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月考试卷_第1页
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月考试卷_第2页
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月考试卷_第3页
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月考试卷_第4页
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月考试卷海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海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俄国文学界提出普希金诗作具有民族性这一说法。这一说法是就普希金诗作体现的地方特色而言的。此后,“民族性"这一概念流传开来,广为评论界所用。

别林斯基说,民族性是“民族特性的烙印,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的标记”。文学的民族性强调每个民族的文学都应该表现本民族的意识,都要具有独特而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性体现在每个民族的生活中和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别林斯基高度赞扬普希金诗作的民族性,正是因为普希金的诗作反映了俄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精神世界。

文学的民族性要求作品真实地表现民族的实际生活状况,揭示其中的各种关系。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如果生活描绘是忠实的,那(作品)也必然是民族的。"果戈理的作品因具有真实性而散发出浓郁的民族气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也描写了俄国的社会生活,但缺乏真实性,因而不能被视为真正的民族文学。别林斯基强调民族文学要具有真实性,这一观点显然与现实主义文学的主张一致。甚至可以说,提倡文学的民族性,就是在提倡现实主义文学。

别林斯基认为,要使民族文学具有真实性,就要把独特的民族精神渗入作品的形象塑造之中,使整个作品都渗透着民族的思想和感情,生动具体地表现民族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素质。别林斯基说:“无论诗人从哪一个世界提取他的创作内容,无论他(笔下)的主人公们属于哪一个国家,诗人永远是自己民族精神的代表,以自己民族的眼睛观察事物并按下她的印记。”可见,反映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正是民族文学的本质要求。

文学的民族性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作品要有独创性。没有独创性,就没有艺术。对于民族文学而言,没有独创性,就没有民族性。在论及独创性时,别林斯基往往将其与“民族的"“纯俄国的”联系起来,来证明他的侧重点是富含社会内容的风土人情、伦理观念、宗教信仰、自然景物等。文学作品中的风俗、风景是民族传统和民族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因此,独创性是民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审美习惯。如果作家忽视了这一点,他的作品中的形象、画面就会黯然失色,他的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会大大降低。

(摘编自胡经之、王岳川《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材料二: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有理由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性建构问题给予格外关注。那么,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和把握“文学民族性"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呢?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事物都有自己具体的内容和形式,其中内容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而形式是受内容制约并为内容服务的。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文学民族性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而且要看到文学民族性的核心和灵魂是文学内容的民族性。文学内容的民族性自然会由于内容的千差万别而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形态,但其共同的基本要素是贯串于文学作品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才是文学民族性的核心与灵魂。

我们所说的“民族精神”“民族意识"必须接受现代精神的洗礼,必须充分吸收全人类先进文化的养分,必须既能维护本民族的权益,又能充分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如果考虑到中华民族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梦想就是奋发图强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把“民族精神"“民族意识”这类抽象的短语置换为一个内容实实在在的短语,即“中华民族奋发图强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思想、情感、生活和斗争"。可以说,作家作为民族良知的守护者,理应抱有崇高的民族使命感、责任感,怀着博大的仁爱之心、悲悯之心,时刻关注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关注同胞的生活和斗争。我们相信,只要作家做到这一点,不论他写什么,他的作品都必定是具有民族精神的,都必定是民族的。

强调文学内容的民族性是文学民族性的核心和灵魂,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视文学形式的民族化建构。第一,我们应该看到,某些外来文学形式完全可以被用于表现中国的民族精神,并在这种表现过程中逐渐被中国化。例如,新时期之初王蒙创作的《春之声》等小说就采用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你能据此否定这些小说所具有的民族性吗?第二,文学形式的民族化建构当然要继承民族传统,但是传统不是固化不变的。“五四"新文学兴起以后,由于大量地借鉴和吸收了外来的文学形式,中国文学已形成具有世界视野的新传统,这种新传统同样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第三,文学民族性的形式不是单一的。“京派”作家创作的抒情写意小说,张爱玲创作的雅俗兼备的“传奇"小说,老舍创作的表现和批判市民社会的“京味”十足的小说,其形式都可以说是民族性的。

(摘编自张俊才《正确理解和把握文学的民族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普希金的诗作关注俄国社会现实,反映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地方特色鲜明,但直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才受到俄国文学界的关注与研究。

B.民族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都重视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受作品风格等因素的影响,无法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民族意识、民族精神二者与文学民族性的关系,都认为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是文学民族性的灵魂,应贯串于文学作品中。

D.在材料二作者看来,一个作家只要充分吸收人类先进文化的养分,积极探索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就能创作出具有民族性的文学作品。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作家只有深入生活,了解其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才能创作出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学作品。

B.信天游、章回小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形式,在使用它们进行创作时,不可忽视对内容的民族性的要求,否则就难以创作出民族性鲜明的作品。

C.材料二作者之所以认为民族精神、民族意识必须接受现代精神的洗礼,主要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民族意识的内涵会发生变化。

D.中国现当代作家积极探索文学形式民族化的建构路径,并形成若干流派,如借鉴外来文学形式流派、继承传统形式流派、自主创新流派等。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在简要阐述民族性的内涵后,从真实性和独创性两方面论述文学民族性对文学作品的要求。

B.材料一第三段综合使用引用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对比论证法等方法论证观点,极具说服力。

C.对于“文学民族性"的内涵,材料二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阐述,与材料一的阐述角度有所不同。

D.材料二末段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国文学形式民族化建构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多次使用了举例论证法。

4.外来文学形式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概括。

5.鲁迅的《阿Q正传》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请根据对材料一、材料二的理解,从内容、主题、结构形式三个方面说说《阿Q正传》是怎样体现民族性的。

【答案】1.C

2.D

3.D

4.①外来文学形式影响了中国文学的表达形式,并被中国化。

②外来文学形式影响了中国文学形式的民族化,形成具有世界视野的新传统形式。

5.①内容上,《阿Q正传》反映了辛亥革命时代中国农村的复杂情况,表现了当时社会上各个阶级的动态。

②主题上,《阿Q正传》揭示人性弱点,反思民族劣根性。有力地揭露了革命前的封建统治关系——阿Q被剥削得只剩下一条破裤子的悲惨生活和赵太爷连姓氏也要专制的超经济的统治。

