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2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1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2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2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2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3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2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4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2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2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文学类文本阅读

河南省周口市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收心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向着暴风雨前进

楼适爽

我曾有着这样的经历,在一个郁闷的残夏的午后,从北京路搭上了十四路无轨电车,去访问一个不认识的新友人,这位友人的住所,是在离曹家渡还有六七里路的周家桥:替我介绍这位友人的人,约定五点钟在奥飞姆影戏院的门口等我。

电车经过爱文义路的时候,刚才阴森森的天空突然罩上了幕暗,雨点很快在车窗外面飞舞。电车开得很快,可是雨点却比电车更快,过康脑脱路到劳勃生路的时候,马路上的积水已经跟河一样。满车的乘客慌慌地把车窗闭住,但是雨水还是从每一个隙缝里漏进来,把每个乘客的衣服淋得像浸在水里一样。这些乘客互相呶呶的怨恨着,有的说:

“我就说今天天气不好,明天去也不要紧!"

有的说:“等会儿总会停的,既然来了还有什么法想呢?”

但是不管你是怨恨或是自慰,电车还是飞一般的猛进,暴风雨还是擂鼓一般的喧腾。①电车的轮子冲破着路上的积水,溅起了几尺高的水花。终于中途要下车的人都补买了票,特地要往终点的人,也商量着要是雨还不停,便原车打回。我的心中也焦灼着,开始了动摇,我的衣服完全被打湿了。手里拿着的一张报纸,预备到曹家渡时包脱下来的长衣的,也被漏水淋破了。

“约会了的那人,大概不会再等在那儿的吧,这样的天气,怎样能下了电车再跑六七里路呢?"被四周那些怨声,焦灼声,激打着车窗的雨声包围着,我的心中开始了剧战:“原车回去呢?还是……”

电车到了终点,开车的打开铁门,雨还是倾泻一样的下着,车站上积了一尺多高的污水。许多人向外边望望都把腿缩住了。

“下去!"这样的下了决心,我便把长衫脱去,跟着两三个工人样的乘客,跳下水里去。

电车上的人,路旁两边的店铺子里的人,都望着冒雨涉水的我们笑。我什么也不管,把两腿浸在水里走。对面便是影戏院的大门,大门的阶沿上聚集了大堆的散了戏出来的观客,正嚷嚷着和黄包车夫讲价钱。

在暴风雨的蹂躏之下,一切都显得慌乱惨淡,阴郁了。许多人花不起高涨了的车钱,同时又舍不得把脚上的鞋袜脱去,只是在戏院的门廊下彷徨。在这彷徨的人群中,我发现了我的约会人的脸。

“我怕你不来了哩!”

他欢喜地向我伸出湿淋淋的手,②他的被水浸透了的掌心中,一股冰一般的冷气刺入我的掌心。我惭愧了刚才自己的动摇。

“好,我们走吧。"他说了,便打算拔步。我望了望他的脚,他的脚是完全赤了。

“等一等!”我俯下身子,把鞋袜脱了,和长衣一起挟在手里,又把湿透了的脚管往上卷起了。

我们又冒着雨,涉着水前进了。

③我的心中想象着那个尚未识面的友人,他是和我们住在一个不同的世界中的。

“冲破了暴风雨向新的世界去!"我惊心了我自己的勇敢。但是我的骄傲不久就消失了,当我见大群大群放了工的劳动者,从工厂的大门口涌出来的时候。

“在十几小时的劳动之后的萎疲的姿影。”这是过去的我的想象,但是这想象完全错误了,他们在高声地笑,跑着,完全是从来没有看见过的新的泼剌的一群,在这再接再厉的暴风雨之中。立刻,我发觉我没有可骄傲的了。④我只想混在他们当中去,虽然这是多么的不适宜,我的脚赤着,我的腿是白的,在他们中间,显着很大的差异。

这时候,我的同伴已经把我带进了一条工房的污秽黑暗的小弄堂里。

这个宝贵的一年前的回忆的场面,还有许多新的展开,但我只能写到这儿为止,因为这已经足够说明从“九一八"以来的我个人的心的历练:

我们在经历着暴风雨的年头,从沈阳的炮声,全东三省的火烟,上海的血的洗炼,以至最近东北原野中厮杀的悲号,已濒垂危的热河与平津的呻吟的声音,在第二次大屠杀威胁下的上海,南京以及长江一带民众的恐怖,这一切不是日帝国主义所卷起的血的暴风雨么?从东三省一直无抵抗到退出淞沪,从珍珠桥一直扫射到内地农村中的每一块泥土中的每一个百姓,为着替国际帝国主义扫清瓜分的障碍,为着消灭世界劳苦大众的堡垒,为着使更大的强盗战争的大屠杀,落在全世界饥饿失业的劳苦者的头上,在中国的土地中,所进行着的屠杀,焚掠,这不是包围在我们四周的血的暴风雨么?和这些血腥的暴风雨一起,许多扮着各种面谱的政治家、学者、文士,使开着各式各样的辞藻,为着他们主人的屠杀阴谋的顺利进行,不是正向我们卷起威胁与欺骗的暴风雨么?……这一切暴风雨,还再接再厉地加紧着,没有高大的洋房可以蔽护,甚至连高价的黄包车钱也花不起,不管你怨着叹着,电车是在猛进,暴风雨是在加剧,要中途下车,或乘原车打倒回的可能和甘心都没有,那末,除了把长衫脱去,把鞋袜丢掉,跳到露天的积水中去冒雨涉水以外,还有什么路可以走呢?而且,这并不是个人的英雄事业,无千无万的群众,都在暴风雨之中,作着英勇的行进,只有到他们的队伍里去,和他们一起,向着暴风雨前进,我们才能真正地冲破这个暴风雨。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暴风雨突然来临,电车上的乘客嗷嗷地怨恨着,准备中途下车的人也都补了票不想下车,许多原本准备终点下车的人也不敢下车了。

B.文章把暴风雨中畏葸不前甚至彷徨失措的普通市民与无所畏惧的工人群众进行对比,是为了突出工人群众蔑视暴风雨的斗争精神。

C.文章补充叙述“九一八”事变、淞沪会战等重要历史事件,含蓄地批判穿长衫的人面对暴风雨时胆小怕事、不敢冲锋陷阵的表现。

D.本文和《包身工》都反映出同样的社会现实: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黑暗势力的压迫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通过描写积水之深和溅起的水花之高来突出暴风雨之大,增强视觉冲击力和文章感染力。

B.句子②中,“一股冰一般的冷气刺入我的掌心"这一细节描写暗示了“他”等“我"的时间之长。

C.句子③中.“尚未识面的友人”虽然跟“我"不在一个世界,但他是指引“我”奋勇前进的人。

D.句子④中.用特写镜头描写“我"的赤脚和“我”的白腿,来与暴风雨中的工人群众进行比较。

8.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向着暴风雨前进"的双重意蕴。(5分)

答:_________

9.文中,“我”的心理随着暴风雨的到来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

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六)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虽然已是秋天,钱诗人却只穿着一件蓝布的单道袍。他的白发更多了;两腮深陷,四围长着些乱花白胡子,他已不像个都市里的人,而像深山老谷里修道的隐士。静静的他坐在供桌旁的一个蒲圈上,轻轻的敲打着木鱼。

听见了脚步声,老人把木鱼敲得更响一点。用一只眼,他看明白进来的是瑞全。他恨不能立刻过去拉住瑞全的手。可是,他不敢动。他忍心的控制自己。同时,他也要看看瑞全怎样行动,是否有一切应有的谨慎。他知道瑞全勇敢,可是勇敢必须加上谨慎,才能成功。

瑞全进了佛堂,向老人打了一眼,而没认出那就是钱伯伯。他趴下恭恭敬敬的给佛像磕头。他晓得怎么作戏,不管他怎么急于看到钱伯伯。他必须先拜佛;假若有人还盯他的梢,他会使盯梢的明白,他是乡下人,也就是日本人愿意看到的迷信鬼神的傻蛋。

老人,看到瑞全的安详与作戏,点了点头。他轻轻的立起来,嗽了声;而后,向佛像的后面走。

瑞全虽然仍没认出老人,可是听出老人的嗽声。“钱伯伯"三个字,亲热的,有力的,自然的,冲到他的唇边。可是,他把它们咽了下去。他也向佛像后面走。绕过佛像,出了正殿的后门,他来到一个小院。

钱诗人向瑞全一点手,拐着腿,走进最北边的那间小屋。瑞全紧跟在老人的后面。

一进屋门,“老三”与“钱伯伯"像两个火团似的,同时喷射出来。瑞全一歪肩,把行李摔在地上。四只手马上都握在一处。瑞全又叫了声“钱伯伯”,可就想不起任何别的话来。在他记忆中,钱伯伯是个胖胖的,厚墩墩的,黑头发的,安良温善的,诗人。他也想到,钱伯伯的左右应该是各色的鲜花与陈古的图书。他万想不到钱伯伯会变成这个狼狈的样子,和在这些个破小庙里。愣了一会儿,他认识了钱伯伯,正像他细看一会儿那被轰炸过的城市之后,便依稀的认出街道与方向。老人的眼正像从前那么一闭一闭的。老人的声音还是那么低柔和善。

“我看看你!我看看你!"老人笑着说。他的深陷的双腮不帮忙使他的笑容美好,可是眼角上的笑纹还很好看。“我看看你,老三!”

