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股权激励、研发投入和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27020股权激励、研发投入和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263992.1国内外文献综述 1129432.1.1国外文献综述 1238622.1.2国内文献综述 3271422.1.3文献述评 6169542.2相关概念界定 738132.2.1股权激励 7300762.2.2研发投入 7139852.2.3企业绩效 8175052.3理论基础 9224722.3.1委托代理理论 959072.3.2技术创新理论 977762.3.3内生性增长理论 102.1国内外文献综述2.1.1国外文献综述国外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对实施股权激励会对企业研发投入产生怎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且研究结果大多认为股权激励会促进企业的研发投入;针对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国外学者也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同时,还针对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滞后效应进行了研究。一、股权激励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关于股权激励是否能促进研发投入,国外学者的看法基本一致。JensenandMeckling(1976)从利益趋同假说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认为企业高管和研发人员的剩余索取权随着其所持公司股份的增加而增加,这就使得他们与企业股东的目标能够趋于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会更加倾向于进行研发创新来提升企业的业绩以获得更多的剩余索取权。AgrawlandMandelker(1987)指出实行股权激励机制让企业代理人持有较多企业股权份额的情况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代理成本,缓解委托代理问题带来的利益矛盾,从而促使企业管理者做出进行更多的高风险高收益的研发创新活动的决策。KininandWilliams(2012)研究认为,实行股权激励方案后,高管会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加大研发的力度。Baber(2012)也持有相同的观点,认为经营者获得股权后会更愿意进行风险投资,经营者持股会促进企业研发投入。Morck(1988)等学者验证了高管激励对公司价值的区间效应,即高管激励水平在0~5%的区间内时,公司价值与激励水平正相关;高管激励水平在5%~25%的区间内时,公司价值与激励水平负相关;而高管激励水平大于25%时,则两者又正相关,但关联程度有所减弱。由此可见,高管激励水平与公司价值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并且,高管激励双重效应所导致的非线性关系同样适用于其对研发投入的影响。Bensetal(2002)研究发现,授予高管大量的股票期权会导致他们采取更多的短视行为,如减少研发投入等,因为增加研发投入有可能减少高管所持股票期权的行权收益。二、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针对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大部分研究认为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Hirscheyetal(1985)研究了基于资产评估的托宾Q值与研发强度之间的相关性问题,这也是学术界首次将托宾Q值应用于企业价值的衡量,并研究其与研发投入相关性的问题。这一研究结果显示,不仅在总体样本之中,而且包括进行了产品种类划分的样本中,研发强度都对托宾Q值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Chanetal(1990)应用价格模型,对95个发布了增加研发投入公告的高科技企业进行研究时发现,即使有些公告是在面临盈余下滑的情况下报出的,股票市场也会做出股价上涨的积极反应。这意味着,关于研发费用的相关信息的披露会正向的促进企业股价的上涨。此后,Eberhartetal(2008)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时发现:相比较而言,那些在实际层面上增加了研发投入的公司,较之于仅仅是宣告増加研发投入的公司来说,更有可能使得企业股东获取到超额收益。Chanetal(2001)进一步将企业样本按照是否具有研发投入分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具有研发投入的企业股票历史收益高于不进行研发投入的企业,而且高研发投入企业较低研发投入企业在竞争激烈的权益市场上更加容易获得超额收益。Chambersetal(2001)追溯了研发密集型企业超额收益的来源。他们应用了美国1979—1998年间研发型和非研发型企业各35841和53578个样本,其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投资水平与公司股票的超额收益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而这一研究结论实际上是对Chanetal(1990)的研究结论的一种支持。另外,Bublitz(1989)对比了企业在研发费用和其他费用发生变化时,市场对两种变化的不同反应,发现了研发支出信息对投资者预测企业价值具有更强的相关性,并证明了研发支出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具有长期的效应。Chambersetal(2002)通过对万家企业研发投入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研发投入将对企业的业绩产生滞后影响,其时间可能长达十年之久。2.1.2国内文献综述国内对股权激励的研究,较国外来说,开始的比较晚,目前的研究还不是很丰富,但研究结果基本也认为股权激励会促进企业的研发投入;针对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我国学者除了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之外,还有一些学者针对研发投入影响企业绩效的滞后期进行了研究。一、股权激励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由于我国一直到2006年才颁布股权激励实施办法,所以我国关于股权激励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的研究开始得相对较晚,唐清泉等(2009)研究发现,企业股权激励与企业的研发活动显著正相关,股权激励是技术创新的动力。之后也有许多学者,如:王燕妮(2011),巩娜(2014),赵国宇(2015),孙菁等(2016)也得出相同的结论,认为股权激励会促进企业的研发投入。