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县新农村绿化可性研究报告_第1页
湟中县新农村绿化可性研究报告_第2页
湟中县新农村绿化可性研究报告_第3页
湟中县新农村绿化可性研究报告_第4页
湟中县新农村绿化可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PAGE5青海省湟中县新农村重点绿化工程建设项目青海省湟中县林业局项目办二0一0年五月项目名称:青海湟中县新农村重点绿化工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设计单位:湟中县林业局项目办证书等级:证书编号:项目承建单位:湟中县林业局编制单位:青海省湟中县林业局项目办主任:李德彦高级工程师项目负责:季成森高级工程师技术负责:田种贤高级工程师主要参加人员:黄生福工程师协作单位:湟中县林业旅游局局长:景文德副局长:季成森第一章总论1.1项目提要1.1.1项目名称青海湟中县新农村重点绿化工程建设项目1.1.2项目建设单位及项目法人承建单位:湟中县林业旅游局法人代表:景文德1.1.3项目主管单位湟中县人民政府1.1.4项目性质与建设目的湟中县新农村绿化工程为了改善农村其周边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项目属新建生态公益性项目。1.1.5项目区范围项目区位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全县辖的393个行政村,东经:101°09′32″至101°54′50″,北纬:36°13′32″至37°03′19″,东接平安,北与大通接壤,西邻湟源,南与贵德、化隆毗邻,三面环围省会西宁市。1.1.6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与规模项目以植树造林为主要建设内容,营造街巷道绿化3534公里,广场、娱乐场所绿化5057517平方米,村庄周边农田林网绿化4.29万亩。1.1.7项目建设期限与进度建设期:2011年至2015年,共5年。进度:2011年完成主要安排村级道路绿化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11年至2015年全面完成村级广场、娱乐场所绿化和村庄附近农田林网建设。1.1.8项目总投资本工程所需资金全部为国家投资,共投资19649.9万元,占100%。其中:村级道路绿化所需资金11812.6万元,广场、娱乐场所绿化工程需用资金4302.6万元,村庄附近农田林网绿化工程需用资金3534.7万元。1.2编制依据、基本思路与建设原则1.2.1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9)《中国林业发展建设纲要》(10)《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总论》(11)《1996~2050年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2.2基本思路通过大面积营造人工林,扩大森林覆盖度,逐步治理全县广大农村周边水土流失,改善周边环境,使新农村在苍松翠柏之中,重建森林景观与园林景观,为全县农民奔小康创造条件。1.2.3建设原则(1)、坚持适地造树的原则,以乡土树种绿化为主。(2)、坚持香化、美化、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原则,在村庄绿化中,实行花灌木、阔叶树、常青树种相结合,全面推进,整体绿化。(3)、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以村为单位,全面搞好村庄绿化规划,规划按照不留死角,长期受益的要求,合理布局。(4)、坚持高起点,严要求,特色显明的原则。村庄绿化要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群众的习俗,选择绿化树种,形成特色显明,文化内涵丰富的特点,为今后开展乡村旅游业服务。1.2.3建设目标通过两年的努力,完成新农村村级道路、广场(娱乐场所)、村庄周边农田林网的绿化,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三季开花,四季常绿"的景观;工程建设完成并发挥效益后,大大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村旅游生活环境,使农村脏乱差的局面得到彻底解决。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1.1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点和切入点,是西部地区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湟中县位于青海东部农业区,自然生态系统极端脆弱,自然修复功能较差,一旦遭到破坏,难以修复和逆转。新农村的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原有资源,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通过植树种草、景点、区域绿化等措施,在农村水土保持、空气净化、气候调节等方面将发挥巨大的作用。新农村绿化工程的建设对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森林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当地的小气候、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1.2青海省民间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外出旅游度假已成为人们追求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时尚。