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陈众议
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因为文学是世界的触角。人们对世界的见闻总是容易流于粗糙,忽略四季,忽略语言,忽略一切可以纵深窥探人心的东西,而网络的日益标语化更是让这种细腻退化了。文学是世界的触角,它把人间颠倒拼合,把无数个不相交的空间折叠在一起,把短暂的人生延展开来、向深挖掘。读文学,就是把世界扒开来,去细读它的每一道纹理。导入新课
杨宁在《文学的哲学》中讲到我们每个人在读一部作品的时候,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眼中的那只鸡。你其实看到的只是你眼中的那只鸡。取决于你看到的那只鸡的是什么:你的文化背景,你的知识结构,你全部的人生经历。鲁迅惟愿文章速朽却不得,文学的力量总是如平地无声起惊雷,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抵人心。二、课文背景四、课堂讨论一、作者介绍三、课文解析
陈众议,1957年10月生,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中国当代批评家,翻译家,作家,西班牙皇家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著有《拉美当代小说流派》《加西亚∙马尔克斯评传》《博尔赫斯》《西班牙文学“黄金世纪”研究》《塞万提斯学术史研究》《西班牙文学:中古时期》等专著十部,文集六册,长、中、短篇小说若干,同时翻译过博尔赫斯、卡彭铁尔、富恩特斯、塞拉等人的作品。一、作者介绍
陈众议关于拉美文学“爆炸”的论文刚一发表便引起了中国国内创作界的关注。早在1984年陈众议就提到了20世纪20、30年代的“寻根运动”,认为它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先导。同时,他的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研究在学界传播甚广。
2017年9月27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名师系列讲座第二讲在本科教学楼221教室顺利开展,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陈众议教授担任主讲,讲座主题为《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
二、课文背景
陈众议老师从“文学经典”的定义出发,回顾了中国和世界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进一步明确了“经典”的定义和内涵,指出“文学经典”的形成路径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陈众议老师的讲座详细地梳理、剖析了文学的功能、意义和使命,从多个维度对“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这一历史性命题作出回答,引发了听众的强烈共鸣和深刻思考。
托马斯·曼在逃离纳粹德国、登上前往新大陆的邮轮时,忽然想起了那个著名的问题:如果将你送到一座荒岛,且只许你带一件物品,你会选择什么?而当时曼的手提箱里除了少量衣物,仅有一套德文版《堂吉诃德》。三、课文赏析那是一九三八年的春天,《堂吉诃德》陪伴了曼的整个航程。最后,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三月二十九日:我梦见了堂吉诃德。他是活生生的一个人,数日里和我促膝长谈……他和我一样谦恭友善,而且充满了难以名状的热情。于是我想起了昨天的阅读:‘我已经不是从前的堂吉诃德·德·拉曼恰了,我现在是好人、善人阿隆索·吉哈诺,在家受人尊敬,外出也人见人爱。’于是,无限的悲痛和怜悯、崇敬和思恋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有一种传统,它非常欧洲,那就是怀旧……然而,透过晨雾,眼前渐渐浮现出曼哈顿的高楼大厦。那是一抹神奇的殖民地风景,耸立着一座高塔入云的伟大城市。”
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以语言文字去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人说,文学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没有了文学,人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干涩乏味,缺失生活的乐趣。莫言曾说过:“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教育也如此,所谓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一)审视诗歌标题
也有人说,如果以生存为目的的话,简单的语言文字就基本能解决温饱,为什么又有文学的诞生呢?
阅读文学使我们精神富裕,悄无声息地丰富了我们涵养,借千万人之眼,领会千万种人间。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文学的重要性,这次的话题热搜就是一个好的开端。我们要记得,文学是人们珍贵的精神财富,正是有了文学,才让你幼稚的理想世界变得不再孤单。
我本愚钝,终其一生也难就文学这座冰山说出几多令人信服、闻而不忘的好处来。但是,职业使然,我却天天徘徊于斯,试图接近它,以窥其全貌、入其内核;同时,又惟恐不识冰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此,我常常藉聂鲁达的诗句聊以安慰。(二)品味课文意蕴
第一部分,童年的味蕾。阅读的习惯也是从小养成的,特级教师窦桂梅堪为典范:她所带的一个班自小学一年级开始,至六年级毕业,学生积累了100多个寓言,200多条古今中外名言警句,300多首古今诗辞,1000多条成语,因而她的学生文笔流畅,出口成章。
陈众议认为学阅读无疑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最佳门径。这是由文学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或可谓文学的最大好处之一):集形象性或生动性、趣味性或审美性于一身。第二,青年的热情今天,梁启超那篇气吞山河的《少年中国说》仍然振聋发聩。少年易学老难成。人活一生,草长一春,人不能事事躬亲、处处躬亲,而文学所能提供的生命情景和生活体验却几近无限:激发彼时彼地鲜活存在的无尽想象,其审美和认知价值无与伦比。这自然也是文学的一大好处。至于青少年火一般的热情,大可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使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第三部分,成年的反刍成人们常常被忙碌的工作和社交生活所占据,很少有时间或动力去阅读。然而,成年人选择读书是一种重要的习惯,它不仅能够延续我们的学习历程,还能带来无穷的知识、智慧和享受。第四部分,老年的安慰海德格尔说过,人的最大悲哀是“向死而在”;用德里达的话说,则是“知死而生”。它恐怕也是我们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显证之一,但这个显证恰恰是人类的悲催。而文学多少可以使这种悲催显得不那么悲催。这也许是文学的另一个好处:人生最可信赖的伴侣和安慰。此外,随着全球化和人工智能的扩展,作为人类情感的最佳表征,文学也许将取代乡思,成为未来儿童的最好记忆,一如神话是人类童年的最好记忆。(三)大家们如何读书董遇:“三余”读书法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读书的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是适用的。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一起读书,但读书的风格和方法却各有千秋。徐、石、孟三人“务于精熟”,而诸葛亮则“独观大略”。“务于精熟”,就是认真精读,力求理解透彻,并烂熟于心。“独观大略”,就是说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与其他三人不同,独树一帜。李白赞赏他:“孔明披书,每观于意”,也用此法“览于载百家之书”。我们在读一些书的时候,可以从总体把握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用对枝蔓问题有太多纠缠。陶渊明:“会意”读书法晋代文学家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法注重的是抓重点和去繁就简,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实际上,陶渊明在读书时,追求的往往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是去抠个别字句。宋代理学家陆象山曾说:“读书且平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内外沟通管理办法
- 内江金融管理办法
- 内部现金管理办法
- 再婚财产管理办法
- 军官档案管理办法
- 军队财务管理办法
- 农场收费管理办法
- 农村交通管理办法
- 农村银行管理办法
- 农自用船管理办法
- 卫生服务站消杀管理制度
- 2025-2030年保健食品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2025年新高考1卷(新课标Ⅰ卷)语文试卷(含答案)
- (高清版)DB62∕T 446-2019 河湖及水利工程土地划界标准
- DB33-T 2099-2025 高速公路边坡养护技术规范
- 医院安检工作管理制度
- 文言文阅读-2025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汇编原卷版
- 宗教工作专题培训实务
- 村专职书记笔试题库及答案
- 国家行业领域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5年5月)解读培训
- 膀胱肿瘤病例分享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