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秋兴诗(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秋兴诗(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秋兴诗(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秋兴诗(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秋兴诗(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秋兴诗(含解析)诗歌专题训练--------秋兴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功名薄,刘向③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他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③刘向,字子政,汉朝宗室大臣、经学家。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诗人日日独坐江楼,触景生情,感发秋兴,表现出诗人的闲情逸致。

B.颔联继续写眼前所见之景,并且用渔人和燕子的悠闲衬托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C.颈联运用典故,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之情。

D.全诗结构严密、抒情深挚,整体基调与《登高》相似,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尾联直抒胸臆,借“同学少年”表达诗人独到的思想感情,请联系所学过的《沁园春·长沙》,从形象和情感上简要分析“同学少年"的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①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②,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③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1180年,江西水灾,陆游开仓放粮,被小人借机弹劾。陆游愤而辞官,回到山阴。这首诗就是闲居山阴后所作。②迮(zé):狭窄。③桐江:在浙江桐庐县。汉代严光曾隐居在此地,在桐江垂钓。

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写自己头上长满白发,中年以后疾病缠身,流露出人生易老、岁月将尽的感伤。

B.诗人想起以前历经沙场难以入眠,五更时起床吹响画角,内心生出无穷无尽的愁怨。

C.尾联是想象之景,诗人想象自己在烟雨中把小船系在桐江岸边的“枫树”上去垂钓。

D.诗中情景虚实相生,结构对仗工整,语言风格沉郁顿挫,诗人的爱国热忱可窥一斑。

4.尾联是怎样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巩北秋兴寄崔明允①

岑参②

白露披梧桐,玄蝉③昼夜号。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

所适在鱼鸟,焉能徇锥刀④。

孤舟向广武⑤,一鸟归成皋。

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陶⑥。

【注】①巩:巩县(今属河南)。崔明允:开元十八年进士,为诗人之友。②岑参:唐代边塞诗人。③玄蝉:秋蝉、寒蝉。④锥刀:即“锥刀之末",喻细微之利。⑤广武: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此指明允乘舟沿黄河向广武方向而去;后句的“成皋”,在今荥阳记水镇。⑥郁陶:郁闷忧愁。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深秋之景,“白露"“玄蝉”分别指秋天的露水、寒蝉,并不属于色彩对比。

B.三、四两句选取了秋风、暮日、黄云等意象,从时、空角度来摹状秋景,景中寓情。

C.本诗属五言排律,中间四句对举“君子"“小人”之“志",运用设问,凸显对朋友的慰勉。

D.“孤舟”二句,回忆了与朋友分别后各自的去向,“孤"“一”二字,耐人寻味。

6.诗题中的“秋兴"指因秋景而触发的感慨。请结合本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的感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

何景明

高楼一上思堪哀,水尽山空雁独回。

万里关河迷北望,无边风雨入秋来。

故人尺素年年隔,薄暮清砧处处催。

徒有寒樽对花发,病怀愁绝共谁开。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诗人登上高楼思绪感伤,难以忍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B.诗歌第二句以“雁独回”,融情于景,流露出了诗人不能归乡的孤独感。

C.诗歌颈联直抒胸臆,以“年年"体现离乡之久,“催”字流露出归乡之切。

D.全诗情感沉郁,诗人滞留异乡,悲愁哀伤,且无可奈何,极尽羁旅之愁。

8.诗歌颔联意境特别且意蕴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和谦上人秋兴七首①(其一)

刘基

一自中原万马奔,江淮今有几州存。

龙韬豹略②痴儿戏,秾李夭桃猛士门。

废垒秋风销战骨,荒郊夜雨泣冤魂。

江湖愁绝无家客,伫立看天泪眼昏。

【注】①刘基历经元、明两个朝代。刘基初登仕途时,元朝大厦已是摇摇欲坠,最高统治者荒淫腐败,农民起义风起云海。1355年,刘基时任江浙行省都事,因反对朝廷招抚反元势力方国珍被羁管于绍兴两年零两月,此时与僧人多有唱和。②龙韬豹略:原指古代兵书《六韬》中的《龙韬》和《豹韬》两章,后指用兵的高明计策或指代兵书。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概括时局动乱造成的严重程度。

