者。俾斯麥的設想壓制不能解決勞工問題,必須採取某些社會主義式的方法。最初的非納款式制度設計(俾斯麥)分擔式的強制性養老撫恤第四節費邊社的改良社會主義思想淵源:歐文的社會合作主義基督教的平等觀念(平等的上帝之子)邊沁的功利主義(經濟上主張每個人有追求自己利益的權利,宣導個人自由。政治上強調國家確保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的權利)思想內容3、所有人在國家這個平臺上通過選舉、輿論監督、社團自治等方式實現利益調和。4、國家在社會整合中有其不可推卸的公共責任。1、社會變遷的普遍規律是漸變而不是突變,所以激進革命是不當的
2、社會是獨立於個人之外的實體,社會公益是個人需要尊崇的對象。關於社會福利的具體主張1、降低工時2、提供住房3、社會的濟貧責任4、國民最低生活標準5、保障工人勞動安全6、為兒童提供普及教育第五節新古典經濟學的影響古典經濟學自由競爭的市場個人幸福至上守夜人政府
新古典經濟學邊際分析公共經濟政府邊際分析與社會福利
邊際效用分析是對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之間關係的一種解釋,最終指向對人的福利狀態的評價。效用(utility)滿足人之需求的能力市場交換能力快樂狀態各種效用的累積結果=個人福利狀態第一節福利經濟學關心的問題
在一定價值判斷的前提下,如何使國家實現社會福利?個人福利社會福利公共選擇社會政策第二節理論概要福利經濟學圍繞三個問題建立其理論:
一、在一個競爭性的經濟體系中,是否能滿足共同利益?
什麼是共同利益?
亞當·斯密給出的解釋是模糊的,用商品和服務的總價值來衡量,即“社會的歲入”從社會福利角度出發的解釋:帕累托最優(續)如何實現公平分配,市場還是統治者?當市場失靈的時候如何通過政府介入來調節?投票成為一種常見的選擇。社會選擇的結果會影響到集體的福利。(續)能否找到一種源於私利的方案來達成社會福利或者公共利益?阿羅定理給出的答案是沒有這樣的方案,即個人選擇不能與社會選擇相一致。多個人組成的集團不能通過各自的理性選擇達成帕累托最優庇古的主張福利包括社會福利和經濟福利,經濟福利可以用貨幣來計算,邊際效用遞減的規律也可以適用於貨幣。富人的貨幣擁有量一樣會有邊際效用遞減,所以富人的財富轉移給窮人是增加經濟福利的。政府干預成為必要,稅收、補貼、轉移支付等手段就利於增進社會福利。阿瑪蒂亞·森:講道德的經濟學一、對阿羅定理的修正:人際間效用的可比性使公共選擇還是有價值的。即公共選擇不是為了也不可能達成完全的理性,而是為了達成大多數人的認可,即多數原則二、貧困及災害的研究1、權利方法的使用——通過理解權利關係來理解貧困問題,交換權利的引入。權利方法的運用交換權利1、能否有一份工作?工資多少?2、需要花多少錢進行消費?3、利用自己的勞動和資源能生產什麼?4、自己生產出來的產品能賣什麼價?5、享有多少社會保障和交納多少稅金權利結構背後的社會因素A、總體經濟狀況(蕭條還是繁榮、勞動力需求)B、生產方式(產業結構、工作特徵)C、社會保障和就業權利(確保最低限度的交換權利)D、分配方式(所有制根源)貧困的定義和度量貧困的概念其核心是窮人的福利狀況。(不只是關心貧困人口比率和收入缺口,還要關心窮人內部的收入分配)國家的貧困與國民的貧困是兩個不同的問題。
(國家採取的社會保障措施尤其對於饑荒特別重要,西方發達國家至今已很少發生饑荒不是因為多麼富有,而是因為社會保障系統的作用)第一節社會背景及知識背景大蕭條——市場失靈的一種表現資源過分集中於生產環節的後果就是“豐裕中的貧困”(瓊·羅賓迅)因為財富分配不平等導致社會整體消費能力不足。羅斯福新政為政府干預經濟理論提供了實際案例。限制通貨屯積,鼓勵回收通貨,保持金融體系運轉;興辦公共基礎建設;政府緊急救濟;(續)
工資集體談判合法化——尋求勞資雙方在工資問題上的平衡。1935年社會保障法案(社會保險、公共補助、兒童保健、福利服務)——公共行為對於社會穩定的意義。
產業(農業、工商業)補貼政策——公共資源的市場性使用。(續)經濟理論背景從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到國家干預經濟理論
大規模生產帶來經濟活動的集中化趨勢,其規模大到需要以國家力量來進行干涉。經濟理論出現從微觀到宏觀的轉移。微觀經濟學——個量分析(單獨的經濟行為實體),以價格理論為其中心理論,研究對象包括:均衡價格、消費者行為;生產、廠商均衡、分配、市場失靈以及相關的微觀經濟政策(續)
宏觀經濟學——總量分析(整個國民經濟)以國民收入理論為其中心理論,研究對象包括:國民收入決定因素;失業與通貨膨脹。經濟週期與經濟增長。金融活動、宏觀經濟政策宏觀、國家個體、微觀第二節有效需求理論社會就業水準社會有效需求水準消費需求投資需求邊際消費傾向遞減:雖然消費隨著收入一起增加,但消費總比收入增加得慢資本邊際效率遞減:投資積累和技術進步可能導致將來的收益降低流動偏好:人們總願意以現金形式保存自己的部分收入,無形中抑制投資需求。解決問題之道凱恩斯所認為當時社會經濟活動存在的缺陷:1、不能提供充分就業2、財富分配缺乏公平合理由社會總攬投資活動。國家與私人共同負責,雖然政府職能擴大不可避免,但並不等於消除個人自由。基本立足點:醫治疾病+保持效率和自由國家干預理論的前後對比
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國家干預僅限於公共安全、公平裁斷等最低限度的領域。
歷史學派的國家干預:保護本國產業、推進經濟發展,化解勞資矛盾。