瑞全看到屋中只有一张木板床,一张非靠墙不能立稳的小桌,和一把椅子。老人坐在床沿上,瑞全把椅子拉过来,凑近老人,坐下。

“伯伯,您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瑞全打破了沉寂。

老人的唇动了动。他想把入狱受刑的经过,与一家人的死亡,一股脑儿像背书似的背给瑞全听。可是,他以为瑞全刚由外面回来,必定看见过战场;战场上一天或一点钟内,也许有多少流血的与死亡的;他自己的一点苦痛有什么可说的价值呢?他坚定,勇敢,可是他还谦卑:

“教日本人收拾的。”老人低声的说,希望就用这么一句话满足了瑞全。

“什么?"瑞全猛的立起来,一双黑豆子眼盯住老人的脑门。

瑞全万也没想到钱诗人,钱伯伯,天下最老实的人,会受毒刑。在外面三四年,因为不肯想家,他冷淡了北平。他以为北平在这几年里必是一声不出的,一滴血不流的,用它的古老的城墙圈着百万以上的亡国奴。谁知道,连钱先生这样的老实人也会受刑呢,并且因受刑而反抗呢?

现在,听到钱伯伯这一句话,他可是马上想起家里的人。假若钱伯伯会受刑,一切人都有受刑的可能,他家中的人也不能是例外。特别是他的大哥;大哥比钱先生更多着点下狱受刑的资格。他不由的问出来:“我家里的人呢?”

钱老人低声的,温和的,说:“坐下!"

瑞全傻乎乎的又坐下。

钱老人不愿教瑞全刚一回到北平就听到家中的惨事。可是,他若不说,瑞全会不会到别处去打听?他决定实话实说。他的头低得无可再低,极慢极慢的说:“你父亲和老二都完了!别人还都好!”

看过敌人的狂炸都市,看过山河间的战场,看见过杀伤与死亡,瑞全的心仿佛,像操作久了的手掌似的,长了一层厚皮。听到老人的话,他并没有马上受到强烈的刺激。他问了声“什么?"仿佛没有听明白似的。可是,没有等老人再说什么,他低下头去,泪像潮水似的流出来,低声的叫着:“爸爸!爸爸!”

老人十分难堪的,把一只手放在瑞全的肩上,轻轻的叫:“老三!老三!"他不敢劝阻瑞全,谁死了父亲能不伤心呢?他又不肯不安慰瑞全,谁能看着朋友伤心而不去劝慰呢?可是用什么话去安慰呢?老人一边叫着“老三”,一边急得出了汗。

哭了半天,瑞全猛的一挺脖子,“告诉我,小羊圈怎样了?"他似乎忘了中国,甚至于忘了北平,而只记得小羊圈,他的生身之地。

老人乐得的说些足以减少瑞全的悲苦的事;简单的,他把冠家的,小文夫妻的,小崔的,和棚匠刘师傅的事,说了一遍。

瑞全听完,愣了起来。他没想到,连小羊圈那么狭小僻静的地方,会出了这么多的事,会死这么多的人。哼,他走南闯北的去找战场,原来战场就在他的家里,胡同里!他不敢再正眼看钱伯伯。钱伯伯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敢在敌人的眼下,支持着受伤的身体,作复国报仇的事。

“老三,说说你的事呀!”老人微笑着说。

瑞全原原本本的把逃出北平后的所见所闻,都说出来。说着说着,瑞全感到空前未有的痛快,与兴奋。

一直等老三说完,钱诗人才出了声:“好!你看见了中国!中国正跟你、我一样,有多少多少矛盾!我希望我们用不灰心与高尚的理想去解决那些困难与矛盾!"

“我们合作?”

“当然!"

老少的两颗心碰到了一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钱诗人没有急于和瑞全相认,就是想看瑞全行动是否有对敌斗争必需的谨慎,他对瑞全的表现很满意。

B.瑞全和钱诗人非常熟悉,虽然钱诗人外貌变化极大,但一听到他的嗽声,瑞全就能立刻辨识出来。

C.钱诗人很想说而未说自己和家人的遭遇,是觉得与战场上的流血与死亡相比,他的痛苦微不足道。

D.小羊圈胡同是当时北平城的缩影,那么狭小僻静的地方,都会死这么多的人,足见侵略者的残忍。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舍描写人物外貌常以简洁的语言精妙地道出人物特征,而不作繁冗的铺陈,本文对钱诗人的描写就是如此。

B.本文叙述了特殊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以小见大,展现出时代特征和国家变化,与《小二黑结婚》相似。

C.本文紧紧围绕瑞全和钱诗人的重逢展开,家中和小羊圈胡同的变故通过钱诗人的讲述一带而过,使小说情节集中。

D.老舍作品语言特色鲜明,本文同《茶馆》一样,语言通俗易懂、朴实无华、风趣幽默,充满浓浓的“京味儿”。

8.请简要概括文中瑞全的心理变化过程。(5分)

答:________________

9.班级要举行《四世同堂》读书研讨会,请你围绕关键词“危难·新生",结合本文内容写出发言提纲。(6分)

答:________________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桃园

废名

王老大只有一个女孩儿,一十三岁,病了差不多半个月了。王老大一向以种桃为业,住的地方就叫做桃园,——桃园简直是王老大的另一个名字。

桃园孤单得很,唯一的邻家是县衙门,——这也不能够叫桃园热闹,衙门口有那一座“照墙”,照墙外是杀场,这里,倘不是有人来栽树木,也只会让草生长下去。

桃园的篱墙的一边又给城墙做了,城上的游人可以随手摘桃子吃。阿毛倒不大在乎,她还替城墙栽了一些牵牛花,花开的时候,许多女孩子跑来玩,兜了花回去。上城看得见红日头,阿毛每每因了这一个日头再看一看照墙上画的那天狗要吃的一个,也是红的。当那春天,桃花遍树,阿毛高高的望着园里的爸爸道:

“爸爸,我们桃园两个日头。"

你这日头,阿毛消瘦得多了,你一点也不减你的颜色!

秋深的黄昏。阿毛病了也坐在门槛上玩,望着爸爸取水。桃树,阿毛真是爱极了。阿毛用了她的小手摸过这许多的树,不,这一棵一棵的树是阿毛一手抱大的!——是爸爸拿水浇得这么大吗?她记起城外山上满山的坟,她的妈妈也有一个,——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爸爸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

阿毛看见天上的半个月亮了。

秋天的天实在是高哩。这个地方太空旷吗?不,阿毛睁大了的眼睛叫月亮装满了,连爸爸已经走到了园的尽头她也没有去理会。月亮这么早就出来!有的时候清早也有月亮!

古旧的城墙同瓦一般黑,墙砖上青苔阴阴的绿,——

这个也逗引阿毛。阿毛似乎看见自己的眼睛是亮晶晶的!

她不相信天是要黑下去,——黑了岂不连苔也看不见?——她的桃园倘若是种橘子才好!苔还不如橘子的叶子是真绿!她曾经在一个人家的院子旁边走过,一棵大橘露到院子外,——橘树的浓荫俨然就遮映了阿毛了!但小姑娘的眼睛里立刻又是一园的桃叶。

桃树已经不大经得起风,叶子吹落不少,无有精神。

阿毛低声的说了一句:

“桃树你又不是害病哩。”

这个树,到明年又是那么茂盛吗?那时她可不要害病才好!

