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屈光学课件_第1页
眼屈光学课件_第2页
眼屈光学课件_第3页
眼屈光学课件_第4页
眼屈光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總論第一節眼屈光學及發展簡史眼屈光學發展簡史我國屈光學發展屈光學發展未來第一節眼屈光學及發展簡史屈光(Refraction):即屈折、折射。眼屈光學即是從光學的角度來研究眼的光學構造;在正常和病理情況下的成像原理以及屈光成像異常的發病機制、診斷和治療

一、眼屈光學發展簡史

開普勒(Kaple):德國天文學家,1611年提出人眼的屈光系統是一個高倍凸透鏡,認為外物與視網膜上的像呈倒像關係,曾一度引起世人譁然。

謝納,德國人,是眼屈光學最早的啟蒙人他用牛眼做實驗,觀察到在視網膜上出現了外界物體的倒像,應證了開普勒的假設,成為靜態研究屈光的開始謝納的針孔實驗,證明了人眼只有既可看遠又可看近的調節裝置,這是動態屈光研究的開始一、眼屈光學發展簡史托馬斯·揚(1773~1829),英國的物理學家和內科醫師。於1801年用實驗證明人眼不是用改變眼軸長短的辦法進行屈光度的調節;他還用頭浸在水中的辦法,排除了改變角膜彎曲度調節屈光度的可能性。他曾提出顏色視覺的理論用謝納的針孔實驗法為自己檢查屈光不正

一、眼屈光學發展簡史黑姆霍耳茨:檢眼鏡;證明調節功能是由晶狀體表面彎曲度的改變所實現;創立了三原色學說;古耳斯特蘭德:把透鏡的衍射應用於眼,於1911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並在黑氏色基礎上不斷充實,完成了簡略眼、精密模型眼的製作,並設計了很多精密的光學儀器一、眼屈光學發展簡史黑姆霍耳茨:檢眼鏡;證明調節功能是由晶狀體表面彎曲度的改變所實現;創立了三原色學說古耳斯特蘭德:把透鏡的衍射應用於眼,於1911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並在黑氏色基礎上不斷充實,完成了簡略眼、精密模型眼的製作,並設計了很多精密的光學儀器一、眼屈光學發展簡史唐德:荷蘭人,眼屈光不正的奠基人.《屈光不正與其結果》和《散光與柱鏡》,於l864年發表了他的代表作《眼的調節與屈光不正》。他的這些著作為眼的屈光性視覺障礙及其矯正方法奠定了基礎傑克遜:檢影鏡;交叉柱鏡聯

我國屈光學發展

(一)我國的光學發展墨翟的《墨經》論述了光與影的關係《考工論》、《淮南子》及《博物志》這三部著作是我國古代研究科學技術的文獻。記錄了凹球面鏡取火的記載。《博物志》則記載了利用凸透鏡的折光聚焦取火。

我國屈光學發展《夢澳筆談》

——《夢溪筆談》詳細敘述了鏡子的大小與曲度成像的關係。凸面鏡的像小於實物,但可照出整個面孔。(現在汽車和馬路拐彎處豎立的反光鏡以及用角膜曲率計測量角膜彎曲度都是上述理論的應用。)

我國屈光學發展

(二)眼鏡史

世界上最先使用眼鏡的是中國人。元朝(忽必烈時代)官吏戴凸透鏡閱讀檔。馬可·波羅是義大利威尼斯人,可能在他回國後,告訴威尼斯的工匠設法仿製,因而傳入歐洲。《中國眼鏡史考》認為中國南宋時,即13

世紀前半葉已發明了眼鏡。第—副眼鏡可能是宋朝的一位獄官所發明揚州漢墓中發現了水晶放大鏡,可將物體放大四五倍,從而把我國的眼鏡史從南宋又上溯了1200年1911年開了精益眼鏡公司開業,為“中國眼鏡業”的開始,以反對德國人在中國開設了眼鏡店,稱為“高德洋行我國屈光學發展

(三)屈光史:對我國眼屈光學作出較大貢獻的則應首推畢華德教授。1936年劉以祥所著大學叢書《近代眼科學》中,對眼屈光及調節作了較系統的敘述。孫桂毓的《眼的屈光學概述》是我國解放初期的眼屈光學專著1982年,中華眼科學會眼屈光學組成立(三)屈光史:孫濟中於1950年初設計了用小數記錄,《國際標準視力表》用以檢查遠視力。徐廣第於1955年設計了與上述遠視力相對應的《標準近視力表》

20世紀60年代繆天榮設計了視標增率均勻並可用於統計的《標準對數視力表》

我國屈光學發展三)屈光史:胡誕寧應用眼遺傳學研究得出,中國人的高度近視為常染色體的隱性遺傳,低度近視為多因數遺傳顏少明和劉藹年設計了(立體視覺檢查固)和《雙眼影像不等檢查圖》眼屈光學發展的未來

整個眼屈光學的發展與光學技術的發展有著密切關係:鐳射干涉視力計、鐳射散斑圖:用來診斷眼屈光不正盲人鐳射手杖、盲人鐳射眼鏡:為盲人提供理想的助視器鐳射全息術:其再顯現象可以顯示三維空間的特點鐳射干涉視力計的應用眼屈光系統的演化

眼屈光系統的成像模型眼簡略眼

第二節眼的屈光系統眼屈光系統的演化太陽與眼:眼睛是由太陽的存在而產生,並且是適應太陽的各種特性所演化的感覺器官--視網膜的視覺二重性光與眼的進化生物進化主要取決於環境和遺傳兩大因素素。隨著動物的進化,動物的眼由簡單到複雜,並隨著環境的改變不斷適應和演化

眼屈光系統的演化雙眼視覺的演化:隨著動物的進化嗅覺器官逐漸退化而視覺器官則不斷進化,動物的嘴和鼻逐漸向後退縮,眼睛逐漸向前突出。兩眼向頭的前方移動,使雙眼視野的比例慢慢增加,逐漸向雙眼視覺發展,為準確地捕獲跑動的被獵動物創造條件。

眼屈光系統的演化人類對於眼前目標的細節既要看得清楚又要把所在空間位置判斷準確,兩眼的集合和調節約聯合運動相應形成。個體發生學,即以人的胚胎發育過程觀察雙眼視覺的發展和佩利阿核形成之間的關係,可以明顯看到,胚胎初期兩只眼泡位於頭的兩側時,佩利阿核尚未發生。其後眼球逐漸內頭的前方移動,則佩利阿核亦隨之逐漸發育,終於成為中央突出的佩利阿核。

眼屈光系統的演化物體既然在視網膜上成為倒像,為什麼我們看到的萬物都是正的呢?--人眼物象的倒轉Stratton試驗--眼的倒像是事實,人們看到外界物體是正立的也是事實。這兩個相反的實際現象如何統一起來,要用視覺心理學,即鍛煉或經驗來解釋。眼屈光系統的成像

眼睛要能看清楚外界的物體必須具備下麵的三個基本條件:首先,眼的屈光系統是完全透明的,這樣可使由外界進入眼的光,從角膜到視網膜這個徑路中沒有任何障礙;其次,外界物體在視網膜上所成的像恰好落在視網膜的中心凹.其成像應清晰且需足夠大;第三,整個視覺分析器,也就是從視網膜、視神經、視索、視放射到大腦皮層的整個視路中的相應部分,必須完整並具有正常功能。眼屈光系統的成像眼屈光系統的成像角膜:角膜屈光力為40.0D-45.0

