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课件_第1页
系统解剖课件_第2页
系统解剖课件_第3页
系统解剖课件_第4页
系统解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體系統解剖學

緒論一、人體解剖學的定義定義:解剖學(anatomy)是研究人體形態結構的科學,是一門醫學基礎課程。“沒有解剖學就沒有醫學”

恩格斯

任務:理解和掌握正常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形態位置、形態和組成以及人體各局部的結構配布關系。1.按研究的方法分:二、人體解剖學的分科

大體解剖學grossanatomy系統解剖學

systematicanatomy

按功能系統描述人體器官形態結構局部解剖學

topographicanatomy

按局部分區研究人體結構配布顯微解剖學microanatomy組織學histology細胞學cytology

特種解剖學

描述解剖學功能解剖學進化解剖學發育解剖學

2.按研究的觀點分:3.按運用的目的分:醫用解剖學藝用解剖學運動解剖學

三、解剖學發展簡史我國: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內經》中已有記載。

兩宋時代《五臟六腑》、《存真圖》有描述。

清代王清任編著的《醫林改錯》有更為詳細的描述。解放後特別是近20年來,我國解剖學發展很快,已成為當代世界解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Hippocrates西方:古希臘人

(西元前460~377年)已觀察記載了顱骨的形態。Galen古希臘名醫、解剖學家

(130~200)

著有最早較完整的解剖學論著《醫經》

Vesalius當時比利時人

(1514~1564)現代解剖學的奠基人16世紀以後,解剖學發展迅速。特別是20世紀以來,新理論、新發現不斷湧現,為解剖學研究開闢了新天地。頭部:顱、面兩部頸部:頸、項兩部背部胸部腹部盆會陰部左右上肢:上肢根和自由上肢(臂、前臂和手)

左右下肢:下肢根和自由下肢(大腿、小腿和足)

(一)人體形態分部四肢四、人體的分部和器官系統軀幹運動大系:骨、骨連結和肌系統內臟大系: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系統脈管大系:心血管和淋巴系統感受大系:位、聽感受系統(主要)調節大系:神經和內分泌系統

(二)人體結構系統(一)標準姿勢

直立,兩眼向前平視,

垂臂,手掌向前,

并足,腳趾在前。

五、人體解剖學的基本術語(二)方位術語

上下(superiorinferior)前後(anteriorposterior)內側外側(mediallateral)內外(internalexternal)深淺

(deepsuperficial)左右(leftright)內外

淺深深淺深淺深淺上或近側下或遠側肩臂尺側橈側手掌腓側脛側後或背側前或腹側(三)軸和麵

軸axis:垂直軸verticalaxis矢狀軸sagittalaxis冠狀軸

frontalaxis矢狀面矢狀面sagittalplane冠狀面coronalplane水平面horizentalplane面plane:冠狀面水平面

骨藉骨連結構成人體支架——骨骼

skeleton。對人體起著支持體重、保護內臟器官和運動等作用。成人骨共有206塊。

總論

一、骨的分類

1.按其位置分為:中軸骨(80)顱骨(29塊,其中聽小骨6塊)軀幹骨(51)附肢骨(126)上肢骨(64)下肢骨(62)2.根據形狀的不同分為:長骨longbone短骨shortbone扁骨flatbone不規則骨irregularbone

長骨longbone多位於四肢,呈管狀,分一體兩端。

骺軟骨(幼年)

骺線(成年)短骨(shortbone)

近似立方形,往往成群連結在一起,具彈性、耐壓,如腕骨、跗骨。扁骨(flatbone)

呈板狀,主要構成體腔的壁,對腔內器官有保護作用。不規則骨(irregularbone)

形狀不規則,如椎骨。二、骨的構造

骨由骨質、骨膜和骨髓構成,並有血管和神經分佈。

(一)骨質bonysubstance

密質:既緻密又堅硬,抗壓和抗扭曲。

松質:骨小梁交織構成,呈海綿狀。(二)骨膜periosteum構成:緊貼在骨表面的一層纖維結締組織。功能:具有保護、營養、再生和感覺等功能。(三)骨髓bonemarrow定義:充填於骨髓腔和松質的間隙內的疏松結締組織。分類:紅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黃骨髓:5歲以後長骨骨髓腔內的紅骨髓逐漸被脂肪組織所代替而成。(四)骨的血管和神經

長骨的動脈來自滋養動脈、幹骺端動脈、骺動脈和骨膜動脈。不規則骨、短骨和扁骨來自骨膜動脈或滋養動脈。骨的神經有內臟傳出神經分佈血管,軀體傳入神經分佈骨膜。三、骨的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有機質:是骨膠原和粘多糖蛋白,使骨具有一定的韌性和彈性。無機質:為無機鹽(主要是磷酸鈣),使骨具有一定的硬度和脆性。

人群

有機質

無機質特點幼兒1/21/2不易骨折,易變形成人1/32/3彈性和硬度都好老年人1/43/4脆性較大,易骨折幼兒骨折------青枝骨折中軸骨附肢骨軀幹骨顱骨上肢骨下肢骨一、軀幹骨椎骨

24塊骶骨

1塊尾骨

1塊胸骨

1塊肋

12對包括(51塊)組成: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幼兒5塊4-5塊成人1塊骶骨1塊尾骨(一)椎骨7塊12塊5塊基本形態:椎體椎弓椎弓根:

椎上、下切跡

椎弓板棘突突起(7)

橫突上關節突下關節突

椎孔椎管椎間孔椎體椎弓根椎弓板上關節突橫突棘突下關節突各部椎骨主要特徵頸椎

椎體小椎孔大橫突孔棘突末端分叉橫突孔寰椎

無椎體、棘突、關節突組成:前弓、後弓、側塊後弓前弓樞椎

齒突隆椎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計數標誌胸椎

上、下肋凹橫突肋凹上肋凹下肋凹橫突肋凹腰椎

椎體大椎孔小棘突寬而短間隙寬骶骨和尾骨

骶骨由5塊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骶管裂孔骶角胸骨柄3部分胸骨體劍突

胸骨角(二)胸骨(三)肋肋骨肋肋軟骨

真肋假肋

浮肋肋弓12345678109肋頭

肋頸

肋結節

肋體

肋溝

肋角肋

骨上肢帶骨自由上肢骨鎖骨肩胛骨肱骨橈骨尺骨手骨二、上肢骨(一)鎖骨特徵:

1.橫位“S”形

2.

