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件_第1页
社会心理学课件_第2页
社会心理学课件_第3页
社会心理学课件_第4页
社会心理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會心理學

第一節概述社會心理學是一門有關人類社會行為研究的現代社會科學,即研究個人心理與社會相互關係的一門學科,是在社會學、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等母體學科的基礎上形成的一門帶有中間性、邊緣性質的獨立學科;1875年德國學者謝夫勒最早提出。本書概念:社會心理學是關於社會情境中個體的心理現象及其行為規律的科學。誕生標誌:1908年,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出版《社會心理學:大綱與資料集》、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出版《社會心理學導論》第一單元研究對象和範圍一、社會心理學的定義側重於心理學的定義:對個體的社會行為和社會意識的研究,以瞭解和解釋個體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的影響及其變化(現實、想像、隱含的影響)——美,奧爾波特兄弟側重於社會學的定義:是關於社會互動的研究,以群體生活的心理為基礎,強調以習慣來解釋人類行為,認為研究個體的社會行為的心理學有賴於對個體生活在其中的歷史的與社會環境的理解。——美,艾爾烏德介於心理學和社會學之間的定義:強調社會心理學研究特定生活條件下個體心理活動發生、發展及其變化規律,著重研究社會關係、社會情境、個體的心理反應以及個體內在的心理因素。——中,潘菽本書認為:社會心理學是關於社會情境中個體的心理現象及其行為規律的科學。第一單元研究對象和範圍二、社會行為與社會心理行為是有機體的反應和反應系統。社會行為:是人對社會刺激作出的回答,社會行為及其發展取決於其所處的情境。勒溫:B=f(P,E)B(behavior)行為,P(person)個體;E(environment)個體所處的情境;f(function)函數關係社會心理:是社會刺激與社會行為之間的仲介過程,是社會因素引起並對社會行為具有導向作用的心理活動。社會行為與社會心理的關係