D空氣與房水之間的折射串差別較大,因為角膜的表面彎曲度。實際上,角膜表面並不是真正的球形,它的周邊部要比中央扁平些,但在看物時,只用到中央部分,因而可以把它當作一個球體來看待屈光指數N=1.376角膜系透明屈光介質,具有凸球面反射鏡的光學作用,約有2.5%被反射。對波長660nm及390nm間之可視光線任其透過,但對短於295m者,可吸收之。眼屈光系統的成像房水:充滿前後房中的無色透明澄清液體,為眼球屈光系第二介質。其生理功能主要有三:

1).房水屈光率為1.336,角膜構成了房水透鏡的前曲面,角膜的前曲率半徑和房水的折射率等是構成角膜屈光力的重要因素。

2).供給晶狀體、玻璃體、角膜等營養代謝所必需物質,及代謝物的運輸排泄。

3).維持眼內壓及眼球正常緊張形態(正常眼內壓平均為18—23mmHg)。眼屈光系統的成像晶狀體:晶狀體的屈光性質複雜,從組織學上可以觀察到它具有很多層次:1)晶狀體的介質愈向中央,其密度越大,因而大大增強了它的集光力量。2)從組織學上還可看到晶狀體外層皮質的彎曲度較小,中央核的彎曲與周圍皮質比較起來更接近於球形。由於從外向內逐漸增加屈光介質的密度及其表面彎曲度.形成了一個由周邊向中央逐漸增加其屈光力的凸透鏡。

3)晶狀體表面的彎曲度,也不完全一致。其後面的彎曲度比前面要大一些.前表面的彎曲半徑約為10mm,後表面則約為6mm。3)晶狀體表面的彎曲度,也不完全一致。其後面的彎曲度比前面要大一些.前表面的彎曲半徑約為10mm,後表面則約為6mm。眼屈光系統的成像晶狀體核的屈折率為1.43,周邊部為1.386,其平均值為1.39。晶狀體靜止的屈光力為16.0—20.0D晶狀體對波長390nm—660nm之可視光線,均任其通過透達視網膜;隨年齡增長,使晶狀體核色澤由黃而漸變為淡褐色的關係,是以對接近350m或其旁更短之短波光線常做部分吸收,如對290nm紫外光則做大量吸收,屆時晶狀體常發出螢光,並形成不透明變性蛋白質,是為日光性白內障發生重要原因。眼屈光系統的成像玻璃體:無色透明凝膠狀組織,填充於眼球內腔,為眼屈光系終末之屈光介質;其具有與房水相等的屈光率(1.336),玻璃體除有確定性的屈光生理功能外,尚具保持眼球正常形態與眼內壓平衡之職能。玻璃體內並無血管及神經組織,有關其營養素供應、新陳代謝物質交換等,主由脈絡膜負責。模型眼三對基點:一對焦點、一對主點、一對結點前焦點——-17.05mm(距第一主點)後焦點——+22.78mm(距第二主點)第一主點:1.348mm,第二主點:1.602mm

第一結點:7.078mm,第二結點:7.332mm三對基點屈光系統的光學常數屈光介質折射率屈光力(D)曲率半徑(mm)厚度(mm)角膜1.376+43.05+7.7(前)+6.8(後)0.5房水1.3363.0~3.1晶狀體1.406+19.11+10前面靜止時-6後面靜止時3.6(靜止時)玻璃體1.336眼軸長:24.387mm;眼總屈光力:58.64D(靜態時)簡化眼便於理解和實用:複雜光學系統—>簡化的光學系統眼睛各屈光單位

—>曲率半徑為5.73mm的單一折射面該曲面位於角膜後1.35mm

曲率中心為結點、光學中心(距角膜7.08mm)n=1.336,總屈光力:+58.64D

前焦點:-17.05mm,後焦點:+22.78mm模型眼和簡化眼

調節與集合第一節:概述一、調節二、集合一調節眼的調節概念機制應用生理性調節物理性調節調節的測定40調節的概念近視眼正視眼遠視眼調節的概念調節的概念調節示意圖F’F’AB視網膜調節的概念

調節的概念人眼自動的改變屈光力的大小從而使遠近不同距離處的物體都能成像在視網膜上的能力就稱為調節(Accommodation)調節的機制調節的機制參與調節的組織睫狀體(ciliarybody)懸韌帶(zonulefibers)晶狀體(lens)晶狀體睫狀體懸韌帶調節的機制睫狀體懸韌帶晶狀體調節的機制:Helmholtz提出的調節機制模糊的視網膜物像調節的機制睫狀體懸韌帶晶狀體睫狀體調節的機制

調節放鬆狀態調節狀態調節的機制Tscherning認為晶體調節時前表面並不是形成球形而是變成雙曲面形狀Ficham屍檢觀察囊膜:前後極處較薄,周邊較厚調節的機制相關概念調節遠點:當人眼在調節靜止時,所能看清的最遠一點稱為調節遠點;調節近點:當眼在動用最大的調節力時,所能看清楚的那一點稱為調節近點;調節範圍:調節遠點與近點間的任何距離均能運用調節達到明視,這範圍即稱調節範圍;調節力:調節作用時,因晶狀體變化而產生的屈光力,以屈光度(D)為單位來表示。

1

調節力=────────

調節距離(m)物理性調節和生理性調節物理性的調節,純粹是晶狀體的物理性變形,它以屈光度來測量,使眼的集光力量增加1.0,稱之為付出了10D的調節。生理性調節的程度,用“肌度”來表示1肌度,即晶狀體的屈光力量增加10D的肌肉收縮力。

調節發生時參數的變化二、集合定義(convergence)當人眼注視遠處物體時,雙眼的視軸平行、調節靜止,而雙眼在注視近處物體時,雙側眼球向內旋轉,使兩眼的視軸正對所看的物體,物體在視網膜上的所成的像正位於雙眼黃斑中心凹部位,在一定範圍內物體距離越近,眼球內轉的程度也愈大,這種現象稱為集合作用

CCFFBA分類自主性集合:視覺反射運動中唯一能用人的意志控制的功能,由人的意志使兩眼視軸向鼻側集合,由大腦額葉司理非自主性集合:一種視覺反射,它是通過大腦枕葉知覺中樞建立的條件反射,是不由人的意願控制的,,其包括:張力性集合、融像性集合、調節性集合和近感性集合4種

