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市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规划_第1页
长葛市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规划_第2页
长葛市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规划_第3页
长葛市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规划_第4页
长葛市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规划第一章

编制依据1.1报告编制依据

1.1.1有关政策、法规、制度

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

2.《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估暂行规定》

3.《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监理办法》

4.《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

5、《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管理流程图》

1.1.2地方性文件、制度及有关规划

1、《河南省粮食核心产区规划》

2.《许昌市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标准》

3.《许昌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运行管护办法》

4.《许昌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档案管理暂行办法》

5.《许昌市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质量管理实施办法》

6、《许昌市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标准化管理年实施方案》

7.《许昌市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监督员制度》

1.1.3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技术规范

1.《许昌市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排水沟渠技术规范》

2.《许昌市农业综合开发机井工程技术规范》

3.《许昌市农业综合开发桥涵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4.《许昌市农业综合开发混凝土施工技术规范》

5.《许昌市农业综合开发渠道衬砌施工技术规范》

6.《许昌市农业综合开发低压管道输水工程技术规范》

7.《许昌市农业综合开发农用地埋电缆线施工技术规范》

8.《许昌市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林网工程技术规范》

1.1.4项目区有关资料

1.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2.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汇总表

3.项目区水资源状况资料

4.项目区土壤资料

6.项目区供电状况资料

7.项目区道路情况资料

8.项目区水利现状资料

9.项目区林业现状资料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2.1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范围

长葛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北邻省会郑州,南邻许昌,地处北纬34°09′~34°21′,东经113°34′~114°08′,东西长51.9公里,南北宽21.4公里,总土地面积648.6平方公里。

古桥乡位于城东25公里处,南靠许昌县,西于董村镇毗连,北邻双洎河,东依南席镇,总面积56.3平方公里。后河镇、坡胡镇、和尚桥镇位于长葛市西城边际,项目区包括古桥、后河、坡胡、和尚桥的古桥、史庄、西辛、双刘、徐王赵、菜王、王科庄、古贤、黄岗、伞李、石庄、本庄、郭梅等38个行政村,人口6.5万人,2007年粮食总产量4616万公斤,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000亩,农业总产值16950万元,人均纯收入5200元。

2.1.2水文气象

2.1.2.1项目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带,其特点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春季回暖快,夏季气温高,秋季气温急降,冬季寒冷干燥光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地处暖温带,受暖温带季风气候影响,属温暖半湿润区,秋末至冬春季基本受中亚大陆气候和北方冷空气控制,春末至中秋多受亚热带气候影响,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4.3℃,极端最高气温43.9℃,极端最低气温-18.8℃,稳定通过0℃积温5246.5℃,盛夏>30℃的日最高气温天数平均为64天/年。项目区年太阳辐射总量114千卡/平方厘米,光合有效辐射56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时数2180小时,日照百分率49%,全年无霜期218天。多年平均相对湿度68%,多年平均降水量668.2mm,最大日降水量226.1mm,最长连续降雨日10天,蒸发量1801.8mm。

2.1.3地形地貌与土壤状况

长葛市位于黄淮平原西部,境内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高度135~65米。项目区全部为平原地形,区内地势平坦,土质良好。土地总面积7.9万亩,耕地面积6万亩,土壤质地以褐土为主,有机质含量1.2%,平均速效N含量为80ppm,速效P含量为19ppm,速效K含量为120ppm。土体深厚,富含重碳酸钙,土壤熟化耕作层较深,肥力较高,通气性、适耕性良好,非常适合小麦、玉米等多种农作物生长。

2.1.4水资源状况

长葛市年均地表水量29259万立方米,浅层地下水9585万立方米,年总量38844万立方米,人均554立方米,亩均579立方米。

2.1.4.1地表水资源

境内地表水资源由境内降水径流汇集和过境水组成。

降雨径流汇集主要依赖自然降雨,除蒸发消耗、植物吸收、渗入地下外,形成地表径流。长葛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68.2毫米,因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很大,季节间分配不均,夏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冬春季干旱少雨,降雨灌溉利用保证率低。

长葛市境内共有大小沟河27条,除双洎河外,均为季节性河流。目前,在双洎河上建有水库及水闸各一座,总拦蓄库容2040万立方米。地表水实际利用量5638万立方米,主要是利用佛耳岗水库和李河口水闸拦蓄过境水。因双洎河上游的新密、新郑等地的工业废水排入,致使双洎河河水遭受污染,因此这些过境水仅能用于农田灌溉。

