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四川地理概況
第一節四川地形地貌
一、四川地理位置
四川省位於中國中部偏西南,長江上游。簡稱川或蜀。介於北緯26°03‘~34°19’,東經97°21‘~110°12’。老四川指的1997年重慶未劃為直轄市之前,包括今四川省及重慶市的全部地域範圍。四川西為青藏高原所扼控,東有長江三峽之險,北有秦嶺巴山屏障,南為雲貴高原拱衛。東鄰湖北,湖南,北接陝甘,南通貴州、雲南,西接青藏高原。是聯接中國西南、西北和華中三大地區的天然紐帶。
1997年以前,四川省面積近57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面積的6%,是僅次於新疆、西藏、內蒙古和青海的大省。1997年3月14日,全國人大八屆五次會議審議通過設立重慶直轄市議案,此次行政區劃調整後,四川省面積48·
萬平方公里。二、四川地形地貌單元四川地跨青藏高原、橫斷山脈、雲貴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幾大地貌單元,是中國多山省份之一。地勢總體上呈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相對高差顯著。四川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全省土地面積的97.46%,除四川盆地底部平原和丘陵外,大部分地區嶺穀高差均在500米以上。最低的東部長江三峽,海拔僅70餘米;而最高點是西部的大雪山主峰貢嘎山海拔7556米,二者相差7400米以上,地表起伏之懸殊,在中國僅西藏、新疆可比。
四川全省地形以龍門山----峨嵋山-----大涼山連線劃界分為東、西兩部。西部是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區,東部是四川盆地及盆緣山地。東、西兩部的自然條件和人文實況都有很大差異,歷史進程也就表現出很大的不平衡性。(一)四川盆地底部地區。四川盆地原本是遠古時期一個廣闊的內陸湖。後來因地殼運動和四面高山沖積使湖盆不斷抬升並呈西北高東南低趨勢。湖水最終切割開東南面的巫山而外泄,大約在7000萬年前形成盆地。四川盆地地域範圍大致以川北之廣元---川東之奉節----川南之敘永----川西之雅安四點連線做為盆地的底部與四面高山的分界線。四川盆地是我國四大盆地之一,面積17萬平方公里,海拔300-700米,四周為海拔1000-4000米的山地所環抱。盆地底部龍泉山以西為川西平原區,由成都平原、眉山—峨眉平原組成。其中,成都平原面積6200平方公里,是我省最大的平原。龍泉山以東地區為盆地丘陵地貌區。該區地貌條件差異較大,據此又可分為川中方山丘陵、川東平行嶺穀區兩個地貌亞區。華鎣山主峰海拔1704米,是盆地內最高峰(二)四川盆地邊緣地區四川盆地邊緣四面高山:東北緣是大巴山、米倉山;東南緣是七曜山、巫山、大婁山;西北緣、西南緣是龍門山、邛崍山、大相嶺等;該區主要山脈有西南緣的佛教名山峨眉山,西北緣的道教名山青城山;盆地區內最高峰是西部岷山主峰雪寶頂,海拔5588米。本區地形以山地為主,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93%,故常稱為盆周山區。其中,又以海拔1500-3000米的中低山地為主,占山地面積的96%左右。該區丘陵和平原較少,零星分佈於山地之間,山間平原在當地俗稱為壩子。比較有名的有廣元壩子、秀山壩子、天全壩子等,是當地的農業中心。
(三)川西北高原地區本區為青藏高原東南緣和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屬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川藏公路是川西北高原地區與川西南山區的大致分界線。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兩部分。自岷山以西的松潘、黑水、卓斯甲、爐霍、甘孜迄於鄧柯一帶,是青藏高原的東隅,北為黃河河源和阿尼瑪卿山(古稱積石山)。川西北高原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分為丘狀高原和高平原。丘穀相間,穀寬丘圓,排列稀疏,廣布沼澤。分佈在若爾蓋、紅原與阿壩一帶的高原沼澤是我國南方地區最大的沼澤帶----紅軍長征所過草地即指此地帶。川西山地西北高、東南低。根據切割深淺可分為高山原和高山峽谷區。主要山脈有岷山、巴顏喀拉山、牟尼芒起山、大雪山、雀兒山、沙魯裏山。大雪山主峰貢嘎山海拔7556米,它不僅是四川第一高峰,也是世界著名高峰。
(四)川西南山地區川西南山地區位於青藏高原東部橫斷山系中段,地貌類型主要是高山峽谷,也有一些中山峽谷。全區94%的面積為山地,這些地方高山聳峙,河谷深切。多南北走向,兩山夾一穀,兩水夾一山。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個別山峰超過了4000。主要山脈有小涼山、大涼山、小相嶺、錦屏山。最高峰為石棉、九龍與康定三縣交界處的木裏縣境內夏俄多季峰海拔5958米,而東南部的河谷平原最低處在雷波縣境內的金沙江河穀底,海拔僅為305米,相對高差達5600米左右。東部的大涼山山地為山原地貌。山原頂部海拔為3500—4000米,北部為大風頂,南部為黃茅埂。故人稱“大涼山山不大,小涼山山不小。”中部的安寧河谷為平原,南北長118公里,面積約960平方公里,是四川省第二大平原。
三、四川的河流湖泊千水之省。長江是流經省內的最大河流,長江水系是四川占絕對優勢的水系。四川眾多的河流除紅原、若爾蓋、阿壩等縣的白河、黑河注入黃河,屬黃河水系外,其餘均屬長江水系。故四川民諺曰“水流長江歸大海”。金沙江是長江上游(古代稱繩水或馬湖水),自青海南部流入川西高地,經川滇邊境至宜賓與岷江會合。自宜賓以下稱長江,故宜賓有萬裏長江第一城之稱。四川省境內的雅礱江、岷江(包括大渡河、青衣江)、沱江、嘉陵江(包括涪江、渠江)、赤水河等是長江主要大支流。岷江發源於岷山南麓,經都江堰市流入四川盆地,其正流盆地西南緣流至樂山會大渡河和青衣江,另有人力修建的都江堰將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大渡河古稱沫水或涐水,發源於甘孜境內,沿雅安、涼山交界流至樂山與岷江會合再流入長江。雅礱江流入金沙江。沱江流至瀘州會合長江。四川的長江水系河川年徑流量為3083.4億立方米,約占長江河川年徑流量的三分之一,占四川全省90%以上。降水量季節變化顯著,雨季主要集中在6—8月,雨季防洪防澇任務艱巨。長江流域是我省水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蘊藏量為1.12億千瓦,占全省的75%。
(二)主要湖泊四川省湖泊大多分佈於西部和西北部高山高原區多數湖泊為冰蝕湖、溶蝕湖、堰塞湖,部分為古河道與牛軛湖。全省共有大小湖泊1000多個。規模較大的自然湖泊有瀘沽湖,又名左所海、永寧海、勒得海,位於四川鹽源縣與雲南寧蒗縣之間,面積72平方公里,四川境內面積約27平方公里。湖面海拔2700米,是高原上的一個斷陷湖。邛海,古名邛池,位於西昌市東南5公里。水域面積31平方公里,最深處34米,是四川最大的湖泊。湖面海拔1510米。馬湖,又名龍湖,位於雷波縣東北約25公里的黃琅區。湖面海拔1100米,面積約7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60米,蓄水3億立方米,是一個地震湖泊。新路海,位於甘孜州雀兒山東南麓,海拔4118米,為冰蝕湖,也是四川海拔最高的湖泊之一。南北長約3公里,東西寬1公里。另有許多稱為高山海子的山間湖泊,如九寨溝、黃龍、螺髻山的五彩湖等,還有不少人工湖如簡陽的三岔湖、二灘電站等蓄水湖等。湖泊總蓄水量約15億立方米,加上沼澤含蓄水量,共計約35億立方米。(三)主要冰川四川冰川集中分佈於川西北高山高原區。全省共有冰川200條,總覆蓋面積510平方公里,儲水量約210億立方米。著名的有貢嘎山冰川、雀兒山冰川、九拐山冰川、螺髻山冰川等。