專案現實性存在性觀察性主體社會行為外顯客觀存在容易觀察社會生活中的個人社會心理內隱主觀世界不能直接觀察第一單元研究對象和範圍三、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範圍個體層面:個體社會化與自我意識、社會知覺、態度、動機、社會學習等;人際層面:個體間相互作用與人際關係、人際溝通等;群體層面:群體凝聚力、群體心理氛圍、個體與群體的相互作用、社會影響等社會層面:風俗、時尚、階段、階層及民族的心理特徵、國民性等。專欄2-1兩種取向的社會心理學項目關注的中心分析的內容研究目的研究的方法國際核心期刊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個體即時刺激、心理狀態和人格特質預測行為實驗法為主、調查法為輔美國心理學會《人格和社會心理學》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社會社會地位、社會角色、社會規範等社會變數描述行為調查與參與觀察法美國社會學會《社會心理學季刊》第二單元社會心理學簡史美國學者霍蘭德三階段理論:哲學思辨——啟蒙期關於“人性”的哲學爭論:人本善、人本惡經驗描述——形成期19世紀上德國民族心理學:拉紮魯斯、謝夫勒、馮特19世紀中法國群眾心理學:塔爾德《模仿率》、迪爾凱姆、列朋20世紀20年代英國本能心理學:達爾文、麥獨孤12種本能奧地利的精神分析派:弗洛伊德實證分析——確立期奧爾波特、勒溫等第二單元社會心理學簡史實證分析——確立期先驅:特力普裏特(美)、莫德(德)奧爾波特《社會心理學》、墨菲夫婦《實驗社會心理學》1.瑟斯頓、李科特:態度測量2.謝裏夫:遊動效應3.莫裏諾:社會測量法4.勒溫:群體動力學二戰後多元發展20世紀80年代:跨文化社會心理學(美)第三單元研究方法一、原則:客觀性原則:中立系統性原則理論結合實際原則倫理原則研究者必須採取保護被試的措施和步驟研究者應評估研究計畫的道德可接受性研究前,研究者應向被試說明研究計畫的主要部分並征得被試同意;在特殊情況下的欺瞞須經同意,並在事後向被試說明,求得理解被試有退出研究的自由對被試提供的資料應加以保密,如公開發表,須經被試同意不得和被試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關係(工作關係)第三單元研究方法研究方法觀察法自然觀察參與觀察:觀察者隱瞞自己身份調查法訪談法結構訪談、非結構訪談直接訪談、間接訪談問卷法:標準化、收效快結構問卷、無結構問卷發送問卷、訪問問卷、郵寄問卷問卷設計原則:目的性、全面性、非歧義性、非暗示性檔案研究法實驗法:大學二年級學生的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與社會常識的區別專案來源嚴謹性社會心理學科學研究科學、嚴謹嚴肅、公正社會常識觀察與經驗判斷缺乏嚴謹性第四單元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理論描述現象解釋事實探求規律預測行為社會學習論社會交換論符號互動論精神分析論勒溫:“好理論,最實際”一、社會學習論起源:行為主義(班杜拉、沃爾特斯)學習機制:聯想:經典條件反射強化:強化物;正強化、負強化模仿:榜樣;父母與重要他人觀察學習:班杜拉: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動作再現過程—動機過程(外部強化、替代性強化、自我強化)不足:忽視情境、外歸因、關注行為二、社會交換論霍曼斯、布勞、埃莫森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基本準則,個體為了在交換中獲得最大收益,減少代價,使得交換行為本身變成得失的對照;社會交換關係是建立在互惠的基礎上的人們的自願的活動,不僅存在與個體之間,而且存在於群體和社區之間。互動維持的條件是:擴大收益、縮小代價或擴大滿意度、減少不滿意度的平衡。基本觀點:成功、刺激、價值、剝奪-滿足、侵犯-贊同命題“人們之間的互動是物質與非物質的一種交換”三、符號互動論詹姆斯、米德、布魯默(“符號互動”)、庫利、杜威、庫恩、威因斯坦、戈夫曼基本假設:個體對事物採取的行動是以該事物對其意義為基礎的;事物的意義源於個體與他人的互動,而不是存在事物自身中;個體在應付其所遇到的事物時,往往通過自己的解釋去運用和修改事物對他的意義。強調事物的意義、符號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意義存在於互動中。三、符號互動論主要觀點:1、心智、自我和社會的形成發展以使用符號為前提;2、語言是心智、自我形成的主要機制;3、心智是社會過程的內化;4、個體具有能動性;5、行為受認知信念的制約;6、身份與身份的意義存在於互動過程中;7、自我是社會的產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動的結果。四、精神分析論弗洛伊德意識、潛意識、前意識裏比多快樂原則與現實原則生本能與死本能人格結構:本我、自我、超我榮格:心理分析情結與夢發展潛力與完善人格集體無意識生命力四、精神分析論新精神分析論霍妮:“文化因素”論(強調後天因素)埃裏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論學習信任階段(0—18月)、成為自主者階段(18月—4歲)、發展自主性階段(4—5歲)、變得勤奮階段(5—11歲)、個人同一感階段(11—18歲)、承擔社會義務階段(18—30歲)顯示創造力階段(中年及壯年)、達到完善階段(從成熟到晚年)沙利文:人際關係學說(強調人際關係)相關復習題1.霍妮主張(),批評弗洛伊德的"力比多"說。A.文化因素論B、自我實現論C、現實主義論D、人格發展階段論相關復習題2.下列選項中不屬於問卷設計的主要原則是()。A.有結構原則B、非歧義性原則C、目的性原則D、全面性原則相關復習題3.社會學習論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理論派別,它強調()。A、文化對個體社會行為的影響B、人們之間的互動是物質與非物質的一種交換C、事物意義及符號對個體行為的作用D.直接強化、間接強化與自我強化相關復習題多選

