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学全套课件_第1页
税收学全套课件_第2页
税收学全套课件_第3页
税收学全套课件_第4页
税收学全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公共產品與政府稅收1.1公共產品與政府稅收

1.2稅收概念與本質1.1公共產品與政府稅收

1.1.1公共產品的概念與特徵

1.公共產品的概念

公共產品是由一個社會全體成員共同享用的產品或勞務。是指專門用於滿足維繫整個社會群體共同需要用途的產品或勞務。

2.公共產品的特徵

(1)不可分割性公共產品(與勞務)具有聯合消費、共同受益的特點.

(2)受益的非排他性公共產品或勞務不因為一部分人的使用,而將其他人排除在外。

(3)非競爭性對於公共產品而言,增加一個消費者的邊際成本等於零。

1.1.2公共產品的需求與供給

1.公共產品需求公共產品總需求曲線是將每一消費者邊際效益垂直相加而得出。

2.公共產品供給(1)“林達爾均衡”按照瑞典經濟學家林達爾(Lindahl)的觀點,如果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按照自身所獲得的公共產品的邊際效益支付應分擔的資金費用,則公共產品的供給量可以達到最佳效率水準。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林達爾均衡”。

(2)“免費搭車”由於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特徵,那些從低呈報並少出資者並不會被排斥在公共產品消費範圍之外。這樣,人們完全有可能不付任何代價,而同樣享受由他人出資提供的公共產品。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免費搭車”現象。

1.1.3公共產品與政府稅收一方面,公共產品是人們生存與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需求;另一方面,由於公共產品自身的特徵及“免費搭車”現象的存在,通過自願繳費或市場交易的方式又無法保證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這樣就需要一個超乎於社會各微觀主體之上的機構採用強制性手段進行融資解決公共產品的供給問題。這就是政府的稅收。事實上,政府正是一方面以稅收徵收的方式取得財政資金;另一方面又將徵稅取得的資金從全社會的角度重新安排,用於公共產品的供給。

1.1.4市場失靈與政府稅收

1.外部效應與政府稅收外部效應是指一個經濟主體從事某項經濟活動給其他人帶來利益或損失的現象。在市場經濟下,外部效應無法由市場機制來解決,只能由政府採用非市場的方式予以校正。而稅收就是校正外部效應的重要工具。

2.收入分配公平與政府稅收市場經濟中,稅收是政府調節貧富差距的重要手段。政府可以根據納稅人高低不同的收入水準分別徵收數額不等的稅收,對低收入者不徵稅或少徵稅,對高收入者多徵稅,縮小不同納稅人稅後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緩解收入分配不公可能引發的社會矛盾。

1.2稅收概念與本質

1.2.1稅收概念

稅收是政府為滿足社會成員的公共產品需要,而憑藉政治權力(或稱“公共權力)無償的徵收實物或者貨幣,以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工具。到了現代社會,稅收已成為政府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第一,稅收活動的根本目的是滿足整個社會公共產品的需要;

第二,稅收徵收的主體只能是代表社會全體成員行使公共權力的政府;

第三,政府徵稅的依據是政治權力,或說是公共權力;

第四,稅收的直接目的是為政府籌集財政資金;第五,稅收成為各國政府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政策手段。

1.國外學者部分觀點亞當·

斯密大衛·李嘉圖阿道夫·瓦格納神戶正雄塞裏格曼

2.國內學者部分觀點(1)國內學者部份觀點(2)“國家分配論”與“公共需要論”稅收觀的聯繫與區別我國建國後,理論界與實務工作中對於稅收基本概念的認識是一個從以往的“國家分配論”稅收觀向“公共需要論”稅收觀的轉變,這種轉變是以我國經濟模式轉軌為背景的。

1.2.2稅收本質

稅收在本質上是以滿足公共需要為目的,由政府憑藉政治權力(公共權力)進行分配而體現的特殊分配關係。

1.稅收的本質是一種分配關係

當稅收參與社會產品各部分價值分配時,必然導致政府與產品價值原擁有者之間的利益分配關係。

2.稅收是一種特殊的分配關係(1)稅收分配關係的特殊性首先應從稅收分配的“目的”著眼。(2)稅收分配關係特殊性的進一步理解在於稅收分配的依據。(3)稅收分配關係的特殊性還可從社會財富分配的層面去理解,我們知道,社會財富的分配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即: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第2章稅收作用機制

2.1稅收宏觀作用機制

2.2稅收微觀作用機制2.1稅收宏觀作用機制

2.1.1稅收的平衡作用機制

稅收的平衡作用機制是指稅收在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平衡過程中產生的影響和作用。

在總供求失衡時,政府可以運用稅收和財政支出手段直接調節消費總量或投資總量,使社會總供求達到均衡。即:當社會總需求大於總供給,出現需求膨脹時,政府可以採取緊縮性財政政策,通過增加稅收或減少財政支出的方式,減少民間消費,或削減企業投資,從而使總需求水準下降,消除通貨膨脹,緩解過旺需求對供給的壓力。當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出現總供給過剩時,政府可採用擴張性財政政策,通過減少稅收或增加財政支出的方式,增加民間消費能力,促使企業增加投資,使總需求水準上升,防止通貨緊縮,抑制經濟衰退。

2.1.1稅收的平衡作用機制

稅收的協調作用機制是指稅收在協調國民經濟結構(或說優化資源配置)過程中產生的影響和作用。

1.稅收促進產業結構協調對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確定較低稅率,使這類商品可以以較低的價格供應市場,保證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對非必需品或奢侈品確定較高稅率,將生產經營者獲得收益的較大部分作為稅收上繳政府財政,防止過高收益對社會資源流向的不合理誘導。

2.稅收促進地區結構協調在稅制的規定中給予經濟欠發達地區更多的優惠照顧,改善這些地區的投資環境,提高投資者對經濟欠發達地區投資的預期收益,引導更多資源流向該地區。

3.稅收促進資本市場結構協調稅收對不同投資方式的制度規定不同會引起資本不同方向的流動。

2.1.3稅收的穩定作用機制稅收的穩定作用機制是指在經濟週期波動中稅收自動地或人為地進行逆向調節,減緩經濟波幅,避免資源浪費的一種經濟調節機制。

稅收的“內在穩定器”作用機制可以理解為:當經濟處於高速增長時期,稅收隨著納稅人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從而減少納稅人的可支配收入,縮減納稅人的投資與消費能力,自動地抑制社會總需求的過度擴張;當經濟處於衰退時期,稅收隨納稅人收入的減少而遞減,從而增加納稅人的可支配收入,推動社會總需求的增加。稅收的“相機抉擇”作用機制可以理解為:當經濟處於高速增長時期,政府可以人為的選擇增加稅收的抑制性政策來防止經濟的過度膨脹。而由於不同稅種、不同稅制要素對經濟作用的環節和層面是不同的,因而政策手段的選擇可以有明確的針對性。2.1.4稅收的調節作用機制稅收的調節作用機制是指稅收對市場機制形成的個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進行的調節。