“阿毛,进去,到屋子里去,外面风很凉。"

阿毛这才看见爸爸脚上是穿草鞋,——爸爸走路不响。

“爸爸,你还要上街去一趟不呢?

“今天太晚了,不去,——起来。”王老大歇了水桶伸手挽他的阿毛。

“瓶子的酒我看见都喝完了。"

“喝完了我就不喝。”

爸爸实在是好,阿毛可要哭了!

“爸爸,我们来年也买一些橘子来栽一栽。"

“买一些橘子来栽一栽!你晓得你爸爸活得几年?等橘子结起橘子来爸爸进了了棺材!”

王老大向他的阿毛这样说吗?问他他自己也不答应哩。但阿毛的橘子连根拔掉了。阿毛只有一双瘦手。刚才,她的病色是橘子的颜色。

这时月亮明起来,就在桃树之上,屋子里也铺了一地。阿毛伏在桌上睡哩。

“阿毛,到床上去睡。"

“我睡不着。”

“你想橘子吃吗?"

“不!”

阿毛虽然说栽橘子,其实她不是想到橘子树上长橘,一棵橘树罢了。她还没有吃过橘子。

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了。闩了门再去点灯。

更锣响了。

“爸爸,这是打更吗?"

“是。”爸爸是信口答着。

“我要喝茶。"阿毛说。

灯是早已吹熄了的,但不黑,王老大翻起来摸茶壶。

“阿毛,今天十二,明天,后天,十五我引你上庙去烧香,去问一问菩萨。”

“是的。"

阿毛想起一个尼姑,什么庙的尼姑她不知道,记得面孔,——尼姑就走进了她的桃园!

那正是桃园茂盛时候的事,阿毛一个人站在篱墙门口,一个尼姑歇了化施来的东西坐在路旁草上,望阿毛笑,阿毛开言道:

“师父你吃桃子吗?”

“小姑娘你把桃子给我吃吗?——阿弥陀佛!"

阿毛回身家去,捧出了三个红桃。

阿毛张一张眼睛——张了眼是落了幕。

阿毛心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想,只晓得她是病了。

“阿毛,不说话一睡就睡着了。”

王老大就闭了眼睛去睡。但还要一句——

“要什么东西吃明天我上街去买。"

“桃子好吃。”

阿毛并不是说话说给爸爸听,但这是一声霹雳,爸爸的眼睛简直呆住了!

桃子——王老大为得桃子同人吵过架,成千成万的桃子逃不了他的巴掌,他一口也嚼得一个,但今天才听见这两个字!

“现在哪里有桃子卖呢?"

一听声音话是没有说完。慢慢却是——

“不要说话,一睡就睡着了。”

睡不着的是王老大。

窗孔里射进来月光。月光居然会移动,他的酒瓶放在一角,居然会亮了起来!王老大怒目而视。

阿毛说过,酒都喝完了。瓶子比白天还来得大。

王老大恨不得翻起来一脚踢破了它!世界就只是这一个瓶子——踢破了什么也完了似的!

王老大挟了酒瓶走在街上。

“十五,明天就是十五,我要引我的阿毛上庙去烧香。"低头丧气的这么说。

自然,王老大是上街来打酒的。

“桃子好吃。”阿毛的这句话突然在他的心头闪起来了,——不,王老大是站住了,街旁歇着一挑桃子,鲜红夺目得厉害。

“你这是桃子吗?"王老大横了眼睛走上前问。

“桃子拿玻璃瓶子来换。”

王老大又是一句:

“你这是桃子吗?"

“拿瓶子来换。”

卖桃子的收下了王老大的瓶子。

王老大捧着桃子往回走,路上围拢来四五个孩子,王老大道:

“我替我阿毛买来的。我阿毛病了要桃子。"

“这桃子又吃不得哩。”

“我拿给我阿毛看一看……

乒乓!

“哈哈哈,桃子玻璃做的!"

“哈哈哈,玻璃做的桃子!”

孩子们并不都是笑,——桃子是一个孩子撞碎了的,他,他的小小的心儿没有声响的碎了,同王老大双眼对双眼。

1927年9月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这日头,阿毛消瘦得多了,你一点也不减你的颜色",是王老大痛苦无奈的呼喊,也暗含作者对阿毛的同情。

B.“阿毛睁大了的眼睛叫月亮装满了”,“装满"二字既让人想象出阿毛一双明眸炯炯有神,又凸显夜月之皎皎。

C.阿毛如在梦中般说道“桃子好吃”,其实阿毛并不是在回答父亲的提问,只是沉浸在过去纯真梦幻般的回忆中。

D.王老大怒目于月光下的酒瓶,是因为妻子去世,孩子病重的情况下,酒瓶也空了,暂无办法排解内心的焦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月光本是透明无形,但在作者笔下变得可触可感可闩,显得空灵而有诗意。

B.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和少女阿毛这一内视角展开叙事,既能自由灵活地叙述,又能具有代入感,增强了真实性。

C.《桃园》无论是意象的设置,还是文章结构的建构,都充满了艺术的张力,有着耐人寻味的审美艺术效果。

D.小说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围绕王老大、阿毛父女在“桃园”中的生活,重点表现了人物细腻的心理感受。

8.《桃园》一文在苦涩沉重的生活底色上,依然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温情,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9.《桃园》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技法,在画面的凝练和跳跃中,留下了许多省略、空白之处。请据此赏析小说。(6分)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2月开学考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___一粒米的旅程

_________迟子建

①在广袤的龙江大地上,有一种花朵最具济世之心,一直开到人心头,那是粮食结出的花朵。从春到夏,它们迎着煦风,啜饮雨露,沐浴阳光,采山间精气,合着江河的节拍,潜心孕育。直至天高云淡、大雁南飞,它们才吐露芬芳、麦穗、稻穗、谷穗、苞米穗、高粱穗,如花一样随风起舞时,一股特别的馨香在空气中弥漫,收割的喜悦挂在农人的脸上。那金黄橙黄赭黄的粮食花儿,润肺腑、滋五脏、舒筋骨、强体魄,是我们生命的动力之源。

而我印象最深的三种粮食花儿,是小麦、玉米和大豆。

我童年在北极村时,家家住着木刻楞房子,房前屋后有自留地,主种蔬菜。而远离居民区的黑龙江畔,每户还有一两片大地,种的多是麦子。麦子播种后几乎不用管它,很快就出苗了,在春风中噌噌长了起来。我去江边刷鞋子时,只要几天不见,就发现麦苗又出息了,它们长个子的速度比我快。麦子什么时候悄悄怀胎结粒的呢②也许就在清晨鸟儿婉转地鸣叫的时刻,在正午阳光照彻心扉的时刻,在黄昏被薄雾给披上轻纱的时刻,在夜露温柔地滑过脸颊的时刻。总之麦子悄悄抽穗了,你经过麦田时,麦芒伸出带刺的舌头,调皮地刮你的手了。家中的园田快罢因的时候,江畔的绿麦稳变成黄麦稳了,这时小孩子们喜欢掀麦穗烧麦子吃。若是大人允许,可把麦穗带回家,在晚炊的余火中大大方方烘烤,待香味飘出,捻出麦粒放入口中,又软糯又筋道,还有股清甜气,实在是好享受。若大人们心疼麦子,觉得不收割就吃实在是糟蹋,只好在野地偷着笼火烧麦子,吃得胆战心惊的,但美味的诱惑总会战胜恐惧,所以秋天的麦田尽头,哪家不遗留着一两摊烧麦子的灰烬呢,那是我们留给童年的鬼脸。麦子收割后去壳脱柱,磨成面粉。这样的面粉不白,但营养丰富。吃着刚出锅的喷香的新麦馒头,就着油煎的黑龙江鱼干,觉得好日子不过如此了。

