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1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1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1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2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1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3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1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4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1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1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文学类文本阅读

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地有些醉意了!

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又都摆列的那么好看,果皮上的白霜一点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①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况且,他们还会唱呢!他们精心地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给苹果葡萄的静丽配上音乐,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

同时,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裹着细沙与糖蜜在路旁唰啦唰啦地炒着,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大酒缸"门外,雪白的葱白正拌炒着肥嫩的羊肉:一碗酒,四两肉,有两三毛钱就可以混个醉饱。高粱红的河蟹,用席篓装着,沿街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到正阳楼去用小小的木槌,②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

同时,在街上的“香艳的”果摊中间,还有多少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地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这雕塑的小品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心中种下美的种子

同时,以花为粮的丰台开始一挑一挑地往城里运送叶齐芭大的秋菊,而公园中的花匠,与爱美的艺菊家也准备给他们费了半年多的苦心与劳力所养成的奇葩异种开“菊展"。北平的菊种之多,式样之奇,足以甲天下。

同时,像春花一般骄傲与俊美的青年学生,从清华园,从出产莲花白酒的海甸,从东南西北城,到北海去划船;荷花久已残败,可是荷叶还给小船上的男女身上染上一些清香。

同时,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祁老太爷的生日是八月十三。口中不说,老人的心里却盼望着这一天将与往年的这一天同样的热闹。每年,过了生日便紧跟着过节,即使他正有点小小的不舒服,他也必定挣扎着表示出欢喜与兴奋。在六十岁以后,生日与秋节的联合祝贺几乎成为他的宗教仪式--在这天,③他须穿出最心爱的衣服;他须在事前预备好许多小红纸包,包好最近铸出的银角子,分给向他祝寿的小儿:他须极和善的询问亲友们的生活近况,而后按照着他的生活经验逐一地给予鼓励或规劝;他须留神观察,教每一位客人都吃饱,并且捡出他所不大喜欢的瓜果或点心给儿童们拿了走。他是老寿星,所以必须作到老寿星所应有的一切慈善,客气,宽大,好免得教客人们因有所不满而暗中抱怨,以致损了他的寿数。生日一过,他感到疲乏;虽然还表示出他很关心大家怎样过中秋节,而心中却只把它作为生日的尾声,过不过并不太紧要,因为生日是他自己的,过节是大家的事;这一家子,连人口带产业,都是他创造出来的,他理应有点自私。

今年,他由生日的前十天,已经在夜间睡得不甚安逸了。他心中很明白,有日本人占据着北平,他实在不应该盼望过生日与过节能和往年一样的热闹。虽然如此,他可是不愿意就轻易地放弃了希望。钱默吟不是被日本宪兵捉去,至今还没有消息么?谁知道能再活几天呢!那么能够活着,还不是一件喜事吗?为什么不快快活活地过一次生日呢?这么一想,他不但希望过生日,而且切盼这一次要比过去的任何一次-不管可能与否-更加倍的热闹!说不定,这也许就是末一次了哇!况且,④他准知道自己没有得罪过日本人,难道日本人——不管怎样不讲理——还不准一个老实人庆一庆七十五的寿日吗?

他决定到街上去看看。到了街上,他没有闻到果子的香味,没有遇到几个手中提着或肩上担着礼物的人,没有看见多少中秋月饼。他本来走得很慢,现在完全走不上来了。他想得到,城里没有果品,是因为,城外不平安,东西都进不了城。他也知道,月饼的稀少是大家不敢过节的表示。他忽然觉得浑身有些发冷。现在,他看明白,④日本已经不许他过节过生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两段写太平年月北平中秋前后的水果,从视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来写水果的品种、色彩与形状,“果赞”的内容特别有生活情味。

B.文中“所以必须作到老寿星所应有的一切慈善",这里的“慈善”与《包身工》“有几个‘慈祥’的老板"中“慈祥”都用了反语修辞手法。

C.祁老太爷在生日仪式闹过之后会有疲乏之感,他把中秋节作为自己生日的尾声,觉得过不过节日不太重要,生日是自己的,节日是大家的。

D.祁老太爷到街上游走,没闻到果子的香,也没看见多少中秋月饼,这与城外不平安、东西都运不进城里来有关,其实也是日本入侵后的结果。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写果贩都是艺术家,这艺术家的特质从立体图案画与有腔调的“果赞"便可知。

B.句子②细节描写精妙,“毛茸茸”写蟹局部形态,“轻轻敲裂"写人们享受蟹的惬意。

C.句子③连续用“他须”句式,突出祁老太爷昔日过生日时的欣喜、和善、客气与宽大。

D.句子④从“没有得罪过日本人"而被允许过生日到“不许”,突出日本人的反复无常。

8.祁老太爷在准备过七十五岁寿日时,先有盼望心理,后产生了明显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4分)

9.本文与孙犁的《荷花淀》开篇都用大量笔墨写当地的风物人情等,其用意有相同处,也有不同点,请简要概括。(6分)

江西省新余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4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最高处的雪原

卢一萍

自去年九月中旬以来,风雪就没有停止过。天空里的一切都被冻住了。大风没日没夜地吼叫,它们像是找到了施展淫威的对象,把四处的雪推涌着,堆积在边防连驻扎的高地下,要把这个身处雪山孤岛的连队递到更深的绝望之中。

半夜里,忽斤到“噬嘎嘎"一声响,大风把马棚掀翻了,十一匹军马受了惊,向着黑夜中的雪原狂鼻而去。负责饲养战马的阿廷芳掀掉盖在身上的羊皮大衣,飞奔到马厩门口,但他已看不见马的踪影,连马蹄声也被风声吞没了。他披着一身风雪到了连部,向连长报告后,便要出去找马。

“这样大的风雪,你现在出去,无疑是送死。”连长让他等到天亮后再说。“可那是连里的军马。"

“这个我知道……你要小心一点。”连长拍了一下他的肩膀,知道几个月来干硬的牛肉干已经让他难以下咽,就把几把炒玉米装进了他的衣袋里。阿廷芳拉出那匹供自己放牧时骑乘的、因拴在拴马桩上而没跑掉的雪青马,向茫茫雪原走去。

无边无际的白色,单调而冷漠的风暴,构成地狱一样的死亡地带,谁也休想走出去,谁也难以摆脱它.一人、一马,在齐腰深的雷地里蠕动着,那么孤章、渺小,像花茫宇宙间的两粒里尘。

阿廷芳不知道自己走了多久,也不知道自己走了多少路,他没有感觉自己已在雪原中跋涉了两天。自出发以来,就是那种晦暗的天光,现在仍然是。它一直压在他的头上,使他感到了一种可怕的眩举,他漏望倒下去,长睡不醒。但他马上明白,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想法,是对大自然的蔑视——让大自然如此轻易地就证实了生命的有限。他想疆走绝望的阴影,想赶走那无边的恐惧,但两者牢牢地攫住了他的心。

这时,他看到了前面雪地里的一点红色,像火苗一样跳动着。那是一绺枣红色的马鬃。

一匹枣红马的尸体露了出来。那是连队的军马。训练有素的战马,无论是被敌人射杀,还是老死或病死征途,例下时都会把头朝着前进的方向,为骑手留下路标。按照骑兵的习惯,他割下一蜡马紫,放进怀里,向战马行了一个军礼。阿廷芳想沿着来红马指引的方向寻找下去,但他已迈不开脚步。他掏出一把牛肉干,放进霄里,但他感到自己连咀嚼的力气也没有了。他只想呕吐,最后不得不把肉干吐出来,良久,他像突然记起了什么似的,把手伸进衣兜里,摸出几粒炒玉米,放在掌心,他从那玉米的香气和金黄的色泽中感到了世界的富足和完美。可怜的雪青马病人似的喘息着,一天下来,除了啃些冰雪,什么也没有吃.闻到玉米的香味,雪青马的身体竞刷烈地颤抖起来,它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卷进嘴里。

