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练习题及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整理_第1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练习题及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整理_第2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练习题及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整理_第3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练习题及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整理_第4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练习题及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或实验注意事项)中,主要是出于实验安全考虑的是A.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试剂瓶 B.可燃性气体的验纯C.气体实验装置在实验前进行气密性检查 D.滴管不能交叉使用2.实验向容量瓶转移液体操作中用玻璃棒,其用玻璃棒的作用是A.搅拌B.引流C.加速反应D.加快热量散失3.标准状况下的1molHe的体积为A.11.2L B.22.4L C.33.6L D.44.8L 4.下列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说法正确的是A.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纯数,没有单位B.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6.02×1023C.阿伏加德罗常数是指1mol的任何粒子的粒子数D.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6.02×1023mol-15.16g某元素含有6.02×1023个原子,则该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1

B.12

C.16

D.236.关于2molO2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体积为44.8LB.质量为32gC.分子数为6.02×1023D.含有4mol原子7.在1molH2SO4中,正确的是A.含有1molHB.含有6.02×1023个氢原子C.含有6.02×1023个分子D.含有3.01×1023个氧原子8.下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是A.1L溶液中含有4gNaOHB.1L水中溶解4gNaOHC.0.5L溶液中含有0.2molH2SO4D.9.8gH2SO4溶于1L水配成溶液9.1mol/LH2SO4的含义是()A、1L水中含有1molH2SO4B、1L溶液中含有1molH+C、将98gH2SO4溶于1L水中配成的溶液D、该溶液c(H+)=2mol/L 10.下列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与50mL3mol/LNaCl溶液中Cl-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是A.150mL3mol/LKCl溶液B.150mL1mol/LAlCl3溶液C.50mL3mol/LMgCl2溶液D.75mL1.5mol/LMgCl2溶液11.下列溶液中,跟100mL

0.5mol/L

NaCl溶液所含的Cl-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是(

A.100mL

0.5mol/L

MgCl2溶液B.200mL

0.25mol/L

CaCl2溶液

C.50ml

1mol/L

NaCl溶液D.25ml

0.5mol/L

HCl溶液

1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时,造成实验结果偏低的是(

A.定容时观察液面仰视B.定容时观察液面俯视

C.有少量NaOH溶液残留在烧杯中D.容量瓶中原来有少量蒸馏水

13.8g无水硫酸铜配成0.1mol/L的水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于500mL水中B.溶于1L水中