青海省地处世界“第三极”和“三江源”,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正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向西部转移的一个重要后备资源基地和旅游开发新的增长极。旅游业也将成为青海省未来经济发展中最为强劲的“朝阳产业”和支柱产业。其三江源、青海湖、塔尔寺、昆仑文化、高原草场、古老农村民族风俗等独有旅游资源,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的不断推进,青海省必将成为理想的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前来投资、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的人数将会迅速增加。充分发挥青海的旅游资源优势,挖掘利用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对促进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改善投资环境、振兴地方经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湟中新农村绿化工程建设,正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青海省新农村建设规划、构建和谐社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农村原有脏、乱、差的局面,形成规模效应,实现优势互补,增强青海省民间旅游业发展的后劲。2.1.3弘扬民族文化、扩大改革开放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和质量逐步提高,人们的生活需求及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外出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回归自然、参与自然、感受自然、享受自然,体验地方民族风情和神秘的地域文化,已成为人们追求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时尚和潮流。新农村绿化工程的建设,将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融入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动植物资源、优越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神秘的佛教文化及道教文化、浓郁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为一体,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生活、生产、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新农村绿化工程的建设,对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湟中县的知名度、扩大改革开放、增进广大农村对外交流与合作、改善投资环境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1.4实现区域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据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统计及有关资料显示,西北五省区森林覆盖率仅为3.34%,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80%以上,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的90%以上。新农村绿化工程的建设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存环境、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前提条件。2.1.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中东部,地处湟水河流域,境内资源匮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群众生活贫困。据统计,2006年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4714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148元,城乡居民仍处于温饱阶段。2006年青海省将湟中县列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区,县委、县政府决心紧紧抓住机遇,以“夯实基础、打造品牌、创建特色”为主要任务。新农村绿化工程的建设,有利于创建湟中县的农业品牌,有利于培育和开拓农产品市场。