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依托课内外阅读提升小学生审美素养_第1页
“双减”政策背景下依托课内外阅读提升小学生审美素养_第2页
“双减”政策背景下依托课内外阅读提升小学生审美素养_第3页
“双减”政策背景下依托课内外阅读提升小学生审美素养_第4页
“双减”政策背景下依托课内外阅读提升小学生审美素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审美是一个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1]时下,年龄尚小、受读图时代影响、审美方向发生“倾斜”的小学生,让一些低俗而刺激的元素“进入”了他们的审美视野,让他们原本简单的内心世界变得复杂起来。例如,他们单纯地认为:流行的事物就是美的,成人化的发型设计和服饰搭配就是美,一些综艺节目中的“耍酷搞怪”就是美,就是时尚前卫的象征。一些传统的审美元素被忘记,一些优秀的审美因子被边缘化,一双双审美的眼睛被“遮蔽”。再者,由于当下课业负担方面的压力,也使得小学生几乎无暇去发现美之精彩、美之韵味、美之博大,这样也就导致他们审美意识的淡薄、审美眼界的浅显、审美经验的不足,影响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鉴于此,小学生对美的发现、拓展、内化和提升不能空滞,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外界事物的视觉感触、听觉感受和实践体验方面,不能仅仅以眼前的所见、所闻作为审美的标准,还应该深入到文本的阅读方面。文本阅读,就阅读范围而言,包括教材阅读和课外阅读;就阅读内容而言,包括诗词阅读和名著阅读;就阅读方法而言,包括自主阅读和群文赏读。通过由内向外的拓展阅读、由薄向厚的提升阅读、由独向群的分享阅读,小学生会从中发现更多审美资源、拓展更多审美渠道、掌握更多审美方法,进而演绎美之精彩,触摸到美之灵魂,提升美之素养。一、由“内”向“外”的拓展“学会审美,发现美的事物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2]统编语文教材中,诸多课文均包含丰富的审美资源,是学生认识美、发现美、了解美的源头活水。教师应该由这泓“活水”开始,引导学生向外拓展,通过课外阅读,在拓展审美渠道的同时,丰富审美资源、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审美素养。(一)教材阅读,“美”之发现“双减”政策落地,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也浓厚了他们静心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感悟教材的兴趣。因此,只要我们都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那么散见于语文教材不同篇章中的各种美学资源和美学形态,便会被捕捉、被解读、被内化,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自然也得以提升。例如,部编本五年级语文上册《白鹭》一课中深远静谧的意境美、《落花生》中令人深思的哲理美、《搭石》中提升道德的互助美、《将相和》中意味深长的传统文化美、《桂花雨》中清新朴实的乡思美、《四季之美》中条理清晰的自然美、《慈母情深》中感人至深的亲情美……这些丰富的美之资源隐藏在文字中,感悟于理解中,内化于行动中,字里行间均流露出美之韵味、美之细腻、美之深远以及美之创新。于是,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美,在理解中体味美,在交流中表达美,在实践中印证美。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固守教材这眼源头活水,引领学生善于发现其中的美学因子,在提高理解能力的同时提升其美学素养。(二)课外阅读,“美”之延伸教师必须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上“跳出”教材,在基于课堂的基础上,进入到一个更大、更宽、更广的范围内去阅读,去发现更为丰富的美学资源。只要阅读能跳出文本,能基于文本的范围有所拓展,其思维的触角必将有所延伸,那么审美的根系也必将在新的环境中不断深入,推动学生审美边界的不断扩大。这种扩大,并不是无目的走远,而是对美学内涵的进一步挖掘和拓展。例如,由教材内容《将相和》的学习,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进一步阅读《史记》,学生会从中发现更多的美学资源。如,陈涉的鸿鹄之志、毛遂的自告奋勇、项羽的破釜沉舟、勾践的卧薪尝胆、毛先生的一言九鼎以及吕不韦的一字千金等历史典故,都会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原来“美”的内容如此丰富,“美”的形态如此多样,原来我们经常提及的“理想、坚毅、诚信以及宽容”都是另一种美的表现。又例如,由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拓展到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等文本的阅读,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眼界和心界,引导他们由教材的“狭小”天地进入整本书的阔大世界,去发现更为丰富的美学资源,同时也进一步拓宽审美范围,提升审美情趣。二、由“薄”向“厚”的提升无疑,教材内容的阅读,拨开遮蔽学生审美目光的迷雾,引导他们进入文本,进入一个更为多彩的审美世界。就在他们对文本中美学资源有所理解、有所感悟的同时,课外阅读——一个更为丰富的阅读天地,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美”可以这样诠释,“美”也可以这样展现。如此,不能止步于此,还应该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更开阔的阅读天地:诗词阅读和名著阅读,体会“美”之含蓄,升华“美”之内涵,实现由“薄”向“厚”的提升,从中获得美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审美能力的提升也是自然之事。(一)诗词阅读,体会“美”之含蓄阅读散文,清新的自然之美掠过心底,带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对于小说,细细地读、慢慢地品,一种无法言说的意蕴潜伏在作品中,让读者不仅体会到艺术的迷人魅力,而且内心受到启发和感触;至于传统文化中的诗词部分,以其独特魅力在文学天地中独领风骚,其蕴含的丰富理念、气度、志趣以及神韵,更是我们精神家园的栖息地。