一體兩端

特徵:

兩面、三緣、三角(二)肩胛骨關節盂肩峰喙突眶上切跡岡上窩岡下窩肩胛下窩肩胛岡上端肱骨頭解剖頸外科頸肱骨體

三角肌粗隆橈神經溝下端

內上髁外上髁尺神經溝鷹嘴窩(三)肱骨肱骨頭

橈骨頭

橈骨粗隆

橈骨莖突

尺切跡

滑車切跡

鷹嘴

冠突

橈切跡

尺骨頭

尺骨莖突(四)橈骨(五)尺骨橈骨粗隆橈骨莖突鷹嘴冠突腕骨:8塊近側列:遠側列:手舟骨大多角骨月狀骨小多角骨三角骨頭狀骨豌豆骨鉤骨

掌骨:5塊指骨:14塊近節指骨中節指骨遠節指骨(六)手骨下肢帶骨:自由下肢骨髖骨三、下肢骨股骨髕骨脛骨腓骨足骨髂骨坐骨恥骨(一)髖骨髂骨坐骨股骨頭、股骨頸大轉子、小轉子內側髁、外側髁內上髁、外上髁收肌結節主要結構(二)股骨(三)髕骨

內側髁

外側髁

髁間隆起

脛骨粗隆

內踝

腓骨頭

外踝(四)脛骨(五)腓骨跗骨

距骨跟骨足舟骨內側楔骨中間楔骨外側楔骨骰骨蹠骨趾骨(五)足骨四、顱骨分離顱骨顱的整體觀顱腦顱骨面顱骨8塊成對顳骨頂骨

(一)腦顱骨額骨不成對篩骨蝶骨枕骨額鱗眶部鼻部額

骨篩板垂直板篩骨迷路篩

骨體大翼小翼翼突蝶

骨枕

骨鱗部鼓部岩部顳

骨頂

骨15塊成對(一)面顱骨不成對犁骨下頜骨舌骨上頜骨齶骨顴骨鼻骨淚骨下鼻甲額突顴突牙槽突齶突一體:上頜體四突上頜

骨一體兩支下頜骨下頜體下頜支舌骨和梨骨齶骨(三)腦顱整體結構顱

蓋內面外面顱

底內面觀顱前窩篩孔視神經管眶上裂破裂孔圓孔卵圓孔棘孔舌下神經管內口頸靜脈孔顱中窩顱後窩骨齶頸動脈管外口頸靜脈孔莖乳孔下頜窩關節結節舌下神經管外口顱

底外面觀眶骨性鼻腔骨性口腔(四)面顱整體結構底尖:視神經管上壁:淚腺窩內側壁:淚囊窩下壁外側壁眶頂底外側面鼻中隔骨性鼻腔鼻旁竇paranasalsinuses額竇上頜竇篩

竇蝶

竇鼻旁竇及其開口

名稱開口額竇上頜竇

前組篩竇中組後組蝶竇中鼻道上鼻道蝶篩隱窩顳窩:翼點顳下窩翼齶窩顱側面觀

1.新生兒顱與身長之比(1:4)遠大於成人(1:8);

2.新生兒腦顱與面顱之比(7:1)較成人(3:1)大;

3.顱囟:骨與骨的間隙被結締組織封閉,稱為顱囟。前囟:一般在一歲半左右閉合後囟:出生後不久閉合4.新生兒面顱的上、下頜骨不發達,鼻旁竇未發育,口鼻很小。

(五)新生兒顱的特徵定義骨與骨之間的稱為骨連結。骨連結的分類直接連結間接連結總論連接裝置

分類:

纖維連結

fibrousjoint

軟骨連結

cartilaginousjoint

骨性結合

synosteosis

一、直接連結定義:骨與骨之間藉纖維結締組織、軟骨或骨直接連結,兩骨之間無間隙,不活動或僅有少許活動。纖維結締組織軟骨骨(一)纖維連結兩種形式:韌帶連結syndesmosis縫suture(二)軟骨連結分類:透明軟骨結合:常見於幼年時期,成年後骨化形成骨性結合。

纖維軟骨聯合(三)骨性連結通常由纖維連結和軟骨連結骨化而成。蝶枕結合返回目錄二、間接連結

關節

滑膜關節骨連結的最高分化形式。

特點:⑴相對骨面間存在含滑液的腔隙⑵僅藉周圍纖維結締組織相連結⑶具有較大的活動性關節的基本結構關節面articularsurface關節囊articularcapsule關節腔articularcavity1、關節面指參與構成關節的相關各骨的接觸面關節軟骨

關節面關節軟骨外層:纖維膜內層:滑膜2、關節囊纖維結締組織膜分層:滑膜形成結構:功能:產生滑液滑膜襞:脂肪墊滑膜囊:減少摩擦滑膜襞滑膜囊滑膜絨毛圍成:

由關節面的關節軟骨和關節囊滑膜層圍成3、關節腔特點:1.密閉的腔隙2.內含少量滑液3.呈負壓狀態功能:

對維持關節的穩固有一定作用關節的輔助結構韌帶關節內軟骨關節唇1、韌帶構造:緻密結締組織束分類:囊內韌帶囊外韌帶功能:限制關節過度運動,加強關節的穩定性2、關節內軟骨關節盤articulardisc是指位於兩關節面之間的纖維軟骨盤,將關節腔分為上下兩部分。如關節盤呈半月形,則稱為半月板menisci。

