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能源研究院主体建筑新能源研究院设计招标书样本_第1页
武汉新能源研究院主体建筑新能源研究院设计招标书样本_第2页
武汉新能源研究院主体建筑新能源研究院设计招标书样本_第3页
武汉新能源研究院主体建筑新能源研究院设计招标书样本_第4页
武汉新能源研究院主体建筑新能源研究院设计招标书样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新能源研究院主体建筑规划建筑设计方案国际征集书湖北省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二零一零年目录TOC\o"1-2"\h\z\u1应征须知 11.1项目背景 11.2项目名称 11.3项目主办方 11.4应征机构规定 21.5征集与评审办法 21.6成果文献规定 31.7成果文献有效性 31.8日程安排 41.9设计补偿与奖金 41.10版权及有关法律 51.11其他注意事项 62设计任务书 72.1概述 72.2设计根据 72.3用地现状 92.4规划指标 102.5设计指引 112.6设计总体规定 122.7设计分项规定 132.8设计成果规定 153附件内容 17附件1 18附件2:立项文献 29附件3:设计范畴图 31附件4:《东湖新能源产业基地概念性总体规划》图 32附件5:区位图 33附件6:《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别区规划》 34附件7:用地红线图 35附件8:地现状1:1000地形图 361应征须知1.1项目背景武汉新能源研究院由武汉市人民政府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同组建,于9月正式成立。环绕武汉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如下称研究院)将建成新能源技术研发中心、人才中心、孵化中心和创新服务中心。为此,武汉市拟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新能源产业园区兴建武汉新能源研究院。该主体建筑建成后将作为研究院办公场合和新能源技术研发实验基地,作为新能源产业基地公共研究平台。也是面向社会展示新能源技术及其发展趋势重要平台。主体建筑是集科研办公、研发实验、现场教学、综合服务以及新能源技术与产品应用展示等多功能为一体综合性建筑物(群)。为建设国际一流水平武汉新能源研究院,特盛邀国内外关怀武汉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富有创新意识、具备丰富规划建筑设计经验设计机构前来参加武汉新能源主体建筑设计方案征集工作,以期共同打造新能源应用理念突出、技术先进、节能低碳、环境舒服、智能高效、艺术形象独特、充分标志武汉地区“两型社会”建设、华中地区最具影响力绿色建筑和新能源应用示范建筑。1.2项目名称武汉新能源研究院主体建筑规划建筑设计方案国际征集。本项目将完毕武汉新能源研究院主体建筑规划与建筑方案设计征集,该征集结束后,主办方将组织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招标工作。1.3项目主办方主办方Organizer:湖北省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联系人Contact:张禹电话Tel:(Mobile)86-27-67880175(office)传真Fax:86-27-67880580电子邮件E-mail:地址Address:武汉关山一路光谷软件园1.1期A5栋四层邮编PostalCode:4300731.4应征机构规定(1)应征国内设计机构必要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和建设部建筑工程甲级设计资质和都市规划设计甲级资质,并具备同类项目设计业绩;境外设计公司应为该国建筑领域知名设计机构,并具备同类项目设计业绩。(2)参加本次征集活动主创设计人员应为设计机构总部在册人员,方案设计项目负责人必要由设计机构主持过同类项目人员担任,该负责人必要直接参加本项目设计全过程。(3)设计团队中应有国内从事绿色建筑研究专家学者或国外绿色建筑认证专家参加,或有项目认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绿色建筑评级原则认证或国际上比较成熟绿色建筑评估认证)工作经验人员参加主创。(4)报名文献:法人代表授权书(原件),营业执照(复印件);规划和建筑工程甲级设计资质证书复印件(境外设计承包商,需提供相应设计资格证书);设计机构简介,以及相应地业绩资料;拟负责本项目首席建筑师简介及业绩(近五年工程实例);参加设计主创人员构成;工作筹划及对项目任务解读。(5)请报名机构于报名截止日期前将报名文献邮寄或传真至主办方;1.5征集与评审办法(1)应征方为报名设计机构,主办方将依照报名文献进行筛选,最后邀请5家设计机构正式参加方案征集。(2)所有参加征集作品均需通过成果预审,成果预审认定为有效,方可参加专家评审。评审采用不签名形式,即评委不懂得参加征集方与设计成果相应关系。(3)专家评审委员会将由9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和2位业主与使用方代表构成评委会,评委主席由国内知名绿色建筑专家担任,评委专业背景为都市规划、建筑学专业、能源工程专业、机电设备等。