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文全解讲义_第1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文全解讲义_第2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文全解讲义_第3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文全解讲义_第4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文全解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全解讲义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全解第三单元

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本单元重点是关注学习生活,了解成长经历。四篇课文从趣、真、理三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不同时代、国籍和阶层的学习生活。有的充满自由,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充满真诚和爱恋,如《再塑生命的人》有的充满了理性的思考,如《论语》十二章。这些文章,有的运用众多修辞,描写细腻入微,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风光;有的叙写故事,妙趣横生,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神奇美女蛇及捕鸟场面,有的引人深思,充满遐想,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所读的书的神秘,《论语十二章》充满哲理性的名言警句等,三篇文章的开头、结尾、标题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本单元重点学习欺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

和一定的阅读速度。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

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课文题目文体作者/出处整体感知每课一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散文鲁迅本文通过描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种生活经历,表现了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了解插叙的作用

《再塑生命的人》叙事散文海伦·凯勒本文记叙了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现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了解心理描写的作用

《论语》十二章语录体孔子及其弟子本文记叙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等。学习翻译句子

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等。

主题解说

作者以儿童的视角和心理,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和广泛探求新知的浓厚兴趣,流露出一种使人留恋的童真、童趣,反映了儿童的喜好和厌恶,欢乐与不满。

文题解读

“百草园"是鲁迅家后面的园子,是鲁迅儿时的乐园:“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少年时期读书的地

方。题目用“从……到……"表明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写的是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有关的事情。

写作背景

1926年,“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通缉,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做斗争,并被迫离开北京,

到厦门大学任教,却遭到顽固守旧分子的排挤。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情来获得一丝安慰,排解一些苦闷。在这样的思想状态下,鲁迅写下了这篇回忆童年往事的散文。

结构图示

0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鲁迅

①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黹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开篇点题,说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百草园,顾名思义,是个荒凉的地方,如作者所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草园”变成“乐园",其间就充满了童趣,作品即以这为中心进行构图。

“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表示十分肯定。不确定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了;之所以肯定是因为追忆儿时的生活,种种景象历历在目。这两个词语连用,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依恋与怀念。】

②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统领后面四个句子,从触觉、视觉写静态事物。】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批注]统领后面三个句子,从听觉、视觉写动态动物。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

带,就有无限趣味。[批注]后面是句式的核心和重心。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化的描写,富有生机和情趣。】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整,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童真童趣。孩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表明是“乐园"。】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亮丽的色彩、悦耳的声响、酸甜的味蕾记忆和灵动的小生物世界,处处都传达着作者自由自在、纯真快乐的心境】【段解:本段多角度描写景物,非常精彩。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如“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就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第二,色、形、声、味俱全。“碧绿"“紫红”是写色:“高大"“肥胖”是写影: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是写声;覆盆子“又酸又甜”是写味。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写百草园给人的整体印象,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整体部分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

部部分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在作者笔下,百草园是一个充满了颜色和声音的生命世界,文字素朴隽美,几乎全是白描,然而神态逼真,形象飞扬。白描之所以生动,首在准确,菜畦绿油油,水汪汪的,所以“碧绿";石井栏多年经人攀爬,自然“光滑”;皂荚树干粗枝繁,用“高大"修饰再好不过;桑椹已经熟透,因此“紫红”;油蛉鸣声细弱恰似“低唱",蟋蟀声调铿锵,故如“弹琴”;覆盆子果实小巧玲珑,因而“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这些都是以一词绘写了物象的形态,作者把状物与写意联系在一起,以简约而富有生命力的笔调,传达了百草园的风韵,做到如古人所说的“淡墨足以传神”。】

③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批注]过渡,插入生活中的传说故事,把社会传说故事和“乐园"联系起来,也和“现实”联系起来,百草园也有了文化性。神秘的故事也好玩。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若,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

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段解:在文中插叙“美女蛇”的传说有何作用?既符合儿童好奇的心理特征,又增添了百草因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因作为“我"儿时乐国的无限趣味,故事极有声色,但见金光闪闪,风声飒飒,鬼影幢幢,妖气重重,恐怖极了,又生动极了。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挖掘了潜存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奥秘。可以想象得出,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怕的。】

