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10
第一章原始社會第一節人類的起源和形成攀樹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二、完全形成的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一、從猿到人一、從猿到人
人類是從哪里來的?在十九世紀以前,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主要有兩種。這兩種觀點雖然有唯心與唯物之別,但它們對人類起源的問題都沒有能做出科學的回答。1809年,法國學者拉馬克發表《動物哲學》一書,第一次提出了人類起源於類人猿的科學假說。1859年,英國學者達爾文在其名著《物種起源》中,科學地揭示了生物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複雜的進化規律。1871年,達爾文在其《人類的起源和性的選擇》一書中,奠定了人類起源科學的基礎。1、攀樹的猿群
攀樹的猿群是指生活在樹上的古猿,據現已掌握的資料所知,攀樹的猿群一般指三種猿:原上猿、埃及猿、森林古猿。許多人類學家認為,上述三種古猿可能是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1)原上猿
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古猿,1911年在埃及法雍發現,其生存年代約在3000萬年前,它們有32顆牙齒,身長如貓,能在樹叢間靈活跳躍。(2)埃及猿
約在2800-2600萬年前,它們也有32顆牙齒,其排列次序與現代類人猿及人的牙齒相似。(3)森林古猿
最早在1856年發現於法國,後來歐、亞、非各地都發現了同類化石,其生存年代約在2300—1000萬年前。同原上猿一樣,它們也是林棲動物,四足爬行,並能靠臂攀行。2、正在形成中的人
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從猿到人過渡時期的生物,其主要代表是臘瑪古猿和南方古猿。(1)臘瑪古猿
臘瑪古猿的化石最早於1932年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北部接壤處的西瓦立克山區發現,後在中國雲南的祿豐、土耳其的安那托利亞、希臘雅典附近的庇爾哥斯等地均有發現。其生存年代約在1400—800萬年前。臘瑪古猿的犬齒較小且與其它平列,犬齒窩與人類的相似,臼齒的寬度超過長度,面部短縮,頜骨後縮,牙拱呈V型而不是U型,腦容量約為300毫升。(2)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約在550—100萬年前,其化石主要發現於南非和東非。南方古猿分為粗壯型和纖細型兩種,目前多數學者認為,粗壯型是人類發展的旁系,約在60萬年前滅絕,而纖細型發展為後來的人類。纖細型南方古猿和臘瑪古猿更接近於人類,其腦容量為600毫升,拇指能和四指對握。南方古猿纖細種3、勞動在人類形成中的作用
古猿到底是怎樣變成人的?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中作了明確的回答,他認為從猿轉變到人的關鍵在於勞動。直立行走手腳分工手學會使用、製造工具雙腳用於走路身體構造的變化脊柱頭大腦意識感覺器官語言二、完全形成的人
完全形成的人是以能夠製造工具為標誌的,自完全形成的人出現以後,其體質仍在發展。中國學者體質形態的發展,把完全形成的人分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個依次遞進的階段。1、早期猿人
現在所知的最早的早期猿人的化石是於1974-1975年在坦桑尼亞北部伽魯西河流域的拉托利地層發現的。發現物主要是上下頜骨和牙齒,經測定,其年代在380-360萬年前之間。
1972年,在東非肯雅特納湖東岸的庫彼弗拉發現了一個人類的化石頭骨。編號為“KNM-ER1470號人”(肯雅國家博物館古人類化石登記號)經測定約在300-270萬年前之間。1470號人的腦容量約為725毫升,顱骨形態與現代人近似,如眼窠隆起不大,沒有明顯突出的眉脊等等。1968年,在其上層35.5米處曾發現打制的石器,其地層年代經測定為261萬年前。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石器。有人認為,這是1470號人製造的。
從1960年起,在東非坦桑尼亞亞的奧都威峽谷陸續發現了一些化石人類,定名為“能人”。其年代經測定為距今180萬年前,能人下肢能直立行走。手骨表明其拇指能和其他四指對握。在發現能人的地層裏還發現不少礫石打制的石器,能人的腦量比1470號人小(估計約為560-680毫升之間)。2、晚期猿人
晚期猿人的學名叫直立人。我國學者習慣上把他們叫做猿人,他們生存在距今約200萬年前。目前已發現的晚期猿人化石主要有我國的元謀人、藍田人、北京猿人,印尼的莫佐克托人、直立猿人、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的阿特拉人(毛裏坦人),坦桑尼亞的舍利人,德國的海德堡人等。
最早發現的晚期猿人是印尼的直立猿人。爪哇猿人化石的年代距今約為80萬年前,在發現猿人的地點沒有發現石器。
1907年在德國海德堡東南的茂埃爾發現一塊猿人下頜,定名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下頜形態似猿,但牙齒似人,其年存年代與爪哇猿人相當,在發現地也沒有發現石器。
在已知的晚期猿人中材料最豐富的是北京猿人。
北京猿人前額低平,眉脊比爪哇直立猿人略小,嘴向前突出,沒有下巴頦,平均腦容量為1059毫升,與爪哇猿人相比,處於更高的發展階段,其生存年代約在40萬年前,和爪哇猿人一樣,北京猿人身體各部分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北京猿人的上肢骨很像現代人,下肢骨也與現代人相近。但頭骨保留更多的原始性質。解放後我國學者對這種現象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做出了科學解釋。3、早期智人早期智人也稱古人,生存於30-20萬年前,最早的早期智人化石是1856年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城附近尼安德特河谷的一個洞穴裏發現的,被定名為尼安德特人(簡稱尼人)。尼人生存於30-20萬年前,人類學家把他作為早期智人的代表。早期智人在亞、歐、非三洲都有發現,如在亞洲有印尼的昂棟人、中國的丁村人、長陽人、馬壩人等。在歐洲有南斯拉夫的克拉皮納人、法國的聖沙拜爾人等。在非洲有布羅肯人、薩爾達納人等。早期智人更接近於現代人,其腦容量約在1100-1600毫升之間,平均為1350毫升,比北京猿人要大得多,腦組織也複雜得多,且腦殼較薄,早期智人已能製造多種石器工具,並會人工取火。人類用火遺跡4、晚期智人
晚期智人又稱新人,約生存於9.2萬-1萬年前,其化石最早於1868年在法國的克羅馬農洞穴發現,被定名克羅馬農人,此後,除南極外,晚期智人的化石在其他各洲均有發現。克羅馬農洞穴壁畫
當晚期智人出現的時候,現代人種也開始形成,目前,多數人類學家把世界上的人分為三大人種,即蒙古人種(黃種)、歐羅巴人種(白種)和尼格羅人種(黑種)。返回第二節原始公社的產生和發展一、生產力的發展1、舊石器時代2、中石器時代3、新石器時代二、人類社會的形成與發展1、血緣家族2、母系氏族公社3、父系氏族公社4、國家的產生血緣婚族外群婚對偶婚一夫一妻制一、舊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又可分為三個階段,即早、中、晚期。早期自完全形成的人出現之時至二、三十萬年前;中期自約二、三十萬年前至約五萬年前;晚期自約五萬年前至約一萬五千年前。1、舊石器
舊石器時代早期大致相當於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的階段。這一時期的石器多是一些用石英、石英岩、熔岩、燧石等打製成的石片和石核,作為切割、刮削和砍砸之用。到了這一時期的後一階段,石器的基本類型――刮削器、尖狀器和砍砸器都已出現,但是製作還很粗糙。舊石器時代中期相當於早期智人階段。這時石器的製作已有較大進步。人們已經知道對石片進行細緻的修整。因而石器的類型更加多樣,形狀更加規整,出現了幾種式樣不同的標準化的器。其典型的工具是用石片做的尖狀器和半月形的刮削器。骨器也在這一時期出現,但使用不如舊石器時代晚期那樣廣泛,當時的人們過著狩獵和宋集的生活。尖狀器刮削器