赵息和林德林(2019)同样认为股权激励能够显著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但也有学者持不同观点,李经路和苏杭(2016)认为,管理层持股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机制较为复杂,不仅仅是一个正向激励作用,还存在董事会和监事会持股的负向调节作用。徐长生等(2018)也通过研发发现,影响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创新传统、盈利能力和负债能力,股权激励并没有显著提升我国企业的创新活动,股权激励没有明显的创新激励效应。学者也对股权激励的强度对研发投入的影响进行了具体的研究,雷鹏等(2016)认为,随着管理层股权激励力度不断加大,企业研发效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因此,在对管理层实施股权激励时,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最佳的持股比例,以避免因股权激励不足或股权激励过大导致企业研发效率低下。周菲和杨栋旭(2019),马瑞光和温军(2019),赵世芳等(2020)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认为当持股比例较低时,“激励效应”作用显著;持股比例较高时,“壕沟防御效应”作用显著,适度的高管股权激励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发展。近年来随着对股权激励研究的完善,许多学者分别对管理层和核心人员这两个不同的激励对象进行了研究,大多数研究均认为对核心员工进行激励更为重要。赵息和林德林(2019)认为与管理层股权激励相比,核心员工股权激励对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更明显。马莉莉等(2020)研究发现,对核心员工的股权激励授予比例越高,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越高。赵国宇(2015)特别针对核心员工股权激励进行了研究,认为对于核心技术员工采取股票期权方式更为有效。王婧等(2020)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当企业核心员工股权激励广度和强度更大、股权激励的行权限制条件更少和采取股票期权激励方式时,企业“研发投入—创新产出”转化效果更好。股权激励的方案设计同样也会对研发投入产生不同的影响。巩娜(2014)认为,股权激励的有效期越长,企业的研发投入会提高;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当中,行权条件中的非财务指标越多,研发投入会显著提高,但行权条件中以行业或者竞争对手业绩为基础的指标越多,则企业的研发投入会显著减少。李丹蒙和万华林(2017)同样研究了不同激励方案的契约特征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也发现激励方案的有效期越长,公司的研发投入就越多,并且股票期权及有效期越长的激励方案,越有助于企业实质性创新的增长。二、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国内早期对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大多是针对研发投入与当期企业绩效、研发投入的滞后性以及研发投入的累积效应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梁莱歆等(2010)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发现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影响程度不同,成长期企业研发投入对当期绩效的影响显著,且存在长期的累积效应;成熟期企业研发投入所产生的累积效应时期相对较短;而对于衰退期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并无显著影响。陈收等(2015)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在成长期与成熟期,研发投入与绩效呈正向关系。但刘辉和滕浩(2019)却发现研发投入对衰退期企业的价值提升效果最显著,成长期企业次之,成熟期企业的价值提升效果稍弱。而赵喜仓和吴军香(2013)是针对四个高技术行业进行的研究,认为有些行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线性正相关,有些行业不成线性关系,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在行业间并不相同,不同行业研发战略应有所差别。仇云杰和魏炜(2016),陈霞(2017),曹阳和易其其(2018)均认为研发投入会对企业绩效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门槛效应:戴小勇和成力为(2013)认为,研发投入强度对企业绩效具有非线性影响,研发投入强度只有达到第一门槛值时,才能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促进作用;而超过第二门槛值时,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变得不明显。陈建丽等(2015)同样研究发现,研发强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后,研发支出可能不会产生相应的投资回报。项云帆(2015)也认为,当研发强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公司价值与研发强度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盛宇华和路璐(2016)证明了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呈先降后升又降的“倒N型”三次曲线关系。韩先锋和董明放(2018)认为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倒U形”非线性特征,只有适度的研发投入强度才能促进企业绩效。许照成和侯经川(2019)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赵毅等(2021)研究发现,只有当产出规模达到一定水平,研发投入才能促进企业绩效。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除了存在门槛效应,一些学者还认为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孙自愿等(2019)认为,研发投入对当期企业绩效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在投入1期才开始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戴志敏等(2021)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企业绩效不仅受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还受研发投入跳跃的影响。