C.溶解后溶液的总体积为500mLD.溶解后溶液的总体积为1L14、0.5L1mol/LFeCl3溶液与0.2L1mol/LKCl溶液中n(Cl—)之比为()A、1﹕1B、3﹕1C、15﹕2D、5﹕215、在1L溶有0.1molNaCl和0.1molMgCl2的溶液中,c(Cl—)为()A、0.05mol/LB、0.1mol/LC、0.2mol/LD、0.3mol/L二、多项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每小题至少有2个选项正确,少选且正确得2分,错选、未选不得分)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摩尔是七个基本单位之一,符号为molB.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C.标准状况下,任何气体的摩尔体积为22.4LD.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相对原子质量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相同条件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其气体分子物质的量也相等B.相同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和一氧化碳所含的分子数一定相等C.相同条件下,若物质的量相同的物质,则它们所含的体积也相同D.相同条件下的一氧化碳气体和氮气,若体积相等,则质量也相等14.下列实验操作中叙述正确的是A.萃取操作实验试经常用的仪器是:分液漏斗B.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C.容量瓶用蒸馏水洗涤后不烘干就使用D.为了便于操作,浓溶液稀释或固体溶解可直接在容量瓶中进行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A.1molH2中含有的电子数为2NAB.标准状态下,1mol水所含的氧原子数为1NAC.常温常压下,28g氮气所含的原子数为2NAD.2g氢气所含的氢原子数为NA16.下列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与50mL1mol/LAlCl3溶液中Cl-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是A.150mL3mol/LKCl溶液B.75mL1.5mol/LMgCl2溶液C.50mL1mol/LNaCl溶液D.50mL2mol/LAlCl3溶液三、填空题(共40分)实验室里将粗盐制成精盐的过程中,在溶解、过滤、蒸发三个步骤的操作中都要用到玻璃棒,分别说明在这三种情况下使用玻璃棒的目的;溶解时:。过滤时:。蒸发时:。简要计算题:(1)0.2molH2O中,含有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多少?它有多少个分子?(2)0.5molH2SO4含有多少摩尔氧原子?含有多少g硫原子?若完全电离,可电离出多少个H+?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测试题(B卷)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A.CuB.N2C.KNO32.下列生产、生活中的事例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金属冶炼B.石灰水粉刷墙壁C.食物腐败D.燃放鞭炮3.现榨的苹果汁在空气中会由淡绿色变为棕黄色,其原因可能是()。A.苹果汁中的Fe2+变成Fe3+B.苹果汁含有Cu2+C.苹果汁含有OH−D.苹果汁含有Na+5.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A.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Zn+Cu2+=Zn2++CuB.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OH-+H+=H2OC.铁与稀盐酸反应:2Fe+6H+=2Fe3++3H2↑D.氯化钡与硫酸反应:Ba2++SO42-=BaSO4↓6.下列反应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进行的是A.Zn→Zn2+B.H2→H2OC.CaO→Ca(OH)2D.CuO→Cu10.在甲、乙两烧杯溶液中,含有大量的Cu2+、Na+、H+、SO42-、CO32-、OH-6种离子。已知甲烧杯的溶液呈蓝色,则乙烧杯的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的是A.Cu2+、H+、SO42-B.Na+、OH-、CO32-C.CO32-、OH-、SO42-D.Na+、H+、SO42-二、多项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每小题至少有2个选项正确)11.氢气还原氧化铜:CuO+H2Cu+H2O,在该反应中A.CuO做还原剂B.CuO做氧化剂C.铜元素化合价降低D.铜元素化合价升高△14.下列反应中,盐酸既表现出酸性又表现出氧化性的是()。△A.MnO2+4HCl(浓)═══MnCl2+Cl2↑+2H2OB.HCl+AgNO3═══AgCl↓+HNO3C.Zn+2HCl═══ZnCl2+H2↑通电D.2HCl═══H2↑+Cl2↑通电15.在下列三个反应中:①SO2+2NaOH══Na2SO3+H2O,②SO2+2H2S══3S↓+2H2O,③SO2+Cl2+2H2O══H2SO4+2HCl,二氧化硫所起的作用()。A、相同B、不同C、是氧化剂的作用D、是还原剂的作用ZXYZXYXYZA.酸含氧酸纯净物B.电解质盐化合物C.胶体分散系物质D.碱性氧化物氧化物化合物三、填空题(共40分)18.(6分)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看,在制备下列三种气体时,盐酸起什么作用:(填序号)制备H2Zn+2HCl=ZnCl2+H2↑盐酸起作用制备Cl2MnO2+4HCl=MnCl2+2H2O+Cl2↑盐酸起作用制备CO2CaCO3+2HCl=CaCl2+H2O+CO2↑盐酸起作用A.氧化剂B.还原剂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D.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19.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是由硫黄粉、硝酸钾和木炭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爆炸时的反应为:S+2KNO3+3C=K2S+N2↑+3CO2↑。该反应中还原剂是________,氧化剂是________。20.(1)请用双线桥画出得失电子的情况,并指明该反应的氧化剂、氧化产物、以及被氧化的物质①C+H2OCO+H2②2Na+2H2O=2NaOH+H2↑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物质中,属于合金的是A.青铜B.明矾C.水银D.刚玉2.下列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水反应,且生成金属氧化物的是A.KB.MgC.FeD.Cu3.下列氧化物投入稀盐酸中,能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A.MgOB.CuOC.Fe2O3D.FeO4.