當晚期智人出現的時候,人類進入了舊石器晚期,這時,石器的製作更加精緻。並且大量使用骨器、角器,出現了骨針、魚鉤、投矛器等工具。特別重要的是在這一時期出現了複合工具或複合武器,所謂複合工具就是用兩種不同質地的材料製成的工具。例如裝上木棒的矛和魚叉等。這是生產技術中的又一重大進步。形狀各異的骨器2、血緣家族
隨著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現,人類社會也產生了。當時的社會嚴寒不是氏族,而是血緣家族(人類的第一個社會組織形式)。因為它出現在氏族公社之前,又被稱為前氏族公社。它存在的時期大約相當舊石器時代的早期和中期。
血緣家族是一種實行內婚制的血緣群體,其主要特徵是實行同輩人的群婚,包括親兄弟姐妹在內,而禁止不同輩人之間的通婚。這種婚姻關係由於婚姻圈子是按輩行劃分的,因此又被稱為輩行婚或班輩婚。血緣家族可能是通過舊石器時代的自然分工相對地限制了不同年齡(不同輩行)的兩性的接觸,再加上自然選擇而逐漸產生的。
在血緣家族階段,一個家族就是一個集團、一個公社、一個生產單位。從考古資料來看,家族內部可能已經有了兩性分工。當時,生產力十分低下,人們過著集體勞動,共同消費的生活。當食物缺乏時,整個家族就得集體移居別處,甚至在有些地方,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常被遺棄或被殺死。3、母系氏族公社的產生
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社會生產力有了新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人們比較持久的結合,並要求各集團之間發生一定的聯繫,而當時人們已經定居,這就為維持這種聯繫提供了條件,同時,人類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也意識到兄弟姐妹之間的婚姻對人類體質會帶來極大的危害。於是排斥集團內部的通婚就成為必要了。這時不但禁止了不同班輩之間的通婚,而且兄弟姐妹之間的結婚也被禁止了。
當一切兄弟和姐妹間,甚至母方最遠的旁系親族間婚姻關係都被禁止的時候,就組成為一個堅固確定的女系血族集團了。換句話說,就是轉化為氏族了。在氏族制度下,由於他的成員已不可能在氏族內部找到通婚對象,他們必須和另一個氏族的成員通婚,這就是族外群婚制,又稱普那路亞婚,兩個互通婚姻的氏族構成早期的部落。
在母系氏族裏,男女地位平等,婦女居於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這不僅是因為世系從母方確定的緣故,也因為當時婦女在經濟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形成了婦女在氏族中的重要地位。當氏族人口增殖之後,一個氏族又分為兩半,這兩半又成為兩個氏族,於是先前的氏族變成胞族(大氏族),這說明氏族和部落是同時產生的,而胞族則是後來才有的。二、新石器時代
1、中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之後是中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是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過渡,考古學上通常又將其劃歸新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大約始於距今15000年前,約終於距今七、八千年前。這一時期的一些石器往往鑲嵌在木制或骨制的柄上,形狀比較細小,箭頭也是細小的石器,因此考古學者常把中石器文化稱為細石器文化。中石器時代的主要標誌是弓箭的發明,弓箭與舊石器時代的投擲武器相比,有射速快、射程遠、命中率高等優點,從而大大提高了狩獵的效果。2、新石器
繼中石器時代是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約始於距今七、八千年前,結束的年代各地不一。新石器文化的主要特徵是經過磨光加工的石器的流行,這是生產力發展的新的標誌。在新石器時代的末期,人們還學會了地石器上鑽孔的技術。新石器時代的另一重大成就是制陶術的發明,這一技術的發明大大有利於人們的生活。磨制石器3、原始農業、畜牧業
在新石器時代,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
原始的農業是從採集經濟發展而來的,人們在採集生活中經過長期的實踐和觀察,逐漸掌握了植物的生長規律,栽培了許多植物,從而產生了原始農業。當時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鋤或石鋤,這種用鋤頭來耕種的農業,稱為鋤耕在家農業。就目前的資料所知,世界上農業的發生地有三個中心:東亞、西南亞和美洲。原始的畜牧業是由狩獵經濟發展而來的,原始畜牧業的產生早於原始農業,在中石器時代就已出現了,最初人們馴養出來的是綿羊和狗,到新石器時代,豬、山羊、牛、馬、驢、駱駝等動物也都陸續被馴養了。
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和發展,為人們提供了經常的食物,從而使人類轉入了比較持久的定居生活,於是,有一定佈局的村落開始出現。同時,家庭手工業也開始發展了。當時的家庭手工業有制革、制陶和紡織等,從事家庭手工業的主要是婦女。4、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
新石器時代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時期,在這個時期,氏族的管理仍實行民主制,氏族的最高權力機關是氏族議事會,它由氏族的全體成年男女組成,人人享有平等的表決權,氏族議事會可以討論和決定氏族的一切重大事情。氏族的首領稱為氏族長,大多由年長的婦女擔任,氏族長領導氏族勞動生產,合理安排氏族的日常生活。平常受到人們的尊敬,但她(他)沒有強制權,不稱職的也被氏族會議隨時撤換。
在經濟上,一切財產歸氏族所有,大家集體勞動,平均分配。死者的財產由其氏族繼承,夫妻不能相互繼承,子女也不能繼承父親的財產。但武器、衣服和裝飾品可以歸個人所有。氏族成員有相互援助和血親復仇等義務。
在母系氏族時期,由於生產的發展,氏族人口的增加以及氏族組織的不斷分衍,兩個氏族間的群婚實際上已很困難。於是婚姻制度由族外群婚過渡到對偶婚。對偶婚家庭的主要特徵是一男一女在一定時間內的婚姻。但這種婚姻很不牢固,離合比較自由,並且權在女方,對偶雙方各屬其氏族。
對偶婚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即望門居和從婦居。望門居時的婚姻生活採取男方走訪女方的形式進行。從婦居時男子住在女子族中,但不屬女方氏族的成員。對偶婚家庭是由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過渡的中間環節。返回第三節原始公社的解體金屬器社會大分工私有制階級父系氏族公社個體家庭農村公社軍事民主制國家1、金屬器的出現與社會大分工在新石器時代末期,人們開始使用天然銅,後來學會了從銅礦石煉銅,但煉出來的是純銅,質地柔軟,不適於製造工具,所以石器在當時的生產上仍占主要地位,考古學上把這一時期稱為金石並用時代。一、金屬器時代
真正的金屬器時代是從使用青銅開始的。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與純銅相比,它有熔點低、硬度大、易於鍛鑄等優點,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製造各種用具和裝飾品的主要原料。但是,青銅器的造價很高,硬度也沒有超過石器,所以還不能排斥石器在這一時代的繼續使用。
鐵器時代的出現比青銅器晚,它是金屬器時代的最高階段。它由於冶煉溫度高、韌性高,實用性強,而且鐵礦分佈較廣,造價低廉,所以鐵器的出現最終排斥了石器,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世界上最早鑄造鐵器的是西亞的赫梯人。
從金石並用時代開始,到鐵器時代,是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由於各地具體條件不同,所以原始公社解體的過程也不一致。隨著金屬器的使用,生產有較大的發展,原來的鋤耕農業已被犁耕農業所代替,犁耕農業比鋤耕農業工作效率要高,不僅使耕地面積擴大,農產品產量增加,而且使農業生產日益專門化,於是在適宜經營農業的地區產生了一些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活動的部落。同樣,畜牧業也發展起來了,在適宜經營畜牧業的地方了出現了一些大規模放牧畜群的遊牧部落,在這些部落中,農業僅僅起著輔助的作用。這就是第一次社會大分工。
