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基础
农业基础(学习任务1、2绪论及农业综述).pptx农业基础(学习任务3我国现代农业4种模式).pptx农业基础(学习任务4现代种植业发展).pptx农业基础(学习任务5现代畜牧业知识).pptx农业基础(学习任务6现代林业发展).pptx农业基础(学习任务7现代农产品加工).pptx农业基础(学习任务8现代渔业发展).pptx农业基础(学习任务9现代农业生物技术).pptx农业基础(学习任务10现代农业经营管理).pptx农业基础(学习任务11有机农业).pptx农业基础(学习任务12“互联网+”下的现代农业).pptx农业基础(学习任务13未来农业探索).pptx全套可编辑PPT课件中国要强农业必强中国要富农民必富中国要美农村必美农业始终是一个弱势产业,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会减,对农民支持的力度也不会减。中国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在于农民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让他们能够富裕起来,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李克强(2016)用工业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
——李克强(2015)课程背景200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8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10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课程背景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2年2月1日《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3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4年1月《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2015年2月1日《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6年1月27日《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2016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9年1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2020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是21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课程背景课程背景“农民”不再是对一种身份的表达,而是对一种职业称谓的描述:农业不再只属于田里干农活的人,而是进入到“新人辈出”的新时代。当下的“农业现代化”既包含经营主体中新鲜血液的注入,以及传统主体在市场倒逼机制下的自我革新;也包含运用“互联网+”的手段,催生农业这一传统业态进行着迭代升级。参考书目《农学概论》2009年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教材,主编王辉。《广东干部培训读本之六:现代农业基础知识》广东出版集团、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设施农业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汪李平《休闲农业概论》科学出版社陈红武《现代农业概论》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王冀川第一章绪论
(农业的概念、内涵、农业生产的特点、中国的农业)
第一产业(二产工业、三产服务业)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土地又是农业的基础对象是各种动植物以及微生物条件是土壤、水、气、热、光、技术、劳动力、矿物质等依靠作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得产品
现代科学中,人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科学的管理,来生产食品或工业原料的生产经营过程,统称为农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称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的某一部分或全部。农业的概念: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产业部门,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属第一产业,以有生命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为主要生产对象,以土地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依靠生物生长发育取得产品的社会生产活动农业的概念农业所包含的范围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广义狭义仅指种植业或农产品栽培业农(农作物、园艺作物)林牧副渔我国农业之内涵3个层次,8大部门大农业农业生产业农业产业农业生产业农业工业农业商业农业金融农业科技农业教育农村建设农业政策与农业行政管理农业的重要性农业的不可替代性(生命产业)保障粮食、食物安全、维持人体健康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农业的特征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结合季节性、地域性、周期长、连续性产品既是消费资料也是生产资料社会性和生物性农业基础
(一)农业的发端:原始农业时代我们讲农业的起源是从种植业和养畜业的发明开始的,史学家认为,农业的发端是在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开始的。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转折点,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人类以石器和木棍进行渔猎采集已有二百余万年历史。
农业发展的几个阶段西亚农业起源中心区起源农作物:小麦、大麦、黑麦、豆类等,驯化出山羊、绵羊、牛。中国起源中心区起源的农作物包括:水稻、谷子和糜子两种小米,大豆、荞麦,驯化出家猪、鸡狗等动物。中南美洲农业起源中心区起源的农作物有:玉米、花生、马铃薯、棉花、红薯、南瓜、西葫芦、辣椒及多种豆类,驯化出驼羊、荷兰猪。非洲农业起源中心起源的作物有:高粱、非洲小米、驯化出毛驴公认的世界农业起源的四大(三大)中心区公认的世界农业起源的四大(三大)中心区(表)引自:中国农业起源概述_赵志军农业起源的意义第一: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开端。第二: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逐步替代采集和狩猎。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写道:“家养族的最显著的特色之一,是我们所看到的它们,的确不是适应动物或植物自身的利益,而是适应人的使用或爱好”。第三:农业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文明社会的关键步骤。最早的农业无论是起源于种植业、养殖业、或两者兼有,尽管其技术粗放简陋,但随技术的进步和收获物的增多,它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社会文化,确曾起过一种爆发性的影响。
原始农业时代的特征是
1、石器农具的应用;
2、动植物驯化和自然生态条件下的粗放种植与养殖;
3、劳动的动力是人力。原始农业的产生逐步替代了采集和狩猎。神农氏有巢氏轩辕氏后稷氏(二)传统农业,即经验农业时代:
大约在5000年前,青铜的冶炼和青铜具的出现,以及后来铁的冶炼和应用,使金属农具得以应用,由此引发了劳动工具、土地加工、水利灌溉、施肥改土、耕作制度等一系列的革命性进展,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将原始农业推进到传统农业时代,从而,创造了四千年辉煌的农业文明。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耕作技术:春秋-牛耕技术;汉代-牛耕普及;铁制农具、铁铧东汉-一牛挽犁铁制农具骨耜石器铁制农具青铜农具古代的曲辕犁
传统农业的特征:1、金属质农具和木质农具的应用;2、精耕细作是古代传统农业的鲜明特点。3、劳动的动力是人力、畜力和其他自然力如风力、水力。铁犁牛耕既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工具,也是主要耕作方式。4、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三)近代农业,即工业化农业时代
工业:十八世纪英国成功设计了种子条播机、脱谷机、收割机、饲料配制机;十九世纪内燃拖拉机的产生使畜力牵引为机械动力所替代,德国的齐得勒制成DDT(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二十世纪合成氨、尿素、六六六(六氯环已烷)、对硫磷等,化肥、农药工业长足发展。
生物学:十九世纪德国学者施来登、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英国学者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德国学者李比希创立了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和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建立了遗传理论,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发展了土壤学科。
在细胞学、进化论、遗传学、植物营养学的基础上,近代农业有三次大突破:
第一次:20世纪30年代美国双交玉米种的推广,由原来的亩产100kg增加到350kg;
第二次:20世纪40年代墨西哥选育的矮杆、高产、抗病、耐肥、抗倒伏、广适应的小麦品种,亩产由原来的50kg增加到250kg,并由此掀起一场“绿色革命”;
第三次: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矮杆、早熟、高产新品系IR-8,一季稻亩产可达600-650kg。
由于农业的良种化、化学化、机械化的应用,使农业的面貌焕然一新。
良种---产量潜力
化肥---增产措施
农药---病虫草害防治---稳产措施
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由此将四千年的传统农业推进到近代农业,带来了20世纪农业的高速发展。近代农业的特征是
1、机电工具和无机能源的大量应用;
2、动植物育种和科学的种植与养殖;
3、投入增加,化学品广泛应用,技术密集;
4、产业分化,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结构。
近代农业:
化学品的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然资源的破坏,能源的过度消耗,困扰着社会,于是人们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农产品
1、要成为商品即,标准、均一、规模;
2、要多品种,多品牌,多规格,以适应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需求;
3、要品质优、成本低、价格低。这就要求农业要走标准、集约、高效的道路。20世纪下半叶发生了两个重大科学事件1.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2.
