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_第1页
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_第2页
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_第3页
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_第4页
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自主整理(1)拓跋(2)平城(3)439(4)王猛(5)383年(6)定居(7)农业生产(8)太学(9)整顿吏治(10)农村基层组织(11)洛阳(12)均田(13)民族融合(14)南北统一一、五胡十六国:

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起兵反晋的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史称“五胡”;西晋灭亡后这些民族各立政权,重要的有16个国家,史称“十六国”。社会情况:前期相互残杀严重,后期社会安定,相互认同。影响: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接受了汉族文化(放弃游牧,过定居生活)、生产(学会农业生产技术)和社会习俗(①内迁各族大都仰慕汉族文明;②内迁各族文化习俗也对汉族产生影响;③各族的生产技术和经济相互影响。)练习册81页:1.迁往中原的“北方民族”主要有哪些?答:匈奴、鲜卑、羯、氐、羌。2.“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哪些有利因素?答: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87页思考与讨论:云南省有那些少数民族?他们有什么独特的风俗习惯?答:傣、壮、苗、瑶、彝、布依、回、满、白、纳西、水、哈尼、拉枯、佤、景颇、基诺、僳、怒、独龙、藏、普米等民族。

风俗:回族不吃猪肉、瑶族不吃狗肉等。二、前秦(十六国之一)的建立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强大起来,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学习汉族文化,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兴办学校,强大后统一北方。二、淝水之战

1、时间:公元383年

2、作战双方:前秦

—东晋

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4、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思考:强大的前秦为什么会失败?提示:试从双方角度考虑。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启示:骄兵必败练习册83页读图研史1.图一、图二与那次战役有关?交战双方分别是谁?答:淝水之战。前秦和东晋。考考你:12.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就来源于古代哪次著名的战争()淝水之战82页:2.战争的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答:东晋胜利,前秦失败。前秦军中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将士不愿为前秦卖命;苻坚自恃兵强马壮,一意孤行。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3.该战役对当时中国的南北方各有什么影响?答:淝水之战后,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的胜利,使南方获得暂时的稳定,为南方经济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4.图二和哪个成语有关?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和该战役有关的成语?答: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四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民族:鲜卑族建立者:鲜卑族拓跋部都城:平城(山西大同)统一时间:439年

统一范围:黄河流域

意义:结束了北方长达120年的纷乱局面。2、改革的背景:

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统一北方。

②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少数民族生活由游牧转向定居,分配土地,发展生产大量引用汉族人参政,吸收和采用汉族的制度,建立太学,学习儒家经典。)内容影响:迁都洛阳(494年)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③实行汉化措施

①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②有利于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③为以后南北方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①整顿吏治;实行均田制;建立农村基层组织。通汉婚、用汉制、学汉礼。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②81页:3.材料二、三反映了历史上哪一次重要改革?两个诏令提出的改革措施分别是什么?答: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止使用鲜卑语(改用汉语);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改用汉姓)。4.这一改革与材料一的历史现象。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共同影响?答: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考考你: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考考你:鲜卑姓氏改为汉姓产生的作用是()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试一试,你能行:28.(13分)分析下列情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3分)答: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官员通婚。(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3分)答:北魏孝文帝改革。(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4分)答: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4)请你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3分)答: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发展繁荣。根据课本内容及图片,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洛阳平城思考: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呢?1.迁都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影响①平城气候干旱,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①对洛阳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②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时间:494年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82页历史分析:1.阅读材料一,魏主指的是哪位皇帝?答:北魏孝文帝。2.这两则材料表明为主的什么决心?答:迁都的决心。3.据“迁都于此”,可以推测魏主说第二段话时正在哪座城市?答:洛阳。4.有人认为“魏主”的汉化改革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鲜卑族衰亡的变革。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魏主”改革的?答:不同意。孝文帝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推动了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当时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进步。应该说,孝文帝全盘汉化顺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也是他不得不采取的改革方略。三、历史思考:答: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得到改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为后来秦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内迁的北方各民族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上的相互认同与融合,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南北朝地图北朝4、北朝:北魏分裂后,先后出现四个王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称北朝.南朝考考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答: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考考你:一部电视剧有一段情节讲秦汉之际,刘邦的夫人即后来的吕后,躲避战乱逃入尼姑庵的故事。这个故事正确吗?答:这个故事错误,因为当时佛教还未传入中国。一、“五胡”;匈奴、羯、氐、羌和鲜卑。二、淝水之战背景:氐族人苻坚建立前秦,统一北方。

1、时间:公元383年

2、作战双方:前秦

—东晋

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4、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三、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民族:鲜卑族建立者:鲜卑族拓跋部都城:平城(山西大同)统一时间:439年

统一范围:黄河流域

意义:结束了北方长达120年的纷乱局面。总结:背景内容影响: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统一北方。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迁都洛阳(494年)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③汉化措施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以后南北方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①整顿吏治;实行均田制;建立农村基层组织。通汉婚、用汉制、学汉礼。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②第17课练一练12.我国的成语有很多来源于历史典故,如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就来源于古代著名的战争()A.长平之战B.淝水之战C.赤壁之战D.巨鹿之战13.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桌,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A.人口大量南迁B.北魏孝文帝改革C.张骞通西域D.江南的开发14.(孝文帝)“诏不得以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对于诏令内容理解准确的是()A.在朝廷必须说汉语,违反者免其官职B.采用汉族的法律,惩治违法的官员C.朝廷令所有的鲜卑人都说汉语D.朝廷有权惩处违法官员15.下面表格所反映的改革措施,产生的作用是()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C.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D.促成了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1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A社会东单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B.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退C.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D.少数民族掌握中央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BBABC17.在一部电视剧里,有一段情节讲述了秦汉之际,刘邦的夫人即后来的吕后,躲避战乱逃入尼姑庵的故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个故事正确,因为当时佛教已传入中国B.这个故事错误因为当时佛教未传入中国C.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有符合事实的一面D.这个故事不太真实但当时佛教已传入中国28.(13分)分析下列情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答: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官员通婚。(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答:北魏孝文帝改革。(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答: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4)请你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3分)答: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发展繁荣。B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作业1.抄写背诵记忆口诀:五胡乱华多纷争,十六国间扰不停。前秦妄图灭东晋,哪只将士不卖命,淝水之战苻坚败,前师不忘有教训。北魏实行均田制,孝文迁都定大计,改穿汉服讲汉语,改用汉姓学汉礼,卑汉联姻受鼓励,民族融合大统一。2.预习第18课十六国与北朝一、内迁的各族(东汉末开始)五胡:____

、____、__、__、____

。二、淝水之战1、形势:____年,____在____重建晋朝,史称____。

________后期,____人建立____,____任用汉人____为相,统一________。2、____年,双方交战于____,____以少胜多,前秦大败。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战前________,战中________,战后________。影响:____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________状态,____取得暂时稳定,为________提供了有利条件。三、、北方的统一

_____后期,______的一支建立____,定都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