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2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5_第1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2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5_第2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2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5_第3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2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5_第4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2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2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文言文阅读

重庆市育才中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重庆万州中学2024届拔尖强基联盟高三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材料二: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使天下各食A其力B末技C游食之民D转而缘E南亩F则畜积足而G人乐H其所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涂",途径,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的“涂"意思和用法不同。

B.“靡”,消费、耗费,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靡”意思不同。

C.“被",遭受,与《促织》中“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意思和用法相同。

D.“举”,举兵,与《谏逐客书》中的“举地千里"中的“举”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管仲认为治理国家的当务之急,是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只有禁止了这些,百姓才不会游荡求食,就会从事农业了。

B.粮食多了,天下的物产都来了。可见,粮食是成就帝业的根本,是君主的重要任务,是招引百姓的途径和治国之道。

C.材料二阐述了不耕不织、用之无度给人民带来的危害,与当时社会食者众、靡者多、积蓄少的现象形成对照,告诫统治者如果不积蓄粮食,国家就一定会覆亡。

D.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而财产富足,就能做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使敌人归降,使远者亲附,干什么事都会成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2)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14.中国的粮食仓储制度历史悠久,结合材料,概括古代仓储粮食有哪些?(3分)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事毕矣。而又必生人,以充塞往来其间,则人也者,大天、大地、大山、大水之所托以恒不朽者也。人有两目,不第谓其昼视日,夜视月也;又赋之两足,亦不第欲其走街衢田陌,上长安道已也。瓦一压,而人之识低;城一规,而人之魄狭。天之下,三山六水,土处一焉。一土之中,蠕蠕攘动,以尽其疆场,是恶能破蜂之房,而出蚁之穴耶

台荡诸山,乃吾乡几案间物。今年始得看尽。归以语人,疑信相半,彼其眼足于胸中自立一隔扇耳。司马子长聪明绝世,犹曰无昆仑;刘梦得初见太华,以为奇尽,后识九华山,而悔其言之失。贤者如此,是安可以责蠕蠕攘动之百姓乎

夫天地之精华.未生贤者,先生山水。故其造名山大川也,英思巧韵,不知费几炉冶,而但为野仙山鬼、蛟龙虎豹之所啸据。或不平而争之,非樵牧,则缁黄①耳。而所谓贤者,方如儿女守闺阁,不敢空阔一步,是蜂蚁也,尚不若鱼鸟,不几于负天地之生,而羞山川之好耶

病老将至,炳烛犹迟。郗说言,山行一度,洗尽五年尘土肠胃。吾欲七千由旬②中贤者共识其大,无被尘土竟埋其眼足也。作《游唤》。

(王思任《序》)

材料二:

从南明入台山如剥笋根又如旋螺顶渐深遂渐上。过桃墅,溪呜树舞,白云绿坳,略有人间。饭斑竹岭,酒家胡当垆艳甚,桃花流水,胡麻正香。过会墅,入太平庵看竹,俱汲桶大,碧骨雨寒,而毛叶离薤,不啻云凤之尾。使吾家林得百十本,自不来俗物败人意也。

行十里,望见天姥峰大丹郁起,至则野佛无家,化为废地,荒烟迷草,断碣难扪。农僧见人辄缩,不识李太白为何物,安可在痴人前说梦乎山是桐柏门户,所谓“半壁见海",“空中闻鸡”,疑意其颠。上至石扇洞天,青崖白鹿,葛洪丹丘,俱在明昧之际,不知供奉③何以神往天台如天姥者,天姥仅当儿孙内一魁父,焉能“势拔五岳掩赤城"耶山灵有力,夤缘④入供奉之梦,一梦而吟,一吟而天姥与天台遂争伯仲席。嗟呼!山哉!人哉!

