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市海头镇珠碧江岛村河段建筑用砂矿环评报告_第1页
儋州市海头镇珠碧江岛村河段建筑用砂矿环评报告_第2页
儋州市海头镇珠碧江岛村河段建筑用砂矿环评报告_第3页
儋州市海头镇珠碧江岛村河段建筑用砂矿环评报告_第4页
儋州市海头镇珠碧江岛村河段建筑用砂矿环评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1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12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环境简况 133环境质量现状 214评价适用标准 385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426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497环境影响分析 518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759结论和建议 80附图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附图2项目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及外环境关系图;附图3采砂区及销售堆场现状照片;附图4项目采矿区平面布置图;附图5项目销售堆场示意图;附图6项目空间类(2015-2030)局部图;附件附件1采矿权证附件2珠碧江本项目区域淡水鱼类调查名录附件3儋州市海头镇珠碧江岛村河段建筑用砂矿项目评价区植物名录附件4备案文件附件5监测报告1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儋州市海头镇珠碧江岛村河段建筑用砂矿建设单位儋州乡投河道工程管理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联系人通讯地址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迎宾大道怡心花园小区商铺C18栋2楼联系电话传真邮政编码571700建设地点海南省儋州市海头镇岛村河段离岸约50m处立项审批部门批准文号建设性质新建行业类别及代码B1019粘土及其他土砂石开采占地面积(平方米)140567绿化面积(平方米)/总投资(万元)2548.2805其中:环保投资(万元)149.22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5.9%评价经费(万元)/预投产日期2020年1月1.1项目背景本项目采砂区域位于《海南省儋州市河道采砂规划》(2016~2018)中的可采区,编号为KC04(岛村可采区),位置位于岛村西南面河道及部分水域。采砂人为儋州海头岛松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砂权证详见附件(琼儋采砂许字【2019】第002号)。可开采量26.7077万立方米,总投资为2548.2805万元。由于采砂人开采技术有限,2019年儋州海头岛松农民专业合作社委托儋州乡投河道工程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建设单位开展河道采砂。项目为河道采砂,采区在河道用地范围内,不涉及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预防区及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等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项目占地类型涉及Ⅳ级保护林地、后备林地、园地、滩涂地及湖泊水面用地,不涉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8年修编)第三条(一)中的全部及生态红线。根据采砂区域位于珠碧江岛村附近河段,不涉及基本草原、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8年修编),项目属于分类名录中:“四十五、非金属矿采选业-137-土砂石、石材开采加工”中的其他,项目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因此,建设单位委托我公司(河南金环环境影响评价有限公司)承担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委托后,评价单位成立了评价工作组,在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对项目现场进行了实地踏勘和详细调研,在调查过程中收集了相关的基础资料,在工程污染因素分析、环境现状和环境影响评价及污染防治措施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儋州市海头镇珠碧江岛村河段建筑用砂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1.2工程概况(1)项目名称:儋州市海头镇珠碧江岛村河段建筑用砂矿;(2)项目位置:海南省儋州市海头镇岛村河段离岸约50m处,详见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3)建设性质:新建;(4)开采河段(标段):采砂权地理坐标为:东经109°01′11.21″~109°01′01.67″,北纬19°26′47.59″~19°27′06.71″,面积0.14km2。项目规划采砂范围详见表1.2-1。表1.2-1采砂权范围拐点坐标拐点编号大地2000坐标系XY12153238.960291294564291337.27232153138.140291419.81842153092.427291455.03052153071.418291473.66162152933.152291555.43172152888.301291559.93282152681.609291751.43192152589.132291511.333102152583.102291484.926112152710.056291455.644122152740.156291448.811132152761.732291436.177142152803.140291411.929152152883.608291364.810162153022.454291225.282172153090.304291150.007矿区面积0.14km2开采控制高程1.5-2.0m生产规模26.7077万立方米/年出让年限1.0年回采率95.27%损失率4.73%开采河段横断面图:(5)开采方式:根据规划河流的泥沙,颜色为灰白色~灰黄色,由粉细砂、中砂、粗砂和砾石层组成,含泥量较少,故采取露天采砂船机械捞取。(6)装运方式:采砂船将水下砂石采出,运至7.7km处的临时堆场堆放。(7)总投资:2548.2805万元。(8)主要工程:项目主要从事露天开采河道砂,项目组成一览表见表1.2-2。表1.2-2项目主要组成一览表类别主要内容备注主体工程采砂区KC04(岛村可采区),使用1艘采砂船进行开采,采砂能力为50-70m3/h-辅助工程砂石料临时堆场面积约100m2,场地长10m,宽10m,堆高5m,最大储存量为450m3-废石场占地面积为400m2,废石场设计坡度30°,单层堆放,堆放高度3m,砾石可用于回填矿区采空区,在日常堆存期间,建设方应定期进行压实、网格覆盖停车区露天结构,停车场面积200m2-进矿道路项目进场道路长度140m,砂石路,宽度为3m销售堆场面积约40002m2(60亩),露天堆放,各堆放区域采用挡墙分开布设,用防水篷布遮盖,最大储存量为6000m3岛村河段、枫根村Ⅲ河段及面前地等3个建设砂矿项目共用库房、机修室单层彩钢结构,单层彩钢结构,面积100m2-截水沟采矿区及工业场地上游及沿河边界设置一条截水沟,总长度1638m,宽1.5m,深0.8m公用工程办公用房面积160m³,单层彩钢结构,设有办公室、财务室位于销售堆场(岛村河段、枫根村Ⅲ河段及面前地共用)职工宿舍面积180m³,单层彩钢结构位于销售堆场(岛村河段、枫根村Ⅲ河段及面前地共用)供电外接矿区附近农用220V输电线路-给水销售区员工用水来自地下水-排水采砂区设防渗旱厕,定期清掏农肥;销售堆场员工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后定期作为农肥施用于周边作物;销售堆场初期雨水经沉淀后回用于洒水抑尘,不外排。-环保工程废水治理采砂区设置防渗旱厕;采砂区设置截流沟;销售堆场区设置化粪池、销售堆场设置截流沟及初始雨水沉淀池。-粉尘、扬尘治理采砂区、销售堆场进出口设置洗车平台;运输道路定期清扫及配备洒水车;销售堆场地面采用碎石硬化,并洒水抑尘。-固废处理生活垃圾收集箱收集,定期送海头镇填埋场处置,防渗旱厕定期清掏作为肥料施用于周边作物。采砂场废弃砂石料暂存于采砂区,待开采结束后用于复垦。-生态恢复严格按照河道采砂许可证进行开采,不越界、超深开采,开采完成后及时按照《儋州市海头镇珠碧江岛村河段建筑用砂矿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进行生态恢复。(9)主要生产设备项目主要设备见表1.2-3。