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2025届高考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1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2025届高考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2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2025届高考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3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2025届高考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4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2025届高考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概念:法律

教化防范与惩处教育与引导相辅相成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与引导。法律与教化1.中国的法律与教化:中国古代成文法出现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朝,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华法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视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西方的法律与教化:近代西方法律制度起源于罗马法,中古时期在罗马法基础上,形成日耳曼法和英国普通法。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日益完善,形成以英美为中心的“英美法系”和以法国为中心的“大陆法系”。基督教宗教伦理与教化在欧美社会具有重要地位,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时空观念前1046年前771年西周礼制敬天保民春秋战国德治与法治秦法治汉《九章律》魏晋律令儒家化唐《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家训宋元宋:理学、乡约元:司法实践援引唐律明清(前期)《大明律》《问刑条例》《大清律例》前221年前207年220年618年907年960年1368年1840年课程标准命题点考题取样核心素养解读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2022北京T3;2022海南T5;2021湖北T41.立足时空观念,把握秦汉至明清时期法律的演变历程,运用史料实证探究古代的法治与德治从相争到融合的发展趋势。2.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分析法治与礼教并用对维护统治的作用。3.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作出历史解释。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2021.6浙江T14;2020北京T10当代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2022广东T18;2021江苏T10;2021湖北T10命题分析预测1.分析:本讲内容考查频率较高,难度中等,考查点主要集中在古代中国的法治和教化等主干知识。以经典史料为主,注重挖掘史料内在的隐性信息。2.预测: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新中国的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可能是考查的重点,德治与法治思想的关系、历代法律与社会治理的联系、法治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也应给予关注。时期汉子产铸刑书法家的法治思想儒法之争(礼法对立)律令儒家化(引礼入法)乡约制度《禹刑》焚书坑儒汉承秦律,制成《九章律》,引经注律律、令《秦律》(法家思想为指导)《九刑》《汤刑》儒家德治敬天保民、礼制礼不下庶人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大明律》(律例合编)以唐律为蓝本,编纂《宋刑统》;《天圣令》《唐律疏议》律令儒家化,以经注律,纳礼入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地位)遭受重创春秋创立,战国发展(显学)《大唐开元礼》尊崇儒术以经注律理学夏朝约律合流礼法关系教化儒学法治商朝西周清明宋唐魏晋春秋战国秦夏商西周时期夏朝商朝西周《禹刑》《汤刑》《九刑》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材料2: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

——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材料1: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记·曲礼上》德治思想的渊源:西周法治思想的渊源习惯法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治理

“铸刑书”是中国最早的成文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冲击了贵族统治,反映礼乐制度的崩溃,为法家提供经验,拉开了中华法系的序幕。

子产和叔向也引发了早期的关于德治与法治的论战,开启礼法之争。叔向反对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百姓注重争端,不顾道德礼仪。前536年,郑国子产公布刑律,铸刑书于鼎《左传·昭公六年》:“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1)第一次德治与法治之争学派治国思想治国手段理论来源评价儒家法家孔子:①为政以德②不过度消耗民力孟子: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②民贵君轻主张德治,通过道德教化民众,仁和礼的手段人性善韩非:①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②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必守法令。“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和刑的手段人性恶商鞅: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颁行法令,奖励耕战)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并不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不被统治者接受适应统治者需要,利于富国强兵和君主专制,推动秦统一“法”,指官府制订的法律和制度。“术”,指君主驾驭群臣的权术和手段。“势”,指君主借以统治人民的权势和地位。第二次德治与法治之争秦国商於县有个黑林沟村,该村是秦国变法的模范村,村长黑九因为儿子参军训练坠崖死了,无法为家里立功光耀门厅,变得意志消沉,无心耕作,在村里开了个酿酒坊,经常拉着后生饮酒大醉。村里人变得越来越懒惰,荒芜了田庄,村里由此没落。县令是个儒家士子,讲究仁政爱民,不忍看到黑林沟人忍饥挨饿,便救济他们。村民一直吃救济粮,不再耕作。商鞅知道后,依法处死了村长和县令,重申新法主张、明确奖惩,让村民重新自励,恢复了往昔斗志。——整理自孙皓晖《大秦帝国》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法家思想强调重刑治理国家,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相反,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列强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儒家VS法家,德治VS法治敬天保民思想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的新认识: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这从理论上为“武王伐纣,以周代商”的历史提出了合理的解释。天子如果不能称职,皇天上帝就会改选别人,要永命必须保民--体现统治者的自我约束