2.1.4.2地下水资源

长葛市地下水资源量为9585万立方米,年可开采量为7670万立方米。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用水基本以地下水为主。

古桥项目区所在区域地下水丰富,一般埋深3~15米左右,岩性为中细砂和细砂,井深为30~40米,单井出水量在30~35立米/小时之间,静水位3~10米,动水位5~15米,水质良好,可以满足农业灌溉需要。

坡胡、和尚桥、后河项目区所在区域地下水,一般埋深15~25米左右,岩性为中细砂和细砂,井深为80~100米,单井出水量在30~35立米/小时之间,静水位20~30米,动水位40~50米,水质良好,可以满足农业灌溉需要。

2.1.5耕地类型、数量及开发潜力

项目区总耕地面积面6万亩,均为中低产田。综合分析认为其发展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农田水利建设,建立完善配套的排灌系统,使中低产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小麦单产可提高110公斤左右,玉米单产可提高140公斤左右。(2)通过田间渠道配套工程,水利用系数可由目前的0.3-0.4提高到0.7左右,即节省土地,又能降低成本,可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3)通过平整深翻土地,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料,合理配方施肥,推广良种良法,应用高新技术等措施,可增加产量10%以上。(4)通过调整耕作制度,调整作物布局,发展高科技优质粮棉生产,提高光、热、水、土的利用率。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产品产量的增加和效益的提高,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人均收入在效益期内每年可增加10%左右。

2.1.6自然灾害状况

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干热风、涝灾等。通常5~6月份干旱少雨,有的年份持续干旱达50天,5月份小麦经常遭受干热风侵袭,7~9月份雨水偏多,易形成涝灾,这些自然灾害给农作物生长造成极大危害,严重影响农业增产增收。同时由于项目区林木稀少,龙卷风、冰雹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给地方经济造成很大损失。

2.1.7主要制约因素

2.1.7.1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

项目区历史上从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生产条件改造。现有农田道路狭窄弯曲,路况较差,逢雨雪天气,道路泥泞,行人车辆无法通行,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要;沟渠常年失修,排水不畅,易形成涝灾;农田灌溉主要靠井水,但区内现有机井439眼,大部分淤积或损坏,不能正常使用,配套完好机井只有100眼,旱天不能及时灌溉。项目区内林木稀少,达标的防护林网几乎没有,抗风灾能力极弱。

2.1.7.2农业科技贡献率低

农民群众科技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不强,许多农业先进适用的技术推广缓慢,农业科技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低。项目区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低下,近几年粮食复播单产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2.1.7.3农业投入少

项目区多年以来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改善生产条件的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2.2社会经济状况

2.2.1

人口与劳力情况

长葛市共有358个行政村,192783户,699804人,乡村人口431567人。古桥乡、坡胡镇、后河镇、和尚桥镇项目区辖38个行政村,276个村民组,16677户,总人口6.48万人,农业人口6.37万人,劳动力34044人,总耕地面积6.5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亩。近年来,项目区政府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和外出务工,项目区劳动力转移及外出务工2.9万人,常年务农劳动力3.4万人。

2.2.2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79295亩,其中村庄占地9730亩,耕地65382亩,河流沟渠占地1300亩,林地2875亩,土地规模经营面积890亩。

2.2.3农业生产水平

近几年来,随着对农业不断投入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水平逐年提高。长葛市2007年农业总产值253981万元,农业增加值145314万元。项目区2007年农业总产值16950万元,农业增加值3452万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红薯、烟叶等,复种指数为189%,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为12.2万亩左右,其中小麦常年种植面积为5.3万亩,玉米常年种植面积5.7万亩,2007年粮食总产量4616万公斤。项目区通过返租承包等形式的规模经营耕地面积890亩。统一机耕、播种面积6亩,良种覆盖率在99%左右。田间灌溉以井灌为主,由于机井淤积、缺乏配套,很难发挥作用,能保证灌溉面积仅有1.3万亩。目前,项目区内农业生产中耕、播、耢、耙、脱、灌初步实现了机械化。科学种田水平不断提高,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4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

2007年长葛市财政收入42679万元,可支配财力74153万元,全市平均农民纯收入5200元。项目区2007年农民平均人均纯收入51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