下列关于金属铝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铝在常温下不能与氧气反应B.铝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是氧化剂C.铝与盐酸或强碱溶液反应都能放出氢气D.氧化铝只能与酸反应,不能与碱反应5.下列关于钠的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过氧化钠可用于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的来源B.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出氢气C.碳酸钠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D.碳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6.钠与水反应时产生的各种现象如下:①钠浮在水面上;②钠沉在水底;③钠熔化成小球;④小球迅速游动逐渐减小,最后消失;⑤发出嘶嘶的声音;⑥滴入酚酞后溶液显红色。其中正确的一组是A.①②③⑥B.①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⑥D.全部7.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稀盐酸滴在石灰石上:CO32-+2H+=CO2↑+H2OB.氯化铝溶液加入过量氨水:Al3++3OH-=Al(OH)3↓C.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Cu+Ag+=Ag+Cu2+D.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稀硝酸:HCO3-+H+=CO2↑+H2O8.0.05mol金属钠投入足量水中,反应后生成气体的质量为A.0.025gB.0.05gC.0.25gD.0.5g9.镁铝合金与盐酸完全反应后,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最后的结果是A.没有沉淀物生成B.只有氢氧化铝沉淀生成C.只有氢氧化镁沉淀生成D.有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沉淀生成10.把少量废铁屑溶于过量的稀硫酸,过滤,除去杂质,在滤液中加入适量硝酸,再加入过量的氨水,有红褐色沉淀生成。过滤,加热沉淀物至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得到红棕色的残渣。上述沉淀和残渣分别为A.Fe2O3;Fe(OH)3B.Fe(OH)3;Fe2O3C.Fe(OH)2;FeOD.Fe(OH)2;Fe(OH)3;Fe3O4二、多项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每小题至少有2个选项正确,少选且正确得2分,错选、未选不得分)1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铁红可用作红色涂料B.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C.铁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D.高压钠灯透雾性强,可用于公路两旁的照明灯12.铁和铁合金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铁与盐酸反应,铁合金不与盐酸反应B.一定条件下,铁粉可与水蒸气反应C.不锈钢是铁合金,只含金属元素D.纯铁的硬度和强度均低于铁合金13.下列有关Na2CO3与NaHCO3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热稳定性:Na2CO3>NaHCO3B.碱性:Na2CO3<NaHCO3C.水中的溶解度:Na2CO3<NaHCO3D.Na2CO3与NaHCO3可相互转化14.将过氧化钠投入FeCl2溶液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A.有无色气体产生B.没有沉淀生成C.有红棕色沉淀生成D.有白色沉淀生成15.下列混合物分离(或除杂)的方法正确的是A.用酒精可以从碘水中萃取碘B.Fe(OH)3中含有少量Al(OH)3可用NaOH除去C.Na2CO3中含有少量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提纯D.NaCl中混有难溶于水的杂质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分离16.下列操作中,溶液的颜色发生变化的是A.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B.硫酸铁溶液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C.铁丝置于氯化铜溶液中一段时间D.氯化铁溶液中加入还原性铁粉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三、填空题(共40分)17.(12分)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杂质(括号内为杂质),写出除去杂质的化学方程式。(1)Fe2O3[Fe(OH)3](2)Fe2O3(Al2O3)(3)Fe(Al)(4)Na2CO3(NaHCO3)离子反应练习1、下列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A.将铜片放入稀硫酸中:Cu+2H+=Cu2++H2↑B.将铁粉放入氯化铜溶液中:Fe+Cu2+=Fe3++CuC.Ba(OH)2溶液中滴入MgCl2溶液中:2OH—+Mg2+=Mg(OH)2↓D.纯碱中滴加盐酸:Na2CO3+2H+=2Na++CO2↑+H2O2、下面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碳酸钡和稀硫酸BaCO3+2H+=Ba2++H2O+CO2↑B.Ba(OH)2溶液中加入CuSO4溶液:Ba2++SO42-=BaSO4↓C.硫酸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H++OH-==H2OD.澄清石灰水跟盐酸H++OH-==H2O3、在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能用离子方程式Ba2++SO42—=BaSO4↓表示的是A、Ba(NO3)2+H2SO4=BaSO4↓+2HNO3B、BaCl2+Na2SO4=BaSO4↓+2NaClC、BaCO3+H2SO4=BaSO4↓+H2O+CO2↑D、BaCl2+H2SO4=BaSO4↓+2HCl4.能正确表示反应H2SO4+Ba(OH)2══BaSO4↓+2H2O的离子方程式是()A.2H++2OH-+Ba2++SO42-══BaSO4↓+2H2OB.H++OH-══H2OC.H++OH-+Ba2++SO42-══BaSO4↓+H2OD.Ba2++SO42-══BaSO4↓5.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稀硫酸滴在铁片上:2Fe+6H+=2Fe3++3H2↑B.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混合:CO32-+2H+=CO2↑+H2OC.金属镁与盐酸反应:Mg+HCl=Mg2++Cl-+H2↑