第二節四川地理特點:一、地形地貌的封閉性。四川省四面由高原和高山環抱。對外自成封閉性的大地貌單元,內部各小地貌單元之間也是相對封閉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上山入雲端,下山到河邊;兩山能對話,相逢走半天”。劍門關是天下險關、雄關,是軍事上極為重要的地方,“打下劍門關,猶如得四川;守住劍門關,四川得安然”。“劍閣崢嶸而崔巍,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金(石)牛開道”、“釣魚城保衛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二、地貌類形多樣性。四川地貌複雜多樣,兼有平原、丘陵、山地、山原、河谷、湖泊、岩溶、冰川遺跡等地貌,而各種地貌又巧妙組合,形成獨具特色的地貌景觀。三、資源豐富性。天府之國農業資源、林業資源、畜牧業資源、漁業資源、手工業資源、中藥材資源得天獨厚;富甲天下的水能資源;豐富的黑色、有色金屬和各種各樣的礦產資源、工業資源;天然氣、煤、太陽能多姿多彩的旅遊資源。眾多的人才資源、勞動力資源大省。四、產業分佈的多樣性。農業、手工業、採礦業、冶金業、交通業都是歷史悠久,產業發達。其中鋼鐵、機械、電子、天然氣、化工、森林、絲紡織、造紙、食品等部門占全國重要地位;農業較發達,農副產品豐富多樣,糧、油、蠶絲、柑橘、茶葉及桐油、生豬等產量均居全國前列;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四川已成為西南地區的交通樞紐。經過多年建設,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個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綜合發展的現代化立體交通體系,“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已成為歷史。對外交通以鐵路和川江航運為主、聯繫省內外的水陸運輸網已基本形成,以成都雙流機場已成為中國四大航空港之一。省內交通除鐵路、水路運輸之外,已建成鄉鄉都能通公路,縣縣都能通油路的公路網。科技產業蒸蒸日上,四川境內建設了電子、核工業、航空航太、兵器、船舶工業等一批國防工業生產和科研基地。一大批高新技術成果應用於生產,逐步形成具有實力的高新科技開發體系。四川已成為中國西南地區經濟發展水準最高的地區和戰略後方基地。
五、人口分佈不平衡性。重慶市未劃出之前,四川省人囗居全國第一。截至2003年12月31日統計四川尚有總人口85293932人。四川人口分佈極不平衡,大致以青川-北川-都江堰-雅安-馬邊-屏山縣為界,界東以盆地為主體的東部地區,土地面積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集中了全省90%的人口;界西以高山高原為主體地區,土地面積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卻只居住著不到全省10%的人口全省各市、區、州內,以成都市的人口最多,達960.39萬人,占全省的11.5%;最少的是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僅77.03萬人,占全省的0.76%。人口的分佈受經濟建設發展的影響。如因經濟建設的發展使攀枝花市現有人口已高達92.6萬人。人口集中在各大、中城市,鐵路、公路、水路等交通沿線居多。六、民族眾多而各民族歷史進程的不平衡性。
四川是一個多民族的大省,全省56個民族成份齊全。世代居住在省內的少數民族有彝、藏、羌、苗、回、滿、傣、傈僳、蒙古、壯、白、納西、布依等14個民族。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全省四川的漢族約有8120萬人左右,占四川總人口的95.5%;少數民族有412萬人,占四川總的5%。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少數民族人口344萬人。占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83.5%。散雜居地區少數民族人口68萬人,占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16.5.5%。
萬人以上的民族有:彝族212萬人,藏族127萬人,羌族30萬人,苗族15萬人,回族11萬人,土家族4萬人,傈僳族2萬人,滿族1萬人。四川的少數民族集中居住在3個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3個自治縣:木裏藏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峨邊彝族自治縣。此外,按民族縣對待的尚有北川、石棉、鹽邊、米易縣和仁和、金口河區。民族自治地幅員30.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62,9%。其分佈地域遼闊,人口密度小,分佈極不平衡,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特點。由於各族所處地理環境的差異,導致各民族產業結構和經濟生活的不同,反映到上層建築中則表現為各族歷史進程的差異。成都等地漢族在戰國秦漢時已進入封建社會,而西部山地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則不一致。故直至1956年民主改革之前,甘孜、阿壩的大多地方尚處於封建農奴制中;大涼山腹心地帶彝族仍完整地保留著奴隸社會;而至今,瀘沽湖畔的摩梭人仍保留著母系氏族制的原始習俗。
七、行政區劃的密度分配不均勻性四川的行政區劃表現為東部區鄉密集,西部區鄉稀疏,密度分配呈現不均勻性。全省轄7個地區,3個自治州、13個地級市,18個縣級市,150個縣,8個自治縣。省會成都市。自治州3個: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涼山彝族自治州;地級市12個:成都、自貢、攀枝花、瀘州、綿陽、德陽、廣元。縣級市18個;市轄區33個;縣124個,自治縣3個。大致北東自平武,南西到鹽源為界分為東西兩部,東部區鄉特別密集,在占全省面積三分之一的土地上,集中了三分之二的區鄉;而西部區鄉極稀,在占全省三分之一的土地上,僅有10%的區鄉。區鄉密度最高的縣是資中,密度值(每百平方公里擁有區鄉數的比值)是5.7;最低的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密度值僅0.1。第三節四川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一、積澱中華文明的重要地域
四川雖然地處西南,但歷史非常悠久,從三星堆遺址到現代化產業,無一不是以歷史的事實告之我們,四川各族在開發四川的過程中,創造發展了一支有別於中原文明、荊楚文明、齊魯文明卻又毫不遜色的巴蜀文明,中國歷代的許多歷史大事與四川密切相連。四川歷史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川是積澱中華文明的重要地域。二、四川是歷代中國西部的經濟大省歷史上四川的開發雖然落後於黃河流域,但自戰國以後,特別是都江堰建成之後,為四川盆地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可靠保證。旱澇保收人稱天府之國,民殷國富。歷代常有蜀糧外運,蜀錦譽滿天下,並沿南方絲綢之路頻頻外運。歷史上常有河洛關隴諸地災民入川就食,而少有川民逃荒外出的現象。成都是著名的古代城市,有“揚(州)一益二”之說。三、四川是古往今來政治軍事的戰略要地四川雖然地處西南偏隅之地,與歷代統一王朝的政治中心較遠,但江山險固,地土肥饒卻使四川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司馬遷認為,古今之成大事業者,必先取關中或巴蜀做為根據地,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外線作戰方能有兵源和財源的補充,才可能建成統一天下的中央政權。司馬遷是根據周王朝據有關中而封建諸侯;秦憑藉關中、巴蜀為基地最終統一天下;漢高祖先當漢中王,使蕭何“留收巴蜀,東定三秦”,由弱至強,威加海內等史例得出的結論。雖然沒有找到西周、秦、漢統一天下的根本原因,但他肯定巴蜀在國家統一過程中的作用卻是實事求是的。
曹操統一北方後,以號稱83萬人馬之勁旅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大敗於赤壁;相反西晉得蜀後利用嘉陵江訓練水軍,並於西元280年“王濬樓船下渝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年鐵鎖沉江底,一派降帆出石頭”。結束了三國分裂的局面而重歸統一;隋文帝先取巴蜀做為滅陳的基地而一統天下;唐抵禦土蕃以四川做前哨陣地,唐朝皇帝兩次逃難都是到四川,宋抗金、抗元莫不以四川做戰略後方;辛亥革命在武昌起義前發動過多次起義都告失敗,而四川保路風潮一起,武昌起義便告成功;日本侵略軍能很快攻下天津、上海、南京、武漢,卻無法佔領四川。四川是抗戰的基地。這類歷史現象說明四川戰略地位的重要。歷代以來四川都是封建王朝經略西南邊疆的重要據點。四川為鞏固多民族統一國家發揮了重要作用。四、四川的治亂對歷代國家的穩定