費邊社的國家干預:消除市場競爭導致的貧困,保證國民生活的文明標準,要求國家的道德化運作。
福利經濟學的國家干預:增進個人福利和社會福利,實現兩者之間的均衡關係續
凱恩斯的國家干預:改善就業和投資,保障整個社會經濟體的安全運行,避免社會崩潰。微觀宏觀道德倫理社會安全針對弱勢人群的社會福利針對全社會的社會福利有效需求管理之做法
赤字財政——調動整個社會的資本加入經濟運行,,擴大需求(其中社會福利事業是重要的一種措施)蕭條時期繁榮時期社會保障收入社會保障支出減少增加增加減少第一節何為福利國家定義2:福利國家包含一系列將貨幣和必須物品、服務分配給公民的制度和政策,而這個分配並非建立在市場運作的基礎上定義1:把保證其公民一些基本的福利作為責任的國家。續定義3:福利國家是那些直接運用有組織的力量(通過政治運作和行政手段)對市場力量的運作進行以下三個方面修正的國家:第一,保證個人和家庭一定的基本收入,而不以他們的工作和財產的市場價值為決定因素第二,控制“社會偶然事故”(如疾病、衰老、失業)給個人和家庭帶來的不安全範圍第三,保證所有公民享有能夠提供的最好的社會服務,提供服務的對象和所商定的服務範圍不以公民的社會地位和階級歸屬而定續福利國家的內涵去商品化(de-commodification)去階層化(de-stratification)個人福利狀態與市場部分分離社會福利的普適性福利國家體現的社會變革公共福利的功能轉變社會救濟和治療社會疾病實現公民權利小範圍,分散式、臨時性全國性、整體式、長期性救世主型國家服務型國家續現代化使社會網路功能增強,個人命運與社會發展之間的交錯模糊了公私界限國家對國民承擔的責任不斷擴展勢所必然.民主政治的實踐19世紀初-20世紀初1945年-1970年代初1970年代末至今全球化的影響國際競爭社會福利的跨國影響第二節貝弗裏奇報告的思想一、社會福利著眼於全局,不是一時一地的調整和應急式的措施。二、社會福利是社會發展的組成部分,不是單獨的部門政策三、社會福利是為了求得國家行政與個人自由之間的平衡續社會保險面向每一個國民的每一種需求,而不是一部分。至少要能保證國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繳費、給付和管理的統一(不同類型人群可以區別對待)社會保險的原則續擴大保險範圍增加保險專案提高保險標準公共財政支出的擴大國民補助的原則針對特殊對象——社會保險專案之外的國民資格審查制度——資產調查以自願保險彌補前兩項的空白貝弗裏奇報告所體現的現代社會福利的特徵社會福利的非商品化公民權與社會福利的共生關係個人生存與發展的社會化解決方案第三節蒂特馬斯的理論費邊社的思想核心:平等平等的內涵財富的分配(貧富差距控制在一定的水準,減弱馬太效應)工作的機會(能否以自己的技能在市場裏獲得收入)社會的待遇(基本權利的保障和社會事務的參與)社會憑什麼滿足個人的需求蒂特馬斯的基本立場:1、個人與社會不可分割,個人需求也是社會需求的體現。2、市場不能確保機會的平等。3、滿足個人需求是社會的責任4、作為公共事務執行者的國家是實現平等的最好主體。續實現社會平等的路徑:反對由市場來提供社會福利1。市場福利強化和擴大社會不平等2、削弱公共服務和社會責任感3、不能提供選擇的自由4、加劇兩極分化解決之道國家主導的社會再分配在社會變遷的環境下來理解社會福利制度
工業化和市場化帶來無處不在的“負福利(diswelfare)”和“社會成本”,個人難以應對,國家對此負起責任是對這種社會變遷的回應。
作為一種社會政策,國家提供社會福利不只是簡單的回應社會問題,而是進行社會整合,是具有社會目的選擇。福利是一種社會工程的工具,目的是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確保社會走向好的方向。社會福利的社會功能1、社會福利不只是一種社會政策,也是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團結方式,有助於加強人際責任感和彼此關懷。2、社會福利為所有人提供基本必需品以改善人力資本,穩定私人市場的需求,從而鼓勵經濟增長。3、補償個人的非福利狀態,預防反社會行為續4、發揮個人才能,提高個人生產率,5、調控收入與資源控制上的不平等。6、對於個人和國家來說,社會福利也是一種經濟投資形式,同樣能產生收益。最終目標:公平的、整合的社會第四節馬歇爾與公民權利理論馬歇爾的社會政策定義:“‘社會政策’不是一個有確定含義的專門的術語。它指的是與政府有關的政策,這些政策涉及向公民提供服務或收入的行動,通過這些行動對公民的福利有直接的結果。因此,其核心由社會保險、公共救助、健康和福利服務、住房政策等組成。”(馬歇爾,社會政策,1965)對社會政策定義的修正