玉米可种在家门口,也可种在大地。它是脾性好的作物,喜光,耐旱,对肥料依赖度不高。它们疯长时,就像遮阴的树,是我们藏猫猫的好去处。夏日你躺在玉米地的垄沟里,空中的老鹰找你都难。玉米结稳后至着脑袋生长,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③吐出的花丝因品种不同,有雪白的,有橙黄的,还有金红的。那些牙口不好的人家,很早就掰嫩玉米吃了;而喜欢老玉米的人家,会等到玉米皮被秋风吹得跟纸一样干脆了,再掰了吃。老玉米香,就是费柴火。烀玉米的日子,只炖个菜就是了,所以从小我就知道,玉米是粮食。那些籽粒饱满的玉米,总会选个一二十穗,一些留作来年作籽,另外一些等过年时,搓下玉米粒嚼爆米花,那是节日的小点心。而啃过的蜂窝眼似的玉米棒,也能派上用场,晒干后可当痒痒挠。

我们那儿的大豆,准确地说是黄大豆,也多种在大地上。黄豆很皮实,出苗后除了铲草,似乎不需特别打理。它们开的花儿素雅,紫色或是白色,花落后荚果就现身了。黄豆的荚果附着细密的绒毛,像一把把小刀垂吊着,一派武林气息。晚夏时节,立芙长得肥大了,很多人家就卤煮毛豆吃,这也是男人们下酒的好菜。待到深秋干脆的豆荚裂开了,就得赶紧将它们收回来,不然豆子会嘣出来,滚进垄沟,对农人来说,那相当于丢了金子。黄豆打回来会摊在院子晒得更干一些,然后用木棒捶打,金黄的豆子疼得受不了,瞪着眼咕噜噜地跳出来了。收获了的黄豆装入麻袋,放进仓棚,会一天天地矮下去。主妇们常舀了豆子,去豆腐坊换豆腐吃,而小孩子们时不时地盛上一碗,炒豆子吃。到了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就是豆子的天下了,家家好酱豆,④捣碎后码成长方块,用报纸包裹了,扎上纸绳,放在被架子上,让它们在时光中长出云一样的菌丝,待到农历四月十八或二十八,取下酱块捣碎,放进缸里,兑上盐和水,大酱便踏上了发酵的旅程。到了春末,菜园的蘸酱菜下来时,它们修成正果,金黄透亮地登堂入室,成为餐桌的主角。

我童年记忆中粮食的种植,还都是传统的农耕方式。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具渐次退场了,在粮食种植的过程中,从翻地、打垄、播种、施肥、浇水、施药到收割,都可以实现机械化作业。

在北国黑龙江,四月五月是候鸟归来、播种和播秧的时节,到了风和日丽的七月八月,长势喜人的农田中,我童年记忆中的这些粮食花,就在日出月落间曼妙地开放了。九月十月你准备采撷这沉甸甸的花朵吧,它会让家中仓廪殷实,一个冬天都不惧风雪。

一粒米从胚芽到成熟,要历经风雨雷电的洗礼,历经旱涝和霜冻的考验,所以每粒米都是天赐之物,要格外珍惜。外祖母是饥荒年代的过来人,我小时候吃完饭,若是碗里剩几粒米,她就会责备我,给我讲不同版本的濒危的人只要含着一粒米,可以起死回生的故事,听得我再不敢浪费一粒米,因为一粒米就是一束生命的火焰。

都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粒米又何尝不是一个世界呢。我们永不背弃这个世界,人间烟火才会生生不息。(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感受到长在龙江大地上的麦子、稻子、谷子、苞米、高粱等粮食给北极村人带来的滋养,对小麦、玉米和大豆的感受最深。

B.快要收割麦子时,孩子们喜欢烤麦穗吃,或偷偷摸摸,或大大方方,贪图的是又软糯又筋道的美味和清醒气,以及童年的快乐。

C.黄豆可以做成豆腐吃,也可以炒着吃,还可以把它绊成酱豆,让其发酵做成豆酱,春末时用它来搭配蘸酱菜,能成为餐桌的主角。

D.本文和经达夫《故都的秋》都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浓墨重彩式的描绘,传达出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表现作者对生命力的热情赞美。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点明龙江大地上的粮食之花对当地人的滋养,引出下文对一粒米的旅程的叙写。

B.句子②写作者对麦子结粒时间的猜测,按照清晨、正午、黄昏和夜晚的顺序来写,富有画面感和层次感。

C.句子③对玉米吐出的花丝的颜色的细腻描写,为下文写粮食的成熟过程历尽大自然的洗礼和考验埋下伏笔。

D.句子④用一连串的动词详细描写黑龙江人做豆酱过程,是为了强调出大酱在他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8.文中详写小麦、玉米和大豆这三种粮食的旅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5分)

9.本文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即通过生活中细小琐碎的常见现象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或抒发某种情感,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6分)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年级高考模拟卷(二)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斫柴老张

杨林

首先从标题上的这个“斫”字说起。

在我的家乡云南边陲小城腾冲,当地人说用刀、斧等砍、劈如木柴、石头等东西,甚至是用脚踢人、石头等动作,这个动词的发音都是“zhuà"。

我认真查阅字典,找不到这样发音的字,却发现“斫”字和“zhuà"读音相近,意思相同。“斫”字应该是被我们传承了悠久中华文明特别是中原文化的腾冲人民,读成了“zhuà",或者在古时的华夏中原地区,“斫”字本来就是这样的发音。在此,请大家入乡随俗,随我把“斫"字读成“zhuà”。

我曾想用文字记录一些腾冲奇人异士的故事,他们不是那种在家乡青史留名的显赫人物,而是在我孩提及少年时期,熟知的几位行为有些异于常人的市井小民。我公开发表过“冰粉老倌"“糖老倌”“挑粪老得"这三位的故事,而“斫柴老张”的故事,却差点成了我开了个头,就难于继续完成的“烂尾楼"工程。因为我觉得对“斫柴老张”了解并不全面,比如,口音、长相明显异于乡人的老张究竟是哪里人?他何时到的腾冲?他为何在腾冲安家?

幸运的是,今年秋后,我读到了家乡才女李燕滔的人物纪实小传《劈柴老张》,作品的主人公就是我想讲述的“斫柴老张",让我对老张的身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燕滔女士笔下,主人公是一位从祖国内地流落到边境的抗战老兵,因战争的创伤,他忘记了从何而来,或者是故意隐姓埋名,在时代的大潮中随波逐流,任由命运安排,以替人砍柴为生,所以被大家唤作“斫柴老张”。故事平易近人,感人肺腑,向读者呈现出一段直抵内心、悠长而淳厚的感情世界。

我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生人,在我孩提时代,“斫柴老张"已经五十岁左右,而中国远征军的事情发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那时的“斫柴老张”应该二十岁左右,正是从军报国、浴血杀敌的大好年纪。儿时的记忆中,“斫柴老张"人高马大,身板挺拔,一头精神抖擞的板寸,一把刃口闪亮的锋利大斧像枪一样扛在肩上,威风凛凛穿行在家乡的大街小巷,或是来到需要“斫柴”的人家,挥舞利斧运斤如风,动作硬朗、干净利落,“斫柴老张"确实有素质过硬的军人风范。

想当年,“斫柴老张”几乎承包了腾冲小城家家户户的斫柴活路,因为他的气力大、技艺高、态度好、要价低,让请他斫柴的人家感到非常满意。那时,我家的柴火也几乎都是请“斫柴老张"来处理的,无论多么粗壮结实大块头的木材,只要到了“斫柴老张”斧下,都会被他斫成长短、大小整齐一致的木柴,而且木柴码放得规规矩矩,地面收拾得干干净净。好几次“斫柴老张"来我家斫柴的时候,我看到他精赤上身,用力抡起利斧朝身下的木材斫去,如注汗流也随着斧头激扬挥洒,他口中还念念有词,我听到似乎是在狠声咒骂:“砍死你!小鬼子!”