计算机
信息技术(智能时代)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市场需求,以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将近代农业推进到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及其特征
1.现代农业的概念: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现代农业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具备较高的综合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第二,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产业。第三,农业成为高度商业化的产业。第四,实现农业生产物质条件的现代化。第五,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第六,实现管理方式的现代化。第七,实现农民素质的现代化。第八,实现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第九,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
产前部门产中部门产后部门科技产业信息产业金融业现代规模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立体农业设施农业加工业物流业市场与营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质粮食特色农业现代畜牧现代渔业现代林业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差异现代农业
传统农业
内涵更为丰富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具有多种功能和多样形式主要功能是提供农产品的供给以市场为导向以自给为主的取向重视生态环保不重视生态环保组织形式是产业化组织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现代农业的构成要素1.机械化A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B是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前提条件,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都靠机械完成,占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2.电气化:表现为农村电气化现代农业的构成要素提供方便洁净高效的能源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促进机械化、电子化、自动化有效减少能源使用对环境的污染改善、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代农业的构成要素3.产业化生产上以产品为重点,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经营上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为原则,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利益共同体。4.商品化适应经济全球化世界上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1.美国模式主要特点是土地密集、机械化发达,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现代农业是典型的美国模式2.日本模式走的是资源节约型和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3.西欧模式德、法等国农业资源介于美日之间,现代农业采用的是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并进的模式4.以色列模式高度资源配置,特别是节水灌溉现代农业模式4.韩国模式脱贫自立为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政策等向农业农村倾斜/x/page/o0511982woy.html?ref_vid=p0511ivnbo3/video_7633336.shtml
德国农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4%,农户不足60万户,平均每个劳动力养活124人,80%以上的农产品能够自给;德国是世界最大的农机出口国,从播种到收获全部机械化;德国农民一般都是种养结合的,每户农民年人均收入约合人民币31.5万元。德国现代农业
全国有各种联合体1079个,各类合作社1万多个。德国设立“德国农民协会”,下设有300多个地区性的组织,90%以上的农民都隶属于该协会,协会向农民提供各种无偿服务,从提供信息到维护农民的权益等,无所不包。德国的农业发展以中小家庭农场为主,90%农户经营饲养业及普通种植业,10%农户是种植葡萄、啤酒花、水果、蔬菜及烟草的专业户;
在德国,当农民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必须进行农业教育,执证上岗。20岁的茨海姆,他在农业技术学校学了三年,拿到了农艺师资格,又到美国去进修两年,获得经济管理师资格,再有两年工作经验,才能满师,而只有拿到满师证,茨海姆才有资格继续父亲的葡萄园产业。
德国的秸秆是不焚烧的。饲料仓库、牛圈、挤奶车间、生物发电站……德国人一直遵循的原则是,秸秆是自然价值链的一部分,在农业循环中有一席之地。在农场的秸秆中,有1/4用于饲料,另外3/4用于铺设牛圈,在铺设牛圈后,最终与牛的粪便混在一起,成为农场的肥料,肥沃土壤。现代农业的主要表现形态1.都市农业:将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是指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2.持续农业:农业的可持续性体现在物质生产领域以及精神生活领域,控制资源的过度消耗,发展以资源集约、经营集约、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3.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系统,使得能源消耗减少到最低程度,一切副产物都要经过再循环,提倡实用固氮植物、通过施用腐殖质肥料、实行作物轮作以及施用农家肥等来保持土壤肥力,经济上可行、环境得到保护。现代农业的主要表现形态4.有机农业:从研究土壤流失和土壤肥力兴起,不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制品,有机农业一般是小规模的,有机农业需要较高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品,有机农业不是向传统农业倒退,依然使用先进农机具、优良品种,通过轮作、种养结合等实现土地的地力保持。5.休闲农业:也叫观光农业,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弄哦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通过规划设计,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增加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新型农业。6.植物工厂:是利用环境控制和自动化高技术进行植物全年生产的体系,包括无土栽培、植物克隆技术以及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的工业化生产体系。7.农业科技园区8.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1.发展的阶段特征第一阶段:经济复苏阶段(1949~1977)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进行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等制度变革,农业生产波动发展。第二阶段:高速起步阶段(1978~1984)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展多种经营、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第三阶段:波动上升阶段(1985~1998)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行产业化经营。