⑤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娱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是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批注]孩童的眼光和视角,渴望能有神力。平淡的叙述背后是隐隐的失落与自嘲。

⑥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句解:用“扫”“支"“A”“系"“牵”“看"“拉”“罩"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突出了百草园给爱玩的孩子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段解: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即使在冬天也是趣味盎然,为何在本段开头说“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这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冬天百草园的“无味”,以此来反衬雪地捕鸟的乐趣。】

⑦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一系列动词,精巧的

短句,把雪地捕鸟的过程写得完整而细致,当年对闰土父亲小半天能捕获几十只鸟雀的能耐充满着羡慕和崇拜之情。】【段解:百草园的另一景观是冬天,虽然着墨不多,但却相当传神,是一幅充满了儿童乐趣的动画,从这里头看到了孩子们欢蹦乱跳的情景,听到了快乐的欢语笑声。写夏天,用浓墨重彩,写冬天则轻描淡写,这一笔路的转换,也很巧妙。把这两大断片连缀起来,构成了百草园的大全景,它所表现的就是“无限的趣味",那是一个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欢笑的儿童乐园。】

⑧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熟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过渡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三个“也许是......”用反复疑问和猜测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在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和无可奈何的感情。童年的“我”视大自然的动物、植物为朋友的亲密无间的感情,那失去百草园的“乐园"的沮丧,对未知的三味书屋的世界的恐惧,以及成年的“我”回忆起自己童年生活的这一灾变所感到的愤激与无奈,都尽在其中了。】

⑨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交代三味书屋的布局和拜师仪式。关于三味书屋中“三味"的说法:1.寿镜吾之孙寿宇先生言: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2.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hǎi)(醢系肉或鱼剁的酱)。】

⑩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句解:突出先生的和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句解:外貌描写,这是为突出先生的性格特点服务的。】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句解:这是本域人对先生的总体评价。】

段解:交代先生的外貌和性格特点。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怪哉:传说中的一种奇怪的虫),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生书:新课,也指未读过的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句解:写“我"的好学,突出了儿童好奇的心理。】“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句解: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似乎"一词用得很恰当,把儿童提问后对老师表情的观察和心理的揣测写得形象生动。】

段解:写先生学识渊博,但是拒绝回答“怪哉”之类的问题。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句解: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含蓄地表达了“我"对大人们这种做法的不满和对当时教育思想的不满。】

段解:写“我”提问碰钉子后的反思。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对课:即“对对子",旧时学习词句和准备作诗的一种练习。一般先生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段解:交代学习的内容,说明先生对“我”的学习要求严格。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夫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婵蜕(嫌统:蝉的幼虫变为成虫时脱下的壳)。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句解:写在三味书屋的小乐趣,】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戒尺:旧时教师用来责罚学生(打手心)的长条形木板],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儿眼,大声道:“读书!"句解:先生有自己的教学方式,宽容但不纵容。从中可以看出先生是一位严而可亲、可敬的老师。】

段解:三味书屋后的因子虽比不上百草园有趣,但“我”同样玩得有滋有味,反村出学习生活的呆板、枯燥。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作者将“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严正和“狗窦大开"的戏谑、“潜龙勿用”的神秘、“厥土下上上错"的难解,混在一起,形成荒谬的并置,让人忍俊不禁。但我们同时可以感觉到,包括小鲁迅在内的私塾里的这些顽童,实际上是将读书游戏化了,并从中感受到一种乐趣。以致成年鲁迅回述这段生活时仍然流露出一丝温馨。】

段解:写热闹的读书场面。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批注]百草园生活是一段与大自然亲近的自由自在的快乐,那么三味书屋的生活则是属于学习生活的另一种快乐。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儿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批注]一个“罢"字,是作者一声深深长长的叹息,透露着作者对快乐远逝的无奈与伤感。

段解:写师生读书的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读书期间所培养的艺术兴趣,鲁迅其实是受益终生的。但童年最初的成绩卖给了“有钱的同窗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文章戛然而止,但那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怀念,对失去的童年的惆怅之情,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和体会的。