第三天,他怀里已揣了五绺马黎,他感到这五继马黎是五位兄弟留给他的遗物,沉重得难以负担。他本可以返回连队的,但他没有那么做。他顺着死马指引的方向继续寻找马群,他坚信失踪的、幸存的马群就在前方。

阿廷芳看了一眼雪青马,雪青马也看着他。他把手伸进口袋,搜寻着可能藏在衣缝里的玉米粒子。他终于摸到了三粒。仅有的三粒。他那么入神地、长久地看着它们,好像整个世界就只刺了那三粒玉米。

阿廷芳取出一粒来,放进口袋里,把另外两粒在手中握了握。他听见马的肚子发出了那种骇人的盏鸣声,他咽了两口唾沫,仲开手掌,把两粒玉米递到马嘴跟前。雪青马望了望主人手中的玉米粒,禽动几下鼻子,闻了闻,偏过头去。阿廷芳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抱住马脖子痛哭起来。最后,他抽泣着再次把那两粒玉米递到马的嘴边。

那两粒玉米在手里握得久了,被手上的温度浸润了,在白亮的天光里,显现出一种特珠的金色。它们靠在一起,像两件至美的绝世珍宝。雪青马又抬头望了望主人,迟缓地张开嘴,用舌头慢慢卷进那两粒玉米。

阿廷芳像得了安慰似的,破啼笑了。

第四天中午,阿廷芳终于在一条山沟里找到了幸存的六匹军马。他激动地在心里说:“可把你们找到了……"天地突然旋转起来,他轻轻地叹息了一声,从马上裁下来,飘在雪地里,失去了知觉。也就在这里,雪青马的前腿也猛地跪下,然后倒在了他的身边。

不知过了多久,他的手感到了一点温热。待他慢慢睁开眼睛,才发现是雪青马在用舌头舔他的手,它在用生命残存的一点热度,温暖着他,使他那只裸露在零下四十多度气温中的手没有冻坏。

眼泪无声地从他脸上滑落。

他挣扎了半天,终于站立起来。但当他去拉雪青马时,雪青马已站不起来了,它用无神的眼睛最后看了主人一眼,把头埋进了积雪里。

他慢慢地號下去,抚摸着雪青马冰凉的身体,然后站起来,割下一绺马繁,放进自己怀里。他虽然已没有多少力气,但还是用冰雪掩埋了雪青马的尸体。他把那粒五米从衣袋里摸出来,放在雪青马的坟冢上。

作为祭品,它应是最丰厚的了。

阿廷芳把剩下的几匹马赶到一起。他心中充满了忧虑,不知道自己能否把它们赶回去。他想积蓄些力气,肉干嚼得他满口是血,但他还是尽力往下咽着。然后,他爬上一匹最健壮的马,赶着马匹往回走。

马群识途,它们帮他找到了返回连队的路。他赶着马群走了两天后,再也支持不住,从马背上掉了下来,他恐表地想:“我究了,唉,这回是美的,完了……我连马都骑不住了……”

好在离驻地已经不远。他躺在雪地里,把那匹马的缝绳拴在自己腰上,以防自己再也抓不住它。然后,他贪些地晴食起地上的冰雪来。只有冰雪能够充饥,能给他一点力气了,他的脸早已麻木,嘴不件地往外渗血,但他还在啃食着……最后,他扶着马硬撑起身子,爬到了马背上。他觉得自己搭在马背上的身子如一条空空的袋子,灵魂、血内全都漏光了。

雪山缓缓地移动着,最高处的雪原仍然那么广阔。

他的一只手死死地抓着马缝,另一只手却摊开了,那只手努力地想抓住什么,但除了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的严寒,他什名也没有抓住。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出寻找军马时,连长把几把炒玉米装进了阿廷芳的衣袋里,这既体现了连长的关心,也暗示了连队长久与外界隔绝造成的粮食匮乏。

B.找马途中阿廷芳渴望倒下,长睡不醒,心中充满绝望,这说明他对于找到走失的战马缺乏信心,体现了其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C.最后那粒玉米成为牺牲的雪青马最丰厚的祭品,因为那粒玉米是阿廷芳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把它当成生存的希望保留下来的。

D.赶着马群回连队的途中,阿廷芳从马上掉下来后啃食冰雪充饥,最后又爬到马背上,这种坚韧和顽强是他能够完成任务的重要原因。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廷芳由看到“红色",到认出马鬃,再到发现枣红马的尸体,笔墨虽然俭省,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一环。

B.小说对阿廷芳手里的那两粒玉米进行了特写,“显现出一种特殊的金色”,既有特定环境的影响,也有人物情感的渗透。

C.小说中雪有多重作用,风雪掀翻马棚导致马群走失是故事的缘起,而掩埋雪青马的冰雪则是品性高洁的象征。

D.“最高处的雪原仍然那么广阔"一句,实写高原的同时,也暗寓了阿廷芳为代表的边防军人所筑就的精神高地。

8.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结尾处阿廷芳“那只手努力地想抓住什么”的理解。(4分)

9.小说借雪青马的行为动作来表现军人阿廷芳,请指出三处这样的描写并简要分析。(6分)

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旷野的呼喊

萧红

风撒欢了。

在旷野,在远方,在看也看不见的地方,在听也听不清的地方,人声,狗叫声,嘈嘈杂杂地喧哗了起来,屋顶的草被拔脱,墙囤头上的泥土在翻花。而那些被大风撕得一条条的零乱的纸片,刮在橡头上时,却呜呜地也像赋着生命似的叫喊。

“这刮的是什么风啊!这还叫风了吗!"

陈公公的儿子,出去已经两天了,第三天就是这刮大风的天气。

“这小子到底是干什么去了啦?纳闷……这种事真纳闷……”于是又带着沉吟和失望的口气,“纳闷!"

“①他真随了义勇队了吗?纳闷!明年一开春,就是这时候,就要给他娶媳妇了,若今年收成好,上秋也可以娶过来呀!当了义勇队,打日本……唉唉,总是年轻人哪……”当他看到村头庙堂的大旗杆,仍旧挺直地站在大风里的时候,他就向着旗杆的方向骂了一句:“小鬼子……"而后他把全身的筋肉抖擞一下。他所想的,他觉得都是使他生气,尤其是那旗杆,因为插着一对旗杆的庙堂,驻着新近才开来的日本兵。

陈姑妈从昨天晚上就知道陈公公开始不耐烦。他们的儿子前天一出去就没回来,不是当了土匪,就是当了义勇军,也许是就当了义勇军,陈公公记得清清楚楚的,那孩子从去年冬天就说做棉裤要做厚一点,还让他的母亲把四耳帽子换上两块新皮子。他说:

“要干,拍拍屁股就去干,弄得利利索索的。”

陈公公就为着这话问过他:

“你要干什么呢?"

“爹!你想想要干什么去!”儿子说的只是这一句。

陈公公正在想着儿子那句话,他的脸上打来了一根鸡毛。他顺手就把它扔在风里边。看起来那鸡毛简直是被风夺走的,并不像他把它丢开的。因它一离开手边,要想抓也抓不住,要想看也看不见,好像它早已决定了方向就等着奔去的样子。

他又接着想,同时望着西方,他把脚跟抬起来,把全身的力量都站在他的脚尖上,并不是他知道他的儿子在西方或是要从西方来,而是西方有一条大路可以通到城里。

旷野、远方,大平原上、看也看不见的地方,听也听不清的地方,狗叫声、人声、风声、土地声、山林声.一切喧哗,一切好像落在火焰里的那种暴乱,在黄昏的晚霞之后,完全停息了。

陈公公的儿子回来了,身上背着一堆野鸡。

“你到底跑出去干什么去了呢?"