稅收在縮小個人收入差距中的作用就是將稅前收入分佈曲線向“絕對平均曲線”推進。其主要做法,如在個人所得稅中採用累進稅制的方式,對高收入者多徵稅,對低收入者不徵稅或少徵稅,從而使高低收入者與低收入者稅後所得差距縮小。再如,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生計費用扣除等的規定也可以提高其調節收入的有效性。2.1.5稅收的乘數作用機制

稅收的乘數作用機制是指稅收增減引起的國民經濟變化量與稅收變化量之間的倍數作用。稅收的變動會影響企業或個人的可支配收入,而企業或個人的可支配收入又是影響投資和消費的決定性因素。政府增加稅收,就會減少企業或個人的可支配收入,從而減少其投資與消費的數量,並進而使整個社會的投資、消費總量萎縮。反之,亦然。而每一輪投資或消費又是下一輪收入的取得,這樣,一輪一輪運轉下去,初始一個單位收入的增減會使國民收入產生幾倍於此的效應。2.2稅收微觀作用機制2.2.1稅收對勞動投入的作用機制

1.稅收對勞動投入的收入效應從其收入效應看,由於徵稅使勞動者勞動收入減少,個人可支配收入減少,個人不得不增加勞動投入,以此來彌補由於徵稅而損失的個人收入。

2.稅收對勞動投入的替代效應從其替代效應看,政府對個人的徵稅不僅使勞動者勞動收入減少,而且提高了勞動相對於“閒暇”的“價格”,或者說,個人將以更高的代價才能獲得與未徵稅時相同的勞動收入。由於勞動與“閒暇”兩種商品相對價格的變化,使得納稅人在兩種商品的選擇中更傾向於選擇“價格”較低的閒暇,而減少對勞動的投入。2.2.2稅收對儲蓄的作用機制

1.稅收對儲蓄的收入效應稅收對儲蓄的收入效應表現為:如果僅對個人現實收入徵稅,對儲蓄利息收入不徵稅,則由於徵稅減少了納稅人的可支配收入,又由於邊際消費傾向和邊際儲蓄傾向是固定不變的假設前提,納稅人會隨著可支配收入的減少,等比例的減少現實的消費與儲蓄,從而降低個人的儲蓄水準。

2.稅收對儲蓄的替代效應稅收對儲蓄的替代效應表現為:在對利息收入課稅的情況下,稅收降低了儲蓄的收益水準,使儲蓄相對於現實消費的“相對價格”提高。

2.2.3稅收對消費的作用機制

1.稅收對消費總量的影響稅收對消費總量的影響可理解為:由於納稅人可支配的收入可以分為消費與儲蓄兩大用途,個人用於消費的收入等於其總收入減去儲蓄後的餘額。所以,稅收對消費總量的影響實際上與稅收對儲蓄的影響恰恰相反,即增加儲蓄的效應就是減少消費的效應;減少儲蓄的效應就是增加消費的效應。

2.稅收對消費結構的影響

稅收對消費結構的影響通常是通過商品稅的形式間接實現的。政府對某種商品徵稅後,當生產經營者意圖通過提高商品價格的方式將稅負轉嫁消費者負擔時,這種商品的價格就會上漲,就會改變這種商品與未被課稅商品的比價關係,從而造成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減少對已稅商品的購買,相應增加對未被課稅商品的購買量。

2.2.4稅收對投資的作用機制

1.稅收對投資總量的影響政府對投資收益徵稅,減少了投資者對投資的預期收益,降低了投資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抑制了其進一步投資的意願,從總體上講,最終就會減少社會投資總額。政府在運用稅收對投資總量的調整中,既可以採取直接減免稅的方式;也可以採用再投資退稅等方法。

2.稅收對投資結構的影響在統一稅制下,政府對不同投資專案徵收相同的稅收,此時,稅收只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水準,不會引起投資的結構性變化,投資結構由市場供求來決定。而如果政府對不同的投資專案採用不同的稅收政策,那麼,稅收不僅會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水準,而且會影響其投資方向。引起投資結構、投資方向變化的稅收政策可以體現為徵稅模式、稅率的調整;也可以體現為徵稅依據、稅收優惠的變更。

第3章稅收原則3.1稅收原則主要觀點闡述3.2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稅收原則體現3.1稅收原則主要觀點闡述3.1.1我國古代稅收原則思想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認為搞好生產和輕賦稅是富民的兩個條件,因此主張輕稅政策,並把它列為仁政的一項內容。孟子認為,應減少賦稅的徵收品種,以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關於農業稅稅率問題,孟子認為征十分之一最為恰當,即什一稅是最合理的稅率。

《管子》是一部戰國至西漢時期的論述集,托名管仲所作,它包含著豐富的財政經濟思想。《管子》主張“府不積貨,藏於民也”,即要減輕賦稅、實行藏富於民的政策。戰國末年的荀子提出了反映經濟和財政關係的開源節流論和節用裕民論。節流即是指撙節稅收,裕民政策的核心內容也是薄稅斂。荀子認為財富的生產是本,是源,官府儲藏財富和徵收賦稅是末,是流,因此,要多生產、少徵稅,將收穫的農產品儘量保留在民間。

韓非提出“均貧富”的稅收原則,把“論其賦稅以均貧富”定為“明主之治國”的政策之一,即富人和窮人的賦稅負擔要合理。韓非也主張薄稅斂、輕徭役,他認為賦稅的輕重會影響農民耕作的積極性,應該對農民實行輕稅的政策。

《淮南子》提出一個徵稅原則說,“人主租斂於民也,必先計歲收,量民積聚,知饑謹有餘不足之數,然後取車輿衣食供養其欲。”西晉時期的傅玄提出至平、積儉、有常的徵收賦役的三原則。唐代的楊炎創立了兩稅法。之所以稱為“兩稅”,是因為稅收每年分夏、秋兩季繳納。陸贄則反對兩稅法,堅持要量入為出明代的丘浚在其著作《大學衍義補》中提出了豐富的財政稅收思想。丘浚反對聚斂,認為取得財政收入即徵稅時,應遵循“征斂有其藝”、“取財有義”、“取之有度”的原則。