自主性集合

視覺反射運動中唯一能用人的意志控制的功能,由人的意志使兩眼視軸向鼻側集合,由大腦額葉司理非自主性集合一種視覺反射,它是通過大腦枕葉知覺中樞建立的條件反射,是不由人的意願控制的,產生非自主性集合的條件刺激是物象離開兩眼黃斑部向相反方向的運動,其皮下中樞存在於中腦帕黑氏核處,再到雙眼內直肌使雙眼同時內轉發生集合.非自主性集合張力性集合融像性集合調節性集合近感性集合張力性集合(tonicconvergence):人在睡眠(全麻)的狀態下,兩眼視軸偏向外方,當清醒睜眼時,雙眼內直肌經常接受一定量的神經衝動,使其保持一定的張力克服視軸的發散,以維持第一眼位,雙眼視軸平行,這是無意志性的眼肌緊張作用;非自主性集合融像性集合(fusionalconvergence):當雙眼注視一目標而物象落在兩眼視網膜對應點稍鼻側或顳側時,為將兩單眼的視標融合為一,使不致發生複視,視覺運動反射回引起融像性集合,使物像落在兩眼視網膜對應點上;非自主性集合調節性集合(accommodativeconvergence):集合運動向固視目標產生調節時,就引起調節性集合,因此我們會發現在出現複視前往往視標先變模糊,這就是調節性集合的參與所致;非自主性集合近感性集合(proximalconvergence):心理上對目標趨近的反應。非自主性集合(二)相關概念集合遠點:當注視遠處物體時,不用集合作用,固當集合作用完全靜止時,物體所在的點稱為集合遠點。集合近點:當集合作用達到一定程度,物體再近時一眼放棄集合而突然轉向外側,形成複視,此時物體所在的點稱為集合近點。(三)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角:集合程度的強弱以米角(Ma)表示,當注視眼前1米處物體時,兩眼視軸與兩眼中心垂線所夾的角R棱鏡度:三棱鏡度的定義為通過三棱鏡觀察1米處的物體,物象向三棱鏡頂端移位1釐米,稱為一個三棱鏡度,以1Δ表示。具體表示集合的大小用公式集合=10×PD/d,這裏PD代表瞳距,單位為mm,d代表距旋轉中心的距離,單位為cm。(三)集合的表示方法圓周度:在幾何學上普遍應用的表示角度大小的單位。1圓周角=3600(三)集合的表示方法眼屈光學第二章調節與集合第二節調節功能的測試

第二章調節和集合調節測試的內容調節廣度調節靈敏度+/-2.00的翻轉拍調節反應MEM檢影FCC實驗正相對調節(PRA)及負相對調節(NRA)的測定調節廣度

移近法鏡片法查表法公式法

移近法(Pushupmethod)

移近法是通過物體的逐漸移近使光線的發散度增加來刺激調節產生。

測試步驟

(1)、完全矯正屈光不正

(2)、遮蓋左眼,測右眼的調節廣度

(3)、令患者注視近視力表上最佳視力(遠視力)的上一行視標,緩慢向患者移近,直至視標持續模糊

(4)、記錄距離測試步驟(5)、距離的倒數即為右眼的調節廣度(例如,在眼前10釐米處開始模糊,調節廣度為0.1m的倒數即10D)

(6)、遮蓋右眼,檢查左眼,重複(3)-(5)步,檢查左眼的調節廣度

(7)、打開雙眼,重複(3)-(5)步,檢查雙眼的調節廣度

記錄:OD:()OS:()OU:()

由於年齡的增加,調節幅度降低,患者通常表現為隨著年齡的增加,調節近點遠移鏡片法

(minustoblurandplustoblur)

鏡片法是通過眼前增加正或負鏡來放鬆或刺激調節,獲得調節廣度的具體值。測試步驟(1)、完全矯正患者的屈光不正(2)、將近用視力表固定於40cm,打開近用燈,保證良好的照度。(3)、遮蓋左眼,檢查右眼(4)、矚患者注視近視力表中最佳視力(遠視力)的上一行視標,患者有兩種情況,一為看清,另一種為看不清測試步驟(5)如看清,說明患者的調節廣度至少為2.5D,此時在患者眼前以-0.25D為一檔緩慢增加負鏡片直到患者所看的視標變為持續模糊,記錄最後清晰時增加的負鏡度數。調節廣度等於增加的負鏡度數絕對值加上2.5D(40cm處的視標產生的調節)。測試步驟例如:在患者眼前加-2.50D持續模糊,最後清晰的負鏡度數為-2.25D,患者的調節廣度為2.25+2.5=4.75D。測試步驟(6)、如果患者看不清40cm處的視標,說明患者的調節廣度不足2.5D,此時在眼前增加正鏡片,緩慢增加,直到剛剛能看清視標,記錄所加正鏡片的度數。調節廣度等於2.5D(40cm處的視標產生的調節)減去增加的正鏡度數。測試步驟(7)、遮蓋右眼,打開左眼,重複(4)-(6)步,測量左眼的調節廣度。(8)、打開雙眼,重複(4)-(6)步,檢查雙眼的調節廣度。注意:由於採用移近法時,視標移近產生近感性調節和視標變大,因此結果較鏡片法高大約2D。年齡近點(CM)調節廣度(D)107142010103014740224.550402.5601001Donder’s表

Hofstetter公式最小調節幅度=15-0.25×年齡平均調節幅度=18.5-0.30×年齡最大調節幅度=25-0.40×年齡調節滯後的測定1.FCC試驗(FusedCrossCylinder)交叉十字視標試驗2.動態視網膜檢影(MEM實驗)交叉十字視標試驗

(FusedCrossCylinder)原理:FCC試驗是檢查雙眼注視狀態下,觀察近距離物體時患者的調節狀態,調節超前亦或調節滯後,也經常應用在確定老視患者的試驗性下加光。所謂調節滯後是指調節反應量小於調節刺激量,調節超前指患者的調節反應量大於調節刺激量。例如觀看40cm處物體,調節刺激量即為1/0.4=2.5D,而如果患者動用的調節力為2.0D,此即為調節滯後0.50D;若患者動用調節力為3.0D,則為調節超前0.50D。測定步驟(1)、完全矯正屈光不正。(2)、拉下近用視力表杆(此時瞳距自動調整為近用瞳距,如果綜合驗光儀的瞳距不能自動調整,則進行手動調節),固定近用視力表盤於40cm,旋轉近用視力表盤,使十字條柵視標位於眼前(如圖示),(旋暗照明,防止焦深的影響)。測定步驟(3)、在兩眼前放置力量為+/-0.50D交叉圓柱鏡,注意負柱軸位為90О,正軸在180О,十字條柵通過這樣放置的交叉柱鏡形成前後兩條焦線,橫線在前,豎線在後,如圖。測定步驟(4)、令患者報告是橫線清楚還是豎線清楚。如橫線清晰,繼續第5步,如豎線清晰,繼續第6步。①橫豎線的清晰度相同:②豎線較橫線清楚:③橫線較豎線清楚:測定步驟(5)、在雙眼前以+0.25D為一檔逐漸增加正鏡片,直至橫豎線一樣清晰。例:增加+0.50D的正鏡片,橫豎線一樣清楚,說明患者調節力滯後0.50D,老視患者的試驗性近附加add=0.50D測定步驟(6)、翻轉交叉圓柱鏡,如患者報告橫線清晰,則結束,如仍報告豎線清晰,則患者對豎線優先選擇,該實驗對這類人群不適合。動態視網膜檢影(MEM實驗)目的:動態視網膜檢影有助於估計調節反應。

(1)、完全矯正屈光不正(2)、將合適的動態視網膜卡片固定於檢影鏡上(3)、調整照度為患者習慣使用的亮度(4)、沿水準方向進行視網膜檢影(5)、記錄結果測定步驟注意:在被測眼前增加鏡片時一定要快,因為長時間在眼前放置鏡片會改變調節。正常值:+0.25D-+0.50D調節靈敏度

(Accommodationfacility)目的:評估調節的靈敏度測試步驟(1)、完全矯正屈光不正(2)、患者配戴偏振眼鏡看Bernel#9Vectogram視標(偏振視標),視標放置在40釐米處(3)、確定雙眼未被遮蓋,令患者通過+2.00DS的鏡片,開始計時,一清楚時即翻轉至—2.00DS,記錄60秒內翻轉的環數和有困難的鏡片,一環包括+2.00和—2.00。測試步驟(4)、如果患者未達到標準值,則移走偏振鏡和偏振視標,遮住患者的左眼,重複第三步,記錄結果;然後遮蓋右眼,重複第三步,記錄標准值