②陈公公充满着庄严而胆小的情绪等待儿子的回答。他最怕的是儿子说出他加入了义勇队,而又怕他儿子不向他说老实话。所以已经来到喉咙的咳嗽也被他压下去了,他抑止着可能抑止的从他自己发出的任何声音。三天以来的苦闷的急躁,他觉得比活了半辈子还长。平常他就怕他早死.因为早死,使他不得兴家立业,不得看见他的儿孙的繁荣。

“爹,我不是打回一对野鸡来么!跑出去100多里……”儿子回答他的,偏偏是欺骗了他。

陈公公的儿子没有去打猎,没有加入义勇队。那一对野鸡是用了三天的工钱在松花江的北沿铁道旁买的。他给日本修铁道,预备偷着拔出铁道钉子来,弄翻了火车这个企图,他仍是秘密的。在梦中他也像看见了日本兵的子弹车和食品车。

“这虽然不是当的义勇军,可是干的事情不也是对着小日本吗?洋酒、食子肉(罐头),我是没看见,只有听说,说上次让他们弄翻了车,就是义勇军派人弄的。东西不是通通被义勇军得去了吗……就不说吃,③用脚踢着玩吧,也开心。"

陈公公的儿子翻了一个身,他擦一擦手掌。白天他是这样想的,夜里他也就这样想着就睡了。

第二天,他的儿子照着前回的例子,又是没声响的就走了。

第七天,儿子又回来了,这回并不带着野鸡,而带着一条号码:381号。

“大叔,你儿子听说修了铁道吗?”

陈公公一听,立刻向问他的小猪倌摆着手。

“是真的。连号单都有:381。一天五角多钱呢!"

陈公公也不一定怎么爱钱,只要儿子没有加入义勇军,他就放心了。不但没有加入义勇军反而拿钱回来,几次他一见到儿子放在他手里的崭新的纸票,他立刻想到381号。再一想,又一定想到那天大风停了的晚上,儿子背回来的那一堆野鸡。

陈公公讨厌的大风又来了,从房顶上,从枯树上来的,从西南大道上来的,而这些都不对,说不定从哪儿来。浩浩荡荡地,滚滚旋旋地,使一切都吼叫起来,而那些吼叫又淹灭在大风里。

住在前村卖豆腐的老李来了,因为是顶着风,老李跑了满身是汗。他喊着陈公公:“我有点事,我告……告诉你……修铁道的抓了300多……你们那孩子……”

“为着啥事抓的?"

“弄翻了日本人的火车罢了!”

陈公公一听说儿子被抓了,当天的夜里就非向着西南大道上跑不可。那天的风是连夜刮着,到处都是黑滚滚的,分不出天和地,分不出东南西北。陈公公打开了小钱柜,带了所有儿子修铁道赚来的钱。

就是这样黑滚滚的夜,陈公公离开了他的家,向着西南大道向着儿子的方向,④向着连他自己也辨不清的远方旷野里跑去。他凶狂地呼喊着,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叫的是什么……

1939年1月30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风刮起的时候,陈公公对不辞而别、两天未归的儿子十分担忧,儿子音信全无所带来苦闷的急躁,让他觉得比活了半辈子还长。

B.陈公公的儿子跑去给日本人修铁路,为的是赚钱养家,可刚开始的时候,他怕父亲不高兴,就欺骗父亲说,自己是跑出去打猎去了。

C.儿子被抓走,丈夫为寻找儿子离家外出,家中只剩了陈姑妈一人,小说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表达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伤害。

D.小说以“父亲对儿子的担忧和寻找"以及“儿子弄翻日本人的火车最后被抓”的“双重叙事"结构,来表现一个乡村家庭的抗战。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他真随了义勇队了吗”,句意的不确定,恰好表达了陈公公对儿子安危的担忧。

B.句子②中“庄严而胆小的情绪"表达陈公公复杂的心理,他极力反对儿子加入抗日义勇队。

C.句子③中的“开心”是儿子在给予日本兵重大损失后的一种心理状态,是抗日的一种方式。

D.句子④中陈公公向着“自己也辨不清的远方"跑去,是疼爱儿子几近失去理智的表现。

8.贯穿小说始终的“风”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痛恨·恐惧·抗争。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父爱。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西省上饶市六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两个人的历史

余华

一九三○年八月,一个名叫谭博的男孩和一个名叫兰花的女孩,共同坐在阳光无法照耀的台阶上。作为少爷的谭博和作为女佣女儿的兰花,时常这样坐在一起他们的身后总是飘扬着太太的嘟哝声,女佣在这重复的声响里来回走动。

两个孩子坐在一起悄悄谈论着他们的梦。

八岁的谭博时常在梦中为尿所折磨,他在梦中为他布置的场景里四处寻找便桶,他在自己朝南的厢房里焦急不安。现实里安放在床前的便桶在梦里不翼而飞。无休止的寻找使梦中的谭博痛苦不堪。

“你呢"

男孩的询问充满热情,显然他希望女孩也拥有同样的梦中经历

然而女孩面对这样的询问却表现了极大的害臊,她双手捂住眼睛。

“你是不是也这样”

男孩继续问。

他们的眼前是一条幽深的胡同,两旁的高墙由青砖砌成。①并不久远的岁月已使砖缝里生出羞羞答答的青草,风使它们悄然摆动。

“你说。"

男孩开始咄咄逼人。

女孩满脸羞红,她垂头叙述了与他近似的梦中情景。她在梦中同样为尿所折磨,同样四处寻找便桶。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七岁的谭博已经不再和十六岁的兰花坐在门前的石阶上。那时候谭博穿着黑色的学生装,手里拿着鲁迅的小说和胡适的诗。而兰花则继承了母业,她穿着碎花褂子在太太的唠叨声里来回走动。

谭博十七岁的身躯里青春激荡,他有时会突然拦住兰花,眉飞色舞地向她宣讲一些进步的道理。那时候兰花总是低头不语,毕竟已不是两小无猜的时候。或者兰花开始重视起谭博的少爷地位。然而沉浸在平等互爱精神里的谭博,很难意识到这种距离正在悄悄成立。

在这年十一月的最后一天里,兰花与往常一样用抹布擦洗着那些朱红色的家具。谭博坐在窗前阅读泰戈尔有关飞鸟的诗句。兰花擦着家具时尽力消灭声响,②她偶尔朝谭博望去的眼神有些抖动。她希望现存的宁静不会遭受破坏。然而阅读总会带来疲倦,当谭博合上书,他必然要说话了。

在他十七岁的日子里,他几乎常常梦见自己坐上了一艘海轮,在浪涛里颠簸不止。一种渴望出门的欲望在他清醒的时候也异常强烈。

现在他开始向她叙述自己近来时常在梦中出现的躁动不安。

“我想去延安。”他告诉她。

她迷茫地望着他,显而易见,“延安"二字带给她的只能是一片空白。

他并不打算让她更多地明白一些什么,他现在需要知道的是她近来梦中的情景。这个习惯是从一九三○年八月延伸过来的。

她告诉他近来她也有类似的梦。不同的是她没有置身海轮中,而是坐在了由四人抬起的轿子里,她脚上穿着颜色漂亮的布鞋。

他听完微微一笑,说:

“你的梦和我的梦不一样。”

“你是想着要出嫁。"

那时候日本人已经占领了他们居住的城市。

一九五○年四月,作为解放军某文工团团长的谭博,腰间系着皮带,腿上打着绑腿,回到了他那一别就是十年的家中。此刻全国已经解放,谭博在转业之前回家探视。

那时候兰花依然居住在他的家中,只是不再是他母亲的女佣,而开始独立地享受起自己的生活。谭博家中的两间房屋已划给兰花所拥有。

谭博英姿勃发走入家中的情景,给兰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兰花已经儿女成堆,她已经丧失了昔日的苗条,粗壮的腰扭动时抹杀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