社會政策包括社會保障之下的對失業、生病、年老時的收入維持,以及家庭津貼、醫療照顧、住房、社區服務、教育。而這些政策的目標是由標示它們的詞語——保障(security)、健康(health)和福利(welfare)來表明的。這些在一般的意義上都是最終產品,意味著與最終所得有關,而不是與就業有關。可以說,20世紀社會政策公開宣稱的目標就是福利(welfare)終極依據:公民權利公民權利的演化過程18世紀末19世紀初,市民權利得到承認(言論、信仰、財產、遷徙)19世紀末20世紀初,政治權利得以實現(普選權,代議權)20世紀中期,社會權利的達成(社會保障、教育和健康服務)續公民權利的演化體現社會的演化:從身份到契約——享有權利的前提發生改變從少數人到所有人——權利的主體改變從分散的權利到權利體系——權利結構的改變從給予到天賦——權利獲取方式的改變公民權利理論對社會福利的意義1、社會福利的功能發生轉型,而這種轉型以權利理論為思想指導、2、改變社會福利的實踐方式,從獲取施捨到正當的要求。3、公民權利理論是現代福利國家的基本政治道德前提。社會福利中的社會主義理想元素1、消除剝削與壓迫,追求社會公正2、追求個人充分發展,實現社會的平等、3、行動取向是以集體主義至上為思想基礎的國家干預第一節蘇聯模式社會福利的經濟來源是社會消費基金,大約占其三分之一社會消費基金國家預算國營企業資金各種組織、機關的資金集體農莊、工會和其他團體的資金管理模式全蘇工會中央理事會(退休金殘疾撫恤金)加盟共和國(病假、療養、生育、嬰兒補助)企業、機關團體各級工會集體農莊社會保障委員會各級地方人民代表蘇維埃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委員會全蘇集體農莊社會保障中央聯合基金會集體農莊莊員全體大會社會福利的專案1、免費教育(各級學校)2、免費醫療(所有公民)3、免費療養和度假(部分人)4、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價格補貼(幾十年一貫制)5、住房補貼(居民交納的房租只占房屋維護費用的三分之一)社會保障制度的專案1、勞動休息制度。1932年實行7小時工作制,1967年開始每週5天工作制。除了週末和每年20天的帶薪休假外,每年還有8天的節假日,蘇聯職工每年的休息日為130天左右。2、退休制度。男60歲,女55歲退休。退休分為年老退休、
職業退休、功勳退休和殘廢退休等,其退休金計算也有所差別。3、基本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會保證、社會保險及國家保險等內容。社會保證用於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用於支付養老金和對臨時喪失勞動能力職工的救助。國家保險彌補自然災害和非常事故的損失。制度困境1、社會承諾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為社會福利的實踐留下隱患。2、國家主導模式並不能解決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矛盾。3、市場變形導致社會福利運作的諸多漏洞,也破壞其道德基礎。案例:蘇聯的住房福利第一個把公民住房權寫入憲法的國家。苏联宪法第四十四条规定:“苏联公民有获得住房的权利。”蘇聯公民長期住在公共宿舍,五十年代後才逐步改善。1920年代的法律就規定居民住房面積至少9平米,但到1970年代後期只有愛沙尼亞、格魯吉亞和拉脫維亞超過該標準。1970年代蘇聯每100套住房供123戶家庭使用,同期西方國家每100套住房供90餘戶家庭使用。續政府限制大城市發展。
大城市實際增加人口與計畫指標之間存在極大缺口,住房建設不能滿足城市擴張的居住要求。城市離婚率上升增大對住房建設的壓力。原因:違背城市演變的基本規律續強調國家投資興建住宅。國家投入的資金常常不足,二戰後第五個五年計劃時期,只有40%的住房是國家投資建設的。70、80年代因軍備、農業建設等原因,住房投資逐年下降到戰前的水準。合作建房運作不順,缺乏政府的鼓勵,也限制了住房建設的增長。房租低增加財政負擔,而且很多人占房不讓。續國家控制房源,分配住房官員腐敗嚴重,勒索、囤積居奇、裙帶關係導致的住房腐敗比比皆是。1975年羅斯托夫市有個房管員向登記要房的居民每套住房勒索1000盧布,1973年該市某工廠有個廠長及其助手在四年裏共向登記要房的人索取了48000盧布格魯吉亞商業部副部長的一個助手在上級的支持下侵佔公房一百多平方米,還擅自將其原來的住房讓給他的女兒一家居續烏克蘭紮列錫基市內新建的一批二、三層小樓房,幾乎都是當地幹部挪用集體農莊的建築材料、侵佔農莊土地興蓋起來的民間的房屋市场交易自发兴旺起来莫斯科、列寧格勒等一些大城市,街道兩旁的電線杆上、公共汽車站、電車站或房屋圍牆上到處可以看到居民張貼的換房啟事或分租廣告;有些城市每週還出版一次《換房通報》向群眾提供資訊;在大城市房管所門前,每天都圍聚著一批要求換房或租房的人,彼此做交易;不論是國家的、合作社的房屋,還是私人的房屋,只要兩厢情願,都可以交易。思想基礎1、國家化的經濟活動替代市場化的經濟活動。最終達成消滅商品的目的。2、追求社會平等,為此從生產資料的佔有、勞動的投入到產品的分配都需以平等為准。3、以集體利益至上為基本價值前提,並轉向國家至上,國家成為社會的總工程師。內在矛盾1、商品之不可消滅。因為交換意識植根於人性深處,商品不過是最直接的體現而已。所以市場無處不在,只是形式不同。2、以國家計畫開展社會工程會因為與之相關連的地下市場而走向低效、不公甚至崩潰。3、以上缺陷反過來損害國家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基礎。第二節南斯拉夫模式以自治原則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自治制
又稱“工人自治制”。是南斯拉夫工
人階級和全體勞動人民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