第四阶段:整顿调整阶段(1999~2003)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优化种植业生产结构、继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供优质农产品。第五阶段:全面提升阶段(2004至今)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支持力度、城乡统筹发展、提高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2.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由于我国各类地区资源禀赋、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导致各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水平、方式也不一样。可分为:东部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中部产业化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西部特色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台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A东部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现代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现代石油化学农业的一种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农业模式,具有安全、环保、节水、低能耗、高效等特点。显著代表是农业生态园区,集中在我国东部、东南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区。B中部产业化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的经营体制。A东北大农业:机械化、规模化B江浙集约农业:绿色生态、资源节约
C津京沪都市农业D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3.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四种具体典型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农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
1
每一次科技和工具上的重大突破和革命,都将农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农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的发展史,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表现。农业发展趋势——智慧农业农业生产日益科技化,高新技术成为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农业日益走向商品化、国际化。农产品朝多品种、高品质、无公害方向发展。从专业化生产向农工商一体化发展。各国政府都把发展农业科技作为振兴农业的一项重要事业来抓。世界农业的潮流是建立实现,“高效、低耗、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生产周期农业从开始生产到获得产品所经过的全部时间叫农业生产周期。畜牧业中,一般以饲养幼畜到获得畜产品为一个生产周期作物生育期一般指作物从播种到种子成熟所经历的时间。种植业中,一般从整地到产品收获为一个生产周期不同生产对象生育期不同,同一生产对象不同的品种、所处的生产环境不一样,也会导致生育期有所差异。(熟制、早熟、中熟、晚熟)生育期农业生产的波动性周期性的气候周期性变化市场周期性引起非周期性的突发性趋势性自然灾害环境引起生物因素其他政策因素社会因素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化肥农药增减农业生产的综合性农业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产品特殊性脆弱性农业形态是指多元要素融合而成的不同农产品(服务)、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农业形态是指多元要素融合而成的不同农产品(服务)、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根据时间的不同,分为古代农业、原生农业、早期农业、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根据社会制度的不同,分为部落农业、奴隶制农业、封建主义农业、资本主义农业、社会主义农业。根据地区和环境的不同,有都市农业、郊区农业、庭院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盐土农业、海洋农业等根据农业功能的不同,有自给农业、计划农业、创汇农业、外向型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农业的形态农业形态是指多元要素融合而成的不同农产品(服务)、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服务型农业新业态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休闲农业会展农业创意农业阳台农业生物农业智慧农业农业大数据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的形态创新型农业新业态社会化农业新业态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订单农业一类是流通、餐饮类服务型企业向前延伸产业链建立原材料直供基地;另一类是企业与农产品基地建立合作模式,将基地作为公司员工购买农产品和休闲体验场所,为公司员工提供内部福利。社区支持农业消费者提前支付预订款,农场按需求向其供应农产品农机服务农技服务土地托管动植物疫病统防统治农业众筹农产品私人定制等农业的形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农业上产的原则直接作用食物供应原料供应市场需求劳动力转移资金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转移国际收支改善生活环境改善间接作用农业与其他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农业生产的两大原则不违农时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农村产业结构1、产业:产业是指生产部门以及为其服务的经济部门和各行各业。(产业其实是一种社会分工现象,人类所从事的各种社会生产活动都是产业,产业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2、结构:结构是构成总体的各部分占全部总体的比例及其组合方式。如人口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再如产值结构、产业结构等。农村产业结构3、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组合方式。从整个国家的产业来分,我们将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划分为三大产业,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4、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它是指农村这个地域内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层次之间及其产业各层次内部的相互关系的结构,包括农村三次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各项目之间、项目中各产品之间的关系。产业结构的表示方式有两种:产值和劳动力产业的两种划分方法1.依据产业的性质来划分一产:直接从自然界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二产:加工取自自然界的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三产:为一产和二产提供社会服务的非物质生产部门。是从一产和二产的物质生产活动中衍生出来的。一产:是指广义农业,即种植业、渔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等二产:是指广义的工业,含工业和建筑业,其中工业又包括:制造业、采掘业、煤气、电力、供水等三产:一二产之外的其他产业,即广义的服务业2.