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上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一、默写
1.(2023高二上·上海市月考)按要求填空。
(1),如礼何?(《论语·》)
(2)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
(3)《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
二、选择题组
(2023高二上·上海市月考)按要求选择
2.面对游览的大山,表达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赞叹,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C.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D.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平生有此观。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剧本需要各种各样的戏剧冲突,____,____,____。____,____,剧本中需要有深刻的主题思想,而主题思想也应该寓于动作的发展之中。
①都应通过因果相承的动作直观的展现出来
②剧本需要塑造各种各样的典型人物形象
③需要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④而动作正是戏剧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
⑤但无论是戏剧冲突还是戏剧情节
A.⑤①③②④B.③⑤①②④C.⑤①④②③D.③⑤②④①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3高二上·上海市月考)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括号内的声音:一种网络汉语修辞的潜能
王东杰
①澎湃新闻的微信公众号二0二0年八月九日发表文章,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官方微博账号“东风快递”的一份征兵文告:好消息!好消息!世界一流、包吃包住的东风快递——招(征)人(兵)啦!
②这份文告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它最后一行采用的特殊的修辞方式。而澎湃新闻在结语处采用了同样的手法:看了这么硬(tu)核(wei)的宣传你还在等什么?
③这是近年网络文章中非常流行的一种修辞方式,括号内外的几个字或拼音连起来,分别构成两个不同的单词或短语。它们放入句中都可以念得顺,但意思完全相异。
④有人将这种修辞方式称为“注音心声体"。“注音”指的就是其在形式上的特征,“心声"是指它同时为读者提供了两个不同声音。大部分情况下,括号外的表述都更加“官方”、正式,但括号内所要表达的,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所在:所谓“招人",其实是“征兵”;表面上夸奖对方“硬核",实际却是说其“土味”。它可以看作两个文本的并置、对比与复合,一个是由汉字承载的公开而“正式"的文本,一个是放在括号里的“半遮半闭”的文本。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在隐藏信息的同时,又故意将破解其秘密的线索展示给读者,逗引读者去揭开更深层的真相。隐藏与指点——它同时召唤出两个相反的行动。
⑤“注音心声体"可以视作一种委婉语。但一般的委婉语意在对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加以修饰、润色,使其看起来不那么直接、坦率、咄咄逼人。“注音心声体”却恰好与之相反,其目的是“欲"盖而弥彰:“盖”只是手段,其最终目标还是“彰"。它将我们在生活中彼此心照不宣的“潜台词”公然摆上台面,同时又假装是“不小心"泄露的——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成了“不”盖而弥彰。
⑥单从修辞的角度看,“注音心声体"主要是为了造成一种幽默效果。它产生于互联网,是一种年轻人的文化,因此也天然带有一种活泼和俏皮的感觉。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个有趣的对比,那就是巴赫金笔下的“狂欢节”。从某种意义上看,“注音心声体"和“狂欢节”不无相似:它们都是由“民间"发动的,表达了“人民大众”对于“主流"秩序的疏离乃至颠覆。而且,它们都是通过冷嘲热讽或插科打诨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但这两者在精神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和“狂欢节”不同,“注音心声体"所要凸显的是一种清醒,而非沉醉的狂迷,它是个体的或个体之间的交流,而非群体性的耽溺。
⑦相对于“狂欢节”那种刻意的倒置和“革命"精神,“注音心声体”来自更为日常的社会互动情境。发言者并不刻意地跳出现实,而是很清楚自己就生活在现实之中。但他又不肯全情投入,而是维持了与现实之间应有的距离——这距离使他保有了刻意冷眼旁观乃至点破现实“合理性"中的虚伪和漏洞的权利。可是,他也不会采用“狂欢节”那种撕裂一切秩序、决绝抗争的态度去否定现实。与其说它在批判,不如说它在调侃、揶揄。与巴赫金“狂欢节"精神不同的另一方面是,“注音心声体”一般不会刻意使用粗话和怪诞、恶心的形象,即使是括号内的语言,它采用的也是“正常"的、可以被公众接受的表达。
⑧“注音心声体”诞生于互联网,与这种发言环境本身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那里既是各种语言现象的催生地和实验室,又较实体性的人际社会更为宽松和自由。网络为发言者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给了他们将“潜台词"公开化的勇气。实际上,言语行为所依赖的社会共识的存在,不仅为“注音心声体”的诞生带来了可能,也为它释放其政治潜能提供了保障。近些年来,“注音心声体"已经不再只是一种“民间”专属的修辞手段,也得到官方的采纳——好比是国王也可以在“狂欢节"中“与民同乐”一样。
⑨同一种修辞形式,可以得到不同社会力量的青睐和使用,自然表明了语言首先还是一种交流工具,具有价值中立性。然而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都是从特定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因此也难免会受到其使用环境的影响,而社会环境自有其无法摆脱的伦理向度。这既体现为人们说了什么,也体现为他们怎样说。不同的语言表述形式和运用方式,内嵌着人们观察世界和人生的不同视角。因此,哪怕只是对现象的单纯“描写",也不可避免地会关联到某种特定的价值导向,说到“注音心声体”,这至少意味着,我们要维持好括号内的声音,使其被更多的人听到,然后再去努力修正括号外的那个世界。
(选自《读书》2021年第1期,有删改)
4.第⑤段中的“‘不’盖而弥彰"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
5.下列选项中,对“注音心声体”的“潜能",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修辞润色,使其表意温和,半遮半闭中揭示真相而不令人反感。
B.通过插科打诨,达到幽默的效果,使个体之间的交流得以轻松进行。
C.清醒地点破现实生活中某些不太合理之处,委婉地引起修正的注意。
D.为官方发声,借此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起到价值导向作用。
6.作者将“注音心声体”与“狂欢节"进行对比,除“方式”的比较外,还从哪些角度进行了对比?请简要分析。
7.概述本文的行文思路。
8.张亮同学准备了一些材料,想选择其中一则作为例子来佐证第⑨段画线句的观点,你认为哪一则最合适?请向他推荐并说明理由。
A.才(hao)华(wu)横(jie)溢(cao)的你们帮着想个别致的名字吧!