③结构上,小说以叙述为主,融合着场景的描写,使构图具有更为浓厚的民族色彩,采用了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叙事,对传统的章回体的结构和大团圆的形式进行了模仿;“新”体现于鲁迅在借鉴西方“横切式"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个性化的文体改造,形成新的民族风格。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的分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A.“但直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才受到俄国文学界的关注与研究”于文无据。依据原文“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俄国文学界提出普希金诗作具有民族性这一说法。这一说法是就普希金诗作体现的地方特色而言的。此后,‘民族性’这一概念流传开来,广为评论界所用"可知,文中并无就普希金在此时才受到关注和研究的论述。B.“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受作品风格等因素的影响,无法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错误。原文“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也描写了俄国的社会生活,但缺乏真实性,因而不能被视为真正的民族文学"可知,无法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原因于文无据,选项说的“受作品风格等因素的影响”没有相关论述。D.“一个作家只要……就能创作出具有民族性的文学作品"于文无据。材料二“必须充分吸收全人类先进文化的养分,必须既能维护本民族的权益,又能充分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可知,是说作家如何在民族精神和现代精神之间吸收养分,创作体现民族精神和权益又体现社会发展方向的作品的问题。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本文内容,推断相关信息的能力。D.“并形成若干流派"错误。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第一,我们应该看到,某些外来文学形式完全可以被用于表现……第二,文学形式的民族化建构当然要继承民族传统……第三,文学民族性的形式不是单一的”可知,文章是对文学形式的民族化建构分点展开论述,并没有说形成了流派。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存在的问题"错误。材料二末段并未涉及形式的民族化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第一,我们应该看到,某些外来文学形式完全可以被用于表现中国的民族精神,并在这种表现过程中逐渐被中国化。例如,新时期之初王蒙创作的《春之声》等小说就采用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你能据此否定这些小说所具有的民族性吗”可知,外来文学形式影响了中国文学的表达形式,并被中国化。由原文“第二,文学形式的民族化建构当然要继承民族传统,但是传统不是固化不变的。‘五四’新文学兴起以后,由于大量地借鉴和吸收了外来的文学形式,中国文学已形成具有世界视野的新传统,这种新传统同样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可知,外来文学形式影响了中国文学形式的民族化,使得传统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形成具有世界视野的新传统形式。

故答案为:①外来文学形式影响了中国文学的表达形式,并被中国化。②外来文学形式影响了中国文学形式的民族化,形成具有世界视野的新传统形式。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由原文“文学的民族性强调每个民族的文学都应该表现本民族的意识,都要具有独特而鲜明的民族风格”“文学的民族性要求作品真实地表现民族的实际生活状况,揭示其中的各种关系"可知,内容上,《阿Q正传》反映了辛亥革命时代中国农村的复杂情况,表现了当时社会上各个阶级的动态。由原文“别林斯基高度赞扬普希金诗作的民族性,正是因为普希金的诗作反映了俄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精神世界”“反映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正是民族文学的本质要求"“别林斯基往往将其与‘民族的’‘纯俄国的’联系起来,来证明他的侧重点是富含社会内容的风土人情、伦理观念、宗教信仰、自然景物等”“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才是文学民族性的核心与灵魂"可知,主题上,《阿Q正传》揭示人性弱点,反思民族劣根性。有力地揭露了革命前的封建统治关系——阿Q被剥削得只剩下一条破裤子的悲惨生活和赵太爷连姓氏也要专制的超经济的统治,而且及其生动而准确地描绘了革命后的阶级关系的“变动”。由原文“强调文学内容的民族性是文学民族性的核心和灵魂,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视文学形式的民族化建构"“某些外来文学形式完全可以被用于表现中国的民族精神,并在这种表现过程中逐渐被中国化”“文学形式的民族化建构当然要继承民族传统,但是传统不是固化不变的"可知,结构上,小说以叙述为主,融合着场景的描写,使构图具有更为浓厚的民族色彩,采用了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叙事,对传统的章回体的结构和大团圆的形式进行了模仿;“新”体现于鲁迅在借鉴西方“横切式"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个性化的文体改造,形成新的民族风格。故答案为:①内容上,《阿Q正传》反映了辛亥革命时代中国农村的复杂情况,表现了当时社会上各个阶级的动态。②主题上,《阿Q正传》揭示人性弱点,反思民族劣根性。有力地揭露了革命前的封建统治关系——阿Q被剥削得只剩下一条破裤子的悲惨生活和赵太爷连姓氏也要专制的超经济的统治。③结构上,小说以叙述为主,融合着场景的描写,使构图具有更为浓厚的民族色彩,采用了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叙事,对传统的章回体的结构和大团圆的形式进行了模仿;“新”体现于鲁迅在借鉴西方“横切式"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个性化的文体改造,形成新的民族风格。

(2023高三上·海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菜花(节选)

冯德英

秋天了。漫山遍野都是黄色的,到收割庄稼的时候了。谷子被饱满的大穗儿压弯了腰,随着微风,一起一伏地荡漾着。

庄稼长得真好啊!可是,人们的心像铅块一样沉重。日本鬼子占了县城,汉奸、特务、伪保安队经常出来胡作非为,百姓除了交地租田赋,还要交“维持费”“保安粮"等苛捐杂税,日子越过越难了!

山坡上一块狭长的谷地里,娟子和母亲正在割谷子。①干枯的谷叶儿相互摩擦着,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谷根儿带起的尘土飞扑到她们的眉毛,头发上。天气还真有些热呢。她们不断地用衣袖揩拭额上渗出的和流到脸腮上的汗珠,把滑到脸上的散发理到耳后去。

割到了地头,她们站了起来。母亲说:“娟子,我们歇会儿再割吧!”

“你歇着吧,妈!俺不累。"娟子说着,擦擦额上的汗珠,又弯下了腰……

母亲实在太累了。她疲倦地走向不远处的堤堰,坐在一棵柿子树下。歇过一会儿,母亲走出树荫,看到太阳快正南了,想着该回家吃午饭了。

她朝谷地里走去。

已经看不到女儿的影子了。她心里说:“就不知道累,割这么远了。”她顺着女儿割出来的趟子走去,发现女儿的镰刀放在一堆割倒了的谷子上,人却不见了。她就接着向前割去……

母亲割了一会儿,放下镰刀,开始捆割好的谷子。

“她上哪去啦?怎么还不回来呢?"母亲自语着。

母亲把谷子都捆好了,还不见娟子的影子。

母亲焦急地在四周找了一番也没找见,就大声叫道:“娟——娟子——”

“妈,我在这呢。"娟子突然出现在母亲身后,笑嘻嘻地说。

②母亲急忙转过身来,说:“看你,上哪儿去啦?天晌了,你难道没看见?”一见女儿头上粘有草狗子,忙用手给她摘掉。

娟子有些犹豫不安,她看看母亲,撒着娇说:“妈,你先回去好啦。俺,俺还有点事呢!"

“什么事,这么要紧,连饭都不吃啦?”母亲有些吃惊。母亲顿了一会儿,又忙问道:“娟子,你刚才到哪儿去啦?这么长时间才回来?!"

③母亲眼神里的怀疑和恐惧,娟子还是第一次看到,她更加不安起来。因不能把自己参加武装暴动的事告诉母亲,而令母亲心生误会,娟子又难受,又害羞,脸红到耳根。

“妈,我,我没上哪去。”娟子第一次感到自己的嘴真笨死了,“妈,刚才是……是德松哥①叫我去有点事。妈,以后你就会知道……"

“孩子,你今儿是怎么啦?”母亲见女儿的神情,心里愈发不好受,“娟子,你有什么事好瞒着妈呀?"