有重要影響其一,四川封閉型地形地貌,遼闊的地域,豐富的物產,形成自給性很強的經濟結構,既可是為國家提供雄厚的人力物力支持,也為擁兵自重的割據勢力提供方便,故李白說“所守或非親,化為狼與豺”;其二,四川做為多民族聚居區,民族團結和共同進步非常重要,歷史證明凡民族團結共同進步,反之則影響整個國家大局。如諸葛亮堅定執行“西和諸戎”的政策,與孟獲屢戰終和。使南中地區成為蜀國的重要後方;相反、東漢地方官因壓榨奴役過重則引發羌人的反抗,東漢政府一鎮壓,羌人中的民族分裂分子將其引向民族仇殺,三次大戰導致東漢政府財政空虛,橫徵暴斂,賣官鬻爵,激化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最終引發了黃巾起義。故曰: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己治蜀未治。其三,二元經濟格局導致東西差異、少數民族與漢族差異。山區與壩區的差異。貧富對立也存在不穩定因素。五、區劃調整後的四川在中國強國
大局中仍佔有重要地位
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設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這次區劃調整從四川分出8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3000多萬人口,但是四川在中國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大局中仍佔有重要位置。
1、四川仍是中國西部穩定可靠的糧食和副食品基地。糧食總產量占西部總產量的36%左右,肉類占全國之首。人稱川豬遍天下,牛羊肉、奶、禽類、水果、疏菜在全國均名列前茅。
2、四川是中國西部工業門類最齊全,優勢產品最多的工業基地。
3、四川仍是中國最大的水能基地和礦產資源大省。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後勁所在。
4、四川是中國的勞動力資源大省,人才大省。
5、四川是中國的重要科技研究基地。
6、四川是中國旅遊資源大省。人文旅遊資源和自然旅遊資源都十分豐富。
7、四川仍是中國西部巨大市場和物資聚散地。
8、四川在改革開放中有重要位置。第二編四川歷史沿革教學目的:
1、通過本章教學讓學生瞭解四川悠久的歷史和歷代政府疆理開發四川的過程。瞭解四川在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發展中的歷史地位。幫助學生立振興四川之志,積服務四川之能。
2、通過本章教學讓學生對四川歷史沿革有深刻的認識。教學重點、難點:秦治巴郡蜀郡、諸葛亮治蜀、保路運動與辛亥革命、抗日中的四川、改革開放中的四川第一節、先秦時的四川一、四川是古人類的故鄉之一古人類學家認為,亞州西南部可能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之一。在四川南鄰發現我國最早的猿人化石____元謀猿人(距今170萬年),北鄰陝西省發現了藍田猿人化石(距今110萬年),這就給人們提出一個懸念,在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之間的四川,是否有猿人生存的遺存?而巫山縣大廟鎮的一個洞穴裏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告訴我們:距今200萬年前的巫山人是四川古人類悠久歷史的明證。據說巫山“人”已走出“猿”的屬類,開始走進人類的生活範疇。過去說中國在100萬年前沒有人類化石,因此,人類的祖先來自非洲,亞洲的直立人是從非洲擴散而來的。現在,如果巫山人是直立人的話,不僅四川人的始祖,而且說不定亞洲,乃至人類的始祖都可能是從這裏踏入“人類演化的時光隧道”。我們四川人的祖先是怎樣走向盆地?是怎樣從遙遠的年代經長期的歷史演進使眾多的民族融為一體,最終獲得了文化心理的一致性,構成為一個以一定地緣、血緣和文化為紐帶的四川人群體。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在四川分佈廣泛,已發現200多處。其地域東起巫山,西至雅壟江、大渡河,北至閬中,南到長寧皆有發現。資陽黃鱔溪的資陽人化石,與陝西大荔人、廣東馬壩人、湖北長陽人、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一樣,都是屬於距今10萬年至1萬年間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遺存。而在廣元營盤梁遺址、綿陽邊堆山遺址、巫山大溪遺址、廣漢三星堆文化一期、西昌禮州遺址,成都市、青衣江、岷江上游文化遺址等等,都是四川境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距今5000~7000年。為我們提供了先民們在盆地四周,從事以農業為主,兼及漁獵、採集、畜牧等經濟活動的證據。新津縣寶墩文化遺址(距今4500年),已有明顯功能標誌的聚落形態──“城”出現。緊隨其後的,還有都江堰的芒城、郫縣三道堰的古城、溫江縣的魚鳧城遺址。這些文化遺址表明,我們祖先的活動蹤跡,已經進入成都平原周圍,並且即將跨進文明社會的門檻。古代四川大地上,生活著大大小小的許多部落和群落。其中巴、蜀兩族最大。結合古史傳說和文獻記載,,巴人和蜀人至遲在春秋時期己進入奴隸制時代。建立過巴國、蜀國。兩國的大致分界限北起廣元、旺蒼之間,再經劍閣、蒼溪、梓橦、閬中之間,沿嘉陵江、涪江的中線經潼南、隆昌、永川這一帶直下今宜賓地區。二、古代的巴蜀四川簡稱“川”或“蜀”。四千多年的堯舜禹時期,中國分為九州,四川地屬梁州之域。商周到春秋戰國,四川境內曾有諸多民族居住,其中巴、蜀兩族勢力最大,並曾建立過奴隸制國家。1、巴族歷史
《山海經》說巴人是太皞氏後裔;《華陽國志》說巴人是黃帝的後裔;童恩正先生認為巴人是從湖北武落鐘離山輾轉遷徙而來的。至於“巴”之得名,也有諸多說法。
《元和郡縣誌》卷34《渝州》條:渝州,《禹貢》梁州之域,古之巴國也。閬、白二水東南流,曲折如巴字,故謂之巴。
《史記·張儀列傳》說“苴、蜀相攻擊”。唐司馬貞《索引》謂:“苴音巴,…或巴人、巴郡”。並說苴是蘆葦,俗稱巴茅草,盛產於川東一帶,巴人以此而得名。許慎《說文解字》說:“巴,蟲也。或曰蛇食象”。還有人說巴就是壩,生活在壩區的人也。童恩正先生認為“巴族祖先廩君有生於石穴的傳說,而在川東方言中,又長期地呼石為巴”故認為巴最早含義應是指“石”或“石穴”,巴人即生活在石穴中的人。巴人之活動範圍曾達到漢中地區,並與陝西的周族有所聯繫。《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滅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是說商後期巴人曾參予武王滅紂的戰爭。巴國的活動在以重慶中心的川東地區。其地域“東至魚腹(奉節),西至僰道(宜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貴州、涪陵)”,其勢最強時,曾據有今湖北西部和貴州東部。巴人勇武善戰,活動的地方很廣,長江沿岸的豐都、涪陵、巴縣,嘉陵江上的合川、閬中等地,都是巴人建過都的地方。巴人曾臣屬於楚國,後來巴楚之間不斷發生戰爭,又與蜀有矛盾,西元前316年與蜀戰,巴求救於秦,秦乘機滅巴、蜀而得到四川。
2、古代蜀國:蜀族是從岷江上游逐步進入成都平原的。古蜀國活動在以成都為中心的川西地區。其地域據有今成都市及樂山、雅安、綿陽、內江等地區,以及阿壩州、涼山州和宜賓地區的一部分。是一個可與中原夏商文明相媲美的古代奴隸制王國。這個王國,初創於夏商之際,滅於戰國晚期(西元前316年),前後相續1500~1600年之久。在奴隸制國家建立之前,有蠶叢、柏灌、魚鳧等著名的部落首領。並與商周有交往。也參加了武王伐紂之師。西周時代,蜀王國君為杜宇,又稱望帝,建都郫(今郫縣)。杜宇致力於耕戰,蜀國實力大幅度上升,開疆拓土,北達漢中,南至宜賓,東越涪水,西抵青衣江,成為西南泱泱大國。春秋初葉,來自長江中游荊地的鱉靈,借蜀中治水之機,逐走杜宇,自立為蜀王,號開明。