D.碳酸钙溶于稀硝酸:CaCO3+2H+=Ca2++CO2↑+H2O6.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A.已知:2Na+2H2O=2NaOH+H2↑则它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Na+2H2O=Na++2OH+H2↑B.铁粉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Fe+Cu2+=Fe2++CuC.澄清石灰水跟稀硝酸反应Ca(OH)2+2H+=Ca2++2H2O8.在pH=1的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NH4+、Mg2+、SO42—、Cl—B.Ba2+、K+、CO32—、NO3—C.Al3+、Cu2+、SO42—、Cl—D.Na+、Ca2+、SO42—、Cl—10.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A.K+、NH4+、Cl-、OH-B.Ba2+、K+、SO42-、OH-C.Mg2+、K+、SO42-、H+D.Ca2+、Cu2+、Cl-、OH-12、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A、Fe2+、Na+、NO3-、OH-B、NH4+、Fe3+、SO42-、NO3-C、SO42-、Cl-、Ca2+、Mg2+D、Ba2+、K+、CO32-、Cl-13、在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并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A、Ca2+、Na+、NO3-、CO32-B、Na+、Cl-、NH4+、SO42-C、K+、Cl-、HCO3-、NO3-D、Ca2+、Na+、Fe3+、NO3-17、已知溶液中含有Na+、Ba2+、Cu2+三种阳离子,那么溶液中的阴离子可能有()A、SO42-B、Cl-C、CO32-D、OH-18.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A.K+Na+MnO4-Cl-B.K+NO3-Na+CO32-C.H+Na+SO42-NO3-D.Na+Fe3+SO42-Cl-19.下列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加入OH-能产生白色沉淀的是()A.Na+、Ca2+、SO42-、Cl-B.H+、Mg2+、CO32-、Cl-C.K+、Mg2+、SO42-、NO3-D.K+、Na+、NO3-、CO32-20.已知某溶液中存大较多的H+、SO42-、NO3-,则该溶液中还能大量存在的离子组是()A.Al3+、CH3COO-、Cl-B.Mg2+、Ba2+、Br-C.Na+、NH4+、Cl-21.在同一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加OH-有沉淀生成,加H+有气体放出的是()A.Na+、CO32-、Ca2+、Cl-B.HCO3-、Cl-、Na+、Mg2+C.SO42-、H+、Zn2+、Cl-22.下列反应完成后没有沉淀的是()A.BaCl2溶液与Na2CO3溶液加足量稀盐酸B.Ba(OH)2溶液与KNO3溶液加足量稀H2SO4C.AgNO3溶液与Na2CO3溶液加足量稀HClD.Ca(OH)2溶液与FeCl3溶液加足量稀HNO3201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级六校联考1.目前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合金是()A.钛合金B.青铜C.钢铁D.铝合金5.向装有碘水的试管中加CCl4振荡,静置后,你观察到的现象是()A.上层几乎无色,下层紫红色B.上层紫红色,下层几乎无色C.上层几乎无色,下层橙色D.不分层,紫红色8.现有AlCl3溶液,滴加下列哪种溶液能得到最多Al(OH)3白色沉淀()A.NaOH溶液B.Ba(OH)2溶液C.盐酸D.氨水11.下列各组物质中,第一种是酸,第二种是混合物,第三种是碱的是()A.空气.硫酸铜.硫酸 B.水.空气.纯碱C.氧化铁.胆矾.熟石灰 D.硝酸.食盐水.烧碱12.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A.NaCl溶液