在此之前,兰花曾梦见谭博回家的情景,居然和现实中谭博回来的情景一模一样。因此在某一日中午,兰花告诉了谭博她梦中的情景。

“你就是这样回来的。”兰花说。

兰花不再如过去那样羞羞答答,毕竟已是儿女成堆的母亲了。她在叙说梦中的情景时,丝毫没有含情脉脉的意思,③仿佛在叙说一只碗放在厨房的地上,语气十分平常。

谭博听后也回想起了他在回家路上的某个梦,梦中有兰花出现,但兰花依然是少女时期的形象。

“我也梦见过你。"谭博说。

他看到此刻变得十分粗壮的兰花,不愿费舌去叙说她昔日的美丽。有关兰花的梦,在谭博那里将永远地销声匿迹。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垂头丧气的谭博以反革命分子的身份回到家中。母亲已经去世,他是来料理后事的。

此刻兰花的儿女基本上已经长大成人。当谭博走入家中时,兰花正在洗塑料布,以此挣钱糊口。

谭博身穿破烂的黑棉袄在兰花身旁经过时,略略站住了一会儿,④向兰花胆战心惊地笑了笑。

兰花看到他后轻轻“哦”了一声。

于是他才放心地朝自己屋内走去。过了一会儿,兰花敲响了他的屋门,然后问他:

“有什么事需要我"

谭博看着屋内还算整齐的摆设,不知该说些什么。

母亲去世的消息是兰花设法通知他的。

这一次,两人无梦可谈。

一九八五年十月,已经离休回家的谭博,终日坐在院内晒着太阳。还是秋天的时候,他就怕冷了。

兰花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可她依然十分健壮,现在是一堆孙儿孙女围困她了。她在他们之间长久周旋,丝毫不觉疲倦,同时在屋里进进出出,干着家务活。

后来她将一盆衣服搬到水泥板上,开始洗涮衣服。

谭博眯缝着眼睛,看着她的手臂如何有力地摆动。在一片“刷刷”声里,他忧心忡忡地告诉兰花:

他近来时常梦见自己走在桥上时,桥突然塌了;走在房屋旁时,上面的瓦片奔着他脑袋飞来。

兰花听了没有作声,依然洗着衣服。

谭博问:

“你有这样的梦吗"

“我没有。”

兰花摇摇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930年,八岁的谭博向七岁的兰花诉说自己在梦中寻找便桶的经历,此时的梦,是青涩纯洁的。谭博把兰花当成可以倾诉秘密的朋友,兰花亦然。

B.1939年,谭博经常梦见自己坐在颠簸的海轮上,他想前往延安,并希望兰花可以和自己一起走、而兰花则诉说了自己上花轿结婚的梦。

C.1950年,谭博归来,雄姿英发,而此时兰花早已嫁为人妇。兰花向谭博诉说了自己的梦,谭博却发现兰花已被生活磨平了棱角,不复当年的光彩。

D.1972年,谭博落魄,回家处理母亲的丧事;兰花则忙于生计,在底层挣扎。两人已无梦可谈,说明两个人渐行渐远,已经没有共同的话题。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羞羞答答"运用拟人的手法,侧面体现了兰花被谭博问及梦境时的害羞与窘迫。

B.句子②中兰花望向谭博的眼神“有些抖动”,是因为兰花意识到了他们之间的差距,产生了担忧的情绪。

C.句子③中兰花叙说梦境时已褪去了少女的羞涩,“仿佛在叙说一只碗放在地上",表现出兰花此时内心的平静。

D.句子④中“胆战心惊地笑了笑”,主要采用了神态描写的手法,表现谭博因自身落魄的处境而自卑,不敢直面兰花。

8.请根据小说内容,分析谭博的人物形象(5分)

9.余华曾在采访中坦言:“小说能够让你理解人类的灵魂,也能引导你理解社会的机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年盆

戴智生

箍桶佬不多见了。箍桶佬就是箍桶匠,木匠的一种,抑或叫小木匠,现在统称师傅。箍桶佬制作圆木家具为主,如米桶、锅盖、水桶、火桶、脚盆等。他们居家做手艺,也会挑着工具走村串户,一路吆喝:“箍桶噢——”

郑坊老街有个郑师傅,一直坚守老本行。他是原住民,年龄六十三岁,一米五的个头,秃顶。或许年纪大了,郑师傅早挑不动担子,一件专用工具、两只脚的板凳刨就压得肩膀痛。当然,现在走遍城乡也揽不到生意。郑师傅在自家住房的过道上隔出个小作坊,每天几乎都是重复加工一件东西——小饭甑。

越来越多的人对饮食有讲究,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三高"老人,据说捞米蒸饭可以减少糖分,更主要的是木甑蒸熟的米饭有股特殊的味道,颗粒分明,食之又软又香,口感极佳,还能吃出儿时记忆。

郑师傅加工小饭甑,批发兼零售,到底品种单一,销售有限。郑师傅不是不会做其他家什,只要是圆木器具他都在行,他十五岁学艺,吃过苦的,“三年徒弟,一年打杂”,而留在师傅家打杂一定是手艺学得好的。正因为手艺好,郑师傅早年很吃香,当时周边人家嫁女,必请郑师傅加工马桶、脚盆和水桶。那是嫁妆三宝,实用,有寓意。马桶美名子孙宝,寓意早生贵子;脚盆美名聚富宝,寓意健康富足;水桶美名财势宝,寓意事业有成。

也好在郑师傅有这门手艺,娶妻生子,不仅能解决温饱,还置办了家业。如凭他的相貌,又无一技之长,断然讨不上老婆。

郑师傅有俩儿,遗传了他的基因,却没有一个肯跟他学手艺。大儿三十三,小儿也三十虚岁,都没成家,这是相当头疼的事情。俩儿在县城打工,一年回来一回,过年。

说起来郑坊确实有点偏,夸张点说是穷乡僻壤。但这里是古镇,历史上有过辉煌。明万历年间,当地人以毛竹为原料,发明制造闻名的“连史纸",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国家,清朝鼎盛时期,手工槽坊遍布各个村落,郑坊傍水,是纸品的集散地,商贾云集,店肆林立。光阴荏苒,郑坊老街不再喧闹,遗存的老房子也相当陈旧了。

郑师傅住的就是老房子,以前大户人家的大宅院,粉墙黛瓦,高大的马头墙,主宅前后两进,四个天井,雕梁画栋,禽兽雀替,可见当年豪华气派。当然,如今大宅院是四五户人家合住,姓氏各异。郑师傅名下是人家转手的前堂西厢房,隔出两间住人,另有一间耳房当厨房。

老街还有许多古迹,民居、商铺、书院、万寿宫等,引来不少游客探古寻幽,无奈数百年风雨侵蚀,有些古建筑墙面斑驳,石柱门岩剥落,镂空窗棂摇摇欲坠,令人惋惜。古建筑群里,间或有几栋半旧的水泥楼杂在其中,画面极不协调,也令人目不忍睹。

郑师傅的小作坊倒是招惹好奇的游客,你走进去,他会停下手中的活,递他一根烟,他接住,如你感兴趣,他会讲老街的历史、“连史纸”的兴衰。郑师傅察言观色,来人兴致索然,他立即收住话,随手抓把扫帚,把四溅的刨花和木屑扫成堆。

乡镇正在大力打造特色景点,郑坊老街要恢复古貌。老房子修旧如旧,水泥楼房装饰仿古门面,两边的墙砌上骑马墙形状的墙顶。

郑氏祠堂修缮,是本家族自发的,众人捐款。郑师傅很愿意出这个钱,表现积极,不得不说这里也有他的私心。

祠堂首先是祭拜先祖的场地,祭祀必备祭品。记得小时候,大年三十那一天,爷爷把三牲(猪头、鸡和鱼)盛在木盆里,喊他一起抬去祠堂。爷孙抬祭品是这里的习俗,有潜移默化的传承作用。祠堂人来人往,都是族人,做法一样,把祭品献在祖先的画像前,磕头跪拜、礼毕。

仪式虽简,但很虔诚。爷爷装盆前,一定净手掸衣,祭品摆放整齐,那盛三牲的木盆是专用器具,名称年盆。

郑师傅学徒时知道,制作年盆也很讲究,这是他行当里的规矩。首先是取材,树兜做料,其次形状,盆体椭圆,提手枝叶状。这些元素组构,含义不言而喻——根基、团圆、开枝散叶。