“妈!”娟子见母亲撩起前襟擦眼睛,忙抓住母亲的手。娟子一想,把事情告诉妈妈吧……可是不行!她仰脸望着母亲,心里镇静下来,轻轻地摇着母亲的手,说:

“妈,不要瞎猜想啦,你还不知道自己的闺女吗?妈,你相信我,俺做的全是正经事……妈,这以后——不,不多会儿你就会知道啦。妈,就求你答应我,让我过一会儿再回家吧。"

娟子的脸快靠到母亲的脸上了。母亲没有马上回答娟子的话,把手轻轻地放在女儿的肩上,又放在她的前额上,慢慢地抚摸着她的头发,端详着这张和自己相仿的脸。④看,这脸上流露出的是多么天真可爱的神情,那水汪汪的大眼睛里充满了只有孩子对母亲才有的那种乞求。母亲的心软了,她微微地点点头,轻声说:“去吧。如今世道不安宁,兵荒马乱的,要早点回家。”

女儿的背影一在视线中消失,母亲立刻又紧紧地锁上了眉头。

做母亲的不知道自己的女儿吗?她完全知道。娟子是个最知道干活的孩子,有什么事,从来不瞒着母亲。想到这里,母亲宽慰地舒了口气。可是她的心马上又收紧了。

孩子大了,有什么心事都能说出来吗?这半年来她不是有时候夜很深才回家吗?母亲知道娟子是在远门侄子德松家里,同他妹妹兰子一起绣花。可是有时娟子回来讲的一些话,使母亲很纳闷。

“妈,你说说咱们穷人为什么这样苦呢?"娟子望着母亲问,像很不平似的。

“那是因为咱的命不好呀!”母亲愁悒地答道。

“妈,这不对。妈,你再说是穷人多还是财主多?"

“自然是穷人多。咱村不也是吗?”

“那为什么多数人要受少数人的欺呢?"

母亲随便支吾了几句。她不明白,女儿为什么提出这些很少有人问的问题。

更使母亲难忘的是,有一天晚上,娟子深夜回来,没一点睡意,脸上流露出少有的喜色,凑近母亲耳旁,悄声说:

“妈,你说像王唯一②这样的人,该杀不该杀?”

母亲对女儿这个问话感到惊讶,可是一想起王唯一对丈夫的迫害,也顾不得去管女儿为什么这样问,叹了口气,说:“会有那么一天?"

“妈,会有。那天会到来的!”娟子很有把握地说。

母亲想前想后,心里有些明白,可又有些糊涂。她不自觉地抬眼望望女儿去的地方。那儿只有一望无际的在秋风中翻腾的山草和树木,一点别的动静也没有。她像为女儿的事放了心,可又像被一种更大的不安情绪压迫着,她的心更加沉重了。

天上大块大块的白云,在慢慢地聚集,渐渐转变成黑色。一阵秋风从山头刮来,刮得那谷叶儿和母亲的头发一起飘拂起来。

母亲全身一阵紧张,她预感到,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了。

(有删改)

【注】①德松哥:冯德松,这时是王官庄的党支部书记。②王唯一:王官庄的大地主,也是汉奸、伪乡长。中国共产党党员姜永泉领导王官庄群众发动武装暴动,暴动取得胜利,王官庄群众公审并枪决了王唯一,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娟子是个体贴、勤劳的农家女孩。她同母亲在田间割谷子,她见母亲累了,劝母亲到树下歇息,她自己却不歇息,接着割谷子。

B.母亲因疑心娟子有事瞒着她而感到不安,娟子做了解释,安慰母亲,但没有交代自己去德松家做的具体事情,母亲感到很无奈。

C.作为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母亲起初并不明白穷人命苦的根本原因,但在那个“难忘"的晚上,经娟子开导,母亲明白了根本原因。

D.这部分节选文本没有激烈的情节冲突,但对母女二人的刻画很成功;文本提到德松、王唯一等人和武装暴动等事,为后文情节张本。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波浪线部分①从听觉的角度描写谷叶儿,从视觉的角度描写谷根儿带起的尘土,展现出收割谷子的场景,语言富有诗意。

B.画波浪线部分②中母亲的语言表明她既关爱娟子,又有责备娟子之意;摘娟子头上的草狗子这一细节体现出她对娟子的关爱。

C.画波浪线部分③中“眼神里的怀疑和恐惧”与“脸红到耳根"表达效果相似,既表现了人物的神情,又体现出人物的心理。

D.画波浪线部分④从母亲的视角细致生动地描写娟子的脸和眼睛,表现了娟子的纯真可爱,交代了母亲答应娟子请求的原因。

8.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写景各有何妙用?请简要分析。

9.请围绕“压迫·抗争·温情”这一组关键词,为文本写一则文学短评。

【答案】6.D

7.D

8.第一段:在文章的开头渲染了宁静祥和丰收的氛围,与后文日本鬼子、汉奸、特务、伪保安队祸害百姓强征苛捐杂税,使百姓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形成对比,前后形成落差产生波澜,使文章扣人心弦,吸引了读者,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娟子和母亲割谷子做铺垫。

倒数第二段:描绘了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情景,暗示了娟子参加的武装暴动将要发生。

9.温情:小说一开始描绘出一幅丰收的图画,让故事情节在充满收获希望的场景中展开;娟子对母亲的依恋、撒娇以及母亲对娟子的关心、宠爱都体现出温情的特点;

压迫:日本鬼子、汉奸、特务、伪保安队征收各种苛捐杂税,残酷地压迫老百姓;