补充知识:儒家分流,法礼务实互鉴

“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孔子试图说服诸侯国国君行仁政,但没有谁愿意接受。或许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儒家学说的传承者孟子与荀子开始分流。孟子言人性善。而荀子言人性恶,认为王公士大夫只是因为学习了礼所以变得善了,可以用礼乐来对待,而庶民不知礼,所以只能用刑罚来制服。荀子的学生韩非和李斯,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实际上是博采了荀子之学以及法家各派的要旨,

完成其极端的专制主义的政治理论。因此,

在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与法家无疑是在政治理论上贡献最大也最成熟的两派。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时期特点表现秦汉—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汉朝制成《九章律》。3.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为“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魏晋律令儒家化1.原因: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设律博士,专用儒学思想来解释律令。2.量刑原则: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3.实施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隋唐礼法结合1.过程:唐初:律删繁就简。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的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并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2.特点:孝道入法;德主刑辅;礼法合一,出礼入刑;法律体系3.影响:(1)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是礼法结合的典范。(2)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秦朝:礼法对立汉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朝廷还颁布了令汉承秦律,制定《九章律》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张家山汉简睡虎地秦简

材料1: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仪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班固《汉书》(一)秦汉时期秦汉朝廷还颁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律材料2:律,法也。——《尔雅》令材料3:令者教也,所以教民人;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盐铁论》二、礼法结合——封建王朝的法律与教化(一)秦汉时期:儒法合流

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更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儒法合流,形成“德主刑辅”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董仲舒1.原因:春秋决狱:以儒家经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审判方式以经注律:经学家用儒家经典来解释现法律条文汉朝的春秋决狱和以经注律二、礼法结合——封建王朝的法律与教化董仲舒《春秋决狱》曰: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论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伊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殴父,不当坐。123推动因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设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法律特点:引礼入律,律令儒家化。量刑原则: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

魏晋法律代表——《晋律》魏晋——引礼入律唐朝——法律儒家化的完成法律:编纂《唐律疏议》(1)过程:

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疏议》(2)影响: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律

删繁就简(唐初)《贞观律》《永徽律》《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唐律疏议卷第一·名例》因政教而施刑罚……刑罚不可弛于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疏议》诸詈(骂)祖父母、父母者绞,殴者斩诸居父母及夫丧而嫁娶者,徒三年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家无期亲成者,上请。唐律的修撰以礼为指导思想、指导原则。礼的精神完全融入于唐律之中,礼允许的行为,唐律也允许,礼不允许的,唐律也基本不允许。礼是唐律内在的灵魂,唐律是礼外在的表现……《唐律疏议》中有大量的概念、原则、律条都来源于礼。唐代前期关于律、令、格、式的立法有16次和20次之多……通过频繁的修订律、令、格、式,来调整法律,从而达到适应统治者需要的目的。——黄涛《唐代五刑实施情况研究》