熟悉那段历史的腾冲人应该也记得,在当时,其实“斫柴老张"的夫人“凤芝”更为出名。“凤芝"姓甚名谁,至今也是成谜,家乡的人们都这样称呼她,而且这样的称呼还有一些蔑视和嘲讽的成分。因为“凤芝”不仅智力残疾,而且身材矮小、蓬头垢面、鼻歪眼斜、长相丑陋,确实不是燕滔女士笔下温婉可人的“小凤"模样,甚至可以用状如乞婆来形容。那时,家乡的人们在发生口角纷争,或是贬低、打击对方的时候,经常用“凤芝”一词来攻击、讽刺与之发生争端的女性,前面往往还要加上一个“憨"字才痛快、解恨。

令人称奇的是,高大威猛的“斫柴老张”却对长相不堪的傻媳妇“凤芝"情深义重,倍加珍惜。“斫柴老张”上门帮人家斫柴的时候,主人家往往会给他一些好吃的东西,他都是舍不得自己一个人吃,总是要找到“凤芝"和他的儿子,让她们母子先吃。腾冲雨季漫长,我曾经多次在家乡的街头看到,风雨之中,“斫柴老张”弯下身去为“凤芝"和孩子撑伞,整个后背露在雨伞外面淋得湿透,就像雄鹰展翅把心爱的宝贝护在身下。

“斫柴老张”疼爱“凤芝"和孩子在家乡小城有目共睹,有件我亲历的事情不吐不快。

上小学时,每逢寒暑假,我都会带着自己满满两大箱、上百本小人书,来到县里的新华书店门口摆地摊,出租给大家看,赚点小钱,补贴拮据的生活,可惜却常常受到我一个邻居的骚扰。此人比我年长,调皮捣蛋,惹是生非,有点小混混的味道。他看到我有点盈利,就随便带了三四本小人书放到我的地摊上,非要说和我合伙经营。让我每日把租金分他一半,否则就不让我在此地摆摊。我不敢抗争、每天被迫向他上交“保护费”,在他面前还得点头哈腰,称呼他“灿哥"。

那天下午,“灿哥”又来到我的书摊旁边和我“合伙经营"了,这时,“凤芝”和她大概六七岁的儿子路过,娘儿俩来到我摆的地摊前,蹲下身来翻看小人书。当时,一旁的“灿哥"满脸鄙夷,阴阳怪气地来了一句:“傻不啦几、脏不啦稀也会看书?!”

“凤芝"抬头怒问“灿哥”:“你说谁?怎么欺负人呢!"

“就说你!憨凤芝!”“灿哥"起身叉腰洋洋得意。

“我和你拼了!”“凤芝"低下头,猛地撞向“灿哥”。

“灿哥"侧身一闪,还顺势把“凤芝”推倒在地。

“凤芝"很快爬起来,对“灿哥”气愤地丢下一句“你等着!"然后拉过她儿子往他们来时的方向跑去。

“灿哥”不以为意,继续蹲在我的书摊旁边骂骂咧咧。没多久,我就看到“斫柴老张"带着“凤芝”和他的儿子气势汹汹赶来了,手上还拧着那把寒光闪闪的锋利大斧!

“灿哥"这下慌了,吓得起身转头就跑。

“斫柴老张”双手举着大斧,大步流星追将上去。

“灿哥"才跑出去二十多米,脚下一软,摔倒在地!

我看到“灿哥”惊慌失措、面如土色,几次想从地上爬起来都未成功,情状极其狼狈。

那一刻,所有在现场的人都被眼前发生的一切惊呆了,大家驻足观望,时光和空气仿佛为之停滞、凝固。

当时的我瞠目结舌、手脚冰凉,感到恐怖至极,心想“灿哥"危在旦夕、命悬一线,估计要血溅街头了!

只见“斫柴老张”冲到“灿哥"跟前,弯下身,一手握着斧子,一手拧着“灿哥”的胸口,把他抓了起来。然后面对面恶狠狠地对“灿哥"说:“小子,这次饶了你!下次再敢欺负我媳妇,老子砍死你!”

说完,甩手把“灿哥"往地上一扔,就头也不回地带着妻儿,快步离开了这方才还让人惊心动魄的是非之地。

此后,“灿哥”估计是受到了很严重的惊吓,他再也没有到我的书摊前来胡作非为,我再也不用向他上缴“保护费"了。

如今,读了燕滔女士的作品才知道,原来“凤芝”当年曾经救过“斫柴老张"的命,特别是在动荡时期“斫柴老张”遭到迫害,都是“凤芝"数次挺身而出,才让“斫柴老张”免于厄运。而且,年轻时的“凤芝"不傻也不丑,她是在一次援救“斫柴老张”时,自己也被打伤,不仅破了相,还变得疯疯傻傻。

我所知道的“斫柴老张"的故事就这么多。我想,其实不管“斫柴老张”是不是中国远征军,他都值得人们怀念和敬重。

我又想到,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悲伤年代,无论是曾经拼死杀敌、保家卫国的战士,还是那些颠沛流离、不屈从于命运的落难者,他们的过往和现在,我们都一样的会向他们致敬,他们都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平凡英雄!

(摘编自《故乡异人记》)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斫柴老张"的故事差点变成“烂尾楼”工程,是因为“我"对主人公的身世来历了解掌握得不够全面,所以无从下笔。

B.从“斫柴老张”的年纪、气质、动作等方面判断,他有可能是一位军人,这也和李燕滔作品中的相关记述相吻合。

C.“木柴码放得规规矩矩,地面收拾得干干净净"等描写,表现了“我”对“斫柴老张"做事认真负责的关注和认可。

D.“斫柴老张”收拾“灿哥"的情节,既表现了他爱护妻儿的一面,也体现了他嫉恶如仇、性格暴躁的一面。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对“斫”字读音和含义的探究,赋予主人公神秘色彩,激起读者阅读兴趣,有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

B.文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主人公形象,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C.文中对“凤芝"“状如乞婆”的形象刻画,对“斫柴老张"的人物塑造起到了衬托的作用,也为后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D.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时而夹杂些方言俚语,如“斫柴”“活路"“冰粉老倌”“糖老倌"等词,颇有地方特色。

8.文章中穿插了才女李燕滔《劈柴老张》的相关内容,请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9.文章选自作者《故乡异人记》,请分析“斫柴老张”这一人物“异"的具体表现。(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河南省周口市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收心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向着暴风雨前进

楼适爽

我曾有着这样的经历,在一个郁闷的残夏的午后,从北京路搭上了十四路无轨电车,去访问一个不认识的新友人,这位友人的住所,是在离曹家渡还有六七里路的周家桥:替我介绍这位友人的人,约定五点钟在奥飞姆影戏院的门口等我。

电车经过爱文义路的时候,刚才阴森森的天空突然罩上了幕暗,雨点很快在车窗外面飞舞。电车开得很快,可是雨点却比电车更快,过康脑脱路到劳勃生路的时候,马路上的积水已经跟河一样。满车的乘客慌慌地把车窗闭住,但是雨水还是从每一个隙缝里漏进来,把每个乘客的衣服淋得像浸在水里一样。这些乘客互相呶呶的怨恨着,有的说:

“我就说今天天气不好,明天去也不要紧!”

有的说:“等会儿总会停的,既然来了还有什么法想呢?"

但是不管你是怨恨或是自慰,电车还是飞一般的猛进,暴风雨还是擂鼓一般的喧腾。①电车的轮子冲破着路上的积水,溅起了几尺高的水花。终于中途要下车的人都补买了票,特地要往终点的人,也商量着要是雨还不停,便原车打回。我的心中也焦灼着,开始了动摇,我的衣服完全被打湿了。手里拿着的一张报纸,预备到曹家渡时包脱下来的长衣的,也被漏水淋破了。

“约会了的那人,大概不会再等在那儿的吧,这样的天气,怎样能下了电车再跑六七里路呢?”被四周那些怨声,焦灼声,激打着车窗的雨声包围着,我的心中开始了剧战:“原车回去呢?还是……"

电车到了终点,开车的打开铁门,雨还是倾泻一样的下着,车站上积了一尺多高的污水。许多人向外边望望都把腿缩住了。

“下去!”这样的下了决心,我便把长衫脱去,跟着两三个工人样的乘客,跳下水里去。

电车上的人,路旁两边的店铺子里的人,都望着冒雨涉水的我们笑。我什么也不管,把两腿浸在水里走。对面便是影戏院的大门,大门的阶沿上聚集了大堆的散了戏出来的观客,正嚷嚷着和黄包车夫讲价钱。

在暴风雨的蹂躏之下,一切都显得慌乱惨淡,阴郁了。许多人花不起高涨了的车钱,同时又舍不得把脚上的鞋袜脱去,只是在戏院的门廊下彷徨。在这彷徨的人群中,我发现了我的约会人的脸。

“我怕你不来了哩!"