B.CO2C.熔融NaOHD盐酸13.下列化学反应中,离子方程式表示正确的是()A.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Fe2++Cl2=Fe3++2Cl-B.铁屑在稀H2SO4作用下产生H2Fe+2H+===Fe2++H2↑C.金属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Al+2OH=AlO2+H2D.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Cu2++2OH-==Cu(OH)2↓14.关于Fe+CuSO4=Cu+FeSO4反应说法正确的是()A.Cu是还原剂B.Fe是氧化剂C.Fe被氧化D.CuSO4发生氧化反应光照15.下列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光照△A.2HClO====2HCl+O2↑B.2Na2O2+2CO2===2Na2CO3+O2△C.4Fe(OH)2+O2+2H2O===4FeD.2NaHCO3===Na2CO3+H2O+CO2↑16.下列有关钠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的过氧化钠②金属钠可以保存在煤油中③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可以置换出铜④金属钠有强还原性⑤钠原子的最外层上只有一个电子,所以在化合物中钠的化合价显+1价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④⑤18.为检验某FeSO4溶液是否变质,可向溶液中加入()A.NaOH溶液B.铁片C.KSCN溶液D.酚酞20.下列图中,能表示将Ba(OH)2溶液逐滴加入到Al2(SO4)3溶液中,产生沉淀的质量W与加入Ba(OH)2溶液的体积V关系的是()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只有2个选项正确,多选、错选、未选均不得分,只选一个答案且正确的给2分。)2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FeO可用作红色油漆和涂料B.氢氧化铝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C.铁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D.将Na2O2投入FeCl2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22.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A.Mg2+、H+、C1-、OH-B.K+、Cu2+、NO、SOC.Na+、OH-、Cl-、COD.Na+、Ba2+、CO、NO23.下列反应能用离子方程式:CO32-+2H+===CO2↑+H2O表示的是()A.Na2CO3+2HCl==2NaCl+CO2↑+H2OB.CaCO3+2HCl==CaCl2+H2O+CO2↑C.K2CO3+H2SO4==K2SO4+CO2↑+H2OD.BaCO3+2HNO3==Ba(NO3)2+CO2↑+H2O2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0.5molO2中约含有6.02×1023个O原子B.1molH2SO4的质量是98g/molC.标准状况下,1molCO2的体积约为22.4LD.H2SO4的摩尔质量为98g25.氮化铝(AlN)具有耐高温、抗冲击、导热性好等优良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陶瓷工业等领域。在一定条件下,氮化铝可通过如下反应合成:Al2O3+N2+3C2AlN+3CO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氮化铝的合成反应中,N2是还原剂,Al2O3氧化剂B.上述反应中每生成2molAlN,N得到6mol电子C.氮化铝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D.Al2O3的熔点较低,不能做耐高温材料和耐火材料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5分)三、非选择题(4题,共45分)26.(10分)硫酸镁溶液在医学上可用于导泻、利胆及局部消肿等。某学生配制100mL0.2mol/LMgSO4溶液时有如下操作。ABCDEFABCDEF(1)上述操作的正确顺序应该是→→→→→(填写编号);(3)实验结束后发现该生所配溶液浓度偏大,请写出一条可能的原因:;(5)若检验某一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应如何操作?。27.(10分)“比较”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请运用比较法解答下列问题:已知在一定条件下,过氧化钠几乎可与所有的常见气态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如:=1\*GB3①2Na2O2+2CO2==2Na2CO3+O2;=2\*GB3②Na2O2+CO==Na2CO3(1)反应=1\*GB3①中的氧化剂是;还原剂是;(2)试分别写出与、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当1mol参加反应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mol;(4)通过比较可知:在氧化物中,当非金属元素处于(填“最低”、“中间”或“最高”)价时,其氧化物与过氧化钠反应就有生成。28.(12分)把5.4gAl放入NaOH溶液中,铝完全反应。计算:(1)求5.4gAl的物质的量;(2)若反应完溶液体积为100mL,求偏铝酸钠溶液的浓度;(3)求生成H2的体积(标准状况下)。29.(13分)请填写有关实验现象及对应的离子方程式(若非离子反应,则写化学方程式)。实验内容预测可能观察到的实现现象对应的离子方程式(若非离子反应,则写化学方程式)1.向盛有2mLNa2CO3溶液的试管加入2mL稀盐酸。2.向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至过量。3.往FeSO4溶液逐滴滴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并放置一段时间。1、不用其他试剂,能将下列各组中的溶液逐滴加以鉴别的是A.Na2CO3溶液和稀盐酸B.NaHCO3溶液和稀盐酸C.AlCl3溶液和NaOH溶液D.澄清石灰水和NaHCO3溶液[解析]A项:二者相混合时,由于混合的方式不同将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将稀盐酸逐滴加入到Na2CO3溶液中,开始时并无气泡产生,因为反应分步进行.+H+===.若将Na2CO3溶液逐滴加入到稀盐酸中,由于盐酸过量,一开始有气泡,反应:+2H+===CO2↑+H2O.B项:二者混合时,无论NaHCO3滴入盐酸中,还是盐酸滴入NaHCO3溶液中,现象相同,故不能鉴别.[答案]AC2、适量CO2通入含0.8gNaOH的碱溶液中,将所得的溶液在减压、低温下蒸干后得到1.37g固体物质,则该固体物质的成分是()A.Na2CO3B.NaHCO3C.Na2CO3、NaHCO3D.Na2CO3、[解析]n(NaOH)==0.02mol.。若CO2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2CO3,则m(Na2CO3)=×0.02mol×106g/mol=1.06g;若CO2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HCO3,则m(NaHCO3)=0.02mol×84g/mol=1.68g,因1.06<1.37<1.68,故固体物质的成分是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3.