表1.2-3项目主要设备表序号机械名称型号数量备注1采砂船00411艘直抽泵2割边船180T1台抽取采砂船运至岸边的河砂3割边船200T1台抽取采砂船运至岸边的河砂4割边船220T1台抽取采砂船运至岸边的河砂5货车5t1辆供物资及配件采购及运送6机动船1艘渡人过河(租用)7投光灯具20套夜间照明(10)产品方案本项目拟采砂约26.7077万立方米(667692.5t/a),砂石密度按2.5t/m3计,回采率为95.27%,则本项目主要产品方案见表1.2-4。表1.2-4产品方案序号产品名称产量(t/a)备注1成品砂534332.4(21.4万m3)粒径0-13cm,含水率13%2废石料101778粒径2.0-3.2cm,含水率10%3粉尘0.2/小计/636110.6/损失31581.9回到河道合计667692.5/(11)作业时间及作业方式根据开采方案,项目开采时间为10-12月,1至7月,避开汛期。项目劳动定员16人,年生产周期为230天。项目开采初期由于河道含泥量较高及考虑到河道下游3.0km处有上桥村水质监测断面。项目开采作业方案见表1.2-5。表1.2-5项目开采作业方案措施具体操作备注工程管理措施采用围堰抽砂作业,围堰采用就近购砂填筑,作业区侧采用土工布拦泥,外侧采用沙袋堆砌抗冲刷,该处水深达3m,围堰高出现有水面2m,内外坡比1:2.5,顶宽4m,完工后拆除。购买2个便携式高猛酸盐指数测定仪,放置于距离围堰下游1km的地方,开工前记录监测值,开工过程中记录监测值,如发现监测值变化较大,应立即停工排查原因。由于河沙含有底泥,采砂船螺旋桨启动过程中水质较浑浊,且河沙抽取至中舱后需再次返回河道中清洗,需采取围堰作业(12)主要原辅料消耗表1.2-6项目原辅材料消耗表序号辅助材料名称年用量备注1砂石矿26.7077万m3珠碧江2柴油85t不设固定式柴油贮存设施,采用流动式加油,根据需要定期由专门的加油储罐车进场进行加油。大船柴油用量为200kg每天,小船总柴油用量为100kg每天。3水128m3项目生活用水从矿区附近的村庄拉运解决。4电56.0万kwh供电线路接附近10kV供电线路。5机械润滑油4.0kg800g每桶,年使用5桶,机械润滑油油桶贮存在项目维修区,废润滑油桶贮存在维修区危废暂存间内1.3工程占地根据《儋州市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局部图(详见附图6),采砂区占地类型为Ⅳ级保护林地、后备林地、园地、滩涂地及湖泊水面用地,临时占地用地类型为滩涂用地。销售堆场占地面积为60亩(作为岛村、枫根村Ⅲ段及面前地等3个采砂区的销售堆场),为政府备用地,详见附件。采砂区临时堆砂场位于临时用地范围内,位置沿河道侧布置。根据规划河流的泥沙,颜色为灰白色~灰黄色,由粉细砂、中砂、粗砂和砾石层组成,含泥量较少,如若抽上来的砂子含有泥,砂石经抽取至中舱后运至岸边再次放入河道内冲洗,砂石根据重力沉至底部,淤泥浮在河水中,再使用割边船抽取砂石,经筛网筛分后得到的砂石即为成品砂。项目砂石与淤泥在河道内分离,不设淤泥临时堆场。项目无土建施工,砂袋围堰工序较简单,均由附近村民负责,不设施工营地。1.4运输路线采砂区临时道路路面采用碎石路面,成品砂经运砂车运至销售堆场暂存销售,运输距离为7.7km,均为乡村道路。1.5服务期满后生态恢复治理方案(1)采区服务期满后,不再使用的措施均要立即拆毁,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固废(包括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应分类收集、进行妥善处置,避免造成二次污染。(2)开采结束后,对采区进行平整,不得形成阻水障碍物。(3)采砂过程中产生的碎石回用于河道两侧加固。(4)采砂结束后植树绿化。(5)采砂服务期满后,将临时占地内维修车间移除,并覆土绿化。1.6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项目为土砂石开采,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修整)》,本项目不属于“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视为允许类建设项目,因此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属于建筑用砂开采项目,不属于《海南省产业准入禁止限值目录》(2019年)行业,符合地方产业政策。项目已经取得儋州市水务局下发的河道采砂矿许可证。1.7与规划符合性分析(1)、与《海南省儋州市河道采砂规划》(2016-2018)符合性分析本采砂区属于《海南省儋州市河道采砂规划》(2016-2018)规划中的可采区,编号为KC04(岛村可采区),符合规划。(2)、与《海南省儋州市河道采砂规划》(2019-2023)符合性分析《海南省儋州市河道采砂规划》(2019-2023)规划涵盖了2016-2018的规划,在保留原规划的的基础上新增开采区,故本采砂区仍为可采区,符合规划。(3)、《砂石行业绿色矿区建设规范》(DZ/T0316-2018号)的符合性分析对照《砂石行业绿色矿区建设规范》(DZ/T0316-2018号)中规定,本项目与其相符性分析情况见表1.7-1所示。表1.7-1项目与砂石行业绿色矿区建设规范相符性分析分项文件要求项目设计和环评措施本项目是否相符矿区环境基本要求1、矿区功能分区布局合理,应绿化、美化,整体环境整洁美观。2、砂石原料开采、生产、运输、贮存等管理规范有序。项目采砂区规范整洁,采用碎石硬化。销售堆场四周设置围墙,进出门设置门岗,暂存区与生活办公区分开设置。抽砂采用沙袋围堰作业,抽砂过程中产生的废石料,暂存于采砂区临时用地内的废石堆场,作为采砂区河道加固复垦。符合要求矿区容貌1、生产生活、办公等功能区应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运行有序、管理规范。2)矿区道路、供水、供电、卫生、环保等配套设施齐全。3)矿区生产过程中应采取喷雾、喷洒水、加装除尘设备等措施处置粉尘,工作场所粉尘浓度应符合GBZ2.1-2007的规定;应对输送系统、生产线、料库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抑尘;做好车辆保洁,车辆驶离矿区必须冲洗,严禁运料遗撒和带泥上路,保持矿区及周边环境卫生。4)应釆用合理有效的技术措施对高噪音设备进行降噪处理,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限值应符合GB12348的要求。5)矿区开采面、作业平台应干净整洁,规范美观。1、项目采砂作业区、销售堆场及生活办公区分开设置,并将制定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张贴;采区道路、供水、供电以及环保设施齐全。2、进出口设置车辆清洗平台。3、设置销售堆场、设置废石料贮存区。4、运砂车采取密闭运输。5、选用低噪声设备。符合要求矿区绿化1)矿区绿化应与周边自然环境和景观相协调;2)应对已闭库的矿区及废石场进行复垦及绿化。项目已编制《儋州市海头镇珠碧江岛村河段建筑用砂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项目按照恢复治理方案落实后符合资源开发方式基本要求1)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装备,做到绿色开采、绿色生产、绿色存贮、绿色运输。2)应贯彻“边开采、边恢复”的原则,及时治理恢复矿区地质环境,复垦矿区占用土地和损毁土地。治理率和复垦率应达到矿区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的要求。项目已编制《儋州市海头镇珠碧江岛村河段建筑用砂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项目按照恢复治理方案落实后符合绿色开采1)采场准备应遵循采剥并举、剥离先行的原则,最大限度保留原生自然环境,减少对矿区植被破坏引起的视觉污染和环境扰动。2)废石场应通过勘测选择地质条件稳定的场所,做好防护措施,保证堆放安全,避免占压可采矿量,并方便未来矿区进行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时取用。3)应执行矿区开采施工设计和资源开发利用方案,露天开采应实行自上而下台阶式开采,阶段坡面角、平台宽度及终了坡面角等主要参数应符合施工设计要求。开采台阶高度不宜大于15m。4)矿石原料破碎前一般应进行除泥(土)工序。1、项目为河段采砂。2、开采过程采用沙袋围堰作业。3、抽砂工序产生的废石料暂存于采区,用于生态复垦。根据《开采方案》中开采技术参数,满足绿色开采要求。绿色生产1)根据原料品质分级利用砂石资源,做到优质优用,提高砂石产品的成品率。2)干法生产应配备高效除尘设备,并保持与生产设备同步运行。湿法生产应配置泥粉和水分离废水处理和循环使用系统。3)生产加工车间的产尘点要封闭,有利于形成负压除尘;皮带运输系统廊道应选用封闭方式,防止粉尘逸撒。4)应选用低噪声生产设备;对高噪强振的设备,应采取消声、减振措施;合理设计工艺布置,控制噪声传播。5)砂石骨料成品堆场(库)应地面硬化,分类或分仓储存。1、项目为河道采砂,成品废石料及成品砂。2、项目为湿法围堰作业。根据《开采方案》中产品方案,以及切实落实本报告提出环保措施的基础上满足规范要求。绿色运输1)矿石的运输方式应结合矿区地形地质条件、岩石特性、开采方案、运输强度等因素,按JC/T2299选择运输方案。2)砂石骨料产品短途汽车运输应符合相关环保、交通等法律规定。项目采用自卸车辆运输,运输车辆采用篷布覆盖密闭运输。符合要求矿区生态环境保护1)露天采场、矿区专用道路、矿区工业场地、废石场、矿区扰动区域等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应符合H651的相关规定。