依据统计口径来划分产业的划分三次产业分类依据是:国家统计局2018年修订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产业结构的演变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和国际经济竞争力强弱的反映。我们通常说的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直至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比重最小。这也就是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农村三次产业结构农村的三次产业结构:农村第一产业是指农业,即种植业、渔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等;农村第二产业是指农村的制造业和建筑业;农村第三产业是指农村的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金融、文教、旅游、地产等。农村产业结构的层次第一层次:即农村的三次产业,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种植业、渔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等;第二产业是指农村的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农村的服务业。第二层次:是指农业内部结构,即种植业、渔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的比例关系。事实上也就是农业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的层次第三层次:是指种植业内部结构,即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等之间的比例关系。第四层次:农作物内部的品种、品质结构。农村产业结构的特征(一)基础性:产业结构的演进是由低级向高级的,前一阶段的发展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因此,只有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充分发展,第二产业才能得到应有发展。(二)脆弱性: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相当脆弱,起主导作用的还是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发展慢,发展质量不足,第一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源于,基础设施差、科技进步滞后,科技储备不足、人才缺乏、流失严重、科技推广力度小,农村环境资源恶化等,二三产业规模小,效益差,经营狭隘,专业性不足,具有短期性。(三)产业关联性: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农村各产业间是相互关联的。(四)农村产业结构的内在规律:一是受自然规律支配,体现在农业的环境条件和生产对象的自然属性;二是受经济规律的支配,包括受价值规律支配,产业地位的支配,农村各产业经济中,个产业的地位不相同,有的处于先导地位,有的处于支柱地位、有的处于基础地位,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农村产业结构的特征(五)综合性和整体性:农村产业结构属于农村经济结构的分系统,而各个产业部门又是农村产业结构的子系统或因子。各个因子或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就构成农村产业结构这个综合体或有机整体。(六)系统性和层次性:农村产业结构是个多层次的复合体,是个复杂的大系统,它是由多个层次、多个级别组合而成的;(七)地域性和动态性:农村产业结构的形成及演变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严格制约。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区差异性,内地和沿海、城郊和边远山区、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不同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差异甚大,不能使用一种发展模式,而必须因地制宜。从时间方面进行考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各方面条件会不断改变,不同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农村产业结构在空间上表现为地域性特征,而在时间上则表现出动态性的特点。农村产业结构的特征农业资源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利用的有形投入和无形投入。包括自然的和人类投入的。广义上讲:指所有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社会经济技术资源的总和。狭义上讲:仅仅指农业自然资源,不包括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气候资源农业自然资源:指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能量,以及保证农业活动正常进行的自然环境条件。土地资源水资源农业生物资源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技术资源:农业生产中需要来自人类社会的物质技术投入和保证农业生产活动能正常进行所必需的经济条件。人力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资金物质技术旅游资源其他可更新资源(renewableresources):
是自我更新周期短,可年复一年,循环利用的一类资源。主要针对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辐射、水力、热量及各种生物资源等。资源的可更新性不是必然的。不可更新资源(non-renewableresources)指不能连续不断或周期性的产生、补充和更新或者其更新周期对人类经济活动来说太长的一类资源。如:煤、石油、矿石,深层地下水等。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是农业资源的基础,是生物再生产的基本条件。社会资源投入可以强化和调控自然资源,可以扩大自然资源的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反映农业发达程度和生产水平。社会资源的投入不是越多越好,社会资源的大量投入往往带来许多自然的和社会的问题,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协调才是科学之举。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结合体。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一、可用性二、有限性三、多宜兴(用途的多样性)四、整体性(体现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相互影响方面)五、区域性(数量、性质、质量、存在形式等差异上)六、可塑性76