他欢喜地向我伸出湿淋淋的手,②他的被水浸透了的掌心中,一股冰一般的冷气刺入我的掌心。我惭愧了刚才自己的动摇。

“好,我们走吧。”他说了,便打算拔步。我望了望他的脚,他的脚是完全赤了。

“等一等!"我俯下身子,把鞋袜脱了,和长衣一起挟在手里,又把湿透了的脚管往上卷起了。

我们又冒着雨,涉着水前进了。

③我的心中想象着那个尚未识面的友人,他是和我们住在一个不同的世界中的。

“冲破了暴风雨向新的世界去!”我惊心了我自己的勇敢。但是我的骄傲不久就消失了,当我见大群大群放了工的劳动者,从工厂的大门口涌出来的时候。

“在十几小时的劳动之后的萎疲的姿影。"这是过去的我的想象,但是这想象完全错误了,他们在高声地笑,跑着,完全是从来没有看见过的新的泼剌的一群,在这再接再厉的暴风雨之中。立刻,我发觉我没有可骄傲的了。④我只想混在他们当中去,虽然这是多么的不适宜,我的脚赤着,我的腿是白的,在他们中间,显着很大的差异。

这时候,我的同伴已经把我带进了一条工房的污秽黑暗的小弄堂里。

这个宝贵的一年前的回忆的场面,还有许多新的展开,但我只能写到这儿为止,因为这已经足够说明从“九一八”以来的我个人的心的历练:

我们在经历着暴风雨的年头,从沈阳的炮声,全东三省的火烟,上海的血的洗炼,以至最近东北原野中厮杀的悲号,已濒垂危的热河与平津的呻吟的声音,在第二次大屠杀威胁下的上海,南京以及长江一带民众的恐怖,这一切不是日帝国主义所卷起的血的暴风雨么?从东三省一直无抵抗到退出淞沪,从珍珠桥一直扫射到内地农村中的每一块泥土中的每一个百姓,为着替国际帝国主义扫清瓜分的障碍,为着消灭世界劳苦大众的堡垒,为着使更大的强盗战争的大屠杀,落在全世界饥饿失业的劳苦者的头上,在中国的土地中,所进行着的屠杀,焚掠,这不是包围在我们四周的血的暴风雨么?和这些血腥的暴风雨一起,许多扮着各种面谱的政治家、学者、文士,使开着各式各样的辞藻,为着他们主人的屠杀阴谋的顺利进行,不是正向我们卷起威胁与欺骗的暴风雨么?……这一切暴风雨,还再接再厉地加紧着,没有高大的洋房可以蔽护,甚至连高价的黄包车钱也花不起,不管你怨着叹着,电车是在猛进,暴风雨是在加剧,要中途下车,或乘原车打倒回的可能和甘心都没有,那末,除了把长衫脱去,把鞋袜丢掉,跳到露天的积水中去冒雨涉水以外,还有什么路可以走呢?而且,这并不是个人的英雄事业,无千无万的群众,都在暴风雨之中,作着英勇的行进,只有到他们的队伍里去,和他们一起,向着暴风雨前进,我们才能真正地冲破这个暴风雨。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暴风雨突然来临,电车上的乘客嗷嗷地怨恨着,准备中途下车的人也都补了票不想下车,许多原本准备终点下车的人也不敢下车了。

B.文章把暴风雨中畏葸不前甚至彷徨失措的普通市民与无所畏惧的工人群众进行对比,是为了突出工人群众蔑视暴风雨的斗争精神。

C.文章补充叙述“九一八"事变、淞沪会战等重要历史事件,含蓄地批判穿长衫的人面对暴风雨时胆小怕事、不敢冲锋陷阵的表现。

D.本文和《包身工》都反映出同样的社会现实: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黑暗势力的压迫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通过描写积水之深和溅起的水花之高来突出暴风雨之大,增强视觉冲击力和文章感染力。

B.句子②中,“一股冰一般的冷气刺入我的掌心”这一细节描写暗示了“他"等“我”的时间之长。

C.句子③中.“尚未识面的友人"虽然跟“我”不在一个世界,但他是指引“我"奋勇前进的人。

D.句子④中.用特写镜头描写“我”的赤脚和“我"的白腿,来与暴风雨中的工人群众进行比较。

8.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向着暴风雨前进”的双重意蕴。(5分)

答:_________

9.文中,“我"的心理随着暴风雨的到来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

6.C(“文章含蓄地批判穿长衫的人面对暴风雨时胆小怕事、不敢冲锋陷阵的表现”错误。文章没有批判穿长衫的人面对暴风雨时胆小怕事、不敢冲锋陷阵的表现,事实上也并不是所有的穿长衫的人面对暴风雨时都胆小怕事、不敢冲锋陷阵。)

7.B(A项,“描写积水之深"错,这句没有描写积水之深。C项,“但他是指引‘我’奋勇前进的人”错,属过度解读。原文没有写“他"和“我”之间的关系,只是提到“我"要去见他而已。D项,“用特写镜头描写”错,此句没有特意将我的赤脚和腿白进行放大来突出这一特点,所以不是特写镜头描写。)

8.①“我"和约会的人在暴风雨中到周家桥访问一位不认识的新友人。②面对日本军国主义在东北、热河、平津、淞沪卷起的屠杀焚掠的血的暴风雨和扮着各种脸谱的政治家、学者、文士们运用各种言辞问民众卷起的威胁与欺骗的暴风雨,“我”将和劳苦大众一起参加战斗,打倒敌人,建立新中国。(第①点2分,第②点3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9.①暴风雨越来越大,浑身被淋湿,内心开始焦灼、动摇,猜想约会的人可能不会再等“我"。但到了约定的戏院门口:看到约好的人还在等“我”,内心感到惭愧。②“我"脱掉鞋袜,将湿透的裤脚管卷起来,和约会的人一起冒雨前行,感到勇敢和骄傲,而当看到工人放工后在暴风雨里笑着跑着,骄傲消失。③在小弄堂里回忆心路历程,更坚定了和劳苦大众并肩战斗的决心,并坚信一定会取得胜利。(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六)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虽然已是秋天,钱诗人却只穿着一件蓝布的单道袍。他的白发更多了;两腮深陷,四围长着些乱花白胡子,他已不像个都市里的人,而像深山老谷里修道的隐士。静静的他坐在供桌旁的一个蒲圈上,轻轻的敲打着木鱼。

听见了脚步声,老人把木鱼敲得更响一点。用一只眼,他看明白进来的是瑞全。他恨不能立刻过去拉住瑞全的手。可是,他不敢动。他忍心的控制自己。同时,他也要看看瑞全怎样行动,是否有一切应有的谨慎。他知道瑞全勇敢,可是勇敢必须加上谨慎,才能成功。

瑞全进了佛堂,向老人打了一眼,而没认出那就是钱伯伯。他趴下恭恭敬敬的给佛像磕头。他晓得怎么作戏,不管他怎么急于看到钱伯伯。他必须先拜佛;假若有人还盯他的梢,他会使盯梢的明白,他是乡下人,也就是日本人愿意看到的迷信鬼神的傻蛋。

老人,看到瑞全的安详与作戏,点了点头。他轻轻的立起来,嗽了声;而后,向佛像的后面走。

瑞全虽然仍没认出老人,可是听出老人的嗽声。“钱伯伯”三个字,亲热的,有力的,自然的,冲到他的唇边。可是,他把它们咽了下去。他也向佛像后面走。绕过佛像,出了正殿的后门,他来到一个小院。

钱诗人向瑞全一点手,拐着腿,走进最北边的那间小屋。瑞全紧跟在老人的后面。

一进屋门,“老三"与“钱伯伯”像两个火团似的,同时喷射出来。瑞全一歪肩,把行李摔在地上。四只手马上都握在一处。瑞全又叫了声“钱伯伯",可就想不起任何别的话来。在他记忆中,钱伯伯是个胖胖的,厚墩墩的,黑头发的,安良温善的,诗人。他也想到,钱伯伯的左右应该是各色的鲜花与陈古的图书。他万想不到钱伯伯会变成这个狼狈的样子,和在这些个破小庙里。愣了一会儿,他认识了钱伯伯,正像他细看一会儿那被轰炸过的城市之后,便依稀的认出街道与方向。老人的眼正像从前那么一闭一闭的。老人的声音还是那么低柔和善。

“我看看你!我看看你!”老人笑着说。他的深陷的双腮不帮忙使他的笑容美好,可是眼角上的笑纹还很好看。“我看看你,老三!"