专家评审评委会将从通过成果预审设计方案中评比出前三名。(4)5家被邀请设计机构所提供设计方案,经审查为有效,将获得设计补偿金;专家评审后确认前三名设计方案,除获得设计补偿金外,还将获得相应奖金。(5)评委会向业主单位提交评审报告,推荐初步设计候选中标机构,推荐候选中标方案。业主单位依照评审报告报经政府批准后方为最后拟定中标方案。1.6成果文献规定(1)提交成果文献必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及武汉市都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其她有关规范原则规定,满足本文献对成果内容及深度规定,表达方式必要做到完整、清晰、精确。(2)所有成果文献必要签章方为有效。请在成果文本图册封底背后右下角、展板背后右下角标明机构名称,并由首席设计师签章和设计机构盖章。标记范畴为80mm宽×60mm高,并用不透明纸遮盖密封,其她图纸均不得标注作者及单位名称。境外设计机构应保证有境外设计机构技术人员参加方案设计,并规定签名和加盖机构印章;(3)为保证评审工作公正性,提交成果文献及报告演示文献,除上述指定位置外其他部位均不得有任何关于作者和机构标注和标志;(4)每个被邀请参加征集方只能报送一种设计方案。(5)每个投标方须递交投标文献数量:正本一份,副本14份,统一密封。1.7成果文献有效性(1)在规定截止日期前送达、并满足任务书对成果文献规定,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其成果文献视为无效:成果文献没有按规定日期送达或者分次送达;文本数量局限性。成果文献交付后,更改设计内容;成果文献没有按规定签字、盖章;成果文献中表白或暗示参加征集方身份;成果文献不符合《征集书》规定,或评审委员会以为所送交方案质量达不到设计任务书规定(如设计内容或成果规定缺项、深度局限性等);成果非原创、已经刊登过或经2/3以上评委以为与其她同类作品雷同;将设计任务转包或私拉其她机构设计人员完毕成果。(2)对无效成果文献设计机构,主办方将不予支付设计补偿金。(3)无效成果文献由设计机构在评审结束后10日内自行取回,逾期未取无效成果文献,由主办方作报废解决。1.8日程安排(1)发布方案征集公示:年3月8日(2)报名截止日期:3月16日17:00时。请参加征集方于报名截止日期之前将报名文献提交至主办方(地址:武汉关山一路光谷软件园1.1期A5栋四层,邮政编码:430073),主办方以实际收到日期为准。(3)资格预审和确认:3月18日17:00时之前。资格预审结束后,主办方将以电子邮件或传真方式,向通过报名资格评审5家设计机构发出参加征集确认函,并发放《武汉新能源研究院主体建筑规划建筑设计方案国际征集书》。(4)方案设计阶段:3月19日-4月10日。方案设计期间主办方将组织被邀设计机构对此项目进行现场踏勘和对各设计机构所提有关问题进行书面答疑。(5)送交成果:所有设计机构须在截止时间4月10日17:00时前将设计成果提交至主办方,以实际收到日期为准,逾期将被视为弃权,并不得参加本次征集活动后续活动。送交地址:(6)成果评审预审:4月16日18:00时前,主办方将向成果文献符合规定设计机构以电子邮件或传真方式发出入选专家评审会告知。专家评审会:初定于4月18-20日。会议地点待定,会后将发布评审成果。评审过程将在本地招投标监管部门监督下进行。1.9设计补偿与奖金(1)设计补偿金(设计成本费):5个被邀设计机构(联合体)提交设计方案经审查为有效后,每个方案可获得40万元人民币设计补偿金;(2)奖金:经专家评审设计方案分一、二、三等奖,设计方案一等奖1名,奖金80万人民币;设计方案二等奖1名,奖金60万人民币;设计方案三等奖1名,奖金40万人民币。(3)设计补偿金在最后评审成果拟定后30日内一次性支付。中标设计机构如果继续深化设计,其设计补偿金将计入后期实际设计费用中,相抵同等金额设计费。(4)以上奖金和设计补偿金税金由设计机构自理,设计机构人员往来差旅费用和设计报酬自理。1.10版权及有关法律(1)本次征集活动所有设计成果签名权归设计机构所有,版权归主办方所有。所有成果文献在评审后不退还设计机构,主办方有权使用参加本次征集活动任何一种方案中合理要素。(2)主办方有权免费使用或修改设计成果进行出版和展览,并通过传媒、专业杂志、专业书刊或其他形式简介、展示设计作品及评价设计成果。(3)所有应征方案作品内容均应由应征者原创,不得包括任何侵犯第三者知识产权材料。如发生侵权行为,将由侵权方(应征者)承担一切后果。主办方若发现应征者有侵权行为将取消应征者参加本次征集活动资格。(4)主办方提供所有技术资料和基本资料(文字、图纸、电子数据等)均受版权保护,未经主办方授权,任何人不得将其内容复制、引用、改编、分发、发布、外借、转让,否则将承担有关法律责任。(5)公证:本次征集活动将在公开、公正、公平原则进行。(6)合用法律:本次征集活动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管辖,征集工作和所有文献合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若发生争议,经协商不成时,双方批准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武汉分会按照关于仲裁规则在武汉对争议进行仲裁。仲裁为终局裁决,对双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7)保密:主办方在收到应征设计成果后,应做好相应保密工作。评审活动结束前任何人员或机构未经主办方允许,均不得以任何方式披露、公开或展示方案,否则将追究其有关法律责任。1.11其他注意事项(1)用语和时间原则本次征集活动有关文献一律采用中文或者中英文对照格式。中英文内容不一致时,以中文为准。主办方日程安排均以北京时间为准。(2)主办方保存更改活动日程安排权力,如有改动,将提前1周告知;在方案成果报送截止日期前,主办单位可以书面方式补充或修改本《征集书》,并发送给所有被邀设计机构,补充或修改某些作为征集文献构成某些,对设计机构均具备约束力。(3)双方承诺参加本次征集活动设计机构均视为承认本文献所有内容;本文献解释权归主办单位。

