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作文之行文构思_第1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作文之行文构思_第2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作文之行文构思_第3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作文之行文构思_第4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作文之行文构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作文之行文构思作文之行文构思

——开头

【写作技法】

追求入题美

1.形象设喻,灵动深刻。用一个或一组比喻句,表达自己对写作话题的感受和思考;这种入题开篇方式有利于展现作者的不凡文采和新妙思想。

例如:长大的感觉像咖啡,有苦,也有甜;长大的感觉像一支歌,有的高亢激越,有的低沉舒缓;长大的感觉像一片海,有狂涛巨浪,也有风平浪静。

2.诗意排比,情意充足。用一组与文章主旨相关联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构成排比;这种入题开篇方式,或者气质如兰,或者气势如澜。

例如:我爱忆旧。泛着童趣的清幽的小溪,载着憧憬的淡淡的新月,托着纯真的旋转的木马,都成了我记忆中的珍品。

3.设置悬念,扣人心弦。设置悬念,可以用费解的现象启人思考,可以用突兀的情节使人吃惊,可以用鲜明的反差令人困惑。这样便“抓住"了读者的眼睛,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例如:“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应该没问题了,加上这一遍,我已经在台下把这演讲稿背了九遍了。

4.创设情境,引人入胜。抓住事件片段动情描写,使之具有动人心神的力量;或者抓住景物环境动情渲染,使之具有特别动人的魅力。这样的开篇入题方式,有意境,有氛围,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例如:“外婆,你去哪儿啦?你在哪里啊?你为什么要离我而去?"我独自一人站在外婆的坟墓前,伤心的泪水流淌不止。抬头望着深蓝的天空,我仿佛又看到了外婆,看到了她斑白的头发,看到了她深深的皱纹,看到了她那双和蔼慈祥的眼睛……

5.直接开篇,干净利落。不拐弯抹角,不曲径通幽,直叙事件,直抒感情直发议论;这样的开头方式,简洁明了,如运用得当,同样具有美感。

例如:我爱故乡的小河,爱他的清澈见底,爱它的出产丰饶,爱它的娴静沉默……

好的开头结尾的特点——简洁、明快、干净利落

技巧一:首尾照应,凸显主旨。

中考满分作文节选:

(首)都说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都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尾)花季中,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住先哲的那句良训: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把梦想带给花季》

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

技巧二:言为心声,呼唤号召。

中考满分作文节选:

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吧,把爱心带给他人,带给那些失学儿童,带给那些孤寡老人……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当你把爱心献给他人时,你也获得了莫大的幸福。要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把爱心带给他人》

技巧三:巧妙发问,引入深思。

中考满分作文节选

自然的色、自然的香、自然的味、自然的美,这一切都源于自然。自然是伟大的。是神奇的。它与生活是那么的近,那么的紧。品味自然,不就同品味生活了吗?

一篇好的文章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要具有哲理启发性。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但余音缭绕,给人留下无穷的韵昧。

技巧四:引用佳句,多姿多彩。

中考满分作文节选

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能把握今天,创造出美好的明天。《创造美好的明天》

引用了诗文佳句、名人言论,既增添了文采又加深了文章的意境。

技巧五:抒情议论,气势不凡。

中考满分作文节选

其实宁静就是那么简单,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贴心的话语,一颗能包含一切的心灵,足以使一张紧绷的脸松弛开来,让笑容在人们脸上轻轻地绽开,那笑容就如徜徉在天边的云朵,轻轻地点缀着那片蔚蓝的天,清新而自然。《从天空想到的》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以优美的文字抒发内心真实情感,并配以适当的议论,使文章结尾气势不凡,强劲有力。

技巧六:巧调顺序,避免平淡。(全文)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只有“层峦叠嶂,峰回路转”,才能引人人胜。所谓避免文章平铺直叙,其实就是多采用倒叙、插叙等来增加文章情节波澜,主要是指叙事要张弛有度,以便文章能起伏错落,一波三折,吸引读者。比如,契诃夫《变色龙》的叙事就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很吸引读者,而且没有生硬编造之感,很合乎生活的真实与逻辑,而且做到了过渡自然。