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之後,生產力又有了新的發展,鐵制工具已經在很多地區使用。鐵制工具的使用使生產逐漸多樣化和專門化,出現了銅器和鐵器鑄造、制革、制陶、紡織、榨油、釀酒以及木器製造等多種專門的生產活動。如此多樣的活動已經不能由一個人來進行了,於是發生了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和農業分離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發生之後,人們生產出來的生產品大大超過了維持自己生活的需要,因此遊牧部落需要用剩餘產品——毛、皮、肉去交換農業部落的剩餘產品。而農業部落也需要用自己的剩餘產品——穀物去交換遊牧部落的剩餘產品。於是,交換就成了一種經常性的現象。第二次社會大分工之後,社會上出現了一個專門從事交換的商人。恩格斯把商人的出現稱為第三次社會大分工。2、父系氏族公社的確立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公社逐漸被父系氏族公社所代替,其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男女在生產中作用的變化。二是由私有觀念引起的對繼承制度的改革。
父系氏族也稱家長制氏族,它是以男子為中心的氏族,出身和世系按照男子的系統來計算。母權制時代的居婦家制現在改為居夫家制。原來不穩固的對偶婚逐步過渡到一夫一妻制。
父系氏族由若干個家長制大家族,(或稱家族公社)所組成。家長制大家族是父系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家長制大家族沒有自己的土地。土地歸氏族公社公有,但是氏族的耕地已經分配給各個大家族使用,沒有分配的只是森林、牧場等等。一個家族公社就是一個自然經濟集團,大家共同生產,共同消費。生產和消費由選舉產生的氏族長主持。3、私有制和階級的起源
私有制產生的原因,是原始社會末期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及其與原始社會生產關係不相適應的結果。私有制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單個家庭的出現。此外,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對私有制產生和發展也起了促進作用。
階級產生的前提是剩餘產品的出現,因為只有當勞動者能夠提供一定的剩餘勞動時才有剝削他人的可能。同時,由於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勞動強度的提高,為了生產出更多的產品並減輕自己的勞動量,剝削他人也就成為必要。於是,戰俘不再被殺死,而被作為奴隸用於生產。這樣,就出現了最早的兩個階級:奴隸主和奴隸。
私有制的產生,使部落氏族內部的財產不平等成為不可避免。個別家族,主要是氏族長、部落酋長和軍事首領的家族,佔有大量奴隸、牲畜和土地,成為富有的氏族貴族,而一般公社成員的家庭則日益貧困化。這樣,除了自由人和奴隸之間的差別以外,又出現了富人和窮人間的差別。二、父系氏族公社的解體1、個體家庭和農村公社個體家庭又稱一夫一妻制家庭或專偶制、單偶制家庭,這種家庭萌芽於對偶家庭之中,在父權制家庭醞釀成熟,最後從父權家庭裏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經濟單位。
個體家庭產生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金屬器的使用使生產逐漸趨於個體化,從而使個體家庭獨立地進行生產成為可能。二是隨著金屬器的使用,男子在生產中佔據支配地位,大量財富掌握在手,並要把這些財產傳給其子女。
個體家庭又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丈夫的支配權,二是婚姻的牢固性。所謂丈夫的支配權,是指丈夫對妻子有生殺予奪之權,可以逞兇肆虐,而妻子只能唯夫命是從,受其奴役。所謂婚姻的牢固性,是指男女結成夫妻後,不再像對偶婚那樣隨便離異,但這只是對妻子而言,男子則可以公開或變相地遺棄妻子。個體家庭的出現,一定程度上使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父系氏族走向解體。
隨著個體家庭的出現,階級分化也加劇了,一些個體家庭因為經濟的或其他的原因而離開自己的氏族,遷移別處,同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們雜居,並且為共同的經濟利益而結合成一種統一體,這種不以血緣關係而以地域關係結合起來的統一體,就是農村公社。
農村公社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保留著公有制,另一方面,它卻存在併發展著私有經濟,而且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的成份越來越大。此外,農村公社還保留一些民主制度,重大事情由全公社的成員開會決定,但其管理機構已逐漸被脫離人民的富裕分子所把持,總之,農村公社是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一種新型的社會組織形式。2、軍事民主制和國家的產生
軍事民主制是氏族管理機關向國家管理機關過渡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它的產生與私有制的發生以及由此引起的部落之間頻繁的戰爭密切相關。為了對外掠奪或抵禦外來侵略,一些部落往往結成部落聯盟。
在部落聯盟中,為了統一指揮和行動,需要設立一個握有重大權力的軍事首領。除此之外,還需要有一個常設的議事機構,以便隨時決定某些重大事宜,這個議事機構稱為議事會,由部落或氏族的首長參加。此外,由於戰爭是關係到整個部落或部落聯盟的事,因此,在處理戰爭和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重大事情時,部落成員都要發表意見,這樣就形成了人民大會。
在軍事民主制初期,其中人民大會是最高的權力機關,它可以通過或否決一切法律,選舉軍事首長,還擁有宣戰和判決死刑的權力。議事會負責召集人民大會,向人民大會提交議案,並握有戰爭的媾和權。軍事首長由人民大會選舉產生,擁有軍事、祭祀和裁判權。但是,隨著掠奪戰爭的進行和貧富分化的加劇,軍事首長和議事會的權力日益增長,而人民大會的權力卻不斷削弱,最後,以軍事首長為代表的奴隸主貴族終於依據其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勢力和手中的權勢,把部落的管理機構變成了他們對外掠奪、對內壓迫的工具,這樣,氏族制度就被國家所代替了。第四節原始文化科學知識的萌芽文字的發明原始藝術原始宗教原始壁畫原始巨石建築岩畫中的原始樂舞原始雕塑第一節埃及國家的形成與古王國
埃及是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地區,是迄今所知道的最早進入文明的地區之一。但它的歷史卻隨著古埃及的消亡而消亡,直到1822年,法國語言學家商博良根據法國殖民軍隊在埃及發現的《羅塞達石碑》上的三種文字(即埃及的象形文字、世俗體文字和希臘文字),破譯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使古埃及文明重見天日,現代學者將上古埃及史分為以下幾個時期:(1)前王朝時期(約西元前4500-3100年)(2)早王朝時期(約西元前3100-2686年,1-2王朝)(3)古王國時期(約西元前2686-2181年,3-6王朝)(4)第一中間期(約西元前2181-2040年,7-10王朝)(5)中王國時期(約西元前2040-1786年,11-12王朝)(6)第二中間期(約西元前1786-1570年,13-17王朝)(7)新王國時期(約西元前1570-1085年,18-20王朝)(8)後王朝時期(約西元前1085-332年,21-31王朝)(9)馬其頓希臘人和羅馬人統治時期(西元前332-西元642年)前王朝時期早王朝時期古王國時期第一中間期第一階段第二階段中王國時期第二中間期新王國時期第三階段後期埃及外族統治埃及歷史發展階段一、上古埃及的自然環境與居民
埃及地處東北非洲,北臨地中海,東北角過西奈半島與西亞相通,東有紅海,隔紅海與阿拉伯半島相望,南為努比亞(現蘇丹),西接利比亞,是歐、亞、非三大洲的聯結點。