抗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抗争。以娟子为代表的劳苦群众,不沉浸在家庭的温情之中,不屈服于敌人的压榨,毅然地走上了反抗压迫的抗争道路。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一般来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内容,写作文学短评的能力。写作文学短评,要抓住评论的“点",这个点就是题干给的关键词。围绕关键词,有概括,有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她见母亲累了,劝母亲到树下歇息,她自己却不歇息,接着割谷子”错,由“她顺着女儿割出来的趟子走去,发现女儿的镰刀放在一堆割倒了的谷子上,人却不见了"“母亲把谷子都捆好了,还不见娟子的影子”可知,娟子劝母亲休息是为了支开母亲去做自己的事情。B.“母亲感到很无奈"错,由“可是有时娟子回来讲的一些话,使母亲很纳闷”可知,母亲只是感到纳闷并没有无奈的感觉。C.“母亲明白了根本原因"错,由“心里有些明白,可又有些糊涂”可知,母亲并没有明白其中的根本原因,只能说对根本原因只是一知半解。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语句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从母亲的视角细致生动地描写娟子的脸和眼睛"错,由“看,这脸上”“那水汪汪的大眼睛里充满了只有孩子对母亲才有的那种乞求"可知,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描写娟子的。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第一段的景物描写,作者抓住了漫山遍野的黄色还有饱满的谷子大穗的细节,预示了老百姓们丰收在际,渲染了宁静祥和丰收的氛围;结合下文“人们的心像铅块一样沉重。日本鬼子占了县城,汉奸、特务、伪保安队经常出来胡作非为,百姓除了交地租田赋,还要交‘维持费’‘保安粮’等苛捐杂税,日子越过越难了!”可以看出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突显了丰收的希望,而日本鬼子、汉奸、特务、伪保安队却残酷地压迫老百姓,使老百姓的内心像铅块一样沉重看不到一点生活的希望,产生前后的落差使文章产生波澜;同时,“到收割庄稼的时候了"也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娟子与母亲收割谷子的情节。第二段景物描写,作者描绘天上的白云的聚集逐渐变成黑色,喻指武装暴动力量的聚集;描绘秋风将谷叶和母亲的头发飘拂起来,喻指了暴动已然有了开始的苗头;风起云涌正是暴风雨将要来临的时刻,暗示了娟子参加的武装暴动将要发生。故答案为:第一段:在文章的开头渲染了宁静祥和丰收的氛围,与后文日本鬼子、汉奸、特务、伪保安队祸害百姓强征苛捐杂税,使百姓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形成对比,前后形成落差产生波澜,使文章扣人心弦,吸引了读者,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娟子和母亲割谷子做铺垫。

倒数第二段:描绘了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情景,暗示了娟子参加的武装暴动将要发生。

9.本题考查学生就作品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根据“庄稼长得真好啊!可是,人们的心像铅块一样沉重。日本鬼子占了县城,汉奸、特务、伪保安队经常出来胡作非为,百姓除了交地租田赋,还要交‘维持费’‘保安粮’等苛捐杂税,日子越过越难了!”可见,日本侵略者及其帮凶们肆意地压迫着老百姓,与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形成对比,更加显示出这种压迫的沉重。根据“你说说咱们穷人为什么这样苦呢?"“那为什么多数人要受少数人的欺呢?”“你说像王唯一这样的人,该杀不该杀?"可见,以娟子为代表的老百姓们已经觉醒,开始了命运的抗争,毅然走上了反抗压迫的道路。根据“一见女儿头上粘有草狗子,忙用手给她摘掉”“把手轻轻地放在女儿的肩上,又放在她的前额上,慢慢地抚摸着她的头发,端详着这张和自己相仿的脸"可见,在老百姓的生活之中,充满着亲人的温情,衬托出抗争者们团结、坚定、毅然的品质。故答案为:温情:小说一开始描绘出一幅丰收的图画,让故事情节在充满收获希望的场景中展开;娟子对母亲的依恋、撒娇以及母亲对娟子的关心、宠爱都体现出温情的特点;压迫:日本鬼子、汉奸、特务、伪保安队征收各种苛捐杂税,残酷地压迫老百姓;抗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抗争。以娟子为代表的劳苦群众,不沉浸在家庭的温情之中,不屈服于敌人的压榨,毅然地走上了反抗压迫的抗争道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海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今人主有大患:使知者虑之,则与愚者论之;使修士行之,则与污邪之人疑之。虽欲成功,得乎哉!譬之是犹立直木而恐其景之枉也,惑莫大焉。语曰:“好女之色,恶者之孽也。公正之士,众人之痤也。循乎道之人,污邪之贼也。”今使污邪之人论其怨贼而求其无偏,得乎哉!譬之是犹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乱莫大焉。故古之人为之不然。其取人有道,其用人有法。取人之道,参之以礼;用人之法,禁之以等。行义动静,度之以礼;知虑取舍,稽之以成;日月积久,校之以功。故卑不得以临尊轻不得以县重愚不得以谋知是以万举不过也。故校之以礼,而观其能安敬也;与之举错迁移,而观其能应变也;接之以声色、权利、患险,而观其能无离守也。彼诚有之者与诚无之者,若白黑然,可诎邪哉!此明王之道也。

(节选自《荀子·君道篇》)

材料二:越王勾践反越五年,未闻敢死之友。或谓诸大夫爱其身、惜其躯者。乃登渐台,望观其群臣有忧与否。相国范蠡、大夫种之属俨然列坐,虽怀忧患,不形颜色。越王即鸣钟惊檄,而召群臣,与之盟。群臣默然莫对者。于是越王默然不悦,面有愧色。即辞群臣,进计而问曰:“吾使贤任能,各殊其事。孤虚心高望,冀闻报复之谋。今不闻其语,厥咎安在?"计曰:“选贤实士,各有一等。远使以难,以效其诚。内告以匿,以知其信。与之论事,以观其智。饮之以酒,以视其乱。指之以使,以察其能。示之以色,以别其态。五色以设,士尽其实,人竭其智。知其智,尽实,则君臣何忧?”越王曰:“吾以谋士效实、人尽其智,而士有未尽进辞有益寡人也。"计曰:“范蠡明而知内,文种远以见外。愿王请大夫种与深议,则霸王之术在矣。”越王乃请大夫种。

(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故卑A不得以临B尊C轻D不得以县E重F愚G不得以谋H知I是J以万举不过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这样,与《石钟山记》“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中的“然”意思相同。

B.接,使……接触,与《屈原列传》“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中的“接”意思不同。

C.诚,确实,与《谏太宗十思疏》“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中的“诚”意思不同。

D.殊,不同,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中的“殊”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在引用俗语之后,以一个反问句强调不能指望污邪之人能公正地评判循道之人这一观点,再通过打比方进一步强调观点,接着指出任用污邪之人的危害。

B.在回到越国的五年间,勾践没有听说有敢于为他效死的人,没有听到臣子提出为国复仇的计谋,勾践召集群臣,向他们了解原因,但大家都默不作声。

C.计向勾践提出了多种“选贤实士"的具体方法,如远使效诚、告匿知信、论事观智等;他还建议勾践邀请文种,与文种深入讨论,商定成就霸业的策略。

D.材料一围绕君主选人、用人的问题展开论述,材料二记叙了勾践就“使贤任能”的问题询问臣子的故事。两则材料都是先言存在的问题,再言相关措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譬之是犹立直木而恐其景之枉也,惑莫大焉。

②相国范蠡、大夫种之属俨然列坐,虽怀忧患,不形颜色。

14.在选择、任用人才方面,材料一和材料二带给我们哪些启示?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简要概括。