例一:

木鱼馄饨

林清玄

①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虽然抵不过岁月风霜而有一点佝偻了。

②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

③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地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将晓,他们就穿着袈裟草鞋,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地敲出低沉雄长的声音。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的一种极好的佐证。

④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⑤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⑥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⑦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亚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⑧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

⑨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馄饨的信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⑩木鱼总是木鱼,不管用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⑾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⑿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⒀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轻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车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⒁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本文第一段在顺序上有什么特点,并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解析】本文第一段写的是深夜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而主体部分回忆的是四年前与一位木鱼卖馄饨的老人的相遇和相识,让作者深有感悟,因此第一段是属于倒叙。

【答案】倒叙手法;开头写深夜访友,偶遇旧识卖馄饨老人,然后回忆四年前与老人的相遇、相识,通过写一个平凡人物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发现了人性和生活的美,最后写引发了作者对于生命和人生的哲理性思考。结构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怪人吴老太

高淑霞

(1)在街坊眼里,刚搬来不久的吴老太是个怪人。

(2)“嘿,看见没?吴老太带了个牙套!"“什么牙套?”“嗨,就跟我小孙女牙上的一样,亮晶晶钢丝掐成了小花,一朵朵贴在牙上,笑死人了。诶哟,六十多岁的人了,臭美什么啊?"

(3)癞子妈不光是议论,还专门等在楼门口,待吴老太出来,便嘻皮笑脸的凑过去,呲着两颗黄腻的龅牙问:“她吴姨,你怎么还带个牙套呢?”吴老太笑道:“想美啊!"

(4)街坊们觉得吴老太怪,是因为吴老太和她们不一样。吴老太没子女,没子女就应该唉声叹气,就应该愁眉苦脸低着头走路。吴老太不是,她从不像别的老太那样站在当街聊天或躲在阴凉处打牌。吴老太总是干净利落脊梁挺的倍儿直从街边走过,那脸白皙明亮,手挎着老伴的胳膊。

(5)吴老太还学画画,背上的画板包在阳光底下一晃一晃的,晃得树荫下的一帮老太太心里痒痒,舌头飞转。吴老太的今夕过往就从那些舌根底下流淌出来......“唉,这老太也够惨的,当了一辈子孩子王,却没一个孩子。”

(6)“谁说没有?她生过一个女儿,十几岁时死了!"“死了,怎么死的?”“唉,我也是听说,好像是车祸。"

(7)吴老太,猜到人们的议论,却从不解释。她退休后开始学画画,是因为女儿喜欢画画,女儿那张获奖作品《花儿灿烂》一直挂在她的床头。她喜欢背着画夹子和老伴去写生,当老伴端着相机四处拍照时,她就坐在山顶或大海边的礁石上一边在画布上涂抹颜料,一边和女儿喁喁私语。那一刻,她能听到风撩起发丝的低语,能感觉到海水漫过脚趾的轻柔。风吹动云朵,脚下的海浪层层推涌,她把眼前的美景描画给女儿。她相信女儿的眼睛一定在某一个地方注视着她,欣赏着她的画。

(8)每当吴老太手握画笔冥想远眺时,老伴就默默的坐下来,从不去打扰她。他知道吴老太又想起了那个暴雨肆虐的夜晚。

(9)那天傍晚下起暴雨时,她正给高三学生上课。老伴在单位忙一项实验。十一岁的女儿是在给她送伞的路上被车撞倒的。她和老伴赶到医院时,女儿已经停止了呼吸......她虽然哭的死去活来,还是忍住撕心裂肺的痛在捐献遗体的文件上签了字。她颤抖的手指救活了六个人,也让她感觉女儿还活在世上......