随着湟中新农村绿化工程的建成,将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就业机会,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对拉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生产和居民消费,全面建设富裕、文明的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1.6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地方经济的需要随着国家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实施,如何抓住机遇,依托资源优势,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农业产业,形成以保护为主体,保护与开发协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新农村绿化工程的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产业,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有效途经。湟中县委、县政府已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新型农业,将极大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探索湟中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当前发展县域经济最紧迫的需求。新农村绿化工程的建设,充分利用湟中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实现以长养短,长短结合,将资源培育、保护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化植被的效益,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无疑将成为湟中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会极大地推动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第三章建设条件分析3.1自然地理条件3.1.1地理位置湟中县地处青海省东部湟水上游丘陵农业区,东经:101°09′32″至101°54′50″,北纬:36°13′32″至37°03′19″,东接平安,北与大通接壤,西邻湟源,南与贵德、化隆毗邻,三面环围省会西宁市。3.1.2地文条件湟中县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境内三面环山,北为祁连山余脉娘娘山,西南为拉脊山脉。湟水自西向东穿越全境,云谷川、西纳川、大、小南川、大、小康缠川等水系呈扇形汇入湟水,境内山川相间,沟壑纵横、有中山地带、低山丘陵地带、河谷阶地地带几种类型,俗称脑山、浅山、川水。县域内有水库4座,引水干渠12条,全长260公里,主要用于农业灌溉。3.1.3土壤全县共有十二个土类,二十六个亚类,大体分布情况是:高山地带——高山荒漠土、高山草甸土类;中山地带——山地灌丛草甸土、灰褐土、黑钙土类;低山丘陵地带——栗钙土、北方红土;河谷地带——冲积灌淤土、栗钙土类。3.1.4气候条件湟中县处于青藏高原半干旱地区,海拔较高,中高山占全县面积的60%以上,中高山区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春季干旱多风,气温回升慢;夏秋湿润多雨,雨热同季,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日照时数2588.3小时,总辐射量142.14卡/㎝2。年平均气温0~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1~17℃,极端最高气温29.4℃,极端最低气温-31.7℃,≧10℃有效积温13073.1.5水文条件我县除群加乡境内的群加河直接流入黄河外,其它所有河流均属湟水水系。全县境内河流计15条,河流总长331.25公里,河道长度297.25公里,平均流量12.37立方米/秒,径流量4.01亿立方米。3.2森林植被和野生动物3.2.1森林资源及植被湟中县土地总面积270160.0公顷,林地面积135820.4公顷。其中:有林地13949.5公顷,疏林地464.3公顷,灌木林75401.9公顷,灌丛地20970.1公顷,未成林地15795.9公顷,苗圃地87.9公顷,无立木林地3419.1公顷,宜林地5731.7公顷,非林地89622.6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为33.1%,林木绿化率为38.6%。园区内森林资源主要为人工林,有林地面积比例较大,森林覆盖率达到76.4%。人工林乔木树种以青海云杉、小叶杨、青杨、新疆杨、旱柳、榆树等为主。主要灌木有沙棘、金露梅、银露梅、锦鸡儿、小檗、野蔷薇等。全县野生植物种类较多,药用资源比较丰富。主要药用植物有大黄、羌活、独活、柴胡、刺五加、黄柏、黄芪、野枸杞、莲翘、金银花、地黄、黄芩等;牧草类主要有蒿草、苔草、三叶子草等;主要野生菌类有蘑菇、发菜、地衣、柳花菜等;主要林下食用植物有野胡麻、蕨麻、蕨菜、苦苦菜、野葱、野蒜、黄萝卜等。3.2.2野生动物据调查,全县兽类主要有猞猁、沙狐、野兔、赤狐、黄鼠狼、水獭、旱獭、鼢鼠等;鸟类主要有喜鹊、鹰、布谷鸟、野鸡、猫头鹰、斑鸠、石鸡、百灵鸟、云雀、山雀、麻雀等;爬行类主要有蛇、青蛙、蜥蜴、蟾蜍等;鱼类主要有鲤鱼、裸鲤等。3.3社会经济条件3.3.1历史沿革湟中县在秦汉以前,属“羌戎地”。西汉时(公元前60年)在湟源设置临羌县,今湟中地区属金城(兰州)郡临羌县管辖,此为湟中县地归于郡县管理之始。东汉建安年间,分原临羌县东部地区置西都县,今湟中县地归西都县辖。魏、晋之间,临羌县移至今多巴镇,今湟中县地分属于西都、临羌两县辖。元嘉十六年(439年),北凉投降北魏,归北魏鄯善镇西平郡西都县辖。隋开皇元年(581年)设湟水县,唐武德二年(678年)改湟水县为鄯洲鄯城县。宋大中详符七年(1014年),归青唐城辖地。西夏大德二年(1136年),今湟中县地属西夏西宁州地。