在地形上,埃及是一個狹長地帶,尼羅河由南而北流貫全境,埃及國土明顯分為兩部分,即南部尼羅河谷地帶(上埃及),北部尼羅河下游三角洲地區(下埃及),河谷地帶的東西兩側均為沙漠高地,只有北部三角洲一帶較為平坦。
在炎熱而乾燥的埃及,尼羅河每年的定期氾濫(7-10月),不僅灌溉了萬千良田,而且帶來了豐富的腐殖質和沃土,河不退後便開始耕種(11-2月),3-6月便開始收穫,古代埃及人稱自己的國地為“凱麥特”,意為黑土地,對比荒涼的沙漠(紅土地)而言。麥收季節
古代埃及的居民是由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來自西亞的塞姆人融合而成的。埃及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人居住,不過,開始時人們住在離尼羅河穀較遠的地方,後來才下到河谷居住。約在西元前六千年代,埃及進入新石器時代,成為世界上最早的農業地區之一。西元前四千年代後半期,由於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和漁業都有了較大發展,埃及的原始公社制度逐漸解體,開始向階級社會過渡,形成國家。二、埃及統一國家的形成1、國家的產生涅伽達文化Ⅰ時期,即埃及前王朝Ⅰ時期(約BC4000-3500年),埃及生產力有了進一步發展,發生了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商業開始發展,出現了城市萌芽。考古發現的一個黑頂陶罐上,有以眼鏡蛇為標誌的紅冠形象,這可能是私有權和王權出現的反映,表明埃及已處於階級和國家產生前夕
涅伽達文化Ⅱ時期,即前王朝Ⅱ時期(約BC3500-3100年),埃及進入階級社會和文明時代。在希拉康波裏發現的屬於BC四千年代的“蠍王”權標頭,就刻有頭戴象徵王權的白冠的蠍王,也刻有在田地裏勞動的奴隸。同時也發現了與普通人簡陋的墓極不相同的畫墓。這反映了奴隸主與奴隸、貴族與平民的對立。在涅伽達Ⅱ後期,隨著私有制的確立和階級的形成,國家出現了。
埃及最早形成的國家叫斯帕特(SPT,希臘人稱之為諾姆,漢語譯作州),其象形文字符號是一被若干灌溉渠道分成若干塊的土地,這種小國家當時埃及有幾十個之多,面積小且人口不多,它們大多由部落聯盟轉化而來,每個SPT都有一個處於交通要道上的用牆包圍起來的“城市”,有自己的一套國家機器。國王可能既是軍事首領,又是祭司長和最高法官。各斯帕特都有自己的保護神,國家的名稱就往往因其保護神而得名。2、早王朝時期
為了爭奪土地、財富、奴隸和對尼羅河水的控制權,這些小國不斷進行兼併戰爭,統一的奴隸制國家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統一的過程從早王朝時期開始,早王朝末期到古王國初期才基本完成。埃及的傳統認為,BC3100年左右,美尼斯是埃及第一王朝的建立者,也是埃及國家的統一者。但據考古資料,埃及的統一至少在前王朝時期即已開始,美尼斯時期的統一活動更多,但不意味著統一的完成。
統一客觀上反映了埃及奴隸制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強了奴隸主階級對內鎮壓和對外掠奪的力量。但隨著統一國家的形成,埃及的階級關係更加複雜化,階級鬥爭也在更加廣闊的範圍內展開,因此原來小範圍內的國家機器已不適應,所以,在早王朝時期的統一過程中,奴隸主階級的國家機器也在強化,設立了許多新的官職,君主專制也在形成中,對人民的控制也加強了。1、社會經濟與階級關係(1)社會經濟狀況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發展商業的發展(2)土地關係(3)階級關係三、古王國時期2、法老的專制統治
古王國時期,埃及已成為一個統一國家,國王是最高統治者,稱為法老,集軍、政、財、神諸權於一身,他視全國的土地為他的私產,隨意把土地賞賜給官吏、神廟及為他所寵信的人;一年一度或兩年一度對全國土地、人口、牲畜、財產的清查,是這種專制統治的重要表現,也是一種重要措施;一切高級官員,包括宰相均由他任命,各州州長由他隨意調動,這些官吏也完全聽命於國王。
古王國時期,許多高級官吏,包括宰相在內,都由王室成員擔任,有時由王子擔任,以便將政權集中於國王手中,同時,國王統帥全國軍隊,也擁有最高審判權,他或者親自、或派親信參加審判。國王最主要的行政助手是宰相(維西爾),主管行政、司法和經濟,但不管軍事,軍隊由國王親自率領或任命其他人率領,以免宰相權力過大,不好駕馭。古王國時期,國王還被視為神,他們自命是太陽神之子,宣揚君權神授,以穩固王位。3、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王國時期中央集權統治的重要象徵。它是古代埃及國王的陵墓,因其外觀形似漢字的“金”字,故名。建造它,是為了讓自己的靈魂早日復活升天。早王朝時期開始出現,古王國時期達到鼎盛。
金字塔是從早王朝時期的一種馬斯塔巴(意為凳子)式的墳墓演化而來的,本是貴族所建。第三王朝時,國王約塞爾讓著名建築設計師伊蒙霍特普為他設計墳墓,於是出現了一座在馬斯塔巴上面逐級縮小的梯形金字塔。臺形貴族墓馬斯塔巴第四王朝時,金字塔的修建日益興盛,第一任國王斯尼弗魯為自己修建了兩座金字塔,這時的金字塔已逐漸向角錐體發展,只不過建造不太規則。斯尼弗魯的兒子胡夫為自己修建了最大的一座金字塔,它高147米,邊長230米,塔基面積5.29萬平方米,用了230萬塊2.5噸重的石頭。他的兒子哈夫拉也建造了一座豪華精緻的金字塔,附近建有獅身人面像。第四王朝後,金字塔的修建漸趨遜色。階梯金字塔傾斜金字塔金字塔胡夫金字塔示意圖哈夫拉金字塔與獅身人面像金字塔壁畫金字塔中的壁畫返回1、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長期激烈的階級鬥爭,沉重地打擊了貴族奴隸主的力量,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產力;而且統一也掃除了各地的割據勢力,客觀上也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埃及的經濟在中王國時期又有了顯著發展。第二節中王國
農業方面,農具有了一定的革新,古王國時期使用的是直把犁,中王國時出現了裝有橫木把手的新犁。水利建設和土地開墾方面也有新進展,如排幹美利多湖的積水,修建引水排水管道,從而使這裏的土地澇時能排水,旱時能引河水灌溉,這片沼澤地終於變成了一片良田。
手工業方面,銅的使用很普遍,並開始冶煉青銅,在西奈半島,銅的開採更加擴大,除原有坑礦外,又開闢了新的礦坑。在努比亞,尼羅河與紅海之間的地帶也開始采銅。對黃金的開採也有所增加,不僅在上埃及東部沙漠地帶,而且開始在努比亞進行開採。從中王國開始,在埃及出現了玻璃製造業。
隨著農業、手工業等生產部門的發展,商業貿易也活躍了起來,出現了一些新興城市。在國內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對外貿易增加了,同腓尼基各城市的聯繫密切了,同時,同地中海的克里特島也開始了往來。2、階級關係的變化
隨著中王國時期奴隸制的發展,埃及的階級關係有了新變化。奴隸的來源,除戰俘奴隸外,還有因債務而賣身為奴隸的,也有因犯罪而被罰為奴的。如果他們逃跑了,他們的家屬則將被作為人質。奴隸主擁有大量奴隸,奴隸勞動應用於農業、手工業等生產部門及奴隸主家內服役。奴隸作為奴隸主的私有財產,可以被繼承、轉讓和贈送。
中王國時期的奴隸主階級,除貴族奴隸主外,還有一個新興的奴隸主階層,即“強有力的涅傑斯”。“涅傑斯”(原意為小人)起源於古王國末期的下層自由民,在爭取統一的鬥爭中,他們曾起過重要作用,並從此發展起來,進入了奴隸主階層。但是隨著奴隸制經濟的發展,涅傑斯這個階層也開始分化,一部分人不僅在經濟上富有,而且成了高官顯貴,他們成為中王國時期王權的重要支柱;也有相當多的涅傑斯變得貧困不堪。
古王國之末,中央政權瓦解,州長及地方奴隸主集團乘機而起,後隨統一,但各州勢力仍很強大。中王國初期政治上的主要特點就是以州長為代表的地方奴隸主集團勢力的囂張,這些強有力的州長,有自己的一套行政機關,有自己的軍隊,用自己的名字紀年形同獨立王國。從前,他們將墓修在國王金字塔附近,現在卻建在自己州裏,且特別豪華,從前他們在墓碑上為國王歌功頌德,現在卻誇耀自己的政績。二、奴隸貧民大起義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國王一度整頓各州秩序,削弱地方勢力,制止各州間的爭奪,使其置於王權掌握之中。雖然取得了暫時的成效,但當中王國末王權削弱時,各州又乘機抬頭,使埃及陷於混亂。另一方面,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的矛盾在中王國時一直十分尖銳,終於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奴隸貧民大起義。