4.下列屬於霍曼斯的社會交換論提出的五個普遍性命題的是()。A.成功命題B.侵犯—贊同命題C.價值命題D.剝奪與滿足命題相關復習題多選

5.問卷設計的適度規模原則包括()。A.針對特定問題展開B.問題不要太多C、避免出現歧義D.面不要太廣相關復習題多選6.問卷的結構一般包括()。A.題目B.指導語C.結束語D.調查實施記錄第二節社會化與自我第一單元社會化第一單元社會角色第一單元自我、身份與自尊第一單元社會化一、社會化的概念從社會角度看:社會對個體進行教化的過程從個體角度看:個體與其他社會成員互動,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的過程社會化是個體由自然人成長、發展為社會人的過程,是個體與他人交往,接受社會影響,學習掌握社會角色和行為規範,形成適應社會環境的人格、社會心理、行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過程。終生社會化=早期社會化+繼續社會化再社會化第一單元社會化二、社會化的內容掌握生活與生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遵守社會規範:教育和輿論樹立生活目標培養社會角色三、社會化的基本條件人類有較長的甚或依賴期(13-25年),是社會化的基礎較好的遺傳素質:腦的智能第一單元社會化四、個體社會化的主要載體家庭:童年期是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學校: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嚴格性大眾傳播媒介:影視、廣播、報紙、雜誌、互聯網參照群體:能為個體的態度、行為與自我評價提供比較或參照標準的群體(個體可以不具備這個群體資格,但是這個群體能為個體提供行為參照)

作用機制:規範(框架)和比較(標準)第一單元社會化五、社會化的外延(類型)語言社會化:個體與社會聯繫的紐帶,語言包括語詞、語音、意義符號性別角色社會化:性(生物學)、性別(人格特徵)、性別角色(角色期待)道德社會化:道德觀念與道德判斷(認知)、道德情感(體驗)、道德行為(行動)政治社會化:國家形象階段(國歌國旗領袖)、抽象國家觀念階段、國家組織系統階段

愛國意識的發展和培養是政治社會化的核心內容第二單元社會角色一、社會角色的概念(芝加哥學派米德)社會角色是個體與其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為方式及相應的心理狀態。二、社會角色的分類按照獲得方式:先賦角色、成就角色按照功能:功利型角色、表現型角色按照規範化程度:規定型角色、開放型角色按照角色承擔者的心理狀態:自覺角色、不自覺角色第二單元社會角色三、角色扮演過程:

角色期待:他人和社會的期待

角色領悟:個體對角色的認識和理解

角色實踐:表現社會角色的過程四、角色失調:

角色衝突:角色間衝突、角色內衝突

角色不清:角色模糊。

角色中斷:舊角色推出來不及進入新角色

角色失敗:退出舞臺第三單元自我、身份和自尊一、自我自我的概念: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包括生理、心理狀態,人際關係及社會角色的認知。主我是個體的主觀經驗,是認識的主體,是自我的動力成分,是活動的過程;客我是經驗的內容,是認識的對象,制約主我的活動。(詹姆斯)鏡我:自我概念是他人判斷的反映。自我的結構:物質自我:看自己身體;心理自我:看自己心理世界(態度、信念、價值觀、人格綜合);社會自我:社會關係、社會身份與社會資格中的自我;理想自我:個體期待自己成為的人;反思自我:個體評價他人或社會對自己的看法(自我概念回饋)第三單元自我、身份和自尊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個體內在的一致性解釋經驗決定期待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社會自我-心理自我生理自我(8月至3歲):佔有感、支配感、愛護感社會自我(3歲至13、14歲):理解社會期待,調整自己的行動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知覺調節心理特徵及狀態主動和獨立,強調自我價值和自我理想,發展了自尊和自信——自我概念得以發展自我概念的測量高頓(15個我是……)1、2、3、……15、