2设计任务书2.1概述本项目将由武汉市政府出资建设,总规划用地100亩,第一期建设用地50亩。第一期总建筑面积不超过40000平方米,建设内容涉及30000m2左右使用面积主体建筑(含办公区、综合配套区、实验区)。除此之外,另需规划设计约本项目方案设计在满足功能基本需求条件下应突出新能源运用主题,集聚湖北省,乃至全国全世界新能源技术产业资源。项目建设后,使之成为华中地区最具影响力再生能源示范建筑,同步成为全球范畴内领先零能耗、零碳排放建筑。2.2设计根据(1)国家和湖北省武汉市现行关于法律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增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国务院关于环保若干问题决定》(国发〔1996〕31号)《建设项目环保管理条例》(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家林业“十一五”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刚要》《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种五年规划纲要》《武汉市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武汉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武汉市植树造林绿化管理条例》国家和湖北省武汉市其她法规条例(2)国家关于原则,如:《环境空气质量原则》(GB3095-1996)《地表水环境质量原则》(GB3838-1988)《生活饮用水原则》(GB5749-)《都市区域环境噪声原则》(GB3096-1993)《绿色建筑评价原则》(GB/T50378—);《国家生态园林都市原则》《国家园林都市原则》《宜居都市科学评价原则》《国家卫生都市原则》国家和湖北省武汉市其她原则(3)有关文献规定,如:《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阐明(规划设计某些)》;《绿色生态住宅社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全国文明都市测评体系》《湖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导则》《武汉市生态住宅社区技术实行细则》其她绿色建筑、节能建筑有关文献

(4)本项目提供资料,如:武汉市政府投资项目建议书(立项文献);用地红线图及规划设计条件;本地区已有有关上位规划(背景材料见附件);《武汉新能源研究院主体建筑规划建筑设计方案国际征集书》。(5)参照资料都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汇总表(建设部);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北京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欧洲、北美等国(或都市)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和生态原则;生态都市指标(宋永昌等);生态都市综合指标体系(黄光宇);…………2.3用地现状(1)设计范畴本项目用地位于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新能源产业园区,高新五路与佛祖岭一路交汇处东北面。地块东至汪田小路,占地面积约66667平方米(100亩)。本项目与武汉光谷中心广场和武黄高速直线距离分别约为10公里和2公里本项目将分为两期开发,本项目设计范畴为第一期,位于地块西半部(如下用地,退界等均指一期用地范畴),地块面积约33333平方米(50亩),第二期50现状概况:地块当前为平整后空置地。其区位状况、设计范畴、用地现状状况等详见附图。(2)既有规划本项目所处片区已有规划为《东湖新能源产业基地概念性总体规划》。周边土地使用规划,状况请参照《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别区规划》,周边建筑和都市空间规划、建筑和都市空间规划状况请参照《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本项目设计条件以设计任务书为准。(3)周边条件用地功能:当前本项目四周均为空地(工业,教诲科研设计或商业用地),北面与规划绿地公园接近。其新能源产业园区环境逐渐发展成熟。东侧道路为园区规划道路(未施工),南侧为规划道路(高新五路,施工中),西侧佛祖岭一路为都市次干道(施工中)。交通:本项目位于武汉市中、外环线之间,北侧距中环线2公里,东南侧距外环线3公里,东北侧距科技新城中心建筑空间环境:本项目所在区域内应突出项目核心地位和地标形象。周边条件状况详见附件中:《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东湖新能源产业基地概念性总体规划》。2.4规划指标(1)用地功能用地功能为产业科研用地。(2)建设用地指标建筑容积率1——1.5,绿化率≥(按本地关于规定),建筑高度视方案而定,计入容积率总建筑面积约40000㎡,涉及办公区、综合配套区、实验区以及附属建筑室内某些。