作用:調整關節面的適應性,緩衝衝擊和震盪,增加關節的運動形式和範圍。關節唇articularlabrum是指附著於關節窩周緣的纖維軟骨環。

作用:加深關節窩,增大關節面,增加關節的穩定性。(三)關節的運動關節的運動方式取決於關節面的形狀、運動軸的數量和位置。旋轉:

垂直軸收、展:矢狀軸屈、伸:冠狀軸基本方式:5種環轉:滑動:屈外展旋內(四)關節的分類關節通常根據關節面的形狀和運動軸的數目分為三大類:單軸關節:如屈戌關節、車軸關節雙軸關節:如橢圓關節、鞍狀關節多軸關節:如球窩關節、平面關節一、軀幹骨的連結脊柱胸廓(一)脊柱的骨連結脊柱:

24塊椎骨、1塊骶骨、

1塊尾骨連結而成。1.椎體間的連結椎間盤前縱韌帶後縱韌帶椎間盤定義構成作用2.椎弓間的連結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和項韌帶橫突間韌帶關節突關節3.寰椎與枕骨及樞椎的關節寰枕關節

寰樞關節前面觀後面觀側面觀:

生理性彎曲4.脊柱的整體觀(二)胸廓的骨連結胸廓:

12塊胸椎、12對肋、

1塊胸骨連結而成。1.

肋椎關節肋頭關節肋橫突關節2.肋與胸骨的連結第一胸肋結合胸肋關節肋軟骨連結:

肋弓

胸廓上口胸廓下口胸骨下角肋間隙3.胸廓的整體觀吸氣呼氣胸鎖關節肩鎖關節喙肩韌帶

喙肩弓1.上肢帶骨的連結(三)上肢骨的連結肩關節肘關節前臂骨的連結手關節2.自由上肢骨的連結肩關節組成:肱骨頭+肩胛骨關節盂特點:1.是人體最靈活的關節

2.頭大盂淺,有盂唇

3.關節囊內有肱二頭肌長頭腱通過

4.關節囊薄而鬆弛,下壁最為薄弱,肱骨頭易向前下方脫位。運動:屈和伸;收和展;旋轉;環轉

肘關節肱尺關節肱橈關節橈尺近側關節

橈側副韌帶韌帶尺側副韌帶

橈骨環狀韌帶前臂骨的連結前臂骨間膜橈尺近側關節橈尺遠側關節手關節橈腕關節腕骨間關節腕掌關節

拇指腕掌關節掌骨間關節掌指關節指骨間關節恥骨聯合

骶骨與髖骨的連結骨盆1.下肢帶骨的連結(四)下肢骨的連結恥骨聯合

骶骨與髖骨的連結1.骶髂關節2.骶結節韌帶和骶棘韌帶坐骨大、小孔構成:由骶、尾骨和左右髖骨連結而成。分部:大、小骨盆界線(上口):骶岬、弓狀線、恥骨梳、恥骨脊、恥骨聯合上緣骨盆下口:尾骨尖、骶結節韌帶、坐骨結節、坐骨支、恥骨下支、恥骨聯合下緣恥骨下角骨盆恥骨下角2.自由下肢骨的連結髖關節膝關節小腿骨的連結足關節髖關節組成:髖臼+股骨頭特點:1.頭大窩深,有髖臼唇

2.囊內、囊外均有韌帶加強

3.股骨頸後外1/3未被關節囊包繞

4.關節囊下壁薄弱,股骨頭易向下方脫位運動:屈伸;收展;旋轉;環轉

膝關節組成: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特點:1.是人體最大最複雜的關節

2.囊內有前、後交叉韌帶

3.囊內有內、外側半月板

4.有滑膜囊和滑膜襞運動:屈伸;半屈位時可做輕度的旋轉足關節1.距小腿關節(踝關節)2.跗骨間關節3.跗蹠關節4.蹠骨間關節5.蹠趾關節6.趾間關節定義:指跗骨和蹠骨借其連結形成凸向上的骨弓結構:內側縱弓外側縱弓橫弓作用:增加了足的彈性、緩衝震盪保證了足底著地支撐時的穩固性保護足底的血管神經

足弓組成心heart動脈artery靜脈vein毛細血管capillary血液迴圈bloodcirculation體循環systemiccirculation肺循環pulmonarycirculation心的位置

心的毗鄰心的外形:

一尖:即心尖(左側第5肋間隙鎖骨中線內側1~2cm)

一底:即心底

四面:胸肋面,膈面,肺面

四溝:冠狀溝,前室間溝,後室間溝,房間溝

心尖切跡房室交點

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心腔心的構造

心壁的構造

房間隔和室間隔

纖維支架

竇房結--正常起博點結間束房室結--潛在起博點房室束(His束)左、右束支

Purkinje纖維網心的傳導系動脈前室間支

左冠狀動脈旋支後室間支

右冠狀動脈左室後支靜脈

心大靜脈心中靜脈冠狀竇右心房心小靜脈心前靜脈心最小靜脈各心腔

心的血管

纖維心包漿膜心包(壁層、髒層)

心包腔心包竇

心包橫竇心包斜竇心包前下竇心包pericardium心的體表投影

右上點

左上點

左下點

右下點心纖維性支架

右纖維三角左纖維三角

4個瓣纖維環

房間隔

卵圓窩處最薄室間隔

肌部房室部膜部室間部(室缺好發部位)

心內膜

心肌層

心外膜

右心房rightatrium以界溝和界脊為界:

固有心房腔靜脈竇上腔靜脈口下腔靜脈口冠狀竇口出口--右房室口

卵圓窩

Koch三角入口右心室rightventricle

借室上脊分為:流入道(竇部)

隔緣肉柱(節制索)

