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桥实习日记_第1页
道桥实习日记_第2页
道桥实习日记_第3页
道桥实习日记_第4页
道桥实习日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12月今天是实习的第一天,按照【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的要求我组今天的任务是熟悉地形,经深入研究地形后,组长进行了任务分工。上午主要是熟悉地形,经过组员的共同商讨,初定了路线走向。本次实习地点为益阳市郊的丘陵区。我组先是对公路沿线作带状调查,在调查测绘的基础上进行一点多次测量,以提高测绘质量,先把经验总结如下:仪器操作方面,全站仪对中的点应选在道路两侧视野较宽阔较平坦且避免交通事故的地方,选对中点时,点最好是固定的,且不易移动的,最好不要用小石块、土疙瘩等做对中点,避免对中点移动,给测量带来不必要的误差,影响测量精度。调平粗调时,三脚架固定螺丝在拧松后调节,之后要拧紧,防止三脚架架脚收缩,引起全站仪倾倒,当水准器小气泡靠近中间位置时,使用微调,观察水准管小气泡至中,至中后,将照准部旋转九十度,观察水准管小气泡是否依然至中,如不至中,继续调节,直至至中,重复上述步骤三次以上。小平板仪应该靠近全站仪摆放,方便绘图员与记录数据员沟通,小平板仪长边应该顺着道路前进方向,可以有效利用图纸。全站仪在移站时,应提前打出下一点站位,避免返工。移站后应再次校正,两次结果不可相差过大。移站后下一站至零位置,为上一点站点方向。记录数据人员计数时应编号最好再派一人及时画出地形草图,并在相应位置对应编号,以免在画正式图时找点困难。全站仪找点时应连道路中桩一起找出,方便与下组数据交接。测量时可将棱镜中丝与全站仪中丝预先调至同一高度,计算时可略去棱镜高,简化计算过程。通过今天一天的初略熟悉,我们深感自身知识的缺乏。在以后的学习中,要更加努力充实。2011年12月今天我组的任务是初步测量确定道路走向及交点,为绘制带状地形图作准备。我组在听取老师的意见后,选取了一条视野较宽阔,方便测量的路线,并确定了控制点和交点。今天的操作仪器主要是全站仪,在熟悉了全站仪操作的基础上,我们组成员分工合作,积极测量,并及时记录了所测数据。通过一天的学习,我组成员都已掌握全站仪操作。2011年12月今天我组继续昨天的工作,将所有交点、导线点、水准点全部测出,并对导线点进行了复核,确保了误差均在规范要求之内。然后将所有点用CAD绘制成图,用cass等辅助工具初画带状地形图。测绘宽度400米,长度1500米。地形图初绘后,我们在地形图上按三级公路线性标准进行路线初步设计。在此过程中,我组全体组员,积极讨论,询问老师。详细标注了居民房等地物,进一步完善了地形图。在老师的辛苦指导下,我们都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2011年12月今天我组的任务主要是资料搜集、整理。杨老师不辞劳累,亲自指导我们设计,给了我们很大的精神动力,因此,我们干起工作来格外认真。我组先是把外业勘测资料进行了复核和归档,然后进行设计。我组成员共同完成了以下任务:1.上午,我组复查了勘测资料和原始记录,及时发现了错误,并整改。2.搜集各种相关资料,检查无误后,进行了系统化的归档。通过一天的搜集整理工作,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有人说,搜集整理工作最轻松。其实,搜集整理工作有他的特点:虽然不用去现场走,貌似体力上比较轻松,但是,但是整理出来的资料对下一步工作都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前功尽弃。所以需要一丝不苟的进行。一天下来,比实地测量更累。在全组人员的默契配合下,任务完成的还比较顺利。在此期间,杨老师也不辞辛苦,全程指导我们一起工作,其他老师也给予了我组很多帮助。让我们的思路更加清晰明白。2011年12月今天我组的任务是选线、定线,仪器交接完成后,我组成员深入了解了本次选线的工作任务:实地确定道路中线位置,确定路线的总体布局,确定路线的转角及交点并定桩,选定曲线半径及缓和曲线长度,在陡坡地段进行放坡定线。