3.1.2西方稅收原則的發展

1.西方古代稅收原則

(1)威廉·配第的稅收原則配第提出稅收應當貫徹“公平”、“簡便”、“節省”三條標準。(2)尤斯迪的稅收原則

①稅收應該採取促進國民主動納稅的徵稅方法,即賦稅應當自願繳納。

②稅收不得侵犯人民的合理自由,也不得增加對產業的壓迫,即賦稅要不危害人民的生活和工商業的發展,也不要不正當地限制人民的自由。

③平等課稅,即賦稅的徵收要做到公平合理。

④課稅應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徵收迅速,其間沒有不正之處。

⑤挑選徵收費用最低的商品貨物徵稅,即賦稅的徵收費用不能過度,須和國家的政治原則相適應。

⑥納稅手續簡便,稅款分期繳納,時間安排得當,即賦稅應在比較方便的時候、並為人民所接受的方式繳納。

(3)亞當·斯密的稅收原則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了著名的稅收四原則,即:平等原則、確實原則、便利原則、最少徵收費用原則。

2.西方近代稅收原則(1)西斯蒙第的稅收原則第一,稅收不可侵及資本;第二,稅收不可以總產品為課稅依據;第三,稅收不可侵及納稅人的最低生活費用;第四,稅收不可驅使財富流向國外。(2)瓦格納的稅收原則

①財政政策原則。

②國民經濟原則。

③社會正義原則。

④稅務行政原則。3.現代西方稅收原則(1)公平原則稅收公平原則是指政府徵稅要使各個納稅人承受的負擔與其經濟狀況相適應,並使各納稅人之間的負擔水準保持均衡。“橫向公平”是經濟能力或納稅能力相同的人應當繳納相同數額的稅收。“縱向公平”是經濟能力或納稅能力不同的人應繳納數額不同的稅收。西方經濟學界存在著兩種主張:一種主張稅收應遵循受益原則,即誰受益誰納稅;另一種主張稅收應遵循支付能力原則,即按能力納稅。支付能力原則又分為支付能力客觀說和支付能力主觀說。

(2)效率原則

稅收效率原則指政府課稅必須使社會所承受的非稅款負擔為最小,即以較少的稅收成本換取較多的稅收收入。

①稅收的經濟效率稅收的經濟效率指稅收對經濟資源配置、對經濟機制運行的消極影響越小越好。稅收要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影響或很少影響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超額負擔越小,稅收的經濟效率越高;反之,稅收的經濟效率越低。

②稅收的行政效率稅收的行政效率是指以較少的征管費用和執行費用換取較多的稅收收入。征管費用和執行費用越小,稅收的行政效率越高,反之,稅收的行政效率越低。

(3)穩定原則

①“內在穩定器”作用稅收會隨著經濟形勢的週期性變化自動發生增減變化,從而對經濟的波動發揮自動抵消作用。它是依靠稅收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內在機制,自行發揮作用,收到穩定經濟的效果。

“相機抉擇”作用政府根據經濟運行的不同狀況,有針對性地採取靈活多變的稅收措施,以消除經濟波動,謀求既無失業又無通貨膨脹的經濟穩定增長。當經濟蕭條時,應實行減稅政策,包括降低稅率、廢除舊稅以及實行免稅和退稅等,以推動社會總需求的增長;當經濟過度繁榮時,則應增加稅收,包括提高稅率、設置新稅等,以抑制社會總需求。

3.2我國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中的稅收原則體現3.2.1財政原則第一,財政收入要足額、穩定。一方面,開徵一些新的直接稅稅種,如在全社會範圍內普遍徵收社會保障稅,對遺產和贈與行為徵收遺產稅和贈與稅,對股票等有價證券的交易行為開徵證券交易稅等。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現有直接稅稅種的徵收管理,減少稅收流失,從而逐步提高直接稅收入在全部稅收收入中的比重。第二,財政收入要適度、合理。政府徵稅,包括稅制的建立和稅收政策的運用,應兼顧需要和可能,做到取之有度。3.2.2公平原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稅收公平原則應具有兩層內涵:稅負公平、機會均等。稅負公平,是指納稅人的稅收負擔要與其收入相適應,這既要求做到稅收的橫向公平,又要求達到縱向公平。要實現稅負公平,就要做到普遍徵收、量能負擔,還需統一稅政、集中稅權,保證稅法執行上的嚴肅性和一致性。機會均等,是基於競爭的原則,通過稅收杠杆的作用,力求改善不平等的競爭環境,鼓勵企業在同一起跑線上展開競爭,以達到社會經濟的有序發展。要實現機會均等,就必須貫徹國民待遇原則,實現真正的公平競爭。3.2.3效率原則效率原則一方面要求提高稅收的經濟效率,使稅收對市場微觀活動的效率損害達到最小化;另一方面要求提高稅收的行政效率,即稅收的征管費用和執行費用最小化。提高徵稅效率,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加強電腦網絡建設,提高稅收征管的現代化程度,這是提高我國征管效率的根本途徑。其次,要改進管理形式,實現征管要素的最佳結合。最後,要健全征管成本制度,精兵簡政、節約開支。3.2.4法治原則法治原則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稅收的程式規範原則和徵收內容明確原則。前者要求稅收程式(包括稅收的立法程式、執法程式和司法程式)法定,後者要求徵稅內容法定。要實現依法治稅,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這是法治原則的前提。其次,要從嚴征管。要實現依法治稅,還必須使用現代化手段,興建稅務資訊網絡。最後,還必須加強稅收法制教育。第4章稅收政策4.1稅收政策的目標與手段

4.2稅收政策主體

4.3稅收政策環境

4.4稅收政策與其他財政政策的協調4.1稅收政策的目標與手段4.1.1稅收政策的目標

稅收政策目標是指國家通過一定的稅收政策的實施所期望達到和實現的目的,是稅收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

1.總供給與總需求均衡

2.經濟結構協調(1)產業結構(2)地區結構(3)資本市場結構

3.經濟穩定增長

4.收入分配公平4.1.2稅收政策手段

稅收政策手段是指國家為達到既定的稅收政策目標所採取的各種措施。

1.實現總供求均衡的稅收政策手段

根據稅收政策在調節社會總供求和國民經濟總量方面的不同作用,可以把稅收政策分為輕稅政策、重稅政策和中性稅收政策。我國目前著眼於宏觀供求總量調控的稅收政策主要有:(1)將生產型增值稅調整為消費型增值稅(2)減免農業稅(3)提高個人所得稅稅前扣除標準

2.實現經濟結構協調的稅收政策手段(1)產業結構稅收政策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作用、實現產業結構協調。第一,稅收政策直接作用於特定的產業或部門,以促進這一產業的健康發展和整體產業結構的協調。第二,採取對不同的產業區別對待的稅收政策。第三,採用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和促進一些重要產業的發展。第四,通過稅收政策的實施和調整間接地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2)地區結構稅收政策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機制,主要在於