三尖瓣複合體流出道

(漏斗部、動脈圓錐)

肺動脈口肺動脈瓣

左心房leftatrium

左心耳肺靜脈口左房室口左心室leftventricle

借二尖瓣前瓣分為:流入道(竇部)

二尖瓣複合體流出道

(主動脈前庭)

主動脈口主動脈瓣

主動脈竇

概述

定義器官外動脈分佈的基本規律器官內動脈分佈肺循環的動脈動脈韌帶升主動脈左、右冠狀動脈頭臂幹右頸總動脈、右鎖骨下動脈主動脈弓左頸總動脈左鎖骨下動脈

胸主動脈

降主動脈

腹主動脈

髂總動脈

髂內動脈

髂外動脈

主動脈小球(化學感受器)主動脈弓神經末梢(壓力感受器)體循環的動脈頸總動脈commoncarotidartery

頸內動脈---詳見神經系統甲狀腺上動脈舌動脈頸外動脈面動脈顳淺動脈上頜動脈腦膜中動脈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頸動脈小球(化學感受器)鎖骨下動脈subclavianartery

鎖骨下動脈

腋動脈

肱動脈橈動脈尺動脈掌淺弓掌深弓胸主動脈thoracicartery壁支

肋間後動脈肋下動脈膈上動脈髒支

食管支支氣管支心包支腹主動脈abdominalartery壁支

膈下動脈腎上腺上動脈腰動脈骶正中動脈成對髒支

腎動脈腎上腺下動脈

腎上腺中動脈睾丸(卵巢)動脈不成對髒支

肝固有動脈胃十二指腸動脈膽囊動脈胃網膜右動脈胰十二指腸上動脈胰支胃後動脈胃短動脈胃網膜左動脈脾支胃右動脈肝左動脈肝右動脈

腹腔幹胃左動脈

肝總動脈脾動脈

腸系膜上動脈

腸系膜下動脈髂內動脈internaliliacartery壁支閉孔動脈

臀上動脈和臀下動脈髒支臍動脈膀胱下動脈直腸下動脈

陰部內動脈

子宮動脈髂外動脈髂外動脈externaliliacartery股動脈腘動脈脛前動脈脛後動脈足底弓腹壁淺動脈旋髂淺動脈陰部外動脈股深動脈

旋股內側動脈旋股外側動脈

陰部內動脈子宮動脈

腹腔幹coeliactrunk

胰十二指腸下動脈空腸和回腸動脈中結腸動脈右結腸動脈回結腸動脈

闌尾動脈腸系膜上動脈superiormesentericartery

左結腸動脈乙狀結腸動脈直腸上動脈腸系膜下動脈inferiorcolicartery椎動脈胸廓內動脈甲狀頸幹

甲狀腺下動脈肋頸幹胸肩峰動脈胸外側動脈肩胛下動脈旋肱前、後動脈肱深動脈尺側上副動脈尺側下副動脈尺動脈:骨間總動脈掌淺支橈動脈:掌淺支拇主要動脈特點

有靜脈瓣體循環靜脈有淺靜脈和深靜脈之分靜脈吻合豐富靜脈變異多見

硬腦膜竇板障靜脈板障靜脈肺循環的靜脈

肺靜脈體循環的靜脈上腔靜脈系下腔靜脈系心靜脈系上腔靜脈系頭頸部靜脈

顳淺靜脈上頜靜脈

頭部靜脈下頜後靜脈內眥靜脈面靜脈耳後靜脈枕靜脈頸外靜脈頸內靜脈顱內靜脈舌靜脈、甲狀腺上靜脈上肢靜脈手背靜脈網頭靜脈貴要靜脈腋靜脈鎖骨下靜脈

肱靜脈手部深靜脈尺靜脈橈靜脈胸部靜脈奇靜脈

右肋間後靜脈食管靜脈支氣管靜脈心包靜脈半奇靜脈

左側下部肋間後靜脈副半奇靜脈

左側上部肋間後靜脈椎靜脈叢

溝通顱內、外靜脈上、下腔靜脈系的重要通道

下腔靜脈系下腔靜脈

↑髂總靜脈

↑↑

髂內靜脈髂外靜脈

股靜脈下肢靜脈足背靜脈弓足部深靜脈脛前靜脈脛後靜脈腘靜脈股靜脈髂外靜脈小隱靜脈大隱靜脈腹壁淺靜脈旋髂淺靜脈陰部外靜脈股內側淺靜脈股外側淺靜脈腹盆部靜脈髂外靜脈髂內靜脈髂總靜脈下腔靜脈

壁支:膈下靜脈

腰靜脈腰升靜脈髒支:睾丸(卵巢)靜脈腎上腺靜脈腎靜脈肝靜脈肝門靜脈系

特點:兩端均為毛細血管無靜脈瓣

屬支:腸系膜上靜脈腸系膜下靜脈脾靜脈胃左靜脈胃右靜脈膽囊靜脈附臍靜脈肝門靜脈系與上、下腔靜脈系之間的交通途徑

食管靜脈叢直腸靜脈叢臍周靜脈網腹後壁小靜脈(Retzius靜脈)淋巴系統的組成:淋巴管道淋巴組織淋巴器官

包括淋巴結、脾、胸腺和扁桃體圖毛細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幹淋巴導管左、右頸幹左、右鎖骨下幹左、右支氣管縱隔幹左、右腰幹腸幹右淋巴導管左淋巴導管(胸導管)胸導管thoracicduct腹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結群不成對臟器腹腔淋巴結腸系膜上淋巴結腸系膜下淋巴結腸幹成對臟器腰淋巴結腰幹盆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結群盆腔及盆壁髂內淋巴結髂總淋巴結腰淋巴結腰幹下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結群足和小腿淋巴腹股溝淺淋巴結腹股溝深淋巴結腘淋巴結髂外淋巴結髂總淋巴結腰淋巴結腰幹頭頸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結群頦下淋巴結頭頸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結群下頜下淋巴結腮腺淋巴結耳後淋巴結枕淋巴結頸外側淺淋巴結頸外側深淋巴結頸前淋巴結頦下淋巴結頸幹上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結群上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結群手部淋巴肘淋巴結外側淋巴結鎖骨下幹中央淋巴結尖淋巴結肩胛下淋巴結胸肌淋巴結腋淋巴結縱隔後淋巴結肋間淋巴結胸骨旁淋巴結縱隔前淋巴結呼吸道周圍淋巴結胸腔的淋巴管和淋巴結群支氣管縱隔幹