B.当遇到老人摔倒时,我们要勇(huan)于(xing)扶(liang)起(zhi)他们。
C.在菜场,他常常会友(wei)好(suo)地对卖菜老大妈笑笑,卖个萌,以便宜的价格买到新鲜的蔬菜。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2023高二上·上海市月考)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藏在草间
耿立
①乡村是藏在草里的。是啊,没有草的乡村是什么乡村?不管我从外回来,是在什么时候,也不管时令节气,一踏上木镇的泥土,鼻子里呼吸的味道就是草的味,那种清芬令鼻翼发痒。
②黄昏牛羊回圈,你看到它们的毛发上或皱褶里,不是草籽,就是苍耳子的那种带刺的颗粒,草是不用播种的。农人和它们的关系一直复杂,草们要做牛羊的饲料,要做房屋的顶盖,但它们与农人亲昵。父亲常说:老百姓和草一个姓,叫草民。
③如果说草的生长使乡村有了些诗意,那也是乡村自己不了解的。草是修饰乡村和庄稼的,人们对庄稼多的是感恩,是庄稼养活了一个又一个生命。草也养活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比如牛,比如羊,这是低一个档次的,因这,草在乡村也是低眉顺眼,不声不张。即使春天,那些草尖从土里探出脑壳,也是怯怯的,你凑近了,草尖就接近于乌有,草色只可遥看,距离产生美感。但是一场雨后,草是那样的热烈,满地的青,草尖和草籽都张开了小嘴,那些封闭了一冬的小生灵们,仿佛与节气与雨水有过契约击过掌,它们在雨水的搀扶下,都站立了。
④有时我就乱想,草是农人的兄弟吧。它们都来自泥土,终归于泥土。它们像与泥土和农人有合约,庄稼占据多少地方,草占据多少地方,草总是先长出迎接庄稼,然后相伴着走一程,实在闹矛盾了,农人就批评草们的霸道,开始用武器的批判代替批判的武器,镰刀、铲子和手。但我说草们在这些工具下不是牺牲,而是另有任用,到了牛羊的胃里,在牛羊反刍的时候,牛羊感恩的就是给他们温饱与生命的草们。
⑤父亲的肩上四季有一个杞柳编的粪箕子,那里总是一些草或者干柴,喂养生灵或烧火。父亲中风后恢复的不是十分理想,但还是没有把自己的一亩地交出去,他说,这地就是一个根,空闲的时候到地里走一走,听听庄稼的拔节,即使不干活,蹲在地头弯腰拽几把草,也比坐在床上好。我知道这一亩地对父亲来说,七分种草三分种庄稼,那是给自己、给鸟儿、给牛羊留的口粮,父亲算的很清楚。
⑥秋季我回木镇的时候,发现父亲背着一粪箕子草,手里拄着木棍,后面是母亲给父亲拿着衣服,一对老夫妇走在远处开始升起的炊烟里。秋深了,父亲的头发被节气赶白了,腰被节气赶弯了,牙齿也被节气赶掉了,像霜降到来,草们一下就咽气了,这由不得你自己,该走时就要走,没有商量,也没有挪移。
⑦但我知道父亲对草的感情,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那是在饥饿的生产队时代,我随着父亲看生产队刚刨出的地瓜。远处是割掉头的谷子地,秸秆如哨兵呆立,还有一个稻草人,头戴一顶破草帽,拿木棍的手里捏着一块红布,褪色得发白,那是吓唬鸟雀的,如今历史使命完成,就孤零零地呆在田野,等霜降把他的头染白,然后等明年重来值班。父亲卷了纸烟,用牙龈处残留的饭渣粘好卷烟的开口,闭着眼,划了火柴,猛地吸了一口,好像疲倦的土地一样,开始享受收成后的安逸。蓦地,父亲拍拍我的肩,把卷烟放在我手里,悄悄地说:“吸一口。"我诧异地望着父亲,父亲诡秘地笑笑,指指草人。我也笑起来,拿起卷烟,跑到谷子地,把卷烟放在草人的口里。
⑧秋天来后,那亩地里的草开始在风中东倒西斜,再也挺不直,斜向有许多墓茔的木镇的坟地。木镇有许多家族的坟茔,在阳间,大家聚族而居,死后也叔叔大爷爷爷奶奶的辈分不乱。但草是一视同仁,该绿的时候绿,该黄的时候黄,往往有人给添土的坟茔,那上面草就少些,每年的清明,后人把草芽拔去,七月十五把开始结籽的老草拔去。如果墓草覆盖了整个坟茔,那就是这家的人最后没有抗拒过草,不在土地上繁衍了。
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谁比谁久远?只有土地知道。人走了,有时在地上堆一抔土,草也许笑话呢,那土最终被草统属,我听到了草在草间的咯咯坏笑,毕竟笑在最后的是它们啊。
(有删改)
9.第⑥段画线部分连用三个“赶”字,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0.根据本文内容分析标题“藏在草间"的意蕴。
11.分析第⑦段所写的往事回忆在文中的作用。
12.耿立在其散文集《藏在草间》的《自序》中说:“人们需要诗意,但这样的诗意应该不是有意的虚饰。对土地见皮见骨的描写,那也是一种苍凉的诗意。”你认为本文具有这样的“诗意"吗?请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五、文言文阅读
(2023高二上·上海市月考)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老子》四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____,____。(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13.《老子》,又名。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自矜者不长②其脆易泮
③强行者有志④常于几成而败之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车之用/剖之以为瓢
B.我世世为洴澼絖/吾为其无用而剖之
C.始于足下/常于几成而败之
D.自见者不明/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16.翻译句子。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17.学者柳诒征指出:“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请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并用此来分析《老子》第十一章中所体现的“对待之理"。
(2023高二上·上海市月考)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观八骏图说
[唐]柳宗元
①古之书有记周穆王驰八骏①升昆仑之墟者,后之好事者为之图,宋、齐以下传之。观其状甚怪,咸若骞若翔,若龙凤麒麟,若螳螂然。其书尤不经,世多有,然不足采。世闻其骏也,因以异形求之。则其言圣人者,亦类是矣。故传伏羲曰牛首,女娲曰其形类蛇,孔子如倛头②,若是者甚众。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②今夫马者,驾而乘之,或一里而汗,或十里而汗,或千百里而不汗者。视之,毛物尾鬛,四足而蹄,龁草饮水,一也。推是而至于骏,亦类也。今夫人,有不足为负贩者,有不足为吏者,有不足为士大夫者,有足为者。视之圆首横目,食谷而饱肉,而清,裘而燠③,一也。推是而至于圣,亦类也。然则伏羲氏、女娲氏、孔子氏,是亦人而已矣。骅骝、白羲、山子之类,若果有之,是亦马而已矣。又乌得为牛,为蛇,为倛头,为龙凤麒麟螳螂然也哉?