B.颔联,“秾李夭桃"运用具体的形象,描写了猛士门前的景象。

C.颈联选取典型意象,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战乱造成的残破景象。

D.整首诗极具感染力,使人偾张兴起,有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10.诗人说“江湖愁绝无家客”,请结合全诗概括“愁绝"的具体内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龙吟·秋兴

吴则礼

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澄江过雨,凉飙吹面,黄花初把。苍鬓羁孤,粗营鸡黍,浊醪催贳①。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空惊诧。

头上纶巾醉堕,要欹眠,水云萦舍。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②。月底蓬门,一株江树,悲虫鸣夜。把茱萸细看,牛山③底事,强成沾洒。

【注】①贳:赊欠。②社:一种民间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③牛山:《晏子春秋》载,齐景公登牛山,流涕曰:“美哉国乎!若何去此而死也?”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秋生"句和“澄江”句,交代了时节,描写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把茱萸细看"与王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异曲同工,抒发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词人的思念。

C.“苍鬓"句,描写了词人两鬓斑白,人生老迈,漂泊孤苦,只能靠自己种地养鸡糊口,连喝杯浊酒也要赊欠的困顿境遇。

D.整首词所描写的萧萧落木、雨后澄江、云水萦舍、月下江树的景象,画面感极强,表现了词人独具匠心的构图能力。

12.下阕写词人酒醉“欹眠”后,有“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一句。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这一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秋兴

程馞[注]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鱼船。转过芦花不见。

[注]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对仗工整,音韵和谐,通过白描再现了作者日常生活的闲适,富有情趣。

B.五六句妙用叠词,生动准确,“重重"写出“竹树”浓密蓊郁之态;“点点"营造“潭烟”轻盈迷蒙之境。

C.全词融情于景,借竹树潭烟、渔船下滩、芦花隐船三幅图景表达自己对归隐高洁生活的喜爱,引人遐思。

D.诗歌末两句充满神秘,不知小鱼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只知它经滩头顺流而下,最终和芦花一起消失不见。

14.这首词中的“山翁"形象,对表达作者追求隐逸高洁的品性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秋兴

无名氏

枝朗菊黄篱纵,霜轻草碧犹擎。雁歌阵阵间和鸣,秋士千寻无影。

闲手常梳颓发,清茶宠辱不惊。诗书笑伴岁枯荣,梦醉夕阳幽径。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笔两句仅十二字,通过六个具有暮秋特色的物象,描绘出一幅鲜明的静景图。

B.上阕写景,调动视觉、听觉的能动性,令人感到虽已深秋但无衰败气氛。

C.“秋士千寻无影”一句暗示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引出下阕对抒情主人公的描写。

D.下阕抓住抒情主人公典型的生活片断进行描写,巧妙地勾勒出人物的形象特征。

16.这首词是如何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答案

1.A2.①毛诗: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作者通过回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来表达对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高度赞美。②杜诗:往日的同辈之人,如今大多已经富贵发达,地位不再低贱。作者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对比)自己落魄的处境,表现了诗人不得志的痛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闲情逸致”错误。“泛泛"写渔舟来来往往,但终有家能回;“飞飞”写诗人因囿于孤舟看灵动、自由的燕子,萌生了人不如燕的慨叹。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是“日日"看到的景致,在“泛泛”“飞飞"中就透出诗人烦躁、心烦意乱的状态。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及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杜诗尾联“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我却注定要为一个信念苦渡人间。一个“自"字,写出了曾经的同学只顾着自己骑马乘车衣轻裘,无心诗人之流落,更无心家国之残破。诗人用同学的“多不贱”反衬自己的落魄、不得志,也表达了对这些人的鄙视。

毛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青年毛泽东也身在其中,这些青年革命者潇洒倜傥,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通过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表达了对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高度赞美之情。