我组本次选线属于丘陵区选线,地形有起伏,但是海拔较低,坡度比较和缓,地势复杂,经我组分析,高差变化和测量视线是影响选线的主要因素。本次测量用到的主要仪器有:全站仪、罗盘仪、花杆四根,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辅助器材,包括锤球、油漆等。我组主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选线:1.全面布局2.逐段安排3.具体定线。在全组成员的默契配合下,按设计规范要求确定了路的中线的具体位置。在选线时,我组遇到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当测到第十三焦点时,罗盘仪架好,经我组全组讨论,决定在和中间加上一个转点,看不到交点的问题解决了。通过本次选线,我组同学更加团结,思路更加开阔,为今后的实习任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2011年12月今天我组的任务是测角,标定直线与修定点位;量角与转角计算;平曲线要素计算;导线方位角观测;距离测量;路线交点桩位固定等。延长直线钉设转点或交点时,应采用正倒镜分中法,并要求:①交点至转点或转点间的距离不应长于500m;②正倒镜的点位横向偏差每100m不应大于10mm,在限差内时,分中定点。导线水平角观测采用精度指标不低于J6级的经纬仪,以全测回法量测右角,观测一测回,两半测回间角值限差为±60″,在限差内取中值,据此计算转角。导线起始边和终止边应观测磁方位角。之后,施设中每天至少观测一次,并与计算方位角校核,其角值差不得大于2°。交点间测距,往返个一次,相对精度<1/2000。我晚上我们把数据交给下一组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我们测的数据和另外一个组测的出入很大,中桩组没法进行下一步工作,我们后来又反复核查我们的数据确实是我们的失误,分析原因很有可能是我们立花杆的时候没有立在钉的正上方。第二天早上一大早我们组就出发重新开始前一天的工作,这次谁也不敢马虎了,两个多小时我们就完成了任务,核对数据都在误差范围之内。2011年12月今天我组的任务是中桩。中桩组的工作包括:钉中桩,计算和敷设圆曲线和缓和曲线,并编制《直线、曲线及转角一览表》等。中线上除必须钉设的路线起终点桩、公里桩、百米桩、平曲线主点桩、桥梁轴线控制桩、转点桩和断链桩外,还应钉设曲线加桩、地形加桩、路线交叉位置桩和涵洞位置桩等。中桩桩位允许误差:纵向(S/1000+0.1)m(其中S为交点或转点至桩位的距离,单位为m)。横向10cm。直线上中桩间距一般取20m,地形平坦时取50m;曲线上中桩间距一般取20m,当平曲线半径小于30m时取5m,半径在30~60m间时取10m。测设曲线时,应先测定曲线控制桩,再设其它桩。曲线闭合差纵向不应超过±1/1000,横向误差不应超过±10cm。中桩工作需要精确的计算和选定交点位置、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以及导线测角组所测得的路线转角,进行量距、钉桩、敷设曲线及桩号计算。量距时一般采用皮卷尺或绳尺进行,公路等级要求较高时,最好采用钢尺或光电测距仪、全站仪等进行。量距累计的导线边边长与光电测距仪、全站仪测得的边长的校差不应超过边长的1/200,否则应返工。直线路段上的桩距一般为20米,在平坦地段应不超过50米,位于曲线上的中桩间距一般为20米,但当平曲线半径为30-60米、缓和曲线长为30-50米时,桩距不应大于10米;当平曲线半径及缓和曲线长小于30米或用回头曲线时,桩距不应大于5米。曲线测设时应先测设曲线控制桩再设其它桩,通常采用切线支距法和偏角法两种方法。所有中桩应写明桩号、转点及曲线桩还应写桩名,并按每公里在背面编号。中桩的书写常用红油漆或油笔。这可是所有工作中最繁琐的一项了,需要我们不停地调整站的位置直至最终确定点的位置,我们一上午就做了两个点,中午我们都放弃了回学校吃饭,就在路边简单吃点快餐就接着工作了。一直到下午五点多我们才把工作忙完。2011年12月工作内容包括基平测量和中平测量。水平组的任务是进行中线水准测量,测出各中桩地面高程,为纵断面设计提供地面高程资料,同时在公路沿线布设符合测设与施工要求的水准点。水准点高程应引用国家水准点或相当于国家等级的水准点高程,并争取沿线联测,形成附和水准路线。