瑞全看到屋中只有一张木板床,一张非靠墙不能立稳的小桌,和一把椅子。老人坐在床沿上,瑞全把椅子拉过来,凑近老人,坐下。

“伯伯,您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瑞全打破了沉寂。

老人的唇动了动。他想把入狱受刑的经过,与一家人的死亡,一股脑儿像背书似的背给瑞全听。可是,他以为瑞全刚由外面回来,必定看见过战场;战场上一天或一点钟内,也许有多少流血的与死亡的;他自己的一点苦痛有什么可说的价值呢?他坚定,勇敢,可是他还谦卑:

“教日本人收拾的。"老人低声的说,希望就用这么一句话满足了瑞全。

“什么?”瑞全猛的立起来,一双黑豆子眼盯住老人的脑门。

瑞全万也没想到钱诗人,钱伯伯,天下最老实的人,会受毒刑。在外面三四年,因为不肯想家,他冷淡了北平。他以为北平在这几年里必是一声不出的,一滴血不流的,用它的古老的城墙圈着百万以上的亡国奴。谁知道,连钱先生这样的老实人也会受刑呢,并且因受刑而反抗呢?

现在,听到钱伯伯这一句话,他可是马上想起家里的人。假若钱伯伯会受刑,一切人都有受刑的可能,他家中的人也不能是例外。特别是他的大哥;大哥比钱先生更多着点下狱受刑的资格。他不由的问出来:“我家里的人呢?"

钱老人低声的,温和的,说:“坐下!”

瑞全傻乎乎的又坐下。

钱老人不愿教瑞全刚一回到北平就听到家中的惨事。可是,他若不说,瑞全会不会到别处去打听?他决定实话实说。他的头低得无可再低,极慢极慢的说:“你父亲和老二都完了!别人还都好!"

看过敌人的狂炸都市,看过山河间的战场,看见过杀伤与死亡,瑞全的心仿佛,像操作久了的手掌似的,长了一层厚皮。听到老人的话,他并没有马上受到强烈的刺激。他问了声“什么?”仿佛没有听明白似的。可是,没有等老人再说什么,他低下头去,泪像潮水似的流出来,低声的叫着:“爸爸!爸爸!"

老人十分难堪的,把一只手放在瑞全的肩上,轻轻的叫:“老三!老三!”他不敢劝阻瑞全,谁死了父亲能不伤心呢?他又不肯不安慰瑞全,谁能看着朋友伤心而不去劝慰呢?可是用什么话去安慰呢?老人一边叫着“老三",一边急得出了汗。

哭了半天,瑞全猛的一挺脖子,“告诉我,小羊圈怎样了?”他似乎忘了中国,甚至于忘了北平,而只记得小羊圈,他的生身之地。

老人乐得的说些足以减少瑞全的悲苦的事;简单的,他把冠家的,小文夫妻的,小崔的,和棚匠刘师傅的事,说了一遍。

瑞全听完,愣了起来。他没想到,连小羊圈那么狭小僻静的地方,会出了这么多的事,会死这么多的人。哼,他走南闯北的去找战场,原来战场就在他的家里,胡同里!他不敢再正眼看钱伯伯。钱伯伯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敢在敌人的眼下,支持着受伤的身体,作复国报仇的事。

“老三,说说你的事呀!"老人微笑着说。

瑞全原原本本的把逃出北平后的所见所闻,都说出来。说着说着,瑞全感到空前未有的痛快,与兴奋。

一直等老三说完,钱诗人才出了声:“好!你看见了中国!中国正跟你、我一样,有多少多少矛盾!我希望我们用不灰心与高尚的理想去解决那些困难与矛盾!”

“我们合作?"

“当然!”

老少的两颗心碰到了一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钱诗人没有急于和瑞全相认,就是想看瑞全行动是否有对敌斗争必需的谨慎,他对瑞全的表现很满意。

B.瑞全和钱诗人非常熟悉,虽然钱诗人外貌变化极大,但一听到他的嗽声,瑞全就能立刻辨识出来。

C.钱诗人很想说而未说自己和家人的遭遇,是觉得与战场上的流血与死亡相比,他的痛苦微不足道。

D.小羊圈胡同是当时北平城的缩影,那么狭小僻静的地方,都会死这么多的人,足见侵略者的残忍。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舍描写人物外貌常以简洁的语言精妙地道出人物特征,而不作繁冗的铺陈,本文对钱诗人的描写就是如此。

B.本文叙述了特殊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以小见大,展现出时代特征和国家变化,与《小二黑结婚》相似。

C.本文紧紧围绕瑞全和钱诗人的重逢展开,家中和小羊圈胡同的变故通过钱诗人的讲述一带而过,使小说情节集中。

D.老舍作品语言特色鲜明,本文同《茶馆》一样,语言通俗易懂、朴实无华、风趣幽默,充满浓浓的“京味儿"。

8.请简要概括文中瑞全的心理变化过程。(5分)

答:________________

9.班级要举行《四世同堂》读书研讨会,请你围绕关键词“危难·新生”,结合本文内容写出发言提纲。(6分)

答:________________

6.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钱诗人不急于和瑞全相认,除了想观察瑞全如何行动外,还因为斗争环境的复杂。

7.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思路点拨语言“风趣幽默"错误,本文的语言不属于“风趣幽默”的风格。“充满浓浓的‘京味儿’"也不明显。

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

答案①初入佛堂时小心谨慎。②认出钱伯伯时的激动与克制。③对钱伯伯的巨大变化感到意外。④听到家庭的变故内心痛苦。⑤听到小羊圈胡同和钱伯伯的经历,对钱伯伯深表敬佩。⑥讲述自己逃出北平的见闻时痛快兴奋。⑦两人决定合作时内心坚定。(每点1分,答出任意五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情节、理解作品内涵的能力。

答案①外敌入侵,北平城惨遭蹂躏,百姓惨遭杀害或摧残,中华民族遭受危难。②钱诗人原本安良温善,是最老实的人,也奋起反抗,像瑞全这样的青年是革命的新生力量,他们勇敢坚定地与侵略者斗争,必将给处于苦难中的民族带来新生。(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桃园

废名

王老大只有一个女孩儿,一十三岁,病了差不多半个月了。王老大一向以种桃为业,住的地方就叫做桃园,——桃园简直是王老大的另一个名字。

桃园孤单得很,唯一的邻家是县衙门,——这也不能够叫桃园热闹,衙门口有那一座“照墙”,照墙外是杀场,这里,倘不是有人来栽树木,也只会让草生长下去。

桃园的篱墙的一边又给城墙做了,城上的游人可以随手摘桃子吃。阿毛倒不大在乎,她还替城墙栽了一些牵牛花,花开的时候,许多女孩子跑来玩,兜了花回去。上城看得见红日头,阿毛每每因了这一个日头再看一看照墙上画的那天狗要吃的一个,也是红的。当那春天,桃花遍树,阿毛高高的望着园里的爸爸道:

“爸爸,我们桃园两个日头。"

你这日头,阿毛消瘦得多了,你一点也不减你的颜色!

秋深的黄昏。阿毛病了也坐在门槛上玩,望着爸爸取水。桃树,阿毛真是爱极了。阿毛用了她的小手摸过这许多的树,不,这一棵一棵的树是阿毛一手抱大的!——是爸爸拿水浇得这么大吗?她记起城外山上满山的坟,她的妈妈也有一个,——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爸爸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

阿毛看见天上的半个月亮了。

秋天的天实在是高哩。这个地方太空旷吗?不,阿毛睁大了的眼睛叫月亮装满了,连爸爸已经走到了园的尽头她也没有去理会。月亮这么早就出来!有的时候清早也有月亮!

古旧的城墙同瓦一般黑,墙砖上青苔阴阴的绿,——

这个也逗引阿毛。阿毛似乎看见自己的眼睛是亮晶晶的!

她不相信天是要黑下去,——黑了岂不连苔也看不见?——她的桃园倘若是种橘子才好!苔还不如橘子的叶子是真绿!她曾经在一个人家的院子旁边走过,一棵大橘露到院子外,——橘树的浓荫俨然就遮映了阿毛了!但小姑娘的眼睛里立刻又是一园的桃叶。

桃树已经不大经得起风,叶子吹落不少,无有精神。

阿毛低声的说了一句:

“桃树你又不是害病哩。”

这个树,到明年又是那么茂盛吗?那时她可不要害病才好!