《蜀王本紀》載:杜宇在中原了七雄稱王時,他建立國家,“自立為蜀王,號曰望帝,都於郫”。後來一個名鱉靈的人自“荊”入川,逐漸取代杜宇建立了開明王朝。而四川先民因懷念杜宇便產生出他“死化杜鵑,”的傳說。今郫縣有望叢祠,是紀念杜宇的建築。開明王朝存在約300年,前後十二世,對開發四川有過巨大的貢獻。建國之初,原定居於廣都樊鄉(今雙流)。大約在九世開明帝後遷到成都。至西元前316年為秦所滅。考古學家們發現了大量古蜀國文化遺存。1929年在廣漢中興場一個農民在挖水溝時發現一批數千年前的玉器和石器,揭開了古蜀文化的神秘面紗,經多次發掘和調查,發現這是一個範圍很大的遺址,除了出土大量陶器、石器外,還出了兩坑玉器,數量達三百多件,製作精美,屬於古代“禮器”範疇,禮是奴隸社會宗法制等級制下人們行為規範,禮器的大量出現意謂著奴隸制國家的存在。證明這裏是西周後期至春秋前期古蜀國政治經濟中心。1986年發現的廣漢三星堆文化遺址,展現距今4700~3000年前四川先民的文明成就。這裏城牆高聳,壕溝深掘。南城牆外兩個祭祀坑中,掩埋著數以千計的大型青銅器、黃金製品、玉石器。方圓2.6k㎡的城圈內,分佈著密集的生活區、宮殿區和手工作坊,顯示我們的祖先已經在這裏建立了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與此同時,在成都十二橋遺址的第13層,出現了規模宏大的木結構宮殿建築群。在成都羊子山,一座高達10米的三級四層的供祭祀用的四方土臺,也巍然屹立在平原之上。這一切表明,在距今3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在成都平原創造出一個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中心。在這個中心四周,還有早期蜀文明的其他幾個來源和組成部分。這就是從新石器時代多元性文化基礎之上形成的,以岷江上游、綿陽邊堆山、大渡河青衣江流域,以及川東三峽以至鄂西宜昌等地區為支點,構成廣闊的空間構架。從以上簡要的輪廓中,我們大致梳理出四川人的祖先是怎樣從遙遠的時代,一步步地走向盆地,走向我們的。如果我們真要確認我們的祖先是誰,你能分辨出你是誰的傳人嗎?是巫山人,還是資陽人?是蠶叢、柏灌、魚鳧,還是杜宇、開明?與其奉這些飄忽不定的傳說人物作為始祖,還不如把自己看作是他們所創造的文化的傳人第二節戰國時秦治巴蜀一、秦滅巴、蜀與統一全國
西元前四世紀的70年代,是巴、蜀兩國的極盛時代。但他們都外有強敵。巴的強敵是東邊的楚,蜀的外患是東北的強秦。而巴蜀兩國亦因利益常發生戰爭,巴國每當戰蜀失利或內亂時常求助於秦、楚。如在戰國後期,巴內部發生戰亂,將軍巴蔓子求救於楚國,並以許割城三座作為酬謝,要求楚國派兵助戰。戰後,楚王派人向巴索城。蔓子說,我們是靠楚國的威靈平息災患,我曾答應割三座城市作為酬謝。可是國土又怎麼能夠隨便割讓呢!只好用我的腦袋作酬謝了!說罷軍拔劍自刎。蔓子將軍以自己的壯烈犧牲,保護了國土的完整,又未失信於楚。楚王得知,十分感慨,下令用上卿的大禮葬蔓子之頭於今四川忠縣。
西元316年,蜀王之弟被封在葭萌,稱苴侯;苴侯與巴聯合,準備奪取蜀王政權。蜀王派出大兵進攻苴、巴。苴、巴聯軍屢戰屢敗,於是派人向東北的秦國求援。秦在春秋和戰國時期己是頭等的大國。此時正準備攻打楚國,許多人都不贊成救苴、巴,獨司馬錯認為,趁蜀內亂正好進兵取蜀。並分析說取蜀後,可利用蜀中豐富物資供軍隊之需,又可徵用強悍的巴人以補充兵源,還可利用長江上游的有利形勢,乘船東下攻打楚國。這叫作先得蜀,後必得楚,楚亡之後,秦便可兼併天下。司馬錯高瞻遠矚,避實就虛的策略,大為秦惠父王所賞識。隨即派張儀、司馬錯率兵從石牛道攻入蜀國。
石牛道又名金牛道。據說蜀主打獵到了褒斜山谷,與秦王相遇,秦王因比知道蜀王貪財好色。秦乃鑿石牛五頭,預先放金在牛後,聲言牛能屎金,願送蜀王以石牛和美女。蜀王想得到秦的屎金之牛和美女,即命五丁力士開道修路,以迎美女和龐大的石牛。但是他迎來的不僅是石牛和美女,還有秦國的大軍。秦兵從石牛道進川,在葭萌大敗蜀兵,蜀王敗退武陽〈今彭山縣東〉,為秦軍追殺。蜀王太子退到逢鄉白鹿山〈今彭山縣西北〉,也為秦軍消滅。蜀亡。同年十月,秦又乘勝攻下巴國。秦定巴蜀後,推廣“廢分封,立郡縣”制度。在這裏設置了三個郡:巴郡,治江州;漢中郡,治南鄭;蜀郡,治成都。實現了巴蜀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秦在巴蜀地區大力推行《秦田律》,設立鹽、鐵、市官,穩定了封建統治,建立起正常的封建秩序。除秦本土外,四川是當時最早“廢分封,立郡縣”的地區。為後來秦處理六國舊地政區提供了寶貴經驗。秦還移民萬戶充實巴蜀,促進了四川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為商變法強調重農抑商,被遷移民多數是工商之家。他們把採礦、經商等技能帶到巴蜀,促進巴蜀地區手エ業和商業的發展,促進修築城池。成都城、郫城、閬中城都是秦時修建的。四川成為秦統一戰爭的鞏固後方,為秦兼併天下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持。二、李冰治蜀民間傳說四川曾是古老的西海,被孽龍攪得人們無法生活。救苦救難的南海觀世音菩薩知道後,抓一把座前爐內的香灰,駕五彩祥雲來到川西上空,將香灰撒下,浩瀚的西海成為平地。故人們把川西壩子灰黑色的千傾沃土稱為"香灰泥"。觀世音菩薩還將胸前項鏈取下,命二郎神鎖住孽龍,鎮在灌口水底。今都江堰南門的殿宇叫伏龍觀,即取其鎮伏孽龍之意。地史學家們認為,遠古的中國,幾乎全被海水彌漫。後來海水逐漸退去,西北、西南的高山才慢慢地露出海面,成為陸地。西海實際是四面高山的內陸湖,水力作用最終切穿了巫山。海水才得以隨由岷江、沱江、嘉陵江及雅襲江彙集長江,東流歸海,盆地形成。然而川西壩子卻是水旱頻煩。盆地內的主河岷江,源於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每公里的比降達8米。每年春天冰雪融化,洪水帶著大量巨石泥沙滾滾而下,流入平原則水勢變緩,山石泥沙淤積,河道不清河水泛亂成災,成都平原有時成為澤國,而天旱之季,又禾枯地裂。只有經過治理,才能變水害為水利,才能旱澇保收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最早治水的開山鼻祖是大禹、繼大禹之後治理岷江的是開明王朝的鱉靈。他領導群眾鑿開玉壘山,讓岷江分流,水患得到初步治理,也引了部分江水進入盆地腹心灌溉良田。蜀地的農業生產發展很快,國力亦隨之增強。然而治理岷江最成功,是以修築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名垂青史的李冰父子。西元前256年,秦昭王任命李冰為蜀郡郡守。李冰父子注重調查研究,根據四川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在開明治水的基礎上,修建了都江堰。把岷江水引一部分流入成都平原,灌溉千傾沃土,又減除水患。都江堰,古稱"湔棚"、"湔堰"、"金堤"、"都安大堰"、"楗尾堰",到了宋朝才有都江堰之名。都江堰水利樞紐工程選點修建在岷江從高山峽谷奔瀉而出剛剛進入平原的交點上,是控扼岷江進入成都平原的咽喉。都江堰樞紐工程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魚嘴、飛沙堰、寶瓶口。魚嘴是築在江心的分水堤,將岷江分成內江、外江。外江是岷江正流,經都江堰市、樂山、宜賓流入長江。內江是鑿開玉壘山引水入成都平原的人工管道。玉壘山被鑿開後靠近市區的山包叫離堆。寶瓶口是被鑿開離堆和玉壘山之間的內江通道。整個通道80米長,20米寬,40米高。內江從寶瓶口流出後,通過渠堰進行分流,網布於川西平原上,這些支流最後又交匯於成都東南,經彭山注入外江。魚嘴兩邊的堤稱金堤,靠外江處稱外金堤,靠內江處稱內金堤。內金堤一直修到寶瓶口。接近寶瓶口一段叫飛沙堰。飛沙堰全用竹籠裝卵石堆壘而成,堰頂距河床僅2米高。其作用是洩洪排砂石。內江水量過大時,寶瓶口的水位就會上升,溢過飛沙堰流向外江。飛沙堰的設計為弧形,水流至此處沿弧形前進則是在做園周運動,沙石與水比重不同,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則被拋出堤外,的確有飛沙之功。自此川西平原成為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經過歷代維修和續建,今天仍繼續發揮著它的重要作用,因而被中外譽為中國古代水利科學的結晶。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創舉,是四川人民智慧和勤勞的結晶。許多創造發明和實踐經驗世代相傳。形成這些獨具四川特色的治水原則。如就地取材,一勞多益的竹籠卵石法。砍伐羊博嶺粗竹編為竹籠,冬天水枯則浚河取卵石裝竹籠中用以壘堰,同時收到疏淘河道又築堤壘堰之功,且不誤農時。在鑿山岩時則運用熱漲冷縮原理?先將岩石爆燒後迅速澆上冷水或醋,使岩石自行炸裂,加速工程進展。飛沙堰的弧形設計充分利用了流體力學原理。李冰父子還治理了沱江,修建索橋,開鑿鹽井等。四川人感念李冰父子修建了“二王廟”。扁額上“澤被天府”四個大字正是對他們真誠敬仰的評價。而廟中牆壁上漢白玉石雕上“深淘灘低做堰”“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等正是李冰父子領導四川人民繼承古代先民治水經驗並在實踐中探索創新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在四川找不到高築堤堰河床高懸的“天河”,而主要採用疏浚河道之法治理水患,正是尊循這些治水原則的原因。第三節兩漢時期的四川