感受器receptor

外感受器---分佈於皮膚、口腔、視器、聽器等內感受器---分佈於內臟、血管壁等處本體感受器---分佈於肌、肌腱、關節、內耳等感覺器sensoryorgans視器visualorgan第一節眼球

前極後極眼軸視軸眼球眼球壁眼球內容物外膜(纖維膜)中膜(血管膜、色素膜、葡萄膜)內膜(視網膜)角膜鞏膜虹膜睫狀體脈絡膜~虹膜部~睫狀體部~脈絡膜部房水晶狀體玻璃體~盲部~視部眼副器眼瞼結膜淚器眼球外肌眶脂體及眶筋膜角膜(cornea)鞏膜(sclera)鞏膜靜脈竇外膜中膜虹膜(iris)

瞳孔-瞳孔括約肌瞳孔開大肌睫狀體(ciliarybody)

睫狀肌脈絡膜(choroid)

中膜內膜色素層神經層

視細胞雙極細胞節細胞

視杆細胞視錐細胞雙極細胞節細胞光線方向神經衝動傳導方向

視神經盤opticdisc

黃斑maculalutea

中央凹foveacentralis內膜

房水迴圈:

睫狀體-→後房-→前房--→鞏膜靜脈竇-→眼靜脈瞳孔前房角房水aqueoushumor晶狀體lens

看近物:睫狀肌收縮→睫狀小帶放鬆→晶狀體凸度增大→屈光力增強

看遠物:睫狀肌舒張→睫狀小帶緊張→晶狀體凸度減小→屈光力減弱玻璃體vitreousbody

屈光裝置

角膜房水晶狀體玻璃體眼瞼eyelids皮膚皮下組織肌層瞼板瞼結膜瞼結膜球結膜結膜穹結膜囊結膜conjunctiva淚腺淚道淚器lacrimalapparatus淚點淚小管淚囊鼻淚管眼球外肌上瞼提肌上直肌下直肌內直肌外直肌上斜肌下斜肌眶脂體和眶筋膜眼的動脈眼的靜脈

前庭蝸器vestibulocochlearorgan前庭蝸器(位聽器,耳)外耳中耳內耳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咽鼓管乳突竇和乳突小房骨迷路膜迷路骨半規管前庭耳蝸膜半規管橢圓囊和球囊蝸管外耳externalear耳廓外耳道軟骨部骨部鼓膜緊張部鬆弛部

光錐檢查鼓膜方法鼓膜tympanicmembrance上壁:蓋壁下壁:頸靜脈壁前壁:頸動脈壁

咽鼓管開口後壁:乳突壁外側壁:鼓膜壁內側壁:迷路壁

前庭窗、蝸窗

面神經管凸、岬鼓室tympaniccavity聽小骨:

錘骨砧骨鐙骨運動聽小骨的肌

鼓膜張肌鐙骨肌

咽鼓管auditorytube骨部軟骨部

幼兒的咽鼓管短而平直,管腔較大

乳突竇和乳突小房mastoidantrumandcells骨迷路bonylabyinth

骨半規管前、後、外前庭前庭窗蝸窗耳蝸前庭階鼓階蝸孔

膜半規管

壺腹脊橢圓囊和球囊

橢圓囊斑球囊斑蝸管

螺旋器膜迷路membranouslabyinth一.神經系統的區分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腦脊髓按相連部位區分按分佈區分按功能區分腦神經脊神經軀體神經內臟神經感覺神經(傳入神經)運動神經(傳出神經)內臟運動神經不受意識控制,又稱為自主神經系統或植物神經系統。神經系統二.神經組織神經元

1、基本形態

2、功能

3、分類神經膠質細胞

樹突胞體軸突(一)神經元

1.形態胞體

樹突

轴突2.功能接受刺激传导冲动

假單極神經元

雙極神經元

多極神經元3、種類

(1)按突起數目分:(2)按功能分:感覺神經元中間神經元運動神經元4.神經元間的聯繫:突觸1.特點:

數量很多无树突、轴突之分无传导冲动的功能2.功能

支持、營養神經元防御、修复损伤

(二)神經膠質膠質細胞神經元三.神經系統的常用術語1.灰質和皮質2.白質和髓質3.神經核和神經節4.纖維束和神經

灰質和皮質中樞神經內神經元的胞體和樹突聚集的部位,在新鮮標本上呈灰色,稱灰質。在大、小腦表面形成一個灰質層稱皮質。白質和髓質中樞神經內神經纖維聚集的部位,因多數纖維具有髓鞘而成白色,稱白質。分佈在大、小腦深面的白質又稱髓質。神經核和神經節

形態與功能相似的神經元,其胞體常聚集在一起,在中樞神經內稱神經核,在周圍神經內稱神經節。

纖維束和神經在中樞神經內,行程與功能相同的纖維走在一起,稱纖維束,在周圍神經中,神經纖維形成粗細不等的條索狀結構,稱神經。

神經系統的活動方式

反射:神經系統調節機體的活動,對內、外環境的刺激作出一定的應答反應。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部分:①感受器、②傳入神經、③中樞、④傳出神經、⑤效應器。總論組成及分部脊神經腦神經內臟神經