(王思任《天姥》)

【注】①缁黄:黑衣黄冠,指和尚、道士。②七千由旬:谓路途远,地域广。③供奉:即李白。④夤缘:攀附。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下文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从南明入A台B山C如剥笋D根E又如旋螺F顶G渐深H遂渐上。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毕,文中指结束、完结,与《阿房宫赋》中“六王毕,四海一”的“毕"意思相同。

B.始,文中指才、方才,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始"意思和用法相同。

C.但,文中指但是,与李白《蜀道难》中“但见悲鸟号古木”的“但"意思和用法不同。

D.焉,文中指怎么、哪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焉用亡郑以陪邻”的“焉"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作者认为,造物主首先创造天地山川,然后创造人类,人类充斥往来其间,是其永恒不朽的依托,这一论断颇有新意。

B.材料一列举司马迁认为没有昆仑山和刘禹锡见太华而认为奇尽的事例,主要意图是证明世间大贤有眼界狭隘、涉足狭窄的情况。

C.材料二中作者按照游览的过程写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进入天姥山之前的优美景致,为下文登天姥山大失所望的转折作了铺垫。

D.两则材料中“上长安道”“夤缘"等语言,隐含了作者对世人汲汲功名、蝇营攀附行为的批判也体现了小品文言简义丰的特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几于负天地之生,而羞山川之好耶

(2)使吾家林得百十本,自不来俗物败人意也。

14.材料二中画双横线的句子揭示了哪些道理请简要概括。(3分)

重庆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2月月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思,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场,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节选自《将材》)

材料二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闾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阖闾曰A子之十B三篇C吾尽D观之矣E可以F小试G勒H兵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事无苟免"中“苟”有草率、随便之意,与成语“一丝不苟"中的“苟”含义不同。

B.戟,是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古代兵器,具有钩和刺的双重功能,也可作仪仗器物。

C.且,有将要之意,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崖间"中的“且”含义不同。

D.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中国古代君主和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将善用战术,用兵变化多端,能在险境中转危为安,出奇制胜。

B.步将身手矫捷,擅长使用兵器,战场上冲锋陷阵,斗志昂扬,能胜千夫。

C.孙武凭借兵法求见吴王,面对吴王让他用宫女练兵的要求,他也认真对待。

D.孙武三令五申后,吴王宠姬在操练中仍然嬉笑不止,孙武感到被辱,怒而杀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4分)

(2)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4分)

14.孙武的言行更趋向于材料一中哪一类“将材"的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适应性月考(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璃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选自《贞观政要·论务农第三十》)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既属丰稔A若斯B朕为C亿兆人D父母E唯欲躬务F俭约G必不辄H为奢侈。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伏愿,表示下对上的敬辞。与《陈情表》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的“伏惟"意思相近。

B.追兵,追加兵卫。文中指皇太子将行冠礼,因其事大礼隆,有司请求增加兵力以使礼节齐备。

C.动静,指情况。文中具体指太子的冠礼必须在二月举行而不能改到十月,因为二月是吉月。

D.登,谷物成熟、丰收。其义与《孔雀东南飞》“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中的“登"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二年,唐太宗提出了“三本”主张: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经营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本。

B.贞观二年,蝗灾四起,太宗到苑内狩猎时,看到蝗虫肆掠,就捡了几只先咒后吞,从此蝗不复为灾。

C.王珪用秦皇、汉武穷兵黩武穷奢极欲招致祸患的典故劝谏太宗,太宗很是认同并主张要无为少欲。

D.太宗认为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他自己作为百姓的衣食父母,应该克勤克俭、不奢侈浮华。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4分)

(2)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4分)

14.太宗主张“国以人为本",贞观十六年的时候,他想让百姓富裕尊贵,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3分)

重庆市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二)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韩若愚,字希贤,保定满城人。由武卫府史授通惠河道所都事,开河有功,诏赐锦衣一袭。迁留守司都事,寻升经历,出知蓟州,改中书左司都事。时监烧昏钞者欲取能名,概以所烧钞为伪钞,使管库者诬服。狱既具,若愚知其冤,覆之,得免死者十余人。迁刑部郎中,提举诸路宝钞库,擢吏部郎中。