自行组织起来行使国家权力和管理其他社会事务的一种制度。“社會主義共和國是建立在民族主權以及工人階級和全體勞動者的權力和自治基礎上的國家,是勞動者和公民以及各平等民族的社會主義自治共同體。”(南斯拉夫憲法)自治模式的發展過程1950-1963年宣佈實行企業工人自治,在全國工礦和交通運輸企業中建立工人委員會。企業實行自由經營、自負盈虧,只承擔向國家交納稅金的義務。1963-70年代初,規定國家機關和文教、衛生、社會福利等社會事業單位也實行自治原則,同時在聯邦議會中增設經濟院、文化教育院、社會福利和衛生院以及政治——組織院,1974年之後,在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基礎上建立一級到三級的聯合勞動組織,在文教、衛生和社會福利事業等方面建立“自治利益共同體”;在城鄉,區以下按居住區域建立地方共同體。自治式的社會福利制度市場社會主義是以自治為基礎的商品經濟,強調基層社會組織的主體性和權利,自治組織負責生產、銷售與分配。社會福利資金來自自治組織的積累,包括個人交納的福利費用。自治組織可以決定消費基金於積累基金的比例。自治組織在第一次上交時先扣除保證勞動者最低生活需求的基金,組織自己支配的資金裏也必須有個人的補助費用。續消費基金比例大,再生產資金比例小。國家仍然保證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例如住房、就業都有相應的保障。目標與問題南斯拉夫模式實質上是希望在社會主義的大框架下結合市場經濟。以市場的方式達成社會主義的目標,承認多元利益的存在、利益差別和利益衝突的存在,為此提出自治利益的多元主義作為社會工程的思想基礎。續產權不清,市場經濟無法正常運作,最終導致制度效率低下和方向的轉變。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仍然無法解決,勉力維持的結果是經濟衰退和社會矛盾的爆發。靠個人魅力和理想主義維持的體制難免人存政舉、人亡政息。兩種模式的異同有計畫的社會調節生產者的聯合公有制按需分配沒剝削沒壓迫自由平等寡頭集團主導的中央集權徹底的國家所有制嚴格計畫的社會工程卡裏斯瑪型領袖控制下的分權制社會所有制市場社會主義原則下的社會工程第三節社會主義福利思想總結1、社會福利的執行主體是國家,社會在這一制度的實行中是次要的。2、社會福利本身的價值在於它能夠證明共產主義理想的可行性3、社會福利能夠運轉到什麼程度取決於它在整個社會工程實施計畫裏的位置。國家介入社會福利實踐的差異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以國家覆蓋社會,以官僚機構的運作代替社會自組織功能。國家和社會二元互補結構,共同作用於社會政策。集體至上價值觀下個體的原子化市場至上價值觀下個體的異化續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福利的歷史斷層,隨之產生的一系列人口、經濟、政治後果直接引起社會主義社會的振盪。社會福利在國家與社會的互動中自然演變,能夠保持社會發展的連續性。第一節自由主義的歷史作為針對國家的批評者而出現的自由主義:
現代早期的權力主義國家其集權的發展趨勢與公民的獨立精神不相容。
國家是一種歷史性的社會存在,前現代時期的國家在很長時期裏都是社會生活的主宰性力量,直到進入現代才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最早的自由主義實質上是啟蒙運動的思想動力之一,提倡對個人自由和價值的認同。理論源頭天賦權利和社會契約(早期自由主義)公民的自由以天賦人權為基石,而人權又以自然秩序為前提。(洛克)政府是必不可少的對權利和自由的限制,而社會契約是其存在和運作的合法性基礎。(盧梭)(自由與限制的關係)邊沁主義的修正通過個人的快樂程度來衡量權利。而這種程度可以用數字的形式來體現、每個人是計算快樂程度的最基本單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自由只是達成快樂效用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當然連政府也是手段之一。具體的實踐:科布登學派1820年在曼徹斯特形成,主張自由貿易,並延伸到工人就業的自由協議制度,個人之間的自由競爭。弱勢和強勢群體之間的不平等契約,壟斷帶來的不平等交換面前,徹底的個人自由難以實現,反而導致不自由,為此,必要的限制對於個人自由來說仍然是需要的。密爾闡明的自由主義的核心1、自由不只是法律上的體現,業體現於習慣、環境和見解之中、2、自由不以個人的自我主張為基礎,個人行為中本來就有自由與不自由兩種成分。3、自由也不等於對錯誤的意見聽之任之,錯誤的意見可以提出,但是不能放棄對正確意見的捍衛。續自由主義涉及的權利和義務問題上,個人和社會的關係至關重要。個人自由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在此基礎之上運轉的社會才能實現更大的社會利益。進步的關鍵是解放活的精神力量,使社會結構充滿生氣。自由主義的基本思想要素1、個人主義至上,在社會和個人的關係問題上偏向於個人。2、主張個人權利的至高無上,即使是社會利益也不能侵害個人權利3、強調市場在達成自由上的主導作用。4、限制國家的作用,對國家的活動時刻保持警惕。自由的成分自由主義對國家控制的社會秩序提出的幾點主張:1、攻擊專制統治,要求法治的權利。即個人的權利得到法律的保護,同時國家也要遵守法律,否則這種保護不可能實現。“要有一個長期有效的規則作為生活的準繩,這種規則由社會建立的立法機關制定,並為社會的一切成員共同遵守。”(洛克)續2、對財政自由的訴求。法律可以長期穩定,但是捐稅卻需隨時調整。各階層都需負擔稅收的義務,同時限制行政機關,實行責任政府制,所謂“無代表,不納稅”