③然而世之慕骏者,不求之马,而必是图之似,故终不能有得于骏也。慕圣人者,不求之人,而必若牛、若蛇、若倛头之问。故终不能有得于圣人也。诚使天下有是图者,举而焚之,则骏马与圣人出!
【注】①八骏:周穆王的八匹骏马: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②倛头:驱疫辟邪用的面具。③而清,裘而燠:穿细葛布就感到凉快,穿皮袄就觉得暖和。
18.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矣B.之C.乎D.耶
19.分析第①段引用孟子的话在说理上的作用。
20.以下不属于本文写法上特点的一项是()
A.首尾呼应B.类比说理C.以小见大D.欲扬先抑
21.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
六、材料作文
22.(2021高三上·奉贤月考)有人说,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陷入两大误区,一是看别人生活,二是生活给别人看。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人而不仁;八佾
(2)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仁"“佾”“寿"“庶”“壹"。
故答案为:(1)人而不仁八佾
(2)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
【答案】2.C
3.B
【知识点】语言得体;句子排序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具体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排序的能力。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具体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赞叹,合适。B.“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的意思是“天上的浮云不能与此山平齐,山峦云雾苍苍远望反更迷离",“浮云不共此山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描写了直插云天的气势;“山霭苍苍望转迷”,写远眺情景:摩天的山峦连绵不断,飘荡的晚霞忽淡忽浓,忽明忽暗,给重峦叠嶂的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表达了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赞叹,合适。C.“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思是“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诗人动情的女子了。没有表达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赞叹,不合适。D.“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平生有此观"的意思是“伴着和风、轻云一口气登上了南天门,平生能有如此美妙的游览令人多么高兴”。表达了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赞叹,合适。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排序的能力。该段文字阐述作者对于剧本的认识。根据“无论"“都”可知,⑤①应该排在一起。根据“无论是戏剧冲突还是戏剧情节",空格前面的句子已经说到“戏剧冲突”,所以⑤的前面应该是“戏剧情节",而③符合这一条件,所以③⑤①排在一起。②④都是讲述“塑造人物形象”的,②指出需求,④讲述具体实现手段,应该排在一起。故答案为:B。
【答案】4.不掩盖“潜台词",将其公然摆上台面,使真实意图更明显。
5.C
6.源头,两者都来自民间和大众;⑵精神,二者有较大的差异:前者清醒(保持距离、冷眼旁观),是个体或个体之间的交流;后者狂迷(全情投入),是群体性的耽溺。⑶态度,前者不刻意地跳出现实,而是对现实调侃、揶揄;后者追求刻意的倒置和“革命”精神,撕裂一切秩序、决绝抗争地去否定现实。
7.先以征兵文告来引出阐释的对象:注音心声体。接着对概念加以界定,并点明其特点。之后分析其修辞上的特征:委婉与幽默。在与“狂欢节"的异同对比中,突出其深层的特质。最后论及其产生的环境,与所受到环境影响。
8.选B。括号内的声音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针对现实生活中扶老人被讹诈的情况,要保护好善良助人之士。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体会词语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词语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词语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词语的真实含意。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找到题干语句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全文)及文章感情主旨分层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先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再组织语言,先回答文本的结构,再具体解释文本的内容。
(5)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欲盖弥彰:想要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暴露得更加明显。再由原文“它将我们在生活中彼此心照不宣的‘潜台词’公然摆上台面,同时又假装是‘不小心’泄露的”,故“‘不’盖而弥彰"指的是:不掩盖“潜台词”,将其公然摆上台面,使真实意图更明显。
故答案为:、不掩盖“潜台词",将其公然摆上台面,使真实意图更明显。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通过修辞润色,使其表意温和”错误,由原文“但一般的委婉语意在对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加以修饰、润色,使其看起来不那么直接、坦率、咄咄逼人。"可知表述的是一般的委婉语意。B.由原文的第六段可知,“注音心声体”“通过冷嘲热讽或插科打诨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这是它的“方式”,而不是“潜能"。D.由文中最后一段划线句子可知,本选项论述的是“注音心声体”的影响,而不是“潜能"。故答案为:C。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它们都是由‘民间’发动的,表达了‘人民大众’对于‘主流’秩序的疏离乃至颠覆。”可知,源头上两者都来自民间和大众;由原文“‘注音心声体’来自更为日常的社会互动情境。发言者并不刻意地跳出现实,而是很清楚自己就生活在现实之中。但他又不肯全情投入,而是维持了与现实之间应有的距离——这距离使他保有了刻意冷眼旁观乃至点破现实‘合理性’中的虚伪和漏洞的权利。"可知,精神上二者有较大的差异:前者清醒(保持距离、冷眼旁观),是个体或个体之间的交流;后者狂迷(全情投入),是群体性的耽溺;由原文“他也不会采用‘狂欢节’那种撕裂一切秩序、决绝抗争的态度去否定现实。与其说它在批判,不如说它在调侃、揶揄。”可知,态度上前者不刻意地跳出现实,而是对现实调侃、揶揄;后者追求刻意的倒置和“革命"精神,撕裂一切秩序、决绝抗争地去否定现实。
故答案为:源头,两者都来自民间和大众;⑵精神,二者有较大的差异:前者清醒(保持距离、冷眼旁观),是个体或个体之间的交流;后者狂迷(全情投入),是群体性的耽溺。⑶态度,前者不刻意地跳出现实,而是对现实调侃、揶揄;后者追求刻意的倒置和“革命”精神,撕裂一切秩序、决绝抗争地去否定现实。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本文段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1、2段,先以征兵文告“好消息!好消息!世界一流、包吃包住的东风快递——招(征)人(兵)啦!"来引出阐释的对象:注音心声体;第二部分为3—6段,集中对“注音心声体”这一概念加以界定,并点明其特点。之后又分析其修辞上的特征:委婉与幽默;第三部分为第7段,将“注音心声体"与“狂欢节”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从而突出其本质特征;第四部分为8、9段,论述了其产生于互联网,又受到来自互联网的影响。