關於結束中王國的大規模貧民和奴隸起義,主要資料是《伊浦味陳辭》。伊浦味是個奴隸主貴族,他對起義進行了攻擊和咒罵,但從文章中可以看出起義的一些情況。三、希克索斯人的統治
希克索斯(異方山國之酋)人來自亞洲,主要是塞姆人,他們進入埃及,開始時並未採取大規模的武裝入侵的方式,而是逐步地滲透,定居在三角洲一帶,當他們逐漸站穩腳跟後,便脫離埃及人的統治,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定都於阿瓦裏斯,佔領了埃及北部大部分地區,而陷於四分五裂的埃及根本無力抵抗外族的入侵。這是埃及歷史上第一次遭受外族統治。
希克索斯人侵入埃及建立政權後,自立為王,稱為“太陽之子”,他們統治埃及一百多年,在一段時期裏,南部埃及曾臣服於它。希克索斯人的統治給埃及人民帶來雙重苦難:一方面要受本國奴隸主的剝削壓迫,另一方面又要受希克索斯奴隸主的掠奪。希克索斯人向埃及人民徵收很重的稅,並焚毀城市,夷平神廟,甚至侮辱埃及人的民族感情,命令南部埃及停止崇拜阿蒙神及其它埃及神。返回
第三節
新王國與外族統治時期一、新王國時期二、外族統治一、新王國時期
1、新王國的興起和圖特摩斯三世的擴張
埃及人民首先從南方起了反希克索斯人的鬥爭,卡美斯法老及其兄弟雅赫摩斯先後領導了這一鬥爭,埃及人很快佔領了阿瓦利斯,將希克索斯人趕出了埃及,追至巴勒斯坦境內,埃及從此重新走向了統一。
趕走希克索斯人後,卡美斯的弟弟雅赫摩斯建立了新王國,當時埃及國內局勢還不穩定,不僅北方三角洲地區尚未穩定,就是南方也曾爆發過幾次起義和爆動。
雅赫摩斯在穩定內部的同時,開始了對外侵略戰爭。圖特摩斯一世則是埃及軍事帝國的開創者。圖特摩斯三世時開始了大規模的對外侵略戰爭,他多次進兵西亞,不僅征服了敘利亞、巴勒斯坦,而且使米坦尼等國與埃及交好,送來禮物。
經過多年侵略戰爭,埃及在西元前兩千年代下半葉形成為一個地跨北非西亞的奴隸制帝國,為了統治這個帝國,國王任命兩個宰相,分別管理南、北方、努比亞地區尚設有總督,往往由王太子擔任,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則任命原各小王國的統治者繼續統治。不過他們要將自己的兒子送到埃及作為人質,埃及還派駐軍控制這些地方。2、奴隸制與社會經濟的發展
新王國時期埃及奴隸制經濟有了較大發展,這時,青銅器已普遍使用,品種、品質遠超過前代。鐵器開始出現,不過還未廣泛使用,也不是自己冶煉的,而是從赫梯進口的。希克索斯人曾將馬和戰車帶入了埃及,農業生產中開始使用梯形犁,冶金業中已採用腳踏風箱吹火以提高爐溫。奴隸主手中佔有了大量財富和勞動力,神廟不僅佔有土地數量多,而且多是能灌溉的好地,因此,神廟是奴隸主經濟中經濟實力最雄厚的一個集團。
新王國時期的奴隸主包括貴族奴隸主和中小奴隸主(涅木虎)兩個階層,貴族奴隸主中,主要是神廟祭司奴隸主。地方貴族奴隸主已不再象中王國時那樣肆虐,在埃及奴隸制發展了兩千年之後,已瀕於滅亡邊緣。“涅木虎”這個中小奴隸主階層則完全是奴隸制經濟發展的產物,他們起源於中王國時期,中些非貴族和普通人,在新王國時期,奴隸制經濟發展過程中發展壯大起來,他們佔有財產,擁有奴隸,成為與貴族奴隸主相抗衡的一個階層,是王權的重要階級基礎。
新王國時期,奴隸不僅在神廟及其他奴隸主家中從事農業、手工業及服務性勞動,而且還可領取份地,與自由民一樣進行耕種,到時繳納地租,死後其子孫還可繼續耕種交租,這是奴隸制發展到新王國時期的一個值得注意的變化,這說明奴隸制此時已發到了極限,新的生產關係已經萌芽。3、阿蒙霍特普四世的改革
埃及龐大的帝國主要靠行政官吏來管理和統治,因此有一支人數眾多的官吏隊伍。同時,長期戰爭中興起了一支久經戰陣的軍隊、這兩支隊伍都為法老的君主專制統治所需要,因而獲得很多賞賜。法老又要利用神廟作為其統治的精神支柱對其贈與頗多,從而大大加強了神廟祭司集團政治經濟實力,一段時期內他們插手王位繼承之爭,甚至兼任宰相等高級世俗職務,大有排擠一般世俗軍事行政奴隸主之勢,這既引起軍事行政奴隸主的忌恨,也對法老的專制王權形成嚴重威脅。
中小奴隸主階層(涅木虎)同神廟祭司奴隸主有財產與權力再分配的矛盾,因而支持王權同祭司奴隸主鬥爭,當法老國同神廟祭司的矛盾日益尖銳化和表面化時,法老們就不僅從貴族中,而且從中小奴隸主中選拔官吏,這是改革的支持者。
阿蒙霍特普四世提出用阿呑神(太陽神)來代替對阿蒙神的崇拜,並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埃赫那呑,意為“對阿呑有益的人”,並將首都遷出底比斯,新都取名埃赫塔呑,意為“阿呑的視野”。他把屬於阿蒙神廟的財產全部沒收轉交給了阿呑神廟。為了頌揚阿呑神和威力和功德,創作了一首著名的《阿呑頌詩》,熱情謳歌阿呑神。這次改革只維持了十八年,他死後,其繼承者恢復了對阿蒙神的崇拜,土地、財產歸還給了阿蒙神廟,首都遷回了底比斯。
失敗原因:(1)阿蒙神廟祭司集團及其勢力根深蒂固。(2)改革所依靠的力量太弱小,且發生分化,如軍隊。(3)沒有為廣大人民帶來利益,得不到他們的支持。改革雖然失敗了,但它對當時在埃及占統治地位的宗教神權勢力給予一定打擊,對於藝術的發展也起過推動作用。二、外族統治
埃赫那呑去世300年後,埃及國勢衰落,被征服地區紛紛擺脫了它的統治,外族勢力乘機侵入埃及。1、波期統治時期
西元前525年,埃及被東方興起的波斯強國所滅。西元前404年埃及又爭得獨立,前後一百餘年。
波斯人把埃及作為一個行省,每年要埃及向它繳納大量貢賦,波斯貴族還把大批肥沃的土地據為己有,於是在埃及形成了許多屬於波斯奴隸主,由奴隸勞動的大地產,這些奴隸主貴族住在埃及的城市裏,或住在兩河流域的大城市裏,剝削壓榨埃及人民。波斯人的野蠻統治引起了埃及人民一次又一次的反抗鬥爭。波斯剛征服埃及繼而向利比亞進軍時,埃及人民便起而反抗。西元前五世紀,波斯在同希臘的戰爭中遭到慘敗,埃及人乘機反抗但未成功。西元前404年終於爭得獨立,但西元前343年埃及被波斯再度征服,不過此時波斯已是朝不保夕了。2、希臘人統治時期(BC332-30年)
亞曆山大東侵滅亡了波斯帝國後,建立了龐大的亞曆山大帝國。西元前323年,亞曆山大死去,托勒密統治了埃及,史稱托勒密埃及。西元前30年,托勒密王朝為羅馬所滅,結束了在埃及的統治。
托勒密王朝主要依靠希臘――馬其頓的殖民者,他們不僅控制了整個國家的中央政權,而且控制了各州的政權,各地還有由希臘人組成的駐防軍。同時,也極力籠絡埃及的上層奴隸主貴族和神廟祭司貴族。
托勒密王朝時期,全埃及的土地雖屬於王有,實際上土地佔有情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王田”,即直接由王室支配的土地,另一類是“賜田”,包括授與神廟的田地、授與文武官員作俸祿的田地、授與希臘人城市的田地和授與軍事移民的田地。“賜田”的最高所有權仍屬於國王。當然,還有私人土地,土地買賣也是一種合法現象。土地的耕種者主要是“王田農民”,他們耕種王室土地,也耕種神廟土地或其他土地,他們租地一般都訂有契約,租稅很重。王田農民構成居民的主要部分,他們有人身自由,是自由民,但無論政治上,生產都受到嚴格的監督。3、羅馬人統治時期(BC30-AD642年)
西元前30年,羅馬呑並埃及,由於埃及的富庶,屋大維把埃及劃為他的私人領地,全部土地和收入歸其所有。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埃及為東羅馬(拜占廷帝國)的一部分。
羅馬統治埃及之初,屋大維及其繼承者,將托勒密王室的土地繼承了下來,成為元首的財產,整個埃及的土地名義上也歸元首所有。但埃及的土地私有制逐漸發展起來。這種私有土地來源如下:(1)原來軍事移民的份地變成了世襲的地產。(2)羅馬政府將沒收的土地加以拍賣,從而使之變成私有土地。(3)有的荒地被出價招募人來開墾,也逐漸變為私有土地。(4)強制代耕或派耕土地,逐漸變為私有土地。
西元一世紀中葉開始,由於羅馬剝削的沉重,埃及農民大批逃亡,使得土地荒蕪,國庫收入銳減,為保證國庫收入,羅馬政府一方面採用逮捕逃亡者家屬的辦法,脅迫逃亡者返回自己的居住地,讓其耕種土地,另一面採取強制代耕,甚至派耕的辦法,使盡可能多的土地得到耕種。然而,這種代耕或派耕的王田,久而久之變成了私田,為大土地所有者所呑食、兼併、無力承擔代耕或派耕義務及其它苛捐雜稅和勞役義務的農民,往往尋求大土地所有者的庇護,於是庇護制在西元三世紀以後盛行起來。這種大土地所有者的勢力越來越大,形同一些獨立王國,羅馬政府對此已毫無辦法。這些大土地所有者逐漸轉化為封建主,埃及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
此外,強制公職的實行,也促進了庇護制的發展。當時羅馬政府強制公務員擔負某種公共義務,甚至擔負其職務範圍內的費用,或包下所轄範圍內的稅收,由於納稅人逃亡而征不上來的稅都要由他們補足上交。這使大批中等階層的人不勝負擔,紛紛破產。西元二、三世紀以後,羅馬帝國擴大實行這種強制公職法,這使許多中等階層居民不得不也向大土地所有者尋求庇護。