【答案】10.CFI

11.A

12.A

13.(1)打个比方,这就好像是竖起一根笔直的木头而怕它的影子弯曲,糊涂没有比这个更厉害的了。

(2)相国范蠡、大夫文种这类都庄严地按照次序坐着,虽然心里有点担忧害怕,也不表现在脸色上。

14.材料一:用礼制来考核他,看他是否能安泰恭敬;给他上下调动来回迁移,看他是否能应付各种变化;让他接触音乐美色、权势财利、祸患艰险,看他是否能不背离节操。这样,那些真正有德才的人与的确没德才的人就像白与黑一样判然分明。

材料二:选才用贤,可以通过各种办法进行考察:把人派到遥远的地方办事能知道一个人是否忠诚;与人暗地里策划某些秘密,就可以发现一个人是否守信;突然向一个人提问,可以观察他的机智;让一个人喝醉了酒,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定力。一直让人做冗杂的工作,可以看出他有没有临变不乱的才能;用女色试探他,可以观察一个人的节操。用这五种办法考察大臣就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其智慧如何。知道他的智谋,而且了解的完整和真实,那么君臣之间还有什么担忧的呢?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现在君主有个大毛病:让明智的人去考虑问题,却和愚蠢的人去评判他;让品德美好的人去干事,却和肮脏邪恶的人去评估他。像这样,虽然想成功,能办得到吗?打个比方,这就好像是竖起一根笔直的木头而怕它的影子弯曲,糊涂没有比这个更厉害的了。俗话说:“美女的姿色,是丑陋者的灾祸。公正的贤士,是众人的疖子。遵循道义的人,是肮脏邪恶者的祸害。"现在让肮脏邪恶的人来评判他们的冤家祸根而要求他们没有偏见,能办得到吗?打个比方,这就好像竖起一根弯曲的木头而要求它的影子笔直,昏乱没有比这个更厉害的了。所以古代的君主做事就不是这样。他挑选人有一定的原则,他任用人有一定的法度。挑选人的原则,是用礼制去检验他们;任用人的法度,是用等级去限制他们。对他们的品行举止,用礼制来衡量;对他们的智慧以及赞成或反对的意见,用最后的成果来考查;对他们日积月累的长期工作,用取得的功绩来考核。所以,地位卑下的人不准用来监督地位尊贵的人,权势轻微的人不准用来评判掌有大权的人,愚蠢的人不准用来计议明智的人,因此一切举措都不会失误。所以用礼制来考核他,看他是否能安泰恭敬;给他上下调动来回迁移,看他是否能应付各种变化;让他接触音乐美色、权势财利、祸患艰险,看他是否能不背离节操。这样,那些真正有德才的人与的确没德才的人就像白与黑一样判然分明,还能进行歪曲吗?以上这些就是英明帝王的政治措施。

材料二:

越王勾践回到越国好几年了,还没听说敢有为自己卖命的人。有人说他的各位大夫都是爱惜自己身躯的人。于是勾践就和群臣一起登上水中的高台,以观察他的大臣们是否有担忧害怕的神情。相国范蠡、大夫文种这类都庄严地按照次序坐着,虽然心里有点担忧害怕,也不表现在脸色上。越王即敲响警钟,发布使人警戒的征召文书而召见群臣,和他们立誓缔约。群臣鸦雀无声,没有谁回答。于是,越王不高兴了并且沉默起来,脸上出现了羞愧的神色,随即让大家退朝,单独问计倪:“我在选才用贤上,职责分明。我虚心以待,寄予厚望,希望听到他们魏国复仇的谋略。现在他们却你沉默不语,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计倪说:“选才用贤,可以通过各种办法进行考察:把人派到遥远的地方办事能知道一个人是否忠诚。与人暗地里策划某些秘密,就可以发现一个人是否守信。突然向一个人提问,可以观察他的机智。让一个人喝醉了酒,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定力。一直让人做冗杂的工作,可以看出他有没有临变不乱的才能。用女色试探他,可以观察一个人的节操。用这五种办法考察大臣就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其智慧如何。知道他的智谋,而且了解的完整和真实,那么君臣之间还有什么担忧的呢?"越王说:“我已经做到了量长而用,让人尽其才,但今天仍然没有让我消灭吴国,报仇雪恨的好计策教我。”计倪回答:“范蠡明智而且对内政很了解。文种有远谋且对外交有见解。希望大王请文种过来与您做深入的商议,必有称霸的计策献给您。"越王于是请文种过来。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地位卑下的人不准用来监督地位尊贵的人,权势轻微的人不准用来评判掌有大权的人,愚蠢的人不准用来计议明智的人,因此一切举措都不会失误。“卑不得以临尊”“轻不得以县重"与“愚不得以谋知”结构相同,应单独成句,即在CFI处断开。故答案为:CFI。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这样/……的样子"。句意:所以古代的君主做事就不是这样。/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B.正确。“使……接触/接待”。句意:让他接触音乐美色、权势财利、祸患艰险。/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C.正确。“确实/诚心"。句意:这样,那些真正有德才的人与的确没德才的人。/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D.正确。句意:职责分明。/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故答案为: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接着指出任用污邪之人的危害”错误。由原文“语曰:‘好女之色,恶者之孽也。公正之士,众人之痤也。循乎道之人,污邪之贼也。’今使污邪之人论其怨贼而求其无偏,得乎哉!譬之是犹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乱莫大焉"可知,荀子在引用俗语之后,以一个反问句强调不能指望污邪之人能公正地评判循道之人这一观点,再通过打比方进一步强调观点,并没有接着指出任用污邪之人的危害。故答案为: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譬”,打比方;“直木",竖起一根笔直的木头;“枉”,弯曲;“惑",糊涂。(2)“属”,类;“俨然",庄严地;“列坐”,按照次序坐着;“颜色",脸色。故答案为:(1)打个比方,这就好像是竖起一根笔直的木头而怕它的影子弯曲,糊涂没有比这个更厉害的了。(2)相国范蠡、大夫文种这类都庄严地按照次序坐着,虽然心里有点担忧害怕,也不表现在脸色上。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校之以礼,而观其能安敬也;与之举错迁移,而观其能应变也;接之以声色、权利、患险,而观其能无离守也。彼诚有之者与诚无之者,若白黑然”可知,用礼制来考核他,看他是否能安泰恭敬;给他上下调动来回迁移,看他是否能应付各种变化;让他接触音乐美色、权势财利、祸患艰险,看他是否能不背离节操。这样,那些真正有德才的人与的确没德才的人就像白与黑一样判然分明。由原文“选贤实士,各有一等。远使以难,以效其诚。内告以匿,以知其信。与之论事,以观其智。饮之以酒,以视其乱。指之以使,以察其能。示之以色,以别其态。五色以设,士尽其实,人竭其智。知其智,尽实,则君臣何忧?"可知,选才用贤,可以通过各种办法进行考察:把人派到遥远的地方办事能知道一个人是否忠诚;与人暗地里策划某些秘密,就可以发现一个人是否守信;突然向一个人提问,可以观察他的机智;让一个人喝醉了酒,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定力。一直让人做冗杂的工作,可以看出他有没有临变不乱的才能;用女色试探他,可以观察一个人的节操。用这五种办法考察大臣就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其智慧如何。知道他的智谋,而且了解的完整和真实,那么君臣之间还有什么担忧的呢?故答案为:材料一:用礼制来考核他,看他是否能安泰恭敬;给他上下调动来回迁移,看他是否能应付各种变化;让他接触音乐美色、权势财利、祸患艰险,看他是否能不背离节操。这样,那些真正有德才的人与的确没德才的人就像白与黑一样判然分明。材料二:选才用贤,可以通过各种办法进行考察:把人派到遥远的地方办事能知道一个人是否忠诚;与人暗地里策划某些秘密,就可以发现一个人是否守信;突然向一个人提问,可以观察他的机智;让一个人喝醉了酒,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定力。一直让人做冗杂的工作,可以看出他有没有临变不乱的才能;用女色试探他,可以观察一个人的节操。用这五种办法考察大臣就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其智慧如何。知道他的智谋,而且了解的完整和真实,那么君臣之间还有什么担忧的呢?