故答案为:先以征兵文告来引出阐释的对象:注音心声体。接着对概念加以界定,并点明其特点。之后分析其修辞上的特征:委婉与幽默。在与“狂欢节"的异同对比中,突出其深层的特质。最后论及其产生的环境,与所受到环境影响。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划线句子“我们要维持好括号内的声音,使其被更多的人听到,然后再去努力修正括号外的那个世界。”以及前文提到的“价值导向"可知,“注音心声体”应该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并让人们在关注括号内的词语后,努力学会括号外的做法。A.括号内为“毫无节操"这不具备正确的价值导向,而且“注音心声体”一般不会刻意使用粗话和怪诞、恶心的形象,即使是括号内的语言,它采用的也是“正常"的、可以被公众接受的表达。B.括号内为“唤醒良知”,这提醒人们要换汇自己的良知,针对社会上扶老人却被讹的人,让他们能多有点良心,这样社会才更加美好。C.括号内为“猥琐"这不具备正确的价值导向,“注音心声体”一般不会刻意使用粗话和怪诞、恶心的形象,即使是括号内的语言,它采用的也是“正常"的、可以被公众接受的表达。故答案为:B。括号内的声音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针对现实生活中扶老人被讹诈的情况,要保护好善良助人之士。
【答案】9.连用三个“赶”字,以反复的手法渲染出父亲年老体衰的势头之快,与“一下"相呼应,蕴含着深沉的无奈与酸楚。赋予节气以人的情态意志,生动地建立起人与自然的联系,发人深思。
10.示例:从乡村的环境看,草是作者对乡村的印象中最突出的物事,如他所说“乡村是藏在草里的”,乡村的诗意也藏在草间;从草与农人的关系看,草与农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农人的生活就藏在草间,“我"对乡村生活的回忆及情感也藏在草间;从草对人的启示来看,草在四季中的盛衰变化与人的生命历程有相似之处,人可借鉴的道德、哲理就藏在草间。
11.示例:以具体的事例丰富了本文对农人与草亲昵关系的描写,阐释了农人对待草的兄弟一般的感情,以此呼应上文;从对老年父亲的描写转向对以往父子共同经历的叙写,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情;描写秋季收成后的田野中的稻草人与父亲,自然引出下文所写的对人与草的归宿的比较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生命、对自然规律的思考。
12.本文所写的草与农人的关系是基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有很强的真实感;本文在写草给乡村增添的诗意时,不是只站在旁观者角度,而是贴近农人真实心理;本文在将草与人的生命历程进行比较时,能直面人的局限,凸显自然规律的不可逆及人在自然规律面前的无力甚至可笑,能触发读者的深沉悠远之思。因此,本文对乡土的描写可谓“见皮见骨”,具有耿立所说的“苍凉的诗意"。
【知识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所谓重要句子,一般指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句子,答题时一般可以按照手法、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文中的含义)、作用这几个步骤进行。回答时,一般要回答出三点,第一,句子使用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修辞上、表现手法上、或者某些特殊的词语、或者句式上考虑;第二,句子表达的内容;第三,句子表达的效果。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题目常见的作用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设置悬念;贯穿始终的线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推动(暗示)情节发展;突出主题;吸引读者等。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4)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原文内容分析答题。只要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都视为正确答案。
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秋深了,父亲的头发被节气赶白了,腰被节气赶弯了,牙齿也被节气赶掉了,像霜降到来,草们一下就咽气了”句中连用三个“赶"字,“赶白了”,是指父亲的头发的变化;“赶弯了"是写父亲体形的变化;“赶掉了”是写父亲面部的变化:三处变化表现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节气的转换,父亲很快变老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伤与心痛。“像霜降到来,草们一下就咽气了",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出了父亲衰老的速度之快,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安与无奈。故答案为:连用三个“赶”字,以反复的手法渲染出父亲年老体衰的势头之快,与“一下"相呼应,蕴含着深沉的无奈与酸楚。赋予节气以人的情态意志,生动地建立起人与自然的联系,发人深思。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作者在文章开头直接点出“乡村是藏在草里的。是啊,没有草的乡村是什么乡村?”写出了乡村和“草"的密切关系;“如果说草的生长使乡村有了些诗意,那也是乡村自己不了解的”,有了“草"乡村就有了诗意,写出了乡村的诗意是建立在有“草”的基础上的;“父亲常说:老百姓和草一个姓,叫草民"“草也养活了一个又一个生命”“草是农人的兄弟吧"写出了“草”和乡村的人、动物等的密切关系。“秋天来后,那亩地里的草开始在风中东倒西斜,再也挺不直,斜向有许多墓茔的木镇的坟地"“如果墓草覆盖了整个坟茔,那就是这家的人最后没有抗拒过草,不在土地上繁衍了”表现了草与人的生老病死非常相似,给人以生命的启示。故答案为:示例:从乡村的环境看,草是作者对乡村的印象中最突出的物事,如他所说“乡村是藏在草里的",乡村的诗意也藏在草间;从草与农人的关系看,草与农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农人的生活就藏在草间,“我”对乡村生活的回忆及情感也藏在草间;从草对人的启示来看,草在四季中的盛衰变化与人的生命历程有相似之处,人可借鉴的道德、哲理就藏在草间。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第⑦段所写的往事回忆在文中的作用",首先要从内容上看,写了对父亲的回忆,父亲在饥饿年代里用稻草人吓唬鸟雀和给稻草人吸烟的趣事,写出了父亲和“草”的密切关系,也写出了父亲和我的共同经历,写出了浓浓的父爱;从结构上说,引出下文“__________________,那亩地里的草开始在风中东倒西斜,再也挺不直,斜向有许多墓茔的木镇的坟地",由回忆那块地的故事,到那块地里的坟墓,开始转向对人的生老病死的描写,由“草”转向了人生与自然的描写。故答案为:示例:以具体的事例丰富了本文对农人与草亲昵关系的描写,阐释了农人对待草的兄弟一般的感情,以此呼应上文;从对老年父亲的描写转向对以往父子共同经历的叙写,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情;描写秋季收成后的田野中的稻草人与父亲,自然引出下文所写的对人与草的归宿的比较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生命、对自然规律的思考。