3.B4.①寓情于景,描写了烟雨中桐江岸边的丹枫、钓船等景物,寄托了诗人隐逸的愿望。②运用想象,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隐逸中暗含无奈与苦闷。③用典,借用“桐江钓叟”的典故,姑且占据丹枫垂钓,透露出诗人退隐山阴的无奈与愤懑。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五更时起床吹响画角"错误,“五更画角只生愁”是借用杜甫《阁夜》的典故:五更鼓角声悲壮。意思是:五更时从远处传来画角声,内心生出无穷无尽的愁怨。画角声是诗人听见的,而不是起床吹响画角。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与表现手法的能力。

尾联“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是诗人对景物的描写,意思是明天早上我要去被烟雨笼罩的桐江岸边,选一株丹枫树系我的渔船。作者借描写烟雨中桐江岸边的经霜泛红的枫叶,以及江面上悠闲的钓船等景物,抒发了自己向往隐逸的愿望。

尾联中,“明朝”意为“明天早上",表明尾联的描写是作者的想象,属于虚写。“且占丹枫系钓舟”是诗人想象的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情形,这样的生活虽然隐逸闲适,但“且占丹枫"是姑且占据着满眼霜枫之意,这也透露出诗人退居山阴的无奈与苦闷。

根据注释可知,尾联借用典故,据范晔《后汉书》记载,东汉的严光是光武帝刘秀的好友,他不肯入仕,而垂钓于桐庐江畔,过起了隐居山林的生活。所以,“桐江”或者“桐江钓叟"就成了古代诗文中表达淡泊名利、辞官归隐的典故,诗人借此典故透露出退隐山阴的无奈与愤懑。陆游一生屡遭贬谪,无奈之下,选择做一个像严光一样的隐士,寻求超脱尘世的物外之趣。

5.C6.①慰勉朋友,生于政治修明的时代,应该积极入世,有所作为,而不能意志消沉做自私自利的小人。

②分别之后,朋友独自乘船去往广武,自己也像离群的鸟儿回归成皋,离别后的郁闷忧愁挥之不去。

③最后两句,回顾过去与朋友每天一起欣赏美景的情景,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朋友强烈的思念之情。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运用设问”错误。“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所适在鱼鸟,焉能徇锥刀"的意思是“他们的行为,和鸟兽鱼虫相比又有什么区别?正直的君子,又怎能因求田问舍而使得意志沉沦丧消”,可见运用的是“反问",而不是“设问”。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第五、六句“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意思是:君子入世,自当授印于开明之世,而那自私自利的小人,只懂得隐居在草庐蓬蒿。诗人以此勉励崔明允,生于政治修明的时代,应该积极入世,有所作为,而不能意志消沉做自私自利的小人。

诗歌第九、十句“孤舟向广武,一鸟归成皋”,意思是:明允啊明允,你驾着孤舟驶向广武,而我像一只离群的小鸟,归飞那遥远的成皋。朋友独自乘船去往广武,自己也像离群的鸟儿回归成皋,离别后的郁闷忧愁挥之不去。

诗歌最后两句“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陶",意思是:往昔我与你一起欣赏美丽的景色,今日却只能因想念你而心绪萧萧!回顾过去与朋友每天一起欣赏美景的情景,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朋友强烈的思念之情。

7.C8.颔联采用了“关河”“风雨"等意向,写到作者登上高楼北望,看到江山在秋季的风雨中一片迷蒙的景象,营造了萧瑟苍茫的意境,既表达了作者处在无边秋雨中的孤独迷茫,也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迷茫。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直抒胸臆”错误。颈联写到老朋友的书信年年被隔断,傍晚的捣衣声催促自己又到了回家乡的时候,这里面作者借“尺素"“清砧”来表现作者离家在外,归乡心切的情感,属于侧面描写。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把握能力。