7分鐘內寫出15個“我是誰”的陳述句,想到什麼些什麼,為自己寫不為別人寫第三單元自我、身份和自尊二、身份身份是由個體的社會地位及處境地位決定的自我認同,社會地位——地位身份,相對穩定,是身份的主體;處境地位——處境身份,易變。身份是由角色構成的,在地位身份中,角色就是由身份決定的行為期待。身份的特點:客觀性、主觀性、多重性、穩定性、契約性第三單元自我、身份和自尊三、自尊自尊是個體對其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自尊水準是個體對每一角色進行單獨評價的總和。馬斯洛:需要層次論(對成就、優勢、自信等的欲望,對名譽、支配地位、讚賞的欲望)詹姆斯:自尊=成功/抱負第三單元自我、身份和自尊影響自尊的因素家庭中親子關係的影響行為表現的回饋選擇參與和揚長避短根據相似性原理正確進行社會比較自尊的測量:

羅森伯格——自尊量表(SES)

相關復習題1.個體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的層面,稱為()。A.物質自我B、心理自我C、社會自我D、理想自我相關復習題2.關於再社會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成年期的社會化B、教導社會成員樹立生活目標C、教導社會成員掌握、遵守社會規範D.對早期社會化及繼續社會化過程中沒有取得合格社會成員資格的個體的再教化相關復習題3.一位教師感到難以兼顧培養學生素質和提高升學率,他面臨的角色失調是()。A、角色間的衝突B、角色不清C.角色內的衝突D、角色失敗相關復習題4.身份的特點不包括()。A、客觀性B、主觀性C.社會性D、契約型相關復習題5.身份是個體的社會地位及處境地位決定的()。A、行為功能B、角色C、行為期待D.自我認同相關復習題多選6.角色扮演過程包括()。A、角色失調B.角色領悟C.角色實踐D.角色期待相關復習題多選

7.社會化的影響因素有()。A.家庭B.學校C.文化D.同輩群體相關復習題多選8.按社會化發展階段劃分,包括()。A.早期社會化B、再社會化C.畢生社會化D、繼續社會化相關復習題多選

9.下列角色中屬於開放性角色的有()。A.父親B、法官C、政府外交官D.朋友第三節社會知覺與歸因第一單元社會知覺第一單元印象形成與印象管理第一單元歸因第一單元社會知覺一、基本概念社會知覺、社會認知:對人(他人、群體、自己)的知覺,對行為原因的知覺,包括整個認知過程,包括想像、判斷等過程,是社會動機、社會態度、社會化過程、社會行為發生的基礎。社會知覺的範圍對他人外部特徵的認知:表情(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語表情)對性格的認知(自我知覺)對人際關係的認知(人際知覺)對行為原因的認知社會知覺與普通心理學“知覺”的區別:前者包括複雜的認知過程第一單元社會知覺三、影響社會知覺的主觀因素認知者的經驗:圖式: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網路。圖式的作用:影響對注意對象的選擇影響記憶影響自我知覺:自我圖式影響個體對他人的知覺認知者的動機與興趣:影響對注意對象的選擇認知者的情緒:積極關注與消極關注第二單元印象形成與印象管理一、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印象是指在個體頭腦中的認知客體的形象。印象形成:個體首次接觸新的社會情境時,按照個體以往的經驗,將情境中的人或事進行歸類等,明確其對個體的意義以使個體的行為獲得明確定向。第一印象,初次印象,素不相識的兩個個體第一次見面時形成的印象。第二單元印象形成與印象管理二、印象形成的效應首因效應(不熟悉的人):第一印象的機制近因效應(熟悉的人)光環效應、暈輪效應(馬太效應):以偏概全刻板印象(簡化知覺過程):凝固性、偏向性定型:針對某群體的刻板印象第二單元印象形成與印象管理三、印象形成中資訊整合模式累加模型:總體印象的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馬太效應平均模型:根據他人的諸特徵的平均值來形成總體印象加權平均模型:既考慮積極特徵與消極特徵的數量與強度,而且判斷各種特徵的重要性總體印象=∑WiXi/∑Wi中心品質模式:積極中心品質(真誠、熱情);消極中心品質(虛偽、冷酷)第二單元印象形成與印象管理四、印象管理有意地控制他人對自己形成各種印象的過程,在認知者獲得知覺並形成印象時,被認知者並不是消極被動的,他完全可能也確實能夠通過對自己的裝束、語言、表情以及動作的選擇來影響或改變認知者對他的印象,以期符合個體的期待。印象形成對認知者是資訊輸入,是形成對他人的印象;印象整飾是資訊輸出,是對他人印象形成施加影響。印象管理的作用:個體適應社會生活的一種方式。第二單元印象形成與印象管理印象管理的基礎:正確理解(情境、他人、自身狀態、角色期待)印象管理的策略按社會常模管理自己。隱藏自我與抬高自我。按社會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角色的社會規範。投人所好。第三單元歸因一、概念歸因是指根據有關資訊、線索對社會行為的原因所作的分析和研究,並進行推測與判斷的過程。歸因不僅是一種心理過程,也是人類一種普遍需要。二、行為原因的分類內因與外因穩定性與易變性可控性原因與不可控性原因第三單元歸因三、控制點理論:美國心理學家羅特認為個體對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及其結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釋。個人生活中事情的結果取決於個體的努力程度,他相信自己能夠對事情發展與結果進行控制。控制點在個人內部,稱內控者。個體生活中事情的結果是個人不能控制的各種外部力量作用的結果,相信社會的安排,相信命運和機遇等因素決定了自己狀況,而個人努力是無濟於事。傾向於放棄對生活的責任,控制點在個人外部,稱外控者。內控者與外控者對待事物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也不相同。前者積極、後者消極。第三單元歸因