脊神經

spinalnerves脊神經的分支前支交通支後支後根前根神經纖維運動神經纖維感覺神經纖維內臟運動纖維軀體運動纖維內臟感覺纖維軀體感覺纖維前根後根共31對8對頸神經12對胸神經5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1對尾神經脊神經組成脊神經幹的分支脊膜支交通支後支前支椎管脊髓被膜、韌帶白交通支灰交通支內臟、腺體、立毛肌軀幹後部深層肌、皮膚頸叢臂叢胸神經腰叢骶叢C1~C4C5~C8、T1大部分節段性分佈T12一部分,L1~3,L4一部分腰骶幹L4一部分,L5S1~5,Co1名稱組成位置重要分支頸叢C1~4前支胸鎖乳突肌深面,肩胛提肌和中斜角肌表面皮支膈神經臂叢C5~8、T1前支經斜角肌間隙穿出,經鎖骨後方進入腋窩腋神經、肌皮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胸神經前支第1-11對稱肋間神經、第12對稱肋下神經腰叢T12、L1~3、L4前支腰椎兩側,腰大肌的深面股神經骶叢L4~5、S1~5、CO前支大部分位於梨狀肌前面坐骨神經脊神經前支簡表頸叢cervicalplexus組成:C1~4前支位置:胸鎖乳突肌上部深面主要的分支

1、枕小神經

2、耳大神經

3、頸橫神經

4、鎖骨上神經胸鎖乳突肌後緣中點行阻滯麻醉

5、膈神經

頸叢cervicalplexus膈神經phrenicnerve性質:混合性神經走行:前斜角肌前面、穿鎖骨下動、靜脈之間、經胸廓上口入胸腔、肺根前方心包外側面至膈分佈:運動纖維:支配膈肌。感覺纖維:分佈於胸膜、心包、膈下麵腹膜,右膈神經還發支到肝、膽囊、肝外膽道。損傷表現:同側膈肌癱瘓,腹式呼吸減弱或消失,受刺激可發生呃逆。臂叢brachialplexus組成:C5~8前支和T1前支大部分位置:斜角肌間隙,鎖骨下動脈的後上方主要分支

臂叢模式圖臂叢在鎖骨上部分支1.胸長神經

2.肩胛背神經3.肩胛上神經臂叢鎖骨下分支肩胛下神經胸內側神經胸外側神經胸背神經腋神經肌皮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臂內側皮神經前臂內側皮神經胸長神經前鋸肌表面支配該肌,損傷後出現“翼狀肩”胸背神經

支配背闊肌

腋神經

發自後束,伴旋肱後A穿四邊孔,繞肱骨外科頸至三角肌深面,支配三角肌損傷後出現“方形肩”肌皮神經

發自外側束,穿喙肱肌,經肱二頭肌和肱肌之間下行,支配這三塊肌;終支從肘關節稍上方穿出移行為前臂外側皮神經正中神經

(1)組成和位置內側束內側根外側束外側根

正中神經伴肱動脈穿旋前圓肌經淺、深屈肌之間行於橈側腕屈肌腱和掌長肌腱之間經過腕管掌腱膜深面(2)分支分佈1)肌支:前臂屈肌(肱橈肌、尺側腕屈肌、指深屈肌尺側半除外)魚際肌(拇收肌除外)1、2蚓狀肌2)皮支:掌心、魚際、橈側三個半手指的掌面及其中、遠節手指的背面(3)損傷表現前臂不能旋前,屈腕力減弱,拇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對掌,出現“猿手”,拇、示、中指遠節皮膚感覺障礙明顯尺神經(1)組成與走行臂叢內側束尺神經尺神經溝尺側腕屈肌與指深屈肌之間掌腱膜深面手掌(2)分支分佈手背尺側半背面皮膚,小指、環指、及中指尺側半背面皮膚2)前臂的肌支1)手背支尺側腕屈肌指深屈肌尺側半3)手掌淺支:深支:小魚際,小指和環指尺側半皮膚小魚際肌、拇收肌、骨間肌、3—4蚓狀肌(3)損傷表現運動障礙:屈腕力減弱,小指和環指的遠節指骨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內收,“爪形手”各指不能相互靠近感覺障礙:手內側緣明顯橈神經

(1)組成與走行後束橈神經橈神經溝肱肌和肱橈肌之間淺、深支(2)分支分佈臂部:皮支:臂和前臂背側皮膚肌支:肱三頭肌、肱橈肌、橈側腕長伸肌深支:前臂伸肌淺支:手背橈側半和橈側二個半手指近節背面的皮膚(3)損傷表現運動障礙:前臂伸肌癱瘓,“垂腕”感覺障礙:1—2掌骨間隙背面皮膚(虎口區)最為明顯手部的神經支配手部的皮神經分布胸神經前支共12對,分為肋間神經和肋下神經

1、分支肋間神經(T1~11對)肋下神經(T12前支)前皮支外側皮支胸腹壁皮膚,胸腹膜的壁層肌支:肋間肌,腹肌的前外側群胸神經前支分佈的特點:節段性和重疊性T2–胸骨角平面T4–男性乳頭平面T6–劍突平面T8–肋弓平面T10–臍平面T12-臍與恥骨聯合連線中點平面腰叢lumbarplexus組成:T12前支一部分L1~3前支

L4前支的一部分位置:腰大肌深面腰椎橫突前分支

1、髂腹下神經

2、髂腹股溝神經

3、股外側皮神經

4、股神經

5、閉孔神經

6、生殖股神經

股神經(1)走行:腰叢股神經髂肌與腰大肌間腹股溝韌帶深方股三角分支至下肢(2)分支:肌支:股四頭肌、縫匠肌、恥骨肌隱神經:小腿內側面、足內側緣前皮支:大腿和膝關節前面(3)損傷屈髖力弱,坐位時不能伸小腿,行走困難,股四頭肌腱反射消失感覺障礙表現在皮支分佈區