2)恢复治理后的各类场地应实现安全稳定,对人和动植物不造成威胁;对周边环境不产生污染与周边自然环境和景观相协调;恢复土地基本功能,因地制宜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得到保护和恢复。3)应建立环境监测机制,对粉尘、废水、噪音等污染源和污染物实行动态监测;开釆中和开釆后应建立、健全长效监测机制,对土地复垦区稳定性与环境质量进行动态监测。4)矿区开采结束闭坑时,应完成矿区的地质灾害治理,土地复垦率、终了边坡治理率达到100%。1、本报告中已要求进行环境质量监测。2、建设单位已经编制《儋州市海头镇珠碧江岛村河段建筑用砂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项目在切实落实《治理方案》和本报告提出的措施的基础上能满足规范要求。资源综合利用基本要求1)应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对砂石生产工艺合理优化设计,提高成品率;充分利用石粉、泥粉等加工副产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2)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应符合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要求。剥离表土后,砂石矿区资源综合利用率不低于95%。1)项目回采率为95.27%,大于95%;2、废石料作为恢复治理填方回用;3、项目采用的生产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符合《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要求,不属于淘汰类。符合要求泥粉利用围堰围堰作业,抽砂工序结束后,待水体澄清后,拆除沙袋围堰符合要求表土和渣土利用对废石场堆放的剥离表土或筛分后的渣土,用于环境治理、土地复垦和复绿等。废石料暂存于采砂区,作为恢复治理填方回用符合要求废水利用应配备完善的生产废水处理系统,经固液分离处理后的清水应100%循环利用。销售堆场初期雨水经沉淀后回用符合要求节能减排基本要求取节能减排措施,降低砂石生产能耗和设备损耗,使三废和噪音排放达到环保标准。在切实落实《开采方案》和本环评报告提出的环保措施的基础上,经分析项目“三废一噪”能达到环保标准。符合要求节能降耗1)应依据国家发改委《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工业与信息化部《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和《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等指导文件,选用高效、智能、绿色、环保的技术和设备,降低单位电耗。2)应推广使用矿区凿岩穿孔新工艺,降低能耗,提高安全。项目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不属于淘汰类,且项目为河内采砂项目,起尘量较小。符合要求粉尘排放1)矿石开采和砂石生产过程中,粉尘排放应符合GB16297的规定;对于环保要求严格的地区,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控制粉尘排放,并达到地方环保要求的标准。2)矿区应配置洒水车、高压喷雾车等设备,对无组织排放粉尘进行抑尘、降尘;宜采用水雾增湿。3)应在装载机、破碎机、筛分机、整形机、制砂机、输送机端口等连续产生粉尘部位安装髙效除尘装置。根据《开采方案》采区配置洒水车,进出口设置洗车平台,销售堆场暂存区成品砂定期洒水抑尘。在切实落实《开采方案》和本环评报告提出措施的基础上满足规范要求。污水排放1)矿区及厂区应建有雨水截(排)水沟和集水池,地表径流经沉淀处理后达标排放。2)矿区及厂区的生产排水、雨水和生活污水,应实现雨污分流、清污分流。矿区布置在河段内,成品堆场周边建设有导排水沟和沉淀池;销售堆场初期雨水经沉淀后回用。生活污水采用旱厕收集作肥料使用,项目能实现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在切实落实《开采方案》和本环评报告提出措施的基础上满足规范要求。废油等废物的处理废油等废物的处理生产中产生的废油要集中收集,设置独立的场所存放,并交有资质单位处理。在机修间设置一危险废物暂存间,并做防渗处理,防渗系数应小于1×10-10m/s,检修过程产生的废机油用专用收集容器收集暂存,并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理处置。在切实落实本环评报告提出措施的基础上满足规范要求。企业管理和企业形象1)应建立责任、管理和文化等方面的企业管理制度。2)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管理。项目进行环保竣工验收前完善环境管理制度等,确保对环境质量等的严格管理。相应完善以满足规范要求。项目在切实落实《开采方案》和本环评报告提出措施的基础上能满足《砂石行业绿色矿区建设规范》(DZ/T0316-2018号)中规定,且项目为了规范化管理,要求逐步完善环保管理制度等。(4)、与儋州市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规划的符合性分析根据《儋州市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布局图》,本项目位于珠碧江岛村段,涉及地类Ⅳ级保护林地、后备林地、园地、滩涂地及湖泊水面用地。不涉及陆域生态红线及基本农田控制区域,符合《儋州市总体规划》,规划位置图见图2。(5)、珠碧江流域水质规划符合性分析根据珠碧江水功能区分布图,本采砂区属于可利用开发区域。图1-1珠碧江水功能区分布图按照珠碧江一河一策方案要求,本采区已经取得采砂权,不属于非法采砂,符合《海南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河道采砂实行统一规划制度。根据城镇内河(湖)水环境现状和治理目标,详见表1.7-2。表1.7-2城镇内河(湖)水环境现状和治理目标摘录序号市县所属流域水体名称断面名称经度纬度2018年2020目标2030目标138儋州珠江流域珠碧江上村108.979319.4767ⅢⅡⅡ根据珠碧江水质现状检测结果,项目流域除石油类外,其余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Ⅱ类水质标准,石油类超标主要为石油类超标主要是由于该断面处有摆渡轮船,引起石油类超标。项目采砂船所需柴油根据需要定期由专门的加油储罐车进场进行加油,不设储罐。采砂船作业产生的船舱底含油废水,暂存于船厂污水井内(主要含有润滑油、柴油),采用隔油装置处理,分离过程中产生的废机油暂存于危废暂存间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理处置,分离过程中产生的江水直接回用于成品砂堆场洒水抑尘,不会对珠碧江水系产生影响。同时项目采用围堰抽砂的方式,围堰作业,抽砂工序结束后,待水体澄清后,拆除沙袋围堰,清水排入河道,不会对河道水质产生影响。综上,项目建设过程中对珠碧江水系影响较小。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项目为新建项目,无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源及环境问题。2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环境简况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等):2.1地理位置儋州市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北部湾之东畔,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8°56′~109°46′,北纬19°11′~19°52′之间。东临临高县、澄迈县,南至白沙县,东南交琼中县,西南与昌江县接壤。儋州市东西长87km,南北宽82km,面积3258km2。下辖17个镇,10个国营农场。海头镇为儋州市辖镇,位于儋州市西南部,地处地理位置为东经108°57′,北纬19°30′,距儋州市政府80km。采砂区所在的岛村位于海头镇东南部,与昌江县相邻。采砂区位于岛村西侧珠碧江河段,距海头镇驻地约9km,矿区地理坐标:东经109°01′11.21″~109°01′01.67″,北纬19°26′47.59″~19°27′06.71″,面积0.14km2。矿区有岛村简易乡道与县级公路相通,交通便利。2.2地形、地貌海南岛地形地貌的主要特点是由山地、丘陵、台地、阶地和平原等地貌类型构成的三大环带,自中部依次向外呈近似环状分布,内环位于中南部,由一系列中、低山组成,分别属于五指山、黎母山和雅加大岭等三列山脉;中环为中、低山外围的丘陵,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m,岛的南、北、西三面分布面积较大;外环由台地、阶地和平原组成,是三个环带中面积较大的一环,平原主要分布在岛的东部和北部。儋州市地处海南岛西北部丘陵地带,地形以丘陵为主,丘陵占76.5%,滨海平原占23.13%,山地占0.37%。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下降,东南高、西北低,南部和东南部属低丘陵区,地面标高100~200m。13座500m以上的山峰分布在这一带。