一、四川在西漢建立多民族統一國家中的貢獻。西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建立了封建的中央集權國家,贏政自稱始皇帝。西元前209年,暴發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之後項羽、劉邦繼續領導這場“亡秦”鬥爭。西元前207年,項羽在巨鹿大破秦軍主力,為推翻秦王朝的統治奠定了基礎。劉邦乘項羽與秦軍主力決戰之機進入關中,兵臨灞上(今陝西西安東)秦王子嬰素車白馬投降,秦朝滅亡。秦朝滅亡後,項羽、劉邦為爭奪天下展開歷時四年楚漢戰爭。幾經勝負,劉邦最終滅楚而建立了漢王朝。四川人為西漢建國做出了極大貢獻:1、為劉邦戰勝項羽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戰爭是人力物力的消耗,一定的物質基礎和兵力是取得戰爭的勝利必要條件。劉邦在項羽關中封王時受封為漢中王,得到漢中、巴、蜀之地。這裏不是秦滅六國和農民戰爭的主戰場,社會經濟未遭大的破壞。是當時最具地利的地方。自都江堰建成以來,經過秦幾十年的穩定發展,己成為當時中國三大產糧區之一,與八百里秦川齊名。四川給漢軍供應了大量糧食,《史記》記載說,楚漢決戰之時,“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漢之粟方船而下”。故後來諸葛亮說:“益州險塞,沃野幹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足見四川的人力物力是劉邦成功的基礎。2、四川為漢軍提供了雄兵勇將。史載相國蕭何曾選派四川精壯子弟補充劉邦的隊伍。特別是漢軍中有一支巴、渝將±組成的敢死隊,以攻必克,戰必勝而聞名。他們打仗非常勇敢,還常常高唱戰歌,跳著巴渝舞以淩敵陣。其將軍範目,人稱範三侯,是巴人〈賨人〉的部族长。范目帮助刘邦征召巴人,組建一支7000人的精銳隊伍,奉劉邦之命"明修校道,暗渡陳倉"。率軍從漢中以西陳倉道攻進關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揮兵東進,打敗了秦軍中號稱的"三秦王"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霍王董醫。平定了三秦,奪得八百里秦川。這裏也是當時三大糧倉之一。劉邦佔有關中與巴蜀,從經濟上佔據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優勢。這是漢能勝楚的決定因素之一。因此人稱範目為“亡秦範”。功成之後劉邦對他三次封侯,範目卻堅決要求回鄉。3、四川人以身救劉邦。劉邦被項羽包圍在滎陽,西充縣人紀信與他更換衣裝,假扮漢王向項羽投降。紀信遭油鼎烹殺之禍,劉邦得趁機逃走。後來劉邦在紀信家鄉置安漢縣以表彰。南充人還建有安漢樓,紀信故里修有漢將軍紀信廟。由於四川在漢帝國建國中的卓越貢獻,劉邦在四川設置宣漢、廣漢、安漢、得漢等縣城。這正四川人民建設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豐功偉績的明證。二、漢武帝對西南夷的開發
西元前202年西漢王朝建立後,陸續將四川劃分為若干郡縣。四川一直是漢王朝的大後方和關中饑民的“就食”之地,到景帝末,四川“世平道治,民物阜康”,出現歌舞昇平的繁榮局面。這就為漢武帝開疆拓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前106年,漢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在四川置益州部,轄8郡56縣。二、漢武帝對西南夷的開發西元前135年,漢武帝派唐蒙至廣州,發現蜀商經夜郎(今貴州安順地區)、牂柯江(今貴州北盤江)運至廣州的枸醬。漢武帝命唐蒙招降夜郎,出兵柯江以攻南越,並使夜郎周圍的部落歸漢。漢王廷又發巴蜀數萬民眾修南夷道,直通牂柯江和滇池區域。漢武帝還命蜀人司馬相如入川,撫諭民眾,招撫邛、笮、冉隴等西南夷部落,並在其地置沈黎即、越嶲郡等,歸蜀郡統轄。二、漢武帝對西南夷的開發漢武帝為打通由四川經雲南到身毒(印度)的道路,發兵攻佔且蘭(今貴州貴平、黃平一帶)及夜郎,置牂柯郡。西元109年,漢兵至滇,滇王降,漢於其地置益州。從此,西南地區大部納於漢王朝統治之下,促進了西南民族與漢族的聯繫和交往,加速了西南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三、公孫述據蜀兩漢之際,中原政局混亂,新莽在川的統治土崩瓦解。西元24年,導江卒正(蜀郡太守)公孫述擁兵割據西川稱王,自封“成家皇帝”,建國號“大成”。大成政權加緊搜刮民脂民膏,川人不堪其苦。西元36年,漢光武帝劉秀發兵入川,擊破成家軍隊,公孫述敗死,四川重新回到統一的東漢王朝。四、東漢時期的四川東漢四川經濟發展。東漢一代,四川政治比較穩定,時稱“府盈西南之貨,朝多華岷之士”,經濟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特別是農業、煮鹽業、紡織業最有發展。四、東漢時期的四川東漢王朝在四川建立了州、郡、縣三級地方行政機構,先後設置73個縣,民戶達到117萬多戶、469萬口,人口發展超過了西漢時期。東漢四川的豪強勢力異常強大,鮮車怒馬,極盡奢華。豪族奴役百姓,刑罰更加嚴酷,百姓不堪重負,終至奮起反抗,起義不絕。第四節三國鼎立時的蜀漢
一、劉焉父子據蜀
188年,東漢王廷在鎮壓了四川“五鬥米道”起義後,命劉焉入川,領益牧,繼續其統治。劉焉入川後,利用五鬥米道的殘餘勢力,遮斷漢王廷與四川的往來聯繫,同時誅殺蜀中豪族大姓,發展劉氏私家勢力,割據四川稱雄。194年,劉焉病亡,其子劉璋繼任其本兼各職。200年,巴西人趙韙起兵攻劉璋,蜀、廣漢、犍為三郡起而回應。劉璋雖平息了這場戰事,但民心已失。不久,魏、蜀、吳三分局面形成,劉備入川。劉璋內外交困,迫不得已拱手讓權,向劉備投降。二、諸葛亮治蜀: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經30年混戰,中國出現了魏、蜀、吳三國鼎立時的局面。建都成都的蜀漢經歷了先主劉備和後主劉禪兩朝。其前期是諸葛亮輔佐劉備建國的歷史,其後期是諸葛亮輔佐劉禪備治國的歷史。因此可以說蜀漢歷史是諸葛亮治蜀的歷史。《隆中對策》
“隆中對策”是劉備三顧茅廬是初次見到諸葛亮,談論天下大事時,諸葛亮建議劉備若要實現統一大業應採取的方針政策。其文如下:自董卓以來,天下豪傑並舉。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也。今北方已定,兵甲方足,此誠不可與爭峰;孫權據有江東己曆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西通巴蜀,東連吳會,乃兵家所必爭而其主不能守;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隆中對策》內容包括四部分1、諸葛亮對董卓大亂以來天下大勢的分析,軍閥混戰、割據四方,而北方的兩大勢力曹操與袁紹在官渡之戰後,滅袁紹,曹操統一了北方。認為曹操弱能勝強,統一北方,“非惟天時,抑亦人謀”。這是對漢末以來北方形勢的客觀總結。這裏的“人謀”是指:袁紹家族四世三公,名聲顯赫,門生故吏遍天下,手下人才眾多;佔有冀、豫等州,地域廣大,財力雄厚;人口眾多,兵力強大。相反曹操是宦官後代,地盤微小、兵力不足。然而曹操有進取而統一國家之志,制定了三條正確的政策:“修耕織以續軍資”、“奉天子以討不臣”、“唯才是舉”,這三條政策的實施使曹操變劣勢為優勢,打敗了袁紹。諸葛亮強調“天時”“人謀”,實際是建議劉備既要順應歷史潮流,更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隆中對策》內容包括四部分2、提出建國方略。首先奪取荊州為立足之地,繼而奪取益州建立政權,他分析當前客觀情況是:北方已定,無法與曹操爭雄,江東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故只能採取聯合的政策,不能打他的主意。而荊州是“北據漢沔,西通巴蜀,東連吳會”的軍事重鎮,州牧劉表沒有能力守住這塊土地。劉備應奪取荊州為立足之地。但荊州四通八達,是兵家必爭之地,在荊州建立政權是不安定的。取荊州後,備應奪取益州為後方,因為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其主劉璋不是守得住益州的人才,益州的人民皆盼明主,因此益州也是容易到手的,如果取得荊益巴蜀,則可與孫曹成鼎足之勢。《隆中對策》內容包括四部分3、實施正確的內外政策治理國家,聚集力量,等待時機。:“若跨有荊益”,對內則“保其岩阻,內修政理”“西和諸戍,南撫夷越”.對外則“結好孫權”。