(雙眼)(單眼)

6歲:3.0cpm5.5cpm7歲:3.5cpm6.5cpm8-12歲:5.0cpm7.0cpm13-30歲:8.0cpm11.0cpm30-40歲:9.0cpm測試步驟(6)、結果分析:由於測試為雙眼狀態,因此調節和集合的異常都將對結果產生影響,臨床上,如果雙眼測試的結果正常,往往意味著在這兩方面的功能都正常;如果患者不能通過雙眼測試則應進行單眼測試,如也不通過,可以肯定有調節問題,如果通過了單眼測試,則往往說明患者是雙眼視功能異常。正相對調節(PRA)及

負相對調節(NRA)的測定

定義:正負相對調節是指在雙眼注視狀態下,患者的集合保持不變時調節能增加或減小的能力。NRA/PRA的測定有助於雙眼視功能的分析,同時也是精確老視患者下加光的方法之一。測試步驟(1)、完全矯正屈光不正,對老視患者附加試驗性近用處方(2)、拉下近用視力杆並固定近用視力表於40cm,打開近用燈,保證良好的照度(3)、調整為近用瞳距旋鈕並確保雙眼無遮蓋(4)、囑患者注意觀看最佳視力上一行的視標,確保視標清晰測試步驟(5)、先測量NRA,於雙眼前增加正鏡片,每次增加+0.25D,直至患者報告視標持續模糊(因為負相對調節為放鬆實驗而正相對調節為刺激實驗)(6)、記錄增加的正鏡片總量,即為負相對調節(NRA)的量(7)、撤掉所加的正鏡片,恢復到NRA檢查前的雙眼基礎狀態:

(8)、再一次確保患者所見視標清晰(9)、測量PRA,於雙眼前增加負鏡片,每次增加-0.25D,直至患者報告視標持續模糊(10)、記錄增加的負鏡片總量,即為患者的正相對調節(PRA)的量。測試步驟對於老視患者,如果NRA與PRA的絕對值相等,說明試驗性下加光度數準確,如果不相等,則度數應該調整,方法為將正負相對調節相加除2,加在試驗性下加光上。例:患者試驗性下加光為+1.75D,NRA=+2.00D,PRA=-2.50D,則患者最後處方為+1.75+(-0.25)=+1.50D

測試方法正常值標準差

調節廣度移近法18-1/3年齡±2D鏡片法比移近法少2D單眼調節靈敏度(±2.00D翻轉拍)6歲5.5cpm±2.5cpm7歲6.5cpm±2.0cpm8-12歲7.0cpm±2.5cpm13-30歲11.0cpm±5.0cpm30-40歲

雙眼調節靈敏度6歲3.0cpm±2.5cpm7歲3.5cpm±2.5cpm8-12歲5.0cpm±2.5cpm13-30歲8.0cpm±5.0cpm30-40歲9.0cpm±5.0cpmMEM檢影

+0.50±0.25cpmFCC實驗

+0.50±5.0NRA

+2.00±5.0PRA

-2.37±1.00

調節功能測試的正常值眼屈光學第二章調節與集合

第二章調節與集合

第三節老視主要內容老視出現的原因老視的臨床表現如何矯正老視回顧視器解剖調節的理論眼球的解剖、生理眼球近似球形,如兩個大小球相疊。正常成年人前後徑平均24mm,垂直徑平均為23mm。眼球的最前端突出於眶外12-14mm,易受傷害,尤其在外側部位。眼球包括眼球壁,眼內腔和內容物,神經和血管等組織。farpointsphere調節幅度與年齡的關係Duane,1912ageamplitudeofaccommodation(D)老視的屈光狀態老視眼的臨床表現書本移遠--經典主述“手臂太短了”尋找光源--亮的時候清楚,暗時吃力視疲勞對不能勝任的事情非常敏感老視的臨床表現老視出現的原因如何矯正老視發生機制經典理論:Helmholtz(1885):老視眼是由於晶體變硬而失去了變形的能力。Donders(1864):老視眼是由於睫狀肌的變弱。Hess—Gullstrand(1908):老視眼是由於晶體囊的變化。Fincham(1937):老視眼是由於晶體纖維的增生,使晶體皮質壓迫晶體核,導致晶體的調節反應能力下降,晶體囊並沒有改變。正視眼是晶體對睫狀體收縮反應下降或者消失。F’F’A調節幅度與年齡的關係Duane,1912ageamplitudeofaccommodation(D)Donder’s表

年齡(歲) 近點(CM) 調節廣度(D)

10 7 14 20 10 10 30 14 7 40 22 4.5 50 40 2.5 60 100 1

晶狀體懸韌帶分三部分,即前部、赤道部和後部懸韌帶,調節時晶狀體處於張力緊張狀態下。當調節時,睫狀肌收縮,前、後部懸韌帶鬆弛,赤道部懸韌帶緊張,從而使晶狀體赤道部張力增加,晶狀體周邊部變扁平,而晶狀體中央部變凸,導致晶狀體中央屈光度增大。晶狀體直徑隨年齡增長而增大,每年約增大20微米,使晶狀體赤道部與睫狀肌之間的空間距離縮短,前放射狀睫狀肌纖維張力減小,作用於晶狀體赤道部的牽張力下降,因而調節變得日漸困難,出現老視最新理論--Schachar調節假說共同點隨著年齡的增長,能夠動用的調節力下降,因此對於一個從近處物體發出的發散光線無足夠的能力將他聚焦,因此在視網膜上行成朦像,即看近困難.因此人眼的晶狀體是隨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規律性的硬化,但個人老視症狀的出現取決於年齡,屈光狀態,生活習慣,工作條件,照明強度等.老視是一種生理現象怎麼辦

一半“調節幅度”的經驗公式當人們使用的調節力少於所擁有的調節幅度一半以下時,才感覺舒適並能持久閱讀,若所需的調節力大於調節幅度的一半時,則就有了老視症狀。例1:調節幅度=3.5D,習慣近工作距離=40cm例2:調節幅度=5.0D,習慣近工作距離=25cm老視驗光的基本步驟準確遠距驗光實驗性閱讀附加度數精確閱讀附加度數最後確定實驗性閱讀附加度數年齡和屈光不正狀況融合性交叉圓柱鏡一半調節幅度原則屈光處方+視力測量年齡和屈光不正狀況44-49:+0.7550-56:+1.2557-62:+1.75大於63:+2.25融合性交叉圓柱鏡+0.50精確閱讀附加度數在實驗性閱讀附加的基礎上,做NRA/PRA,二者相加後除以2,結果加入原實驗性附加。最後確定試鏡架試戴和評價視力及閱讀範圍調整處方老視矯正方法單光閱讀鏡雙光鏡三光鏡漸變多焦點鏡單光閱讀鏡只適合閱讀,不能看遠不能看中等距離不停的戴上取下近視或遠視者必須有兩副眼鏡交替使用明顯的中老年行為標記雙光鏡暴露年齡中間距離模糊像跳像位移