仁宗即位,故事,凡潜邸官吏,不次迁转,若愚以岁月定其资品,遂著为令。皇庆元年,迂内台都事,改刑部侍郎,寻擢中书左司郎中。时议禁民田猎,犯者抵死。若愚曰:“昔齐宣王之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孟子非之。”众以为然,遂轻其刑,时参政曹鼎新辞职,帝曰:“若效韩若愚廉勤足矣,何用辞为!"继命若愚参议中书省事。铁木达儿为右丞相以憎爱进退百官恨若愚不附己罗织以事。帝知其枉,不听。拜户部尚书。延祈六斗,命理河间等路因,轻重各得其情、复拜参议中书省事。丞相铁木迭儿复入相,以旧憾诬若愚罪,欲杀之,帝不从,复奏夺其官,除名归乡里。

至治三年,诏雪其冤。泰定元年,命复其官,寻拜刑部尚书,迁湖广省参知政事,未行,改居事丞。八月,命宣抚江浙,复留为侍御史。时左丞相倒刺沙擅成福,以事证侍御亦怜珍等,下枢密狱,无敢言其冤,若愚以计奏左丞相倒刺沙为右大夫,其事遂解。三年,擢浙西廉使,未行,拜河南省左丞。会文宗平内难,若愚画策中机,帝嘉之,进资政大夫。

天历三年,迁淮西江北道廉访使。九月,以疾卒,年六十八。赠资德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南阳郡公,谥贞肃。

节选自《元史·列传卷六十三》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铁木迭儿A为右B丞相C以惜爱进退D百官E恨若愚F不附已G罗织以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历,官名,负责出纳文移。金朝始设,为枢密院、都元帅府等机构属官;元明清在不同官署设置此官。

B.潜邸,又称潜龙邸,指皇帝即位前的住所,即太子的住所,故潜邸也借指太子尚未即位。

C.不次,不按照寻常次序,意为超擢、破格;“次”与“山顶千门次第开"的“次”意思相同。

D.除名,开除官籍,是中国古代对官吏犯罪的一种处罚方法,除名之人不能再任官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若愚为受到监督焚烧破旧钞票官员诬陷、被迫认罪的官府钞票库管理者翻案,让十余人免于死罪。

B.仁宗即位后,韩若愚打破以前提拔潜邸官员的习惯做法,按其任职时间确定资格官阶,并写成律令。

C.韩若愚用孟子批评齐宣王重处猎杀其苑囿麋鹿者的典故,成功劝谏了朝廷准备禁止百姓打猎的议题。

D.左丞相倒刺沙诬陷侍御史亦怜珍等,无人敢揭露冤情,韩若愚奏请让倒剌沙担任右大夫才解除冤情。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参政曹鼎新辞职,帝曰:“若效韩若愚廉勤足矣,何用辞为!"

译文:

(2)命理河间等路囚,轻重各得其情,复拜参议中书省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14.再次担任相职的铁木迭儿为什么对韩若恐“欲杀之”(3分)

重庆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①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蔑也。及其引重车,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古之人君,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王荆公文集笺注》卷二十七)

【注】①諰諰然:担心害怕的样子。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其尤蔽者A以为B吾之位可以去C辱绝危D终E身无天下之患F材之得失G无补H于治乱之数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肆,放纵,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不同。

B.特,只是,与《陈情表》中“况臣孤苦,特为尤甚”的“特"意思相同。

C.审,慎重地,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意思不同。

D.坐,徒然,空,与《蜀道难》中“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坐"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对于人才使用的三种偏见危害相同,其中“认为天下没有人才”的观点存在讨论价值,因此本文论证围绕此点展开。

B.作者认为,天下贤才众多并且想有所作为,但是有上位者却不想让他们发挥作用,表明作者对统治者用人态度的批评。

C.文章第四段列举六国合纵、楚汉争霸、唐太宗时期的三个例子,旨在表明雄才大略的君主没有出现,济世佐国的人才就不存在。

D.文章中“世之蔽者方曰"“今天下盖尝患无材”两处采用引入虚拟论敌的方式,增强了论证的严谨性,更将论证引向深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每小题4分)

(1)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4分)

(2)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4分)

14.请具体分析第二段中划双横线的句子是如何论证“对人才要用尽办法寻找、考察,并且考察的方法不过是让他们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这一观点的。(3分)

文言文阅读

重庆市育才中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重庆万州中学2024届拔尖强基联盟高三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材料二: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使天下各食A其力B末技C游食之民D转而缘E南亩F则畜积足而G人乐H其所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涂”,途径,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的“涂”意思和用法不同。