2.2.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长葛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较为健全,有林业、畜牧、水利、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等职能部门。项目区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在本地就能购置齐全,现在大多数已开始将服务送到农民群众手中、田间地头。另外,农业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现有高级农艺师3名,农艺师20名,助理农艺师50名,兽医师9名,助理兽医师23名,工程师11名,助理工程师26名,专业技术人员280人。服务设施较完备,服务体系较健全,加上许昌市级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部门多家,所以长葛市的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开展较好。项目区也成立有农业服务中心,农业水利技术人员45名,这些农技人员长期奋斗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农业生产技术专长,具备发展高效农业的技术指导能力,他们将成为该项目实施的技术中坚力量。

2.3基础设施

2.3.1水利骨干工程现状

长葛市境内共有大小沟河27条,在双洎河上建有佛尔刚水库及李河口水闸各一座,总拦蓄库容2040万立方米。项目区内有汶河、双洎河、暖泉河、白水河、小洪河5条流经,长26公里,可用于区内补源,现能继续发挥作用。

2.3.2田间工程现状

项目区现有各类渠道47条,长91.8公里,年久失修,需要疏通。现有机井439眼,完好100眼,可以修复339眼。桥涵110座,完好35座,需要维修75座。田间道路108公里,需要拓宽取直。由此可见,项目区田间工程不配套造成旱不能浇、涝不能排,影响效益发挥。

2.3.3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

项目区拥有比较完善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截止2007年底,项目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2535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82台,小型拖拉机316台,其他配套机械431台(套),有农机经济人组织3个。项目区内统一机收、秸秆还田、机耕、机播面积5.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1%,通过改善农田道路,统一机械作业面积可达到97%以上。

2.3.4交通与电力

2.3.4.1古桥乡地处长葛市东25公里处,市1号公路、彭化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通讯便捷。项目区地处1号公路北侧,现有乡村主干柏油路3条共12公里,交通运输条件较为便利。项目区内及周边有多条高压线路通过,配置160千瓦变压器1台,100千瓦变压器7台,50千瓦变压器4台,供电容量1060千瓦,村民日常照明及工业农业用电均可满足,能够保证项目区建设的用电要求。

2.3.4.1坡胡、后河、和尚桥位于长葛市城区边际,彭化路、四号公路穿境而过,交通、通讯条件便利。项目区地处彭化路以北,四号公路以南,长葛城区边际以西,后榆路以东,乡村柏油路5条31公里,运输条件便利,配置160千瓦变压器8台,100千瓦变压器45台,,供电容量5780千瓦,村民日常照明及工业农业用电均可满足,第三章

指导思想及开发原则

3.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规划纲要》,坚持谋划工作“早”在先,明确任务“实”为重,强化措施“推”为策的理念,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工作会议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着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机制和制度创新,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水平。通过努力,把项目区建设为全市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农田林网、农业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的示范区。通过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

3.2开发原则

3.2.1基本原则:1、尊重农民意愿。以“农民要办”为前提,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与项目的实地必要性和可行性相结合,优先考虑群众对农业综合开发要求强烈、认识到位的地区予以安排。农民筹资投劳严格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投劳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

2、尊重扶持优质粮食生产。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突出扶持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田种植结构优质粮食占绝对比例,促进粮食等大宗优势农产品生产。

3、以技术推广作为依托和指导,加强对先进适用农业科技特别是对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和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强化技术培训,着眼提高特色、优质、专用农产品的竞争力。

3.2.2竞争性原则:根据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规定和要求,对全市申请开发的乡镇,按照资源优势明显,开发潜力大,班子团结,群众积极性高,增产增效显著和公正公平透明的原则,实行竞争开发,择优确定项目区。

3.2.3大局性原则:着眼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服从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安排和工作要求,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和加工增值能力。努力把项目区建设为全市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农田林网、农业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的示范区。

3.2.4典型性原则:在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选择上,瞄准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薄弱区域、薄弱环节,把项目区安排到条件差、产出低、潜力大的地方;把资金投入到带有基地性、长远性、关键性的环节上,克服“木桶效应”,寻求薄弱点的突破,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乃至相似地区的发展。