三光鏡暴露年齡像跳像位移漸變多焦點鏡驗配複雜需要配戴者的理解和對驗配指導的依從性視野費用視野需求眼屈光學第二章調節與集合

第二章調節與集合第四節集合功能的測試檢查內容集合廣度的測定融像性集合的測定正負相對集合的測定融像儲備力的測定集合廣度的測定集合廣度用來初步估計患者的集合能力大小,可通過移近法來測量(1)、完全矯正患者的屈光不正(2)、固定近視力表於40cm處(3)、令患者注視一行縱行排列的視標集合廣度的測定(4)、囑被檢者雙眼注視40cm處的視標,此時慢慢將視力表盤向患者移近,直至患者報告視標分離即出現複視時,記錄距離(5)、通過公式集合廣度=10*PD/距離求得集合廣度的測定遠距離水準聚散力的測定通過棱鏡的引入使雙眼視網膜物像分離,促使患者運用水準聚散力來補償物象分離,維持雙眼視,籍此,我們可以瞭解患者的集合功能。(1)、完全矯正屈光不正。(2)、投射單一獨立的視標於6m處,此視標為患者視力較差眼最好矯正視力的上一行。(3)、放置旋轉棱鏡於雙眼前,棱鏡度刻度初始設置為0,並位於垂直位,如圖。遠距離水準聚散力的測定檢查水準聚散力旋轉棱鏡的初始位置

遠距離水準聚散力的測定(4)、囑患者注視6m處視標,同時以每秒1△的速度勻速增加基底向內的棱鏡度數。(5)、令患者出現模糊點時報告,記錄此時雙眼棱鏡總量,例如出現模糊點時右眼4△,左眼3△,則模糊點為7△;繼續增加棱鏡度數;患者報告破裂點時,記錄此時雙眼棱鏡總量。遠距離水準聚散力的測定(6)、然後繼續增加使視標分離加大再減小基底向內棱鏡度數,當分離的視標重新恢復為單一視標時,記錄此時的雙眼棱鏡總量。遠距離水準聚散力的測定注意:一般由於患者的遠用屈光度已被完全矯正,因此觀察6m處物體時,調節已放鬆為零,也就是沒有可以放鬆的調節性集合,所以應該不會出現模糊點.若出現了模糊點則說明患者的遠用屈光矯正存在正鏡不足或負鏡過大的失誤,應重新核查遠用處方,在模糊點缺乏的情況下,破裂點代表著負融像集合的極限。遠距離水準聚散力的測定(7)、把雙眼旋轉棱鏡刻度調回0點,囑患者仍然注視6m處視標,同時以每秒1△的速度勻速增加基底向外的棱鏡度數,如上所述,令患者報告模糊點、破裂點和恢復點並記錄棱鏡總量。遠距離水準聚散力的測定(8)、結果記錄:遠距聚散力:BI:模糊點/破裂點/恢復點;

BO:模糊點/破裂點/恢復點,無模糊點時的記錄標記為*;近距聚散力:BI:模糊點/破裂點/恢復點;

BO:模糊點/破裂點/恢復點,無模糊點時的記錄標記為*注:BI:基底向內/BO:基底向外遠距離水準聚散力的測定(1)、完全矯正屈光不正(2)、投射單一獨立的視標於40cm處,此視標為患者視力較差眼最好矯正視力的上一行,改變瞳距為近用瞳距(3)、放置旋轉棱鏡於雙眼前,棱鏡度刻度初始設置為0,並位於垂直位近距離水準聚散力的測定(4)、囑患者注視40cm處視標,同時以每秒1△的速度勻速增加基底向內的棱鏡度數(5)、令患者出現模糊點時報告,記錄此時雙眼棱鏡總量;繼續增加棱鏡度數;患者報告破裂點時,記錄此時雙眼棱鏡總量近距離水準聚散力的測定(6)、然後繼續增加使視標分離加大再減小基底向內棱鏡度數,當分離的視標重新恢復為單一視標時,記錄此時的雙眼棱鏡總量。(7)、把雙眼旋轉棱鏡刻度調回0點,囑患者仍然注視40cm處視標,同時以每秒1△的速度勻速增加基底向外的棱鏡度數,如上所述,令患者報告模糊點、破裂點和恢復點並記錄棱鏡總量。近距離水準聚散力的測定(8)、結果記錄:近距聚散力:基底向內(BI):模糊點/破裂點/恢復點;基底向外(BO):模糊點/破裂點/恢復點,無模糊點時的記錄標記為*。近距離水準聚散力的測定注意:在測定聚散力時,應先測棱鏡基底向內然後再測定棱鏡基底向外時的集合力,因為基底向外的棱鏡刺激集合和調節,而基底向內的棱鏡則放鬆調節和集合。當測試兒童時,最好用棱鏡條,這樣我們可以看見他們的確眼睛,確保他們配合檢查。近距離水準聚散力的測定遠/近距垂直聚散力的測定與水準聚散力的測量原理相同,只不過由於人眼的垂直融像力較弱,因此我們雖然在雙眼前加棱鏡(棱鏡的初始刻度位於0,且位於水準位),但只改變一眼的棱鏡度數就足夠了,另外,在增加棱鏡時,由於調節並不改變,因此只需檢查破裂點和恢復點。測試方法正常值標準差基底向外(遠)模糊點:9±4破裂點:19±8恢復點:10±4基底向內(遠)破裂點:7±3恢復點:4±2基底向外(近)模糊點:17±5破裂點:21±6恢復點:11±7基底向外(近)模糊點:13±4破裂點:21±4恢復點:13±5集合近點破裂點:2.5cm±2.5

恢復點:4.5cm±3.0集合功能的正常值融像性集合的測定

融像性集合的測定(,正負相對集合的測定、融像儲備的測定)等內容,其實這些內容的具體測定方法就是建立在遠近距水準聚散距離的基礎之上,只不过考虑了患者的隐斜Sheard’s準則要求融像儲備至少應該為需求量的兩倍。即正融像集合儲備為外隱斜的兩倍,負融像集合儲備為內隱斜的兩倍,用公式表達為R≥2D。(R代表儲備量,D代表需求量)此時才能保證患者用眼無不適感

Percival準則卻不考慮隱斜,它要求在特定的測試距離需求點或正位眼點應該落在整個融像集合範圍的中三分之一內,方可保證雙眼常時間持續工作,不出現疲勞,這中三分之一被稱作是“舒適區眼屈光學

第二章調節與集合

第二章調節與集合第五節調節與集合的相互關係相對調節和相對集合近反射三聯征AC/A的測定

相對調節和相對集合

相對調節:在集合固定不變情況下能單獨運用的調節作用稱為相對調節相對集合:在調節固定不變情況下能單獨發生的集合作用稱為相對集合。意義其意義在於如果正相對調節小於負相對調節,就難以維持較長時間的閱讀或近距離工作,只有正相對調節較大,才能持久視近而不致出現視疲勞。其意義在於視近時應儘量保持多餘的正相對集合也即內收力才能持久、舒適。近反射三聯征視近時眼球發生的反射稱為調節三組合或者稱為近反射,由三部分組成:瞳孔收縮、集合運動和調節。三部分均由副交感神經支配,包括從中央E-W核至眼球的睫狀神經結。對應的效應器依次為瞳孔括約肌、內直肌和睫狀肌。AC/A的測定AC/A中的A為調節(ACCOMMODATION),C代表集合(CONVERGENCE),AC/A值即代表調節性集合與調節的比值,即當調節變化1D時,調節性集合的變化量,單位為棱鏡度/屈光度。我們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得到AC/A值。測量方法1.隱斜法:此方法以遠距離隱斜和近距離隱斜的關係為基礎。步骤:(1)、完全矯正屈光不正(2)、測量的看遠(6m)的隱/顯斜記做△遠(3)、測量看近距離(40cm)的隱/顯斜記做△近(4)、用公式AC/A=PD+△近-△远/D,D代表看近時所需的調節量(40cm時為1/0.4=2.5D),內斜用+表示,外斜用-表示,PD代表瞳距,單位為cm。2.梯度法:(1)、完全矯正屈光不正(2)、測量,注視一固定距離處目標,測定隱斜度記做△1(3)、然後在雙眼前加相等度數的鏡片,測定隱斜度記做△2(4)、用公式AC/A=△2-△1/D2-D1,D1為此時動用的調節量,D2為附加鏡片時所動用的調節量測量方法兩種方法的比較梯度法測得的結果要略小於隱斜法AC/A的正常值4±2DAC/A的意義1、對於斜視的診斷治療,尤其對調節性內斜視的患者有重要的意義