向100mL3mol/L的NaOH溶液中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2,充分反应,测得最后溶液的pH>7.(1)此时溶液的溶质如果是单一成分,可能是(2)在上述所得溶液中,逐滴缓慢滴加1mol/L的盐酸,所得气体(不考虑溶解于水)的体积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加入盐酸200mL之前,无气体产生,写出OA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②产生的C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mL.解析:(1)C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可能为:CO2+2NaOH===Na2CO3+H2OCO2+NaOH===NaHCO3因NaHCO3溶液和Na2CO3溶液均呈碱性,则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Na2CO3或NaHCO3.(2)由AB段产生气体可知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H+===CO2↑+H2O,此段消耗的n(H+)=1mol/L×0.1L=0.1mol,故溶液中n(CO)=n(HCO)=0.1mol.①OA段CO消耗0.1molH+,OH-消耗0.1molH+.V(CO2)=0.1mol×22.4L/mol=2.24L答案:(1)Na2CO3或NaHCO3(2)①H++OH-===H2O;CO+H+===HCO②2240目录《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 1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 3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 4离子反应(第一课时说课稿) 7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说课稿) 8《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 10《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14《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说课稿 16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17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一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20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二课时铝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21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23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25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第一课时) 25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第二课时) 27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 28《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2)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3)情感目标: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4)德育目标:A、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B、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C、使学生学习法定计量单位及国家标准中“量和单位”的有关内容。3.教材的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根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2)难点: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二.说教法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所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2)讲练结合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三.说学法1.学情分析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2.学法指导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四.说教学过程1、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设问引入新课:物体运动的快慢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转入:任何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例如,1滴水是由许多水分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多少,也应该有相应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科学上称为“物质的量”。让学生意识到: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它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不要过多的强调,以免将问题复杂化使学生心理压力加重)。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教学引入:每种物理量都有相应的单位。速率的单位是“米/秒”,“物质的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等。“物质的量”作为一种物理量也应有相应的单位,它的单位是什么?分析:由于“物质的量”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学生首先想到“个”。由于粒子太小、数目多,用“个”作单位,不方便。例如,1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所以用“个”不行。科学上用“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是多少?让学生联想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国际千克原位,指出在国际上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即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个。然后进一步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通常用6.02*1023运用实例推导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存在的关系:n=N/NA3.摩尔质量的引入:通过设问,1mol不同的物质所含的粒子数相同,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不是也是相同的呢?