北部和西北部属滨海平原台地和火熔岩台地,较平坦,高5~100m,海岸线225km,曲折绵亘。南部属山地和丘陵地带,西南属平原阶地及火山熔岩台地,东南部为沙壤土,海拔多在100-200m之间,中部为河流冲击平原,北部主要为玄武岩和第四纪的海相沉积层,海拔在5-10m之间,境内大部分都在海拔200m以下。矿区内地形平坦,河道较宽阔,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排泄,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2.3地质儋州市主要分布在两大地质构造单元之上:王五~文教断裂以南为华南褶皱系五指山褶皱带;以北则为雷琼断陷。儋州市区域范围内主要分布的地层有:主要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统砂砾层(Qh)、第四系更新统砂砾层(Qp)、北海组(Qp2b)、八所组(Qp3bs)、南好组、青天峡组并层(Cn-q)、陀烈组(S1t)、志留系空列村组(S1k)、二叠纪至三叠纪花岗岩(P-Tγ)、早三叠纪二长花岗岩(T1ηγ)、晚三叠纪二长花岗岩(T3ηγ)、二叠纪二长花岗岩(p2ηγ)、三叠纪二长花岗岩(T2ηγ)、二叠纪花岗闪长岩(P2γδ)等地层。采砂区位于华南褶皱系五指山褶皱带,采砂区范围内地质条件简单,地表未发现岩浆活动和断裂构造地质现象,仅有第四系地层出露。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h),主要分布在河漫滩及河流Ⅰ级阶地之上,由砾石、卵石、砂组成。主要矿物以石英为主,含少量长石、有机质和铁质等。区内河砂一般呈淡黄色、灰白色、灰黄色。粒度以中-粗粒为主,砂质相对混杂,含大量砾石、片状矿物等,矿区内普遍表层至矿床地板为中粗砂,含直径5-30mm的砾卵石,圆至次圆状。2.4气候、气象儋州市处于东亚大陆季风气候的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儋州市太阳辐射强,光热充足年平均光照时数在2000小时以上,常年月平均气温23.5℃(南部山区22~23℃,其余地区23℃以上)。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16.7℃,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7.5℃。一年的月平均气温大于20℃的月份是3~11月,共9个月。雨量适中,分布不均,年降雨量900-2200毫米,年均1815毫米。由于受季风影响,全年雨量分布很不均匀,干季雨季分明。5-10月为雨季,占年雨量的84%,11-次年4月为干季,占年雨量的16%。雨量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儋州市各地年平均风速1~4m/s。南部山区年平均风速小于2m/s,中部丘陵地区年平均风速2~2.9m/s。西北部沿海平均风速大于3m/s。海头镇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428mm。年平均气温23.4℃,一月份平均气温17℃,七月份平均气温28.1℃。根据据清水河气象站资料(1971-2007年),多年平均气温-4.8℃,极端最高气温20.4℃,极端最低气温-42.9℃。四季不分明,只以0℃上下分为冷暖两季,无绝对无霜期。全年霜日数266天,日照时数2651.2h,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多年平均降水量503.6mm,多集中在6-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3.4%,50年一遇日最大降水量40.8mm,小时最大降雨量14.3mm。项目区主导风向为西风,年平均风速为1.0m/s。2.5水文(1)地表水儋州共有大小河流25条,多循地势成放射状奔流入海。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河流共有8条,依其流经的行政地域将其分为两类:一类为流域面积均在本市而独流入海的境内河流,共有5条,即北门江、春江、光村水、排浦江和山鸡江;另一类为流经本市的过境河流,共有3条,即珠碧江、文澜江和南渡江。①、珠碧江水系情况本矿区位于珠碧江河漫滩处。珠碧江发源于白沙县南高岭,流经儋州市雅星镇和海头镇,从海头港入北部湾。河道全长98.48km,流域面积1292km2,河道平均比降1.67‰。主要一级支流有打拖河、大岭河、木棉溪、茶山河、龙尾溪、邦溪河、南罗溪、山鸡江等。流域内多属低丘和阶地平原地貌,河谷一般为“U”型,河流以搬运、堆积作用为主,下游河道较为开阔,地形相对平坦,河道内堆积物相对较发育。图2-2珠碧江流域水系图②、泥沙补给分析A、泥沙来源分析珠碧江泥沙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洪水径流携带的下行陆相泥沙、沿岸支流汇流补给的泥沙以及随潮流进入出口河段的海相泥沙。由于潮汐影响范围有限加之河口处沙堤的阻挡作用,随潮流进入河网内的泥沙比例很小,进沙范围也比较小,主要集中在河口口门地带。因此,规划河段主要泥沙来源于洪水和特大洪水对上游丘陵区、平原区侵蚀、搬运,其次为流域内各支流的泥沙汇入。B、泥沙补给量分析海南省先后共设立过13个水文站进行泥沙测验,但大部分只进行了1至2年观测就停测了,目前只有5个测站进行泥沙测验,且只进行悬移质泥沙测验分析。由于本次规划河道范围内没有设立水文基本观测站,泥沙观测工作开展较滞后。因此,针对该情况,本次本次规划河道范围内没有设立水文基本观测站,泥沙观测工作开展较滞后。因此,针对该情况,规划河段输沙量计算方法如下:当规划河段内或所在流域内附近有水沙观测站并有实测资料时,即采用该测站资料作为本河段输沙量计算的依据。当规划河段所在流域内附近无水沙观测站时,则采用同区域、同纬度、气候、地质情况相近的水文观测站泥沙观测资料作为河段输沙量计算的依据。目前海南省已建有且正在观测的水文基本观测站有万泉河嘉积站、大边河加报站、南渡江龙塘站、昌化江宝桥站等。从地形地貌及河流特点分析,昌化江宝桥站控制河段与本次规划河流较相似。海南省泥沙站基本情况见表2-1。表2-1海南省泥沙测站基本情况统计表水资源分区四级区名称河流名称测站名称控制面积(km2)资料年限(年)南渡江龙洲河三滩站11781957-2000南渡江南渡江龙塘站68411956-2000万泉河安定河加报站11491957-2000万泉河万泉河嘉积站32361957-2000昌化江昌化江亲天峡站29841957-1974昌化江昌化江宝桥站46341957-2000C、悬移质和推移质泥沙计算规划河道输砂量主要集中在主汛期,即6~11月,本次规划河道各主要断面输砂量按侵蚀模数法推移,按泥沙容重为1.3t/m3,推移质按悬移质的20%来考虑。本次规划河道悬移质泥沙补给量按下式进行估算。式中::多年平均悬移质年输砂量;:多年平均输砂模数;:流域面积;:泥沙容重。推移质泥沙补给量按推移质泥沙占悬移质泥沙的比值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如下:式中::多年平均推移质年输砂量;:推移质输砂量与悬移质输砂量的比值,本次计算取0.20。D、泥沙补给量计算结果宝桥站是昌化江的泥沙测验站,控制集雨面积4634km2,参考《海南省水资源规划-海南省水资源调查评价专项》,宝桥站多年平均输沙模数155.1t/km2。泥沙容重为1.3t/m3。本次规划珠碧江河段流域面积235.00km2,利用宝桥站的平均输沙模数155.1t/km2,采用计算公式V砂=235.0km2×155.1t/km2/1.3t/m3×(1+20%),得到珠碧江多年平均来沙总量为3.36万m3。③、泥沙淤积分布情况按照海南岛的泥沙测验经验,一般情况下70%的河沙会通过河口入海。考虑到规划河道经过采砂或者清淤疏浚,水流挟砂能力减弱,结合上一版采砂规划,可以认为60%的泥沙排海,40%淤积在河道内。故珠碧江、春江、北门江、山鸡江、排浦江、光村水、丰猛水、文澜河泥沙的多年平均淤积量分别为是1.36万m3、1.72万m3、3.32万m3、0.6万m3、0.76万m3、1.14万m3、0.40万m3、0.95万m3。结合经验与原河道泥沙分布情况,海南省大部分泥沙淤积主要分布在河床比降小于0.0005的河段,各规划河道泥沙淤积如下所述。本次河道规划珠碧江长16km,由海头镇枫根村至海头镇入海口。枫根村至入海口段长13km,河道平均坡降为0.00040,小于0.0005,按照70%的泥沙淤积在此河段估计,多年平均泥沙淤积量是0.95万m3;下游入海口以上3km由于受到海水顶托作用的影响,在入海口处泥沙淤积为30%,多年平均泥沙淤积量是0.41万m3。④、河长制建立建立情况珠碧江作为海南省省级管护河流,设置省、市县两级河长制办公室及乡级河长制工作站。省级河长制办公室设在省水务厅,市县河长制办公室包括白沙县河长制办公室、儋州市河长制办公室、昌江县河长制办公室。表2-2珠碧江河长制设置情况及考核断面河流名称河长及负责河湖(段)长度河长名单河湖(段)信息级别市县乡镇姓名职务桩号管理长度(km)河岸珠碧江省级--胡光辉省委常委、秘书长0+000~98+48098.48两岸市县级儋州市-林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0+000~19+42042+480~73+37050.31右岸镇级儋州市海头镇陈文成镇党委书记0+000~10+580

10+580~16+940

16+940~19+42019.42右岸

两岸