2、對斜視的治療提供指導方案

3、為驗光配鏡提供指導意義:

臨床視覺光學第一節眼屈光不正總論課程內容:眼屈光不正的定義及發生率眼屈光不正與年齡的關係影響屈光不正的幾個因素屈光不正的原因分類第一節眼屈光不正總論正視眼是指當眼調節靜止時,平行光線經過眼的屈光系統能夠在視網膜上會聚成像的眼睛。第一節眼屈光不正總論眼的屈光系統第一節眼屈光不正總論眼屈光不正的定義及發生率

非正視眼是指當眼調節靜止時,平行光線經過眼的屈光系統不能夠在視網膜上會聚成像的眼睛。第一節眼屈光不正總論第一節眼屈光不正總論

眼屈光不正的發生率1在0.00D~1.00D之間存在一個細長的尖峰2近視和遠視兩邊的曲線是不對稱的3–4.0DA~+4.0D之間的超過了98%,人群中高度屈光不正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第一節眼屈光不正總論不同的屈光狀態第一節眼屈光不正總論

眼屈光不正與年齡的關係人類從出生到眼球發育成熟,眼軸的長度約增長8mm

。人眼在發育過程中隨著眼球的前後軸逐漸增長,晶狀體和角膜的彎曲度逐漸變扁平,因而降低了眼的屈光力量,防止了高度近視的普遍發生第一節眼屈光不正總論

第一節眼屈光不正總論影響屈光不正的幾個因素眼球的軸長屈光系統中各屈光力之間的相互關係第一節眼屈光不正總論

眼球軸長與屈光不正的關係Stenstrom:屈光不正和轴长之间存在高度相关(-0.76),而晶状体屈光力与眼总屈光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零;Sorsby:高度的屈光不正主要是由於眼軸的過長或過短所引起的,但在較輕度的屈光不正中,不能忽視角膜等其他因素的存在;在眼屈光變化中,眼軸長短的變化是決定因素,角膜和晶狀體是隨著眼軸的增長而改變。第一節眼屈光不正總論

屈光不正的原因分类眼的屈光狀態取決於眼屈光系統中屈光介質的屈光力,更為重要的還在於屈光力與眼球前後軸長之間的相互關係。第一節眼屈光不正總論

屈光不正的原因分类由於眼的屈光作用使外面進入的光線成為焦點,但這個焦點不和正視眼那樣恰好落在視網膜上。根據焦點與視網膜的位置關係,焦點落在視網膜之後者稱為遠視眼;焦點落在視網膜之前者稱為近視眼。由於外面進入眼的光不能集合在一點,即不能形成簡單的光學焦點.而是由前後兩條焦線所組成的史氏光學圓錐,這種情況稱散光眼,所以散光眼也稱無焦點眼。第一節眼屈光不正總論根據引起屈光不正的原因分類如下:屈光系統中組成成分的位置關係屈光體表面不正常屈光成分的偏斜屈光成分的屈光率不正常屈光成分缺失第一節眼屈光不正總論根據引起屈光不正的原因分類如下--屈光系統中組成成分的位置關係

軸性遠視眼軸性近視眼晶狀體異位第一節眼屈光不正總論根據引起屈光不正的原因分類如下--屈光體表面不正常曲率性遠視眼曲率性近視眼散光眼複性近視散光規則散光複性遠視散光斜向散光不規則散光第一節眼屈光不正總論根據引起屈光不正的原因分類如下--屈光成分的偏斜

晶狀體位置偏斜視網膜偏斜

第一節眼屈光不正總論根據引起屈光不正的原因分類如下:屈光系統中組成成分的位置關係屈光體表面不正常屈光成分的偏斜屈光成分的屈光率不正常屈光成分缺失

第一節眼屈光不正總論根據引起屈光不正的原因分類如下--屈光成分的屈光率不正常

房水的屈光率玻璃體的屈光率晶狀體的屈光率

第一節眼屈光不正總論根據引起屈光不正的原因分類如下--屈光成分缺失

晶狀體的缺失

第一節眼屈光不正總論總結眼屈光不正的定義及發生率眼屈光不正與年齡的關係

影響屈光不正的幾個因素屈光不正的原因分類第一節眼屈光不正總論作業何為屈光不正?何為正視眼?正視眼的屈光狀態分佈為多少?形成屈光不正的因素有哪些?眼屈光學

第三章臨床視覺光學第三章臨床視覺光學

第二節远视眼第二節遠視眼

什麼是遠視眼?遠視眼是指當眼調節靜止時,平行光線經過眼的屈光系統屈折,在視網膜後會聚成像的眼睛。第二節遠視眼

遠視眼的成因軸性遠視曲率性遠視指數性遠視眼第二節遠視眼

遠視眼的成因——軸性遠視生理原因:由於內在(遺傳)和外界環境的影響使眼球停止發育,眼球軸長不能達到正視眼的長度。病理原因:眼肿瘤或眼眶的炎性肿块;球后新生物和球壁组织水肿;視網膜剝離第二節遠視眼

遠視眼的成因——曲率性遠視

眼球屈光系統中任何屈光體的表面彎曲度較小所形成。如先天性的平角膜,或由外傷或角膜疾病引起。第二節遠視眼

遠視眼的成因——指數性遠視眼

由於晶狀體的屈光力減弱所致年老的生理性變化糖尿病患者的病理變化晶狀體向後脫位無晶狀體第二節遠視眼

遠視眼的屈光情況

從無限遠處發出的平行光在視網膜的後方形成焦點,而在視網膜上形成模糊不清的像。

第二節遠視眼

遠視眼清晰成像的方法調節

配戴凸透鏡第二節遠視眼

遠視眼的調節調節是眼睛為了看近處或看細微物體,此時睫狀肌、瞳孔括約肌和內直肌同時產生興奮,形成調節、集合和瞳孔縮小的三位一體的聯合運動,稱為近反射。第二節遠視眼

遠視眼與調節生理性調節:正視眼病理性調節:遠視眼第二節遠視眼

例題:一名25歲的病人,遠視力為0.8,近視力為0.4,調節近點為20cm。分析:本病人為遠視眼。用+2.5DS的鏡片後,遠視力提高到1.5但近視力可能還只有0.6-0.7;增加凸鏡片的度數,遠視力不再提高。综上,只有通过镜片才可能提高视力的那部分远视度数,称为絕對遠視眼。

第二節遠視眼

用+2.5DS镜片使远视力达到1.5之後.再慢慢地增加鏡片的度數。如增加到+5.5DS時,遠視力仍然保持1.5,但近視力由0.6增加到0.9。繼續增加凸透鏡的度數,遠視力反而降低.