凭着记忆和技巧,郑师傅精心制作了一只年盆,当样品,摆放在小作坊的显眼处。

始料不及的是,郑师傅清明节前加工的年盆,过了中秋,过了冬至,莫说没人求购,问都没人问一声。

大儿提前回来过年,郑师傅忍不住把自己的郁闷说给儿子听。大儿冷淡地说:“你那些老观念早过时了。"郑师傅不爱听:“什么老观念新观念,你们好的不学,要把老本忘光了。”父子向来说不到一块,郑师傅一气之下,把年盆捐给了老街民俗博物馆。

民俗博物馆刚成立,收集了不少生产、生活器具,犁耙、水车、石磨、簸箕、蓑衣、坛坛罐罐,以及篾匠、铁匠的工具等,大小都是老物件,唯这只年盆是崭新的。

(选自《金山》2023年7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箍桶不仅是郑师傅成家立业、养家糊口的职业,也是对一种传统手艺的坚守与传承,更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B.郑师傅热爱制作圆形木器家具,因为圆木家具样式单一,制作简单,还寄寓着人们对“圆满"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C.郑坊老街虽然偏僻,但毕竟是历史上有过辉煌的古镇,还有许多遗存的古迹,这自然也就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D.郑师傅手艺虽好,却没人愿意传承,就是两个儿子也不愿意跟他学手艺,大儿子还批评郑师傅跟不上时代发展。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部分具体介绍了箍桶匠的职业和产品的特点,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主人公郑师傅的出场做铺垫。

B.小说对老街遗存的古迹的介绍,尤其是对郑师傅住宿建筑的布局、风格的描写,给读者以社会发展变化的沧桑之感。

C.小说中对祠堂祭拜先祖仪式的描写细致,净手掸衣、祭品摆放等无不透露了子孙祭祀时的庄重与虔诚,也反映出迷信思想。

D.小说在叙述郑师傅当今的遭遇时插入了过去情况的介绍,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又拓展了主题宽度和深度,引人思考。

8.小说最后为什么强调“大小都是老物件,唯这只年盆是崭新的”,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同学们提出一组关键词:木工·手艺·民俗。请围

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江西省鹰潭贵溪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新高考模拟检测五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痴人戴进

胡烟

明朝工匠戴进在偶然看到那一幕的时候惊呆了。刹那间,愤怒的情绪、绝望的情绪,夹杂着悔恨、不解、委屈,扭结在一起,像夏日的狂风骤雨般径直朝头顶砸来,进而觉得脚跟不稳。戴进之所以会有这样地动山摇的反应,缘于对一项技艺的痴迷。

作为银匠,戴进的手艺是远近闻名的。他手下的人物、虫鱼、花鸟、钗钏,工细巧致,形态殊特。作为著名画师戴景祥的儿子,戴进天生具有极强的造型能力。据明代《金陵琐事》记:永乐初年,戴进大约十七岁,随父亲进京,在城门口四处张望的时候,行李不小心被一脚夫挑走,不知去向,戴进据自己瞬间捕捉到的印象,找来纸笔,画出脚夫的长相,众人一下子认了出来。

因为出色的造型功底,成为银匠的戴进特别擅长取材,他把各种形象拿来为自己所用,不囿于前人经验。天上的鸟、地上的兽、河池里的鱼虾,目之所及,他皆能化为首饰上新颖精巧的图样。别致再别致,纤细再纤细,唯有设计出新奇的图样,才能施展他的满腹才华。每打造一件首饰,戴进的构思、心血和情感,同手里的金器银器,随着高温的火一起被融化、被锻造,继而迎来新生。这些美妙绝伦的作品,将被作为传家宝,承载着凝重的托付,代代相传。后人会因此记得这个伟大匠人的名字戴进。他庆幸自己的光阴没有虚度。

而在那个瞬间,在那个目眩的瞬间,银匠戴进,原本根深蒂固的人生观价值观土崩瓦解了。①那些最令他引以为荣的金首饰、银首饰,也随着那一瞬间情绪的混沌,在脑海的熔炉里,化为黄的白的水,付之东流。余下一场空。

②那一刻,他看到一个回收金器的店正在熔金。所熔化的金器,正是他最中意的作品。他捶胸顿足,先是埋怨那个狠心的熔金者,“烁吾所造,亡所爱",进而痛定思痛,回顾自己一路的匠人履历,“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精意,将托儿不朽吾名耳”。他幽怨地说,自己鞠躬尽瘁,将青史留名的期望都托付在一件件金银首饰上,谁知竟然落得如此下场。经受了巨大的刺激后,戴进坦言,自己的初心并不是做出美好的首饰,而是借此获得不朽的声名。

这时候,有人来劝慰——金银首饰,那都是些俗人和妇人喜欢的东西。这些肤浅的人,哪里配做你的知音呢如果转行画画,你一定可以流芳百世。

回首历史,熔金的一刻正是命运的转折点,著名工匠戴进转身成为浙派绘画创始人戴进。

历史记载戴进的故事并不多,后人只能通过画作,来品咂他的人生。

匠人绘画,多有绝技。戴进转行绘画的时候,将他酝酿多年的匠人意气,一并带到笔墨中。

《风雨归舟图》中,暴风雨横扫,山川、树木、舟楫,路人艰难行走。就是这样一个瞬间的呈现,没有文人画关于出世和入世的矛盾表达,也没有人生境遇的影射,只是纯粹的描绘而已。他将风雨交加、狂风裹挟暴雨那一瞬间的“势",准确表现出来。在暴雨中走过的人都知道,风雨是一重一重而来,并不是均匀的。戴进画的正是那种蛮横的感觉,那是写实的、直觉的、热烈的风雨神韵。

人物画,他的《钟馗夜游图》极为传神。记得在后来的《钟馗嫁妹》戏里,钟馗嫁完妹妹之后,赴终南山上任夜行一段,唱、念、作,都异常精彩。有唱词说得特别热闹:“摆列着破伞孤灯,对着那平安吉庆,光灿烂,剑吐寒星。一行行大鬼狰狰,一队队小鬼狞狞……”,《钟馗夜游图》描绘的正类似这一情节。钟馗的夸张神态,众小鬼的身形、样貌、心怀鬼胎的表情,上演着人间善恶的经典戏码。浮夸的线条,复杂的人物神态,戴进完全凭借想象完成。他尽匠人所能,画出“如戏"之感。

戴进画松也好。《三顾草庐图》《关山行旅图》《春游晚归图》《长松五鹿图》里,都有极为健硕的松,繁茂苍润,寻不到笔路。

古人品评一幅画的优劣,常用能品、妙品、神品、逸品来分类。匠人作品常被归为能品。然而,③匠心是一味药,配方是技艺加诚心,药引为苦熬的光阴,用来医治傲慢和虚浮。拿绘画来说,常有人把一块泼墨、一条线,说得神乎其神,表达某种超自然的意象、诗境,趁机混到文人画的队伍里去了。而戴进绘画,正是他们的反面。他让绘画回归绘画本身。

关于戴进的命运,传说他曾正式入过朝廷设置的画院,因业务水平超群而遭人排挤。有个小故事,是明嘉靖时的《中麓画品》记载:戴进的《秋江独钓图》,画了一个穿红袍的人,在江边垂钓。画画唯红色最难把握,而戴进独得古法。心怀嫉妒的画师在宣宗皇帝身旁敲边鼓:“画虽好,但恨鄙野。”④宣宗询问理由,画师说:“图中的渔翁穿红袍,分明是讥讽朝廷大臣不务政事嘛!"宣宗勃然大怒。戴进的后半生坎坷,都是因为小人进谗。

据说戴进最后一次遭谗,是宣宗召画院的谢环品评《四季图》,刚打开《春》《夏》,谢说:“非臣所及。”轮到《秋景》,谢忌妒心生起,沉默不语了。宣宗问他原因,回答说:“屈原当年遇昏主投江,戴进今画渔父,有不逊之意。"宣宗没言语。再展《冬景》,谢又添油加醋:“七贤过关,是乱世啊!”皇帝勃然大怒,说:“可斩!"