右岸考核断面在珠碧江干流各市县的跨界断面河段布设监测断面(具体详见图1-1珠碧江水功能区分布图中的水质监测断面),力争达到II类及以上水质;此外珠碧江流域内各监测断面保持在II类水质或I类以上,其中珠碧江源头水保护区水质目标需达到I类。⑤、珠碧江流域保护区调查珠碧江共划分4个一级水功能区,其中保护区2个,为珠碧江源头水保护区和珠碧江邦溪保护区;开发利用区2个,为珠碧江水库开发利用区和珠碧江下游开发利用区。二级水功能区2个,为珠碧江水库农业、渔业用水区和珠碧江下游农业、渔业用水区。根据图1-1珠碧江水功能区分布图,本采砂区位于海头镇,属于珠碧江农业用水区,不涉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⑥、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调查水产禁养区包括儋州市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验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河流滨岸带保护范围、自然岸段防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港口、航道等,根据《儋州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中排浦-海头片区中禁止养殖区的描述详见图2-3,本采砂区不涉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不涉及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图2-3排浦-海头片区养殖区规划图(2)地下水从地下水埋藏条件来看,砂区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Qh)孔隙含水层,局部地段有弱承压含水层。含水层呈层状分布于本砂区,地下水赋存于上不河漫滩砂性土的孔隙中,岩性主要以河砂为主,含油少量粒度不等的砾石、泥土及杂质等。流域内的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含水量相对较丰富,径流较强烈,向河谷等低洼地段或下游径流排泄,最低排泄到珠碧江。当洪水期到来时,河流水位可能会将河漫滩淹没,该层富水性中~富。周边村民饮水主要为地下水散水井,平均深度为8~10m。2.6地震效应评价本砂区及其周围均为第四系,矿区内未发现褶皱和断裂构造。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规划河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0.10g,相应基本烈度为Ⅵ~Ⅶ度。2.7土壤、植被儋州市有高寒草甸类、山地草甸类、灌丛草甸类、沼泽草甸类、疏林草甸类五大草场类型,以高寒草甸类、山地草甸类、灌丛草甸类为主。土壤垂直分布明显,有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山地草甸土、灰褐土、黑钙土、沼泽土六个土壤类型。项目区土壤主要由沙壤土,项目区周边植被主要为矮嵩草为主,矿区内植被不发育,生态环境脆弱。项目区域植被均为常见种类,无名木古树分布。项目露天开采本砂区范围目前是河滩地,大部分区域已经形成泥砂石坚硬结皮且地表上生长有蒿草等植被,植被覆盖度在15%左右,靠近河道的区域因季节性地表径流的冲刷,表面较松散,砂层裸露,没有植被生长。3环境质量现状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3.1环境质量现状为了解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本次环评委托海南均安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于2019年7月11日~17日对项目拟建地及周边的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声环境进行了环境现状监测,监测数据见环境监测报告(JA-H201907012),附件5。3.1.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1)项目所在地环境空气质量区域达标判定根据儋州市生态环境局分布的环境空气质量年报,2018年儋州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良,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全年有效监测天数为365天,其中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一级标准(优)天数为304天,二级标准(良)天数为60天,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AQI≤100的天数比例)为99.7%。全市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6微克/立方米、10微克/立方米、30

微克/立方米和18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CO)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数为0.8毫克/立方米,臭氧(O3)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为104微克/立方米。综上所述,拟建项目所在地位于环境空气质量为达标区。表3.1-1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表污染物年评价指标现状浓度/(μg/m3)标准值/(μg/m3)占标率/%超标倍数达标情况SO2年平均质量浓度66010/达标NO2年平均质量浓度104025/达标PM10年平均质量浓度307042.9/达标PM2.5年平均质量浓度183551.4/达标CO日平均第95百分位数质量浓度800400020.0/达标O3日8h第90百分位数质量浓度10416065.0/达标根据表3.1-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判定结果,项目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及修改单中的二级标准,项目所在区域属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达标区域。(2)评价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①监测时间及频次本次于2019年7月11日~17日对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进行了连续7天监测,TSP监测24小时平均值(每日至少24h的采样时间),非甲烷总烃监测1h平均值(每日监测4次)。②监测分析方法监测分析方法见表3.1-2。表3.1-2环境空气采样及分析方法一览表分析项目分析方法及来源检出限(单位:mg/m3)分析仪器、编号及有效日期TSP重量法HJ194-20170.001全自动大气/颗粒物采样器编号:BJT-YQ-036-08~09NMHC环境空气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604-20170.07气相色谱仪GC9790II③监测点位见下表3.1-3,监测点位见附图3.1-1。表3.1-3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及因子一览表监测点位名称监测因子1#岛村采砂点TSP、NMHC④监测结果监测结果统计详见表3.1-4。表3.1-4TSP监测结果统计表(单位:μg/m3)序号监测点位TSP24小时平均浓度范围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1#采砂点42~5400二级标准值300表3.1-5NMHC监测结果统计表(单位:μg/m3)序号监测点位NMHC1h值浓度范围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1#采砂点430~61000二级标准值2000由表3.1-4~3.1-5可知,TSP监测值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NMHC监测值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2.0mg/m3标准限值。3.1.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本砂区地表水体为珠碧江,本次本次评价委托监测公司于2019年7月11日~7月13日对本项目开采区对应段上游800m、下游1500m加康村、下游6000m以及下游入海口处水质现状进行监测。监测点位及因子监测点位见表3.1-6,监测点位图见附图3.1-1。表3.1-6地表水环境监测点位及因子一览表监测点位名称监测因子1#枫根村上游500mpH、SS、溶解氧、COD、BOD5、氨氮、石油类、总磷、氟化物、硫化物、砷、汞、镉、六价铬、铅2#加康村3#甘蔗栏村4#水牛塘村下游500m监测时间与频次每个断面连续监测3天,每天采样一次,分别检测水样。每间隔6h观测1次水温。监测结果监测结果见表3.1-7。