四、歸因原則不變性原則:海德人們歸因時,通常使用不變性原則,就是尋找某一特定結果與特定原因間的不變聯繫。如果某特定原因在許多條件下總是與某種結果相聯,如果特定原因不存在,相應的結果也不出現。這就可把特定結果歸結於那個特定原因。不變性原則的思想方法是科學的,用這種方法可找到某種行為或其結果的關鍵原因。折扣原則:凱利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來合理的原因,那麼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結果的作用就打了折扣。當一種結果是由一種以上原因引起的,將其歸結於某一特定原因時顯然需要謹慎行事。第三單元歸因協變原則:凱利三維理論預測歸因結果人們歸因時試圖找出一種效應是否由於各種條件的規律性協變而產生的。一種效應會被歸因於效應發生時發生,而效應不發生時也不出現的條件。我們可通過檢查三個獨立維度的資訊來歸因:刺激客體維度、行為主體維度以及背景維度。

根據三維理論,個體在歸因時需要三種資訊,個體從以下三方面資訊的協變得出結論。特異性資訊(主體)

行為主體的反應方式是否有特異性,是否只針對某一刺激客體做出反應。共同性資訊(客體)

不同的行為主體對同一刺激的反應是否相同。一致性資訊(情境)

行為主體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應是否一致。第三單元歸因五、影響歸因的因素社會視角的影響:由於人們在歸因上的社會視角不同,因而對行為原因的解釋也會有明顯的不同自我價值保護:個體在歸因過程中,對有自我捲入的事情的解釋,帶有明顯的自我價值保護傾向,即歸因向有利於自我價值確立的方向傾斜。(成敗歸因與動機性歸因誤差)觀察位置(空間因素)時間因素相關復習題1."一見鍾情"所描述的是社會認知資訊整合過程中的()。A.首因效應B、近因效應C、社會刻板印象D、暈輪效應相關復習題2.把成功歸於內部的穩定的因素,會使個體產生()。A、羞恥感B.自豪感C、責任感D、理智感相關復習題3.創立三維歸因模式的心理學家是()。A、阿特金森B、海德C.韋納D、班杜拉相關復習題4.隨著時間的流逝,歸因會越來越具有()。A、理性B、全面性C.情境性D、緊迫性相關復習題5.從羅特控制點的理論看,主張"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人們歸因傾向屬於()。A、內歸因B.外歸因C、穩定歸因D、非穩定歸因相關復習題多選