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科技农业科学:属于科技体系的组成部分,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与其他科学相互交叉形成综合性应用科学。研究对象:自然界的动植物、微生物的运动形态及与周围各种环境间的相互关联。研究的领域:农业生物学、农业环境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农业系统科学等农业技术:是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的手段和工艺农业科技创新:指有关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新知识、新技术的产生及扩散应用,使农业生产系统的产出率得到提高的过程。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包括:公共农业研究部门、大学、推广机构、农业企业、农民、农业协会等等。77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为主的生物技术,通过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可以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改造,打破物种间遗传物质交换转移的屏障,实现定向地改变生物的某些性状。(概念)农业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社会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之一,曾经有科学家表示21世纪将是生物科技的世纪。更具体点说,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就是利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分子育种等技术手段,改良农业生产的对象即动植物、微生物品种性状,培育新品种,生产生物农药、兽药及疫苗的新技术。78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研究最活跃的技术转基因技术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转基因技术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1973-1974年,科恩(Cohen)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质粒上的抗青霉素基因转到大肠杆菌体内,揭开了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序幕。79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过程按照途径可分为人工转基因和自然转基因,按照对象可分为植物转基因技术、动物转基因技术和微生物基因重组技术。10%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20%45%转基因动物育种成效显著抗病虫农作物育种贡献大在农业上取得的重大突破80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我国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概况: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转基因作物研究。20世纪90年代育成转基因抗虫棉,一举打破国外垄断,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并拥有转基因技术专利权的国家。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自主转基因产权并实现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国家。农业生物技术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中与国外差距最小的领域之一。81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应用基因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植物基因工程植物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利用植物抗逆性研究生物农药及生物控制动物基因工程动物基因工程育种转基因动物生产医药产品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细胞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植物细胞工程植物的次级代谢产品植物再生技术动物细胞工程哺乳动物胚胎生物工程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发酵工程及酶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概念: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是以传感、通信和计算机技术为主,实现农业生产活动有关的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判译分析、存储传输和应用为一体的集成农业技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通信技术的使用。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研究的对象是:一切可能产生效应的农业系统。研究的内容包括:农业系统中内外部环境间的动态静态关联,数据采集、存储、加工、信息的传递转换等,其应用领域遍及农业的各个领域。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1.农业信息网络2.农业数据库系统3.管理信息系统4.决策支持系统5.农业专家系统6.3S技术: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7.信息化自动控制技术8.多媒体技术9.精确农业10.生物信息学11.数字化图书馆12.信息系统的管理13.国家农业研究信息系统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东北大农业|江浙节约农业|京津沪都市农业|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PPT模板下载:/moban/行业PPT模板:/hangye/节日PPT模板:/jieri/PPT素材下载:/sucai/PPT背景图片:/beijing/PPT图表下载:/tubiao/优秀PPT下载:/xiazai/PPT教程:/powerpoint/Word教程:/word/Excel教程:/excel/资料下载:/ziliao/PPT课件下载:/kejian/范文下载:/fanwen/试卷下载:/shiti/教案下载:/jiaoan/
0101浙江模式—“小承包、大经营”政府励成立村级土地合作社,推进土地承包权流转,引导整村、整组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公司流转经营。本质上是一种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政府只起着辅助、引导和促进作用,主导这一模式的是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江浙集约农业代表模式江浙两省坚持“以产业为主导,以园区为载体”,致力于提升农业持续发展动力,促进新型主体成长和加速农民收入增长。0303苏中模式———适度规模农场模式引导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村级组织集中流转,再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发展规模以上的农场,来推广农业适度经营,对农民大量转移的地区,发展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主体“土地集中型”模式,对于还没有实现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地区,则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由合作社来统一进行土地的发包、托管及其他服务,形成“合作经营型”模式。苏中作为江浙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区,具有较强的农业资源优势,但其工商企业发展落后于浙江与苏南地区,村级集体经济虽然具有一定基础,但较苏南地区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形成了介于浙江模式与苏南模式之间的“适度规模农场模式”。江浙集约农业代表模式0202苏南模式———集体合作农场模式按照“统一大规划、各级重投入、目标大产业、做成大手笔”的建设思路,将示范区分为高效农业园区(包括水产养殖与特色蔬果种植)与优质粮油基地,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构建农地管理的“集体合作农场”。本质是按照地方政府的地方产权制度建设的“集体合作农场模式”,其背后是地方政府强大的财政支持。京津都市农业都市农业的概念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教育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基本特征A在基础设施条件直接接受大都市的辐射;B直接吸纳大都市工业对农业的投入;C直接利用大都市的市场优势;D直接受大都市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整影响,普遍引入和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E直接接受大都市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F直接利用大都市的先进科技手段和科技人员指导。京津都市农业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年均降水不足500mm京津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无霜期180~200天天津还明显受海洋气候影响