表3.1-7珠碧江水质检测统计结果单位:mg/L(PH无量纲)项目断面pH悬浮物NH3-NCODBOD5总磷DO石油类1#7.118.56140.385101.50.087.800.017.128.42110.479101.60.087.820.027.138.28140.35950.022#7.117.92170.322130.50.036.280.027.127.84150.299100.80.036.970.037.137.75110.346100.80.047.230.023#7.117.85140.371130.5L0.097.130.027.127.60140.468120.5L0.096.990.027.137.47140.487110.5L0.046.850.034#7.117.70130.47940.837.127.64130.41470.517.137.28120.313131.00.066.020.8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值6-9-≤0.5≤15≤3≤0.1≥6≤0.05项目断面氟化物硫化物砷汞镉六价铬铅1#7.110.430.005L0.00300.00004L0.0001L0.004L0.001L7.120.470.005L0.00390.00004L0.0001L0.004L0.001L7.130.430.005L0.00500.00004L0.0001L0.004L0.001L2#7.110.440.005L0.00060.00004L0.0001L0.004L0.001L7.120.470.005L0.00130.00004L0.0001L0.004L0.001L7.130.450.005L0.00160.00004L0.0001L0.004L0.001L3#7.110.470.005L0.00080.00004L0.0001L0.004L0.001L7.120.530.005L0.00130.00004L0.0001L0.004L0.001L7.130.490.005L0.00170.00004L0.0001L0.004L0.001L4#7.110.550.005L0.00050.00004L0.00020.004L0.001L7.120.550.005L0.00100.00004L0.00020.004L0.001L7.130.450.005L0.00130.00004L0.0001L0.004L0.001L《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值≤1≤0.1≤0.05≤0.00005≤0.005≤0.05≤0.01由监测结果可知,除4#断面石油类超标,各监测断面水质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4#断面石油类超标主要是由于该断面处有摆渡轮船,引起石油类超标。3.1.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本次评价委托监测单位于2019年7月11日对地下水环境进行了监测,其监测结果及评价如下:(1)监测点位布设本次环评共设1个水质监测点,同时记录监测井功能、经纬度坐标、井口标高、井深、水深、水位。具体监测点布设及监测项目见表3.1-8。表3.1-8地下水监测点位编号位置坐标井深(m)水位埋深(m)监测项目1岛村N19°27′13.70″E109°01′05.03″148水质、水位(2)监测项目、频次及分析方法监测项目:pH、K+、Na+、Ca2+、Mg2+、CO32-、HCO3-、Cl-、SO42-、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耗氧量、挥发酚、铅、铁、锰、砷、氯化物、汞、六价铬、氟化物、硫酸盐、氰化物、镉、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石油类共30项水质因子。监测点采样时间为2019年7月7日。分析方法及检出限见表3.1-9。表3.1-9地下水水质分析方法与检出限项目检测方法及依据检测仪器检出限pH《水质pH值的测定玻璃电极法》GB/T5750.4-2006pH计PHS-3C/K+《水质钾和钠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11904-1989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70200.05mg/LNa+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70200.01mg/LCa2+《水质钙和镁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11905-1989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70200.02mg/LMg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70200.002mg/LCO32-《地下水质检验方法滴定法测定碳酸根、重碳酸根和氢氧根》DZ/T0064.49-9325mL酸式滴定管2mg/LHCO3-5mg/LSO42-《水质无机阴离子(F-、Cl-、NO2-、Br-、NO3-、PO43-、SO32-、SO42-)的测定离子色谱法》HJ84-2016离子色谱仪CIC-D1600.018mg/LCl-0.007mg/L溶解性总固体《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称量法》GB/T5750.4-2006(8.1)岛津分析天平AUY120/总硬度《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GB/T5750.4-2006(7.1)25ml滴定管5.06mg/L铁《水质铁、锰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11911-1989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68800.03mg/L锰0.01mg/L挥发酚《水质挥发酚的测定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萃取分光光度法》HJ503-2009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1800PC0.0003mg/L耗氧量《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有机物综合指标耗氧量酸性高锰酸钾滴定法》GB/T5750.7-2006(1.1)25mL酸式滴定管0.05mg/L氨氮《水质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HJ535-2009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1800PC0.025mg/L总大肠菌群《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微生物指标多管发酵法》GB/T5750.12-2006(2.1)生化培养箱DNP-9082/菌落总数《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微生物指标平皿计数法》GB/T5750.12-2006(1.1)生化培养箱DNP-9082/氟化物《水质无机阴离子(F-、Cl-、NO2-、Br-、NO3-、PO43-、SO32-、SO42-)的测定离子色谱法》HJ84-2016离子色谱仪

CIC-D1600.006mg/L硝酸盐氮《水质硝酸盐氮的测定分光光度法》GB/T5750.5-2006(5.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1800PC0.2mg/L亚硝酸盐氮《水质亚硝酸盐氮的测定重氮偶合分光光度法》GB/T5750.5-2006(1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1800PC0.001mg/L石油类《水质石油类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HJ970-2018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752(AIL-YQ-054)0.01mg/L氰化物《水质氰化物的测定容量法和分光光度法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HJ5750-2006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1800PC0.002mg/L汞《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金属指标氢化物原子荧光法》HJ694-2014原子荧光光度计AFS-GD3000.4×10-3mg/L砷《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金属指标氢化物原子荧光法》GB/T5750.6-2006(6.1)3.0×10-3mg/L镉《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AA-68800.10×10-3mg/L铅2.5×10-3mg/L六价铬《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金属指标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GB/T5750.6-2006(1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UV-1800PC0.004mg/L硫化物《水质硫化物测定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GB/T16489-1996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1800PC0.005mg/L氯化物《水质硝酸银容量法》GB/T5750.5-2006(2.1)25ml滴定管1.0mg/L(3)监测结果与评价由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见表3.1-10)可知,根据计算本次地下水监测相对误差E小于5%,监测结果可信。