当时,戴进和他的徒弟夏芷正在庆寿寺僧房喝酒。闻风后,夏芷把僧人灌醉,偷了度牒,剃光戴进的头发,让他假扮成僧人半夜仓皇逃跑,隐居到了偏僻的小寺庙去了。后来,为逃避搜寻,戴进一度隐姓埋名辗转漂泊到云南去。又传说,戴进晚年拿着自己画的门神四处兜售,以度余生。

当银匠遭到心灵重创,当画家也是一门心思钻研业务,没什么心机,听任命运的摆布,戴进称得上是真人、痴人。他天赋异稟却晚景凄凉,呜呼哀哉。纵然这样,却也靠着精湛的手艺,圆了他名垂青史的梦——匠人气韵绵延至今,与天地相始终。

(节选自散文集《大匠之门》,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中四处划线部分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中“脑海的熔炉”使用了比喻,全句形象地写出了戴进把自已声名不朽的愿望寄托在打造金银首饰上的想法彻底破灭。

B.②句中“正在"“正是"不仅体现出内容上的递进,同时也反映了戴进视线的逐步聚焦。“烁吾所造,亡所爱"表现了他情绪极度激动。

C.③句写“匠心”需要技艺、诚心和光阴的打磨,可以“医治傲慢和虚浮"。全句既揭示了“匠心”的内涵,也点明了“匠心"的价值。

D.④句侧面写宣宗,正面写戴进。作者在冷峻的叙述中讽刺了宣宗一朝的政治腐败,也揭示了戴进后半生悲剧命运的根由。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设置悬念,虽然点明了“那一幕”对戴进情感世界的巨大影响,却没有交待“那一幕"到底是何事件。

B.《金陵琐事》中的小记,让读者对戴进过人的造型能力有了深刻感受,也与结尾处“天赋异禀”一语相呼应。

C.文章从戴进生平中的关键时间切人,叙写了他由银匠至画师的人生转折;前后对照,戴进的人生观价值观重建的过程也得以展现。

D.文章粗线条地勾勒了画家的一生,最后以虚幻的传说为画家的人生作结,留白的手法使文章富有回味。

8.“痴人戴进"的“痴”有哪些表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作者用了大量笔墨来品评戴进的《风雨归舟图》等代表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地有些醉意了!

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又都摆列的那么好看,果皮上的白霜一点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①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况且,他们还会唱呢!他们精心地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给苹果葡萄的静丽配上音乐,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

同时,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裹着细沙与糖蜜在路旁唰啦唰啦地炒着,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大酒缸"门外,雪白的葱白正拌炒着肥嫩的羊肉:一碗酒,四两肉,有两三毛钱就可以混个醉饱。高粱红的河蟹,用席篓装着,沿街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到正阳楼去用小小的木槌,②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

同时,在街上的“香艳的”果摊中间,还有多少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地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这雕塑的小品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心中种下美的种子

同时,以花为粮的丰台开始一挑一挑地往城里运送叶齐芭大的秋菊,而公园中的花匠,与爱美的艺菊家也准备给他们费了半年多的苦心与劳力所养成的奇葩异种开“菊展"。北平的菊种之多,式样之奇,足以甲天下。

同时,像春花一般骄傲与俊美的青年学生,从清华园,从出产莲花白酒的海甸,从东南西北城,到北海去划船;荷花久已残败,可是荷叶还给小船上的男女身上染上一些清香。

同时,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祁老太爷的生日是八月十三。口中不说,老人的心里却盼望着这一天将与往年的这一天同样的热闹。每年,过了生日便紧跟着过节,即使他正有点小小的不舒服,他也必定挣扎着表示出欢喜与兴奋。在六十岁以后,生日与秋节的联合祝贺几乎成为他的宗教仪式--在这天,③他须穿出最心爱的衣服;他须在事前预备好许多小红纸包,包好最近铸出的银角子,分给向他祝寿的小儿:他须极和善的询问亲友们的生活近况,而后按照着他的生活经验逐一地给予鼓励或规劝;他须留神观察,教每一位客人都吃饱,并且捡出他所不大喜欢的瓜果或点心给儿童们拿了走。他是老寿星,所以必须作到老寿星所应有的一切慈善,客气,宽大,好免得教客人们因有所不满而暗中抱怨,以致损了他的寿数。生日一过,他感到疲乏;虽然还表示出他很关心大家怎样过中秋节,而心中却只把它作为生日的尾声,过不过并不太紧要,因为生日是他自己的,过节是大家的事;这一家子,连人口带产业,都是他创造出来的,他理应有点自私。

今年,他由生日的前十天,已经在夜间睡得不甚安逸了。他心中很明白,有日本人占据着北平,他实在不应该盼望过生日与过节能和往年一样的热闹。虽然如此,他可是不愿意就轻易地放弃了希望。钱默吟不是被日本宪兵捉去,至今还没有消息么?谁知道能再活几天呢!那么能够活着,还不是一件喜事吗?为什么不快快活活地过一次生日呢?这么一想,他不但希望过生日,而且切盼这一次要比过去的任何一次-不管可能与否-更加倍的热闹!说不定,这也许就是末一次了哇!况且,④他准知道自己没有得罪过日本人,难道日本人——不管怎样不讲理——还不准一个老实人庆一庆七十五的寿日吗?

他决定到街上去看看。到了街上,他没有闻到果子的香味,没有遇到几个手中提着或肩上担着礼物的人,没有看见多少中秋月饼。他本来走得很慢,现在完全走不上来了。他想得到,城里没有果品,是因为,城外不平安,东西都进不了城。他也知道,月饼的稀少是大家不敢过节的表示。他忽然觉得浑身有些发冷。现在,他看明白,④日本已经不许他过节过生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两段写太平年月北平中秋前后的水果,从视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来写水果的品种、色彩与形状,“果赞”的内容特别有生活情味。

B.文中“所以必须作到老寿星所应有的一切慈善",这里的“慈善”与《包身工》“有几个‘慈祥’的老板"中“慈祥”都用了反语修辞手法。

C.祁老太爷在生日仪式闹过之后会有疲乏之感,他把中秋节作为自己生日的尾声,觉得过不过节日不太重要,生日是自己的,节日是大家的。

D.祁老太爷到街上游走,没闻到果子的香,也没看见多少中秋月饼,这与城外不平安、东西都运不进城里来有关,其实也是日本入侵后的结果。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写果贩都是艺术家,这艺术家的特质从立体图案画与有腔调的“果赞"便可知。

B.句子②细节描写精妙,“毛茸茸”写蟹局部形态,“轻轻敲裂"写人们享受蟹的惬意。

C.句子③连续用“他须”句式,突出祁老太爷昔日过生日时的欣喜、和善、客气与宽大。

D.句子④从“没有得罪过日本人"而被允许过生日到“不许”,突出日本人的反复无常。

8.祁老太爷在准备过七十五岁寿日时,先有盼望心理,后产生了明显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4分)

9.本文与孙犁的《荷花淀》开篇都用大量笔墨写当地的风物人情等,其用意有相同处,也有不同点,请简要概括。(6分)

6.B“反语修辞手法"不对,此处没有用反语修辞手法。

7.D无中生有。“难道日本人——不管怎样不讲理——还不准一个老实人庆一庆七十五的寿日吗?”只是祁老太爷的推测,日本人从未允许过他,也构不成“反复无常"。

8.模式一:从不安(担忧/矛盾/怀疑)到绝望(失望/难过)

模式二:不安(担忧/矛盾/怀疑)→绝望(失望/难过)(每点2分,共4分)

9.⑴相同处: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并生发出对日本入侵者的痛恨。(若写环境营造气氛,为人物活动提供一定背景,可酌情给分)(相同处2分)

