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活动 论文_第1页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活动 论文_第2页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活动 论文_第3页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活动 论文_第4页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活动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具身认知”视角下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活动摘要:基于第二认知科学“身体-心理-环境”的理论视角下,探索多种多样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达到身心合一的学习状态,能较好的将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基于这样一个理论视角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活动化,尽力挖掘多方资源,实现学习由被动走向主动,由封闭式走向开放性,由学习走向生活。从而实现学生自我、情境环境、知识认知的有机整合,提升教学活动的实效,助力学生综合能力及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关键词:具身认知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地理学习课程是一门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的课程,地理环境及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其主要研究目标。基于第二认知科学的“身体-心理-环境”的理论视角下,探索多种多样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达到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的学习状态,能够比较好的将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机的结合。本文就“具身认知”视角下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在“具身认知”理论的基本概述、调查学生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可程度、“具身认知”视角下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活动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一、“具身认知”理论的基本概述“具身认知”被称为认知科学领域的第二代认知科学。它相比于第一代认知,其最大的不同就是强调认知主体的身体对认知活动的影响,并将认知主体所处的环境视为认知系(1(统的一部分。具身认知认为,认知是由身体对世界的作用所塑造的,身体的特殊细节创造了认知的特殊性。认知本质上是一种身体经验,这种经验来源于特定的身体结构和心理活动。而经典的第一代认知科学则认为认知是一种可以脱离身体的软件性程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与身体无关的心理认知。具身认知在教学中与经典的第一代“离身”认知科学有很大不同。如图:”具身认知”视角下初中地理教学,探索多种多样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达到身心合一的学习状态,有助于学生较好的将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为此,我认为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学情、教材等方面进行“具身”,再在心智、身体和环境三要素的共同参与和影响下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提升地教学活动实效,助力学生综合能力及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二、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认可度调查基于具身认知这种视角,我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可度。调查的范围是我所在地区的三所城市学生、三所农村学生约1000名学生。无论城市学生还是农村学生80%以上的同学都表示希望地理教学内容多一些实践活动:地理课内外活动(地理实验、模具制作、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等)。从以上表格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具身”参与的意愿身非常强烈的。三、“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国有句谚语:”闻之不如见之,见之不如亲历之!”换种表达方式就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展示给我,我会记住;但是让我身临其境,我则能理解!因此仅仅依靠地理教学过多地强调死记硬背、机械心理的接受学习方式是不够的,还要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内外实践活动。依托课程标准和教材,可以为学生开展“具身”实践活动创造更多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实践,培养学生主动考察、分析地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地理实践的方法是多样的,没有哪一种方法适合全部的实践活动,而且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具有不同的特性,有的适合定性,有的适合定量,有的适合观察,有的适合测量等等,因此选择科学的实践方法显得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具身认知”视角下进行实践活动的调整,将有助于增强学科知识的深度学习及应用,更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把握国情、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热爱生活。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突出学生主体,实现由被动走向主动。为了学生的发展就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依托课标和教材,以“具身”活动作为主要方式,将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课题组织实施。所以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应充分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真正引导学生融入地理实践活动,在大脑中建构知识,提高其综合能力,及其地理核心素质。比如我在以下两个案例教学中,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很好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探索学习。例1在学习七年级《地球和地球仪》时,对于地轴、经纬线、经纬度、黄赤交角的相关概念和特点等这些知识相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学生选用一些材料,通过要求自己制作地球仪。地球仪制作成后,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度数值分别的变化规律。从地球仪侧面、北极上空俯视纬线圈、经线,绘制平面图。