颔联写到作者登上高楼,向北眺望,看到万里江山处在一片迷蒙当中,无边的风雨随秋天的到来而来。作者通过“关河"“风雨”这两个意象,并且作者用“万里"来修饰“关河”,用“无边"来修饰“风雨”,从而营造了萧瑟苍茫的意境。作者登上高楼,看到万里江山处在一片凄寒的秋雨之中,一片迷茫,所以本处的“风雨"首先指的是自然界的风雨,“迷”指的是风雨的迷茫,所以表达作者处在无边秋雨中的孤独迷茫。其次,“风雨"还可以指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迷”指的是国家前途命运的迷蒙,所以表达的是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迷茫。

9.B10.①对烽烟四起、山河破碎的动乱时局的痛惜之情。②对最高统治者荒淫腐败的讽刺之情。③被羁管看守,报国无门的激愤之情。④滞留异乡,无家可归的失落之情。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运用具体的形象,描写了猛士门前的景象"分析错误。“秾李夭桃”是形象的比喻,在猛士门前却是一些浓妆淡抹的年少貌美之人,该句讽刺了统治者的荒淫。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一自中原万马奔,江淮今有几州存",整个中原地区处于战火纷飞之中,江淮地区如今还有几个州安宁呢,面对时局的急剧动荡,作者看到山河处于战火之中,不由发出“几州存”的感慨,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颔联,“龙韬豹略痴儿戏,秾李夭桃猛士门",古时的兵书所讲的用兵高明之策现在只能当做儿戏,本应威严庄穆的地方却只是聚集着年少貌美的人,作者以眼前不应该出现之景讽刺了当政者的荒淫腐败。

颈联,“废垒秋风销战骨,荒郊夜雨泣冤魂”,战争带给人们的只是一些残垣断坯,还有那夜夜连绵不断的冤魂泣冤之声,由此想到自己被羁管于绍兴而不能为国出力,深刻地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激愤之情。

尾联,“江湖愁绝无家客,伫立看天泪眼昏",自己被羁管于绍兴,整个中原地区处于战火纷飞之中,作为一个“无家客”,无家可归之情溢于言表。

11.B12.这一句描写了词人酒醉中的梦境(或想象):词人回到家中,儿女牵衣,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参加社日活动。与下文醒来后眼前的孤独漂泊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或答衬托或虚实结合),表现了词人的羁旅愁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

B.“抒发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词人的思念"有误。“把茱萸细看”抒发的是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和词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

该题赏析诗词中的句子,可从手法、结构等角度入手,该句写得是一种想象之景,梦中想象一家团圆欢乐,与后文醒来眼前实景形成对比,表达诗人羁旅愁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首先是明确手法:想象手法;其次是解释诗意:描写了词人酒醉中的梦境:词人回到家中,儿女牵衣,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参加社日活动;再次是分析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和效果:与下文醒来后眼前孤独漂泊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衬托"“虚实结合”);最后分析词人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词人的羁旅愁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13.D14.(1)“山翁"本就是怡然自安,超然自处的隐逸者形象。(2)“招”与笑",可见作者与”山翁"关系的亲密。“山翁“衬托了作者的隐逸形象。(3)“笑指菊花开遍",菊花村托出二人品质高洁。

【解析】13.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D项,“诗歌末两句充满神秘”错误,诗歌末两句以“渔船下滩"“芦花隐船”两幅画面营造了清幽静谧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闲适的隐逸生活的向往。

故选D。

1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人以“竹树"“溪”“潭烟"“小鱼船”“芦花"描绘出一幅清幽静谧的田园风光的画面,通过“荷锄治圃”“捉杖寻泉"的动作描写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田园生活。以“招”“笑"表现了“山翁”和诗人的亲密关系,志趣相投,塑造了“山翁"怡然自安、超然自处的隐逸者形象,与诗人的隐逸形象相互映衬。再以“菊花”的意象衬托出二人高洁的性格,传递出自己向往田园山水的隐逸情怀。

15.A16.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暮年颓发、热爱生活、积极达观、优游自在的闲适者形象。①上阕描写主人公的居所环境,展现其高雅闲淡的生活情趣,渲染一片生机,烘托其积极达观的精神气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