地下车库、设备用房、人防设施、公众通道不计容积率。其她未提及关于详细规定,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武汉市关于规定进行设计。(3)总体布局及建筑退红线规定(详见附图)建筑退红线:东侧≥7米,南侧≥10米,西侧≥(4)市政设施规定基地出入口:车辆:用地侧市政道路;人行:用地侧市政道路。泊位数:一期机动车280辆,自行车与电动车泊位数共计250辆。室外地坪标高:与周边市政道路和人行道保持一致。(5)建筑层数与层高地上、地下建筑层数由设计单位依照建筑功能规划和安排。办公区净高≥3米,详细特殊层高规定详见附件1其她由设计机构依照不同建筑使用功能和创意合理拟定。(6)工程造价土建和设备安装、新能源机电设备与节能材料安装、外立面、景观、基本装修等工程造价估算应由参加征集设计机构在设计成果文献中提供。2.5设计指引(1)设计定位生态环境优化和智能化科研办公楼与实验楼;先进低碳节能产品和技术系统集成应用样板;绿色节能建筑科普教诲基地和科技观光景观;最富有新能源主题和艺术震撼力地标性建筑;项目建成后,其办公区与综合配套区主体建筑要力求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绿色建筑评价原则》(GB/T50378-)最高档——三星奖,以及美国LEEDCS3.0系统最高认证——白金认证。(2)设计原则本项目设计原则是:技术创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生态性——倡导新能源技术运用与节能减碳绿色建筑模式,从新能源运用和节能技术全面整合国内外适合推广先进节能技术,为该项目提供自主创新、高度整合和可操作绿色解决方案,在设计细节上充分项目顶级品质。示范性——除作为本研究院科研办公和实验外,对内应用某些可考虑分区模块化、灵活通用性实验平台。对外展示某些重要采用适合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另应局部引领世界最新能源科技、代表全球节能发展趋向将来可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彰显新能源文化教诲价值与技术研发平台可持续性。人文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设计内涵,创造高效、灵活、舒服、健康(3)设计内容项目地块第一期内规划设计(含第二期概念性规划)、建筑设计(含独立附属建筑建筑方案设计)、重要室内外空间、景观意向性方案,新能源运用与节能专项绿色建筑技术方案与初步分析。二期概念性规划应考虑可扩展联合实验区、后期办公科研空间、其她配套设施,同步保持与第一期设计内容整体协调方案设计阐明中需依照建筑方案单独编制一章本项目绿色建筑专篇。必要结合武汉市地区和气候特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绿色建筑评估认证3星级原则和国际上比较成熟绿色建筑认证体系最高档原则,通过设计和能耗模仿分析,对拟采用再生能源运用与节能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等进行阐述,提出切实可行有关技术办法,并某些量化论证预期达到设计效果。设计中未能结合建筑方案创意提出有效绿色建筑解决方案,或未能按成果规定要点辅以科学办法分析阐述,同样视为未达到征集规定。2.6设计总体规定(1)结合建筑整体艺术形象,提供新能源运用和节能技术自主创新“绿色解决方案”。本项目办公区与综合配套区大楼建成后,将成为通过国家《绿色建筑评价原则》“零能耗与零碳排放建筑”。(2)强调基地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新能源产业园区都市肌理、公共空间系统、人行系统等环境协调;注意与周边成熟都市资源(公共交通、生活服务、道路设施交通等)相结合,又不破坏基地自然资源。依照武汉市科技新城规划规定,本项目高度宜控制在100米以内。(3)建筑设计应适应武汉地方气候,关注建筑外围护立面、通风、空调采暖以及采光照明系统之间综合关系;体现新能源运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独特造型,具备视觉冲击力;外立面应有明显主体建筑名称标志和夜景灯光。(4)满足本研究院办公、实验、及服务管理等使用功能基本规定,同步实现办公区、综合配套区主体建筑与实验区(楼)分而不离目的,外观上保持整体持续性。(5)充分考虑本项目可持续性,涉及活动展示单元、开放联合实验中心和可扩展科研办公空间等,同步考虑建筑内部空间布局灵活性,能随将来变化不断做出适应性调节,以不突破建筑总面积为原则,合理运用空间,提高使用率或实用率。(6)便捷顺畅交通疏导设计。考虑示范建筑特殊性,满足车辆泊位数量规定,实现人流、车流合理分流,进出顺畅安全;合理拟定空间开放限度,组织参观通道,有效解决内外人流车流矛盾。