同時“誰交錢,誰受益”、“誰交錢,誰監督”行政機關的麻煩就等於公民的便利。續3、人身自由。
思想的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財產權利得到保障4、社會自由選擇和從事職業的自由,不受個人身份、種族、性別的限制,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續5、締結契約的自由在平等和確保基本權利的基礎上實現共同的利益。6、家庭自由夫妻雙方擁有平等的地位在契約的基礎上建立婚姻父母必須承擔起保護和撫育兒童的義務續7、地方、種族、民族自治的自由保證弱小群體自治與聯合的權利8、國際自由反對以暴力形式處理國家間的事務。9、政治自由以有限的自由來防止多數的暴政第二節哈耶克的思想哈耶克對自由主義傳統的主要貢獻:從認識論上強調人類有意識設計和指導社會制度的能力是有局限性的。(反社會工程的主張)理由:人們改造社會所需的知識永遠不可能集中在某個人或某個集團之手,知識永遠都是以零散的方式分佈於社會成員之中。而要利用這些知識只能靠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市場就是這種溝通最好的管道,人們可以在市場;裏獲得所需的知識。無需任何中央機構的指導。續存有爭議的並不是要不要計畫,而是應該怎樣制訂計畫:是由一個權威機構為整個經濟體系集中地制訂?還是由許多個人分散地制訂?最終的決策必須要由那些熟悉這些具體情況並直接瞭解有關變化以及立即可以弄到的應付這些變化的資源的人來作出。我們不能指望通過讓此人首先把所有這些知識都傳遞給某一中央機構,然後該中央機構綜合了全部知識再發出命令這樣一種途徑來解決這個問題,而只能以非集權化的方法來解決它,因為只有後者才能保證及時利用有關特定時間和地點之具體情況的知識對社會主義的批判蘇聯社會實驗的失敗使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喪失聲譽。1、社會主義式的生產組織在生產效率上不比私有企業高,反而還低於後者。2、社會主義沒有導向更大的社會正義,還出現了新的專斷和等級秩序。3、更大的自由沒有出現,反而出現新的專制。對福利国家的批判政府的福利活動為什麼會對自由造成威脅?
1、表面上的服務性政府活動仍然是以政府強制性權力來推行,在此過程中政府可以在某些領域擁有排他性的權力。2、行政便利的考慮使政府傾向於採用由其控制的單一模式來達成福利目標,必將退回社會主義的老路,即成為一種家長式的國家。3、福利國家控制了大部分的社會資源之後,人們實際上喪失了對生活中重要問題(例如健康、就業、居住、養老)的選擇權,真正決定人們能得到什麼的是權力機關續4、社會保險從一開始就不僅意味著強制性保險,而且還意味著強制個人加入由國家控制的統一組織。但是,一切不受競爭挑戰的壟斷都會隨時間的流逝而走向低效。5、當政府被授予提供某些服務的排他性權力的時候,自由就會受到極為嚴重的威脅,因為政府為了實現其預定的目標,必定會運用主張權力對個人施以強制。6、個人在被強制交納大量用於社會保障的稅收之後,生活會受到影響。而此種負擔會傳遞給後人。舉例養老保險:退休的人比工作的人過得好。免費健康服務:醫療水準下降到很低的水準、醫務人員成為國家的公務員,從而使個人隱私被國家掌握。失業保險:工會可能會以救濟為藉口推卸自己在就業問題上的責任,支持過高的工資需求。進一步的分析
社會福利措施不管最初的意願如何,最終會演變為一種收入再分配的手段,進而成為對經濟活動進行控制的制度。
一旦這種制度形成,要廢棄它會很困難,新的可替代的制度安排會受到阻礙。
這種制度一代代的繼續將束縛社會演化的過程,增加社會負擔續(製造五大巨魔)社會福利制度(打擊五大巨魔)貪欲疾病無知貧窮懶惰通貨膨脹高稅收強制性工會政府支配社會服務機構的專斷哈耶克思想的總結1、最低限度的國家干預。2、以個人選擇作為個人福利的主要來源。3、以市場為達成社會福利的主導手段。4、社會保障不能損害個人的自由。第三節弗裏德曼
對凱恩斯革命的反革命凱恩斯:隨著收入的增加,因為欲望得到了滿足,消費會減少,儲蓄會越來越多。弗裏德曼:欲望永無止境,新的欲望隨時產生,因此消費會擴大。私有經濟導致1929年的經濟危機,為此需要政府干預。正是政府干預經濟導致經濟危機續凱恩斯:輕度失業導致輕度通貨膨脹,兩者可以互相替代,因此政府干預會產生積極作用。弗裏德曼:只存在自然失業率,如果要把失業率降到自然失業率以下,通貨膨脹反而會上漲更快。因此政府干預不會帶來積極後果。對國家的認識自由人既不會問他的國家能為他做些什麼,也不會問他能為他的國家做些什麼。他會問的是:“我和我的同胞們能通過政府做些什麼?"對自由人而言,國家是組成它的個人的集體,而不是超越於他們之上的東西。……他把政府看作為一個手段,一個工具,既不是一個賜惠和送禮的人,也不是盲目崇拜和為之服役的主人或神靈。除了公民們各自為之服務的意見一致的目標以外,他不承
認國家的任何目標;除了公民們各自為之奮鬥的意見一致的理想以外,他不承認國家的任何理想獲得政府好處的同時
避免政府禍害的兩大原則
政府的職責範圍必須具有限度。其主要作用限於:保護國民的自由免受外部敵人以及同胞的侵犯:保護法律和秩序,保證私人契約的履行,扶植競爭市場