促進其擴大投資、加速技術進步、促進區域間經濟合作和發揮不發達地區自然資源等方面的優勢。(3)資本市場結構

3.實現經濟穩定增長的稅收政策手段(1)相機抉擇(2)自動穩定器

4.實現收入分配公平的稅收政策手段(1)稅收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的手段(2)實現收入(財富)分配公平,稅收政策手段作用的層次與環節4.2稅收政策主體

稅收政策主體是指稅收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一般指某一級政府和財政稅務機關。

4.2.1稅收政策主體在政策制定與執行中的重要作用作為稅收政策的主體,政府和財稅部門在稅收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稅收政策主體是稅收政策的具體執行者。其次,稅收政策主體是稅收政策的重要建議者和主要策劃者。再次,稅收政策主體是稅收資訊的直接回饋者。

4.2.2稅收政策相關主體間的協調

1.稅收政策決策主體與執行主體的關係協調在市場經濟國家,對這層關係的協調多是通過立法機構與執法機構職權的確定來解決的,立法結構是決策主體,職能部門是執行主體。

2.中央政策主體與地方政策主體的關係協調對中央與地方稅收政策主體關係的協調主要是通過財政體制的制定來實現的。4.3稅收政策環境4.3.1稅收政策的制度環境稅收政策是通過影響價格來發揮調節、導向功能的。稅收政策的有效實施,要求有完善的市場機制這一制度環境。

4.3.2稅收政策的法律環境我國現行稅法體系是在1994年之後形成的,在憲法精神的指導下由各單行稅法構成。其中,實體稅法是現行稅法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

4.3.3稅收政策的意識環境稅收政策是否有效還取決於納稅人是否具有較強的納稅意識。納稅人作為稅收政策的利益相關者,其對稅收的認同程度直接影響稅收政策的可能效果。4.4稅收政策與其他財政政策的協調4.4.1稅收政策與公債政策的協調公債是政府以債務人的身份,按照國家法律的規定或合同的約定,同有關各方發生特定的權利和義務關係,是政府以國家信用的方式向社會經濟組織或個人借取資金的一種特定的經濟行為。公債是國家籌集經濟建設資金、取得財政收入的重要手段,與稅收這種具有無償性、強制性的財政籌資手段不同,公債採用的是有償的信用方式。公債與稅收的不同性質和特點決定了二者必須緊密配合、共同發揮組織財政收入的作用。公債也是國家調節經濟活動的重要杠杆。公債政策常常被政府作為執行積極財政政策的手段。4.4.2稅收政策與公共支出政策的協調

公共支出主要是指政府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包括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稅收政策與公共支出政策的配合與協調集中體現為財政收支平衡以及對經濟總量平衡的調節上。

4.4.3稅收政策與政府投資政策的協調政府投資,是指財政用於資本專案的建設支出。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投資的專案主要是指具有自然壟斷特徵、外部效應大、產業關聯度高、具有示範和誘導作用的基礎產業、基礎設施以及新興的高科技主導產業。政府投資對實現財政政策目標具有重大意義。第5章稅收負擔5.1影響稅收負擔的因素

5.2稅收負擔衡量指標

5.3稅負轉嫁與歸宿

稅收負擔是指一定時間內納稅人因國家課稅而承受的經濟負擔,反映了社會產品在國家與納稅人之間的稅收分配數量關係,又簡稱“稅負”。

一定的稅負水準既決定著國家通過稅收手段聚財的多少,又決定著對納稅人經濟利益的影響程度,對實現稅收的公平與效率等原則具有直接和重要的影響。5.1影響稅收負擔的因素5.1.1經濟發展水準

經濟發展水準是稅收負擔的最根本決定因素,而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等指標是一國經濟發展水準最直觀的表現。

5.1.2經濟結構

一國的經濟狀況對稅負的影響,不僅體現在量的制約上,還體現在結構的分佈和變遷上。

5.1.3國家職能定位

儘管經濟發展水準是影響稅負水準的決定性因素,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水準較高的國家稅收負擔也相應較高,但事實上,處於同樣經濟發展水準的國家其稅收負擔也相差很大,這是因為生產力水準並非決定稅收負擔的唯一因素,政府的職能定位也是影響稅負水準的重要原因。5.1.4經濟體制與財政體制的模式

體制因素直接影響財力集中度。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不但擔負著社會管理職能,而且還擔負著大量的經濟建設任務,因而政府職能範圍顯著地大於同期市場經濟國家,因此,在其他因素一定時,一般地說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其財政集中度要高於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同一國家如中國,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和市場經濟體制時期,其財政集中度也大不相同。5.2稅收負擔衡量指標5.2.1宏觀稅負衡量指標

宏觀稅負水準的高低反映政府在國民經濟總量中集中程度的大小,反映了政府的社會經濟職能和財政職能的強弱。

1.拉弗曲線

2.我國宏觀稅負衡量指標體系

根據政府所取得的收入的口徑不同,通常有三個不同口徑的宏觀稅負衡量指標:(1)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我們稱之為小口徑的宏觀稅負。(2)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我們稱之為中口徑的宏觀稅負。(3)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我們稱之為大口徑的宏觀稅負。5.2.2中觀稅負衡量指標

當需要考察某地區、某部門、某種稅等的負擔水準時,可採用中觀稅負衡量指標。中觀稅負是指某個地區、國民經濟某個部門或某個稅種的稅收負擔。

5.2.3微觀稅負衡量指標

當需要考察納稅人個體的稅收負擔時,可採用微觀稅負指標。微觀稅負是從微觀角度考察稅收負擔的指標。它反映的是經濟活動中各個微觀主體具體承受稅負的程度,也是在微觀主體間進行橫向比較分析的重要依據。

1.企業流轉稅負擔率

2.企業所得稅負擔率

3.企業綜合稅收負擔率

4.個人稅收負擔率5.3稅負轉嫁與歸宿5.3.1稅負轉嫁的概念與形式

1.稅負轉嫁與歸宿的概念

稅負轉嫁亦稱稅收負擔轉嫁,這是指納稅人在繳納稅款後,通過經濟交易過程,將所繳稅款部分地或全部地轉移給他人負擔,自己不負擔或者少負擔稅收的一種經濟現象。稅負歸宿是指處於轉嫁中的稅負的最終歸著點,它表明轉嫁的稅負最後是由誰來承擔的。