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西宁州为西宁卫,归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明国35年(1946年)改称湟中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湟中县,隶属青海省人民政府,1979年划属海东地区,2000年1月属西宁管辖。3.3.2人口状况全县15个乡镇,393个行政村,2339个合作社,95752农户,总人口44.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93万人,非农业人口3.16万人。3.3.3社会经济概况200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89031.87万元(现行价格),其中农业产值40075.58万元;占45.0%;牧业产值45808.96万元,51.5%;林业产值1115.01万元,占1.3%;农林牧服务业产值2032.32万元,占2.3%,农民人均纯收入2451.28元。全县主要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青稞、大麦、玉米、豆类、油菜、马铃薯及水果、蔬菜等。3.4建设的有利条件3.4.1交通条件(1)公路交通全县公路交通便利,109国道和省级西久公路、西(宁)~倒(淌河)高速公路、西(宁)~塔(尔寺)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与西宁市、大通、湟源、贵南、同德、贵德、共和、化隆、尖扎、同仁等县的公路已形成交通网络。通车总里程2142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68公里,其中,县道23条397公里、乡道88条639公里、村道549条723公里,农村公路桥梁213座。(2)铁路交通铁路交通条件十分便利,青藏铁路横穿境内,为新农村绿化工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十分便利的条件。3.4.2电力通信全县电力供应已接入国家电网。农村通信条件便利,无线通讯除偏远山沟外,其余区域已全部覆盖。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电视综合覆盖率为96%,自办电视节目覆盖率为86%,有69个行政村能收看到有线电视节目。3.4.3教育卫生截至2007年10月,全县有各类学校378所,教职工4751名,在校生8.78万名。完全中学8所,职业学校6所,幼儿园1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县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6309人,其中,高级759人,中级314人,初级2365人。现有县级学会11个,农林专业技术协会23个。全县有县、乡医疗卫生结构31家,其中,县级综合医院2所,中医院、藏医院、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妇幼中心各1所、乡镇卫生院24个。3.4.4种苗供应全县现有大小国有苗圃(不包括个体、集体)l5处,育苗总面积达454亩,年育苗面积296亩,每年出圃各类苗木960万株,其中蚂蚁沟、上五庄、多吧等9处苗圃以生产云杉针叶树种为主,占年苗木出圃总量的80%以上,全县苗木可完全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3.3.4基础设施条件及劳动力资源全县总人口47.4万人,劳动力27.2万人,占总人口的57%,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第四章建设方案新农村绿化工程建设总体分为街巷道路绿化,广场、娱乐场所绿化、村庄附近农田林网绿化等三大项目。.4.1街巷道绿化工程4.1.1街巷道路现状据县交通局调查全县393个行政村村级道路3534公里,其中:256个行政村已完成村级道路硬化工程项目2294.9公里,路基宽为2—5米,其余137个行政村1239.1公里村级道路为沙土混合路,其宽度不等。2006年国家农业部确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拦隆口班仲营村和市级确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多巴镇小寨、双寨、韦家庄、玉拉5个村完成了少部分新农村绿化工程外,其余388个行政村都未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道路绿化进行实施。4.1.2建设原则(1)充分利用区域内现有的道路系统,本着因地制宜,分段施工,保证畅通的原则,对现有道路有计划地进行绿化。(2)道路绿化坚持树木高大,树冠整齐的原则,应满足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需要。(4)村道的绿化要因地制宜,依地形布设,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尽可能做到路景相连,步移景异。(5)道路绿化应以保护生态系统、自然环境和景观资源为前提,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4.1.3道路绿化树种配置道路绿化树种配置按照原有农村道路的路基宽度分为村级主线道、支线道和独门独户道。(1)村级主线道:是指宽度在2.5米以上,能够畅通行使机动车的村道。其绿化树种主要配置2米(胸径5公分)以上的阔叶和1.5米以上的针叶乔木树种。栽植时根据道路地形,间距一般为2米,采用两侧互为“品字形”排列栽植。(2)村级支线道:是指小于或等于2.5米,不能够畅或部分通行使机动车的村道。