政府的權力必須分散地方性的、多樣性的權力結構能夠保證人民“用腳投票的權利”續保護自由就是在限制政府的權力,同時自由還有其建設性的作用,文明的巨大進展都不是來自集權的政府,而是來自多樣化和差異性。政府永遠做不到象個人行動那樣的多樣化和差異的行動,其整齊劃一的行動雖然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改善人們的生活,但長遠來看只會以統一的平庸代替多樣的進步。具體主張負所得稅收支平衡線納稅起征點負所得稅所得稅支付稅金獲得補貼負所得税的好处公共基金集中到窮人身上。避免由於窮人類別劃分太多而使資金分散。鼓勵窮人的自立精神和責任感。最大限度地保障低收入者的利益和積極性。減少公共基金的耗費和防止成為政客牟利的籌碼。教育憑單計畫公辦學校使教育喪失其基本的功能,附加過多的社會功能,導致教學品質下降。教育官僚化的結果是消費者(家長、學生)在教育上的選擇權越來越少。不同階層在教育上的差距越來越大,加深社會的分化。公辦教育的缺陷續教育憑單計畫是為了通過學費直接負擔和間接負擔的混合,使家長和學生在教育上有更大的自主權,消費者的選擇促使學校改善教學品質,減少官僚主義的影響。私人學校在此制度下能夠獲得發展的空間,增加教育機構的多樣化。總結(弗裏德曼)發揮社會自身的組織能力,儘量減少政府介入的機會。社會福利專案以私人和市場的運作方式為首選。第四節公共選擇理論(布坎南)何為“公共選擇”?公共事務的決策及其程式。以經濟學的方法和視角來考察公共選擇問題即為公共選擇理論。傳統的學科分類一般把公共事務的問題視為政治學的研究領域。擴展經濟學的研究範圍經濟學和政治學的連接點:交換。然而公共選擇理論認為:1、人類社會既存在經濟市場也存在政治市場,都以交換為基本行為類別,政治並不是獨立於交換領域之外的行為,代理人同樣在實現個人效用最大化。只不過其工具是政治活動。傳統的經濟學把自己的研究範圍限定在經濟行為上,進而認為人在經濟活動中才表現出自利、交換、核算成本和效益等特徵。續2、一個人不可能在經濟市場是利己的而在政治市場是利他的,不管在那個市場,其行為取向其實並無差異。續經濟市場政治市場主體行為目標交換對象廠商、消費者政客、選民私人物品公共物品效用利潤最大化公共物品供給和政治支持最大化公共選擇理論的基本追求:在承認“經濟人”基本人性的前提下設計政治制度公共選擇是一種對政治的看法,它是在把經濟學家的工具和方法擴大應用於集體的或非市場的決策的過程中產生的。古典經濟學家隱含地假定,集體活動基本上是非生產性的,國家的作用應該被限制在極小的或者防禦的職能上。這些經濟學家們完全不可能想到,集體行為或政府行為居然能產生如此多的“好處”或“商品”
當人們之間政治上的相互作用被構造為一種複雜的交換過程,在這個複雜的交換過程中投入的是個人評價或個人偏好,這個過程本身被看作是將可能分散的個人偏好結合或併入一種結果模型的手段續不要以為改善政治得依賴那些為“公共利益”奮鬥的人,似乎那些人道德高尚,可以有權代理民眾進行選擇。為什麼30年代、40年代、50年代、直至6O年代的經濟學家們都那麼重視凱恩斯學派的政策理論?為什麼他們沒有看到當選的政治家們會尋找任何藉口來製造預算赤字這個基本要點當人們的政治行為被認為一如他們其他方面行為一樣是追求私利之時,憲制上的挑戰就成為這樣一種挑戰:構造和設計出能最大限度地限制以剝削方式追求個人利益,並引導個人利益去促進整個社會利益的制度和規章。如何使比賽變得公正如果只有一個競賽,所有人喜不喜歡都得參加,那麼起跑線的問題就至關重要。可能設置某些障礙來達成起點的公平,但是誰來設置障礙?沒有任何外部代理人或君主能預先準確找出競爭者中間的差別,並調整起點位置。所以,政治決策制度也必須讓人們看到它是公平和公正的,長期性的制度就成為必須,即立憲體制。任何短期的立法和調整都不符合公平原則。用稅率和預算來當政治籌碼的行為自然也不能容忍。好處隨著所有的補償都被付清,則經濟社會的生產率就會以顯著的形式得到增長。這是由於減少了由稅收與收益轉移制度造成的超額負擔。生產率上的增長將使經濟得以支付由累積的福利國家的超額負擔造成的每年的利息費用粉碎福利國家福利國家的特徵:國家負債。最好以國債來代替福利方面的稅收,以化解國家負債的風險。那些從(福利國家)中有所得益的人能夠補償那些有正當要求的人,並且在經過這種補償之後仍有剩餘,那麼,福利國家就應該被粉碎第五節羅爾斯的正義觀及影響1、為什麼要討論正義問題?正義是社會結構的主要成分正義原則提供了社會制度中分配權利和義務的辦法。正義是每個社會成員精神上本能的需求何以公正原初狀態的設定:每個人都是自由的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所有人都被無知之幕所控制由此狀態出發做出的選擇就是公平正義的選擇。續正義原則A、每個人都有權擁有最廣泛的自由,並與其他人的自由相容B、社會不平等應該對所有人都有利,而不平等依附於地位和職務,且這些地位和職務向所有人敞開。自由優先於不平等,正義優先於效率。處境最差的人的福利狀態才是批判正義與否的標準。續抹平精英在平等主義福利觀下的諸多好處。樹立平等主義的福利觀,情況最差的成員享受補償。要求獲利較多的人去促進地位較差者的福利增長,這以成員之間的互助為社會正義的判斷標準。自由優先前提下的社會均等化。以差別來補償競爭導致的兩極分化。第六節諾奇克:以權利保衛自由諾齊克哲學的核心概念是權利,人是目的而非手段的政治內涵就是個人擁有權利,且權利神聖不可侵犯;權利為每個人平等享有,人人平等地對待和關切他人。權利是為平等辯護的基礎,個人權利來自前國家時期的自然狀態。前國家的權利保護機構超弱意義的國家最弱意義的國家續
國家是否有必要並有可能以不違反個人權利的方式產生?