七世紀時阿拉伯帝國興起,埃及成為其一部分。古代埃及的居民逐漸融化於阿拉伯人中,古埃及文字被人遺忘,直到十九世紀才被釋讀出來。返回第四節埃及文化文字文學建築與藝術自然科學宗教法老的黃金面具阿蒙神廟木乃伊返回阿蒙神廟
第一節兩河流域
早期的奴隸制國家一、兩河流域的自然環境和居民二、蘇美爾城邦三、阿卡德王國四、烏爾第三王朝一、兩河流域的自然環境和居民兩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意為兩河間的土地),包括今伊拉克境內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中下游地區。兩河流域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稱亞述(得名於亞述城),南部稱巴比倫尼亞(得名於巴比倫城),巴比倫尼亞又分為南北兩部分,北稱阿卡德,南稱蘇美爾。
兩河流域與埃及相似的地方,就是都處於乾旱地帶,需要利用河水灌溉。但也有不同之處:尼羅河上游因為有大湖調節,每年氾濫的水量較穩定,兩河每年氾濫的水量則因上游雨雪量的變化而變化頗大,易於成災;另外,尼羅河來自熱帶,氾濫時帶來大量腐殖質肥料,兩河流域則缺少這樣的天然肥料。
兩河流域北部和南部的自然條件也稍有不同:南部地勢低平,兩河相距較近;北部河岸高起,兩河相去又遠。所以南部比較便於灌溉,也較易受水災,這使兩河流域的河谷平原地帶最初並不適於農業,甚至不適於住人,舊石器時代的遺跡都在山坡或山麓、丘陵上,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遺址都在北方和東方的山地上,因為那裏雨水稍多,又無河流氾濫威脅。西元前五千年代,人們開始在山坡上截引溪水澆地,隨後逐漸遷到河谷平原。
兩河流域最早文明的創造者是居住在蘇美爾地區的蘇美爾人,他們講蘇美爾語。約西元前三千年代初,一種與蘇美爾人語言完全不同的人到了蘇美爾以北的地區,因為後來他們在那裏建立了阿卡德國家,所以被稱為阿卡德人,他們的語言屬於塞姆語系。返回二、蘇美爾城邦
從約BC4300年起,蘇美爾各地開始了氏族公社解體向文明時代的過渡過程。在考古學上被稱為埃利都•歐貝德文化期(BC4300-3500年)、烏魯克文化期(BC3500-3100年)、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BC3100-2700年)。
埃利都•歐貝德文化期,蘇美爾各地出現了較大的神廟建築,它可能是經濟合作和管理中心。當時手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出現了陶器、銅器。根據墓葬出土的像部落首領的男俑判斷,此時蘇美爾已經開始了原始社會的解體。烏魯克文化期,蘇美爾開始進入文明時代。銅器日益普遍,能製造彩陶;各地普遍出現了宏偉的神廟建築。階級分化越來越明顯,在一座石膏瓶的浮雕上,一方是穿著長袍的神、祭司、氏族貴族,一方是裸體獻祭的群眾,這表明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對立已明顯。同時作為財產標誌的圓柱形印章和象形文字已經出現。這說明蘇美爾已經進入階級社會。
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農業由鋤耕轉向犁耕,手工業以冶金和陶器比較發達,製作精美;商業、貿易也有發展。文字進一步發展成為楔形文字。此外,在一些文書中經常提到男奴、女奴和奴隸主統治階級成員的各種名稱。總之,兩河流域南部出現了數以十計的奴隸制城邦,這些國家都是一些人口不多、地域狹小的小國,因此近代史學把這樣的國家稱為城市國家,簡稱城邦。
蘇美爾地區的奴隸制城邦,它們都有都城,郊區有若干村鎮和若干作為園圃和農田的土地。土地分為兩類:一類屬於神廟所有,這類土地是不能買賣的,而且神廟經濟在蘇美爾各邦的經濟生活中占主要地位;一類屬於農村公社所有,而這類土地已經分配給了各個家族,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服勞役。村社的土地可以買賣,土地兼併現象也很嚴重,迫使大量的公社成員失去份地,失去公民身份,淪為依附者。
城邦居民包括:(1)奴隸主貴族,其中包括世俗貴族和神廟高級祭司。(2)公社成員,按家族佔有小塊份地,他們有公民權,也有服勞役和兵役的義務。(3)失去公民身份的自由民,按其具體情況又可分為:①依附神廟而生活小康的人。②依附於神廟的一般勞動者。③依附於世俗貴族的勞動者。(4)奴隸,包括神廟奴隸和私有奴隸。
至於城邦政權,則是奴隸主對奴隸實行階級壓迫的工具,城邦的王稱為“恩西”或“盧伽爾”,他們的職位世襲,領導城邦的祭祀,掌管神廟經濟,統率軍隊,他們還不是專制君主,權力上受城邦會議的一定限制。但隨著奴隸制的發展和自由民分化的加劇,公民會議的作用逐漸削弱,王的權力日益擴大,到了巴比倫尼亞統一後,各城市的會議儘管仍然存在,但只是一種地方性自治機構。
城邦興起後,相互不斷進行兼併戰爭,兼併戰爭加劇了城邦內部的社會分化和階級鬥爭,因此出現了烏魯卡基那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①擴大公民權範圍。②禁止以人身保證作為借貸的條件。③恢復廟產,減輕人民宗教費用。④禁止暴利、盜竊、殘殺、囤積居奇,防備饑謹。⑤開鑿兩條運河,建造一些手工業作坊,擴大再生產。改革打擊了貴族寡頭勢力,有利於平民,所以受到了本國顯貴和鄰國貴族的敵視,他們聯合起來,推翻了烏魯卡基那的改革。返回三、阿卡德王國
在統一過程中,北方阿卡德的勢力日益強大,經過長期戰爭,征服了蘇美爾各城邦,統一了巴比倫尼亞。
阿卡德國家的創建者是薩爾貢,出身卑微,但他後來被推薦給了基什國王,成為其幕僚,並乘機奪取了政權。
經過多年征戰,他統一了蘇美爾和阿卡德,兵鋒遠達埃及、兩河流域北部以至地中海東岸。他組建了一支五千多人的常備軍,建立了一個中央政府,實行集權統治,統一了度量衡制度,並打擊地方舊貴族勢力。同時,統一的過程中由於他不斷毀滅城市,屠殺人民,所以晚年時各地不斷起義反對他的殘暴統治。返回四、烏爾第三王朝
阿卡德王國的統一很不鞏固,歷代國王靠殘酷鎮壓來維持統治。最後,阿卡德王國在內亂外患中被東方來的古提人所滅,經歷了幾十年的外族統治。在與古提統治者的鬥爭中,蘇美爾復興,最後烏爾城統一了蘇美爾和阿卡德,史稱烏爾第三王朝。
這一時期王權大大加強,國王在政治上實行中央集權制,各城邦恩西的地位與經前大不相同。①不再世襲。②可調任,也可免職。③降為從屬中央政權的地方統治者。④不能免除繳納貢賦的權利。⑤其職責主要與神廟事務有關,從神廟獲取俸祿。⑥在本城仍保留司法裁判權。⑦各城恩西之間可能有商業等方面的聯繫,這說明,由氏族貴族演化而來的地方貴族的勢力,這時已受到嚴重削弱,政治上不再具有先前那種特殊地位了。烏爾王的軍旗
這時巴比倫尼亞的奴隸制經濟前了較大發展,王室直接控制了大批奴隸制的農牧場和手工業作坊,剝削大批奴隸和依附於王室經濟的自由民,這時的自由民已不象經前那樣可以領取小塊份地,而是同奴隸一樣只領取口糧,實際地位同奴隸已無區別。當時,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奴隸主階級不斷加強對奴隸的專政,最能反映這一情況的是《烏爾納姆法典》(這部法典是古代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如有一條文規定,對擅自與女主人平起平坐的女奴隸,要予以嚴懲;再有,奴隸逃離主人,出了城市、邊境,如果有人將其送回,主人要酬謝若干銀子。返回第二節古巴比倫王國一、古巴比倫王國的興起二、漢漠拉比法典及其所反映的社會三、古巴比倫王國的衰亡一、古巴比倫王國的興起烏爾第三王朝時期也經常對外進行侵略,但王朝末年,東西兩面不斷遭受埃蘭人和阿摩利人的侵襲,西元前2006年終被埃蘭人所滅。
烏爾第三王朝滅亡後,埃蘭人不久就退回了東方山地,阿摩利人卻居留在巴比倫尼亞,建立了一些城邦,各城邦互相戰爭,使原來蘇美爾、阿卡德的舊貴族受到沉重打擊。而奴隸制卻在兩河流域有了新的普遍發展。各城邦制訂了保護奴隸主利益的法典,其中有許多關於民法的條文,甚至有關於物價規定的條文。奴隸制經濟的發展,為新的統一奴隸制國家的出現提供了客觀前提條件。西元前1894年,巴比倫成為阿摩利人的一個城邦,它起初比較弱小,到第六代王漢漠拉比(約西元前1792-1750年)時期才逐漸強大起來,漢漠拉比用了三十五年時間最後完成了兩河流域的統一。返回他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國王總攬一切大權。他直接掌握軍隊的調動、對官員的任免、法律的制定、運河的開鑿及神廟經濟的管理等等,對地方政權也進行嚴密的監督和控制,並隨意逮捕各種官吏。隨著王權的加強,國王把自己說成是受命於神的君主,並自稱“眾神之王”,把專制王權和神權統一在一起。二、漢漠拉比法典及其所反映的社會