吴建祖和肖书锋(2015)认为,研发投入跳跃越大,则企业绩效越高。李海东等(2018)研究发现,研发投入正向跳跃对长期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对短期绩效没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研发投入负向跳跃对短期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对长期绩效产生消极影响。而海本禄(2020)认为研发投入正向跳跃和负向跳跃均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三、股权激励、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国内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股权激励下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但研究并不丰富,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研究。郭黎等(2016)认为,智力资本对研发投入和企业绩效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研发投入也显著影响企业价值,即研发投入在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毛剑峰和李志雄(2016)同样认为,管理层股权激励、研发支出与企业绩效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管理层股权激励会强化研发支出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齐秀辉等(2016)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李华晶等(2017)研究发现,企业研发人员与资金的投入会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企业规模和高管持股均对研发资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对研发人员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调节效应。赵素君和李妍(2019)同样认为股权激励可强化企业研发投入同企业绩效间的相关性。刘勇、徐选莲(2020)认为,研发投入对于企业当期绩效有显著负向影响,高管股权激励和研发人员规模均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并且高管股权激励和研发人员规模本身也能提高企业绩效。但也有学者得出不同的观点,尹美群等(2018)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在创新投入和公司绩效的关系中作用不明显。2.1.3文献述评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可知,针对股权激励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唐清泉等(2009),Baber(2012),赵息和林德林(2019)等人通过实证得出实施股权激励对研发投入显著正相关的结论。大多数学者认为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有促进作用,Hirscheyetal(1985),Eberhartetal(2008),曹阳和易其其(2018)等学者在进行实证研究后,数据分析都表明研发投入可促进企业业绩的发展。同时,戴小勇和成力为(2013),项云帆(2015),赵毅等(2021)等认为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具有非线性影响。关于股权激励、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三者关系的研究,郭黎等(2016),毛剑峰和李志雄(2016),赵素君和李妍(2019)等学者认为股权激励通过研发活动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综合以往的研究来看,研究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大部分文章都是通过实证研究证明股权激励能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进而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而缺乏实际的案例,从具体的案例数据和影响路径,来印证股权激励和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案例的基础上思考股权激励对研发投入及研发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具体影响机理,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思路。2.2相关概念界定2.2.1股权激励股权激励是企业为了激励和留住核心人才,而推行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通过使经营者获得公司的股权来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的决策、利润分配并承担风险,来让经营者勤勉尽责地为公司服务,考虑公司的长期发展。它是目前国内外企业最常用的激励员工的方法之一。股权激励主要有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和股票增值权三种模式。股票期权是指被授予对象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可以在一定期限内按约定价格购买公司股票。这种模式可将经营者能在未来获取的利益与企业价值连在一起,使两个群体逐渐成为利益共同体,共同承担风险;限制性股票则是被授予对象在达到公司指定业绩后,可以无偿或以较低价格获得公司股票。但激励对象无论是获得股票还是抛售股票,都须满足相应的条件,若不能够实现预定的目标,则不能完全获得该股票,从而激励被授予对象努力提升业绩;股票增值权是指当激励对象达到预定目标时,公司会给予现金、股票或现金与股票混合的奖励,这种奖励会与公司日常经营的业绩挂钩,激励对象不需要支付现金,但公司有承担较大支付压力的可能。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发布的股权激励方案一般包含激励股票数量、激励有效期、行权条件,以及激励方式等要素。本文案例将研究我国医药行业目前的股权激励方案特点,以及激励方案对企业研发投入情况的影响。2.2.2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是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企业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都囊括其中。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研究开发费用应包含可以直接计入研发活动的或是以一个合理地基础进行分配并计入研发活动的全部费用。