諾奇克认为一种最弱意义、最少管事的国家能够在道德上得到证明。管太多的國家就會侵害個人權利,因此是不值得期待的。
最弱意義的國家能允許和鼓舞人們的各種基於自願的探索、冒險與合作的烏托邦理想和精神。權利至上主義個人的權利優先於國家的權力。國家只能作用於屬於個人權利之外的活動空間,是個人的權利決定國家的性質、合法性及其職能,而不是國家的性質、合法性和職能決定個人享受多少權利。強迫一個人為他人的利益工作是不正義的。中央權力機關無權把一切物品集中起來加以分配,沒有一個人、或一個機構有權控制所有的物品。不能把一個人的東西以任何動聽的理由從一個人那裏剝奪過來。諾奇克的正義論持有正義的完整鏈條
“獲得的正義”:最初財產的獲得必須來源清白,不得來自強權掠取或詐騙。
“轉讓的正義”:財產持有過程中的每一次轉讓與交易也都是自由、公正的,沒有強權或欺詐介入。
“矯正的正義”:持有的正義必須是可以追溯的完整鏈條,只要其中一環是不正義的,則此後即使每次交易都合乎公正,其結果也不正義。續
原初狀態是否正義決定了財富擁有的正當與否。“二次分配”在權利至上論中是居於最後位置的。更多強調前期的狀態而不是後期的福利調整。第一節全球化:現代的產物19世紀的資本主義全球擴展。大工業建立了由美洲的發現所準備好的世界市場,世界市場使商業、航海業和陸路交通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這種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工業的擴展,同時隨著工業、商業、航海業和鐵路的擴展,資產階級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了發展,增加自己的資本,把中世紀遺留下來的一切階級排擠到後面去。(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全球化在不同時期的體現“漫長的19世紀”(TheLong19thCentury)1789-1914現代世界體系的形成(自由貿易、殖民地體系、成熟的現代商業機制)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馬克思)世界事務和國際法律的出現,國際組織的出現續“加長的20世紀”(TheProlonged20thCentury)1870年代—21世紀初出現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戰爭國際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世界範圍的社會變革(工業化、城市化、社會革命、民族國家的形成與殖民體系的瓦解、技術進步、核戰爭、環境問題)續現代性為全球化奠定的基礎:A、標準化的生產方式B、跨國企業及類似的社會組織C、遠程交通和通訊技術D、文化交織與融合促成某些共同觀念的形成。全球化的社會後果1、“社會”逐步超越地方的限制,全球社會成為可能。2、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逐步縮小,走向趨同的時代。3、國家間關係影響到國家內部的制度實踐。全球化對於福利國家的影響1、金融全球化動搖凱恩斯主義的基礎。相對封閉的經濟體是凱恩斯主義的基本運作環境,1971年佈雷頓森林體系的結束使凱恩斯主義喪失其金融基礎。美國1974年、英國1979年先後取消資本控制,實行開放性的國際金融流動續凱恩斯主義所謀求的國家管理經濟和就業的主張在全球化時代難以為繼。理由:金融的國際流動實際上使一國的經濟調控不只是國內的事務,而成為國際性的。全球經濟的整合使強調市場調控的新自由主義佔據主流,資本主義國家普遍轉向市場調節。2、全球時代的福利國家政治運作福利制度立基於一個國家的公民社會權益之上,福利經濟思想的生命在於從經濟的、政治的和社會的層面共同維繫和鞏固民族和國家的社區利益國家(公共權力)雇主(資本)雇員(勞動者)續全球化帶來的變化:國家邊界的模糊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福利國家的基本運作結構。資本的高度流動性使資本與國家之間的結合變得鬆散。勞工組織的談判能力下降危及福利的兌現。單一國家主導的經濟和社會體系在全球化過程中部分損失自治能力。全球化對社會福利的雙重作用積極的影響福利思想和制度的跨國傳播增加了社會福利制度的受惠人群。國際經濟政治聯繫的緊密有助於社會福利制度的國際比較和對接,間接增進弱勢人群的福利水準。社會福利領域的國際競爭為保障人的權益提供了更多的管道,也能促進各國政府在社會福利事業上的革新。續消極影響全球化對自由市場經濟有天然的親和力,而對自由市場的鼓勵重新激起社會公正的問題。普通人生活狀態在全球化的時代可能面臨更多的不利因素,導致福利的損失。(例如日益複雜的產業鏈條增加剝削的可能、跨國公司組織的威脅、國際關係的介入)第二節全球化時代的思潮一、新保守主義柴契爾政府的實踐,力圖通過在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兩個領域堅決實行私營化來達到恢復市場規律的目的