其绿化树种主要配置1.5米(胸径3公分)以上的阔叶和1米以上的针叶乔木树种。栽植时根据道路地形,间距一般为1.5米,采用两侧互为“品字形”排列栽植。(3)村级独门独户道:是指小于或等于2.5米,直通农户家中且与周围院落距离较远的道路。其绿化树种主要配置0.8米(胸径2公分)以上的针叶树种和1米左右的花灌木。栽植时根据道路地形,间距一般为1米,采用两侧互为“品字形”排列栽植。4.1.4建设内容1.整地挖坑(1)村级主线道:一般开挖长1米,宽0.80米,深0.6米的栽植坑,在地下土质不适宜苗木生长的地块可以进行换土。(2)村级支线道:一般开挖长0.8米,宽0.6米,深0.4米的栽植坑,在地下土质不适宜苗木生长的地块可以进行换土。(3)村级独门独户道:一般开挖长0.6米,宽0.4米,深0.3米的栽植坑,在地下土质不适宜苗木生长的地块可以进行换土。2、栽植树苗(1)造林时间:植苗造林在土壤解冻后进行。(2)技术要求:植苗造林必须做到:a、苗木做好假植工作;b、泥浆蘸根;c、运苗要根部打包;d、表土回填,严格按“三埋两踩一提苗”技术进行,保证根系舒展,与土壤结合,做到不窝根、不露根、苗木直立。(3)栽植要求:每坑栽植树苗1株。4.2广场、娱乐场所绿化工程4.2.1现状据调查全县393个行政村广场、娱乐场所为5057517平方米,2006年国家农业部确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拦隆口班仲营村和市级确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多巴镇小寨、双寨、韦家庄、玉拉5个村完成了少部分广场、娱乐场所绿化工程外,其余388个行政村都未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广场、娱乐场所绿化进行实施。4.2.2建设原则(1)充分利用场所资源,以近期为主,并兼顾长远发展。(2)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场所大小选择绿化树种,尽量节约工程投资。(3)兼顾村民喜好和需求,部分村庄可以采用高档次绿化。4.2.3广场、娱乐场所绿化树种配置道路绿化树种配置按照广场、娱乐场所的大小,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树种配置模式。4.2.4建设内容1、整地挖坑按照树种根系大小开挖大小适宜的栽植坑,在地下土质不适宜苗木生长的地块可以进行换土。2、栽植树苗(1)造林时间:植苗造林在土壤解冻后进行。(2)技术要求:植苗造林必须做到:a、苗木做好假植工作;b、泥浆蘸根;c、运苗要根部打包;d、表土回填,严格按“三埋两踩一提苗”技术进行,保证根系舒展,与土壤结合,做到不窝根、不露根、苗木直立。(3)栽植要求:每坑栽植树苗1株。3、种植草坪109国道及省级道路周边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在广场面积容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种植部分草坪,但不能影响农民的生产和生活。4.3村庄附近农田林网绿化工程4.3.1现状湟中县作为青海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县,为改变农业区生态条件,减少自然灾害,提高农业产量,自1978年以来,充分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集中力量大力发展了我县农田林网。但经过近十年的农业生产和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县大部分农田林网已遭到破坏,特别是个村庄附近农田林网。因此,依据新农村绿化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搞好村庄附近农田林网势在必行。4.3.2建设原则(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近期为主,并兼顾长远发展。(2)因地制宜,根据田埂大小选择绿化树种。(3)应以田间道路、渠道及主风方向确定林带的走向、株行距、,形成窄林带、小网格,发挥群体优势,实现改善环境,控制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保护农业的高产稳产,减少自然灾害,增加经济效益。(4)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结合新农村建设绿化工程,大力发展农田发护林,改善农村生态状况,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建设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4.3.3村庄附近农田林网建设树种配置(1)川水地区村庄附近农田林网建设:选择冠幅适度、生长快、根系发达、树干高大、抗病虫害且防护效益好的阔叶树种。(2)浅脑山地区村庄附近农田林网建设:选择冠幅较大、生长快、根系发达、抗病虫害且防护效益好的针叶树种。4.3.4建设内容1、整地挖坑按照树种根系大小开挖大小适宜的栽植坑,在地下土质不适宜苗木生长的地块可以进行换土。2、栽植树苗(1)造林时间:植苗造林在土壤解冻后进行。(2)技术要求:植苗造林必须做到:a、苗木做好假植工作;b、泥浆蘸根;c、运苗要根部打包;d、表土回填,严格按“三埋两踩一提苗”技术进行,保证根系舒展,与土壤结合,做到不窝根、不露根、苗木直立。(3)栽植要求:每坑栽植1株。第五章建设期与进度安排5.1项目建设期为了尽快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贯彻落实青海省将发展旅游业作为配置新的经济增长的有关精神,实现湟中县强县富民的目标,改善广大农村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充分考虑新农村周边环境治理的需要,项目建设期确定为2年,即2010—2011年。