6.個體歸因中屬於內因的是()。A.人格B.努力程度C.動機D.心境相關復習題多選

7.社會知覺包括()。A.對他人表情的知覺B.對他人人格的知覺C.對人際關係的知覺D.對行為原因的知覺相關復習題多選

8.印象形成中的資訊模式包括()。A.平均模型B.加權平均模型C.加法模型D.中心品質模型相關復習題多選

9.新進企業的員工不知如何完成份內工作,從而招致被解雇,其原因是()。A.員工對其扮演的角色認識不清楚B、員工沒有很好地完成角色轉換C.主管沒有很好的把角色期待傳遞給他D、由於角色期待之間的衝突相關復習題多選

10.小強數學考試得了100分,他將原因歸結為是自己天資好,能力高的結果,這種歸因是()。A.不可控的B、可控的C.內部的D.穩定的第四節社會動機與社交情緒第一單元社會動機概述第一單元主要的社會動機第一單元社交情緒第一單元概述一、社會動機的概念動機:引起、推動、維持與調節個體行為,使之趨向一定目標的心理過程。自然需要引起的動機稱為自然動機;社會屬性、社會需要引起的動機稱為社會動機。社會動機是其社會行為的直接原因。二、動機過程人的某種需要從未滿足狀態轉換到滿足狀態,並產生新的需要,這一過程稱為動機過程。需要-心理緊張-動機-行動-需要滿足緊張減除-新的需要三、動機的功能:啟動功能(啟動行為)、指向功能(指向目標)、維持和調節功能第一單元概述四、動機的分類按性質可分為自然動機與社會動機:自然動機-原發性動機,社會動機-衍生性或精神性動機。按作用可分為優勢動機和非優勢動機:強烈而穩定的稱為優勢動機;微弱而不穩定的是非優勢動機。優勢動機對行為起支配作用。按個體是否意識到可分為清晰動機-自覺程度較高;模糊動機-無意識五、動機強度與活動效率的關係:倒U型曲線第二單元主要的社會動機親合動機成就動機權力動機侵犯動機利他動機第二單元主要的社會動機一、親合動機:個體害怕孤獨,希望和他人在一起的一種心理傾向。親合即合群,是人際吸引最低的層次。親合需要引起親合動機,而親合動機導致親合行為。親合起源於依戀親合的作用滿足個體某些社會性需要獲得資訊減輕心理壓力親合可使個體避免窘境影響親合的因素情境因素:情境壓力越大,群體成員的親合動機越強;悲慘情境能刺激親合動機情緒因素:恐懼情緒越強烈,親合傾向越明顯;焦慮高親合傾向低出生順序:長子、長女恐懼時的合群傾向要比他們的弟妹們更明顯,而且是按出生順序遞減第二單元主要的社會動機二、成就動機:個體追求自認為是重要的有價值的工作,並使之達到完善狀態的動機。即個體在廣泛背景下,追求成功與成就的動機。成就動機是一種基本的社會動機成就動機的重要性社會的高度發展的需要經濟成功的原因之一教育中強調成就傾向,是高水準社會成就的主要因素之一抱負水準:個體從事某種實際工作前,對自己可能達到的成就目標的主觀估計。抱負水準代表個體的一種願望,與個體實際成就可能有差距。抱負水準與成就動機有密切聯繫,與個體已往成敗經驗有關第二單元主要的社會動機影響成就動機的因素目標的吸引力:吸引力越大,個體主觀能動性發揮程度越大對達到目標所承受風險的估計:很有把握的事與無獲勝機會的事均不會激發高的成就動機成功與失敗的主觀概率:個體成功的主觀概率低,達到的目標風險小,則目標的價值也小,此時成就動機的激勵作用就小個體為實現目標施展自己才幹的機會:機會越多,成就動機就越強培養成就動機應注意的問題家長對兒童的自律訓練的嚴格程度與兒童成就動機呈正相關社會環境的氛圍對個體成就動機具有深刻影響:社會形成的高成就動機氛圍有益於個體成就動機的提高第二單元主要的社會動機三、權力動機:個體希望影響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傾向,為了獲得地位和權力。積極的權力動機謀取領導職位或權力,消極的權力動機害怕失去權力。引起權力動機的因素社會控制的需求對無能的恐懼第二單元主要的社會動機四、侵犯動機:侵犯是侵犯行為的簡稱。