(10)女儿走后,她把全部精力都花在了工作上。她带出的高三毕业班,高考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

(11)女儿活着的时候很爱美,经常摆弄她的长发,一会儿盘成发髻,一会儿编成花辫。还向爸爸夸耀:妈妈是我班同学的妈妈中最漂亮的!所以她不能邋遢,必须把自己打扮的漂亮得体,她要让女儿在天堂里也为她感到自豪。

(12)前些日子她牙痛,看完牙后,她问大夫:“我的前牙有点外凸,牙缝也越来越大什么原因哪?”大夫说:“岁数大了,牙龈开始萎缩,时间长了会改变咀嚼功能,影响身体健康。"她问:“有办法治吗?”牙医说:“可以用牙齿矫正器,俗话叫戴牙套。不过一般老年人不戴,她们不仅是怕花钱,是觉得老了不需要美了。"她说:“我做。”

(13)她带牙套不仅是为了美,还是为了健康。她要有一个好身体,她还有干一件大事。

(14)两个月以后,街坊们又有了新的话题——吴老太失踪了。吴家老头天天愁眉苦脸的自己遛弯。

(15)癞子妈兴奋的跺脚,拦住吴家老头打探,吴家老头说,去西藏了!

(16)癞子妈像打了鸡血到处爆料:嗨,吴老太又作疯呢!丢下老头不管,自己跑去西藏。唉,那老头真可怜啊!

(17)吴老太是什么时候回来的没人看见。只记得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寂静的楼道突然变得异常热闹。吴老太夫妇被一群有头脸的人cùyōng________着走出楼门。阳光下,吴老太的脸平静如水。

(18)消息又从癞子妈嘴里传了出来:吴老太夫妇用一辈子的积蓄,在西藏捐建了一所小学。他俩这是去学校当志愿者,要走很长时间。前段时间吴老太是去西藏打前站,已经安排好了一切,这次回来是接老伴的。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6年第7期(有删改)

20.细读小说第(1)段,作者这样开头的用意是①___;②___;③___。(3分)

22.请简析第(9)(10)两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20①开门见山,交代主人公②交代吴老太刚搬来不久,表明街坊对她并不熟悉,为大家对她有一种好奇心,觉得她怪提供了合理性,使情节更合理(为情节展开做铺垫)③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吴老太的几件“怪事"④直接进入矛盾冲突,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写出三点即可)(3分)

22运用插叙,补充交代了吴老太女儿去世的原因及她在女儿去世后忍痛含悲所做的善事,她用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女儿的爱,突出表现了吴老太作为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作为母亲的坚强、善良、无私博大的胸怀,同时,使故事情节得以完整,也使吴老太的一些怪的行为得以解释,使情节更为合理。(6分)

题目:要求参考例文关联题目运用设置悬念(倒叙)的方式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要求参考例文关联题目运用具体情境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二:

底层情话

从维熙

①那是今年年初,我收到一个寄自江西农村的快递邮包。我十分惊愕,因为江西没有我的亲友,打开包裹一看,是一块腌肘子。查看快递单,寄件人叫吴成丰。就在同一天,我去值班室取报纸的时候,值班人员又递给我一个包裹,说是一个湖南女孩送来的,上楼找我见我不在,便把包裹放在这儿了。我打开一看,是两条湖南产的鱼干。

②这两件意外的事儿,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快意。之所以如此,因为这是来自遥远南方的情意,赠物人都是年轻的打工族。

③给我送咸鱼干的女孩,是我们楼下餐馆的服务员,想必是她春节回乡探亲归来,给我带了家乡特产。平日,我常到这个小小餐馆独饮,随手带去的报纸和刊物,便顺手送给她。她是湖南岳阳地区的高中生,为谋生到北京来打工,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我想,给她一些报刊能让她与文化相伴,聊以充实枯燥而单调的生活。

④而今,我想她送来的家乡特产,可能是对我的一种答谢吧。

⑤通过邮政快递送来猪肘子的打工者吴成丰在邮件附言中说,年底家里杀了一口肥猪,便邮来刚刚腌好的猪肘,让我尝尝鲜。我想,农村生活相当清苦,杀上一头猪过年,我怎么能接受这沉甸甸的馈赠呢。但是东西已经邮来了,退回去,无疑会伤害他的心,不退回去,那猪肘子让我和妻子如何下咽?妻子想出了一个办法,按快递单上的地址给他家寄去200元钱,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没过上几天,那200元钱又被寄了回来,吴成丰在汇款附言里写上了这样的话:“老师,你们关心过我的冷暖,给过我精神上的火光,我家虽然很穷,但不能花你们的钱。”我和妻子都愣住了。