(2023高三上·海南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日江村五首(其四)①

杜甫

扶病垂朱绂②,归休步紫苔。

郊扉存晚计,幕府愧群材。

燕外晴丝卷,鸥边水叶开。

邻家送鱼鳖,问我数能来。

【注】①广德二年(764),在严武的推荐下,杜甫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在任职期间,杜甫与同僚多有不合。次年春,杜甫辞官回归成都浣花草堂。《春日江村五首》作于杜甫回归浣花草堂后。②朱绂(fú):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出句写杜甫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时的状况,对句写杜甫在浣花草堂的状况,这两种状况对比鲜明。

B.颔联出句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都表达了诗人对踏入官场的悔恨之情。

C.颈联与《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对应的季节不同,营造的意境也不同。

D.这首诗的诗眼是“归休”,这首诗主要反映了杜甫回归江村后的生活,也言及“归休"之因和“晚计”。

16.这首诗反映了杜甫的苦闷与快乐,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B

16.苦闷:

①首句“扶病垂朱绂"描绘出了带病入幕的形象,“紫苔”与“朱绂"相对照,显示出“归休”后的闲适生活。两句一气呵成,把“忧中有乐"的心情,自然而然地刻画了出来。

②诗人辞职的原因,实在是因为不惯与幕中文武官员勾心斗角。“愧群材”三字,用得十分巧妙,以自责表现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但骨子里仍含不满之意。

快乐:

①“燕外晴丝卷,鸥边水叶开”写春日江村的景物,描写了春日的燕子翻飞,游丝飘扬,鸥鸟嬉戏,诗人面对美景,自然生出无限的欣喜之情。

②“邻家送鱼鳖,问我数能来"表明诗人回到草堂,除了大自然的乐趣之外,还和邻里关系很融洽,轻松愉快的心情,跃然纸上。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都表达了诗人对踏入官场的悔恨之情”错误。“郊扉存晚计,幕府愧群材",解释清楚了诗人“归休”后的生活及“归休"的原因和所去之处。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情感的能力。“扶病垂朱绂,归休步紫苔”说明在幕府办公之苦和归休之乐。上句描绘出了带病入幕的形象。“朱绂"红色绶带,是官位的象征(杜甫是六品官,应用朱色表示官阶。),人们心目中,穿戴它的人应该是健康的,既然“扶病”了,“在其位"不能很好地“谋其政”,当然应该“归休"。虽是托词,然为自己“归休”找到了一个无可辩驳的理由。“紫苔"与“朱绂”相对照,显示出“归休"后的闲适生活,同时证明了病人应该得到休息,天衣无缝地给扶病之人找到了合适的归宿。两句一气呵成,把“忧中有乐”的心情,自然而然地刻画了出来。“郊扉存晚计,幕府愧群材"是对上两句的补充说明。仅仅十个字,解释清楚了诗人“归休”后的生活及“归休"的处所。“幕府愧群材”顶“扶病垂朱绂",点明“归休”的真正原因。“愧群材"是谦词。诗人辞职的原因,实在是因为不惯与幕中文武官员勾心斗角。“愧群材”三字,用得十分巧妙,以自责表现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但骨子里仍含不满之意。“燕外晴丝卷,鸥边水叶开”写春日江村的景物。成都的暮春天气,燕子开始衔泥筑巢,飞得很低。在草堂向外观看,燕子穿来穿去低飞,晴天的阳光下,条条游丝随着微风飘扬舒卷;草堂的柴门之外,有沟渠,鸥鸟在沟渠里嬉游。诗人发现鸥鸟嬉游之处,水草已经张开嫩叶,充满了无限春意。诗人与生物不分彼此地享受着大自然的乐趣。“邻家送鱼鳖,问我数能来"表明诗人回到草堂,除了大自然的乐趣之外,还和邻里关系很融洽,邻居不仅送了劳动所得的鱼鳖,还希望他常常去玩。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跃然纸上。间接补充说明了“郊扉存晚计”之原因在于景物人情都十分相得。从全诗看,前四句着眼于表白心情,后四句着眼于抒写“归休"之可乐,节奏一紧一松,颇具匠心。

故答案为:苦闷:①首句“扶病垂朱绂”描绘出了带病入幕的形象,“紫苔"与“朱绂”相对照,显示出“归休"后的闲适生活。两句一气呵成,把“忧中有乐”的心情,自然而然地刻画了出来。②诗人辞职的原因,实在是因为不惯与幕中文武官员勾心斗角。“愧群材"三字,用得十分巧妙,以自责表现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但骨子里仍含不满之意。快乐:①“燕外晴丝卷,鸥边水叶开"写春日江村的景物,描写了春日的燕子翻飞,游丝飘扬,鸥鸟嬉戏,诗人面对美景,自然生出无限的欣喜之情。②“邻家送鱼鳖,问我数能来”表明诗人回到草堂,除了大自然的乐趣之外,还和邻里关系很融洽,轻松愉快的心情,跃然纸上。

17.(2023高三上·海南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两句用对比的方式评价《离骚》,突出了《离骚》的文辞和所用事例的特点。

(2)杜甫《客至》中,“___,___”两句将空间由草堂周边转向草堂庭院,表明杜甫热情地欢迎客人的到来。

(3)老师在讲解《沁园春·长沙》中的“粪土当年万户侯"时,要求同学们联想李白诗歌中表达不慕荣华或蔑视权贵的思想感情的诗句。小刚脑海里瞬间就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李白着一袭青衫,携一个酒壶,高吟“___,___”,飘然而去。

【答案】(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指"“迩”“缘"“蓬”“摧"“馔”等。

故答案为:(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三上·海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经验是不管什么东西都还是自己亲眼看看最好,也就是说“百闻不如一见"。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向你描述我的新的感觉与充满在我心中的激动的感情。