2.稅負轉嫁的形式

稅負轉嫁的基本方式有兩種,即前轉和後轉。前轉又稱為順轉,指納稅人將所繳納的稅款,通過提高商品或生產要素價格的方法,向前轉嫁給商品與生產要素的購買者或最終消費者負擔。後轉又稱為逆轉,指納稅人通過壓低購進商品或要素的價格將稅負轉嫁給商品或要素的供給者。5.3.2影響稅負轉嫁的因素

1.稅負轉嫁的依存條件(1)納稅人具有獨立的經濟利益是稅負轉嫁存在的主觀條件。(2)自由價格機制的存在是稅負轉嫁存在的客觀條件。

2.稅負轉嫁的制約因素在存在稅負轉嫁條件下,稅負最終能否轉嫁以及轉嫁程度大小,還要受以下諸多因素的制約。(1)商品或要素的供求彈性。(2)課稅範圍。(3)反應期間。(4)稅種屬性。

5.3.3稅負轉嫁理論簡介稅負轉嫁理論是研究確定稅收最終負擔人和分析稅收對國民經濟及收入分配影響的理論。隨著財政稅收實踐與理論的發展,在西方逐漸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和觀點,歸納起來,可分為“絕對轉嫁論”和“相對轉嫁論”。

1.絕對轉嫁論絕對轉嫁說是指對稅負轉嫁問題做出絕對的結論,即一切稅收都可以轉嫁,或某種特定稅收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轉嫁。這一觀點包括“純產品說”、“純所得說”以及“均等分佈說”。

2.相對轉嫁論稅負轉嫁的相對論是對稅收轉嫁問題不作絕對的結論,認為稅收負擔是否轉嫁以及轉嫁的程度如何,要根據稅種、課稅商品的性質、供求關係以及其他經濟條件的不同而異。相對轉嫁論最先由德國經濟學家勞(Rau)提出,後由美國經濟學家塞裏格曼(Seligman)系統化,現代觀點基本上都屬於相對說。第6章稅收增長趨勢與稅收預測6.1稅收增長趨勢分析6.2稅收預測6.1稅收增長趨勢分析

6.1.1我國稅收增長趨勢分析

1.我國稅收增長趨勢:絕對值角度

建國以來,我國稅收收入增長迅猛,從1950年的不足50億元增長到了2004年的25000多億元,增長了520多倍。儘管這一期間我國稅收收入的總趨勢是不斷增長的,但並不能說其增長過程是一帆風順的。

2.我國稅收增長趨勢:相對值角度——在我國財政收入中的地位變化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國有經濟占了很大的比重,國有企業上繳的利潤在財政收入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稅收收入在財政收入中的比重平均不到50%,改革開放之後,稅收逐漸成為我國唯一的基本收入形式。

3.我國稅收增長趨勢:相對值角度——在我國GDP中的比重變化

改革開放之前的近30年間,我國稅收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一般在10%-15%之間。這一時期我國稅收收入的比重不高,是因為當時我國處於計劃經濟時期。

1985年兩步利改稅改革之後,我國稅收收入迅猛提高,達到了22.8%。應該說,這一比重才是我國此前計劃經濟時期政府財政汲取能力的真實體現。

1996年,稅收收入比重最低降到了10.2%。應當說,這一時期稅收收入比重的下降,是我國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重視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必然會帶來政府規模的相對縮小。之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稅收收入比重從1996年開始穩步上升,2004年已經超過了18%。6.1.2主要國家稅收增長趨勢分析

1.世界主要國家的稅收增長趨勢

第一階段是從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到20世紀30年代,稅收收入處於緩慢增長期。

第二階段是從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是稅收收入的快速增長期。

第三階段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稅收收入步入穩定增長期。

2.世界主要國家的稅收增長趨勢分析世界主要國家的稅收一般呈現不斷增長趨勢,原因來自很多方面。(1)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2)經濟調控方式的轉變。(3)政府職能的擴大、政府支出的增加,提高了對稅收收入的需求。

6.1.3影響稅收增長趨勢的因素

1.影響稅收增長趨勢的因素:一般分析

(1)經濟發展水準。一般而言,一國的稅收收入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增長的。

(2)經濟體制的選擇。一般而言,凡是實行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政府職能廣泛,對經濟的干預力度較大,相應需要較多的稅收收入來保障這些政府職能的履行。反之,在實行自由市場經濟的國家,稅負水準相對就低一些。

(3)經濟效益的影響。經濟效益是決定稅收收入增長狀況的重要因素之一。

(4)政府職能範圍的影響。隨著現代政府職能這樣由小到大、由窄變寬,必然要求稅收收入不斷增長。(5)稅收制度的選擇。以所得稅為主的稅制結構通常有利於稅收收入的增長,反之,以流轉稅為主的稅制則可能滯後於經濟的增長。

(6)稅收征管水準。稅收征管水準也是影響稅收收入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

2.我國近年來稅收增長的因素分析近些年,特別是1998年以來,我國稅收收入增長迅猛,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連年提高,人們一般將其歸因於“經濟增長、政策調整、稅收征管”等三方面因素的影響。

3.對稅收增長趨勢的評價一般來講,隨著經濟的發展,稅收收入呈不斷增長的趨勢。但是,這種增長並不是沒有限度的。(1)基恩·馬斯頓的分析早在1983年,前世界銀行工業部顧問基恩·馬斯頓(K.Marsden)選擇了21個國家,採用實證分析方法,通過比較分析揭示了稅負與經濟增長的基本關係。他得出的結論是:低稅國家人均GDP增長率高於高稅國家;低稅國家的公共消費與私人消費的增長幅度、投資增長率、出口增長率要高於高稅國家;低稅國家的社會就業與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幅度也要高於高稅國家。在經濟學上,消費、投資、出口被認為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

(2)布坎南:怪獸模型

英國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1679)早在1651年就發表了題為《利維坦》(Leviathan)的政治哲學論著,從哲學角度討論了國家的起源、性質和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大行其道,政府規模不斷膨脹,幾乎超越了私人正經濟常發展所能接受的臨界點,這時布坎南對霍布斯300多年前的“利維坦”做了全新闡釋,得出了近乎邪惡的“怪獸模型”,主張人們不能對政府規模的膨脹無動於衷,必須加以約束和限制。

6.2稅收預測6.2.1稅收預測的概念

1.稅收預測的概念

稅收預測,也稱稅收收入預測,是指在一定經濟理論的指導下,根據經濟和稅收收入歷年統計資料,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運用定量的方法,對未來稅收收入總量和結構等發展趨勢所做出的分析、判斷和推測。