在執行了這一對內對外政策的基礎上,等待“天下有變”這一時機到來,《隆中對策》內容包括四部分4、時機成熟則兩路出兵北伐,完成統一大業。待“天下有變”,“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苑洛”,劉備就可以“親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關中)”,打下洛陽和關中,恢復漢室舊有河山。劉備懇請諸葛亮出山。此後隆中對策就成了蜀漢建國治國一切政治、軍事活動的基本指導方針。自此後12年中,這一計畫進展順利,劉備勢力蒸蒸日上。西元208年孫劉聯軍赤壁之戰大敗曹操。中分荊州,劉備才有了一塊土地。西元214年,備奪得益州,219年奪得漢中。然而219年,荊州守將關羽違背了諸葛亮“聯吳”的方針,驕傲輕敵,被呂蒙襲殺,失掉荊州。220年,劉備稱帝建蜀,222年,劉備不聽諸葛亮勸阻,打著為關羽報仇旗號舉傾國之兵伐吳,欲奪回荊州,在夷陵大敗幾乎全軍覆沒。劉備白帝城托孤,將蜀國和劉禪托與諸葛亮。這使“隆中對策”計畫遭到的重大挫折和破壞。因為失掉荊州就失掉進攻中原的軍事基地,而諸葛亮“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苑洛”計畫也就落空;夷陵之敗使蜀國人力財力深受損失,元氣大傷;孫劉聯盟破裂。西南少數民族乘機叛變,國內經濟貧乏。蜀國面臨極大的困難。諸葛亮為報“知遇之恩”,為完成他的理想和報負,輔佐後主劉禪即皇帝位,毅然在這內憂外患之際擔負起了挽救蜀國,治理蜀國的重任諸葛亮治蜀措施:
1、恢復同孫權的友好關係,緩和吳蜀矛盾。先派鄧芝使吳,表願和好之意。229年,孫權稱帝,亮派人送賀表,以示對他那個政權的承認。這樣,兩國聯盟重新建立。諸葛亮治蜀措施:
2、繼續執行劉備"任人唯賢"的方針,選拔培養人才。諸葛亮治蜀措施:
3、安定內部後,於225年著手解決西南少數貴族叛亂。諸葛亮親自出征,採用馬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建議。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在第七次釋放他時,獲曰明公天威也,邊民長不為惡矣。表示從此不再反叛。通過安撫政策,達到安定後方的政治目的,使南中“綱紀初定,夷漢初安”。迅速的穩定了西南局勢,解除後顧之憂,並在南中地區取得人力財力上的支持。這是諸葛亮一生中處理最得當的大事。諸葛亮治蜀措施:
4、發展生產,恢復經濟。維修都江堰,確保成都平原的農業生產。鼓勵種桑織錦,加強蜀錦生產和鹽業的管理,並組織軍隊屯田漢中,以解決蜀漢政權的錢糧之需。諸葛亮治蜀措施:
5、政治上厲行法制,加強中央集權。制定和頒佈了《蜀科》等法令、條例。打擊、限制不法官吏和豪強,並加強教育。對追隨他們入蜀的官員將領和蜀人,一視同仁,執法公允。“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就連自己在馬謖失街亭之後,以“不善用人”罪上表請貶三等。馬謖是亮好友,但貽誤軍機,亦斬。
25史中記載歷代社會,稱頌其秩序井然,政治清明者,除此惟兩次—貞觀年和開元之初,但評價尚不及諸葛治蜀高。這就是他“內修政理”、“南撫夷越”的實踐。治蜀是他理想的第一步,是成功的。二、諸葛亮北伐。在對內、對外及平定南中的工作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之後,經過三年的準備,即上表後主劉禪安排好朝中軍政,於西元228年春,開始了北伐曹魏的戰爭,北伐戰爭在五年時間內先後打了五次:諸葛亮北伐第一次兵出祁山,因街亭失敗而回。第二次兵出大散關,圍陳倉,亦因無結果而退兵。第三次攻佔今甘肅境內的武部、陰平二郡而回。第四次是曹魏進攻,因連日陰雨,斜穀、子午穀道路不通魏軍自行退去。第五次兵出斜穀,在渭水南岸,與魏軍司馬懿長期相峙,最後因諸葛亮病死五丈原而退兵。終於實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三、諸葛亮身後之蜀漢
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權維繫了29年。後主劉禪只知享樂,不理政事。卻任用宦官,讓其專擅朝政,蜀漢政治江河日下。雖經蔣琬、費袆、薑維、鄧芝、馬忠、王平等人苦苦支撐,也曾多次發動對魏戰爭,結果人力物力都遭到巨大損失,加重了蜀漢人民經濟負擔。263年,魏軍三路伐蜀,鄧艾偷渡陰平,直克江油,又克綿竹,兵臨成都。劉禪接受譙周建議出降,蜀漢遂亡四、關於諸葛亮的評價:杜甫《蜀相》:“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講清:“三顧”茅廬,“天下計”---隆中對策;“開”輔佐劉備開創蜀國,“濟”,本意是“幫人渡水”,後演化為“幫人克服困難”,此指“幫助”劉禪治國於危難之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對諸葛亮五次北伐失敗,鞠躬盡瘁的概歎。清代趙藩武侯祠題聯:能攻心則反惻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既寬嚴皆誤從來治蜀要深思第五節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四川
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亂世,西晉的短期統一之後,天下又是分崩離析。四川在西晉統一中國的歷程中功不可沒,東晉十六及南北朝的戰亂中四川也難免動盪,但也出現象成漢政權統治時期的相對安定時期。一、四川與西晉的統一。西元263年,掌握了曹魏實權的司馬昭力排眾眾議,兵分三路伐蜀,其中一路的鄧艾偷渡陰平進入成都平原,劉禪投降,蜀亡。曹操統一北方後,開始了統一中國的戰爭,曾於西元208年以號稱83萬人馬之勁旅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大敗於赤壁;西元280年“王濬樓船下渝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年鐵鎖沉江底,一派降帆出石頭”。結束了三國分裂的局面而重歸統一;為什麼雄才大略的曹操與司馬昭南下江南之戰會有截然相反的結果?原來西元265年,司馬炎通過受禪形式奪得曹魏政權,魏滅蜀後,分益州為益、梁二州。西晉建立後,益州建置幾經分合轄12郡。西晉武帝注意籠絡益州上層,安撫巴蜀地主,使四川局勢日益穩定。派王濬作益州刺史,王濬到川,訓練水軍,利用蜀中木材趕造戰船,積極備戰。西元279年11月,西晉大舉伐吳。晉武帝封王濬為平東將軍,率益州、梁州水陸軍共七萬餘人,由三峽攻入湖北。先破丹陽〈今湖北姊歸縣南〉,再迫降武昌。又由武昌順流而下,東指建業(今南京〉。王濬船隊威勢無比,吳人均望旗而降。可以說赤壁之戰失敗的原因之一是北方軍士不習水戰,而西晉之所以一舉滅吳,跟王濬在蜀備戰16年,特別是利用嘉陵江訓練成強大的水軍密切相關。這又是四川為祖國重歸統一大業的一大貢獻。在西晉滅吳、統一中國的事業上,四川是重要的戰略基地。滅吳大軍取道水陸兩路直指吳都建業。大軍沿途所過的益州郡縣,也為大軍的東下提供了重要援助。二、成漢的興亡成〈漢〉是巴氐人李雄建立的政权。巴氐人世代居住在巴西郡〈治今閬中縣〉的宕渠县。李雄的父亲李特深得巴氐人的拥护。西元290年,西晉發生八王之亂。戰亂上百萬人流離失所,形成大規模的流民隊伍。298年,四川以北的略陽、天水、抉風、始平、陰平、武都等關隴六郡的災民數萬家十餘萬口,紛紛流亡到益州就食。益州刺史羅尚逼迫在益流民限期出境,官吏趁機劫掠流民財物,激起流民反抗。流民擁護李特為首領,發動了起義。302年李特攻克雒城,次年擊破郫江防線,蜀郡太守投降。羅尚聚集力量鎮壓,李特陣亡。李雄領導流民軍繼續作戰,得到青城山巴族首領範長生的軍糧支援。控制了成都以北大片土地。303年12月,李雄率軍攻入成都。與民約法三章,整肅吏制,救濟貧民。306年6月,李雄即皇帝位,國號大成,史稱“成漢”。成漢開疆拓土,疆域東到建平(今湖北境),北到漢中、仇池(陝、甘南部),西到漢嘉(今天全)、沈黎(今漢源),南到寧州(今雲南省境)。李雄在境內廣設郡縣,為政寬和,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治理有方,注重文教,興辦學校。使得四川經濟能夠迅速的恢復和發展,百姓富實。西蜀出現當時南、北方不曾有的"閏門不閉,路無拾遺"太平局面。李雄在位達30年。335年,李雄死,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加之僚人反抗和遭受天災,成漢國勢日蹙。346年,東晉桓溫伐蜀,次年3月克成都,李勢降,成漢滅亡。成〈漢〉政权自李雄于306年即皇帝位,到西元347年為東晉桓溫攻滅止,共存在了43年。三、東晉時的益州政局