学生进行讨论,考虑到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得出其质量是不相同的,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呢?从而提出了摩尔质量的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为M,常用单位为g/mol(或g·mol1)。3、巩固练习,理解内化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摩尔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每摩尔物质含有6.02*1023个粒子。(2)摩尔是七个物理量之一。(3)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4)摩尔是物质的数量单位。(5)1摩尔小麦约含6.02*1023个麦粒。2.填写下列空白(1)1molO中约含有个O;(2)3molH2SO4中约含有个H2SO4;(4)10molNa+中约含有个Na+;(5)28mol电子中约含有个电子;(6)1.204*1024个水分子,其物质的量为;同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4、布置作业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 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气体摩尔体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教材是学习摩尔和摩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介绍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这对学生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下重要基础。本节主要内容有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实际上是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的关系,教材编写采用特殊到一般的顺序,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认识总是从特殊开始的。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了解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2)能力目标: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点3.教材的重,难点:(1)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2)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气体的摩尔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二.说教法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本节采用了对比,推理,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认识概念的个性和共性的目的。三.说学法1.学情分析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气体的摩尔体积这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2.学法指导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会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从个性中归纳总结出事物的共性。四.说教学过程1.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引出新课程通过前一节摩尔质量的学习,将宏观质量与微观粒子联系在一起。那么,物质的体积与微观粒子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给出一些物质的数据(0℃、101kPa),要求学生利用质量、体积、密度的关系求出体积,填好表中空格。(可将学生分为3~4组分别完成。)启发学生分析研究所得的数据,发现规律性。2.通过师生互动总结归纳出决定物质体积大小有三个因素:物质粒子的多少;②物质粒子本身的大小;③物质粒子之间距离的大小引导学生思考在上述计算中,物质的粒子都一样多,所以只有后两个因素在起作用。3.然后利用多媒体:[投影]固体Fe、液体H2O、气体CO2粒子间距示意图(引导观察,从中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固体、液体粒子间距比气体粒子间距小得多。)[教师引导]通过分析发现,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间平均距离的大小,从而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得出:在上述条件下气体体积近似相等且约为22.4L[设问]在其他条件下,气体是否也遵循这个规律呢?(从而引入气体摩尔体积)4.巩固练习,理解内化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摩尔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5.布置作业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浓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三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浓度就是在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基础上与溶液相联系导出的一个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本概念,它同样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2)能力目标: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3)情感目标: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教材的重,难点:(1)重点: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2)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二.说教法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说学法1.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2.学法指导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四.说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课题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在下次上课时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m/v、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主探究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1.