12.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通过作者自己的论述“对土地见皮见骨的描写,那也是一种苍凉的诗意"看本文是否体现了作者的这种观点。“见皮见骨”的描写,从文中可以看到作者是站在农村切实写出了自己所见所感的真实的农村生活,“不管我从外回来,是在什么时候,也不管时令节气,一踏上木镇的泥土,鼻子里呼吸的味道就是草的味,那种清芬令鼻翼发痒"。“父亲的肩上四季有一个杞柳编的粪箕子,那里总是一些草或者干柴,喂养生灵或烧火”“秋季我回木镇的时候,发现父亲背着一粪箕子草"“但我知道父亲对草的感情,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都是作者切身的经历,贴近乡村的真实生活。以上可谓是对乡村生活的“见皮见骨"的真实而深刻的描写。“苍凉的诗意”,“如果说草的生长使乡村有了些诗意,那也是乡村自己不了解的"“但草是一视同仁,该绿的时候绿,该黄的时候黄,往往有人给添土的坟茔,那上面草就少些,每年的清明,后人把草芽拔去,七月十五把开始结籽的老草拔去。如果墓草覆盖了整个坟茔,那就是这家的人最后没有抗拒过草,不在土地上繁衍了”,由写乡村的“草"到写人与自然,人对自然的不可抵抗,人生自然的生死,带有“苍凉”之感,体现了耿立所说的“苍凉的诗意"。故答案为:本文所写的草与农人的关系是基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有很强的真实感;本文在写草给乡村增添的诗意时,不是只站在旁观者角度,而是贴近农人真实心理;本文在将草与人的生命历程进行比较时,能直面人的局限,凸显自然规律的不可逆及人在自然规律面前的无力甚至可笑,能触发读者的深沉悠远之思。因此,本文对乡土的描写可谓“见皮见骨”,具有耿立所说的“苍凉的诗意"。
【答案】13.《道德经》
14.①夸耀②消融③强劲奋进④接近
15.D
16.因此圣人以不欲为欲,不稀罕难以得到的东西,以不学为学,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
17.一个人如果不给自己和别人留出空间,那会有什么后果呢?比如学习与休息,我们能把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用来学习吗?如果这样做人很快就会崩溃。所以,我们白天学习,晚上休息。睡觉休息恰恰是积蓄力量,是为了第二天更好地学习。读书也是如此。如果囫囵吞枣不假思索地读书,把头脑塞得满满的,不给自己留下思考空间和消化吸收的余地,读书的效果如何能好。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学典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及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在车毂中间是空的时,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只有器具中间是空的,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屋室,当中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有屋室的作用。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发挥了作用。
踮起脚尖,人不能久立,迈大步走的人走不远,偏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自高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自见"“自是”“自我"“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绝不这样做。
能了解别人的人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圣明。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会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接近成功时失败。(如果在)快要完成的时候也像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让事情失败。因此圣人以不欲为欲,不稀罕难以得到的东西,以不学为学,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来辅助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1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著作,后来的道教奉之为主要经典。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相传为春秋末期老子所作。
故答案为:《道德经》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与“自"搭配,译为夸耀。句意: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②消融,分离。句意: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③修饰“行”,译为强劲奋进。句意: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④接近,靠近。句意: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
故答案为:①夸耀②消融③强劲奋进④接近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助词,的。句意:使车轮有转动的作用。代词,它。句意:切开它当瓢。B.动词,做。句意:我世世代代都是做漂洗棉絮这样一个工作的。介词,因为。句意:我只是因为它没什么用处所以砸破了它。C.介词,从。句意: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介词,在。句意: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D.助词,……的人。句意:自我表现的人,不明智。助词,……的人。句意: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是以",所以,因此;“贵”,意动用法,以……为贵,可解释为看重;“复",弥补。
故答案为:因此圣人以不欲为欲,不稀罕难以得到的东西,以不学为学,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及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老子》第十一章中所体现的“对待之理”主要是关于“有"“无”的。老子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也是本质地揭示了世界存在的方式。老子通过车子、陶器、房子这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指出这几样事物都是有形的,也就是“有”,而体现它们自身价值的却是无形的空间,也就是“无"。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利”和“用"的关系。利是使用价值的前提条件,用是使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我们看待问题的时候,必须以无为本,以有为未,崇本而举末。这是因为,我们是处在有的层面的,只有守住其存在的另一面的无,才能利于有。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我们学到的智慧是:要学会关注事物的另一面。故答案为:一个人如果不给自己和别人留出空间,那会有什么后果呢?比如学习与休息,我们能把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用来学习吗?如果这样做人很快就会崩溃。所以,我们白天学习,晚上休息。睡觉休息恰恰是积蓄力量,是为了第二天更好地学习。读书也是如此。如果囫囵吞枣不假思索地读书,把头脑塞得满满的,不给自己留下思考空间和消化吸收的余地,读书的效果如何能好。
【答案】18.A
19.示例:作者用“亚圣"孟子的话有力反驳了骏马的样子特异、圣人的样子特异的观点,总结批判了上文提到的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圣人误解误传的现象,引出下文凡是马都有共同性,凡是人也有共同性的内容。
20.D