因此,再次增加的+3.0DS鏡片是用以代替晶狀體可以放鬆的那部分調節力。因為這部分的遠視可以被調節力所矯正,即可用自身調節的辦法來代替,稱之為可矯正遠視眼.绝对远视与可矫正远视之和,称为显性远视眼.第二節遠視眼用睫狀肌麻痹劑——阿托品使調節完全放鬆後,檢影結果為+6.5DS.由於使用阿托品才能暴露的那部分調節力量稱為隱性遠視眼,為1.0DS。隱性與顯性之和即+6.5DS,為全部遠視眼或總遠視眼。睫狀肌麻痹後,由於全部遠視度數都顯現出來,所以用+6.5DS的鏡片時,遠視力有提高,但若在眼前加上小瞳孔的鏡片(並非針孔鏡片),減少瞳孔放大的影響就可使遠視力達到最佳程度。第二節遠視眼

相關學說由於成年時期所形成的晶狀體的上皮層的彎曲度到老年時有些變小,因而晶狀體的集光力量變弱以致成為遠視。晶狀體皮層之間屈光性質的改變。第二節遠視眼眼的病理變化外部觀察:眼球較小角膜較小晶狀體較大眼底鏡觀察:視網膜閃光絲假性視神經炎視乳頭暗灰紅色,邊緣模糊和不規則血管反光加強血管不適當的彎曲和異常的分支

第二節遠視眼相對地說,遠視眼的黃斑比正視眼要離開乳頭遠些,而且角膜明顯地偏離中央。

第二節遠視眼遠視眼的臨床表現高度遠視眼,因為看不清外界的任何物體,所以視覺症狀比較明顯。輕度遠視眼,由於可以使用調節力克服其屈光缺陷,故可不表現任何視覺症狀。青少年的調節力強,即使有中等度的遠視,也可不發生任何視覺症狀。第二節遠視眼

遠視眼的分類—屈光性遠視眼因為遠視眼除了看遠時要用調節矯正其屈光缺陷外,在看近物時,還要增加一部分調節力,因而遠視眼的視覺和自覺干擾症狀,多在看近處物體時首先表現出來。例:同時看33cm處的物體正視眼3.0D的調節,

2.0D的遠視眼5.0D的調節第二節遠視眼遠視眼的視力隨著屈光度增加而降低

第二節遠視眼遠視眼與調節密切相關,並且調節又與年齡密切相關,即隨著年齡的增長,調節力量逐漸減退,使遠視眼的隱性部分逐漸變為顯性。視覺影響包括視力降低和調節性視覺緊張。調節性視覺緊張,是由於單獨使用調節力量所引起的眼肌緊張和遠視眼的調節近點與集合近點不能匹配。第二節遠視眼遠視眼的矯治第二節遠視眼遠視眼的矯治6-7歲以下的孩子,輕度遠視可以不予處理。只有在度數較高或有斜視發生,才予以矯正。

6-16歲之間,特別是學齡兒童,由於使用目力較多,即使度數較小,也要矯正。對於已發生斜視,或有明顯的視力減退或視覺疲勞,以及任何程度的屈光不正,都應引起注意。第二節遠視眼

兒童遠視眼的驗配原則散瞳檢查,減去調節尚未放鬆的屈光兒童遠視應每年檢查,經常改換鏡片度數雙眼視力檢查法和睫狀肌麻痹法驗光等多種方法檢查,綜合考慮多種影響因素。患者愈年轻,愈要矫正不足;隐性远视的度数愈高,就更要矫正不足。矯正愈充分,效果愈好。可採用矯正不足的鏡片向充分矯正的鏡片過度的方法。第二節遠視眼總結遠視眼定義及原因遠視眼的屈光情況遠視眼的調節

遠視眼的病理變化遠視眼的臨床表現遠視眼的矯治

第二節遠視眼作業何為遠視眼?繪製遠視眼的屈光圖繪製遠視眼的遠點圖。遠視眼的隱性遠視,顯性遠視是什麼?遠視眼的絕對性遠視、能動性遠視是什麼?遠視眼患者的調節和輻輳呈現什麼樣的關係?遠視眼患者的配鏡原則是什麼?

眼屈光學

第三章臨床視覺光學第三章臨床視覺光學

第三節近视眼

第三節近視眼

溫故—眼屈光不正總論眼的屈光系統

正視眼與非正視眼眼的屈光不正主要有哪些?

溫故—眼屈光不正總論眼的屈光系統與照相機的圖示第三節近視眼

溫故—眼屈光不正總論眼的屈光系統第三節近視眼

溫故—眼屈光不正總論

正視眼是指當眼調節靜止時,平行光線經過眼的屈光系統能夠在視網膜上會聚成像的眼睛第三節近視眼第三節近視眼

溫故—眼屈光不正總論非正視眼是指當眼調節靜止時,平行光線經過眼的屈光系統不能夠在視網膜上會聚成像的眼睛第三節近視眼

溫故—眼屈光不正總論眼的屈光不正主要包括:

遠視眼近視眼散光眼屈光參差

第三節近視眼

什麼是近視眼?第三節近視眼

什麼是近視眼?近視眼是指當眼調節靜止時,平行光線經過眼的屈光系統屈折,在視網膜前會聚成像的眼睛。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現狀我國平均近視眼患病率約為33.6%我國青少年近視眼的患病率位居世界第二位香港人50%配戴眼鏡廣州青少年近視的發病率為73.1%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病因

——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遺傳因素種族因素家族因素環境因素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病因—遺傳因素我國和日本的近視眼發病率較高黑種人的近視眼發病率較低倫敦的猶太兒童比本地民族兒童高10倍近視眼有一定的遺傳傾向近視眼屬多因數遺傳變性近視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以上因素均受環境因素影響。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病因——長期視近負荷動物實驗和流行病學資料證實:長久緊張的視近作業的影響照明、營養、微量元素、有機磷農藥的影響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病因—小結遺傳因素及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狀況為內因,是基礎,是近視眼發生、發展過程中的生物學前提。環境因素是外因,決定了近視眼發生的現實性,亦即學生時期近視眼,主要是由於長期視近工作,並通過遺傳素質作用而形成。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病因—正在探討中的學說調節學說眼內肌功能不全學說眼外肌學說眼壓增高學說鞏膜營養學說等

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最新探討近視眼以遺傳為主,視近負荷起到促進作用

——“中國視光學科研論壇”上,葛堅教授報導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的相互影響近視眼進展速度減慢的方法近視眼的預防方法有待於繼續研究

——“中國視光學科研論壇”上,林小燕博士報導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分類按照近視眼的程度分類按照屈光成分分類按照病程進展和病理變化分類按照是否有動態屈光參與分類其他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分類—按照近視眼的程度分類輕度近視:-3.00DS以內者中度近視:-3.25DS至-6.00DS高度近視:-6.25DS以上者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分類—按照屈光成分分類屈光性近視眼軸性近視眼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分類—按照屈光成分分類屈光性近視眼主要包括曲率性近視眼:由於角膜或晶狀體表面曲率半徑減小,光焦度增大而形成的近視眼屈光指數性近視眼:由於屈光介質的屈光指數增高,光焦度增大而形成的近視眼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分類—屈光性近視眼曲率性近視眼(角膜異常、晶狀體異常)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分類

—屈光性近視眼屈光指數性近視眼(如糖尿病、急性虹膜炎、老年晶體核硬化或渾濁、白內障早期的晶體膨隆等)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分類