许久以来,我对重庆这个城市就只有坏印象。我的确没有带着什么希望到这里来。可是,我在这里落脚只几十个钟头,却是这样激动。我喜欢这个城市,因为我觉得它是丰富的,是活生生的,气派而又艳丽。它不是风格恬淡的田园诗,而是激情荡漾的现代诗;____;____。

①船尚未靠拢码头,我站在船头,见两股汹涌的激浪冲了过来。②我陡地觉得自己要掉入江涛中,被江水淹没,尽量想抓住点什么。③浪头过后,我慢慢镇定下来。④这时,我看到一座巨山立在眼前,山上的房屋像楼台似的一层一层地高上去。⑤这座巨山,就是重庆吗?⑥这儿住得下那么多人吗?⑦任何城市都是人民用血和汗建起来的,而重庆这个城市的外貌使人更深邃地认识到这点。

陌生人置身于重庆的街道,如堕五里雾中,分不清东南西北,往往要靠打听找路径。到了晚上,你在重庆的街道上走,又是另一种感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灯都亮了,繁星似的分布在你的脚下、你的四周、你的头上。你好像升到了天河,可以随手采摘星星,可以在闪烁的繁星之间穿行。

18.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续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①序号:修改:_________。

②序号:修改:____________。

③序号:修改:___。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写成“山上的灯都亮了,分布在你的周围”,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答案】18.它不是婉约缠绵的小夜曲,而是瑰丽宏大的交响乐。

19.①;“汹涌的激浪"改为“激浪”。②;“尽量想抓住点什么"前加上“所以”。⑦;“深邃"改为“深刻”。

20.原句“灯"前的修饰语,“远远近近、高高低低”运用了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灯光随山势的起伏而有远有近、有高有低的特点;改句“山上的",没有突出特点。原句“繁星似的”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灯光分布的特点,更具有色彩感和画面感;改句缺少对“分布"的修饰,不具体不生动。原句中“你的脚下、你的四周、你的头上”,采用排比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感强,从高度和广度上写出了灯光分布的特点;改句“你的周围",写的简单笼统,没有生动具体的效果。

【知识点】仿写句式;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所谓“仿用句式”就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仿用句式时充分考虑语言环境,在句子结构、句式、修辞等方面符合题干的要求。具体包括嵌入式、续写式、命题式、开放式、对联式。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3)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阅读这两个句子,找到两者的不同点,从句子间关系、句式的使用、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仿写的能力。画线句“它不是风格恬淡的田园诗,而是激情荡漾的现代诗",句式上运用了“不是……而是”的并列句式;内容上“风格恬淡的田园诗"与“激情荡漾的现代诗”正好相对。又根据语境“我喜欢这个城市,因为我觉得它是丰富的,是活生生的,气派而又艳丽",可推断出,仿写的句子也应体现城市的富饶、壮观和活力,由此可仿写为:它不是婉约缠绵的小夜曲,而是瑰丽宏大的交响乐。故答案为:它不是婉约缠绵的小夜曲,而是瑰丽宏大的交响乐。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①句,“汹涌的激浪”语意重复,“激浪"就是汹涌澎湃的波浪。第②句,成分残缺,前句与“尽量想抓住点什么”是因果关系,前加上“所以"。第⑦句,“深邃地认识到”搭配不当,“深邃"改为“深刻”。故答案为:①“汹涌的激浪"改为“激浪”。②“尽量想抓住点什么"前加上“所以”。⑦“深邃"改为“深刻”。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灯"前的修饰语原句是“远远近近、高高低低”运用了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灯光随山势的起伏而有远有近、有高有低的特点。而改句的修饰语“山上的",仅指出了位置,没有突出特点;原句“繁星似的分布在……”,“繁星似的"运用比喻,将分布于山上的灯光比作天空的星星,更形象地写出灯光的特点,更具有色彩感和画面感。而改句的表达“分布在你的周围”,缺少对“分布"的修饰,不具体不生动。原句“……分布在你的脚下、你的四周、你的头上”,“你的脚下、你的四周、你的头上"采用排比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感强,从高度和广度上写出了灯光分布的特点。改句“分布在你的周围”,写的简单笼统,没有生动的效果。故答案为:原句“灯"前的修饰语,“远远近近、高高低低”运用了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灯光随山势的起伏而有远有近、有高有低的特点;改句“山上的",没有突出特点。原句“繁星似的”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灯光分布的特点,更具有色彩感和画面感;改句缺少对“分布"的修饰,不具体不生动。原句中“你的脚下、你的四周、你的头上”,采用排比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感强,从高度和广度上写出了灯光分布的特点;改句“你的周围",写的简单笼统,没有生动具体的效果。

(2023高三上·海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伏,是一年中“宜伏不宜动”的最热时日,“三伏"一般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告别了“三伏”,①____?

从理论上说应是这样的,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地区即使告别了“三伏",也不会马上迎来凉爽天气,人们要当心“秋老虎”发威。“秋老虎"指出伏后气温在短时间内回到35摄氏度以上的天气,大多发生在公历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这种天气像老虎一样蛮横霸道,令人难受,真是一只“秋老虎”。

“秋老虎"有时来得早,有时来得晚,有时②____。“秋老虎”带来的暑热天气会维持半个月左右,但总的来说,出伏后,空气湿度会大减,昼夜温差开始增大。

出伏后天气日渐干燥,人们易出现干咳少痰、口干舌燥、鼻咽不适等“秋燥"之症;又由于天气由热转凉,③____,这种症状就是“秋乏”。食用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可有效应对“秋燥";按摩头皮、开展户外运动等办法,可有效驱除“秋乏”。

21.下列各项中,与“要改善这里的环境,我们就要勇于‘舍’——将水泥厂从这里搬走"中“舍”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伏,是一年中“宜伏不宜动"的最热时日

B.“三伏”一般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

C.真是一只“秋老虎"

D.这种症状就是“秋乏”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D

22.①是不是就意味着天气凉爽了呢

②还会去而复返

③很多人容易感到疲劳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原句表示强调。A.表引用。B.特定称谓。C.特殊含义。D.表强调。故答案为:D。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上文提到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本空应填写告别“三伏"天气会怎样;下段开头提到告别“三伏”,大部分地区也不会马上凉爽,人们要当心“秋老虎"。可知,本空应填写天气依然会保持炎热。又因为本空标点显示应为疑问句,故要将陈述语气改成疑问语气,故填写“是不是就意味着天气凉爽了呢”,或者“是不是就意味着告别炎热(夏天)了呢"。第二空,上文写“秋老虎”有时候来得早,有时候来得晚,本空为有时候会怎样。结合“有时"的句式,本空与上文应为并列关系;结合下文“秋老虎”会维持半个月左右,本空在内容应为“秋老虎"现象会出现。故填写“还会去而复返”。第三空,结合上一个分句中相对应的“人们易出现……之症",以及本空后面“这种症状”,本空应填写人们具体的表现症状;结合下文“秋乏"中的“乏”字,故填写“很多人容易感到疲劳"。