若无此条件,可采用假定高程。水准点应沿线布设,宜设于公路中心线两侧50~300m范围内。水准点间距宜为1~1.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大桥、鞍部或其它大型构造物附近应增设水准点。基平测量采用精度指标不低于S3级的水准仪往返观测,高差闭合差限差平原微丘区为±30mm(L为水准路线长度,km)、山岭重丘区为±45mm。视线长度一般不应大于100m,当跨河谷时可增至200m。中平测量应起闭于水准点,其允许误差限差为±50mm,中桩高程一般观测一次,取位至cm,其高程限差为±10cm。中平测量采取单程法,以相邻两个水准基点为一测段,从前一个水准点引测并对测段范围所有路线中桩逐一测量其地面高程,最后附合到下一水准基点。如果和基平符合,即可据以计算测段全部中桩地面高程;否则我们就重测,必要时我们还检查误差原因,并采取措施减少误差产生。中平符合基平精度要求为1.5倍基平限差;中桩地面高程符合误差不得超过±10cm.中平测量中应考虑转点尺有传递高程关系,股灾测量时先测前后转点,后侧其间中桩,对于转点尺读至毫米.中桩测量只做单程观测,一测段观测结束后先计算测段高差∑h中。他与基平所测测段两端高差之差称之为测段高差闭合差,不得大于中平限差;否则重测。中桩地面高程误差不得超过±15cm。中平测量时,对路线与建筑设施发生干扰及改建公路利用原有构造物的有关部位,应按设计要求测出其高程,其检测限差为±2cm。今天的测绘结束了,大家都不畏严寒,积极配合,终于把所有的点都测绘完毕。2012年1月今天的任务是绘制纵断面图,通过前面测绘的数据,绘制纵断面图。按桩号绘制地面高程,按地面高程绘制路线地面线,确定纵断面的高程控制点,按标准要求拉坡。借助课本,规范,认真完成作业。按照绘制纵断面步骤认真绘制。在纵断面设计图下部表内分别注明土壤地质资料、绘出平面直线和平曲线的位置、转向,并注明平曲线有关资料。纵坡和竖曲线确定后,将设计线(包括直线坡和竖曲线)绘出,并注明纵坡度、坡长,在各竖曲线范围内分别注明各竖曲线的基本要素(包括变坡点桩号、竖曲线半径、切线长、外距)。填注其它各有关资料或特定需要的资料。今天一天的纵断面绘制任务基本完成,此次学习让我们对道路勘测这门课程加深了了解,为我们以后工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2012年1月考试2012年1月今天继续完成纵断面设计。填写路基设计表。因为计算量比较大,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完成表格计算后,测定各中桩处横断面的起伏情况,绘制横断面图,为计算土石方数量及施工放样提供依据。横断面测量方法有:经纬仪皮尺法、经纬仪视距法、水准仪视距法以及手水准皮尺法。我组经详细研究对比后最终选择采用经纬仪视距法进行测量。横断面采用逐桩施测,施测宽度8.5m。横断面图比例尺采用1:200,地面线均在现场点绘,高程取至0.1m。横断面测量是测定出一定宽度范围内每个中桩垂直于路线方向的地面起伏状况。测量时路线的方向和沿线的中桩均已测定,就可以逐桩依次进行路线横断面测量。横断面测量的任务就是测量个中桩垂直于路中线方向的地面起伏情况,并绘制横断面图,为路基设计(包括布置路基横断面,挡土墙护坡等)计算路基土石方数量及其施工放样提供可靠的依据。经过一天的努力,我组组员顺利的完成了今天的任务,感谢老师给我们的实习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努力的。2012年1月今天的任务是绘制横断面图,组员积极配合,完成横断面设计。按照设计桩号测绘横断面数据。根据横断面数据绘制横断面地面线。在路基设计表中抄录中桩设计高程与横断面图上,按超高横坡绘制设计线,确定路基宽度,绘制边坡与边沟线。边坡填方按1:1.5设计,挖方边坡按1:0.3——1:1由地质情况决定,边坡按3、3、9控制。横断面设计线与地面线一定要组成封闭图形。绘制比例1:200。基本完成横断面后,将横断面上数据填入路基土石方计算表。画好土方调配图示。一天的工作,组员努力工作,共同完成布置的任务。杨老师抽空到教室指导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