对于诗词阅读,如果仅仅局限于其外在诗意的理解,必定影响对其思想情感的准确把握,影响其思想内涵对读者的浸润,进而影响对其内在审美因子的挖掘和体会。诗词的阅读,让学生进一步发现美之资源、欣赏美之含蓄、提升美之素养。例如,素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其《山居秋暝》短短的四十个字,却让雨后清新高洁的自然之美、安逸自在的生活之美以及闲适悠然的心情之美跃然纸上。“新雨后”“晚来秋”,淡淡的六个字,犹如一阵清新、凉爽之风扑面而来,让人惬意、舒适。整首诗没有一个“美”字,但是如画美景让人流连忘返;没有一点“声音”,却恍如听闻清泉流淌的美妙;没有一个“人影”,却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反复品读,诗中皎洁的月光在眼前流过、青翠的竹林在心底扎根。或许,这就是古诗词独特的韵味,是她独有的味道、独有的表达方式。这种美,有别于张扬的“自信美”,以含蓄的方式成为审美资源的另一个潜伏之地,成为“美”的另一种呈现方式。(二)名著阅读,感受“美”之精华审美,不应是一个被限制、规范的概念,而应是一个被大力提倡、推崇的热词。诗词,让阅读进入另一个天地,让我们发现另一个“美”的栖息地,让审美资源更加丰富。要想在更高层面上丰富审美资源、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还必须拔高其阅读层次。这就需要教师推荐并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名著,之所以能够百读不厌、能够常读常新、能够经久不衰,是因为其包含着其他书籍中所没有的知识、思想和情感。尤其是其蕴涵的丰富审美元素,更是其他普通书籍所不能比拟的,是当下世界文化史上丰富的、潜在的、强大的文明力量的凝聚。长期坚持阅读,学生的阅读力、思维力、理解力以及审美力均得以提升。例如,最值得推荐的“四大名著”,便是各种审美因子“聚集”的最佳范本。虽然名著阅读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其知识储备和认知储备的欠缺,在体味其思想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对文本中丰富审美资源的发现和挖掘,不影响其审美情趣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如,《红楼梦》中对大观园的描写,诗词记录以及各类人物形象的描写,都能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美”之意蕴;《三国演义》中,各种人物身上所展现的“美”之特征:诸葛亮的智慧美,周瑜的儒雅美,关羽的英雄美等,都让学生认识到美无处不在,美各有千秋。这样,美之精华呼之欲出,审美经验得以积累、审美品质得以醇厚。三、由“独”向“群”的分享阅读让美之因子逐渐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用以指导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然而,这样的阅读未免有点狭窄,这样来进行审美资源的挖掘未免有点单薄,不妨借助于一“群”文本的阅读,既拓展阅读范围,扩大阅读量,又培养审美情趣。(一)自主阅读,“美”之内化当下阅读现状不容乐观,成年人被抖音、快手等短视频所吸引。即使是阅读,也是电子版的“碎片化”阅读。对于小学生而言,能够静下心来自主阅读,的确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而且,一旦进入便很难“抽身而退”,因为文本中诸多美之元素会紧紧吸引他的眼球。在阅读中,其理解力、思考力以及学习力不自觉地得以提升,随之提升的还有其对文本审美资源的捕捉和挖掘,对审美因子的吸收和内化。通过主动阅读,文本中诸如自然景物之山清水秀、人物品质之足智多谋等美之因子,都会内化为一种审美情感和审美所获,促进审美素养的提升和自我全面发展。例如,朱自清先生这篇充满诗意的散文《春》,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对春的喜爱、礼赞和欣赏。春草的顽皮、春树的可爱、春风的柔和、春雨的亲切以及人们的精神面貌,无不展示出一幅引人入胜的“春之美”图,读之,恍如身临其境,置身于春的沐浴之下享受自然之美好、生活之幸福。还如,由《军神》的阅读拓展到《刘伯承传》的阅读,文中主人公刘伯承将军:指挥战斗,运筹帷幄;面对伤痛,坚强如钢;军事理论,出类拔萃等优秀品质,无不深深触动读者的心弦。无论是自然景物之怡情悦心,还是人物品质之打动人心,都是审美元素的“移情入心”。这种“移”,让美之因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助力于其审美能力的提升。(二)群文赏读,“美”之分享自主阅读让文本中的审美资源得以发现,审美因子“移”入心境,内化为自身的审美所得。然而,单篇文本的阅读未免有点单薄,其蕴涵的审美资源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自主阅读,由于个体阅读储备的不同,其对文本的审美感悟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妨将几篇主题类似的文本放到一起,引导学生或对比,或赏析,“提升其语言的审美与创新能力”。[3]群文赏读,并非盲目的、随意的、消遣式阅读,而是更为深远、更为宽泛、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分享。阅读文本,其审美因子会内化为一种审美潜质。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让学生学会分享,善于通过一“群”文本的拓展性阅读,彼此交流并分享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例如,《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和《秋天的怀念》四篇文章,就是较为典型的记叙“父母之爱”的文本。文本貌似浅显易懂,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子。把它们放在一起阅读,发现并挖掘文中的审美资源,进而进行赏析和交流,分享不同的审美感受。如,从母亲掏钱的动作中感受到母亲对“我”浓浓的希望和浓浓的情;父亲的“小船”代表的不仅仅是关心和呵护,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导引;严父和慈母两种不同形式的爱,才造就了成功的“我”;至于《秋天的怀念》一文,更是通过语言、情感方面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美丽和魅力,促使学生审美能力得以培养,审美素养得以提升。总之,“培养学生健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