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具体限定了与之相符的成本要素包括:材料,设备与设施、人员、从外部购进的无形资产、劳务合同和间接成本。我国没有关于研发投入专门的准则,研发活动一般被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得新的技术与知识等,而进行的有计划地调查,对于公司在内部研发项目中研究阶段的支出,应该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开发阶段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者使用前,把研究成果或者其他的知识运用在某项计划或者设计中,从而生产出新的或者具有实质性改进的装置或产品等,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一定条件的,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我国的研发投入具体包括:研发过程中消耗的所有材料费用;企业在职研发人员的工资、奖金等人工费用以及外聘兼职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于研发活动的固定资产的折旧或租赁费用;用于研发活动的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以及其他在研发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在2019年以前的财务报表中,研发投入金额计入研发费用科目,列入管理费用;2019年1月1日颁布的新会计准则要求从“管理费用”项目中分拆“研发费用”项目。论文所界定的研发投入选取的是财务报表中“研发费用”一项(以前年度取财务报表中管理费用下研发费用项目),以其金额体现企业研发投入水平。2.2.3企业绩效绩效,最初是来源于西方,原意是指表现、成绩。目前将绩效定义为“在特定时间内,由特定的工作职责、活动或行为产生的结果的记录”,并且在1995年进一步指出“绩效应该定义为工作结果,因为这些工作结果与组织的战略目标、顾客满意度及所投资金的关系最为密切”。本文认为企业绩效是指某个财务报表期间内,企业的总体经营水平和经营者业绩,一般可以分为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两个方面,即认为绩效就是结果。企业总体经营水平通常表现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方面。经营者业绩主要通过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对企业经营、成长、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和所做出的贡献来体现。一般可以通过企业财务报表中某些数据指标来体现企业的财务绩效,以此衡量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而非财务绩效衡量的方式比较多样,不同的行业可能采取不同的衡量指标。通过参考已有的研究并结合论文的研究内容,本文通过分析不同的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来评价企业绩效。2.3理论基础2.3.1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最早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认为企业的所有人既是所有者又是经营者,这种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于是提出“委托代理理论”,倡导企业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开来,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但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追求不一样,委托人的目标是获取的财富最大化,而代理人可能更看重自己的工资收入、休息时间等,两者的利益冲突由此而来,最终可能会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在现代社会的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企业的股东和投资者作为委托人,将企业的经营权委托给受托者,也就是企业的管理层。投资者追求财富最大化,希望管理层尽最大努力为企业获取最大利润,而作为受托者的管理层可能更关心自己工资收入、闲暇时间和员工福利等,这就造成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管理层如果一味追求个人利益,不利于投资者在未来获取长远的利益。股权激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委托代理矛盾,支付的股权也可以看作是代理成本。而将最直接的薪酬化作股权,能够有效解决代理问题。企业若实施符合企业具体情况的股权激励方案,可以有效激励管理层,促进企业长期目标的实现。委托代理理论能够解释企业实行股权激励方案的根本原因。管理层和技术人员股权薪酬的获得,使得投资者和公司员工的利益趋于一致,管理层和技术人员会更加愿意在研发上投入更多,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共同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猫领养协议书怎么签
- 零售餐饮服务业预付卡合同2025年更新版
- 零售餐饮服务业预付卡2025年使用管理协议书
- 农药产品销售区域划分合同协议
- 3.交往从尊重开始(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心理健康同步备课系列南大版
- 2025-2030企业数字化转型咨询服务需求变化与竞争分析报告
- 2025-2030介入医疗器械导管技术突破与手术量增长关联性
- 2025-2030亲子瑜伽对儿童身体协调性发展效果的市场调研
- 2025-2030亲子互动对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研究
- 协议书离婚用带户口本
- 幼儿园控笔训练培训
- 口外门诊规培出科小结
- 木心全集讲稿系列:文学回忆录
- 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间通信
- 课程设计-MATLAB与通信仿真设计题目及程序
- 第6课 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高一思想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社会调查研究抽样课件
- 矩阵论同步学习辅导 张凯院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 英语英语句子成分和基本结构
- GB/T 24218.1-2009纺织品非织造布试验方法第1部分:单位面积质量的测定
- GB/T 10357.1-2013家具力学性能试验第1部分:桌类强度和耐久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