骶叢sacralplexus組成:腰骶幹、全部骶神經和尾神經前支位置:盆腔內,骶骨和梨狀肌的前面分支分佈

1、臀上神經

2、臀下神經

3、股後皮神經

4、陰部神經

5、坐骨神經坐骨神經

(1)走行坐骨神經

梨狀肌下孔

臀大肌深方坐骨結節與大轉子間

股二頭肌深面腘窩上方

脛神經、腓總神經(2)分支分佈股後部的肌支:大腿後群肌脛神經腘窩及小腿部的肌支:小腿後群肌足底內外側神經:足底肌和皮膚損傷:

足不能蹠屈,內翻力弱,不能以足尖站立,“鉤狀足”

,感覺障礙以足底區明顯腓總神經腓淺神經肌支:腓骨長、短肌皮支:小腿外側、足背、

2—5趾背側皮膚腓深神經:肌支:小腿前群肌皮支:第1、2趾背面相對緣的皮膚損傷:足不能背屈,足下垂內翻,趾不能伸,“馬蹄內翻足”;感覺障礙在小腿外側和足背明顯腦神經

cranialnervesⅠ嗅神經Ⅱ視神經Ⅲ動眼神經Ⅳ滑車神經Ⅴ三叉神經Ⅵ(外)展神經Ⅶ面神經Ⅷ前庭蝸神經Ⅸ舌咽神經Ⅹ迷走神經Ⅺ副神經Ⅻ舌下神經(位聽神經)

腦神經的名稱、性質、連腦部位及

進出顱腔部位名稱性質連腦部位進出顱部位

Ⅰ嗅神經

感覺端腦篩孔Ⅱ視神經感覺間腦視神經管Ⅲ動眼神經運動中腦眶上裂Ⅳ滑車神經運動中腦眶上裂Ⅴ三叉神經混合腦橋第Ⅰ支眶上裂第Ⅱ支圓孔第Ⅲ卵圓孔

名稱

性質

連腦部位進出顱部位

Ⅵ外展神經運動腦橋眶上裂Ⅶ面神經混合腦橋內耳門莖乳孔Ⅷ位聽神經感覺腦橋內耳門Ⅸ舌咽神經混合延髓頸靜脈孔Ⅹ迷走神經混合延髓頸靜脈孔Ⅺ副神經運動延髓頸靜脈孔Ⅻ舌下神經運動延髓舌下神經管

感覺性神經:Ⅰ、Ⅱ、Ⅷ

運動性神經:Ⅲ、Ⅳ、Ⅵ、Ⅺ、Ⅻ

混合性神經:Ⅴ、Ⅶ、Ⅸ、Ⅹ

副交感神經:Ⅲ、Ⅶ、Ⅸ、Ⅹ

腦神經的纖維成分(四種)感覺纖維軀體感覺纖維內臟感覺纖維運動纖維軀體運動纖維內臟運動纖維Ⅰ嗅神經

olfactorynerve內臟感覺纖維傳導嗅覺(一)起止、走行:嗅細胞嗅絲(嗅神經)

篩孔嗅球(二)損傷:篩板損傷可腦脊液鼻漏嗅細胞嗅絲Ⅱ視神經

opticnerve軀體感覺纖維傳導視覺衝動(一)起止、走行視網膜節細胞軸突視神經盤視神經視神經管

視交叉(間腦)損傷:1.顱內高壓:視神經盤水腫

2.全盲3.直接對光反射消失,間接對光反射存在Ⅲ動眼神經

oculomotornerve(一)起止、走行、分佈動眼神經核動眼神經副核(軀體運動纖維)(內臟運動纖維)動眼神經腳間窩海綿竇外側壁眶上裂上、下、內直肌,下斜肌,上瞼提肌(內臟運動纖維)睫狀神經節

睫狀肌,瞳孔括約肌(二)損傷:上瞼下垂;瞳孔斜向外下方,不能向上、內、下轉動;瞳孔直接與間接對光反射消失;瞳孔散大。睫狀神經節位置:視神經與外直肌之間纖維性質:副交感神經節副交感神經其節後纖維的支配:睫狀肌、瞳孔擴約肌Ⅳ滑車神經

trochlearnerve滑車神經核(軀體運動纖維)下丘下方繞大腦腳前行海綿竇外側壁眶上裂上斜肌Ⅴ三叉神經

trigeminalnerve混合性神經核團組成:三叉神經脊束核、三叉神經腦橋核、三叉神經中腦核(軀體感覺)和三叉神經運動核(軀體運動)主要分支1.眼神經2.上頜神經

3.下頜神經分佈支配咀嚼肌運動分佈頭面部皮膚,眼球、鼻腔、口腔粘膜,舌前2/3粘膜,牙及牙齦的感覺(一)起止走行三叉神經腦橋核三叉神經脊束核三叉神經中腦核三叉神經運動核觸覺痛、溫覺本體感覺軀體運動纖維三叉神經感覺根三叉神經運動根腦橋基底部與小腦中腳交界處三叉神經三叉神經節眼神經上頜神經下頜神經三叉神經

眼神經額神經淚腺神經鼻睫神經

上頜神經眶下神經顴神經上牙槽神經翼齶神經

下頜神經耳顳神經頰神經舌神經下牙槽神經咀嚼肌神經(運動,咬、顳、翼內、外肌)額頰神經1.眼神經眼神經海綿竇外側壁眶上裂淚腺神經:淚腺、上瞼額神經:額頂部皮膚鼻睫神經:鼻腔.篩竇.淚囊.眼球.眼眶.結膜.眼瞼.鼻背眼神經額神經淚腺神經鼻睫神經三叉神經節2.上頜神經:上頜N海綿竇外側壁圓孔翼齶窩眶下神經上牙槽後支下瞼、鼻翼、上唇上牙槽前中支上頜、牙、齒齦眶下神經上頜神經上牙槽後支展神經動眼神經滑車神經眼神經上頜神經3.下頜神經