2.稅收預測的作用(1)科學的稅收預測是建立現代稅收管理體系的出發點(2)科學的稅收預測是準確編制稅收計畫的重要基礎(3)科學的稅收預測是嚴格稅源監控、提高稅收征管能力的重要手段6.2.2稅收預測的基本方法1.稅收預測的基本原則(1)連貫性原則(2)類推性原則(3)相關性原則(4)概率性原則2.稅收預測的一般步驟(1)確定預測目標,選擇預測變數(2)收集、整理數據資料(3)選擇預測方法(4)建立預測模型(6)根據新的情況,修正預測模型(5)進行實際預測,提出預測分析報告3.稅收預測的基本方法(1)定性預測定性預測是依靠人們的觀察和分析能力、經驗判斷能力和邏輯推斷能力所進行的預測分析。(2)定量分析定量預測是指主要依靠歷史統計數據,在定性預測的基礎上,運用數學方法建立擬合的數學模型進行稅收預測的方法。

①平均速度外推預測法

②一元線性回歸預測法

③多元線性回歸法

④非線性預測法

稅收收入基本呈現出一種隨經濟增長而“水漲船高”的增值態勢,根據這一趨勢我們可以借助經濟模型進行定量分析。(1)平均速度外推預測法(2)一元線性回歸法

①稅收預測模型的建立

②對預測模型進行評價

③運用模型對稅收收入進行預測6.2.3借鑒國際經驗,改善我國的稅收預測

1.稅收預測方法在我國的運用情況(1)我國稅收預測的現狀(2)我國稅收預測目前存在的問題

①預測理論相對落後

②預測方法不夠科學

③預測數據缺乏

④稅收預測人員素質有待提高(3)構建我國新形勢下的稅收預測方法體系第7章稅收風險7.1稅收風險的表現及特點7.2實施稅收風險管理,防範和化解稅收風險7.3防範和化解稅收風險的長效機制7.1.1稅收風險的概念

1.稅收風險概念的提出:關於稅收風險概念的思辨

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人們開始研究我國的金融風險問題。

2.稅收風險概念的界定稅收風險,是一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的政府性經濟風險,是指當多種矛盾日趨尖銳和突出時,稅收體制的自身安全以及稅收政策使用用可能對整個國家的經濟安全所產生的基礎性影響。

7.1稅收風險的表現及特點

3.稅收風險與稅務風險

稅務風險也是近些年來出現頻繁的一個概念。有時,稅務風險和稅收風險可以混用,二者在含義上沒有區別。但更多的時候,由於稅收是政府的一種主要財政收入形式,因而稅收風險是相對政府來說的,主要是指由於稅收收入可能的不足而給政府帶來的風險。7.1.2稅收風險的表現

1.稅收增長風險稅收收入與國民經濟關係密切,稅收收入的增長趨勢應當與國民經濟相匹配。

2.稅收征管風險在我國稅收征管過程中,往往存在兩種嚴重背離稅法規範的極端現象,極易造成稅收風險。(1)稅收流失嚴重(2)稅收虛收不容忽視

3.稅制結構風險從理論上講,一國稅制的有效性越強,其稅收風險便越小。

4.非稅收入風險

5.稅收政策風險稅收風險不僅體現在組織稅收收入的過程中,當政府試圖利用稅收政策調控經濟時,也可能產生稅收風險。7.1.3稅收風險的特點

1.從屬性稅收風險是財政風險的一個重要方面,具有明顯的從屬性。

2.隱蔽性稅收促進了經濟增長,難以量化;反之,稅收政策運用不當對國民經濟造成了損失,也難以直接計算。但不能因此就忽視稅收風險。

3.累積性稅收風險是一個不斷累積的過程。

4.危害性正是由於稅收風險平時具有隱蔽性,不易為人們所認識,甚至容易迷惑人們,為人們所忽視,其危害性往往被低估,因此稅收風險一旦爆發,破壞力更大,具有極強的危害性,值得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7.2實施稅收風險管理,

防範和化解稅收風險7.2.1進行稅收風險管理的必要性從微觀層面上講,稅收風險管理就是稅務機關通過科學規範的風險識別、風險估測和風險評價手段,對納稅人不依法準確納稅所造成的稅款流失風險進行確認,對確認的風險實施有效控制,並採取及時措施處理風險所致後果。

1.實施稅收風險管理,可以提高稅收管理效率稅收風險管理包括對當前風險和潛在風險的確認兩個層面。

2.實施稅收風險管理,有利於提高稅收管理的公平性、提高納稅人的稅收遵從度

3.實施稅收風險管理,有利於保障稅收的穩定和安全政府部門通常要求稅收收入能夠安全、穩定增長,並希望稅務部門能夠以最小的成本籌集到稅收收入。7.2.2稅收風險管理的主要步驟

具體說來,稅收風險管理的主要步驟包括:

1.相關資訊的收集

稅收風險管理所需要的數據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外部資訊,另一個是稅務機關的內部資訊。

2.資訊分析

稅收風險管理人員將採集的資訊輸入由專家設定的方程和模型中,自動生成幾個報告,主要包括財務分析報告、關聯企業分析、納稅申報分析、欠稅情況分析、徵收狀況分析、企業營業行為分析等。

3.稅收風險的確定

納稅人對稅法的遵從情況類似一個金字塔,稅務機關應當對不同層次的納稅人採取不同的稅收風險管理辦法。

4.稅收風險的審計

在確定具體的風險、潛在的風險之後,稅收風險管理人員要提出處理辦法和策略,以控制和化解稅收風險。

7.2.3我國的稅收風險管理狀況從今後稅收征管發展的方向來看,要做好我國的稅收風險管理工作,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應加強對現代管理理論、方法的研究。

2.加強對稅收風險的管理和防範。

3.將稅務審計中的稅收風險管理規範化。

4.建立稅收風險資訊資料庫,實現資訊共用。

5.借鑒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的稅收風險管理經驗,加大對大型企業和跨國公司的稅收風險管理力度。7.3防範和化解稅收風險的

長效機制7.3.1優化稅收征管要有效的防止稅款流失,就需要建立三大機制,優化稅收征管。

1.納稅服務機制

2.稅收監控機制

3.稅收處罰機制

7.3.2切實提高稅款使用效率在政府稅收汲取能力既定的情況下,稅款的使用效率將直接或間接影響納稅人的納稅行為,影響未來稅基的變化,從而影響未來政府收入的汲取狀況。