监测点位地下水的监测因子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的Ⅲ类标准。表3.1-10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pH:无量纲)项目K+Na+Ca2+Mg2+CO32-HCO3-Cl-SO42-挥发酚氨氮岛村7.7035.432.42.260.01753.860.0003L0.02L单位mg/Lmg/Lmg/Lmg/Lmg/Lmg/Lmg/Lmg/Lmg/Lmg/LⅢ类标准值/200////2502500.0020.5超标率/0////0000最大超标倍数/0////0000项目pH硝酸盐亚硝酸盐氟化物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耗氧量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石油类岛村7.3411.30.0020.242458500.7880未检出0.01L单位/mg/Lmg/Lmg/Lmg/Lmg/Lmg/LCFU/mLCFU/100mLmg/LⅢ类标准值6.5~8.5201.01.045010003.01003.00.05超标率(%)00000200000最大超标倍数000000.090000项目铅铁锰砷汞六价铬氰化物镉//岛村0.0025L0.03L0.01L0.0003L0.00004L0.004L0.002L0.0001L//单位μg/Lmg/Lmg/Lmg/Lmg/Lmg/Lmg/Lmg/L//Ⅲ类标准值10.0010.050.0050.005//超标率00000000//最大超标倍数00000000//3.1.4底泥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1)监测断面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特征,本次对珠碧江底泥进行了监测,共设置2个监测点位,与地表水1#、3#监测断面一致。(2)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底泥环境质量监测于2019年7月7日进行,与水质调查同步实施。监测项目包括:砷、镉、六价铬、铜、铅、烷基汞、汞、锌、硫化物、石油烃和有机质,计10项。河流底泥监测点分析方法按《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要求进行。共监测1次。底泥分析方法及检出限见表3.1-11。表3.1-11底泥分析方法项目检测方法及依据检测仪器检出限砷《水质汞、砷、硒、铋和锑的测定原子荧光法》HJ694-2014原子荧光光度计AF75500.3×10-3mg/L汞0.04×10-3mg/L镉《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70200.10×10-3mg/L六价铬《水质六价铬的测定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GB7467-87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752N0.004mg/L铅《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70201.0×10-3mg/L铜《水质铜、锌、铅、镉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7475-87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70200.05mg/L锌0.05mg/L烷基汞硫化物《水质硫化物的测定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GB/T16489-1996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752N0.005mg/L有机质(3)监测结果与评价珠碧江底泥环境质量参照《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标准限值。由底泥监测结果(见表3.1-12)可知,珠碧江底泥各项监测因子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风险筛选值标准要求。表3.1-12珠碧江底泥现状监测和评价结果项目1#3#评价标准pH/////砷8.5305.66030汞0.00500.00902.4镉0.02800.03400.3六价铬ND2.00ND2.00200铅16.7025.10120铜12.507.30100锌28.0034.80250硫化物0.39/0.39//有机质168/8000//3.1.5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1)监测点位在岛村采砂点,以及枫根村各布设1个监测点位,共设2个噪声监测点,具体点位见表3.1-13。具体点位布设见附图。表3.1-13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序号位置相对于采本砂区边界布点原则方位距离(m)1岛村采砂点//了解项目所在地背景值2枫根村//(2)监测项目和方法监测项目:昼间和夜间的等效连续A声级。监测方法: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进行。(3)监测时间、频次本次于2019年7月11日和12日对环境质量现状进行监测,每个监测点在昼间和夜间各监测1次,连续监测2天。监测气象条件表3.1-14监测气象条件监测日期2019年7月11日2019年7月12日气象条件东南风1.0m/s东南风1.0m/s(5)监测数据及评价结论背景值监测数据及数据分析结果如下表3.1-15。表3.1-15声环境监测结果监测点位2019年7月11日2019年7月12日昼间夜间昼间夜间1#474646432#46444542根据现状监测结果可知:项目地现状监测昼间值为dB(A),夜间值为dB(A),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昼间60dB(A),夜间50dB(A))标准限值要求。3.1.6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位在枫根村工业场地布设1个监测点,周边农用地共布设4个监测点,并对枫根村上游地表水监测断面及甘蔗栏村地表水监测断面的底泥进行了监测。具体点位见表3-14。表3.1-14土壤监测点位图监测点位坐标监测点位坐标1#面前地村工业场地E109°01'23.57"N19°26'30.72"5#岛村下游农用地E109°01'04.41"N19°27'08.60"2#面前地村上游农用地E108°59'50.87"N19°27'36.28"6#枫根村上游地表水监测断面底泥E109°01'42.73"N19°26'14.26"3#面前地村下游农用地E108°59'30.94"N19°27'34.39"7#甘蔗栏村地表水监测断面底泥E108°58'55.25"N19°28'32.80"4#枫根村上游农用地E109°01'32.07"N19°26'45.88"监测频次:取样一次。监测因子:1#监测点监测因子为基本项目45项,其他项目PH、有机质、硫化物、铜、铅、铬、锌、镉、镍、砷、汞、六价铬、石油烃、阳离子交换量;2~7#监测点监测因子为PH、有机质、硫化物、铜、铅、铬、锌、镉、镍、砷、汞、六价铬、石油烃、阳离子交换量。(4)监测结果与评价监测结果见表3.1-15。