桓溫雖滅成漢卻未征服巴蜀人之心,成漢舊部多次反叛,並曾攻入成都。347年,巴蜀人擁立範長生之子範賁為帝,東晉將領蕭敬文亦乘亂起兵攻陷涪城(今綿陽市),佔領巴西全郡,自稱州牧。益州形勢頓時陷於動盪之中。349年,東晉益州刺史周撫率兵平定益州,桓溫於351年派軍協助平定蕭敬文叛亂。365年周撫卒後不久,梁州刺史司馬勳舉兵反叛,自稱益梁二州牧、成都王,引兵進圍成都。桓溫命朱序於次年擊破司馬勳圍成都之軍,擒獲司馬勳及其黨羽,平定了這次叛亂。373年冬,北方前秦苻堅出兵攻奪梁、益二州,東晉命毛虎生父子統兵攻蜀,不克。375年5月,蜀人張育、楊光起兵反秦,與巴僚共5萬餘人進克成都,求晉兵出援。不久,張、楊及晉援軍皆敗,益州複歸前秦。385年,前秦益州刺史率部奔還隴西,成都守備空虛,東晉終得複取益州。後來又有譙縱領兵反晉自稱成都王。佔據蜀地8年之久,直到413年,劉裕遣元帥朱齡石揮師攻破成都,譙縱自縊身亡,益州之亂終告平定。四、南北朝時期的四川
西元420年,掌握了實權的劉裕取代東晉稱帝,改國號宋,史稱劉宋。四川也就隨改朝換代在宋、齊、梁、陳的統治之下,劉宋時益州商業一度興盛,但益州刺史劉道濟等貪官污吏蓄意擾亂市場,限令布、絲綿交易各不得超過50斤,馬不分好壞,一律限蜀錢2萬,以致商賈籲嗟,百姓反抗,爆發了為期5年的農民起義。432年,許穆之(司馬飛龍)利用宗教聚眾千餘人,在益州陽泉山陽泉寺發動起義,攻破巴興縣,連攻陰平。趙廣、帛氐奴、程道養等先後回應,發展至10餘萬人。437年,起義失敗。南齊初,益州刺史陳顯達殘暴屠殺大度村(今樂山市境)僚人,遭蜀民反對。齊武帝遂以肖鑒為益州刺史,主張德化,不采屠殺政策,益州始複安定,成為“西方之一都”。南梁益州刺史鄧元起、肖紀先後治蜀,內修耕桑鹽鐵之政,外通商賈遠方之利,對益州的開發做出了貢獻。益州入隋版圖。553年西魏大軍入成都,益州入於西魏版圖。557年,北周立,以宇文憲為益州刺史,得蜀人歡迎。581年,第六節隋唐五代時期的四川一、隋代對四川的統治
581年隋朝建立,隋文帝封其第四子楊秀為蜀王。並任益州刺史、總管。次年設置西南道行臺尚書,以楊秀為尚書令,總攬四川的軍政大權。蜀王楊秀驕奢殘暴,大興土木擴充宮殿。601年,隋文帝召回楊秀,改派總管。583年,隋朝精簡機構,廢除郡制,省並州縣,又在少數民族地區開置州縣。在益州設總管府拱衛京師,在遂州(今遂寧)、瀘州、利州(今廣元)、信州(今奉節)、會州(今茂縣)亦置總管府。607年,又改州為郡,實行郡縣二級制,在今四川地區共置24郡。隋煬帝即位後,橫施暴政,引發了農民起義。但戰火基本上未波及到四川,這裏又是隋末大亂中全國少有的安定地區。二、唐朝時的四川主要行政區劃
隋末李淵於617年起兵太原,佔領長安進兵巴蜀。四川各地紛紛歸附唐王朝。618年李淵稱帝,改郡為州,四川境內的梁、益二州均設總管府。唐太宗時為加強對地方控制,根據山川形勢把全國分為十道,唐玄宗時改十道為十五道。627年以益州置劍南道,梁州置山南道。733年分山南道為東、西兩道。而梁州為山南西道。766年分劍南道置東、西兩川,以劍南東川、劍南西川和山南西道合稱為“劍南三川”,此為唐代四川的主要行政區劃。三、安史之亂與四川唐朝天寶年間,各種矛盾激化。加之唐玄宗一系列錯誤政策,引發了動亂。755年,範陽節度使安祿山及部將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安史亂軍勢如破竹,很快兵臨潼關。歌舒翰率兵固守,被楊國忠聳恿玄宗責其出戰,大敗。756年6月潼關失守。唐玄宗在長安陷落前倉惶出逃,行至馬嵬,太子李享與羽林軍統帥陳玄禮合謀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迫玄宗縊死楊貴妃。然後玄宗西行成都避難。太子李享北上靈武組織平叛,歷經八年,才平定了這次叛亂。此後,四川數度兵變,戰亂不已。直到806年唐憲宗派兵平定叛亂後,四川政局才相對穩定四、韋皋治蜀。韋皋(西元475---805年),長安人,是中唐時期的治蜀名臣。自785年以大將軍身份出鎮西川節度使兼任成都府尹起,前後21年,頗有建樹。發展生產,裕民富國。針對四川盆地周邊民族眾多的實際,系取一系列措施,既強調整訓部隊,加強防務,更注重民族團結工作。《資治通鑒》載“西川節度使韋皋至鎮,招撫境上群蠻”。他還擴通了雲南道,“開路置驛”,發展了唐與南詔的關係。貞元九年,南詔使團到成都送禮致和好歸順之意。西元794年,唐派使者崔佐時帶著皇帝詔書,韋皋的帛書到南詔首府羊苴咩城,在點蒼山神祠會盟;又數次打敗吐蕃進攻,收復西川諸州。又努力恢復唐蕃關係,並在長慶三年(西元823年)會盟,至今“唐蕃會盟碑”又稱“長慶會盟碑”仍立於拉薩見證著漢藏兩族的友誼,也見證著韋皋治蜀期間在促進民族團結的功勳。五、武周女皇出四川。
武則天。原藉山西汶水縣。其父武士彠是一個大木材商,幫助李淵奪天下,功拜工部尚書,出任利州(廣元)刺史,武則天即生於廣元。武則天自幼好學,精通文史,也懂政治。14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太宗死後入感業寺為尼,後被高宗召入宮中封為昭儀。他扼死親生女兒以誣王皇后,奪取了後位。顯慶五年高宗中風,武先後除掉長子李弘、次子李賢,掌握了實權。西元683年高宗死後,則天先以太后臨朝稱制,後來乾脆廢中宗為廬陵王,自稱皇帝,改國號為周,在位15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實際掌權40餘年。他統冶期間雖因鞏固地位實施了打擊異己的種種酷政,但政績較好的。1、繼續執行貞觀時期的政治經濟政策。2、繼續發展科舉制。首創“殿試”之考試形式。3、加強邊防,注重民族團結。4、保持太宗的納諫之風。唐朝的武則天時代,上承貞觀,下啟開元,是兩個盛世間的橋樑。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地主階級政治家。今廣元有皇澤寺、千佛岩都與武有關,廣元之女兒節亦有紀念武則天之意義。
六、五代時四川的兩個政權----前蜀與後蜀
1、前蜀的興亡。西元907年鎮壓黃巢起義而發展勢力的朱溫廢唐哀帝自立,建立梁朝,史稱後樑。開始了五代十國的歷史。在南方十國中,四川先後建立了兩個政權。西元903年王建封為蜀王,西元907年朱溫代唐時,王建蕩平群雄,割據四川,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王建注意擢用人才,撫養士兵,勸課農桑,輕省徭賦,使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王建死後,其子王衍繼位。王衍驕奢淫逸,大興土木,不理朝政,讓宦官執掌權柄,政治腐敗,賄賂公行。925年,後唐莊宗派郭崇韜伐蜀,王衍投降,前蜀滅亡。今有成都王建墓,雖墓中珍寶被盜,但墓室中24尊石刻樂傭卻是古代雕塑藝術、音樂史上的珍貴文物。2、後蜀的興亡
孟知祥是後唐莊宗時的西川節度使。934年,孟知祥在成都即皇帝位,國號蜀,史稱後蜀。孟知祥在川免除苛稅,減輕人民負擔,並緩和了與中央的武裝衝突。其子孟昶繼帝位後,實行“賦役俱省”政策,與民休息,使農業得以繼續發展,四川一度成為全國最為安定繁榮的地區。孟昶注重官吏教育,曾作《官箴》頒佈。其文中有:“(對百姓)無令侵削,無使瘡痍;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爾俸爾祿,民脂民膏”。後四句意義深遠,後來宋太祖曾親筆書寫頒賜州縣。稱“戒石銘”。孟昶命人在成都城上遍植木芙蓉,成都自此又稱“芙蓉城”。964年,宋太祖趙匡胤命將伐蜀。次年初,孟昶降宋,後蜀滅亡。第七節宋元時期的四川
一、宋初對四川的平定和治理1、宋初“先取西川”。
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後周政權。並開始統一南北的戰爭。宋太祖認為“中國自五代以來,兵連禍結,帑度虛竭,必先取西川,次及荊、廣、江南,則國用富饒矣”,故制定了“先取西川”的戰畧,964年滅蜀,將四川納入宋王廷的統治範圍。並利用四川財力人力,支持北宋完成滅陳統一的事業。2、四川的得名。趙宋平蜀後,依路、州(括府、軍、監)、縣(括監)三級地方行政區劃進行治理。1001年,將今四川地區劃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簡稱川峽四路,四川由此得名。南宋時,宋廷還在四川設置了以禦前諸軍作為番號的4支正規軍,並給予四川較多的自主權。3、玉斧劃河。北宋是經濟發達,但北宋政權卻沒有漢唐人的魄力,始終沒有完成全國統一而只完成局布統一。據說開國之初的一天,宋太祖拿著一把小小的玉斧,沿著大渡河劃了一遍說“此徼外之地,非我所有也”放棄了早在漢代就己歸於封建國家版圖的西南夷地區。故此時四川的涼山等地,沒有歸入宋帝國的版圖。4、王小波、李順起義宋王朝是通過政變奪權的,沒有經過大規模戰爭的洗禮,一開始就沒有朝氣蓬勃的新氣象。對關乎天下的土地問題,宋太祖採取“不立田制”“不抑兼併”的政策。故北宋一開始階級矛盾就很尖銳。而四川因地理歷史原因,歷次農民戰爭烽火未及,舊勢力基本未受到打擊,矛盾尤為尖銳。