“阿毛,进去,到屋子里去,外面风很凉。"

阿毛这才看见爸爸脚上是穿草鞋,——爸爸走路不响。

“爸爸,你还要上街去一趟不呢?

“今天太晚了,不去,——起来。”王老大歇了水桶伸手挽他的阿毛。

“瓶子的酒我看见都喝完了。"

“喝完了我就不喝。”

爸爸实在是好,阿毛可要哭了!

“爸爸,我们来年也买一些橘子来栽一栽。"

“买一些橘子来栽一栽!你晓得你爸爸活得几年?等橘子结起橘子来爸爸进了了棺材!”

王老大向他的阿毛这样说吗?问他他自己也不答应哩。但阿毛的橘子连根拔掉了。阿毛只有一双瘦手。刚才,她的病色是橘子的颜色。

这时月亮明起来,就在桃树之上,屋子里也铺了一地。阿毛伏在桌上睡哩。

“阿毛,到床上去睡。"

“我睡不着。”

“你想橘子吃吗?"

“不!”

阿毛虽然说栽橘子,其实她不是想到橘子树上长橘,一棵橘树罢了。她还没有吃过橘子。

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了。闩了门再去点灯。

更锣响了。

“爸爸,这是打更吗?"

“是。”爸爸是信口答着。

“我要喝茶。"阿毛说。

灯是早已吹熄了的,但不黑,王老大翻起来摸茶壶。

“阿毛,今天十二,明天,后天,十五我引你上庙去烧香,去问一问菩萨。”

“是的。"

阿毛想起一个尼姑,什么庙的尼姑她不知道,记得面孔,——尼姑就走进了她的桃园!

那正是桃园茂盛时候的事,阿毛一个人站在篱墙门口,一个尼姑歇了化施来的东西坐在路旁草上,望阿毛笑,阿毛开言道:

“师父你吃桃子吗?”

“小姑娘你把桃子给我吃吗?——阿弥陀佛!"

阿毛回身家去,捧出了三个红桃。

阿毛张一张眼睛——张了眼是落了幕。

阿毛心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想,只晓得她是病了。

“阿毛,不说话一睡就睡着了。”

王老大就闭了眼睛去睡。但还要一句——

“要什么东西吃明天我上街去买。"

“桃子好吃。”

阿毛并不是说话说给爸爸听,但这是一声霹雳,爸爸的眼睛简直呆住了!

桃子——王老大为得桃子同人吵过架,成千成万的桃子逃不了他的巴掌,他一口也嚼得一个,但今天才听见这两个字!

“现在哪里有桃子卖呢?"

一听声音话是没有说完。慢慢却是——

“不要说话,一睡就睡着了。”

睡不着的是王老大。

窗孔里射进来月光。月光居然会移动,他的酒瓶放在一角,居然会亮了起来!王老大怒目而视。

阿毛说过,酒都喝完了。瓶子比白天还来得大。

王老大恨不得翻起来一脚踢破了它!世界就只是这一个瓶子——踢破了什么也完了似的!

王老大挟了酒瓶走在街上。

“十五,明天就是十五,我要引我的阿毛上庙去烧香。"低头丧气的这么说。

自然,王老大是上街来打酒的。

“桃子好吃。”阿毛的这句话突然在他的心头闪起来了,——不,王老大是站住了,街旁歇着一挑桃子,鲜红夺目得厉害。

“你这是桃子吗?"王老大横了眼睛走上前问。

“桃子拿玻璃瓶子来换。”

王老大又是一句:

“你这是桃子吗?"

“拿瓶子来换。”

卖桃子的收下了王老大的瓶子。

王老大捧着桃子往回走,路上围拢来四五个孩子,王老大道:

“我替我阿毛买来的。我阿毛病了要桃子。"

“这桃子又吃不得哩。”

“我拿给我阿毛看一看……

乒乓!

“哈哈哈,桃子玻璃做的!"

“哈哈哈,玻璃做的桃子!”

孩子们并不都是笑,——桃子是一个孩子撞碎了的,他,他的小小的心儿没有声响的碎了,同王老大双眼对双眼。

1927年9月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这日头,阿毛消瘦得多了,你一点也不减你的颜色",是王老大痛苦无奈的呼喊,也暗含作者对阿毛的同情。

B.“阿毛睁大了的眼睛叫月亮装满了”,“装满"二字既让人想象出阿毛一双明眸炯炯有神,又凸显夜月之皎皎。

C.阿毛如在梦中般说道“桃子好吃”,其实阿毛并不是在回答父亲的提问,只是沉浸在过去纯真梦幻般的回忆中。

D.王老大怒目于月光下的酒瓶,是因为妻子去世,孩子病重的情况下,酒瓶也空了,暂无办法排解内心的焦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月光本是透明无形,但在作者笔下变得可触可感可闩,显得空灵而有诗意。

B.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和少女阿毛这一内视角展开叙事,既能自由灵活地叙述,又能具有代入感,增强了真实性。

C.《桃园》无论是意象的设置,还是文章结构的建构,都充满了艺术的张力,有着耐人寻味的审美艺术效果。

D.小说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围绕王老大、阿毛父女在“桃园”中的生活,重点表现了人物细腻的心理感受。

8.《桃园》一文在苦涩沉重的生活底色上,依然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温情,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9.《桃园》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技法,在画面的凝练和跳跃中,留下了许多省略、空白之处。请据此赏析小说。(6分)

【答案】6.D7.D

8.①王老大妻子已死,奄奄一息的阿毛寄希望于庙中菩萨,梦中用酒瓶换来安慰阿毛的“玻璃桃"遭孩童撞碎,都给人一种苦涩沉重的感觉;②但文中阿毛爱桃树,栽花招女孩子们来玩,不在乎游人们摘她家的桃子,甚至还慷慨相送的纯真善良品性,以及阿毛生命后期父女相依为命,依然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温情。9.①开头先呈现阿毛生病半月的画面,接着跳跃到王老大在临近杀场的桃园种桃为生;②画面间的省略、空白让人想象:小女孩的妈妈呢?生病半月的阿毛是如何治疗的?王老大是如何和妻子相识并生下阿毛的桃园是如何形成的?③丰富了小说意蕴,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是因为妻子去世,孩子病重的情况下,酒瓶也空了,暂无办法排解内心的焦虑”分析错误,王老大怒目于月光下的酒瓶,应该是来源于内心深处对自己这些年来耽于喝酒,疏于照顾女儿的深深愧疚。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小说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分析错误,《桃园》是一篇情节弱化的小说,没有背景介绍,更没有有始有终的人物命运交待。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1)“苦涩沉重的生活底色”的表现:依据原文“她记起城外山上满山的坟,她的妈妈也有一个,——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王老大只有一个女孩儿,一十三岁,病了差不多半个月了”可知,阿毛的妈妈早已过世,而阿毛此时又奄奄一息,非常可怜;依据原文“后天,十五我引你上庙去烧香,去问一问菩萨"可知,父亲面对阿毛的病无济于事,只能寄希望于菩萨身上;依据原文“卖桃子的收下了王老大的瓶子。王老大捧着桃子往回走”“乒乓,哈哈哈,桃子玻璃做的"可知,王老大在梦境中去用自己的瓶子换得“桃子”,结果却被孩子们打碎,美好的梦境就这样结束了,不得不回到苦涩沉重的现实中来。

(2)“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温情"的表现:依据原文“桃园的篱墙的一边又给城墙做了,城上的游人可以随手摘桃子吃。阿毛倒不大在乎,她还替城墙栽了一些牵牛花,花开的时候,许多女孩子跑来玩,兜了花回去”可知,阿毛天真可爱并且很善良,愿意把桃子和花这些美好的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依据原文“王老大就闭了眼睛去睡。但还要一句,要什么东西吃明天我上街去买,桃子好吃"可知,父女两个相亲相爱,虽然生活艰辛,但依然乐观对待,所以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情。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创作技法的能力。

(1)画面的跳跃体现在:文章开篇先交代了“王老大只有一个女孩儿,一十三岁,病了差不多半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