21.示例:本文借由批评《八骏图》所画八骏的荒诞怪异,论述了凡马与骏马具有共同特点,并类比得出凡人与圣人也有共同特点,由此引申出不应只看到圣人和普通人的不同点甚至凭借想象把这种不同点夸张到不可信的程度,提出“慕圣人者”应该从普通人中去选拔人才、寻找圣人,把圣人当作普通人一样来学习效仿。这种认识破除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圣人的误解,难能可贵地对圣人做了更人性化的理解,对当时的圣人观乃至人才选拔都有积极的作用。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文本写作特点的能力。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文言文原句分析回答;第二,摘取文言文中与题目相关的词语回答;第三,分析原文,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要仔细的理解,综结合多方面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主旨,探究本文思想意义和价值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虚词的能力。根据前文“诚使天下有是图者,举而焚之,则骏马与圣人出"可知,作者意在表明如果天下保存这种《八骏图》的人,把它拿出来统统烧掉,那么骏马和圣贤就会出现。首先根据句意可以判断为语气词,排除B;再根据“乎”“耶"用于句尾表示疑问、反问语气,排除CD。故答案为:A。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第①段首先记叙后世的好事者将周穆王的八骏图画成奇形怪状,像龙、凤、麒麟、螳螂,接着记叙人们传说“伏羲曰牛首,女娲曰其形类蛇,孔子如倛头”,然后引用“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用这句名言说明这些圣人都是人,批判了上文提到的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圣人误解误传的现象,结构上总结上文。第②段论述周穆王的八骏与其它的马一样,都是马,因此,该句在结构上还引出了下文。
故答案为:示例:作者用“亚圣”孟子的话有力反驳了骏马的样子特异、圣人的样子特异的观点,总结批判了上文提到的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圣人误解误传的现象,引出下文凡是马都有共同性,凡是人也有共同性的内容。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文本写作特点的能力。本文开头叙述社会现象,接着对该现象进行反驳,然后论述了凡马与骏马具有共同特点,并类比得出凡人与圣人也有共同特点。因此,本文没有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故答案为:D。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主旨,探究本文思想意义和价值的能力。第①段首先记叙后世的好事者将周穆王的八骏图画成奇形怪状,像龙、凤、麒麟、螳螂,接着记叙人们传说“伏羲曰牛首,女娲曰其形类蛇,孔子如倛头”,然后引用“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用这句名言说明圣人与普通人无异。第②段采用类比的方法,先论述周穆王的八骏与普通马一样,进而说明圣人与普通人一样。第③段指出仰慕圣贤的人,应当从普通人中去寻求,把圣人当作普通人一样来学习效仿。这篇文章在当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他破除了当时社会普遍的错误认知,纠正了人们对待圣人的看法,对选拔人才具有积极作用。故答案为:示例:本文借由批评《八骏图》所画八骏的荒诞怪异,论述了凡马与骏马具有共同特点,并类比得出凡人与圣人也有共同特点,由此引申出不应只看到圣人和普通人的不同点甚至凭借想象把这种不同点夸张到不可信的程度,提出“慕圣人者”应该从普通人中去选拔人才、寻找圣人,把圣人当作普通人一样来学习效仿。这种认识破除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圣人的误解,难能可贵地对圣人做了更人性化的理解,对当时的圣人观乃至人才选拔都有积极的作用。
22.【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审题】本次作文审题比较简单,材料仅由有一句话组成:“有人说,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陷入两大误区,一是看别人生活,二是生活给别人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材料批判了两种行为:一是看别人生活,二是生活给别人看。也就是在暗示我们,生活中既不能够看别人生活,也不能够生活给别人看。简而言之: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我们只管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出自己的价值。考生围绕这一观点写作即可。
【立意】1.做最好的自己
2.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3.走自己的路,让他人羡慕
【素材】1.不得不承认,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会有这样一些做给别人看的人。
她们的生活似乎总是很精彩,经常到处旅游,然后在朋友圈里晒美食,晒自己新买的首饰包包。也许有一部分人确实过着这样的生活,但还有一部分人是在晒自己精心伪造的“假象”。没有高档化妆品,就借闺蜜的拍照;没有豪车,就到大街上各处寻找自拍。明明深陷穷困,却偏偏搜罗各种风景图把自己P上去。
永远不要生活给别人看,不要让自己成为他人情绪的附属品。跑步健身不是为了晒几张健身照博取他人的赞扬,而是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健康。读书练字不是为了一个“博学多闻"的虚名,而是为了充实自己,让自己不至于平庸。你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不是他人眼中的戏子。
做自己,别做给别人看。
2.不要老看别人,别人生活的酸甜苦辣你未必知晓。聪明的,就多找找生活的闪光点,不要拿别人的优点跟自己的缺点比,这太不公平。春晚上火了这样一句话:有才华的嫌长得丑,长得帅的挣钱少,挣钱多的不顾家,太顾家的没出息,有出息的不浪漫,会浪漫的靠不住,靠得住的就窝囊。这句话似乎说出了女人们的抱怨,也说出了男人们的心声。
但是,你知道吗?家境穷困的,虽然没有宽敞的屋子,却有一家人欢聚的烟火气。读过书的,也不必为了他人的一句“上了学还不如我”就自怨自艾,你的素质与涵养就在这句话里。
不必羡慕别人,更不必事事跟别人比较,要相信,上天自有安排。
3.莫言曾说过:“人,来到这世上,总会有许多的不如意,也会有许多的不公平;会有许多的失落,也会有许多的羡慕。你羡慕我的自由,我羡慕你的约束;你羡慕我的车,我羡慕你的房;你羡慕我的工作,我羡慕你每天总有休息时间。"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1/1上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一、默写
1.(2023高二上·上海市月考)按要求填空。
(1),如礼何?(《论语·》)
(2)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
(3)《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
【答案】(1)人而不仁;八佾
(2)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仁"“佾”“寿"“庶”“壹"。
故答案为:(1)人而不仁八佾
(2)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
二、选择题组
(2023高二上·上海市月考)按要求选择
2.面对游览的大山,表达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赞叹,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C.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D.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平生有此观。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剧本需要各种各样的戏剧冲突,____,____,____。____,____,剧本中需要有深刻的主题思想,而主题思想也应该寓于动作的发展之中。
①都应通过因果相承的动作直观的展现出来
②剧本需要塑造各种各样的典型人物形象
③需要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④而动作正是戏剧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
⑤但无论是戏剧冲突还是戏剧情节
A.⑤①③②④B.③⑤①②④C.⑤①④②③D.③⑤②④①
【答案】2.C
3.B
