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七个关键词_第1页
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七个关键词_第2页
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七个关键词_第3页
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七个关键词_第4页
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七个关键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七个关键词”摘要“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的过程艰巨,充满了复杂性。由于长期从事工读学校的“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深感“问题学生”教育转化过程中必然经历的六个关键词:一是情境、二是文化,三是体验、四是感悟、五是改变、六是内化、七是外生。七个关键词,实质上也是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七个重要阶段,有效地把握这七个关键词,对教育转化“问题学生”将会起到很好的转化成效。关键词:教育转化,问题学生,关键词关键词:情境教育转化“问题学生”,首先要创设优化的情境,只有为“问题学生”创设优化的情境,让“问题学生”在充满文化的情境中,接受教育,濡染品德。为此,创设优良的情境是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最基本,最首要的前提。教育理论中较早使用“情境”一词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把传统教育的失败归根于没有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以“引起思维的情境”他认识“思维取决于直接经验的情境”。“情境”一词已经成为众多学说的基本或者是核心概念,尤其是情境认知论表达的见解更值得我们关注,它认为,如果课程和教学能使得学生像学徒那样进入某一真实或逼真的从业者的文化情境,从事使用工具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可能是真实有效的,进入每一种文化情境,学习者会有意无意地接受这样文化共同体的行为和信念,因此,情境认知理论情调一种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经验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首先要创设一种优化的教学情境,要营造一种文化情境式的教育氛围,这种充满文化的教育情境的影响往往是隐蔽的,人为优化的,能够促进学生活动其中的环境。但是由于充满生气勃勃的真实情境和真实活动,学生能够能够真实的,成功地感受和接受它们,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完成对某一共同体的文化适应。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首先要融入情境,情境对学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因为它合乎学生的心灵世界,充满文化情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卷入其中,并与之产生“交互作用”的生命冲动,在生命冲动中发现自我,感受自我。让学生在这种充满生活活力和张力的学习情境中去学习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侵蚀文化,涵养人格,濡染德性,践行德行。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融入了情境,其实质上加强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和活动的有机结合,强调在学生积极的情绪下去学习,让在学生感受、探究,体验、发现、感悟和表达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利用知识。这种情景教学避免了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学“知识德育”,缺乏生命力的弊端,真正地为新时期的思想品德课堂提供了活力和生机。境”让“问题学生”的体验更为深刻,让学生在高度震撼中搅动,冲击心灵,形成心理上的边缘体验,促成一个最佳的受教时刻(TeachableMoment),能够获得满足感或成长的机会。体验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改变。如果学生的内心拒斥,外在的知识听懂了也不见得会实际去运用。体验式学习重点挑战的是个体的内心,力图推动其内在的变化,其本质是充分参与的,生动的,甚至是快乐的。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体验,让”问题学生“体验不同的生活境遇,体验不同的文化差异,体验不同的角色差异,巨大的反差和心里落差,让”问题学生”的内心世界受到前所未有的碰撞,震撼。心理学认为:体验是人们达到相互理解的最佳途径,通过体验,从而达到角色上的理解与认同,从而促使已有的各种认知观念的发生改变,达到改善关系、解决矛盾、收获教益的目的。四、关键词:感悟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感悟,以感情为基础,更强调“悟”,感是主体心灵与客观外物融合,获得独特的感知体验,是感悟的基点。而“悟”是其核心,感知事物中意识升华了,有了超常的发现与收获。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有的是渐渐的领悟(渐悟),有的则是瞬间的开悟,由迷到悟,又只是“一念”之间,一下子达到大彻大悟的境地。(“顿悟”)。感悟领悟是非常宽广的,可以指个体对客观事物存在的直观领悟,对社会人生的突然顿悟,也是对思想精神的觉悟,既悟道。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感悟,有思考,产生“顿悟”,是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关键,在感受中顿悟,在顿悟中改变旧的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正是不断的感悟才能使得“问题学生”对人生、对事物、对社会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五、关键词:改变改变,是教育转化的临界点,《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们所希望的一切改变,其实就是从当下改变你自己,从修身开始!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身”,则是做人的基本追求。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更是如此,更要强调“修身”,改变从修身开始,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更多地指学生某种错误的行为和思想认知观念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改邪归正和改恶从善,即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不再做坏事,改去坏的、错误的,向好的、正确的方向转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甘地说:“在这个世界上,你必须成为你希望看到的改变。”工读学校通过创设各种优化的环境来使得“问题学生”改变自己,因为新的环境,新的方向,新的坐标,新的挑战,新的未知,给“问题学生”带来了新的改变。通过改变自己又可以自觉地净化周边的环境,当“问题学生”自己改变了,他身边的人与环境也会自然得到改变,从而达到一种良性的循环。

六、关键词:内化人的认知结构是一个能动的系统,它是发展变化的,有着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它可以不断地理触新事物、接纳新事物、解决新问题、适应新环境,内化,就是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最成熟的内化水平称为“自我同一性”,它反映了将内射和认同共同塑造到自我和他人的一致性形象中。人的认知结构是一个能动的系统,它是发展变化的,有着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它可以不断地理触新事物、接纳新事物、解决新问题、适应新环境。一般上,当涉及道德行为时,内化是巩固和植入某人信念、态度和价值的长期过程,当改变道德行为时,一组新的信念、态度和价值代替或适应于所希望的行为,这时就会是“被内化的”。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内化的实质更多是行为的内化,是指主体出于自身的需要,在一定环境的影响下,对行为规范进行反映、选择、整合的过程,是将新行为渗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去,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以新的行为来替代过去的不良行为,其最终结果是形成精神形态和行为形态相统一的思想品德。要想使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自觉意识,从而达到改变不良行为的目标。七、关键词:外生外化:是不是德育内生了,德育的过程就结束了吗?答案并非如此,道德品行要达到内化于心是不够的,还必须外化于行。所谓:“有感与内,必行于外”,传统德育重视德育的“内生”,却忘记了德育的最终还需要回归现实,回归实践,还需要外化为行为习惯。因此,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使得学生的符合社会规范的新行为,新观念得到内化,更重要的要使得新的行为和观念能够外生,外显达到道德自觉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从根本上改变“问题学生”。综上所述,文化是育人的核心,创设一种优化的文化情境,人在情境中,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问题学生”的行为与思想认知,改变不是终点,这些行为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