⑵不同点:①本文写太平年月北平秋的繁荣景象与下文日本入侵后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引出祁老太爷对自己不能过生日的担忧。②《荷花淀》对白洋淀风物人情的描写自然引出水生告别亲人以及在淀里伏击敌人和妇女们成立队伍保家卫国的内容。(若答环境对塑造不同人物形象的作用,可酌情给分)(不同点4分)

江西省新余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4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最高处的雪原

卢一萍

自去年九月中旬以来,风雪就没有停止过。天空里的一切都被冻住了。大风没日没夜地吼叫,它们像是找到了施展淫威的对象,把四处的雪推涌着,堆积在边防连驻扎的高地下,要把这个身处雪山孤岛的连队递到更深的绝望之中。

半夜里,忽斤到“噬嘎嘎”一声响,大风把马棚掀翻了,十一匹军马受了惊,向着黑夜中的雪原狂鼻而去。负责饲养战马的阿廷芳掀掉盖在身上的羊皮大衣,飞奔到马厩门口,但他已看不见马的踪影,连马蹄声也被风声吞没了。他披着一身风雪到了连部,向连长报告后,便要出去找马。

“这样大的风雪,你现在出去,无疑是送死。"连长让他等到天亮后再说。“可那是连里的军马。”

“这个我知道……你要小心一点。"连长拍了一下他的肩膀,知道几个月来干硬的牛肉干已经让他难以下咽,就把几把炒玉米装进了他的衣袋里。阿廷芳拉出那匹供自己放牧时骑乘的、因拴在拴马桩上而没跑掉的雪青马,向茫茫雪原走去。

无边无际的白色,单调而冷漠的风暴,构成地狱一样的死亡地带,谁也休想走出去,谁也难以摆脱它.一人、一马,在齐腰深的雷地里蠕动着,那么孤章、渺小,像花茫宇宙间的两粒里尘。

阿廷芳不知道自己走了多久,也不知道自己走了多少路,他没有感觉自己已在雪原中跋涉了两天。自出发以来,就是那种晦暗的天光,现在仍然是。它一直压在他的头上,使他感到了一种可怕的眩举,他漏望倒下去,长睡不醒。但他马上明白,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想法,是对大自然的蔑视——让大自然如此轻易地就证实了生命的有限。他想疆走绝望的阴影,想赶走那无边的恐惧,但两者牢牢地攫住了他的心。

这时,他看到了前面雪地里的一点红色,像火苗一样跳动着。那是一绺枣红色的马鬃。

一匹枣红马的尸体露了出来。那是连队的军马。训练有素的战马,无论是被敌人射杀,还是老死或病死征途,例下时都会把头朝着前进的方向,为骑手留下路标。按照骑兵的习惯,他割下一蜡马紫,放进怀里,向战马行了一个军礼。阿廷芳想沿着来红马指引的方向寻找下去,但他已迈不开脚步。他掏出一把牛肉干,放进霄里,但他感到自己连咀嚼的力气也没有了。他只想呕吐,最后不得不把肉干吐出来,良久,他像突然记起了什么似的,把手伸进衣兜里,摸出几粒炒玉米,放在掌心,他从那玉米的香气和金黄的色泽中感到了世界的富足和完美。可怜的雪青马病人似的喘息着,一天下来,除了啃些冰雪,什么也没有吃.闻到玉米的香味,雪青马的身体竞刷烈地颤抖起来,它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卷进嘴里。

第三天,他怀里已揣了五绺马黎,他感到这五继马黎是五位兄弟留给他的遗物,沉重得难以负担。他本可以返回连队的,但他没有那么做。他顺着死马指引的方向继续寻找马群,他坚信失踪的、幸存的马群就在前方。

阿廷芳看了一眼雪青马,雪青马也看着他。他把手伸进口袋,搜寻着可能藏在衣缝里的玉米粒子。他终于摸到了三粒。仅有的三粒。他那么入神地、长久地看着它们,好像整个世界就只刺了那三粒玉米。

阿廷芳取出一粒来,放进口袋里,把另外两粒在手中握了握。他听见马的肚子发出了那种骇人的盏鸣声,他咽了两口唾沫,仲开手掌,把两粒玉米递到马嘴跟前。雪青马望了望主人手中的玉米粒,禽动几下鼻子,闻了闻,偏过头去。阿廷芳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抱住马脖子痛哭起来。最后,他抽泣着再次把那两粒玉米递到马的嘴边。

那两粒玉米在手里握得久了,被手上的温度浸润了,在白亮的天光里,显现出一种特珠的金色。它们靠在一起,像两件至美的绝世珍宝。雪青马又抬头望了望主人,迟缓地张开嘴,用舌头慢慢卷进那两粒玉米。

阿廷芳像得了安慰似的,破啼笑了。

第四天中午,阿廷芳终于在一条山沟里找到了幸存的六匹军马。他激动地在心里说:“可把你们找到了……”天地突然旋转起来,他轻轻地叹息了一声,从马上裁下来,飘在雪地里,失去了知觉。也就在这里,雪青马的前腿也猛地跪下,然后倒在了他的身边。

不知过了多久,他的手感到了一点温热。待他慢慢睁开眼睛,才发现是雪青马在用舌头舔他的手,它在用生命残存的一点热度,温暖着他,使他那只裸露在零下四十多度气温中的手没有冻坏。

眼泪无声地从他脸上滑落。

他挣扎了半天,终于站立起来。但当他去拉雪青马时,雪青马已站不起来了,它用无神的眼睛最后看了主人一眼,把头埋进了积雪里。

他慢慢地號下去,抚摸着雪青马冰凉的身体,然后站起来,割下一绺马繁,放进自己怀里。他虽然已没有多少力气,但还是用冰雪掩埋了雪青马的尸体。他把那粒五米从衣袋里摸出来,放在雪青马的坟冢上。

作为祭品,它应是最丰厚的了。

阿廷芳把剩下的几匹马赶到一起。他心中充满了忧虑,不知道自己能否把它们赶回去。他想积蓄些力气,肉干嚼得他满口是血,但他还是尽力往下咽着。然后,他爬上一匹最健壮的马,赶着马匹往回走。

马群识途,它们帮他找到了返回连队的路。他赶着马群走了两天后,再也支持不住,从马背上掉了下来,他恐表地想:“我究了,唉,这回是美的,完了……我连马都骑不住了……"

好在离驻地已经不远。他躺在雪地里,把那匹马的缝绳拴在自己腰上,以防自己再也抓不住它。然后,他贪些地晴食起地上的冰雪来。只有冰雪能够充饥,能给他一点力气了,他的脸早已麻木,嘴不件地往外渗血,但他还在啃食着……最后,他扶着马硬撑起身子,爬到了马背上。他觉得自己搭在马背上的身子如一条空空的袋子,灵魂、血内全都漏光了。

雪山缓缓地移动着,最高处的雪原仍然那么广阔。

他的一只手死死地抓着马缝,另一只手却摊开了,那只手努力地想抓住什么,但除了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的严寒,他什名也没有抓住。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出寻找军马时,连长把几把炒玉米装进了阿廷芳的衣袋里,这既体现了连长的关心,也暗示了连队长久与外界隔绝造成的粮食匮乏。

B.找马途中阿廷芳渴望倒下,长睡不醒,心中充满绝望,这说明他对于找到走失的战马缺乏信心,体现了其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C.最后那粒玉米成为牺牲的雪青马最丰厚的祭品,因为那粒玉米是阿廷芳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把它当成生存的希望保留下来的。

D.赶着马群回连队的途中,阿廷芳从马上掉下来后啃食冰雪充饥,最后又爬到马背上,这种坚韧和顽强是他能够完成任务的重要原因。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廷芳由看到“红色”,到认出马鬃,再到发现枣红马的尸体,笔墨虽然俭省,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一环。