B.“靡",消费、耗费,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靡"意思不同。

C.“被”,遭受,与《促织》中“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意思和用法相同。

D.“举",举兵,与《谏逐客书》中的“举地千里”中的“举"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管仲认为治理国家的当务之急,是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只有禁止了这些,百姓才不会游荡求食,就会从事农业了。

B.粮食多了,天下的物产都来了。可见,粮食是成就帝业的根本,是君主的重要任务,是招引百姓的途径和治国之道。

C.材料二阐述了不耕不织、用之无度给人民带来的危害,与当时社会食者众、靡者多、积蓄少的现象形成对照,告诫统治者如果不积蓄粮食,国家就一定会覆亡。

D.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而财产富足,就能做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使敌人归降,使远者亲附,干什么事都会成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2)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14.中国的粮食仓储制度历史悠久,结合材料,概括古代仓储粮食有哪些?(3分)

10.BDF

11.C

12.C

13.参考答案

(1)译文: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

(判断句1分;生:来源,1分;贵:重视,1分;句意1分。)

(2)译文: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百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给他们?

(卒:通“猝”,突然,1分;急,紧急情况,1分;胡以,用什么,1分,句意1分。)

14.参考答案

①知晓礼节,提升个人修养。(1分)②赈灾安民,使社会安定。(1分)

③保障国防,使国家强大。(1分)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事毕矣。而又必生人,以充塞往来其间,则人也者,大天、大地、大山、大水之所托以恒不朽者也。人有两目,不第谓其昼视日,夜视月也;又赋之两足,亦不第欲其走街衢田陌,上长安道已也。瓦一压,而人之识低;城一规,而人之魄狭。天之下,三山六水,土处一焉。一土之中,蠕蠕攘动,以尽其疆场,是恶能破蜂之房,而出蚁之穴耶

台荡诸山,乃吾乡几案间物。今年始得看尽。归以语人,疑信相半,彼其眼足于胸中自立一隔扇耳。司马子长聪明绝世,犹曰无昆仑;刘梦得初见太华,以为奇尽,后识九华山,而悔其言之失。贤者如此,是安可以责蠕蠕攘动之百姓乎

夫天地之精华.未生贤者,先生山水。故其造名山大川也,英思巧韵,不知费几炉冶,而但为野仙山鬼、蛟龙虎豹之所啸据。或不平而争之,非樵牧,则缁黄①耳。而所谓贤者,方如儿女守闺阁,不敢空阔一步,是蜂蚁也,尚不若鱼鸟,不几于负天地之生,而羞山川之好耶

病老将至,炳烛犹迟。郗说言,山行一度,洗尽五年尘土肠胃。吾欲七千由旬②中贤者共识其大,无被尘土竟埋其眼足也。作《游唤》。

(王思任《序》)

材料二:

从南明入台山如剥笋根又如旋螺顶渐深遂渐上。过桃墅,溪呜树舞,白云绿坳,略有人间。饭斑竹岭,酒家胡当垆艳甚,桃花流水,胡麻正香。过会墅,入太平庵看竹,俱汲桶大,碧骨雨寒,而毛叶离薤,不啻云凤之尾。使吾家林得百十本,自不来俗物败人意也。

行十里,望见天姥峰大丹郁起,至则野佛无家,化为废地,荒烟迷草,断碣难扪。农僧见人辄缩,不识李太白为何物,安可在痴人前说梦乎山是桐柏门户,所谓“半壁见海",“空中闻鸡”,疑意其颠。上至石扇洞天,青崖白鹿,葛洪丹丘,俱在明昧之际,不知供奉③何以神往天台如天姥者,天姥仅当儿孙内一魁父,焉能“势拔五岳掩赤城"耶山灵有力,夤缘④入供奉之梦,一梦而吟,一吟而天姥与天台遂争伯仲席。嗟呼!山哉!人哉!