京津地区农业资源都市现代农业区是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区,包括京津和河北省环京津的27个县市。该区域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突出服务、生态、优质、科技、增收、传承六大功能,着力推进五项重点任务:即以“调粮增菜、扩果控畜”为重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强化京津“菜篮子”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着力打造环京津生态保育圈;积极发展主食加工业和农产品物流业,建设布局合理、快速便捷的加工物流网络;以种业、信息化为重点,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稳步发展休闲农业、传承农耕文明,满足居民健康生活需求。着力打造服务城市、宜居生态、优质高效、科技创新、富裕农民、传承农耕文明的农业,实现农业田园景观化、产业园区化、功能多元化、发展绿色化、环境生态化,发挥率先突破、引领带动作用。京津都市农业“十四五”布局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抓好“米袋子”“菜篮子”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发展种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智慧农业、精品民宿,建设一批现代化设施农业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北京都市农业发展方向打造现代都市型农业升级版。坚持走质量兴农、科技兴农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都市型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强化农业科技、装备和服务支撑,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提升植物保护和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节水农业。
天津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北京都市农业一是鲜活食品供给二是发挥生态环保功能三是服务城市功能。天津都市农业一是依靠科技支撑二是依托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是承载都市型休闲旅游四是形成现代农业科技园五是提升农业产业组织化经营水平
京津都市农业发展经验一二三产延伸融合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0104050203地处我国4大高原之一的云贵高原,地理气候立体、热量垂直分布、光热条件充足、水资源总量丰富,具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云南气候多样。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北温带共7个气候类型,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水量充足。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南盘江、红河、伊洛瓦底江等6大水系,人均水资源超过1000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以上,南部部分地区可达1600毫米。地形多样。属典型的低纬高原立体地貌,山地、丘陵、盆地、河谷都有分布,山多坝少,坝区面积占全省陆地面积的6.45%。共有18个土类,占全国的1/4,涵盖了288个土种。拥有天然草山、草原面积2.29亿亩。环境优越。为国家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森林覆盖率超65%,居全国前列,污染少、空气优、水质清,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
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原粮仓淡水渔业特色经作开放农业高效林业山地牧业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1丰富多样2生态环保3安全优质
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4张名片4四季飘香十三五时期生猪、牛羊、蔬菜、中药材、茶叶、花卉、核桃、水果、咖啡、食用菌10大产业十四五时期粮食、茶叶、花卉、蔬菜(含食用菌)、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牛羊、生猪、乡村旅游、烟草、蔗糖、天然橡胶14大重点产业。
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2024/2/21茶叶、咖啡、花卉、中药材、核桃、肉牛、橡胶等产量全国第1位,甘蔗产量全国第2位。肉类总产量由349万吨增加到487万吨,排名从全国第12位提升至第5位,肉牛存栏量、出栏量分别排全国第1位、第2位,生猪存栏量、出栏量分别排全国第4位、第5位。高标准农田面积由2012年的不足300万亩增长至2021年的接近3000万亩,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由2012年的1687.3万吨增加到2021年的1930.3万吨。云菜近七成销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2018年起,我们连续4年评选“10大名茶”“10大名花”“10大名菜”“10大名果”“10大名中药材”,评选绿色食品“10强企业”和“20佳创新企业”。
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十年成就现代种植业发展
PPT模板下载:/moban/行业PPT模板:/hangye/节日PPT模板:/jieri/PPT素材下载:/sucai/PPT背景图片:/beijing/PPT图表下载:/tubiao/优秀PPT下载:/xiazai/PPT教程:/powerpoint/Word教程:/word/Excel教程:/excel/资料下载:/ziliao/PPT课件下载:/kejian/范文下载:/fanwen/试卷下载:/shiti/教案下载:/jiaoan/
内容一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内容二植物基础知识内容三病害基础知识
任务目录内容四虫害基础知识内容一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
对植物而言,其生存地点周围空间的一切因素如气候、土壤、生物等就是植物的环境,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称为环境因子。植物赖以生存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温度、光照、水分、土壤、大气以及生物因子等。植物的生长发育除决定于其本身的遗传特性外,还决定于外界环境因子,因此植物栽培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植物对这些环境因子的要求、适应与对环境因子的控制和调节关系。正确了解和掌握植物生长发育与外界环境因子有关的相互机制,是植物生产高产稳产的基础。内容一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农业的自然环境包括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是指农业生物周围的植被、杂草、昆虫病害等因素,它们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调节因素和制约因素。(提供自然物质能源)