孝道入法德主刑辅礼法合一,出礼入刑法律体系唐朝——法律儒家化的完成【思考】材料体现了唐律的那些特点?材料1: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2:儒家学说有多面性,如儒家也并不完全排斥法律与刑罚,儒家提倡的“礼”本身也有一定的约束力,孔子本人还做过鲁国的最高司法长官司寇。像法家一样,儒家思想也有中央集权统一思想的萌芽,只不过希望这种统一是由周天子或仁君来完成。正是这种多面性,可以说明儒家学说为什么总能发展出适合封建时代统治阶层需求的统治学说。——《教师教学用书》选必1第113页材料3: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儒学和法家各有侧重,具有互补性儒学的多面性,适应统治阶级需要儒学被确定为主流,向法治渗透【思考点】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思考点】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1.秦朝以法家严刑酷法治国致二世而亡的教训,为法律与儒学的结合奠定了基础;2.汉朝确定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加速了二者的结合;3.儒家思想适合封建社会的等级要求和家庭制度;4.大批儒家知识分子获得修订法律的机会,用儒学思想改造现行法律;5.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需要用儒家思想来体现法律的等级性、特权性。唐朝教化(1)提倡礼治①标志性法典:732年,颁布《大唐开元礼》②内容:分吉、宾、军、嘉、凶五礼③特点: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之作。(2)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材料1: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其中吉礼的内容主要是祭祀,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凶礼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材料2: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新唐书·柳公绰传》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朝代法律实践活动宋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宋刑统》、《天圣令》。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弃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重视“例”,重修《问刑条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清朝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朝代教化实践活动宋朝明朝清朝①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通过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如朱熹《家礼》《小学》成为家庭和幼儿行为规范。②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均兄弟和《吕氏乡约(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我国最早的成文乡约,对明清的乡村治理模式影响很大)乡约逐步带有强制力:明太祖《六谕》,包括禁约;引用《大明律》解释《六谕》;违反要受处罚或治罪。乡约与法律合流:宣讲《圣谕十六条》(康熙)和《圣谕广训》(雍正),引用《大清律例》。

理学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朱熹①社会层面:通过控制教育与科举,

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②乡里层面:乡约、族规、家训成为

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③家庭层面:朱熹的《家礼》和《小学》

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宋朝:(2)传播方式:(1)背景:【1】理学的渗透【2】乡约的约束

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吕氏乡约》材料: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在北宋王安石变法提出治理乡村的保甲法之后,为了证明儒家思想同样可以为治理乡村社会做出贡献,在辞官回乡后创制《吕氏乡约》。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对后世影响甚大。《吕氏乡约》的宗旨在于使乡民能“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要求乡民按照“长幼有序”原则遵守相关礼仪规定。它列举了酗酒、赌博、斗殴、失信、造谣等不良行为,制定了相关的惩罚措施。《吕氏乡约》规定“约正一人或二人,众推正直不阿者为之。专主平决赏罚当否”。“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聚,具酒食”。“遇聚会,则书其善恶,行其赏罚”。“若约有不便之事,共议更易”。“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且所约四事,偏重道德。经济教育诸要务,均在合作范围之外。”——选编自侯少龙《传统乡约与古代乡村治理研究》等乡约——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宋朝:明朝清朝①宣讲明太祖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②明朝儒学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不遵乡约的百姓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材料:朱元璋继承“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思想传统,要求“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就是以封建礼教来束缚人民,用封建刑罚来镇压人民。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基本延续明朝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原本有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清朝乡约仪式宋朝到明清乡约的变化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主要功能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的积极作用。变化:宋代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乡约从民间自发到地方官吏推动设立。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史料探究材料一: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在历史的推移和王朝的更迭中,法制虽代有损益,但“诸法合体”、“政刑不分”的旧法律结构形式到清末却始终未变。自古以来,中国的法典基本上是刑法典,但又包含有民法、诉讼法及行政法等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民商不分,实体法与程序法无别的法律结构。所谓“往昔律书体裁虽专属刑事,而军事、民事、商事以及诉讼等项错综其间”,指的就是这种情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思考:结合材料分析,分析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特点?(1)自成体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法律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3)司法从属于行政,法治为人治服务(4)以礼教为指导原则,礼法结合(5)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法律以刑为主,重刑轻民(6)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础,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国法律和仿照这种法律而制定的东亚、东南亚等封建国家法律的总称。中华法系是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