B.小说对阿廷芳手里的那两粒玉米进行了特写,“显现出一种特殊的金色",既有特定环境的影响,也有人物情感的渗透。

C.小说中雪有多重作用,风雪掀翻马棚导致马群走失是故事的缘起,而掩埋雪青马的冰雪则是品性高洁的象征。

D.“最高处的雪原仍然那么广阔”一句,实写高原的同时,也暗寓了阿廷芳为代表的边防军人所筑就的精神高地。

8.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结尾处阿廷芳“那只手努力地想抓住什么"的理解。(4分)

9.小说借雪青马的行为动作来表现军人阿廷芳,请指出三处这样的描写并简要分析。(6分)

6.B【解析】“对于找到走失的战马缺乏信心”错。

7.C【解析】“掩埋雪青马的冰雪则是品性高洁的象征"错。

8.①阿廷芳想把所有的战马都带回去;②突出表现人和马战友般的深厚感情;③凸显了阿廷芳作为一名军人拥有的责任担当精神。(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9.①雪青马面对炒玉米的香味身体剧烈地颤抖,暗示阿廷芳也有强烈的饥饿感。②雪青马不吃递到跟前的炒玉米,表现阿廷芳与军马心意相通、互相体贴。③雪青马的前腿跪下倒地,衬托阿廷芳激动之下身体疲乏的极限状态。④雪青马用舌头为阿廷芳舔手保暖,映衬阿廷芳对战马的倾情付出。(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旷野的呼喊

萧红

风撒欢了。

在旷野,在远方,在看也看不见的地方,在听也听不清的地方,人声,狗叫声,嘈嘈杂杂地喧哗了起来,屋顶的草被拔脱,墙囤头上的泥土在翻花。而那些被大风撕得一条条的零乱的纸片,刮在橡头上时,却呜呜地也像赋着生命似的叫喊。

“这刮的是什么风啊!这还叫风了吗!”

陈公公的儿子,出去已经两天了,第三天就是这刮大风的天气。

“这小子到底是干什么去了啦?纳闷……这种事真纳闷……"于是又带着沉吟和失望的口气,“纳闷!”

“①他真随了义勇队了吗?纳闷!明年一开春,就是这时候,就要给他娶媳妇了,若今年收成好,上秋也可以娶过来呀!当了义勇队,打日本……唉唉,总是年轻人哪……"当他看到村头庙堂的大旗杆,仍旧挺直地站在大风里的时候,他就向着旗杆的方向骂了一句:“小鬼子……”而后他把全身的筋肉抖擞一下。他所想的,他觉得都是使他生气,尤其是那旗杆,因为插着一对旗杆的庙堂,驻着新近才开来的日本兵。

陈姑妈从昨天晚上就知道陈公公开始不耐烦。他们的儿子前天一出去就没回来,不是当了土匪,就是当了义勇军,也许是就当了义勇军,陈公公记得清清楚楚的,那孩子从去年冬天就说做棉裤要做厚一点,还让他的母亲把四耳帽子换上两块新皮子。他说:

“要干,拍拍屁股就去干,弄得利利索索的。"

陈公公就为着这话问过他:

“你要干什么呢?”

“爹!你想想要干什么去!"儿子说的只是这一句。

陈公公正在想着儿子那句话,他的脸上打来了一根鸡毛。他顺手就把它扔在风里边。看起来那鸡毛简直是被风夺走的,并不像他把它丢开的。因它一离开手边,要想抓也抓不住,要想看也看不见,好像它早已决定了方向就等着奔去的样子。

他又接着想,同时望着西方,他把脚跟抬起来,把全身的力量都站在他的脚尖上,并不是他知道他的儿子在西方或是要从西方来,而是西方有一条大路可以通到城里。

旷野、远方,大平原上、看也看不见的地方,听也听不清的地方,狗叫声、人声、风声、土地声、山林声.一切喧哗,一切好像落在火焰里的那种暴乱,在黄昏的晚霞之后,完全停息了。

陈公公的儿子回来了,身上背着一堆野鸡。

“你到底跑出去干什么去了呢?”

②陈公公充满着庄严而胆小的情绪等待儿子的回答。他最怕的是儿子说出他加入了义勇队,而又怕他儿子不向他说老实话。所以已经来到喉咙的咳嗽也被他压下去了,他抑止着可能抑止的从他自己发出的任何声音。三天以来的苦闷的急躁,他觉得比活了半辈子还长。平常他就怕他早死.因为早死,使他不得兴家立业,不得看见他的儿孙的繁荣。

“爹,我不是打回一对野鸡来么!跑出去100多里……"儿子回答他的,偏偏是欺骗了他。

陈公公的儿子没有去打猎,没有加入义勇队。那一对野鸡是用了三天的工钱在松花江的北沿铁道旁买的。他给日本修铁道,预备偷着拔出铁道钉子来,弄翻了火车这个企图,他仍是秘密的。在梦中他也像看见了日本兵的子弹车和食品车。

“这虽然不是当的义勇军,可是干的事情不也是对着小日本吗?洋酒、食子肉(罐头),我是没看见,只有听说,说上次让他们弄翻了车,就是义勇军派人弄的。东西不是通通被义勇军得去了吗……就不说吃,③用脚踢着玩吧,也开心。”

陈公公的儿子翻了一个身,他擦一擦手掌。白天他是这样想的,夜里他也就这样想着就睡了。

第二天,他的儿子照着前回的例子,又是没声响的就走了。

第七天,儿子又回来了,这回并不带着野鸡,而带着一条号码:381号。

“大叔,你儿子听说修了铁道吗?"

陈公公一听,立刻向问他的小猪倌摆着手。

“是真的。连号单都有:381。一天五角多钱呢!”

陈公公也不一定怎么爱钱,只要儿子没有加入义勇军,他就放心了。不但没有加入义勇军反而拿钱回来,几次他一见到儿子放在他手里的崭新的纸票,他立刻想到381号。再一想,又一定想到那天大风停了的晚上,儿子背回来的那一堆野鸡。

陈公公讨厌的大风又来了,从房顶上,从枯树上来的,从西南大道上来的,而这些都不对,说不定从哪儿来。浩浩荡荡地,滚滚旋旋地,使一切都吼叫起来,而那些吼叫又淹灭在大风里。

住在前村卖豆腐的老李来了,因为是顶着风,老李跑了满身是汗。他喊着陈公公:“我有点事,我告……告诉你……修铁道的抓了300多……你们那孩子……"

“为着啥事抓的?”

“弄翻了日本人的火车罢了!"

陈公公一听说儿子被抓了,当天的夜里就非向着西南大道上跑不可。那天的风是连夜刮着,到处都是黑滚滚的,分不出天和地,分不出东南西北。陈公公打开了小钱柜,带了所有儿子修铁道赚来的钱。

就是这样黑滚滚的夜,陈公公离开了他的家,向着西南大道向着儿子的方向,④向着连他自己也辨不清的远方旷野里跑去。他凶狂地呼喊着,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叫的是什么……

1939年1月30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风刮起的时候,陈公公对不辞而别、两天未归的儿子十分担忧,儿子音信全无所带来苦闷的急躁,让他觉得比活了半辈子还长。

B.陈公公的儿子跑去给日本人修铁路,为的是赚钱养家,可刚开始的时候,他怕父亲不高兴,就欺骗父亲说,自己是跑出去打猎去了。

C.儿子被抓走,丈夫为寻找儿子离家外出,家中只剩了陈姑妈一人,小说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表达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伤害。

D.小说以“父亲对儿子的担忧和寻找”以及“儿子弄翻日本人的火车最后被抓"的“双重叙事”结构,来表现一个乡村家庭的抗战。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他真随了义勇队了吗",句意的不确定,恰好表达了陈公公对儿子安危的担忧。

B.句子②中“庄严而胆小的情绪”表达陈公公复杂的心理,他极力反对儿子加入抗日义勇队。

C.句子③中的“开心"是儿子在给予日本兵重大损失后的一种心理状态,是抗日的一种方式。

D.句子④中陈公公向着“自己也辨不清的远方”跑去,是疼爱儿子几近失去理智的表现。

8.贯穿小说始终的“风"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痛恨·恐惧·抗争。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父爱。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B【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