侵犯動機是個體有意傷害他人,以使自己獲得平衡和滿足的心理傾向。侵犯的構成傷害行為:身體傷害和言語傷害侵犯動機:侵犯意圖,是侵犯行為的原因社會評價:違反與破壞社會規範和社會準則的侵犯具有反社會性質(狹義的侵犯)維持社會規範與準則的侵犯是親社會性質的介乎二者之間的侵犯,被認可的侵犯第二單元主要的社會動機侵犯的原因本能論的解釋弗洛伊德: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遵循快樂原則行事;死本能-自我破壞的傾向。受到求生欲望的妨礙,因而對內的破壞轉向外部,以侵犯形式表現出。侵犯是以社會不允許的方式:傷害意圖和衝動。以社會認可的形式表現,則是競技、冒險等洛倫茨:侵犯是一種本能,是具有生物保護意義的本能,其生存意義很重要挫折——侵犯學說:多拉德與預期懲罰成反比侵犯是挫折的一種後果,侵犯行為發生以挫折存在為條件社會學習論的觀點:班杜拉侵犯行為的學習機制是強化、聯想和模仿習得性無助第二單元主要的社會動機侵犯行為的影響因素情緒喚起水準:尤其是非特異性情緒道德發展水準:自我控制能力:社會角色與群體:社會容忍度大眾傳媒的影響去個性化與侵犯行為第二單元主要的社會動機五、利他動機:個體有益於他人、公眾和社會,又不期待任何回報的行為利他的性質利他是一種親社會行為利他是一種以人為對象的親社會行為利他行為是由利他動機引起的利他行為的特徵是以完全有利於他人為目標對利他行為的解釋生物學觀點:先天的利他因素,通過遺傳將利他因素傳給後代?社會規範論的觀點:利他是一種社會交換。利他者的付出是幫助他人,其收益是自我價值的提高和焦慮減小第二單元主要的社會動機利他產生的條件外部因素自然環境:良好的氣候及環境社會情境(他人在場、情境的社會性意義)時間壓力:時間緊迫利他對象的特點:與利他者相似的人(特別是態度與價值觀相似)、未傷害過利他者的人與有吸引力的人利他者的心理特徵心境:心情愉悅易導致利他行為內疚:內疚傾向於做些好事加以補償,以減輕內疚造成的心理壓力;內疚得到表白,心理壓力減少,導致利他減少人格:社會責任感與利他行為呈正相關;對他人的同情與理解和利他亦呈正相關利他技能:救助技能與手段第三單元社交情緒一、社交情緒的定義:人際交往中個體的一種主觀體驗,是個體的社會需要是否獲得滿足的反應。人的社會需要獲得滿足,就會伴隨積極的情緒體驗,否則就會引起消極的情緒體驗。二、幾種基本的社交情緒1、社交焦慮:持續性焦慮、預期性焦慮、回避行為2、嫉妒:針對性、持續性、對抗性、普遍性3、羞恥:缺憾、自卑、逃避4、內疚:良心上和道德上的自我譴責,心靈報警器相關復習題1.個體希望影響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傾向,稱為()。A、侵犯行為B、印象管理C、依戀行為D.權力動機相關復習題2.出生順序是影響親和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西方心理學研究表明()。A、長子長女的合群傾向要比弟妹們更不明顯B、長子長女的合群傾向與弟妹們無明顯差別C、長子長女的合群傾向與弟妹們一樣D.長子長女的合群傾向要比弟妹們更明顯相關復習題3.一個喝得醉醺醺、搖搖晃晃的人突然摔倒在馬路上一時爬不起來,此時經過的路人都不願去幫助他。下列四個原因中哪個是最可能的原因?()A、人們比較願意幫助自己喜歡的人B、外貌有吸引力或者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C、旁觀者對別人陷入困境所應該承擔的責任是人們決定是否給予幫助的原因之一D.求助者對自己所處的困境所應承擔的責任,是影響他人給予幫助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相關復習題多選