通过制作地球模型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直观的感、思、悟出地球和地球仪的一些相关概念、特点等相关知识。制作地球仪模型一、制作目的1.描述地球的基本特征。2.分辨经纬线并说出其数值分布规律。二、制作器材浅色小球(如乒乓球,小皮球),细铁丝,细线图钉,彩笔。三、制作步骤1.在小球上标定南北极点并嵌入图钉。2.先标记细线中点的位置,然后用一根细线连接南北两极,在小球上标记多个中点,所对应的位置,依次连接各点,绘出赤道。3.取一根新的细线,标记出与小球赤道相等长度,平均分成12份,如球较小,平均分成4份即可。例2:学习地形图的这一部分知识时,因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无法明确山体各部位的特点。根据课标、学生学情、知识点等情况进行量身,让学生先用超轻黏土捏出图示山体模型。然后分组观察各个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峰、脊、谷、鞍、崖五个部位),并请(2(小组代表上台讲解。学生通过制作山体模型、观察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等一系列的主动参与体验,对山体部位有了直观的认识,很容易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和山体各个部位特征。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制作地形模型一、实验目的1.能够通过对高等高线概念的理解,解释等高线和地形之间的关系。2.说明地形图与实际景观之间的空间关系,二、实验器材记号笔,一张塑料片,500克粘土(或用厚度一样纸板),剪刀刻度尺,等高线地形图。三、实验步骤1.确定每层地形模型的高度为一厘米,相当于图上一个等高距。2.将塑料片覆盖在等高线上,图上,用记号笔将最外侧的等高线描在塑料片上。3.沿描出的线将塑料片剪下,用一厘米高的粘土覆盖塑料片上,制作第1层地形地形模型。4.重复步骤,2~3制作出第2层地形模型,将其堆垒在第1层模型之上。5.重复步骤2~4依次制作第3层、第4层.....地形模型,边制作边堆垒,完成模型制作。四、实验分析1.各层地形模型之间是缓坡还是台阶状的?为什么,2.分析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程度的关系。通过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亲身体验,身体多感观,均投入其中,实践过程能够带给学生满足和兴奋的情感体验,地理学习动机也将再次实验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也提升了地理实践力,课堂生成效果很好。也使学生真正成为地理教学活动的主体,实现学习由被动走向主动。2.通过活动化教学,实现由封闭走向开放。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在教学地理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教学方式,使活动真正成为教与学的媒介,并积极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体验感悟,而非单纯的讲解教材,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学习和具身实践的空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我校开展地球仪制作及比赛、拼图比赛、坎儿井模具制作、等高线地形图模具制作、绘制校园平面图、中国地理知识竞赛、世界地理知识竞赛、绘制中国轮廓图、演讲比赛、校园某次降水的降水量的测量等等活动。通过一系列地理具身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感兴趣,愿意参与,愿意探索,自主思考,主动实践,实现地理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开放式不同于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它是一种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向、多手段的发散型教学模式,是由被动教学向主动教学转变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能与时俱进,也体现创新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而“具身认知”视角下初中地理教学就是通过一系列地理实践活动,使地理教学实现由封闭走向开放。例:昼夜交替现象演示实验一、实验原理与实验目标实验原理: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椭球体。在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形成昼半球,而与太阳相对的半球则为夜半球。地球在不断的自转过程中会产生周期为一个太阳日的昼夜交替现象。实验目标:1.观察并理解昼夜交替现象。2.比较南北半球昼夜分布情况。3.识别晨昏圈、晨线与昏线。二、试验器材地球仪,手电筒,彩笔,剪刀,硬纸板,圆规,直尺,胶带。三、实验步骤1.手电筒平行照射地球仪观察地球仪表面的昼夜分布。2.用硬纸板做一个与地球仪直径相等的椭圆表示晨昏线,并将晨昏圈套在地球仪上。3.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使光线与晨昏圈保持垂直观察地球表面的昼夜分布情况。4.将地球仪按自西向东方向轻轻旋转,观察地球上的昼夜变化情况,判定并标记呈现和昏线。5.分别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俯视地球,绘制晨昏圈的平面图。6.模拟二分二至日的昼夜变化情况,绘制晨昏圈的平面图。二分二至日观察图北极上空看到的晨昏圈南极上空看到的晨昏圈夏至日晨昏圈的侧视图冬至日晨昏圈的侧视图四、实验分析1.试验分析为什么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2.现实中的晨昏线与课本中的晨昏线有什么区别?3.挖掘多方资源,实现由学习走向生活地理学科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包含自然地理实践和人文地理实践等资源。教师要能发挥学科优势,注重理论与现实的联系,挖掘和开发多方课程资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努力搭建平台。教师可与当地的地震馆、气象局、水文站等建立有效联系,依托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积极建立青少年社会活动基地,开辟第二课堂,从而使地理实践活动有丰富的校外资源的支撑,学生能够依托这些平台和资源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些真实有效的平台中感知地理、探索生活中的地理,获得新知。例如:我校就开展参观气象台、水文站、阜阳船闸防洪闸、农科所科研基地、阜阳市地震局科普展览馆、泉河水质调查、三角洲实地公园植被调查、参与文明创建交通疏导等,另外还有几次研学旅行。通过一系列地理实践活动,既实施了地理课程标准,也培养了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及其地理的核心素质。总之,在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下,我们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知识、学情等从本学科角度进行“具身”,再采用多种实践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在学生具身的参与和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通过参观、调查、考察等实践活动中学习地理,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来实践地理,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深度兴趣。进而培养了学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