(7)主体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时要有先进性(技术上适度超前)、开放性(构造上具备兼容性和可扩充性)、集散性(分散式监视控制和系统集成集中式管理)、经济性(系统节能性价比最优)涉及:智能型消防设施、办公自动化与通信智能化系统。安全防盗自动化系统。出入口控制及分级门禁、防盗报警、可视监控对讲、巡更系统等。建筑内外环境自动化控制系统。室内温度、湿度、空气质量自动化调节系统。(8)再生能源运用与合理投入。从规划与建筑设计、新能源技术运用以及能源使用效率等,都必要根据国家绿色建筑评价三星级原则,努力摸索具备地方实际特点、独具创新知识产权建筑体系设计。办公区、综合配套区主体建筑既能某些代表世界新能源运用与节能技术最前沿水平,同步勉励应用各种先进成熟、适合推广、高性价比材料技术与工艺设备,以合理投入创造最高综合效能绿色建筑。(9)其她:防震、防火、防盗、防风等各项性能均达到国际一流安全水平;充分考虑电梯等重要设备稳定性及维护保养响应速度与成本。充分考虑建筑运营、维护、保养以便性及其成本。2.7设计分项规定(1)规划设计一期规划中应考虑预留㎡左右小型太阳能/风能实验与教诲场地;二期概念性规划应考虑可扩展联合实验区、后期办公科研空间、其她配套设施,同步保持与第一期设计内容整体协调。(2)使用空间构成为充分满足科研办公及后勤保障等各方面使用功能规定,本项目由办公区、综合配套区、实验区和独立实验区等某些构成,独立实验区为独立附属建筑,与前三某些应严格分离。应考虑各功能区间使用特殊性、独立性以及办公区、综合配套区与实验区之间有机联系,既要避免互相干扰,又要以便内部使用。武汉新能源研究院主体建筑使用面积构成见表1。(3)构造设计构造概念设计应与建筑有机结合,勉励采用新型构造形式、技术和材料,综合实验室等特殊因素,优选安全、经济、合理实用构造方案,适合国内国情;优化构造方案达到节材目。(4)机电设计系统设计:给排水、电气(强弱电)、通风与空调、采暖等各专业设计应以创新再生能源技术运用和积极式节能为目的,综合优化,采用先进、合用、维护以便低能耗系统。空调采暖:充分考虑稳定和高能效空调采暖以及防污染通风系统,保证室内环境舒服健康、空气新鲜度和品质以及空气过滤效果;科学选取应用太阳能采暖、制冷技术、地源热泵、室内外换气与实验区设备热回收及温湿度控制等技术,减少冷热负荷量,节约风机电耗。机电设备用房:满足暖通给排水、供电供气、通信网络、电梯、消防、UPS机房、污水解决、中水运用等各种实验工艺和设备用房规定;对研发实验区特殊功能规定(工艺布置、干净室等)应有概念性设计。(5)再生能源运用与节能设计必要以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及其补充阐明为根据,同步适当选取国外较为成熟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如英国BREEAM、美国LEED等认证)加以借鉴,结合项目定位、技术特点以及地方条件,从基地分析、节能、节水、节材、提高室内环境质量及智能监控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整合,最后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项目办公区、综合配套区主体建筑力求达到零能耗与零碳排放目的。可再生能源系统:优先解决太阳能运用与建筑形体、空间造型和功能组织间最佳整合问题,如太阳能和建筑一体化(BIPV)设计;必要充分考虑地热运用、挖掘太阳能制冷采暖潜力,同步考虑风能运用和展示。环境资源运用:充分考虑日照、通风、降雨、温差、地质、交通噪音、空气和周边微气候环境等影响,结合被动式节能与积极式节能最优化。外围护系统:结合本地气候条件,运用新型材料与构造设计,结合再生能源应用技术方案,减少室内能耗。水系统:必要实现基地雨水收集,考虑污水解决,基地所有中水需100%回收运用。垃圾解决系统:基地所有垃圾需分类收集,其中有机垃圾需100%生物解决降解后回用,无机垃圾需分类解决能源使用控制:智能控制和监视能源实际使用,对节能系统进行调节以适应条件变化。(6)景观设计基地保护:考虑不同层级景观低耗、地表水控制、水土保持以及局部基地原生态系统恢复。建筑景观一体化:结合建筑室内外空间不同开放限度以及微气候条件,设立垂直和水平绿化、铺地及水景等提高绿视率,减低建筑物能耗。(7)停车设计。项目一期设立不少于280个机动车位(含4个残障停车位),此外,地面应至少考虑4个大客车停车位以便参观停车。自行车、电动车等环保交通工具泊位数共计250辆,并配备电动车充电设施。接待人流以150人/日计。停车场应有明显交通引导标志、车位引导系统和合理车辆出入控制设施,考虑与本项目二期及附近公共交通接驳设计。地上停车场应与主体建筑外立面与景观设计协调一致。(8)其他室内设计必要避免带来二次装修。建筑空间与造型设计应充分结合再生能源运用和能耗使用效率提高,打造具备视觉冲击力建筑艺术形象。