非生物环境是指光、温、水、气、土等条件,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提供经济、技术方面的物质能源)(一)光1、光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光主要通过光照强度(光强)、光照时间(光长)、光谱成分(光质)三方面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1)光强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光强主要通过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光补偿点:表观光合速率(净光合速度)等于0时的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净光合速率达最大值时的光照强度。根据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作物可分为:喜光作物:光饱和点高(2~8万Lux),光补偿点高(0.05~0.1万Lux)。(水稻、玉米)喜阴作物:光饱和点低(0.5~1.0Lux),光补偿点低(<500Lux)。(云杉、冷杉)不同植物的光—净光合作用曲线(2)光长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的温度、雨量和昼夜长度等会随季节有规律地变化。不同纬度地区昼夜长度的季节性变化是很准确的。纬度愈高的地区,夏季昼愈长,夜愈短;冬季昼愈短,夜愈长;春分和秋分时,各纬度地区昼夜长度相等,均为12h。自然界一昼夜间的光暗交替称为光周期。光周期反应:作物生长发育随昼夜长短而发生规律性变化的现象。
作物开花反应类型根据开花对光周期的要求不同,作物分为:
长日照作物:日照长度超过某一临界光长,才能开花;日照越长,生育期越短的作物。(小麦、大麦、黑麦、油菜、菠菜、萝卜、白菜、甘蓝、芹菜、甜菜、胡萝卜、山茶、杜鹃、桂花、天仙子)
短日照作物:日照长度短于某一临界光长,才能开花;日照越短,生育期越短的作物。(水稻、玉米、大豆、高粱、苍耳、草莓、烟草、菊花、秋海棠、腊梅、日本牵牛)
日中性作物:开花对日照长短无明显要求的作物。(月季、黄瓜、茄子、番茄、辣椒、菜豆、君子兰、向日葵、蒲公英)天仙子必须满足一定天数的8.5~11.5h日照才能开花,如果日照长度短于8.5h它就不能开花。菊花须满足少于10h的日照才能开花。
长-短日植物:这类植物的开花要求有先长日后短日的双重日照条件,如芦荟、夜香树等。短-长日植物:这类植物的开花要求有先短日后长日的双重日照条件,如风铃草、鸭茅、瓦松、白三叶草等。中日照植物:只有在某一定中等长度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而在较长或较短日照下均保持营养生长状态的植物,如甘蔗的成花要求每天有11.5~12.5h日照。两极光周期植物:与中日照植物相反,这类植物在中等日照条件下保持营养生长状态,而在较长或较短日照下才开花,如狗尾草等。光周期反应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引种上的应用南种北引:短日作物生育期延长北种南引:长日作物生育期延长栽培管理上的应用适宜播种期的确定种植密度的调节反季节栽培环境影响分析
控制花期(菊花、杜鹃花)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烟草引至温带,春季提前
播种、抑制甘蔗开花)
低纬度地区不具备长日条件,所以一般分布短日植物,高纬度地区的生长季节是长日条件,因此多分布长日植物,中纬度地区则长短日植物共存。由于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同一种植物可以在不同纬度地区分布。例如短日植物大豆,从中国的东北到海南岛都有当地育成的品种,它们各自具有适应本地区日照长度的光周期特性。如果将中国不同纬度地区的大豆品种均在北京地区栽培,则因日照条件的改变会引起它们的生育期随其原有的光周期特性而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南方的品种由于得不到短日条件,致使开花推迟;相反,北方的品种因较早获得短日条件而使花期提前。生产上常从外地引进优良品种,以获得优质高产。在同纬度地区间引种容易成功;但是在不同纬度地区间引种时,如果没有考虑品种的光周期特性,则可能会因提早或延迟开花而造成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对此,在引种时首先要了解被引品种的光周期特性,是属于长日植物、短日植物还是日中性植物;同时要了解作物原产地与引种地生长季节的日照条件的差异;还要根据被引进作物的经济利用价值来确定所引品种。
在中国将短日植物从北方引种到南方,会提前开花,如果所引品种是为了收获果实或种子,则应选择晚熟品种;而从南方引种到北方,则应选择早熟品种。如将长日植物从北方引种到南方,会延迟开花,宜选择早熟品种;而从南方引种到北方时,应选择晚熟品种。
通过人工光周期诱导,可以加速良种繁育、缩短育种年限。如在进行甘薯杂交育种时,可以人为地缩短光照,使甘薯开花整齐,以便进行有性杂交,培育新品种。根据中国气候多样的特点,可进行作物的南繁北育:短日植物水稻和玉米可在海南岛加快繁育种子;长日植物小麦夏季在黑龙江、冬季在云南种植,可以满足作物发育对光照和温度的要求,一年内可繁殖2~3代,加速了育种进程。具有优良性状的某些作物品种间有时花期不遇,无法进行有性杂交育种。通过人工控制光周期,可使两亲本同时开花,便于进行杂交。如早稻和晚稻杂交育种时,可在晚稻秧苗4~7叶期进行遮光处理,促使其提早开花以便和早稻进行杂交授粉,培育新品种。
(3)光质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光质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不同波长的光对作物的作用
600-700nm橙黄色具最大光合活性,光合作用主要能源;促进
叶肉质、根茎形成,开花、光周期过程等
以最大速度完成。500-600nm绿色光合活性最小,略有造型作用,刺激茎延
伸、叶扩展、色素形成。400-500nm蓝紫色正常生长所必需,辐射效率比橙黄色光差
两倍,叶绿素和叶黄素吸收最强,有造型
作用,促进蛋白质合成。300-400nm
紫外线对产量影响不大,但影响植物化学成分,
可提高组织中蛋白质及维生素含量,尤对
维生素E有重要作用,提高种子萌芽率,促
进种子成熟。2、作物产量与光能利用率(1)作物产量的概念经济产量=生物学产量×经济系数(收获指数)经济产量:单位面积上收获的有经济价值的产品数量。生物学产量:单位面积上作物在整个生育期所产生的有机物质总量。主要作物的经济系数影响经济系数高低的因素:产品器官性质:营养器官为收获器官的作物经济系数往往较高产品化学组成:以淀粉(碳水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作物经济系数往往较高几种主要作物的经济系数
叶类蔬菜:1.0
薯类:0.70-0.85
烟草:0.6~0.7
水稻:0.5
小麦:0.3~0.4
玉米:0.25~0.4
棉花:0.2~0.5
油菜:0.28
大豆:0.3(2)光能利用率的概念光能利用率: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所含能量与同一地面上所获得的太阳能的比率。最大光能利用(理论)值:(100%-15%)×47%×28%×(100%-50%)×(100%-10%)≈5%15%:反射损失;
47%:光合有效辐射;
28%:光合作用转换效率;
50%:呼吸消耗;
10%:非光合器官吸收我国目前耕地平均光能利用率约:0.4%(3)作物产量与光能利用率作物产量=生物学产量×经济系数=净光合产物×经济系数=(光合面积×光合强度×光合时间-光合产物的消耗)×经济系数光合面积:光合作用叶面积,常用叶面积系数表示叶面积系数:群体总叶面积/该群体所占土地面积光合时间:延长叶片功能期,充分利用时间光合能力:因作物种类而异。(C3作物与C4作物)(4)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选育高光效品种;增加光合面积,力求全田皆绿;充分利用季节,力求四季常青;充分利用空间,力求均衡受光;科学管理(肥、CO2、水、病虫草)。(二)温度1、农业指标温度三基点温度:最低、最适、最高生物学零度:维持作物生长发育生命活动的最低温度。积温:某一生育时期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有效积温:某一时期内活动温度与生物学零度之差的和。活动积温:某一时期内大于或等于生物学零度的日平均温度累积之和。主要农作物的三基点温度作
物
最适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小
麦25-313-531-37大
麦25-313-531-37燕麦、稞麦25-313-531-37荞
麦25-313-537-44豌
豆301-235水
稻30-3510-1240玉
米37-445-1045-50高
粱30-316-744-45甘
薯25-301835大
豆301040棉花25-311546积温与宜种作物≥10℃积温可能栽培的作物1000以下
基本上无作物栽培(作物籽粒不能成熟)1000~1500早熟马铃薯、早熟大麦(青稞)、早熟燕麦(莜麦)、早熟春小麦、早熟荞麦、早熟甜菜、早熟根菜类蔬菜等1500~2000马铃薯、大麦、小麦、燕麦、油菜、胡麻、豌豆、蚕豆、荞麦、早熟糜子、甜菜、早熟耐寒蔬菜2000~2500特早熟水稻、早熟玉米、早中熟谷子、早熟高粱、早熟大豆、甜菜2500~3000早熟水稻、中晚熟玉米、中晚熟高粱、中晚熟谷子、中晚熟大豆、早熟芝麻、向日葵3000~3500特早熟陆地棉、花生、早中熟水稻、甘薯、芝麻