4.社會性動機包括()。A.交往動機B.成就動機C.工作動機D.權力動機相關復習題多選

5.關於社交焦慮,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社交焦慮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B、社交焦慮的個體與他人交往的時候往往沒有生理上的症狀C.社交焦慮是一種與人交往的時候,覺得不舒服、不自然,緊張甚至恐懼的情緒體驗D.人們為了回避導致社交焦慮的情境,通常是減少社會交往,選擇孤獨的生活方式多選

6.依戀的產生來自於()。A.先天因素B.雙親的強化C、社會影響D、需要強度相關復習題相關復習題多選

7.侵犯的學習觀認為個體習得侵犯行為的途徑有()。A.強化B、習慣C.觀察D.模仿第五節態度第一單元態度概述第一單元態度轉變第一單元態度測量第一單元態度概述一、態度的概念態度是個體對某一特定的客體做出反應時所持有的穩定性的心理傾向,它具有評價性、內在性、對象性、穩定性態度的成分:態度的A、B、C模式,態度的三種成分是協調一致的。在它們不協調時,情感成分佔有重要地位,往往決定行為傾向認知成分(Cognition)個體對態度對象的知覺、理解、判斷與評價情感成分(Affective)個體在評價基礎上對態度對象產生的情感反應或情感體驗行為傾向(Behavior)個體對態度對象以某種方式行動的傾向。第一單元態度概述態度與行為態度具有行為傾向性;態度與行為常常不一致,這種不一致還不影響生活品質;態度是行為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態度與價值觀態度來源於價值,價值是態度的核心。個體對某一對象的態度,就其認知成分來說,評價是中心環節。評價即確定價值,就是確定態度對象對個體的社會意義。個體的態度取決於這一對象的價值態度/價值觀:價值觀抽象、持久、無行為動力意義二、態度的功能工具性功能:功利性自我防禦功能:防護性價值表現功能:價值性認知功能:意義性第一單元態度概述三、態度的維度方向、強度、深度(捲入水準)、向中度(核心價值)、外顯度:四、態度的形成:美國學者凱爾曼提出態度形成包括依從——認同——內化三個階段

服從:按社會規範和社會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顯行為方面表現與他人一致,以獲得獎勵,避免懲罰。此時行為受外因控制,服從是表面的、暫時的認同:個體自願接受他人觀點、資訊或群體規範,使自己與他人一致,情感因素起明顯作用,認同依賴於對象對個體的吸引力內化:從內心相信並接受他人觀點,使之納入自己的態度體系,成為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情感成分是仲介因素,認同基於情感上的喜歡。而內化過程是以,即認知成分(理智)為基礎第二單元態度轉變一、態度轉變模型:霍夫蘭德(美)影響態度轉變的因素傳遞者:資訊傳遞者的威信、立場、說服的意圖、說服者的吸引力溝通資訊:資訊差異、畏懼(中等強度)、資訊傾向性(單一、正反)與提供方式(口頭/書面,對面/大眾)接受者原有的態度與信念(內化、事實、需要)人格因素個體心理傾向:在面臨改變態度的壓力時,其逆反心理、心理慣性等心理傾向會使其拒絕他人的影響,從而影響態度轉變情境預先警告:它有雙重作用分心:注意分散重複:溝通資訊重複頻率與說服效果呈倒U型曲線關係,即中等頻率的重複,效果較好;重複頻率過低或過高,說服的效果均不好第二單元態度轉變二、態度轉變理論海德的平衡理論(POX模型)重視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在態度轉變中的作用。態度系統中存在某些情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