根據統一後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為了保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和鞏固政權,漢漠拉比制訂了古代奴隸制社會第一部較完整的法典(這部法典是世界歷史上第一部完整保存下來的成文法典)。漢漠拉比法典,共分前言、正文和結語三大部分,刻在一個玄武岩石柱上。前言宣揚他的權力來自神授,同時宣揚他的所謂功績,結語主要宣稱他的法典的所謂“公平”與“正義”,希望垂之後世,正文共有282條。1、等級制度
法典把巴比倫人分為三個等級:①阿維魯,為有公民權的自由民。②穆什根努,為無公民權的自由民。③奴隸,是完全無權的人。三個等級的人的法律地位完全不同。從經濟上說,前兩個等級的情況更複雜,阿維魯中有奴隸主,也有非奴隸主,穆什根努中同樣也有這兩種情況,二者的區別在於穆什根努是依附於王室的人,包括部分小生產者,至於奴隸則完全是奴隸主的財產。2、土地制度
古巴比倫王國時期,國王擁有大量土地,不過,與烏爾第三王朝時期的經營方法不同,這時王室土地主要是由對王室負有不同義務的人們分散使用、經營的。據法典規定可看出,具體情況有三點:①祭司、商人之類:他們領得土地,作為替國王服務的報酬,這種土地可以買賣,但買者必須替賣者為國王服務。②負擔兵役義務的人:他們領取土地作為服役報酬。③納貢人:他們領取土地耕種,向國王交納租稅。這兩種人都無權出賣、轉讓他們從國王處領取的土地,但他們對於自己買得的土地有權出賣,屬於阿維魯個人的土地也可以出賣、轉讓、抵押、出租。3、奴隸制的發展和自由民的分化
法典中說到宮廷奴隸(王室奴隸)、穆什根努的奴隸和公民私人的奴隸。當時除王室佔有大量奴隸外,私人佔有的奴隸也比以前增多,且奴隸是可以買賣的私產,法典甚至規定了奴隸的價格。奴隸最初是戰俘,後以外地買來的居多,奴隸勞動不僅用在王室和神廟經濟中,在農業、手工業、家內及公共工程中都有使用。奴隸制的發展必然引起自由民的進一步分化,阿維魯和穆什根努中的少數變成了奴隸主,多數生活日益惡化,只能借貸。當時高利貸十分盛行,法典還規定了利率。但借債要有人質,這樣就出現了債務奴隸。如果人質原來就是奴隸,債主可任意轉賣,如果人質是自由民,法典規定他要為債主勞動三年,第四年釋回。法典不許各種依附於王室的人以所使用的王室財產抵債,而只許以自己買得的田產抵債,以保護王室利益。4、法典的階級性
漢漠拉比法典是一部嚴格保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的法典。①它嚴格保護奴隸主對奴隸的所有權。②它嚴格保護奴隸主階級的私有財產權。因此,法典本身證明了古巴比倫王國奴隸主階級政權的實質。返回三、古巴比倫王國的衰亡
由於國內階級矛盾十分尖銳,漢漠拉比建立的統一國家並不鞏固。其子統治時期,東北部山區的加喜特人開始侵襲巴比倫並逐漸成為巴比倫的嚴重威脅,各地的暴動、獨立活動也不少。其孫統治時期,巴比倫的內部矛盾更加尖銳,國勢日益衰微,當時奴隸逃亡的情況十分嚴重,租稅和債務問題也很突出,奴隸不斷反抗迫租逼稅,國家只好發佈“緩免令”或“解負令”,緩免某些租稅、債務。
古巴比倫王國在這種內外矛盾交迫中日益衰落,西元前1595年終被赫梯人所滅。不久,赫梯人退去,巴比倫又先後出現了若干小王朝,其中有加喜特人建立的巴比倫第三王朝。再次統一兩河流域的是隨後興起的亞述。返回第三節
亞述和新巴比倫王國一、亞述二、新巴比倫王國一、亞述1、亞述帝國的建立亞述國家是以亞述城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居民主要是亞述人。亞述城邦大約發生於西元前三千年代末二千年代初,其歷史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亞述、中期亞述和亞述帝國。
亞述國家在西元前十二世紀末十一世紀初(中期亞述)時曾經十分強大,不僅向南征服了巴比倫,還向西遠征黎巴嫩和腓尼基。不久,由於受到阿拉美亞人的入侵和打擊,亞述很快就分崩離析,直到西元前十世紀末,亞述人又在西亞重新崛起。
當時,國際環境對亞述十分有利,埃及的勢力已經衰落,赫梯帝國已經解體,巴比倫尼亞也處於長期不振的狀態,因此亞述沒有遇到強大的對手,從而在對外擴張中處於有利狀態。亞述歷代國王不斷擴張領土,掠取奴隸、財物,到西元前七世紀,建成了一個包括全部兩河流域、埃蘭、敘利亞、巴勒斯坦以及埃及北部的奴隸制大帝國。2、奴隸制的發展
西元前八到七世紀,是亞述奴隸制最發達的時期,當時奴隸制度迅速發展的客觀經濟前提是鐵器的普遍使用和生產力水準的不斷提高。長期征服戰爭中所掠奪的大量俘虜,成為奴隸的主要來源。由於奴隸人數太多,國王無法組織大規模的奴隸制農莊,所以採用了讓他們一家一戶種地、收取各種賦稅和徵召各種勞役的剝削方法,他們沒有人身自由,隨時被國王賞賜,實際上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王室奴隸。其他大小奴隸主也仿效國王,把自己的土地交給奴隸耕種,然後收取一定數量的農產品。3、亞述帝國的滅亡亞述表面上雖然很強盛,實際上內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很尖銳,埃及、巴比倫尼亞、埃蘭等地不斷爆發起義。隨著奴隸制經濟的發展,非軍事貴族奴隸主的力量逐漸壯大,他們同軍事貴族奴隸主的矛盾逐漸加深,這樣從內部削弱了亞述奴隸主階級的力量。同時,國際上的情況也發生了變化,亞述失去了國際上的有利地位。西元前626年,迦勒底人佔據巴比倫獨立,以後又同米底結盟,共同進攻亞述,西元前612年,亞述首都尼尼微被聯軍攻陷,帝國瓦解,殘存勢力不久也被消滅。返回二、新巴比倫王國1、新巴比倫王國的興衰新巴比倫王國的建立者是迦勒底人,所以又稱迦勒底王國,它是在與亞述帝國的長期鬥爭中興起的。西元前626年,巴比倫打敗前來鎮壓的亞述軍隊,隨後建立了國家。西元前614年,與米底結成反亞述聯盟,兩年後聯軍攻陷亞述首都。此後,巴比倫進行了對外擴張戰爭,征服了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這段時期是新巴比倫王國最強盛、最繁榮的時期。
但新巴比倫王國強盛的時間很短,伊朗高原興起的波斯替代了米底人的統治後,便接著向西北征服了小亞細亞,然後沿兩河南下進攻新巴比倫,幾乎未遇什麼抵抗波斯軍隊就於西元前538年進入巴比倫尼亞,巴比倫城未經戰鬥就投降了。波斯皇帝居魯士給自己加了個巴比倫王的稱號,把巴比倫併入了他的版圖。2、新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經濟
新巴比倫王國時期,奴隸制私有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奴隸主剝削奴隸的方法也更加多樣化。為了從奴隸身上榨取更多的利益,新巴比倫時期的奴隸主常採用種種讓奴隸獨立勞動的剝削方法,這些方法在亞述帝國末期就已出現,這時有了新發展。
在農業方面,奴隸主把土地分成小塊,交給奴隸耕種,奴隸每年不僅要交一定的地租,還必須向主人交一定的“人身租”。奴隸還可以自己從事手工業、商業甚至開錢莊,不過,也同從事農業一樣,必須向主人交“人身租”。“人身租”是奴隸主對奴隸人身所有權的經濟表現。有的奴隸主把奴隸出租給人使用,租奴者要向奴隸主每月交納“人身租”,數字因奴隸勞動能力而定,這種方法更加重了對奴隸的剝削。奴隸獨立經營後,不同程度地有了自己的積蓄,有的頗為富有,甚至成了錢莊老闆。
但他們的財產不是自己真正的財產,因為他們本身還是奴隸主的財產,是所有者同時又是被所有者。具體表現是:①奴隸同第三者發生經濟關係時,只能用自己的積蓄抵押,而不能用自己的人身作抵押(因為他的人身是主人的財產);②奴隸主有權沒收他的全部財產(因為他的財產也是主人的財產)。所以絕不可認為新巴比倫王國時期的奴隸等同於自由人。返回第四節
腓尼基和巴勒斯坦一、腓尼基二、巴勒斯坦一、腓尼基1、城邦的建立和興衰腓尼基東連敘利亞,西臨地中海,南鄰巴勒斯坦,北結小亞細亞,是黎巴嫩山和地中海之間的一個狹長地帶。這裏最初的居民大概是胡裏特人,西元前三千年代,說塞姆語的迦南人遷入,並逐漸融化了原先的居民。
西元前三千年代末,腓尼基產生了一些小的奴隸制城邦,這些城邦一般都有國王,但他們的權力受到城邦會議的限制,而城邦會議則由富有的奴隸主把持,城邦的官吏,也都從富有的奴隸主當中選出。這些城邦互爭雄長,同時又受到鄰近大國爭霸形勢的影響。西元前二千年代中期,它們落入埃及新王國控制之下,西元前十五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埃及和赫梯爭霸期間,它們成了爭奪對象,西元前1200年左右,它們又遭到海上民族的入侵,西元前八世紀以後,又接連遭亞述、新巴比倫王國的侵擾和征服。西元前六世紀,腓尼基被納入波斯版圖。2、腓尼基人的航海、商業和殖民活動