3500~4000早中熟陆地棉、中晚熟水稻、甘薯、芝麻
4000~4500中熟陆地棉、晚熟水稻、特早熟细绒棉4500~7500中晚熟陆地棉、早中晚熟细绒棉、双季连作稻
7500以上
水稻一年可三熟、玉米、甘薯可冬种积温与作物熟制≥10℃积温可能采用的熟制3400℃以下一年一熟3400~4000℃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冬小麦复种早熟糜子、荞麦等)4000~4800℃一年二熟(冬小麦复种玉米、谷子、甘薯、大豆或稻麦两熟)4800℃以上一年三熟(双季稻加冬作油菜、大麦或小麦)2、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在适宜范围内,作物生长发育速率随温度增加而加快。变温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春化反应:有些作物在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需要一定的低温刺激才能进行开花结实,这一种低温刺激称为春化反应,需要低温刺激的阶段称为春化阶段。根据需要低温刺激的程度不同,作物可分为春性、半冬性、冬性品种。3、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估测作物生育速度、预测生育期,确定播种期。制定农业区划,安排作物布局,确定种植制度。4、极端温度对作物的危害高温危害:间接伤害、直接伤害低温危害:冷害:0℃以上低温对喜温作物造成的危害
冻害:冰点以下低温使作物组织内结冰而造成的危害(三)水1、水对作物生长发育的作用(1)生理作用成分:原生质的主要组成成分(70~90%)原料: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溶剂:是生化反应和物质吸收、运输的溶剂介质:许多代谢过程的反应物质固姿:水的膨压作用使植物具有固定的姿态。(2)生态作用以水调气、以水调温、以水调肥、以水压草、以水压盐(碱)、以水控蘖。2、土壤水分的种类及性质根据水分存在形态、位置及性质,土壤水分分为:束缚水(吸湿水):借助分子引力与静电引力紧紧吸附于土粒周围不易移动,不能被作物利用。(无效水)毛细管水:存在于小孔隙间,借助于表面张力而保持地水中,随外界压力改变而移动。作物利用的主要成分。重力水(自由水):存在于大孔隙中,易被作物利用,也易流失。(过剩水)3、作物的需水量蒸腾系数:作物每生产1克干物质所消耗的水分的克数。水分临界期:作物一生中对水最敏感的时期。最大需水期:作物一生中需水量最大的时期。4、旱害与涝害(1)旱害大气干旱:气温高空气相对湿度小(10~20%),作物叶片蒸腾量超过根系吸水量导致作物体内水分不平衡而发生萎蔫。土壤干旱:土壤水分不足根系吸收不到足够的水分而导致作物体内水分不平衡。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受害程度不同,一般在需水临界期和最大需水期受害最重。(2)涝害:土壤水分长期过多,土壤严重缺氧,导致根系不能正常呼吸而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现象。(四)养分1、作物的必需营养元素确定必需元素的三条标准:(1)作物完成从种子到种子整个生活周期所不可缺少的。(2)缺少时,会呈现出专一的、特殊的缺素症。唯有补充满足这种元素以后,症状才会消失。(3)在作物营养生理上必须具有直接作用的效果,而不只是起改善环境条件的间接作用。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16种。(C、H、O、N、P、K、Ca、Mg、S、Fe、Mn、Zn、Cu、Mo、B、Cl)、)大量营养元素:一般占干物质的0.1%以上。(C、H、O、N、P、K、Ca、Mg和S(Ca、Mg和S又称中量元素)微量营养元素:一般占干物质的0.1%以下。(Fe、B、Mn、Cu、Zn、Mo、Cl和Ni)2、各种矿质元素的营养作用氮:蛋白质核酸的主要成分。缺氮时叶片黄化(下部叶片先退绿黄化),生长迟缓,植株瘦小。磷:核酸磷脂ATP等的主要成分。缺磷时叶片深绿或紫红色,生长迟缓,株型瘦小,分枝分蘖少。钾:维持膨压,保持吸水力,调节气孔,促进光合产物运输。缺钾时从老叶开始,叶尖叶缘发黄变褐,干枯破裂,呈火烧状。钙: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缺钙时新生组织(根尖茎尖)畸形坏死,禾本科作物幼叶粘连,不能正常展开。镁:叶绿素的组成成分。缺镁时从老叶开始,叶片呈网纹(条纹)花叶(叶肉黄化、白化,叶脉残留绿色)。硫:蛋白质的组成成分。缺硫与缺氮症状相似。铁:叶绿素合成必需物之一。缺铁时新叶呈失绿症,即出现网纹(条纹)花叶。锰:水光解酶成分,维持叶绿体正常结构与功能。缺锰时出现失绿症(与缺铁相似,但程度比缺铁要轻)。硼:促进糖分运输,影响繁殖器官发育。缺硼时生长点萎缩死亡,组织崩坏木栓化变硬变脆,花而不实。铜:叶绿体铜蛋白氧化酶成分。缺铜叶叶片呈现失绿症。禾本科作物易缺铜,叶尖发白、干枯,穗发育不全。钼:硝酸还原酶成分。缺钼时豆科作物缺钼与缺氮相似,叶缘上卷成杯形;十字花科缺钼时叶肉退化只残留中肋而呈“鞭尾”。氯:水光解需氯的参与。缺氯时细胞组织增殖速率降低。蕃茄缺氯时茎端小叶黄化、扭曲、白化坏死。常用氮肥的性质
化学成分含氮量(%)性质硫酸铵(NH4)2SO4
21生理酸性,速效硝酸铵NH4NO3
34中性,速效氯化铵NH4Cl24~25生理酸性,速效石灰氮CaCN220碱性尿素CO(NH4)246中性,不宜作种肥氨水NH3.H2O16~25碱性,挥发性、腐蚀性强,不宜作种肥碳酸氢铵NH4HCO3
17.5弱碱性,易吸湿挥发,不宜作种肥碳酸铵(NH4)2CO317~29酸性,速效常用磷肥的性质
化学成分含P2O5(%)性质过磷酸钙(粒状)
Ca(H2PO4)2·2CaSO4
19.5酸性,速效过磷酸钙(粉状)
Ca(H2PO4)2·2CaSO414-20酸性,速效重过磷酸钙Ca(H2PO4)2
44-48酸性,速效钢渣磷肥Ca4P2O911-12碱性,速效磷酸铵(NH4)3PO4
20钙镁磷肥α-Ca3(H2PO4)·CaO·MgO·SiO214-20灰绿色粉末,弱酸溶性,不溶于水,酸性易吸湿结块常用钾肥的性质
化学成分含K2O(%)性质氯化钾KCl50~60酸性,速效硫酸钾K2SO448酸性,速效硝酸钾KNO345酸性,速效钾盐15~25速效(五)土壤1、土壤的组成土壤:土壤是地球岩石圈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组成的三相系统。最适宜于旱地作物生长的土壤三相体积比为:
固:液:气=50%:25%:25%。土壤肥力:在作物生长期间,土壤能持续不断适量地供给并调节作物生长所需的扎根及水、肥、气、热条件。土壤的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称为四大肥力因素。2、土壤的质地与结构土壤机械组分:土壤固相中大小不等的固体颗粒。分成五级:石砾>2mm
粗砂2-0.2mm
细砂0.2-0.02mm
粉砂0.02-0.002mm
粘粒<0.002mm土壤质地:各级土粒在土壤重量中所占的百分数(各粒级土粒
配合的比例)。一般分成三大类:砂土类:含砂85%以上,粘粒15%以下。大孔隙多,保水保肥性差,土温变化大。壤土类:含砂40-85%,粘粒15-60%。孔隙适中,通透性好。粘土类:含砂40%以下,粘粒60%以上。粘重闭结,保肥蓄水性好。土温变化小。土壤结构:土壤颗粒不是以单粒状态存在,而是以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团聚体形式存在,这种团聚体就称为土壤结构。常见的有:团粒结构:在腐殖质作用下形成近似球形较疏松的多孔小团。直径0.25-10mm。块状结构:土粒粘连成较坚实的土块,直径在10mm以上。片状结构:(稻田及犁底层)土粒粘连成坚实紧密的薄片,成层排列)3、土壤的酸碱度土壤的酸碱度:指土壤溶液的酸碱度,用pH表示。一般在4~9之间。我国的土壤酸碱性分成五级:强酸性酸性中性碱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厂房水电劳务合同范本
- 农民工代领工资协议书
- 别墅出租居间合同范本
- 合伙购买机械合同范本
- 合伙合同退出协议范本
- 厂房外墙喷漆合同范本
- 位承包洗车厂合同范本
- 协议合同加盟合同范本
- 合伙人租房合同协议书
- 号卡代理协议合同范本
- 2025年年国产AI芯片和高性能处理器厂商排名和行业趋势报告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烘焙花生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 美容牙科的色彩学原理课件
- 红色文化基地课件
- 干花的制作与欣赏课件
- JJF 1072-2000-齿厚卡尺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4.11 多姿多彩的植物 - 苏教版(共25张PPT)
- 简易呼吸器课件
- 《课题结题报告》PPT课件.ppt
- 个人劳动仲裁申请书的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