1980年代,英國經濟在市場化改革下恢復了國際競爭力。失敗的案例,密特朗時期的法國實行新凱恩斯主義導致資本外逃,再次說明能適應全球化的戰略將成功,反之則失敗。保守主義的現代轉變1、源於法國革命時期的保守主義(埃德蒙·伯克)強調:個人在國家面前是渺小的,只有成為社會成員,負擔起自己的責任才能擺脫野蠻狀態;抽象的、脫離法律、倫理和個人尊嚴的自由只能蛻化為少數人的特權,引起社會的動盪和混亂。一國的政治制度是其社會的特定產物,是若干帶人審慎選擇的結果,習慣和傳統應該得到尊重而不是隨意創造新的制度。續2、保守主義的基本特徵守舊拒新的心理。反對劇烈的社會變革,尤其是烏托邦理想,主張循序漸進的“節制政治”主張社會機體論,強調國家對個人的重要性。要求個人承擔起社會責任。堅持賢人治國原則,由優秀的人物掌握國家的領導權。確保政治的連續和穩定。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新保守主義轉向的市場化和私有化正是資本主義的傳統、在此與自由主義形成共識。自由市場個人權利財產私有社會秩序國家作用新保守主義新自由主義二、社群主義社群——社會生活的共同體立足於社群的人際互助和共同利益騰尼斯的共同體理想《共同體與社會》認為傳統的共同體在現代條件下逐步被社會所取代共同體的優點:強烈的認同感,注重感情和傳統續社群主義是對於現代狀態下人際關係淡漠和認同感缺失的思想回應。丹尼爾·貝爾的主張強調社群結構存在的合理性(社群並不等於專制與壓迫)社群共識是支持社會運作的感情基礎。絕對自由帶來的社會失序需要用社群觀念來矯正續社群主義的基本立場1、社群才是政治分析的基本變數,2、公共利益優先於個人權利。3、強調共同體(家庭、社區、國家)的價值,鼓勵公民的政治參與。4、在社群關係的平臺上才能實現個人權利。兩種權利之辯自由主義的偏好:消極的權利——個人的基本人權社群主義的偏好:積極的權利——消極權利的擴展強調個人的自決能力和獨立性,防止國家侵害個人權利強調自我的社會構成性,成員資格是個人權利實現的條件。續自由主義強調權利的主體只能是個人,離開個人權利就沒有集體權利。社群主義認為集體權利和個人權利平行,社群類似於一個有機體,社群如果沒有自己的權利就不能滿足成員的各種需要。個人對自己所處的社群具有道德義務,而道德標準來自社會形成的共同的善。續共同的善之物化形式:產品形式的公共利益各種社會福利和公共物品非產品形式的公共利益某些管理規則、道德化行為續社群主義認識的國家的作用國家不可能在社會事務中保持中立,必須在共同之善的立場上實現公共利益,公民應該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共同推進社會走向合理和正義。注意事項:離開西方發達國家情景的社群主義主張很可能走向反面。如何實現公正的社會福利分配正義原則:自由交換——自願達成的交換社會物品的給予應該與獲得者的諸多社會屬性相一致,儘管很難有衡定的標準按需分配——按照社會共同體形成的需要標準來分配社會財富。續社會正義原則:團結性社群(依靠非物質紐帶運作的群體)按需分配原則(優先滿足處境最差者的需求,以差別性分配避免平均主義。)工具性聯合體(經濟利益為紐帶的群體)應得原則(根據業績、成員之間的結構性依賴分配社會物品。)續公民社群(以公民權利為基礎的社群)以平等原則進行分配(包括對結果不平等和過程不平等的修正)全球化時代導致原有社群邊界的崩潰,而社群主義是對這種現象的回應,其主旨在於重建身份認同,以拱固人的社會屬性。社群主義實際上是以社群置換國家的概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租房出租补充协议书
- 装配式建筑施工员合规检查配合考核试卷及答案
- 公司茶叶拼配师岗位合规化技术规程
- 生化检验员安全生产合规考核试卷及答案
- 公司黄金氰化工合规化技术规程
- 2026届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第一初级中学数学七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第二中学2026届数学八上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退休再聘劳务合同
- 专项客服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专科知识培训目标课件
- 2025年吉安县公安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留置看护男勤务辅警29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稳评从业人员培训考试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招聘乡村医生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黑素细胞基因编辑-洞察及研究
- 燃气入户安检课件
- 预防静电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临时用电专项施工方案(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 2025党校中青班入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新疆警察笔试题及答案
- 剖析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血管重塑因素与精准诊疗策略
- GB/T 8165-2025不锈钢复合钢板和钢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