腓尼基各邦的工、商、航海事業很發達,他們的葡萄酒、橄欖油、高貴的紫紅染料、玻璃製品等,盛銷於遠近各地。腓尼基商人從事海上貿易。
腓尼基人同時從事海盜活動,到處擄掠人口,販賣奴隸,《舊約》中說:“你們奪取我的金銀,又將我可愛的寶物帶入你們的宮殿,並將猶太人和耶路撒冷人賣給希臘人,使他們遠離自己的境界。”另外,腓尼基人在地中海周圍建立了許多殖民地,作為商業據點。後來一些在本邦破了產的農民,常常流落到殖民地,這樣的殖民地逐漸形成一個小城邦。其中迦太基以後曾經強大起來,一度稱霸於西地中海。返回二、巴勒斯坦1、以色列和猶太王國的興衰
巴勒斯坦位於地中海東岸南部,北面是腓尼基,西南面是西奈半島,東面是敘利亞草原。西元前三千年代,迦南人已在巴勒斯坦定居。西元前十六世紀後期,埃及新王國向亞洲進行軍事擴張,巴勒斯坦陷於埃及達二百年之久。
約在同一時期,遊牧的希伯來人部落進入巴勒斯坦,他們在長期的鬥爭中戰勝了迦南人,同時也接受了迦南人的影響,轉入定居的農業生活。希伯來人分兩大部落聯盟,以色列部落聯盟在北方,猶太部落聯盟在南方,他們奪取迦南人的土地,分給部落內各家族,還把一些迦南人變為奴隸。但那時希伯來人還沒有王,部落聯盟領袖稱為“士師”,當時正處於國家形成前夕。
西元前1200年左右,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侵入巴勒斯坦沿海地區,以後巴勒斯坦之名就是從腓力斯丁一詞演化而來的。以色列人和猶太人同腓力斯丁人進行了艱苦鬥爭,這場鬥爭加速了以色列猶太國家的形成,也產生了國王。第一任國王掃羅(約西元前1020—1000年)戰死於戰場後,猶太人首領大衛奪取了王位,在他率領下,希伯來人終於戰勝了腓力斯丁人,建立了統一的以色列猶太國家。在大衛之子所羅門統治時期(西元前960—930年)達到極盛。但所羅門死後不久,北方以色列獨立,都城撒馬利亞,猶太都城耶路撒冷。
西元前722年,亞述滅亡了以色列,猶太處境也岌岌可危,而且猶太國內階級矛盾很尖銳,新王約西亞(西元前637—608年)在位時被迫實行改革。改革以恢復古代律法的形式出現,大體內容是:①對於希伯來人,債務在第七年要豁免,賣身為奴的在第五十年也要釋放;②賣地的可以贖,贖不起的第五十年可以收回;③對於非希伯來人,他們一旦淪為奴隸,則永遠為奴。
但這次改革實際上收效不大,並沒有挽救猶太衰亡的命運。西元前586年,新巴比倫王國攻陷了耶路撒冷,滅亡了猶太,還把城中4萬多居民擄掠到巴比倫進行奴役,這些被奴役的人,史稱“巴比倫之囚”。2、猶太教希伯來人原來信奉多神,但也有一個主神耶和華。據說希伯來人在其先祖亞伯拉罕帶領下進入巴勒斯坦時,為了加強內部團結,征服迦南人,便立耶和華為主神,並和耶和華立約:耶和華將迦南之地賜給亞伯拉罕極其子孫,立亞伯拉罕為多國之父;希伯來人尊奉耶和華為“全能的神”,男子以行割禮作為守約和信仰的保證。這是猶太教向一神教過渡的第一階段,時間大約在西元前12世紀前後。
希伯來人重返巴勒斯坦時,其首領摩西自稱耶和華向他傳授了十條誡律,要希伯來人遵行。十誡主要是宗教信仰和社會倫理方面的內容,但使耶和華逐漸發展成為絕對的唯一神,從而為猶太教的確立和基本教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這是猶太教形成的第二階段,時間大約在西元前12—9世紀。
猶太教最後定型大約在西元前8—3世紀。西元前772年,先是亞述滅亡了以色列,10餘萬人被驅逐出境。西元前586年猶太王國又被新巴比倫所滅,耶路撒冷城中數萬居民被擄掠到巴比倫。這種遭遇,使以色列猶太人體會到加強共同的宗教信仰的重要性。而且,淪為“巴比倫之囚”期間,重返故土、重建家園的願望得不到實現後,只能寄託於宗教。於是,一些自稱“先知”的人在俘虜中開始傳播一神教的思想,並極力宣揚猶太將在耶和華神權下復興的說教。西元前538年,波斯滅亡了巴比倫,猶太人重返巴勒斯坦,建立了政治上依附於波斯的政教合一的政權,猶太教的基本教義、教規、教儀最終確定了下來。返回
第五節波斯帝國1、帝國的建立與擴張波斯興起於伊朗高原西南部,在此之前,伊朗高原西部曾先後興起過埃蘭和米底。埃蘭和兩河流域關係密切:如果兩河流域出現強大國家,他們往往出征和征服埃蘭;當兩河流域國家衰落時,埃蘭人則往往進占兩河流域。
西元前7世紀中葉,埃蘭被亞述所滅。米底和波斯同屬一個語族,西元前7世紀初,米底征服波斯部落,與亞述鬥爭,此後與新巴比倫一起滅亡了亞述,建立了強大國家,但不久就被新興的波斯代替。
波斯人原有十個部落,其中六個從事農業,四個從事畜牧,當時部落裏已經有氏族貴族。西元前558年,出身於貴族氏族的居魯士領導波斯人反抗米底,西元前550年滅亡了米底王國。居魯士接著向西擴張,西元前546年征服了小亞細亞,西元前538年征服了新巴比倫王國。他又向東擴張,在中亞細亞戰敗身死。其子岡比西斯即位後,於西元前525年征服了埃及,他從埃及繼續向西、向南擴張,都遭失敗。
西元前522年,國內各省發生了大規模的人民起義,一個米底祭司高墨塔乘機竊取了政權。當時岡比西斯遠在埃及,聽到消息急忙回國,途中不知何故自殺而亡。但7個月後,氏族貴族大流士發動了宮廷政變,奪得政權,隨後,大流士用了幾年的時間把各地的起義鎮壓了下去。後來,他把鎮壓起義的經過用波斯、埃蘭、巴比倫三種文字刻在貝希斯敦的大石崖上,這就是著名的“貝希斯敦銘文”。之後,他繼續對外擴張,向東征服了印度河流域西部。至此,波斯形成為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2、大流士的改革
為了加強帝國的專制統治,西元前518年起,大流士開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內容有:①實行軍政分權的地方行政制度。把帝國分為20多個行省,各省由皇帝委派總督統治,總督身邊都有“皇室秘書”,皇帝給總督的命令由他們宣讀。皇帝還在各地安置“皇帝的眼目”,加強對行省總督的督察。②廢除以前以送禮的形式繳納貢稅的制度,正式規定了各行省納稅的專案和數目,並派員專管稅收。③軍隊由皇帝直接控制,將領一般由皇帝直接任命。皇帝每年親自檢閱附近部隊,派使者檢閱遠處部隊。對於波斯軍隊的核心,即稱為“不死隊”的1萬多人的精銳常備軍,皇帝親自指定將領,直接控制。大流士把全國分為五個軍區,全國軍隊編制為萬人團、千人團、百人隊、十人隊四級,並利用腓尼基、巴勒斯坦人建立了海軍。④為了加強對全帝國的控制,大流士下令修築設有驛站的大路,便於調動軍隊、傳達命令。其中最長的一條被稱為“禦道”,從首都蘇撒一直到小亞的以弗所,全程2400公里。⑤統一了全國貨幣,只有皇帝鑄造的金幣才能通行全國,各省只能鑄造銀幣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试题)无人机地面站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安丘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第一模拟考试(一模)英语考题及答案
-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三学月四校联考物理试题
- DB21-T 4163-2025 城市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 社区消防知识培训课件标语
- 社区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期中测试数学试卷(含部分答案)
- 废品纸板购销合同范本
- 社区暑期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无障碍产品设计-洞察阐释
- 和平精英考试题及答案
- 器械gcp培训课件
- 中国工分制管理制度
- 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聿怀初级中学2025届八年级英语第二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答案
- 口腔门诊运营管理实务
- 2024年湖南省古丈县卫生局公开招聘试题带答案
- 毛巾关键工序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年中国电动船行业市场供需态势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安徽龙亢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招聘2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析集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