⑥吴成丰是装修队里的一个油漆工,我和他的相识,缘起于去年冬天他为我粉刷书房。那是一个北风呼号的日子,室外温度已然降到了零下10度,妻子看见小吴只穿着一件单衫,冻得直流清鼻涕,便把我的一件羊毛背心送给了他,让他立刻穿在身上。这个小吴当时挺惹我生气的,他说他不冷,死活不肯收下这件暖身之物,直到我发了脾气。我觉得这个小青年的自尊心强得有点出格,内心深处似乎对社会有某种仇视。于是,我主动找他聊天,他对我倾吐的话,让我对打工族生活之艰辛,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最最让我想象不到的是,他还是个文学迷——他给我带来了他写的两本厚厚的杂记,其中有对当今诗词的针砭,有对为富不仁者的嘲讽,有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⑦我与他聊写作,谈人生。有一天,我特意到民工们同住的屋子里去看望他,并给他带去一些稿纸和几本书籍。书籍中有我初涉文学时的感悟《文学的梦》,有刚出版不久的长篇小说《龟碑》。在《文学的梦》的扉页上,我特意把英国作家萨克雷在小说《名利场》中的经典之句送给了他:“生活好比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我说:“这几句人生格言曾给过我生活的勇气,现在我转赠给你。记得小吴读了这几句话后,立刻对我说:“这对我太重要了,谢谢你,从老师!”

⑧我曾问过自己:那么多从农村进入城市的打工者,你行善行得过来吗?这显然不现实,然而我的信条是,只要让我碰上了,就不能视而不见,要尽可能地给他们一些温暖。

⑨仔细推敲起来,这似乎是一种精神上的本能,不仅与我出生在农村有关,更与我后来经历过的二十年的底层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如果今天的我突然变成只会向上看天,而不会向下看地的“势利眼",那就是精神的解体和灵魂的堕落!

⑩如今这样一群看似最不光鲜、微不足道的一群人,也有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有着他们细腻美好的情感,他们的内心充满着爱,这让我更觉得快慰。

但愿城市中的文化人也能“向下看”,更多地关注这些打工族的生存状态。

【注】从维熙,当代作家,曾任小学教师,报社记者。1956年开始专业创作。

20、从记叙顺序看,第③段属于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4分)

20、插叙(1分),补充交代了“我"平日里经常赠与楼下餐馆的打工女孩报纸刊物(2分),解释了上文“女孩送我两条湖南产的鱼干”这一情节的原因(1分),也表现了“我"对底层人民的关爱。(1分)

卖馄饨的夫妻(有删改)

张子影

⑴30多年前,我在南方某个小城上小学。我家附近一条小街道上,紧挨着路口的道边儿有一个馄饨摊子。每天早晨母亲在送我上学的路上,都要带我去那里吃一碗馄饨。

⑵卖馄饨的是一对年轻夫妻,男人煮汤、下馄饨、配料,女人包馄饨。女人的手极快,包好的馄饨在一个小圆盘里一个个站得整齐又精神。滚开的汤里永远有两只滚动的大棒骨和十几只香菇。馄饨下进锅里煮的时候,男人开始配料:先在碗底铺上一层洗净发好的紫菜、一小撮切得整齐的姜丝、拳头大的一片西红柿,洒上一小撮细盐、味精,撮上十几粒小葱碎,最后淋上几滴芝麻油。把这些做完,锅里的馄饨也就漂起来了。男人左手用漏勺将馄饨捞进碗里,右手紧接着将一大勺滚烫的汤浇下。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一碗,九只馄饨,大小一致,个头均匀,一只只胖乎乎的,在碗里起伏。这时候男人就会对女人轻声说:“阿宝,来。”

⑶女人笑嘻嘻地说一声:“好哩。"便将手在围裙上擦擦,双手将冒着热气的碗捧起,递到客人面前,说:“请。”