2.8设计成果规定(1)设计阐明基本资料调查分析和现状状况综合分析研究;设计概念和构思阐述;设计方案详细阐明(应包括针对设计规定阐明);规划用地各项经济技术指标;(2)绿色建筑专篇:必要涵盖如下内容新能源技术运用方案与分析;通风与空调技术方案与分析;空调采暖节能方案及运营周期成本分析;建筑外围护构造材料选取比较分析;天然采光及照明形式分析;建筑外空气流动场模仿分析;有关技术及主体建筑综合能耗模仿分析;碳排放分析等;(3)设计图件区位图及总平面图(比例不不大于1:1000);建筑原则层平面图或分层平面图(比例不不大于1:500);立面图、剖面图(比例不限);有关分析图(空间构造、景观、交通、技术等分析,比例不限);效果图:鸟瞰图不少于2幅(日景与夜景),人视点透视图不少于2幅(两个视角),室内透视图不少于2幅(涉及入口大厅效果)总体模型(比例不不大于1:200);(4)项目投资估算书和设计收费报价按方案深化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景观设计分别报价;(5)成果数量报告演示文献或多媒体演示文献,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以内;设计阐明和图件合装本15套,规格为A3(420mmx297mm);展板1套(不少于3张),图版装裱,规格为A0(1180mmx840mm);光盘2套,应涉及报告演示文献、设计阐明、设计图件和展板电子文献。(6)注意事项征集方可在以上内容基本上依照需要增长其她设计内容;设计成果文字必要采用中(简体字)/英两种文字,不得完全使用英文或其她外文;设计阐明采用doc文献格式,设计图件必要提供dwg格式(AutoCAD或14.0)文献总平面图,图片采用jpg(4000x4000以上像素)文献格式。

3附件内容附件包括如下内容:表2-1附件清单序号名称内容备注(1)附件1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基本建设需求(初步方案)本征集文献附件(2)附件2立项文献(3)附件3设计范畴图仅提供电子文献(4)附件4区位图(5)附件5《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总平面图(6)附件6《东湖新能源产业基地概念性总体规划》图(7)附件7《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别区规划》(8)附件8用地红线图(9)附件9用地现状1:1000地形图(10)附件10现状景象照片

附件1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基本建设需求(初步方案)一、基本建设内容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建设分期进行,本项目规划与建筑设计为第一期建设,总建筑面积不超过40000㎡。主体建筑使用面积约30000m2,附属建筑使用面积约m2表1:武汉新能源研究院第一期建设内容建设内容使用面积(m2)备注主体建筑附属建筑户外设备占用小计办公综合区内实验区内独立实验区内办公与公共服务设施1800300002100太阳能研究中心750250005250m2风能研究中心5001700002200生物质能研究中心6001800002400新能源电池研究中心4002100002500智能电网研究中心5001190001690节能减排工程研究中心400600001000能源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700000700武汉凯迪能源研究中心10002500003500预留研究中心10002500003500碳规模减排与资源化运用研究中心4006253025m2合计7550148152986531865研究院主体建筑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办公综合区和实验区。主体建筑设计,办公综合区和实验区既可分离又应具备整体形象,且内部联系便捷。办公综合区(含办公室、工作室、会议室、、接待室等)应按零能耗与零碳排放建筑设计;实验区设计,其能源供应原则上采用常规能源——市电作为实验动力电源,而空调和照明系统能源供应与综合办公区一并考虑太阳能运用。附属建筑独立于主体建筑主体建筑应设计地下停车场。各某些建筑使用面积分项及其层高详细需求、动力需求、用水需求可以参照表2~表10,表11所提供资料规定。二、建筑功能规定(供参照)研究院主体建筑可由若干研究中心和综合配套设施等构成,各某些基本规定参照如下:表2:太阳能研究中心房间名称数量单间面积(㎡)总面积(㎡)总动力规定楼高规定(m)备注电源功率(kW)※设计研究室130030020自来水,1-2个洗手池,通风※太阳能热发电研究室1150150220V/380V50※太阳能电池研究室1120020025※太阳能电池研究室2110010025制造工艺室(100级超净实验室)1500500220V/380V4005自来水(40吨/天),去离子水(自制),1-2个洗手池/间,1个污水池/间,耐火,恒湿恒温,配备废气废液解决设备(如硅烷燃烧塔、中和池等),通风制造工艺室(1000级超净实验室)110001000220V/380V5制造工艺室(普通实验室)1300300220V/380V5可靠性实验与失效分析中心1200200220V/380V100自来水,2-4个洗手池/间,通风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1200200220V/380V50自来水,1-2个洗手池/间,通风太阳能热运用实验室1300300220V/380V50户外实验场太阳能、风能实验共用合计93250720注:其中带※号研究室与综合工作室,可与办公、服务区整合。表3:风能研究中心房间名称数量单间面积(㎡)总面积(㎡)总动力规定楼高规定(m)备注电源功率(kW)※研究室1400400220V/380V10020m×20m※综合工作间1100100220V/380V100环境风洞实验室1400400220V/380V,直流变频调速500510m×40m,隔振隔音,长端一端可开门通往户外;隔振隔音;全消声实验室1100100220V/380V100810m×10m(净高8),隔振隔音风电机组性能实验室1400400220V/380V,直流变频调速500520m×20m检测与控制实验室1300300100电气实验计722001500注:其中带※号研究室与综合工作室,可与办公、服务区整合。