(王思任《天姥》)

【注】①缁黄:黑衣黄冠,指和尚、道士。②七千由旬:谓路途远,地域广。③供奉:即李白。④夤缘:攀附。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下文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从南明入A台B山C如剥笋D根E又如旋螺F顶G渐深H遂渐上。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毕,文中指结束、完结,与《阿房宫赋》中“六王毕,四海一”的“毕"意思相同。

B.始,文中指才、方才,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始"意思和用法相同。

C.但,文中指但是,与李白《蜀道难》中“但见悲鸟号古木”的“但"意思和用法不同。

D.焉,文中指怎么、哪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焉用亡郑以陪邻”的“焉"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作者认为,造物主首先创造天地山川,然后创造人类,人类充斥往来其间,是其永恒不朽的依托,这一论断颇有新意。

B.材料一列举司马迁认为没有昆仑山和刘禹锡见太华而认为奇尽的事例,主要意图是证明世间大贤有眼界狭隘、涉足狭窄的情况。

C.材料二中作者按照游览的过程写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进入天姥山之前的优美景致,为下文登天姥山大失所望的转折作了铺垫。

D.两则材料中“上长安道”“夤缘"等语言,隐含了作者对世人汲汲功名、蝇营攀附行为的批判也体现了小品文言简义丰的特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几于负天地之生,而羞山川之好耶

(2)使吾家林得百十本,自不来俗物败人意也。

14.材料二中画双横线的句子揭示了哪些道理请简要概括。(3分)

10.BEG

11.C意思和用法相同,都是副词,“只是”的意思。

12.B主要意图是证明世人眼界狭隘、涉足狭窄。

13.(1)难道不是辜负天地的生养,在大好河山面前感到羞愧吗(本句4分,“不几"“天地之生”“羞",状语后置各1分)

(2)如果我家林中能种此百十竿竹,自然不会让粗俗的人来败坏我的的兴致。(本句4分,每个分句各2分)

14.①艺术的描绘未必符合客观真实。②有些所谓的名气也许是攀附名人的结果。(一点1分,两点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天高地卑之位已定,山川河流之气息相通,造物主创造自然大功告成。而后又必然创造人类,让他们充斥往来天地山川河流之间,那么人类便是伟大的天地、山水永恒不衰的依托。人有两只眼睛,它不只是用来白天看太阳、夜晚看月亮的;造物者还赋予人两只脚,也不仅仅是要人用它来遛大街、走田埂、在京城大道奔走求功名的。压在一个屋顶之下,人的见识就低;受一座城的圈定,人的思想就狭窄。天底下,三成山六成水而平地只占一成。在这一成平地上,人像蜂蚁一样纷扰骚动,来穷尽他们活动的边界,这样如何能够打破“蜂房”、冲出“蚁穴"的局限呢

天台、雁荡各山,本是我家乡在几案间就能看到的景物。可是,时到今日我才得以全部游览。游山回来把所见告诉乡人,他们却半信半疑,因为他们眼界狭隘,涉足范围狭小,使得他们在心里给自己设置了一道与外界隔绝的屏障。司马迁聪明绝世,尚且说世上没有昆仑山;刘禹锡初见西岳华山,以为奇异的山水已经看尽,后来见到九华山,才后悔前言有失。贤智之人尚且如此,这怎能责怪如蜂蚁蠕动扰攘的普通人呢

天地的精华,在未造就贤人之前,就先创造了山水。所以在它创造名山大川时,其匠心独运,不知经过了多少锤炼,可是创造出的这些灵山异水,只是被野仙山鬼、蛟龙虎豹啸聚占领,或者因为占有不均而相互争夺,除此而外,不是樵夫牧人砍伐放牧,就是和尚道士谈禅诵经。而所谓的贤人,却正如小儿女一样守着狭小深闭的家,不敢多向外界迈一步,这样的蜂蚁之人,连鱼鸟都比不上,岂不是辜负天地生育的大德,而要在大好河山面前感到羞愧吗

将到病老之年,秉烛而游尚觉己晚。郗诜说,游了一趟山,把历年来积满肠胃的俗尘洗涤净尽。我希望普天下的贤者共同领略山河的无限,不要被尘俗完全封埋了眼,绊住了脚。所以写下《游唤》。

材料二:

“从南明进入天台山,山形像剥开的笋根,又像圆螺的顶部,山色渐渐深邃我们慢慢上山,过了桃墅,溪水潺潺,树影婆娑,白云悠悠,山坳青青,几处人家。在斑竹岭吃饭,有酒家女艳丽无比,又有桃花流水,胡麻花开正香。经过会墅,进太平庵看竹,竹子大如汲水桶,颜色如碧玉,让雨水生寒意,竹叶纷批,不亚于飞凤的尾巴。如果我家林中能种此百十竿竹,自然不会让粗俗之人来败坏游玩的兴致。

行十里,远远望见天姥峰上一片红色寺庙墙高高伫立,到近处发现佛像随意放置,寺庙废弃,荒草迷离,断碑难抚。农人僧人看见生人就退缩,不知李太白是什么东西,只能感慨怎么能在痴人面前说梦呢天姥山是桐柏宫的大门,诗中所说的“半壁见海”“空中闻鸡",料想是山巅的景致。向上到达石扇洞天,青崖白鹿,

葛洪丹丘,都在或明或暗、隐隐约约中,不知道李太白凭什么会神往此地天台山比得上天姥山,而天姥山也只是名山儿孙辈中一魁伟的男子罢了,怎么有“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气势呢山灵有神力,借机进入李白的梦境,李白梦此境吟此诗,吟此诗才使天姥山和天台山一争高下。唉,是山之故啊,还是人之故啊

重庆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2月月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思,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场,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节选自《将材》)

材料二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闾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阖闾曰A子之十B三篇C吾尽D观之矣E可以F小试G勒H兵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事无苟免”中“苟"有草率、随便之意,与成语“一丝不苟”中的“苟"含义不同。

B.戟,是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古代兵器,具有钩和刺的双重功能,也可作仪仗器物。

C.且,有将要之意,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崖间”中的“且"含义不同。

D.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中国古代君主和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将善用战术,用兵变化多端,能在险境中转危为安,出奇制胜。

B.步将身手矫捷,擅长使用兵器,战场上冲锋陷阵,斗志昂扬,能胜千夫。

C.孙武凭借兵法求见吴王,面对吴王让他用宫女练兵的要求,他也认真对待。

D.孙武三令五申后,吴王宠姬在操练中仍然嬉笑不止,孙武感到被辱,怒而杀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4分)

(2)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4分)

14.孙武的言行更趋向于材料一中哪一类“将材”的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ACE(3分)

11.A(3分)

12.D(3分)

13.(1)看见(到)贤者,如果自己比不上他,就要像顺流的水一样,听从他的劝谏,待人宽厚又不失刚直,勇敢果断又富于计谋,这样的将帅称之为大将。(4分)

(2)妇女们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下起立,都像用规矩绳墨量过一样,合乎标准,没有一个人敢出声。(4分)

14.信将。孙武在练兵过程中赏罚分明,不因吴王的求情和宠姬身份高贵而免除刑罚,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符合信将“赏不逾时,刑不择贵"的标准。(3分)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适应性月考(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璃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选自《贞观政要·论务农第三十》)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既属丰稔A若斯B朕为C亿兆人D父母E唯欲躬务F俭约G必不辄H为奢侈。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伏愿,表示下对上的敬辞。与《陈情表》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的“伏惟"意思相近。

B.追兵,追加兵卫。文中指皇太子将行冠礼,因其事大礼隆,有司请求增加兵力以使礼节齐备。

C.动静,指情况。文中具体指太子的冠礼必须在二月举行而不能改到十月,因为二月是吉月。

D.登,谷物成熟、丰收。其义与《孔雀东南飞》“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中的“登"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二年,唐太宗提出了“三本”主张: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经营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本。

B.贞观二年,蝗灾四起,太宗到苑内狩猎时,看到蝗虫肆掠,就捡了几只先咒后吞,从此蝗不复为灾。

C.王珪用秦皇、汉武穷兵黩武穷奢极欲招致祸患的典故劝谏太宗,太宗很是认同并主张要无为少欲。

D.太宗认为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他自己作为百姓的衣食父母,应该克勤克俭、不奢侈浮华。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4分)

(2)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4分)

14.太宗主张“国以人为本",贞观十六年的时候,他想让百姓富裕尊贵,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3分)