表3.1-15土壤监测结果监测项目检出限单位标准限值1#面前地村工业场地pH-无量纲-7.5有机质-g/kg-/硫化物0.04mg/kg-/阳离子交换量-cmol/kg+-9.97铜1mg/kg180009.74铅0.1mg/kg80025.8总铬5mg/kg-/锌0.5mg/kg-/镉0.01mg/kg650.035镍0.01mg/kg90011.6砷5mg/kg607.98汞0.002mg/kg380.004六价铬2mg/kg5.7ND石油烃C10-C406mg/kg4500105氯甲烷1.0μg/kg37ND氯乙烯1.0μg/kg0.43ND1,1-二氯乙烯1.0μg/kg66ND二氯甲烷1.5μg/kg616ND反式-1,2-二氯乙烯1.4μg/kg54ND1,1-二氯乙烷1.2μg/kg9ND顺式-1,2-二氯乙烯1.3μg/kg596ND氯仿1.1μg/kg0.9ND1,1,1-三氯乙烷1.3μg/kg840ND四氯化碳1.3μg/kg2.8ND苯1.9μg/kg4ND1,2-二氯乙烷1.3μg/kg3ND三氯乙烯1.2μg/kg2.8ND1,2-二氯丙烷1.1μg/kg5ND甲苯1.3μg/kg1200ND1,1,2-三氯乙烷1.2μg/kg2.8ND四氯乙烯1.4μg/kg53ND氯苯1.2μg/kg270ND1,1,1,2-四氯乙烷1.2μg/kg10ND乙苯1.2μg/kg28ND间,对-二甲苯1.2μg/kg570ND邻二甲苯1.2μg/kg640ND苯乙烯1.1μg/kg1290ND1,1,2,2-四氯乙烷1.2μg/kg6.8ND1,2,3-三氯丙烷1.2μg/kg0.5ND1,4-二氯苯1.5μg/kg20ND1,2-二氯苯1.5μg/kg560ND苯胺0.2mg/kg260ND2-氯酚0.06mg/kg2256ND硝基苯0.09mg/kg76ND萘0.09mg/kg70ND苯并(a)蒽0.1mg/kg15ND䓛0.1mg/kg1293ND苯并(b)荧蒽0.2mg/kg15ND苯并(k)荧蒽0.1mg/kg151ND苯并(a)芘0.1mg/kg1.5ND茚并[1,2,3-cd]芘0.1mg/kg15ND二苯并[a,h]蒽0.1mg/kg1.5ND监测项目检出限单位标准限值2#面前地村上游农用地3#面前地村下游农用地4#枫根村上游农用地pH-无量纲6.5<pH≤7.5/pH>7.7有机质-g/kg-///硫化物0.04mg/kg-///阳离子交换量-cmol/kg+-///铜1mg/kg100/1006.089.839.12铅0.1mg/kg140/24022.425.826.0总铬5mg/kg300/35023.846.627.7锌0.5mg/kg250/30042.666.052.1镉0.01mg/kg0.6/0.80.0360.0760.051镍0.01mg/kg100/19011.210.610.1砷5mg/kg25/201.943.392.37汞0.002mg/kg0.6/1.00.0110.0240.011六价铬2mg/kg-///石油烃C10-C406mg/kg-181938监测项目检出限单位标准限值5#岛村下游农用地6#枫根村上游地表水监测断面底泥7#甘蔗栏村地表水监测断面底泥pH-无量纲6.5<pH≤7.56.6//有机质-g/kg-/0.1688.00硫化物0.04mg/kg-/0.390.39阳离子交换量-cmol/kg+-///铜1mg/kg1005.3312.57.30铅0.1mg/kg14021.416.725.1总铬5mg/kg30020.4//锌0.5mg/kg25034.328.034.8镉0.01mg/kg0.60.0300.0280.034镍0.01mg/kg10014.0//砷5mg/kg252.158.535.66汞0.002mg/kg0.60.0080.0050.009六价铬2mg/kg-/NDND石油烃C10-C406mg/kg-30ND18由监测数据可知,1#枫根村工业场地点监测因子满足《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中第二类用地风险筛选值;2~5#农用地监测点各项监测因子均满足《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表1中风险筛选值。3.1.7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为了了解项目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建设单位委托海南师范大学进行生态调查。调查者:海南师范大学,钟琼芯(教授)、余龙师(高级工程师)。一、项目调查范围及方法和内容调查范围:项目区域位于儋州市海头镇岛村河段,长度约为0.7km;评价区域面积约为0.6km²。调查方法和内容:根据2019年11月3日的实地调查,同时采用2019年3月27日GoogleEarth影像解译结果,对项目调查范围内的植被类型、群落结构、植物种类、现状分布及其分布面积等。二、评价区内植被现状调查与评价由于受气候、土壤、地形地貌以及人为因素的干扰影响,项目区域内的自然植被主要由:灌丛、草地组成的次生自然植被,其中草地为主要类型,面积较大;人工植被仅由坡地作物一类型构成,植物群落类型也比较简单。其具体植物群落类型(群系)划分如下:Ⅰ、自然植被(1)灌丛鹧鸪麻+鹊肾树+苎麻+刺竹群落(2)草地①、牛筋草+龙爪茅+赛葵+长画眉草群落②、甜根子草+石茅群落Ⅱ、人工植被(1)坡地作物评价范围植被现状分布见图:1.1自然植被类型分析(1)灌丛鹧鸪麻+鹊肾树+苎麻+刺竹群落该群落主要分布在项目评价区东北部,面积较小,是由次生林受到人为的强烈干扰后形成的次生植被类型,呈带状分布于珠碧江河道草地至坡地作物的过渡带之间。该群落由鹧鸪麻、鹊肾树、苎麻和刺竹群落为优势构成,群落结构较为复杂,群落高度多在3~4m之间,群落覆盖率在70%左右。群落内常见分布的灌木层有滑桃树、对叶榕、龙眼睛、白饭树、粗康柴、倒吊笔、光荚含羞草、葡蟠、麻风树、山榕等;群落内亦有苦楝小乔木零星分布其中,调查估算生物量为9~11kg/㎡,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在2.7-3.2之间。(2)草地项目区域范围内的草地群落,有的是原种植番薯、玉米后的弃荒地上形成的,有的是在河道内及沿河岸边分布的草地,在此主要针对较为典型的两种类型进行特征描述。它们是原种植番薯、玉米后的弃荒地上形成的牛筋草+龙爪茅+赛葵+长画眉草群落;在河道内及沿河岸边分布的甜根子草+石茅群落。①、牛筋草+龙爪茅+赛葵+长画眉草群落该类型主要分布在项目评价区东部至西部地势较高的荒坡地上,形成于原来种植番薯、玉米后的弃荒坡地。群落以牛筋草、龙爪茅、赛葵和长画眉草群落为优势构成,群落覆盖率有的地段可达55%,一般在20~40%之间,常见分布的植物有蛇婆子、毛刺蒴麻、画眉草、青葙、假臭草、狗牙根、含羞草、黄花稔等;调查估算生物量为3~4kg/㎡;植物组成成分较为简单,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在1.8-2.3之间。②、甜根子草+石茅群落该类型主要分布河道内以及河道东南部,主要由湿生的禾本科植物甜根子草、石茅为优势构成,群落覆盖率在75~85%之间,植物组成成分简单,调查估算生物量为3.5~4.5kg/m2;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为忽略不计。1.2人工植被现状分析(1)坡地作物该类型主要分布在项目评价区东部、北部及西部范围内,面积比较小,主要栽培的作物有甘蔗、番薯和玉米等。调查估算平均生物量为6~7kg/m2,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忽略不计。1.3、植被组成成分分析 经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类鉴定分析和统计,记录到的维管植物有246种,隶属于69科,182属(见植物名录)。其中蕨类植物有3科,3属,5种;被子植物有66科,179属,241种;其中双子叶植物有57科,141属,187种;单子叶植物有9科,38属,54种。没有野生保护植物分布。调查结果表明,儋州市海头镇珠碧江岛村河段建筑用砂矿项目区、评价区用土地利用现状以草地为主,其次为坡地作物、灌丛等。评价区植被类型及构成见下表:附:儋州市海头镇珠碧江岛村河段建筑用砂矿项目评价区植被类型及构成表岛村河段建筑用砂矿项目评价区植被类型及构成表草地灌丛坡地作物建筑物砂地水域合计项目区(%)31.3040.9027.80100.00项目区周围200m(%)52.193.1013.673.879.9317.24100.00评价区(%)47.492.4010.593.0016.9019.62100.00评价范围内总生物量为1645.3吨,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为25.9吨/公顷。评价区域生态环境总体质较好,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好,生态敏感性一般。植被名录详见附件。3.1.8水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①、浮游植物引用“珠碧江一户一策”编制方案,珠碧江浮游植物主要为颗粒直链藻、泽丝藻、单突盘星藻、颗粒直窄变,优势种为群体蓝藻细小平裂藻,优勢度为40%;浮游植物密度为20×106cells/L,种群密度结构为蓝藻-绿藻类型,为中营养状态,生物多样性指数为3.7。②、浮游动物珠碧江浮游动物主要为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浮游动物丰度以轮虫为主,仅为2.6ind.L,群落组成以大型甲壳类为主,珠碧江的优势种为壶状臂尾轮虫(19.2%)、方形臂尾轮虫(16.4%)和颈沟基合溞(15.1%),生物多样性指数为2.48。③、鱼类引用海南海洋及渔业局发布的珠碧江鱼类多样性,珠碧江水系淡水鱼类有4目(合鳃鱼目、鲤形目、鲈形目及鲶形目)9科18种,其中海南特有中和亚种1种,优势种为鲤形目,优势度为56.3%,物种多样性一般。淡水鱼类名录见附件。3.2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本项目属于土砂石开采,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类别为Ⅳ类,不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属于土砂石开采,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46-2018),土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