故答案为:①是不是就意味着天气凉爽了呢②还会去而复返③很多人容易感到疲劳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三上·海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华在南非旅游时,看到了一种树。这种树枝条曲折,枝条上的每个节点都生出两根利刺,一根刺呈弯钩状,一根刺是直的。当地导游告诉小华:“这是凸枣树。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物资,还为我们带来人生启迪。它枝条曲折,象征人生有起有伏;枝条上的一个个节点象征人生旅途中的一次次挫折;钩状刺告诫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直刺告诫我们要放眼未来。”小华轻抚着凸枣树,若有所思。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根据你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试题材料借小华旅游这一生活情境,引出凸枣树这一自然现象,并借助当地导游的话,引发我们的人生思考。

【题干分析】

材料近似于中华文化常以竹喻人、以松喻人,在南非主要民族祖鲁人的传统中,凸枣树同样有着重要的文化涵义。凸枣树弯曲的枝条就像人的一生,就像我们的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总会遇到曲曲折折。所以,枝条上的每一个节点就好比人生遭逢的每一次转折,而那上下分开的两根刺则引导着人们选择:勾刺象征不要忘记过去,直刺代表放眼未来。不忘过去,因为过去是我们的历史,是我们走过的路,是我们的经验和教训。所以,若是选择勾刺,是在告诉我们应该珍惜过去,感恩过去,从过去中吸取教训,汲取经验,做好走向未来的准备。放眼未来,是因为未来是我们的期望和希望,是我们的憧憬和追求。所以,若选择直刺,就是告诫我们应该积极向前看,坚定信心,勇往直前,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于是在一勾一直间谋定后动,方能做出慎重的人生抉择。

根据试题引导语中的“联想和思考"可知,试题是要求我们从凸枣树的寓意出发,由此展开对人生的思考。对此,要注意写作时不要泛泛而谈,而是最好能找好一个主题重点展开。比如,从纸条起伏象征的人生起伏这一点展开,可由此引发如何对待人生的顺境与逆境的思考,并可说明我们应当在顺境不骄、逆境不馁的人生思考。若选抓住凸枣树节点象征逆境这一点,则可重点思考我们应当如何对待或克服人生中的逆境的问题,比如可说应当积极乐观,或直面困难等。而对于勾刺和直刺的对比思考,可针对思过去创未来,踏实走好现在这一人生启示进行生发拓展。

【立意提取】

1.人生总有顺逆境,胜不骄败不馁方成王道。

2.彩虹总在风雨后,勇闯逆境别有天地。

3.做好“现在”,不负过去,赢得未来。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1海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海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俄国文学界提出普希金诗作具有民族性这一说法。这一说法是就普希金诗作体现的地方特色而言的。此后,“民族性"这一概念流传开来,广为评论界所用。

别林斯基说,民族性是“民族特性的烙印,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的标记”。文学的民族性强调每个民族的文学都应该表现本民族的意识,都要具有独特而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性体现在每个民族的生活中和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别林斯基高度赞扬普希金诗作的民族性,正是因为普希金的诗作反映了俄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精神世界。

文学的民族性要求作品真实地表现民族的实际生活状况,揭示其中的各种关系。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如果生活描绘是忠实的,那(作品)也必然是民族的。"果戈理的作品因具有真实性而散发出浓郁的民族气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也描写了俄国的社会生活,但缺乏真实性,因而不能被视为真正的民族文学。别林斯基强调民族文学要具有真实性,这一观点显然与现实主义文学的主张一致。甚至可以说,提倡文学的民族性,就是在提倡现实主义文学。

别林斯基认为,要使民族文学具有真实性,就要把独特的民族精神渗入作品的形象塑造之中,使整个作品都渗透着民族的思想和感情,生动具体地表现民族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素质。别林斯基说:“无论诗人从哪一个世界提取他的创作内容,无论他(笔下)的主人公们属于哪一个国家,诗人永远是自己民族精神的代表,以自己民族的眼睛观察事物并按下她的印记。”可见,反映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正是民族文学的本质要求。

文学的民族性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作品要有独创性。没有独创性,就没有艺术。对于民族文学而言,没有独创性,就没有民族性。在论及独创性时,别林斯基往往将其与“民族的"“纯俄国的”联系起来,来证明他的侧重点是富含社会内容的风土人情、伦理观念、宗教信仰、自然景物等。文学作品中的风俗、风景是民族传统和民族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因此,独创性是民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审美习惯。如果作家忽视了这一点,他的作品中的形象、画面就会黯然失色,他的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会大大降低。

(摘编自胡经之、王岳川《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材料二: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有理由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性建构问题给予格外关注。那么,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和把握“文学民族性"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呢?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事物都有自己具体的内容和形式,其中内容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而形式是受内容制约并为内容服务的。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文学民族性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而且要看到文学民族性的核心和灵魂是文学内容的民族性。文学内容的民族性自然会由于内容的千差万别而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形态,但其共同的基本要素是贯串于文学作品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才是文学民族性的核心与灵魂。

我们所说的“民族精神”“民族意识"必须接受现代精神的洗礼,必须充分吸收全人类先进文化的养分,必须既能维护本民族的权益,又能充分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如果考虑到中华民族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梦想就是奋发图强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把“民族精神"“民族意识”这类抽象的短语置换为一个内容实实在在的短语,即“中华民族奋发图强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思想、情感、生活和斗争"。可以说,作家作为民族良知的守护者,理应抱有崇高的民族使命感、责任感,怀着博大的仁爱之心、悲悯之心,时刻关注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关注同胞的生活和斗争。我们相信,只要作家做到这一点,不论他写什么,他的作品都必定是具有民族精神的,都必定是民族的。

强调文学内容的民族性是文学民族性的核心和灵魂,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视文学形式的民族化建构。第一,我们应该看到,某些外来文学形式完全可以被用于表现中国的民族精神,并在这种表现过程中逐渐被中国化。例如,新时期之初王蒙创作的《春之声》等小说就采用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你能据此否定这些小说所具有的民族性吗?第二,文学形式的民族化建构当然要继承民族传统,但是传统不是固化不变的。“五四"新文学兴起以后,由于大量地借鉴和吸收了外来的文学形式,中国文学已形成具有世界视野的新传统,这种新传统同样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第三,文学民族性的形式不是单一的。“京派”作家创作的抒情写意小说,张爱玲创作的雅俗兼备的“传奇"小说,老舍创作的表现和批判市民社会的“京味”十足的小说,其形式都可以说是民族性的。

(摘编自张俊才《正确理解和把握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