3.2.5区域性原则:项目区实行规模开发、联片建设,每单个开发项目不低于1万亩,项目区连成一大片,提高开发的整体效益。第四章

主要建设内容及投资估算

4.1主要建设内容

4.1.1水利措施

4.1.1.1机电井

(1)新打井557眼。其中:深度35米的316眼;深度80--100米的241眼。

新打井深度35米,单井出水量30立方米/小时。并购置提水机具,配置泵管等,提水机具采用3寸QY25—26型潜水泵,田间灌溉形式主要采用移动的塑料水龙袋。

新打井深度80--100米,单井出水量30吨/小时,并购置提水机具,配置泵管、井房等,提水机具采用QJ32-64潜水泵。

(2)修复旧井329眼,其中:深度30米的186眼;深度100米的143眼。主要是配套水泵、洗井清淤,建设护井工程。护井工程主要是建井房、井台、井盖。井台、井盖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4.1.1.2输变电线路配套

(1)埋设NLYV系列地下电缆200公里,主干路采用50平方,支干路采用35或25平方。配套安装出线口500个,实现新老井都通电。

4.1.1.3排灌渠道工程

(1)开挖整修沟渠240.4公里,其中,新开沟122公里,疏浚沟118.4公里。

(2)衬砌沟道2公里。

(3)修建渠系建筑物1045座。

新建桥970座:4×4×7(长20米、桥面宽7米、桥跨度4米、4孔)桥6座;2×6×7(长7米、桥面宽7米、桥跨度6米、2孔)盖板桥1座;1×6×7(长7米、桥面宽7米、桥跨度6米、1孔)盖板桥11座;1×4×7(长7米、桥面宽7米、桥跨度4米、1孔)盖板桥45座;1×2×7(长6米、桥面宽7米、桥跨度2米、1孔)拱桥68座;1×1×7(长4米、桥面宽7米、桥跨度1米、1孔)拱桥7座;1×0.7×5(长4米、桥面宽5米、桥跨度0.7米、1孔)盖板桥832座。

维修桥75座,主要是加宽、加固、粉刷等,维修桥规格为3×4×7(长4米、桥面宽7米、桥跨度4米、3孔)1座;2×4×7(长4米、桥面宽7米、桥跨度4米、2孔)1座;1×6×7(长4米、桥面宽7米、桥跨度6米、1孔)3座;1×4×7(长4米、桥面宽7米、桥跨度4米、1孔)32座;1×2×7(长4米、桥面宽7米、桥跨度2米、1孔)18座;1×1×5(长4米、桥面宽5米、桥跨度1米、1孔)20座。

(4)小型蓄排水工程。新建1.1×1米节制闸13座,维修节制闸2座。

4.1.2

农业措施

4.1.2.1机耕路

拓修农用道路241.3公里。

(1)整修生产路公里,其中:新开道路84.5公里,整修道路79.8公里。路面为5米宽的碾压夯实素土结构,路边高出地面15厘米,路中心高出地面25厘米,呈鱼脊型。整修的方式为加宽、修复坍塌、挖土填平、碾压夯实,有效增加通行、运输能力。

(2)硬化主干路77公里,矿碴路,道路路基宽度7米,为碾压夯实的矿碴结构,路边高出地面15厘米,路中心高出地面25厘米,呈鱼脊型。路面宽5米,下层铺5厘米厚路12%生石灰混合土,上层用0.5-2厘米混合煤矿碴铺设15厘米,用20吨以上压路机压实,保证晴雨天畅通。

4.1.3

林业措施

建农田防护林0.43万亩,利用路、沟、河堤植树31万株,其中:杨树22万株,泡桐9万株。杨树规格φ2.5×400㎝,107、108、中育46杨树苗,桐树规格φ6×600cm。

4.1.4

科技推广

举办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防治小麦病虫害、测土配方施肥、小麦精播精管等先进适用技术为主要的培训内容,培训农民45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5万份(包括明白卡、防治知识、讲座光盘、科学施肥知识、施肥配方)。

4.1.5投资估算

项目建设总投资6000万元。

4.1.5.1农田水利

总投资4394.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3.2%。

(1)新打井557眼,计划投资1417.18万元。

(2)修复配套旧井329眼,计划投资373.13万元。

(3)输变电线路配套200公里,计划投资459.5万元。

(4)开挖整修沟渠240.4公里,计划投资457.8万元。

(5)硬化渠道2公里,计划投资26万元。

(6)埋设管道145.5公里,计划投资436.5万元。

(7)修建渠系建筑物1045座,计划投资1155.39万元。

(8)小型蓄排水工程15座,计划投资68.8万元。

4.1.5.2农业措施。总投资800.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3.3%。

(1)机耕路241.3公里,计划投资800.2万元。

4.1.5.3林业措施。总投资31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2%。

(1)建农田防护林0.43万亩,计划投资312万元。

4.1.5.4科技推广。总投资44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8%。

(1)技术培训45000人次,计划投资90万元。

(2)示范推广6万亩,计划投资356万元。

4.1.5.5项目管理,计划提取47.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08%。第五章

资金筹措及来源5.1估算依据

5.1.1《农机井技术规范(SL256-2000)》

5.1.2《河南省水利水电工程概算定额及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2006]版

5.1.3《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与《河南省电气安装工程预算定额》[2002]版