10.(3分)BEG(对一处得1分,共3分。)【解析】“朕为亿兆人父母”是一个完整的语意,所以,“朕"前需停顿;“唯欲躬务俭约”是太宗的希望、想法,所以E处需停顿,“俭约必不辄"讲不通,“不辄为奢侈”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在“俭约"后需停顿。

11.(3分)C【解析】动静,偏义复词,偏“动”。动静,即一举一动的意思。

12.(3分)B【解析】太宗到苑内是去看稻谷,而不是去狩猎。

13.(8分)

(1)(4分)假若连年打仗,营建不停,而又想不错过农时,能办得到吗

【解析】兵戈,战争;息,停;夺,错过、丧失;其……乎,难道……吗四点各1分,共4分。

(2)(4分)我只希望把灾祸转移到我身上,还怕什么疾病呢

【解析】冀,希望;躬,自身;疾,病;何疾之避,宾语前置句。四点各1分,共4分。

14.(3分)①省徭赋;②不夺其时;③敦行礼让。(答对一点得1分,总共3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根本。要不失时机,只有君主不生事劳民才能做到。假若连年打仗,营建不停,而又想不错过农时,能办得到吗"大臣王珪说:“从前,秦始皇、汉武帝,对外穷兵黩武,对内大建宫室,人力既已用尽,灾祸也就接踵而至,他们难道就不想安定百姓吗只是没有使用安定百姓的正确方法。隋代灭亡的教训距今不远,陛下亲自承受了隋朝遗留下来的弊病,懂得怎样去改变,不过刚开始还比较容易,要坚持到底就很难。我真希望陛下自始至终都能小心谨慎,从而善始善终。”太宗说:“你讲得很对。安定百姓和国家,关键在于君主,君主能与民休息,百姓就欢乐,君主多私欲,百姓就痛苦,这就是我之所以不敢任情纵欲,而不断克制告诫自己的原因。"

贞观二年,京城大旱,蝗虫成灾。唐太宗亲自到田野去看稻谷,看见蝗虫猖獗,就捡起了几只并骂道:“百姓视稻谷为生命,你却把谷子吃了,你是在危害百姓啊。如果说老百姓有罪过,那么责任也只在于国君一人,如果你真的有灵性,就应当只啃噬我的心脏,不要危害百姓。”说完就要把蝗虫吃掉,左右的臣子大惊,连忙制止说:“吃了恐怕要生病,万万不可。"唐太宗说:“我只希望把灾祸转移到我身上,还怕什么疾病呢”说完便一口将蝗虫吞下。从此,蝗虫不再成灾。

贞观五年,主管大臣上书说:“皇太子即将举行加冠礼,在二月里举行才吉祥,请陛下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使礼节齐备。"太宗说:“如今百姓春耕刚开始,这样做怕要妨碍农事。”于是下令将礼仪改在十月。太子少保萧璃上奏说:“按照阴阳家的推算,在二月里举行最好。"太宗说:“阴阳讲究禁忌,我从不信那一套。如果一举一动都必须依照阴阳家的话去办,不顾天理道义,而想求得福祐吉祥,怎么可能呢如果所做的都遵照正道,自然会万事吉祥。并且,吉凶取决于人,怎能听信阴阳禁忌呢农时很要紧,不能耽误片刻。”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因为天下米价大都一斗值五个钱,更便宜的,一斗只值三个钱。因此,他对侍臣说:“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又以粮食为生命。如果粮食不丰收,百姓就不再为国家所有了。既然粮食丰收对国计民生关系如此重大,我又是百姓的衣食父母,只希望能够克勤克俭,不奢侈浮华,造福于民。我常常想赏赐天下百姓,使他们都富裕尊贵。现在我减少赋役,不占用他们农耕的时间,使家家户户的农民都能顺应天时,把庄稼种好,这就是使他们富裕。我还重视推行礼仪谦让的风气,让乡间的百姓,年轻的尊敬年长的,妻子尊敬丈夫,这就是使他们尊贵。只要天下都能这样,我即使不听音乐、不打猎也乐在其中了。"