【知识点】语言得体;句子排序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具体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排序的能力。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具体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赞叹,合适。B.“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的意思是“天上的浮云不能与此山平齐,山峦云雾苍苍远望反更迷离",“浮云不共此山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描写了直插云天的气势;“山霭苍苍望转迷”,写远眺情景:摩天的山峦连绵不断,飘荡的晚霞忽淡忽浓,忽明忽暗,给重峦叠嶂的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表达了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赞叹,合适。C.“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思是“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诗人动情的女子了。没有表达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赞叹,不合适。D.“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平生有此观"的意思是“伴着和风、轻云一口气登上了南天门,平生能有如此美妙的游览令人多么高兴”。表达了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赞叹,合适。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排序的能力。该段文字阐述作者对于剧本的认识。根据“无论"“都”可知,⑤①应该排在一起。根据“无论是戏剧冲突还是戏剧情节",空格前面的句子已经说到“戏剧冲突”,所以⑤的前面应该是“戏剧情节",而③符合这一条件,所以③⑤①排在一起。②④都是讲述“塑造人物形象”的,②指出需求,④讲述具体实现手段,应该排在一起。故答案为:B。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3高二上·上海市月考)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括号内的声音:一种网络汉语修辞的潜能
王东杰
①澎湃新闻的微信公众号二0二0年八月九日发表文章,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官方微博账号“东风快递"的一份征兵文告:好消息!好消息!世界一流、包吃包住的东风快递——招(征)人(兵)啦!
②这份文告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它最后一行采用的特殊的修辞方式。而澎湃新闻在结语处采用了同样的手法:看了这么硬(tu)核(wei)的宣传你还在等什么?
③这是近年网络文章中非常流行的一种修辞方式,括号内外的几个字或拼音连起来,分别构成两个不同的单词或短语。它们放入句中都可以念得顺,但意思完全相异。
④有人将这种修辞方式称为“注音心声体”。“注音"指的就是其在形式上的特征,“心声”是指它同时为读者提供了两个不同声音。大部分情况下,括号外的表述都更加“官方"、正式,但括号内所要表达的,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所在:所谓“招人”,其实是“征兵";表面上夸奖对方“硬核”,实际却是说其“土味"。它可以看作两个文本的并置、对比与复合,一个是由汉字承载的公开而“正式”的文本,一个是放在括号里的“半遮半闭"的文本。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在隐藏信息的同时,又故意将破解其秘密的线索展示给读者,逗引读者去揭开更深层的真相。隐藏与指点——它同时召唤出两个相反的行动。
⑤“注音心声体”可以视作一种委婉语。但一般的委婉语意在对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加以修饰、润色,使其看起来不那么直接、坦率、咄咄逼人。“注音心声体"却恰好与之相反,其目的是“欲”盖而弥彰:“盖"只是手段,其最终目标还是“彰”。它将我们在生活中彼此心照不宣的“潜台词"公然摆上台面,同时又假装是“不小心”泄露的——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成了“不"盖而弥彰。
⑥单从修辞的角度看,“注音心声体”主要是为了造成一种幽默效果。它产生于互联网,是一种年轻人的文化,因此也天然带有一种活泼和俏皮的感觉。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个有趣的对比,那就是巴赫金笔下的“狂欢节"。从某种意义上看,“注音心声体”和“狂欢节"不无相似:它们都是由“民间”发动的,表达了“人民大众"对于“主流”秩序的疏离乃至颠覆。而且,它们都是通过冷嘲热讽或插科打诨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但这两者在精神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和“狂欢节"不同,“注音心声体”所要凸显的是一种清醒,而非沉醉的狂迷,它是个体的或个体之间的交流,而非群体性的耽溺。
⑦相对于“狂欢节"那种刻意的倒置和“革命”精神,“注音心声体"来自更为日常的社会互动情境。发言者并不刻意地跳出现实,而是很清楚自己就生活在现实之中。但他又不肯全情投入,而是维持了与现实之间应有的距离——这距离使他保有了刻意冷眼旁观乃至点破现实“合理性”中的虚伪和漏洞的权利。可是,他也不会采用“狂欢节"那种撕裂一切秩序、决绝抗争的态度去否定现实。与其说它在批判,不如说它在调侃、揶揄。与巴赫金“狂欢节”精神不同的另一方面是,“注音心声体"一般不会刻意使用粗话和怪诞、恶心的形象,即使是括号内的语言,它采用的也是“正常”的、可以被公众接受的表达。
⑧“注音心声体"诞生于互联网,与这种发言环境本身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那里既是各种语言现象的催生地和实验室,又较实体性的人际社会更为宽松和自由。网络为发言者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给了他们将“潜台词”公开化的勇气。实际上,言语行为所依赖的社会共识的存在,不仅为“注音心声体"的诞生带来了可能,也为它释放其政治潜能提供了保障。近些年来,“注音心声体”已经不再只是一种“民间"专属的修辞手段,也得到官方的采纳——好比是国王也可以在“狂欢节”中“与民同乐"一样。
⑨同一种修辞形式,可以得到不同社会力量的青睐和使用,自然表明了语言首先还是一种交流工具,具有价值中立性。然而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都是从特定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因此也难免会受到其使用环境的影响,而社会环境自有其无法摆脱的伦理向度。这既体现为人们说了什么,也体现为他们怎样说。不同的语言表述形式和运用方式,内嵌着人们观察世界和人生的不同视角。因此,哪怕只是对现象的单纯“描写”,也不可避免地会关联到某种特定的价值导向,说到“注音心声体",这至少意味着,我们要维持好括号内的声音,使其被更多的人听到,然后再去努力修正括号外的那个世界。
(选自《读书》2021年第1期,有删改)
4.第⑤段中的“‘不’盖而弥彰”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
5.下列选项中,对“注音心声体"的“潜能”,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修辞润色,使其表意温和,半遮半闭中揭示真相而不令人反感。
B.通过插科打诨,达到幽默的效果,使个体之间的交流得以轻松进行。
C.清醒地点破现实生活中某些不太合理之处,委婉地引起修正的注意。
D.为官方发声,借此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起到价值导向作用。
6.作者将“注音心声体"与“狂欢节”进行对比,除“方式"的比较外,还从哪些角度进行了对比?请简要分析。
7.概述本文的行文思路。
8.张亮同学准备了一些材料,想选择其中一则作为例子来佐证第⑨段画线句的观点,你认为哪一则最合适?请向他推荐并说明理由。
A.才(hao)华(wu)横(jie)溢(cao)的你们帮着想个别致的名字吧!