5.2项目进度安排新农村绿化工程建设期为两年,即2010~2011年。2010年主要安排村级道路绿化工程项目。2011年主要安排村级广场、娱乐场所绿化和村庄附近农田林网建设。第六章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6.1编制依据项目投资概算编制依据:1、《林业建设工程概算编制办法》2、市场调查取得的有关苗木现行价格3、《青海省建设工程材料预算价格》1998年西宁地区价格4、《青海指导价》(1999年第三季度)6.2投资概算指标6.2.1种苗费1、阔叶树种(1)树高2米(胸径5公分)以上的青杨:8元,新疆杨:12元。(2)树高1.5--2米(胸径4公分(3)树高1.0—1.5米(胸径3公分)以上的青杨:4元,新疆杨:6元。2、针叶树种(1)树高1.5米以上的青海云杉:34元,祁连园柏:45元。(2)树高1.0—1.5米以上的青海云杉:28元,祁连园柏:38元。(3)树高0.8—1.0米以上的青海云杉:20元,祁连园柏:30元。3、花灌木(1)树高1.0米以上的丁香、榆叶梅等:50元。(2)树高0.8米以上的丁香、榆叶梅等:30元。6.2.2整地栽植人工费:整地栽植费:每株5元6.3投资估算6.3.1道路绿化投资概算根据湟中县村级道路硬化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计算,全县393个行政村村级道路3534公里,村级主线道530公里,占村级道路总长的15%,村级支线路2721.2公里,占村级道路总长的77%,村级独门独户道路282.8公里,占村级道路总长的8%。6.3坚持采用树高2米(胸径5公分以上)的阔叶树种和树高1.5米的针叶树种绿化的,能较快发挥绿化效果。目前我县乡土阔叶树种病虫害严重,因此,根据调查80%的村级主道采用树高1.5米以上的针叶树种绿化,20%的村级主道采用树高2米以上的阔叶树种绿化。针叶树种绿化424公里、阔叶树种106公里,针叶树苗平均每株40元(云杉和园柏的平均价格),阔叶树苗平均每株10元(青杨和新疆杨的平均价格)。每条道路分两侧单行绿化,株距为2米,需针叶树种苗木42.4万株,计种苗费:1690万元,需阔叶树种苗木10.6万株,计种苗费:160万元,人工整地栽植费265万元。根据上述概算村级主道绿化需用资金2115万元。6.3坚持采用树高1.5米(胸径4公分以上)的阔叶树种和树高1米的针叶树种绿化的,能较快发挥绿化效果。考虑投资和种苗来源采用80%的村级支道采用树高1.0米以上的针叶树种绿化,20%的村级主道采用树高1.5米以上的阔叶树种绿化。针叶树种绿化2170公里、阔叶树种551.2公里,针叶树苗平均每株33元(云杉和园柏的平均价格),阔叶树苗平均每株8元(青杨和新疆杨的平均价格)。每条道路分两侧单行绿化,株距为2米,需针叶树种苗木217万株,计种苗费:7161万元,需阔叶树种苗木55.12万株,计种苗费:440.96万元,人工整地栽植费1360.6万元。根据上述概算村级主道绿化需用资金8962.6万元。6.3坚持采用树高1.0米(胸径4公分以上)的阔叶树种和树高0.8米的针叶树种绿化的,能较快发挥绿化效果。考虑投资和种苗来源采用80%的村级独门独户道路采用树高0.8米以上的针叶树种绿化,20%的村级主道采用树高1.5米以上的阔叶树种绿化。针叶树种绿化226.3公里、阔叶树种56.56公里,针叶树苗平均每株25元(云杉和园柏的平均价格),阔叶树苗平均每株5元(青杨和新疆杨的平均价格)。每条道路分两侧单行绿化,株距为2米,需针叶树种苗木22.63万株,计种苗费:565.75万元,需阔叶树种苗木5.66万株,计种苗费:28.3万元,人工整地栽植费141.45万元。根据上述概算村级主道绿化需用资金735万元。村级道路绿化工程共需用投资11812.6万元6.3.2广场、娱乐场所绿化工程投资概算根据调查数据全县393个行政村广场、娱乐场所为5057517平方米,采用80%行政村广场、娱乐场所用1米以上的丁香、榆叶梅等绿化,共绿化4046013.6平方米,株行距为2—3米,需用苗木67.5万株,每株苗木价格为50元(丁香和榆叶梅等花灌木平均价格)计种苗费3375万元,栽植费337.5万元。20%行政村广场、娱乐场所用0.8米以上的丁香、榆叶梅等绿化,共绿化1011503.4平方米,株行距为2—3米,需用苗木16.86万株,每株苗木价格为30元(丁香和榆叶梅等花灌木平均价格)计种苗费505.8万元,栽植费84.3万元。广场、娱乐场所绿化工程需用资金4302.6万元。6.3.3村庄附近农田林网绿化工程投资概算根据湟中县统计局2007年《统计年鉴》,我县年末共有耕地85.7万亩,川水地区水浇地占25%,面积为21.7万亩,浅脑山耕地占75%,面积为64万亩。在村庄附近耕地的占到5%,面积4.29万亩。川水地区为1.07万亩,浅脑山地区为3.22万亩。川水地区农田田埂较小,林网每亩栽植18株(单行)1.5米以上针叶树种,栽植19.26万株。需用种苗费770.4万元,整地栽植费96.3万元。浅脑山地区农田田埂较大,林网每亩栽植36株(双行),考虑到投资40%面积采用1米以上针叶树种,60%的面积采用1.5米以上阔叶树种栽植,共需针叶树种46.4万株,阔叶树种69.6万株。需用种苗费2088万元,整地栽植费580万元。村庄附近农田林网绿化工程需用资金3534.7万元.综上投资核算结果,湟中县新农村绿化工程共需资金19649.9万元。见附表1:湟中县新农村建设绿化工程项目投资核算表6.4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为19649.9万元,其中申请国家家投资15720万元,占总投资的80%,地方配套3929.9万元,占总投资的20%。根据项目建设需要,结合新农村的实际,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国家扶持西部地区农林牧发展的专项基金。省、市主管部门应制定优惠政策,坚持新农村建设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