表4:生物质能研究中心房间名称数量单间面积(㎡)总面积(㎡)总动力规定楼高规定(m)备注电源功率(kW)※研究室122530035*综合工作间65030025生物柴油实验室11501501003.8多联产实验室11501501003.8生物炼制实验室11501501003.8产品处置室110010025原料加工室1100100100一楼隔音原料解决室1505050分析测试中心250100100安静、通风、通讯网络中试车5,一楼中试车间16006004007.5,一楼合计2824001285注:其中带※号研究室与综合工作室,可与办公、服务区整合。表5:新能源电池研究中心房间名称数量单间面积(㎡)总面积(㎡)总动力规定楼高规定(m)备注电源功率(kW)※综合工作间102020035※研究室54020025干净室110010035烧结室1200200100化学合成室210020025测试室110010035核心电池材料产业化平楼动力电池设计及管理系统开发平台120020050汽车动力电池工程技术开发平楼储能电池设计和开发平台120020050储能电池检测中心1400400100合计2525001455注:其中带※号研究室与综合工作室,可与办公、服务区整合。

表6:智能电网研究中心房间名称数量单间面积(㎡)总面积(㎡)总动力规定楼高规定(m)备注电源功率(kW)※综合工作间65030030安静、通风、通讯网络※研究室45020025安静、通风、通讯网络配电房14040500kVA10一楼,防火电力系统安全防御技术实验室1150150353.8一楼,良好接地电能质量治理技术实验室1150150353.8一楼,良好接地新型电机及其节能技术实验室1200200353.8一楼,良好接地智能电器实验室2150300353.8一楼,良好接地电能存储实验室1150150353.8一楼,良好接地电磁测量及信息解决技术实验室2100200253.8一楼,良好接地合计191690265注:其中带※号研究室与综合工作室,可与办公、服务区整合。表7:节能减排工程研究中心房间名称数量单间面积(㎡)总面积(㎡)总动力规定楼高规定(m)备注电源功率(kW)※研究室120020025安静、通风、通讯网络※综合工作间120020020安静、通风、通讯网络节能技术实验室I1150150356一楼,良好接地(重要为化工、冶金、建材行业节能)节能技术实验室II1150150356一楼,良好接地(重要为电力行业节能)工业过程减排实验室I1150150353.8一楼,良好接地(重要为化工、冶金、建材行业节能)工业过程减排实验室II1150150353.8一楼,良好接地(重要为电力行业节能)合计61000注:其中带※号研究室与综合工作室,可与办公、服务区整合。

表8:能源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房间名称数量单间面积(㎡)总面积(㎡)总动力规定楼高规定(m)备注电源功率(kW)※研究室2100200※综合工作间5100500合计7700注:其中带※号研究室与综合工作室,可与办公、服务区整合。表9:办公与公共服务区设施房间名称数量单间面积(㎡)总面积(㎡)总动力规定楼高规定(m)备注电源功率(kW)高档管理办公室18080办公、独立洗手间和接待原则办公室3020600中型会议室1120120应高于办公原则层高中、小型会议室做到能合、能分,灵活组合。并兼有培训教室功能。小型会议室350150网络、档案室2150物业管理与配套设施若干200物业管理、大楼监控、应急指挥、动力系统监控等功能所必要设施和设备;配电、配气、配水、保洁、值班间;设备及其他物品仓库等公共服务设施若干500员工自助餐厅、厨房、阅览、茶水间、休息区、吸烟区、洗手间等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加工间13003005合计2100注:其中带※号公共加工间,可与实验室整合。

表10:碳规模减排与资源化运用研究中心房间名称数量单间面积(㎡)总面积(㎡)总动力规定楼高规定(m)备注电源功率(kW)研究室及配套服务设施※研究室82520052.8※会议室(大)1505052.8※会议室(小)2255052.8※计算中心15050502.8远离振动源,铺防静电地板※展览室150505层高≥2.8m,20~30人合计40070小型台架及测试实验区(配工业电梯、气体泄漏检测系统)测试中心250100352.8远离振动源(如风机房等)实验室(大)2100200253.8集中供气,与气瓶房同层,天然气、水接入实验室(小)650300253.8集中供气,与气瓶房同层,天然气、水接入气瓶房12525102.8具备良好排气、除潮、降温设备且为防爆级别;与实验室同层或户外简易棚;合计62595大型冷态及热态实验台架区(附属建筑)冷模实验1200200507.5一楼,独立房间热态系统117001700100015一楼,天然气(900Nm3/h),水接入风机房11001001003.8一楼,独立房间,带隔音合计1150注:1)其中带※研究室、工作室和实验室,可与办公、服务区整合;2)层高标注均至构造梁底标高净标高;3)除总建筑面积标注外,表格内别的面积均为建筑使用面积;4)实验区和附属建筑中污染及危险品设施(如储气罐、气瓶室等)设计必要严格按国家相应规范设计;5)实验区和附属建筑中应配合实验设备与工艺,在构造方案设计中予以初步考虑。