7.3.3改善和優化納稅環境一個納稅人在決定是否誠實納稅時往往會考慮其周圍其他納稅人的做法。第8章

稅收成本

8.1稅收成本的分類

8.2影響稅收成本的因素分析

8.3衡量稅收成本的主要指標

8.4稅收成本管理的國際借鑒

8.5我國稅收成本現狀分析

8.6稅收成本優化思路

稅收成本是指在儘量減少稅收漏失和差錯下,由於徵集一定數量的稅收所發生的各項直接費用、間接費用和額外費用的總和。8.1稅收成本的分類8.1.1一般分類一般而言,稅收成本的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因此在分類上相應存在廣義和狹義上的區別。從廣義上講,稅收成本分為稅收立法成本、徵稅成本、納稅成本和稅收社會成本。從狹義上講,則只包括徵稅成本、納稅成本和稅收社會成本。1.稅收立法成本稅收立法成本是指在制定稅收制度的過程中,行政部門和立法部門在立法調研、草擬文本、徵求意見、分析論證、提交審議和表決通過的全部過程中所付出代價的總和。

2.徵稅成本徵稅成本是指稅務當局為保證稅法順利實施和及時、正確、足額的計徵稅款所需要花費的費用,即政府為取得稅收收入而支付的各種費用。

3.納稅成本

納稅成本是指納稅人在對自己負有納稅義務的課稅對象依法計算、繳納稅款過程中發生的費用,即納稅人在整個納稅過程中付出的費用。

4.稅收社會成本稅收社會成本是指不能直接歸入徵稅成本和納稅成本,但由稅制運行而產生的成本。稅收社會成本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稅收社會成本,又稱作稅收經濟成本,是指稅制運行對社會經濟行為產生的扭曲和負效應(也叫“稅收額外負擔”)。而廣義上的稅收社會成本主要包括兩部分的內容,一部分是稅收額外負擔,另一部分是指由征納稅主體以外的社會其他部門承擔的費用和支出。8.1.2其他分類

上述是根據成本核算主體的不同對稅收成本所作的一般意義上的分類,除此之外,稅收成本還可做以下分類:

1.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

2.可以計量或估算的稅收成本與不能計量或估算的稅收成本

3.稅收成本按其發生的不同階段可分為前期成本、中期成本和後期成本8.2影響稅收成本的因素分析

稅收成本屬於經濟範疇,其存在並非孤立的,而是與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8.2.1經濟發展狀況

經濟發展狀況是影響稅收成本的基礎性因素。就對稅收成本的影響而言,經濟發展狀況主要表現在經濟發展水準和經濟結構兩個方面,經濟發展水準和經濟結構從不同的側面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稅源情況,進一步影響稅收成本。

1.經濟發展水準對稅收成本的影響

2.經濟結構對稅收成本的影響

8.2.2稅制結構稅制的優化程度直接影響著稅收成本的高低。稅制的優化一般包括內在優化和外在優化。稅制的內在優化主要表現在稅種結構的合理性和稅制本身的完善程度上,而稅制的外在優化則表現在與征管的協調性上。

1.稅種結構對稅收成本的影響

2.稅制的複雜性對稅收成本的影響

3.稅制與征管的協調性對稅收成本的影響8.2.3稅收征管水準

1.稅務機構的設置

2.稅收征管的現代化水準

3.稅務人員的數量與素質

8.2.4社會環境稅收社會環境狀況,既關係到國家稅收分配的品質,也是影響稅收成本的重要因素。

1.執政者對稅收成本的認知和關注程度

2.稅收的法制化進程

3.稅務代理等仲介機構的健全8.3衡量稅收成本的主要指標

8.3.1稅收成本總指標

1.稅收淨收益稅收淨收益,即稅收總收入減去稅收成本後的餘額。

2.稅收成本收入彈性稅收成本收入彈性,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某一稅種的稅收成本的相對變動對於該稅種的稅收收入的相對變動的反映程度。它是稅收成本變動率與稅收收入變動率之比。

8.3.2徵稅成本指標

1.徵稅成本率徵稅成本率是指一定時期的徵收成本占稅收收入的比重。

2.人均徵稅額人均徵稅額是指一定時期的稅收收入與稅務人員數量之間的比例。

3.其他衍生指標由於徵收成本的範圍包括人員經費支出、行政經費支出和設備費用等固定成本,因而可由徵收成本率而派生出若干相關指標:(1)行政經費收入率行政經費收入率,是指某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稅務機關為組織稅收收入而耗費的公務費和業務費之和占稅收收入的比率。

(2)固定成本收入率固定成本收入率,是指某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稅務機關為組織稅收收入而耗費的基建費總額和購置設備費用總和占稅收收入的比率。8.3.3納稅成本指標

1.納稅成本率

納稅成本率,是指一定時期的納稅成本占稅收收入的比重。

2.其他衍生指標

(1)辦稅費用收入率辦稅費用收入率,是指納稅人在一定時期內為履行納稅義務而發生的各項費用占稅收收入的比重。

(2)異常納稅費用收入率

異常納稅費用收入率,是指納稅人為違規違法所耗費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觸犯稅法而受到的經濟懲罰數額之和占稅收收入總額的比率。

8.3.4稅收社會成本指標

根據稅收社會成本的內涵可知,社會成本分析更多地體現為定性的分析,而非定量的分析,尤其是稅制運行對經濟所造成的扭曲效應,很難用具體的數據表現出來,屬於一種隱蔽費用,較難統計,不易計算。

8.4稅收成本管理的國際借鑒

8.4.1徵稅成本管理

對於整個稅收成本管理而言,徵稅成本管理的有效與否,決定了納稅成本和稅收社會成本的高低,最終決定了整個稅收成本管理狀況。發達國家的稅收成本控制中極為重視徵稅成本的管理,並且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一整套的先進經驗。

1.建立科學的稅收征管模式

(1)合理設置稅務專業機構,是發達國家控制徵收成本的基本手段。

(2)依據隸屬關係和經濟區域設置稅務機構,是發達國家降低稅收成本的重要手段。

(3)稅收管理權限的合理劃分,是發達國家控制稅收成本考慮的重要因素。

(4)稅收徵收管理體制分級分權特徵,是發達國家逐級優化稅收成本的體制保證。

2.設計簡潔的稅收征管程式

稅收征管程式大體分為登記、申報、徵稅、審計、罰款或退稅、上訴或起訴等六個步驟。

(1)在稅務登記過程中採用確定稅務登記號碼即納稅識別號(TIN,TaxpayerIdentificationNumber)的方法,成為發達國家優化稅收成本技術手段實施的重要前提。

(2)納稅申報方式、內容的不同選擇,為發達國家優化稅收成本提供了空間。

3.應用先進的稅收征管手段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在稅收征管領域中廣泛運用科技手段都產生了明顯的效益,直接或間接的優化了稅收成本。