⑷男人的个子不高,背有点驼。女人的个子更矮,大约只到男人胸口,听说是幼年时患病,之后就再也没有长高。

⑸馄饨里的肉是新鲜的,煮汤的棒骨是新鲜的,姜丝、西红柿和小葱也是新鲜的。男人因此每天早上4点钟就要去菜场采购,女人留在家里和面、发面、擀皮,等男人回来后,他们一起洗菜、做馅料。大约5点半后,他们的摊子就出现在路边了。

⑹在小城的这一片地方,大人和小孩子们,每天早上宁可多走十几分钟的路,也愿意拐到这里来,吃一碗他们的馄饨,再热乎乎香喷喷地上班或者上学去。

⑺在寒暑假期间,半晌午的时候,谁家的孩子捏着大人给的钱来吃馄饨,递上来的钱差了一角五分的,男人也不计较,还是那样配料,煮馄饨,冲汤。鲜香的一碗,九只馄饨一只不少地上下起伏。女人将碗吹了又吹,待摸着汤碗温热又不烫手了,再端给孩子。

⑻男人总是声音很轻地说:“阿宝,来。"女人总是笑嘻嘻地说:“好哩。”大约上午10点半钟的时候,他们收摊,男人挑着担子,女人一手端着盆碗,另一手挂着男人的胳膊,跟着他往回走。

⑼几年后我去另一个城市上大学。大一暑假回来,看到他们还在那里,只不过食摊从挑的担子变成了小推车,用透明的玻璃做了小车厢,洁净的玻璃窗内,碗里铺着仔细洗干净的紫菜,切得整齐漂亮的姜丝、西红柿和小葱碎。

⑽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我回来,父母到车站接我们。我搓着冰冷的手说,真想那对夫妻的热馄饨。母亲说,他家男人好像是出了车祸,夫妻俩已经很久没有出来了。

⑾男人在早起去买菜的时候被一辆送菜的小货车撞了,那天下雨,天黑,路很滑。小货车司机当时就把男人送进了医院。司机是个老实的乡下农民,把男人送进医院后,第三天就回乡下,先卖了地里的菜,又卖自家圈里的猪和羊。男人住院住到第三个月,听说小货车司机要让读高中的儿子辍学打工去挣医药费,男人沉默了半天后,对小货车司机说,你走吧。男人出了院,多年的积蓄都花光了,还伤了一条腿。

⑿但是不久后的一天,在路口,我又意外地看见那对夫妻的馄饨摊子。

⒀还是那辆车,小窗玻璃擦得洁净光亮。我发现他们的头发都白了一些。白发在冷风中飘着。男人的声音有点哑。女人的眼睛是肿的,但是她把碗递到我手中的时候,还是浅浅地笑了,轻声地说:“请。"

⒁胖乎乎的九只馄饨在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汤碗里上下起伏。

⒂上个月,我带着孩子回去看望年迈的父母,母亲和父亲已经搬到了另一个小区。听母亲说,他们还在那个路口,只是原先的摊车变成了小食铺。

⒃我带着孩子赶去时,看到那对夫妻正走出来,女人关了灯,男人把一把锁挂在门上,然后挑起担子。女人一手端着盆碗,另一只手挽住男人的胳膊,跟着一拐一拐的男人往回走。

⒄男人跛着腿,背更弯了。他们的头发也更白了,我仿佛听见男人说:“⑴”

⒅女人笑嘻嘻地说:“⑵"

⒆他们就这样手挽着手,一直走进暮色里。

22.请分析第⑾段的作用。(4分)

22.第⑾段是插叙(1分)它补充交代了男人遇车祸住院的经过(1分)通过男

人不忍让肇事司机的儿子辍学,自己耗尽全部积蓄的行为表现了他的善良(1

分),也为后文“我”再次遇见他们摆摊交代了原因/也为后文写到男人“一拐

一拐"交代了原因(1分)

题目:要求参考例文关联题目运用插叙的记叙顺序来补充交代情节,突出人物形象,并推动情节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三:

陪母亲过年

①前些年,母亲身体还棒的时候,我们兄弟zǐmèi也都正值意气风发。为了生意,为了理想,为了工作,为了这为了那,我们全国各地四处跑,总是很难凑到一起。而今年,早在一个月前,我们几个已经约定,过年时一定回家。

②母亲年轻时守寡,也是一个寡言的女人。而今老了我们兄妹几个却都不在她身边,她一个人寂寞又孤苦。我们心里都很内疚。

③大姐又来电话了,问我:“妹,吃饭了没?”我说还没呢。大姐说:“你猜我做了什么?我做了母亲最爱吃的花生米炖猪脚,给你也留着呢。"临了,大姐又加了一句:“我已给母亲盛了一碗饭了。”

④大姐总是这样,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们,像母亲。

⑤我们兄妹几个陆续到家了。聚在大哥的老房子里,加上几个各自的新家庭成员,足足坐了两桌。对着热气腾腾的年夜饭,话匣子便拉开了。

⑥不知谁将话题扯到了母亲最疼谁这个问题上去了大家一致认为,母亲最疼的人是我。原因是:那时,每逢家里来客带来了礼物,母亲给我们分食时,我总能多分一些。还有,每逢我与哥哥姐姐们玩耍时,只要一拉哭腔,母亲就握着鸡毛掸子追得他们满院子跑。

⑦我不服气地说:“谁叫大哥那时候太倔强,每次母亲追打他,他总要梗着脖子、涨红着脸不服气;谁叫二姐跟大姐偷着说,老么才是亲生的还联合起来对付我"说到这里,我回头看看母亲,母亲正笑得一脸灿烂。我们几个也都笑了

⑧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母亲手心里的宝。可母亲的精力毕竟有限,所以,她只能把重点放在弱小的孩子身上。那时,我总爱生病,一生病,母亲就会格外照顾我。

⑨另外,还要听母亲的话。家有家规,母亲喜欢讲规矩在家里,她有很高的威望。母亲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得去做什么。这个是难题可家庭就像一艘大船,总得有协助又听指挥的人,船才能往前走不是?所以,勤快好使唤的孩子,母亲最喜欢。

⑩一阵得意后,我调皮地说:“如果不是长大了,我绝对不会把这些秘密泄露出来的。”哥哥姐姐及孩子们都送上了热烈的掌声。说到这里,我们都不由得抬头去看母亲,母亲正开心地笑着。我们几个也跟着笑了起来。

一直没吭声的大哥终于说话了。他说:“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母亲的心头肉。去年,母亲到我家过年时。她跟我聊天,说的都是你们的事情。母亲说,我们家里,付出最多的就是大姐,而得到最少的也是大姐。因为,那时家里穷,大姐读书最少,只能留在农村。"我们一下子都愣住了。是啊,我怎么就从没注意这个细节呢?其实,母亲到我家时,跟我聊得最多的也是大姐呀!因为,我们的大姐,正如母亲所说的那样:付出的最多,得到的最少。

我们①地举起了酒杯,望着大姐。一向不上桌的大姐一脸的②。我们将酒杯举到大姐面前,大声地说:“姐,我们敬你了。”

此时,门外传来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那冲天的烟花映红了窗外的半个天空。

我们都起身,一起跪在了母亲的面前。一个月前,母亲离开了我们。在这个大年夜,她的相框被我们这些儿女们安顿在桌上一堆丰富的水果菜肴后面,她正笑望着我们,那眉目、那神情要从前一模一样。

22.请简述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22、结尾揭晓了母亲已然去世的谜底,揭示了“陪母亲过年"原来是面对母亲遗像的追思和缅怀。结构上和文章的标题和开头形成照应,也回应了文中母亲笑而不言的原因,给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感。对母亲眉眼微笑的描写,表现了母亲一直活在子女们的心中,体现了子女们对母亲的怀念和母亲身前未能多多陪件的遗憾和负疚。(6分)

拓展题目:要求参考例文关联题目在文章结尾处补充交代情节,使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四:题目《给花开的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