表11:武汉凯迪能源研究中心房间名称数量单间面积(㎡)总面积(㎡)总动力规定楼高规定(m)备注电源功率(kW)新材料、节能、太阳能所※主管室22550220v1.53办公区;5-6楼;用水2吨/天;※主任工程师室220403※实验工程师室2801603中试车间(1)1460460380v6005中试区;1楼;用水20吨/天;干燥车间19090220v10010中试车间(2)13003005原料库(1)3501505原料库(2)120205产品库21002005实验室1020200380v1004小试区;5-6楼;用水5吨/天;分析室22040220v504干燥室120204药物库120204小计291750851.5用水需求27吨/天生物工程所※主管室22550220v1.53办公区;5-6楼;用水2吨/天;※主任工程师室220403※实验工程师室2801603能源植物室5100500220v3005实验区;1楼;用水2吨/天微生物室31003005能源藻类室21002005土壤肥料室21002005仓库21503005小计201750301.5用水需求4吨/天※主管室425100220v1.53办公区;5-6楼;用水3吨/天;※主任工程师室420803※实验工程师室4803203小计用水需求20吨/天注:1)其中带※研究室、工作室和实验室,可与办公、服务区整合;2)办公区面积:1000平米;实验区面积5000平米;3)动力需求1754.5千瓦;用水需求51吨/天;4)小车停车位30个;大车停车位12个。研究院主体建筑是高科技集成建筑,设计上还应满足如下规定:①主体建筑构造既要科学化、也要满足主体建设基本定位规定(武汉新能源大楼规划建筑设计方案国际征集书2.5(1))。②需要融合整体规划、建筑设计、构造科学、形体艺术、功能统筹、环境协调、材料优配、节能办法、减排效应、新能源运用、工艺优化、施工组织、工程实现、运营管理……等多方面领先技术,科技含量高。③研究院主体建筑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办公区和实验区。在主体建筑构造设计上,办公区和实验区可分离也可一体化,但在外观上应具备整体效应。④其中办公区应按国内节能建筑最高原则(三星级)和美国绿色建筑最高原则(LEED白金级)设计,尽量充分地合理地采用各种先进节能技术、新能源技术,实现“零能耗”、“零排放”目的。⑤各种技术综合体现不是简朴“堆砌”,应当是各种领先技术在本项目上科学地配备、合理地应用、有机地组合、优化地运营。⑥研究院建设,应满足“性价比高、推广性强”原则。⑦适于武汉地区特点、气候特点、人文特点等⑧规定有比较宽敞走廊、楼梯间、电梯间和合理布局参观通道。⑨研究院需要有:完善地分级门禁管理系统;防盗及电子监控系统;防火监测与报警系统;满足消防规范消防安全通道、消防设施和消防水源等;防污染安全通风系统等。⑩主体建筑应设计地下停车场;三、使用能源与水源规定1、设计方应依照顾客基本规定和实地调研,核算主体建筑各区域能源和水源实际需求量;2、研究院主体建筑电力需求按办公区+综合配套区、实验区两某些分别考虑:办公区+综合配套区(含办公室、工作室、接待室等)应按新能源/低碳/节能建筑规定设计,所有能源供应由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提供;实验区设计是在合理地综合采用关于建筑节能办法基本上,空调和照明系统能源供应可与办公区一并考虑,即采用新能源供应,而动力电源采用常规能源(都市电网供电);3、附属建筑与户外设备区所有使用常规能源。4、不同新能源使用比例应合理,即满足能量需求,又有最优投资;5、总电量和总用水量应考虑景观配套需求。四、技术参照与索引1、节能技术节能建设计要基于气候、地区以及经济条件合用性而不是大量高成本“节能技术”堆砌不节能“节能建筑”。(1)建筑物外围护构造保温隔热提高围护构造各构成部件热工性能,普通通过变化其构成材料热工性能,采用性价比最高隔热、保温办法,保证大楼在采暖与空调方面实际节能效果;选取围护构造组合优化设计办法,评估围护构造各部件与组合技术经济可行性,以拟定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围护构造;建筑物具备良好气密性,避免建筑构造上产生热桥;采用新型材料如节能涂料等。(2)门窗保温办法外窗(门)均采用节能多层中空型或充惰性气体型玻璃、LOW-E镀膜型玻璃,以阻挡夏季炎热和冬季寒冷,形成能量隔离。(3)建筑物内自然采光办法最大限度运用自然光取代人工照明,节约照明能耗;合理考虑太阳直射光反射,减少眩光和对室内热辐射。(4)建筑物内自然通风办法充分考虑楼内自然通风,以适当流量、流速、舒服度、无污染前提下,合理设计通风入口和通(抽)风塔,实现优化先进自然通风,节约逼迫通风所需能量。(5)节能电器与节水设备应用办法所有配备电器设备应所有采用节能电器。如照明灯具、景观灯具、展示灯具皆采用LED;所采用用水设备皆为节水型。(6)雨水收集和中水运用办法考虑雨水收集及中间水循环系统设计。收集雨水和中间水循环运用,可用于冲厕、灌溉植被等。(7)绿色屋顶办法设计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既起到美观作用,又可实现夏季遮荫和减少热量向楼内传导作用,冬季也可起到防寒作用。(8)智能控制办法局部窗户可设计成依照室内温度、湿度、空气质量、舒服度等自动进行开度控制;室外遮阳板、室内照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