重庆市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二)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韩若愚,字希贤,保定满城人。由武卫府史授通惠河道所都事,开河有功,诏赐锦衣一袭。迁留守司都事,寻升经历,出知蓟州,改中书左司都事。时监烧昏钞者欲取能名,概以所烧钞为伪钞,使管库者诬服。狱既具,若愚知其冤,覆之,得免死者十余人。迁刑部郎中,提举诸路宝钞库,擢吏部郎中。

仁宗即位,故事,凡潜邸官吏,不次迁转,若愚以岁月定其资品,遂著为令。皇庆元年,迂内台都事,改刑部侍郎,寻擢中书左司郎中。时议禁民田猎,犯者抵死。若愚曰:“昔齐宣王之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孟子非之。”众以为然,遂轻其刑,时参政曹鼎新辞职,帝曰:“若效韩若愚廉勤足矣,何用辞为!"继命若愚参议中书省事。铁木达儿为右丞相以憎爱进退百官恨若愚不附己罗织以事。帝知其枉,不听。拜户部尚书。延祈六斗,命理河间等路因,轻重各得其情、复拜参议中书省事。丞相铁木迭儿复入相,以旧憾诬若愚罪,欲杀之,帝不从,复奏夺其官,除名归乡里。

至治三年,诏雪其冤。泰定元年,命复其官,寻拜刑部尚书,迁湖广省参知政事,未行,改居事丞。八月,命宣抚江浙,复留为侍御史。时左丞相倒刺沙擅成福,以事证侍御亦怜珍等,下枢密狱,无敢言其冤,若愚以计奏左丞相倒刺沙为右大夫,其事遂解。三年,擢浙西廉使,未行,拜河南省左丞。会文宗平内难,若愚画策中机,帝嘉之,进资政大夫。

天历三年,迁淮西江北道廉访使。九月,以疾卒,年六十八。赠资德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南阳郡公,谥贞肃。

节选自《元史·列传卷六十三》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铁木迭儿A为右B丞相C以惜爱进退D百官E恨若愚F不附已G罗织以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历,官名,负责出纳文移。金朝始设,为枢密院、都元帅府等机构属官;元明清在不同官署设置此官。

B.潜邸,又称潜龙邸,指皇帝即位前的住所,即太子的住所,故潜邸也借指太子尚未即位。

C.不次,不按照寻常次序,意为超擢、破格;“次”与“山顶千门次第开"的“次”意思相同。

D.除名,开除官籍,是中国古代对官吏犯罪的一种处罚方法,除名之人不能再任官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若愚为受到监督焚烧破旧钞票官员诬陷、被迫认罪的官府钞票库管理者翻案,让十余人免于死罪。

B.仁宗即位后,韩若愚打破以前提拔潜邸官员的习惯做法,按其任职时间确定资格官阶,并写成律令。

C.韩若愚用孟子批评齐宣王重处猎杀其苑囿麋鹿者的典故,成功劝谏了朝廷准备禁止百姓打猎的议题。

D.左丞相倒刺沙诬陷侍御史亦怜珍等,无人敢揭露冤情,韩若愚奏请让倒剌沙担任右大夫才解除冤情。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参政曹鼎新辞职,帝曰:“若效韩若愚廉勤足矣,何用辞为!"

译文:

(2)命理河间等路囚,轻重各得其情,复拜参议中书省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14.再次担任相职的铁木迭儿为什么对韩若恐“欲杀之”(3分)

10.C、E、G。

11.B。太子住在东宫,潜邸不是太子住所。

12.C。不属于劝谏,只是针对他人提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3.(1)当时参政曹鼎新辞官,帝说:“只要效法韩若愚正直勤勉就够了,哪用辞什么官!"(4分)

(2)朝廷让他审理河间等路的囚犯,无论罪行轻重,情况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又被授与参议中书省事的官职。(4分)

14.①铁木迭儿为右丞相时滥用职权,韩若愚不依附他;②皇上曾经洗清了韩若愚被罗织的罪名,铁木迭儿怀恨在心。(3分)

重庆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①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蔑也。及其引重车,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古之人君,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王荆公文集笺注》卷二十七)

【注】①諰諰然:担心害怕的样子。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其尤蔽者A以为B吾之位可以去C辱绝危D终E身无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