B.当遇到老人摔倒时,我们要勇(huan)于(xing)扶(liang)起(zhi)他们。
C.在菜场,他常常会友(wei)好(suo)地对卖菜老大妈笑笑,卖个萌,以便宜的价格买到新鲜的蔬菜。
【答案】4.不掩盖“潜台词”,将其公然摆上台面,使真实意图更明显。
5.C
6.源头,两者都来自民间和大众;⑵精神,二者有较大的差异:前者清醒(保持距离、冷眼旁观),是个体或个体之间的交流;后者狂迷(全情投入),是群体性的耽溺。⑶态度,前者不刻意地跳出现实,而是对现实调侃、揶揄;后者追求刻意的倒置和“革命"精神,撕裂一切秩序、决绝抗争地去否定现实。
7.先以征兵文告来引出阐释的对象:注音心声体。接着对概念加以界定,并点明其特点。之后分析其修辞上的特征:委婉与幽默。在与“狂欢节”的异同对比中,突出其深层的特质。最后论及其产生的环境,与所受到环境影响。
8.选B。括号内的声音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针对现实生活中扶老人被讹诈的情况,要保护好善良助人之士。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体会词语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词语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词语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词语的真实含意。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找到题干语句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全文)及文章感情主旨分层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先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再组织语言,先回答文本的结构,再具体解释文本的内容。
(5)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欲盖弥彰:想要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暴露得更加明显。再由原文“它将我们在生活中彼此心照不宣的‘潜台词’公然摆上台面,同时又假装是‘不小心’泄露的",故“‘不’盖而弥彰”指的是:不掩盖“潜台词",将其公然摆上台面,使真实意图更明显。
故答案为:、不掩盖“潜台词”,将其公然摆上台面,使真实意图更明显。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通过修辞润色,使其表意温和"错误,由原文“但一般的委婉语意在对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加以修饰、润色,使其看起来不那么直接、坦率、咄咄逼人。”可知表述的是一般的委婉语意。B.由原文的第六段可知,“注音心声体"“通过冷嘲热讽或插科打诨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这是它的“方式",而不是“潜能”。D.由文中最后一段划线句子可知,本选项论述的是“注音心声体"的影响,而不是“潜能”。故答案为:C。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它们都是由‘民间’发动的,表达了‘人民大众’对于‘主流’秩序的疏离乃至颠覆。"可知,源头上两者都来自民间和大众;由原文“‘注音心声体’来自更为日常的社会互动情境。发言者并不刻意地跳出现实,而是很清楚自己就生活在现实之中。但他又不肯全情投入,而是维持了与现实之间应有的距离——这距离使他保有了刻意冷眼旁观乃至点破现实‘合理性’中的虚伪和漏洞的权利。”可知,精神上二者有较大的差异:前者清醒(保持距离、冷眼旁观),是个体或个体之间的交流;后者狂迷(全情投入),是群体性的耽溺;由原文“他也不会采用‘狂欢节’那种撕裂一切秩序、决绝抗争的态度去否定现实。与其说它在批判,不如说它在调侃、揶揄。"可知,态度上前者不刻意地跳出现实,而是对现实调侃、揶揄;后者追求刻意的倒置和“革命”精神,撕裂一切秩序、决绝抗争地去否定现实。
故答案为:源头,两者都来自民间和大众;⑵精神,二者有较大的差异:前者清醒(保持距离、冷眼旁观),是个体或个体之间的交流;后者狂迷(全情投入),是群体性的耽溺。⑶态度,前者不刻意地跳出现实,而是对现实调侃、揶揄;后者追求刻意的倒置和“革命"精神,撕裂一切秩序、决绝抗争地去否定现实。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本文段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1、2段,先以征兵文告“好消息!好消息!世界一流、包吃包住的东风快递——招(征)人(兵)啦!”来引出阐释的对象:注音心声体;第二部分为3—6段,集中对“注音心声体"这一概念加以界定,并点明其特点。之后又分析其修辞上的特征:委婉与幽默;第三部分为第7段,将“注音心声体”与“狂欢节"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从而突出其本质特征;第四部分为8、9段,论述了其产生于互联网,又受到来自互联网的影响。
故答案为:先以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印度风土人情
- 升学合同协议书范本图片
- 项目巡查方案模板(3篇)
- 律师派驻公司方案(3篇)
- 10万千瓦风电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参考)
- DB3415-T 83-2024 电动汽车室外充电桩防雷规范
- 逻辑推理的情境应用分析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四级嵌入式领域的研究试题及答案
- Access信息管理技巧试题及答案
- 全面解析2025计算机二级ACCESS考试试题及答案
- 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试题及答案
- 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三五月模拟训练英语试题(含答案无听力原文及音频)
- 基因编辑技术的临床应用与未来发展方向-洞察阐释
- 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 《论亚太局势》课件
- 基于深度学习的日志异常检测技术研究
- 大学生劳动就业法律问题解读(华东理工大学)智慧树知到见面课、章节测试、期末考试答案
- 水电站收购分析报告
- 水泥粉助磨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发改委立项模板
- 济南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工贸行业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