作者对百草园、三味书屋生活的眷恋,对童趣不再的叹惋,都凝聚在一句看似平淡的“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中,收到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构成了鲁迅童年生命成长的两个空间,前者是一个大自然的空间,一个民间文化的空间,后者则是一个学校教育的空间。鲁迅并没有完全否定学校教育,但显然对大自然空间、民间文化空间情有独钟,因为那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人与自然、成年人与孩子和谐相处,能够焕发想象力,培育艺术感受力,让思想自由飞翔,尽享健康、明朗、快乐的生活的成长空间,而学校教育却根本忽略了人的生命的自由成长、健全发展,变成一个“只要读书”的封闭空间,人和自然的天然联系被隔断,儿童的好奇心被压抑,人的怀疑天性受打击,独立思考的权利和能力被剥夺,童年的欢乐遭蚕食,只被引导去一味追求“读书致仕"的道路。

1.文章第2段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

本文第2段的写景,非常精彩。

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经过了经年累月的使用,而且童年的鲁迅一定多次好奇地摸过它,才会对这一特征念念不忘。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是儿童的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岭“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具的感受。

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的景物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则引人想起夏末秋初;这与后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

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部分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1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的乐趣分别是什么?

(1)百草园:①看碧绿的菜唯、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②看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蜈蚣③听鸣蜂长吟、油蛉低唱、蟋蜂弹琴,④按斑整、拔何首乌和木莲、摘覆盆子。⑤听故事传说。⑤雪地捕鸟

(2)三味书屋:①折蜡梅花、寻鲜蜕、捉苍蝇喂蚂蚁。②先生和蔼,极方正、质朴、博学。③看先生读书有趣,③用纸糊的盔甲做戏、画画儿。

2百草园“那时"为什么是“我的乐园”?

不被大人看在眼里的百草园,却有许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极强的孩子们观赏、玩要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曾磁石般地吸引着儿时的作者,激起了作者的好奇心与来知欲,以至于在几十年后,这些景物还历历在目。鲁迅先生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了儿童生活的生活情趣,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3.“我”经历的私塾教育是怎样的?

从先生的角度来说:先生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入: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敬慕先生知识渊博,喜欢提问,愿意学习新知识;一有机会就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趁先生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厉,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自由的。

4.本文中“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把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适合儿童心理和发展的乐园,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妨碍儿童身心发展的私整生活,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第二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第三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串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状物写景,绘声绘色。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使景物描写有声有色,鲜活生动。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高大"“肥胖”“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角度写。呜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角度写。覆盆子“又酸又甜"是味觉描写。这便是绘声绘色、有滋有味。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

语言简练,生动传神。如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物,只有寥寥数笔,但却把事物的情状描绘得非常生动。写冬天雪地捕鸟,连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准确生动而又富有层次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这彰显了作者遣词造句之功力。写学生读书的场面,先生读书的神态、动作,都传神、逼真。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确凿(záo)菜畦(qí)皂荚(jiá)B.相宜(yì)油蛉(líng)斑蝥(máo)

C.珊瑚(hú)骨髓(shuǐ)秕谷(bǐ)D.蝉蜕(duì)盔甲(kuī)觅食(mì)

【答案】A

【解析】B项,“宜"应读yí;C项,“髓”应读suǐ;D项,“蜕"应读tu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轻捷班蝥无妨机关___B.鉴赏陌生消释人声鼎沸

D.质朴搏学书塾人迹罕至C.绣象绅士盔甲戒尺

【答案】B

【解析】A.班一斑;C.象一像;D.搏一博。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他们在这人迹罕至的深山里寻找一种珍贵的药材。

B.我一个人漫步在寂静的街上,在人声鼎沸中回忆过去。

C.“真是太美了!”他边鉴赏着画边赞叹。

D.语文老师上课很严肃,下课却和蔼可亲。

【答案】B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B.通过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

C.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

D.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答案】B

【解析】B.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者“很使”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

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蜡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答案】B

【解析】B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不是小说。

阅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完成下面的题目。

6.这段文字从多角度对百草园进行了描写,请你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1)写视觉的:____________。

(2)写听觉的:____________。

(3)写味觉的:____________。

【答案】(1)写视觉的: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

(2)写听觉的: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写味觉的:又酸又甜。

7.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答:

【答案】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答:

【答案】不能。“窜”字写出了叫天子的速度快,又来得突然,“飞"字则无法表达出这种意思。

8.“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_____________,说明它们给泥墙根一带带来了无限的_____________,表现了“我"的心情。

【答案】拟人、声音悦耳、生机与乐趣、愉快

9.文段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既表现出“我”的特点,又表现出百草园对“我"来说,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答案】好奇心强、神秘感

【写法借鉴】

本课描写百草园的自然风光十分精彩。从描写角度看,植物动物齐全,高处低处变换,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兼备;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有排比、有拟人、有对比;从写作技巧看,有渲染,有衬托,也有从整体到局部。

写捕鸟过程,季节、条件、过程、结果,清楚明了,用词十分精准,值得我们反复咀嚼。

【品读感悟】

本文叙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同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一个自由,学习自然成果,用儿童天性学习;一个规矩,学习人类智慧的结晶,用人类的理性学习,但是,神奇、神秘、又去,是这两种学习的共同点。文章有四个基本的阅读板块:百草园的美丽风光,神奇的传说,捕鸟的过程,还有三味书屋读与玩的巧妙结合。两个场景,展示了不同的学习内容,也点明了成长的不同阶段,构思精巧,描写精彩,文字优美,值得借鉴。

【情境创设】

1.课文在描写百草园的景物时,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将视觉、听觉、味觉所感受到的景物描写得有声有色、鲜活生动,从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请你选一处景物进行描写,充分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融入自己的感情。(100左右)

2.课文第二段描写百草园的景色,采用了丰富的写景方法,比如写景有顺序、动静相结合、生动的修辞、儿童的视角等。请选择校园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仿写,并注意合理安排写景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手法,不少于200字

【技巧点拨】

场景描写

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

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写作要点

在场面描写中,人物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很多个,也可以是一件事物。但是要以人物描写为主,场面为辅。场面描写要为表现人物服务为突出中心服务的。场面描写少不了景物,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言。

要交待清楚场面的背景。

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这样人们才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发生的。

要在写好总体的基础上写具体。

写场面时,要对场面有总体概括,使读者对总体面貌有所了解。但场面同时也应该有重点部分,对这部分要写详细、写具体,做到有点、有面。

要写出气氛。

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或感情。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难舍难分的气氛等等。

写场面要有顺序。

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不可能几笔就同时都写出来。因此,写场面时要安排好先后的顺序。一般来说,场面描写可以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比如,描写庆祝教师节的场面,可以先写欢庆活动的总体气氛,勾勒“面”的情况,然后分别写校长、老师、同学的表现。这样就能点面结合、条理清楚。

场面描写即把活动的场面和情景有重点地具体地进行描写。关键是在场面描写中要写出应有的气氛,展示一幕幕精彩的场面,使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如《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二是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段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

如何写好

1、要把观察的视线向横的方向展开,要看到整个场面在同一个时间里所发生的事,不能只集中看一点。

2、要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出整个场面的状况。就是要有整体的概括,又有重点的具体描写,一般采用先总述再分述的方法。

3、要把人物的活动交织在一起写,这偏重于动态描写。如果是环境描写就偏重于静态描写。

【学霸示范】我踏着薄薄的晨雾,迎着习习的晨风,来到渠河旁边。从东方洒下的一片霞光,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在河面上摇荡,也把对面的山峦涂抹得清晰明朗。此时,除清脆婉转的鸟声,便是潺

潺的渠水拍打着堤岸,奏响了一段优美的晨曲,忽然一阵幽幽馨香随风飘来,摇人心旌。我不禁注目一

望,那渠河两岸的地坳山冈,一堆堆,一片片,如朝霞、似火焰……哦!是春风吹绽了桃花。

【我来练笔】

100

200

一、默读课文,讨论问题。

1.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从开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通过第⑨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这一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连接起来。

2.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乐园"之“乐”表现在三个方面:乐景(百草园里的美景)、乐闻(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乐事(抓虫子、捕鸟的乐趣)。

3.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三味书屋苦中有乐。“苦":要求严厉,不自由:①先生严肃;②规矩多:拜师行礼,不准提无关的问题;③生活单调:读书、习字、对课;④读书苦:难读,难懂。“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