993年,王小波為首的百餘農民在青城起義。王小波提出“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的口號,義軍發展到數萬人,先後攻佔青城縣,轉戰邛、蜀各州縣,又攻克眉山縣,活捉縣令齊振元。宋王廷派兵鎮壓,王小波不幸陣亡,李順繼續領導農民軍作戰,994年1月攻佔成都,李順稱大蜀王,改元“應運”,設官置署。義軍堅持戰鬥到995年才最後失敗。王小波、李順起義雖然失敗,但他們提出“均貧富”口號,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是第一次,有重要意義。二、四川對南宋政權的貢獻。1、南宋初期的川陝保衛戰。1127年金兵攻入開封,俘徽、欽二帝並皇族人口北上,北宋滅亡。徽宗第九子趙構從途中逃回。南宋大臣擁立他重建宋政權,定都臨安(今杭州)。形成南宋與金對峙的局面。金人多次縱兵南下,企圖滅亡剛建立的南宋。1130年秋,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集結大軍在陝南向金兵發動進攻,在富平敗績,退往四川閬中。陝西五路大部喪失。從此陝南和四川成為南宋西線抗金前沿。宋軍多次擊敗金兵,支持了南宋初期的半壁河山。1131年,都統吳玠等在陝西寶雞和尚原大破金兵。1133年,金兵繞道攻佔漢中等地,兵臨巴蜀,宋軍持險抵抗,於次年初於甘肅徽縣仙人關再破金兵。此後吳玠任川陝宣撫副使,在大散關通蜀的要道增築關防,屏障西川。2、南宋後期的抗蒙戰爭。蒙古建國發兵後,萬1235年,蒙古大軍攻蜀,攻陷蜀邊的若干南宋據點。次年秋,蒙古軍50萬大舉入蜀,連陷興元、大安、陽平關。蒙軍攻陷成都及四川大部,大肆屠掠四川首府被迫自成都府遷往重慶府。1242年,兵部侍郎餘玠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兼重慶知府,積極調整防務,擇險築城。特別是將合州(今合川)治所移入山城釣魚城,成為以後抗蒙的軍事中心。由於餘玠使四川戰局逐漸好轉。但他受權貴迫害,於1253年被逼自殺。2、南宋後期的抗蒙戰爭。1258年秋,蒙哥汗親率7萬蒙古主力,從漢中分三道入蜀。宋軍頑強抵抗,不敵。蒙軍長驅抵合州(今合川,屬重慶),合州守將王堅憑險拒守,屢次敗敵。1259年蒙軍先鋒在釣魚城下被炮石擊傷致死,7月,蒙哥汗在戰爭中負傷,死於軍中,蒙古被迫從四川退兵。蒙古西線和南下的另兩路人馬忽必烈諸王也因王位繼乘原因急於撤兵,對整個戰局和推遲南宋王朝的滅亡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後,蒙、宋軍隊在四川發生激戰。1275年攻陷嘉定、敘州、瀘州要塞,分兵五路合圍重慶。合州守將張玨堅持抗元,屢次克敵制勝。1278年初,元重兵攻佔重慶,張玨被俘犧牲。1279年初,元軍陷合州。四川徹底平定,納於元朝的統治之下。3、四川經濟上對南宋的支撐。南宋偏安一隅,物產豐富的四川,是南宋政權財政經濟的重要來源。也是戰爭所需的馬匹、革甲、武器的重要產地。如南宋孝宗淳熙年間,全國歲收(不計四川〉是6530餘萬絹,幣四川在高宗時就歲入2650餘萬貫,占整個南宋總收入的四分之一強。四川的收入,除了支持川陝抗金、抗蒙戰事的需要之外,還分出一部分供兩湖的軍需。四川每年出軍米150多萬擔,約占南宋全部軍米的三分之一。3、四川經濟上對南宋的支撐。川茶遠銷西北各民族。宋朝在四川設置茶馬司,每年茶利收入達一二百萬貫,用川茶換取吐蕃的上等戰馬二三萬匹,為宋王朝增加了財政收入,也促進了同西北各族的友好關係,並在國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因為四川在經濟上和軍事上的有利條件,因此,四川擔負了抗擊金、抗蒙的重任。兩宋時期,不少傑出人才為北宋政權服務。川人在朝為宮著於宋史者達185人。其中,特別是張浚和虞允文,他倆是著名的抗金領袖,在治理四川上,也下了不少工夫。南宋得以延續150餘年,與四川的人力物力是緊密相關的。三、元代四川的政治
元朝把中央所在地稱“腹裏”,設中書省直接管轄。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元初,分全國為11個行省。1262年,元世祖設陝西四川行中書省,治所在京兆(西安)。1266年將該省省治遷移到利州(今廣元)。1286年,在成都設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元朝以省統路,路統府、州,府、州統縣。元朝把全國人民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和南人四等,四川人民被定為漢人,遭受元朝的民族歧視和壓迫。元朝一代,四川極少動盪,政局比較穩定。四、明玉珍與大夏政權。元末紅巾軍起義席捲全國。1357年,南方紅巾軍首領之一徐壽輝派明玉珍率兵西征,首定夔、萬,進兵重慶。相繼平定川東諸州縣並克漢中,擊敗元兵。1363年,明玉珍在重慶稱帝,國號大夏,改元天統。明玉珍的大夏國設立六卿,任命百官,開科取士。分四川為八道,下設府、州、縣三級。廢除元朝的一切徭役,十一而稅,對四川的安定和生產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1366年,明玉珍病逝,其子明升年幼繼位。1371年,朱元璋派兵取蜀,明升奉表降,夏亡,四川歸明朝統治。解放後考古工作者在重慶發掘出明玉珍墓,這是我國至今發現的保存完好的唯一農民起義領袖墓。第八節明朝在四川的統治
一、明代在四川的行政設置。1、三司。明初沿襲元朝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洪武九年改設四川承宣佈政使司,又置四川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合稱“三司”,同駐於成都,分掌行政、軍事、司法。各地府、州、縣地方政府相繼建立起來。在縣以下,普遍建立裏甲機構,在城市建立坊廂機構,使王朝的賦役徵調得到保障。2、衛所。明代實行衛所制度時,曾在四川置成都都尉。洪武27年,又設四川行都指揮使司,駐建昌衛。在今涼山境內尚有鹽井衛、會川衛、寧番衛、越嶲衛等共五衛和八個千戶所。3、土司。為了統治多民族的四川地區,明朝在四川大力推行土司制度,先後在川建立15個土司地區。由於條件不成熟,時常引起少數民族的反抗。其中有各族被迫的起義,也有世襲土官的反叛。如1450年,高(縣)、珙(縣)、筠(連)、戎(興文)的夷人反抗漢官“下砦征糧害我”,進攻縣城。正德年間,都掌蠻發動起義,明軍14萬人圍剿,鎮壓了起義。而萬歷年間苗族土官楊應龍和天啟年間奢崇明、安邦彥的舉事,則屬有割據野心的世襲土官的反叛。明政府在組織修築了從雅州到烏斯藏的驛道、驛站。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船舶通信与无线电技术考核试卷
- 乳品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考核试卷
- 原油加工设备的技术规范与操作标准考核试卷
- 股票期权激励协议与员工培训体系
- 抖音火花文化遗产网络直播内容推广合同
- 注册会计师岗位全职聘用与审计质量控制合同
- 婚前共同创业项目商业秘密处理与婚后经营协议
- 氢能项目氢燃料电池性能评估测试员合同
- 离异家庭子女抚养权变更及共同监护协议
- 生物医药企业股权转让限制与专利许可协议
- 2025-2030中国振动监测系统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合肥高新美城物业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词汇构建法:课件中的词根词缀解析》
- 2025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一模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Unit 7 第1课时 Welcome to the unit【基础深耕】七年级英语下册高效课堂(译林版2024)
- 2025年第33批 欧盟REACH SVHC高度关注物质清单247项
- 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物理试卷真题(含答案)
- K30自动生成及计算试验记录
- 2024-2025春鲁教版(五四学制)(2024)化学初中八年级全一册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控制《第二节促进燃烧与防止爆炸》教学设计
- 新能源项目融资策略-全面剖析
- 2025年安徽国元农业保险滁州中心支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