下頜神經經卵圓孔出顱,有以下分支:1.咀嚼肌神經:顳肌、咬肌、翼內肌、翼外肌的運動2.頰神經:頰部皮膚、粘膜的感覺3.耳顳神經:顳部皮膚、腮腺的感覺4.下牙槽神經:下頜牙,牙齦,頦部及下唇的皮膚、粘膜的感覺5.舌神經下頜下神經節舌前2/3粘膜一般感覺下頜下腺舌下腺耳顳神經下牙槽神經舌神經頰神經下頜下神經節咀嚼肌神經下頜神經頭面部皮神經分布示意圖Ⅵ展神經

abducentnerve軀體運動纖維—核團:展神經核神經起自腦橋,在延髓腦橋溝出腦,經眶上裂出顱,支配外直肌Ⅶ面神經

facialnerve混合性神經(4種纖維成分)核團組成:面神經核(軀體運動)、上泌涎核(內臟運動)、孤束核(內臟感覺)及三叉神經脊束核(軀體感覺)神經在腦橋小腦三角連於腦,經內耳門→莖乳孔出顱主要分支分佈面神經管分支、顱外分支面神經管內的分支鼓索岩大神經鐙骨肌神經顱外分支、分佈顳支→額肌、眼輪匝肌顴支→顴肌、眼輪匝肌頰支→頰肌、口周圍肌下頜緣支→下唇肌頸支→頸闊肌表情肌與面神經有關的副交感神經節1.翼齶神經節翼齶窩上部,上頜神經的下部

副交感根:岩大N

2.下頜下神經節位置:下頜下腺與舌N之間副交感根:鼓索

Ⅶ面神經的分佈面神經管內分支和顱外分支支配面肌司淚腺、下頜下腺、舌下腺、齶和鼻腔腺體分泌舌前2/3味覺耳部皮膚Ⅷ前庭蝸神經

vestibulocochlearnerve軀體感覺神經:橢圓囊斑、球囊斑、壺腹脊→前庭神經→平衡覺螺旋器→蝸神經→聽覺核團組成:前庭神經核和蝸神經核神經在腦橋小腦三角連於腦,經內耳門入顱Ⅸ舌咽神經

glossopharyngealnerve混合性神經(3種纖維成分)核團組成:疑核(軀體運動)、下泌涎核(內臟運動)、孤束核(內臟感覺)神經於橄欖後溝中部連於延髓,經頸靜脈孔出顱

舌咽神經的分支:鼓室神經:副交感纖維→岩小N→耳神經節→腮腺頸動脈竇支舌支:舌後1/3的粘膜和味蕾咽支莖突咽肌支耳神經節位置:卵圓孔下方,下頜神經內側副交感根:岩小N

Ⅹ迷走神經vagusnerve混合性神經(4種纖維成分)核團組成:迷走神經背核(內臟運動)、疑核(軀體運動)、孤束核(內臟感覺)和三叉神經脊束核(軀體感覺)神經於橄欖後溝中部連於延髓,經頸靜脈孔出顱主要分支和分佈頸部喉上神經:內支→聲門裂以上喉粘膜外支→環甲肌胸部喉返神經:聲門裂以下喉粘膜,

環甲肌以外所有喉肌

腹部胃前支肝支胃後支腹腔支迷走神經胃分支Ⅹ迷走神經的分佈胸腹腔內臟平滑肌、心肌、腺體咽喉肌胸腹腔臟器、咽喉粘膜硬腦膜、耳廓、外耳道皮膚Ⅺ副神經

accessorynerve運動性神經核團:副神經核神經於延髓橄欖後溝下部出腦,經頸靜脈孔出顱支配:胸鎖乳突肌、斜方肌Ⅻ舌下神經

hypoglosalnerve運動性神經核團舌下神經核神經連於延髓,經舌下神經管出顱支配:舌內肌舌外肌1、經頸靜脈孔出顱的腦神經:

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2、經眶上裂出顱的腦神經眼神經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展神經3、含有內臟運動纖維的腦神經(副交感神經纖維)動眼神經面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小結4、舌的神經分佈:

舌下神經-------舌肌運動舌咽神經-------舌後1/3的味覺和一般感覺面神經—鼓索----舌前2/3味覺三叉神經—舌神經-----舌前2/3一般感覺5、支配唾液腺分泌的神經:面神經—鼓索-----舌下腺和下頜下腺的分泌舌咽神經-------腮腺的分泌6、眼球外肌的神經支配動眼神經:上瞼提肌、上直肌、內直肌、下直肌、下斜肌滑車神經:上斜肌展神經:外直肌眼內肌的神經支配副交感神經:睫狀肌和瞳孔括約肌交感神經:瞳孔開大肌

內臟神經系統

Visceralnervoussystem概述概念

是指分佈於內臟、心血管和腺體的神經分類

內臟運動神經(植物神經系或自主神經系)內臟神經

內臟感覺神經

內臟運動神經

visceralmotornerve1、內臟運動神經是指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體的分泌,調節和控制新陳代謝活動的內臟神經2、內臟運動神經與軀體運動神經的區別3、內臟運動神經的分類

根據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分:交感神經內臟運動神經副交感神經內臟運動神經與軀體運動神經的區別效應器心肌、平滑肌、腺體骨骼肌行程經過節前神經元、節後神經元1級神經元結構特點薄髓、無髓纖維有髓纖維形態特點形成神經叢條索狀功能特點交感、副交感神經1種意識不受控制受其控制

內臟運動神經軀體運動神經

交感神經(sympatheticnerve)1、交感神經的位置和組成中樞部:位於脊髓T1---L3節段灰質側角交感神經(低級中樞)周圍部:由交感幹、交感神經節、神經叢、神經等組成2、交感神經節與交感幹

交感神經節分為:椎旁神經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