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2.

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3.

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第一个练习直接运用概念的表达式;第二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实则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们将在各自不同的评判与反思中,激烈的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对此练习可能会有下列见解: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必须知道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体积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须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求出溶液的体积。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彼此的心灵去相互碰撞。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乘胜追击的几个判断题的设计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种类,即为后面的“当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了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在他们享受成功喜悦之际,我随即会对他们抱以更高的期望。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我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相信他们很快就能从两者的“溶质的单位、溶液的单位、计算公式”作出比较。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两个物理量间转换关系的建立存在着较大难度。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密度为1.38g/cm3的40%的NaOH溶液,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抽象的公式随即而生。拓展升华成功的喜悦会再一次触及他们,而课本知识此时一定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升华。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了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本节知识相关网站的提供,供学生课后进行延伸性学习,促使其萌发新的学习动机。当堂反馈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当堂反馈,巩固知识、技能目标。1.下列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与150mL0.5mol/L氯化铝溶液中的氯离子的浓度相等的是:

A.150mL1mol/L氯化镁溶液

B.450mL1.5mol/L氯酸钾溶液

C.50mL1.5mol/L氯化钾溶液

D.50mL0.5mol/L氯化铁溶液2.一种NaOH溶液的浓度为amol/L,密度为ρg/cm3,则这种溶液的质量分数是:A.1000a/40ρ

B.40ρ/1000a

C.1000ρ/40a

D.40a/1000ρ3.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种,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请同学们利用自己课前收集的各种溶液的标签,相互命题,将其它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一时间,同学们由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他们定会兴趣盎然,相互命题相互解答的过程,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充实感,又能提升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灵活运用程度。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我为他们准备下列练习。(1)矿泉水中各元素的组成常用质量体积浓度来表达,其单位为mg/L。其中钙的含量为≥4.0,它表达什么含义?其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2)枝江大曲的酒精度为450,它表示体积百分含量,要将其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尚须哪些物理量?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的学生们,此时又带着化学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了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课堂教学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一周前,学生们经历了溶液标签的收集过程,都主动与我交流,他们这样说道:“原来我的家里就有这么多与化学知识相关的物品呀!”“我带来的1:4的盐酸是什么意思?”“我们什么时侯上这节课呢?”……课未始而思无尽,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我和我的学生们创造了一片共同学习的广阔天地。离子反应(第一课时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电解质的概念;B.引导学生能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C.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中所起反应的实质。(2)能力目标: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3.教材的重,难点:(1)重点:理解电解质,电离的定义,会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从电离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2)难点: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对酸,碱,盐本质的理解。二.说教法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三.说学法1.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16、17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习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诸多特点。2.学法指导充分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增加实验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四.说教学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演示溶液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同时展示多媒体教学软件,从微观领域明确溶液导电的本质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溶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的引出电解质的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通过上面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后,即可很自然地转入到对离子反应的讨论。巩固练习,理解内化能够很快地辨别出那些物质是电解质,能够正确地书写电离方程式,能够运用定义辨别出酸,碱,盐。布置作业,应用迁移结合本节知识,课后讨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主要对电解质,酸,碱,盐的电离本质做了详细的讲解。本课时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整个第二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为以后化学学习奠定基础。并且,要求学生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1.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2、学会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关键。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科学方法,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1.3、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难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2、说教法: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2、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合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从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3、通过实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顺利导出离子反应的本质和离子互换反应的发生条件,并对离子方程式有更深刻的理解。3、说学法3.1学情分析由于此节课时面对的16,17岁的高中生,他们的形象思维在这一阶段还是暂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点,以直观形象实验教学为主,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索认清事物的本质。3.2学法指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4、说教学程序1.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及书写步骤的教学:本节课,我采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进行分组,做Na2SO4与KCl,BaCl2的实验,要求同学们在做这个实验的同时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让同学们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写出化学方程式。根据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得出Na2SO4与BaCl2反应的实质是SO42-和Ba2+的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和书写步骤。2.中和反应的实质:通过实验:NaOH,HCl的中和反应,和几组中和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从而加深对离子反应本质的认识。3.最后有选择性的通过实验CuSO4和NaOH,Na2CO3和HCl的复分解反应,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这也是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

1、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教材把《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第一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有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本节教材安排在这里是承前启后、合乎情理(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符合由表及里的学习规律)。它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又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所以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教学大纲“螺旋式上升”的基本思想。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1.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2、使学生学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3、使学生了解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理清5对概念的关系(氧化剂和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被氧化和被还原、氧化性和还原性)及它们与化合价、电子得失的对应关系。能力目标:1、思维能力的培养:由表及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逻辑性。2、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讨论、代表汇报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德育目标: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1.3、重点、难点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2、说教法: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以知识有层次结构为基础,通过分析,讲解,让教师的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认识。3、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通过提问,讨论达到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合作,多项信息综合反馈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4、多层次,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进行巩固提高,为此按照上面思路要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完成教学目的,并适时指导学生有关的学习方法,和将采用讲述,讲义等具有启发性的综合教学方法,把教师的认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识体系,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3、说学法

3.1学情分析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较简单,即“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生成物是氧化剂。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发应叫做还原反应。”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从化合价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最后从本质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3.2学法指导通过学情分析我采用的主要是探索引申、分析讨论的教法,不断给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层层推进,所以学生就沿着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来思考、推理、判断和概括总结的程序进行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特征及其本质的理解与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在H2还原CuO的这个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氢、铜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了变化。针对此问题,紧接着提出Na在Cl2中燃烧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问题,顺势引导学生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来分析,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然后提出元素化合价有升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分析讲座的学习方法,学生不难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发生转移,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深刻理解,氧化与还原这两个相反的过程总是同时存在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原因是,一种物质失去电子,必定同时在另一种物质得到电子,它们是相反的,又是互相依存的。这样一来,学生靠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思考分析,突破了重点,提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与物征。另外通过练习掌握了表示电子转移情况的方法后,其内心自然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增强记忆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学习方法。4、说教学程序4.1教材处理(1)分散重点、难点:课时安排为2课时。第一课时导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与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第二课时突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氧化剂、还原剂等十个、五组概念。(2)以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系统概念的建立为主线,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并以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等为辅线来充实基本概念;同时加以一定量的应用、练习来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