5.1.4

许昌市建筑工程标准定额站发布的近期材料价格

5.1.5

水利设施、农业机械等固定资产购置的投资按照当前同种类型机械设备的平均价格,并考察市场变化情况综合计算。其他建设内容的投资均参照本地或外地同类建设内容的投资进行估算。

5.2资金的构成、来源及筹措方案

5.2.1资金的构成及来源

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

中央财政资金400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7%;

省级财政资金120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0%;

市级财政资金19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

县级财政配套19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

群众筹资投劳40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

5.2.2群众集资投劳方案

5.2.2.1群众投工投劳

土方工程实施采用人机结合的办法,田间道路及沟渠由机械专业队和人工相结合完成,预计群众投工10.5万个。

5.2.2.2群众投工投劳

项目区农业人口63075人,劳动力34044个,按农业人口每人分配1.65个投工投劳工日,(按平均每个劳动力3.1个工日,不会影响正常施工进度),每个工日按40元计算,折资402万元。第六章

综合效益分析

6.1经济效益

项目区生产条件显著改善。通过综合开发建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8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

1.76万亩,项目区全部实现旱涝保丰收。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

4.3万亩,农田防护林控制面积达到宜建林网面积的100%,农田小气候得到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增强。增加机耕面积0.7万亩,项目区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农田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农作物和林木的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科学配方施肥的应用及增施有机肥、深耕、秸秆还田等措施,使项目区土壤肥力大量增加。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农业效益大幅度增加。项目建设完成后,项目区粮食复播面积稳定在12万亩,新增粮食1300万公斤,产值1950万元。林业面积增加0.43万亩,木材年生长量达到2.45万立方米,产值9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民纯收入总额由开发前的33014万元,增加2455万元,新增种植业产值3982万元。

6.2社会效益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明显提高,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及时推广。科技在项目区增产增收中的贡献率达到60%。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热切盼望解决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村级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通过“民主开发”机制的引导示范,村民自制机制健全,民主管理规范,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得到有效行使,村民对村级管理的满意度明显提升,社会安定团结。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将彻底改变从前的落后、贫穷、荒凉面貌,项目区内道路平直、通畅,农田林网纵横交错,道路两旁整齐的树木随风摇曳,真正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工程设施整齐规范,田间作物茁壮成长,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农业新格局。项目区由原来全县农业的落后区、“死角”,成为全县的示范区、“亮点”,对全县农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6.3生态效益

项目区通过营造农田防护林,实施土地深耕、秸秆还田、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措施,在改善农田小气候、培肥地力的同时,也保护了环境,减少了污染,促进农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和型社会的形成,项目区内农民的生态环境显著改观。

第七章

主要保障措施

7.1加强项目前期管理工作,确保立项的科学性

一是规范项目库管理制度。建立市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实行分级分类管理,逐步实行信息网络和计算机动态管理。二是完善项目专家评审制度。建立项目择优立项、竞争立项的选项决策机制,加强和规范项目评审工作,实行公开申报、专家评审、竞争立项制度。

7.2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一是明确农业综合开发质量管理员职责。明确农业综合开发质量管理员工作职责,建立考核奖惩办法,对质量管理员工作进行考核,并实行奖惩。二是完善项目法人制度。对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行项目法人制管理,明确项目法人的职责,项目法人对实施的项目承担相应的责任。三是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度。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土建工程和物资设备采购实行公开招投标。四是完善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对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的主要工程实行监理制度,由市、乡、农民监督员共同实行工程监理。五是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农业综合开发的标准具有综合性、先进性、示范性、展示性,要认真执行国家、省、市农发机构制定建设标准,从严掌握,不能降低,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效益。

7.3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确保项目资金使用规范

一是完善县级财政资金报账制。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无偿资金纳入县级报账制范围,统一和规范报账核算的范围、程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