8.4.2納稅成本管理

在徵稅成本的管理上,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引起了相當的重視。

1.提供優質的納稅服務

(1)納稅人的繳稅地點。

(2)繳稅期限和次數。

(3)繳稅手段。

2.建立完備的稅務代理制度

3.營造和諧的征納環境

納稅人心理上對稅收的接受、不反感,有賴於整個國家、社會對征納關係和諧平衡的營造。

8.4.3稅收社會成本管理

稅收社會成本不同於徵稅成本和納稅成本,其影響因素是寬泛的,涉及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

8.5我國稅收成本現狀分析8.5.1徵稅成本總量偏高,且結構不合理

1.人均徵稅額低水準增長

2.各地區負擔徵稅成本比例失調

3.國、地稅徵稅成本差異明顯

4.徵收成本中各項費用分配不合理

8.5.2.納稅成本負擔沉重,深受政治體制影響

1.經營規模制約納稅成本負擔量

2.政治體制導致納稅成本居高不下

8.5.3.稅收社會成本進一步擴大

1.稅務系統以外的各部門所支付的相關費用較高

2.稅收超額負擔的普遍存在8.6稅收成本優化思路

8.6.1稅收成本優化的原則及要求

1.稅收成本優化的原則

(1)有利於組織稅收收入的原則。

(2)有利於實現或促進依法治稅的原則。

(3)有利於促進公平競爭的原則。

(4)有利於改進為納稅人服務的原則。

(5)兼顧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原則。

2.稅收成本優化的要求

(1)稅收制度的優化(2)稅收環境的優化(3)人員素質的優化8.6.2稅收成本優化的措施

1.依法治稅,加快稅收法制建設

2.強化稅收成本意識(1)引入日本管理模式中“成本企畫”的思想,樹立全局的觀念。

(2)對稅收成本的認識要全面化,對稅收運行的整個過程要全面考慮。

(3)在稅收工作中,引入“成本否定”的觀點和做法。

3.簡化稅制,優化稅制結構(1)逐步形成以直接稅為主體稅種的稅制體系。

(2)推進增值稅轉型改革。

(3)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

(4)個人所得稅徵收模式由分類向分類綜合模式過渡。

4.深化稅收征管改革,推進稅收征管的現代化進程(1)規範稅務機構設置,完善稅收征管組織體系(2)形成方便簡潔的稅收征管程式第一,建立納稅人自行申報納稅系統。

第二,實行納稅申報差別待遇制度,提高稅務檢查的針對性,減少徵稅成本。

(3)建立稅務機關和社會仲介組織相結合的納稅服務體系第一,建立稅法公告制度,稅務機關要通過各種有效的形式定期向納稅人提供現行的稅法資料,確保納稅人及時、準確地瞭解稅法資訊。

第二,建立辦稅服務場所。

第三,規範發展稅務代理服務。

5.加快稅收征管的資訊化建設

資訊化建設要統一建設、統一組織規劃,避免重複設計,浪費資源。

6.建立稅收成本核算制度

目前,我國的稅務機關尚未建立稅收成本核算制度,全國沒有公開的、完整的、準確的稅收總成本、分稅種成本的統計數據。因此,建立規範、系統、科學的稅收成本核算制度,成為當務之急。

第九章稅制結構9.1稅制分類與稅制結構

9.2稅制結構的國際比較

9.3稅制結構優化9.1稅制分類與稅制結構

稅制結構是指一個國家根據其生產力發展水準、社會經濟結構、經濟運行機制、稅收征管水準等各方面情況,合理設置各個稅類、稅種和稅制要素等而形成的相互協調、相互補充的稅制體系和佈局。

9.1.1按稅種特點分類形成的稅制結構

1.按稅種特點的稅制分類按稅種特點分類,就是以徵稅對象為標準對組成稅收制度的各個稅種進行的分類。以徵稅對象為標準,稅種可以分為商品勞務稅類、所得稅類、財產稅類、行為稅類、資源稅類等幾大類。

2.商品勞務稅、所得稅與財產稅結構(1)以商品勞務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2)以所得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3)商品勞務稅和所得稅並重的雙主體稅制結構

3.主體稅的決定問題

由上述可見,不同的稅制結構,有著不同的功能效應,其對財政和經濟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但是,稅制結構的設計和主體稅的選擇,不是取決於人們的主觀願望,而是受國情的制約。

9.1.2按稅負能否轉嫁分類形成的稅制結構

1.按稅負能否轉嫁的稅制分類

以稅收負擔能否轉嫁為標準,稅收可以分為直接稅和間接稅。直接稅是指稅收負擔不能轉嫁,須由納稅人自己負擔的一類,比如所得稅和財產稅。間接稅是指稅收負擔可以由納稅人轉嫁給他人負擔,納稅人只須履行繳納義務,但並不真正負擔稅款的一類稅,比如商品勞務稅。

2.直接稅、間接稅結構及其演變

按照直接稅和間接稅在稅收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稅制結構有兩大模式,即以直接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和以間接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9.1.3按稅收管轄權分類形成的稅制結構

1.按稅收管轄權的稅制分類以徵稅和稅款支配的許可權為標準,可將稅收劃分為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地方共用稅。

2.中央稅、地方稅結構中央稅和地方稅結構是指稅權及稅收收入在各級政府之間的劃分和構成狀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稅收劃分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一是劃分稅額,二是劃分稅源,三是劃分稅種。9.2稅制結構的國際比較9.2.1不同類別國家稅制結構狀況

1.發達國家稅制結構狀況

2.發展中國家稅制結構狀況

9.2.2不同類別國家稅制結構特徵

1.發達國家稅制結構特徵發達國家的現行稅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立,在20世紀後期逐步演變形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發達國家的傳統稅制以消費稅、關稅及財產稅為主,稅收收入的絕大部分由這幾個稅種提供。其後,發達國家的稅收制度發生了幾次大的變革。2.發展中國家稅制結構特徵發展中國家的現代稅制基本上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逐步確立的。在20世紀5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的稅制為了適應國內的政治經濟形勢以及在發達國家稅制改革影響下,也經歷了多次變革。9.3稅制結構優化9.3.1稅制結構優化理論

1.稅種的搭配從總體上看,發達國家主要以所得課稅為主體,發展中國家主要以商品勞務課稅為主體。

2.稅制結構優化的基本要求

稅制結構的優化,都是圍繞以下幾個方面,結合各個稅種的功能特性進行選擇、搭配和組合的。(1)保證政府財政收入,滿足公共支出的需要(2)有效地服務於政府的公平與效率目標。(3)能夠被政府有效掌控和實施。

3.中央稅與地方稅結構優化

劃分中央稅與地方稅的基本原則是稅種的功能性質應

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職責範圍相匹配,具體來說,應考慮以下幾點:(1)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