—軸性近視眼軸性近視眼是指由於眼軸的延長而形成的近視(如病理性近視眼、大多數單純性近視眼)高度近視眼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分類

—按照病程進展和病理變化分類單純性近視眼:是指由於發育期視近過度造成的近視病理性近視眼:是指20歲以後眼球仍在發展,並有病理性變化者(變性病理變化)第三節近視眼

單純性近視眼:是指由於發育期視近過度造成的近視屬於基因遺傳眼病但是環境因素是主要的成因之一一般無明顯眼底變化矯正視力正常通常屈光不正度在-6.00D(600度)以下第三節近視眼病理性近視眼:是指20歲以後眼球仍在發展,並有病理性變化者由遺傳因素所致屈光不正度一般大於-6.00D其特點是眼部組織合併發生一系列變性的病理變化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分類

——按照是否有動態屈光參與分類

假性近視:是指用阿托品散瞳後檢查,近視屈光不正消失,成為正視或輕度遠視真性近視:是指用阿托品散瞳後檢查,近視屈光不正度未降低,或降低的度數小於0.5D混合性近視:是指用阿托品散瞳後檢查,近視屈光不正度明顯降低,但是未恢復正視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臨床症狀及體征遠視力明顯降低近視力較好第三節近視眼近視眼的臨床症狀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臨床症狀遠視力下降眯眼視物湊上前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臨床症狀

視疲勞:常常也會有主訴頭痛及眼睛疲勞,是因近視眼在視近時少用或不用調節,但仍需集合以維持雙眼單視,故調節與集合功能不協調而引起肌性視疲勞。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臨床症狀由於上述調節與集合功能的不協調,近視眼容易發生外隱斜或外斜視的眼位變化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臨床症狀豹紋狀眼底飛蚊症眼底退行性改變(高度近視者)等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屈光成像當眼處於調節靜止狀態時,平行光線經過眼的屈光系統在視網膜前會聚成像,而在視網膜上成一模糊的像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屈光成像當眼處於調節靜止狀態時,眼底發出的光線經過眼的屈光系統後,在眼前有限距離處成像,這一點即為該眼的調節遠點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矯正原理

平行光線經過矯正眼鏡以發散光線的形式射出,其反向延長線會聚在近視眼的調節遠點處,發散的光線又經過眼屈光系統在視網膜上會聚成像。即無窮遠處的物體相對於矯正眼鏡和眼的屈光系統與視網膜互為共軛的物像關係。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矯正原理

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處理原則首先應預防為主對於15歲以下的青少年初次屈光檢查必須散瞳配戴框架眼鏡矯正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處理原則配戴角膜接觸鏡(CL)矯正優點:增加視野、美容效果佳、消除棱鏡效應、維持雙眼視覺功能等。適於年輕追求美麗者、中高度屈光不正、屈光參差者配戴。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處理原則配戴硬性透氣性角膜接觸鏡(RGP)矯正配戴RGP矯正是目前臨床上公認的最健康的視力矯正方法之一,在發達國家使用率非常高,也很成熟,在我國也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對於矯正高度散光和圓錐角膜尤為適宜。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處理原則

——配戴角膜矯形鏡(OK鏡)治療適於8歲以上者角膜中心水準光焦度值在41D至46D屈光不正度在-5.00D以下的非先天性軸性近視者滿足運動員、演員、員警、準備入伍者的特殊需要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處理原則

——配戴角膜矯形鏡(OK鏡)治療目前人們正在探討採用該方法阻止青少年近視的發展。香港理工大學的曹黃惠華博士等人開展的“角膜矯形術控制近視加深的成效及對角膜的影響”課題表明:OK鏡對於整體而言可以減慢青少年近視眼的發展速度。該課題的有關內容已經在美國的《當代眼科研究》上刊登發表第三節近視眼

近視眼的處理原則准分子鐳射角膜切削術(PRK)准分子鐳射屈光性原位角膜磨鑲術(LASIK)等第三節近視眼近視眼的概念近視眼的現狀近視眼的發病原因近視眼的分類近視眼的臨床症狀近視眼的屈光成像及其矯正原理近視眼的臨床處理方法第三節近視眼作業何為近視眼?其早期的症狀有哪些?應該如何正確處理?試繪圖分析近視眼的屈光成像及其矯正原理

請大家休息十分鐘!眼屈光學第三章臨床視覺光學第三章臨床視覺光學

第四節散光眼一、散光眼定義及原因散光眼(astigmatism):

人眼的屈光系統的兩個子午線的屈光力量不同,進入眼球的光不能在視網膜上形成焦點的眼.

一、散光眼定義及原因

散光眼的原因分類

1)曲率性散光(culvatureastigmatism)

2)光心偏離性散光(astigmatiamofopticaldecentring)3)指數性散光(indexastigmatism)

二散光眼的光學情況三規則散光1、單純散光

單純性遠視散光

單純性近視散光

2、複性散光

複性遠視散光

複性近視散光

3、混合性散光混合散光橫線豎線單純近視散光複合近視散光單純遠視散光複合性遠視散光A豎線B橫線三規則散光分類1、順規”散光:以垂直方向的屈光力較大,散光通常為生理類型,又稱“順例”散光2、“逆規”散光:水準方向的屈光力較大,又稱“反例”散光。3、斜散光:兩條主子午線互相垂直,但均不在水準和垂直位置者稱為斜散光。4、雙斜散光:散光的兩條主子午線不是垂直而是斜向交叉者稱為雙斜散光。四散光眼的發病率

散光度數的分佈變化較大,大多數低於1.0D-1.25D(約占85%)。在此限度以上的發病率急劇下降;並在非病理性的散光眼中,順例散光超過6.0D、反例散光超過2.5D者較為少見。較高度數的散光自然也有,甚至可以高達18-20D,但都合併角膜創傷及角膜圓錐等四散光眼的發病率Cavaral於1922年提出的散光發病率低於2.0D散光的發病率超過90%。其他統計結果指出,輕度散光多發生在輕度遠視或近視,或接近於正視眼。高度散光多合併較高度的遠視或近視。五散光眼的臨床表現1、視力降低2、視覺疲勞

視力降低散光眼的視力降低,在最高子午線上表現更為明顯。高度散光眼在所有子午線上都可發生廢用性弱視,弱視形成後具有發生斜視的傾向。視力降低

混合性散光的視力變化,尤其是散光的兩條子午線上的屈光力基本相等者,常常表現為遠視力及近視力均降低。視力降低根據檢影結果再做主觀驗光,可能使視力有明顯提高。但混合散光常常合併著不同程度的弱視,即使撿影結果很準確,也難使每個病例的視力都能提高到正常範圍。視覺疲勞。輕度的散光,可以利用改變調節、半閉眼裂和斜頸的辦法來矯正一部分視力,使物體看得清楚些。但這種不斷的精神緊張利努力,易引起視覺疲勞和視覺干擾症狀。其他症狀假若散光軸是傾斜的,患者的頭常常偏向一側使之減少物像變形,這種習慣在幼兒可以發展成為斜頸

其他症狀

明顯的主覺症狀往往發生於視力比較好的病例。如果散光缺陷增大,以致任何主觀努力都無法解決時,只表現為比較明顯的視力下降,其他的視覺干擾症狀反而不明顯,或者根本不會發生。

六散光眼的治療視力不降低,又無視覺疲勞或視覺干擾症狀發生,輕度的散光不需矯正視力降低和視覺疲勞出現任何一種時,不論散光度多麼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