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技术指南》_第1页
GB-T《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技术指南》_第2页
GB-T《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技术指南》_第3页
GB-T《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技术指南》_第4页
GB-T《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技术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GB/TXXXXX—XXXX

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技术指南

1范围

本文件提供了美丽中国建设的评估目标与基本原则、评估工作流程、评价指标体系与分级方法、数

据采集与评估方法、评估结果分析、评估成果要求及成果应用的指南。

本文件适用于指导我国及省级、地级行政区域的美丽中国建设评估工作。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制

定适合当地评估要求的实施细则。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美丽中国beautifulChina

在特定时期内,遵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律,

将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落实到具有不同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上,实现生态环境有效保护、

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形成空气清新、水体洁

净、土壤安全、生态良好、人居整洁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3.2

美丽中国建设综合指数beautifulChinaconstructionintegratedindex

采用空气清新、水体洁净、土壤安全、生态良好、人居整洁等方面指标来综合衡量美丽中国建设进

程和目标实现程度的指数,简称综合美丽指数。

3.3

空气清新指数airfreshnessindex

采用细颗粒物浓度PM2.5、可吸入颗粒物浓度PM1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等指标反映环境空气质

量优良状况和空气清新程度的指数。

3.4

水体洁净指数watercleanlinessindex

采用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地表水劣Ⅴ类水体比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等指标反映水

环境质量优良状况和水体洁净程度的指数。

3.5

土壤安全指数soilsafetyindex

1

GB/TXXXXX—XXXX

采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农膜回收率、化肥利用率、农药利用率等指标

反映土壤环境质量优良状况和土壤安全程度的指数。

3.6

生态良好指数ecologicalgoodnessindex

采用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水土保持率、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重点生物物种

种数保护率等指标反映生态质量优良状况和生态建设及保护程度的指数。

3.7

人居整洁指数humansettlementneatnessindex

采用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率、农

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等指标反映人居

环境改善状况和质量提升程度的指数。

4评估目标与基本原则

4.1评估目标

4.1.1科学量化全国及省级、地级行政区域在不同时期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落实程度、建设进程及美丽

程度。

4.1.2通过省级、地级行政区域美丽中国建设进程的纵向比较,兼顾区域内的横向比对,发现全国及

省级、地级行政区域美丽中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短板及差距,引导全国及省级、地级行政区域因地制

宜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4.1.3为实现城乡空气清新、水体洁净、土壤安全、生态良好、人居整洁的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提供技

术支撑,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4.2基本原则

4.2.1目标导向、突出重点。坚持美丽中国目标导向,聚焦生态环境重点领域指标,回应人民群众切

身关切,科学设置评估指标。

4.2.2立足国情、可行可达。充分考虑我国发展阶段特征和产业结构特点,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考虑数据可得,合理设定预期目标。

4.2.3全国适用、体现差异。评估指标体系兼顾全国通用性和地区差异性,综合考量省级、地级行政

区域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科学合理分解省级、地级行政区域建设目标。

5评估工作流程

5.1基本流程

评估工作流程包括前期准备阶段、正式评估阶段、验收报送阶段,最后通过指定形式审批发布评估

结果。评估工作流程见图1。

2

GB/TXXXXX—XXXX

工作组织技术资料实地专家

方案队伍标准收集调研咨询

前期准备阶段

评估内容、技术路线及基础数据库

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与分级要求

空气水体土壤生态人居

清新洁净安全良好整洁

正式评估阶段

美丽中国建设综合指数计算

美丽中国建设评估结果分析与校验

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报告、数据表、图集

验收报送阶段

专家验收、报送审核

发布

图1评估工作流程图

5.2前期准备阶段

5.2.1根据确定的美丽中国建设评估目标,确定第三方评估机构,合理制定评估工作方案,组建专门

队伍,明确工作组织、责任分工、工作内容、进度安排、协调机制等,编制评估工作手册。

5.2.2开展具体评估工作前,研究与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有关的政策文件,梳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人

居环境改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召开评估启动会和评估培训会等,使参与评估人员熟练掌握评估

技术流程。

5.2.3通过实地调研和专家咨询等多渠道收集评估数据与相关资料,明确实地调查内容、调查范围、

调查要素、调查时段、调查频次等,通过相关统计数据汇总,建立评估数据库。

5.3正式评估阶段

5.3.1根据确定的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与分级标准、评估的技术流程与方法,分别计算出各具

体指标的权重及归一化值,然后计算出空气清新指数、水体洁净指数、土壤安全指数、生态良好指数、

人居整洁指数等指数值,最后计算出美丽中国建设综合指数。

5.3.2根据美丽中国建设指数分级方法,确定评估分级结果,并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3

GB/TXXXXX—XXXX

5.3.3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美丽中国建设进程进行公众满意度调查,采用公众满意度调查

结果对综合评估结果进行适度校验和调整。

5.4验收报送阶段

5.4.1根据评估结果及相关分析,编制完成美丽中国评估报告,汇总评估数据表,绘制评估图件。

5.4.2组织专家对评估报告进行验收。

5.4.3验收后的评估报告由第三方评估机构报送其委托方审核。

6评估指标体系与分级方法

6.1评估指标体系

6.1.1指标体系框架

评估指标体系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包括空气清新、水体洁净、土壤安全、生态良

好、人居整洁5个指标,二级指标分为通用评估指标和差异化评估指标两大类。

6.1.2通用评估指标

6.1.2.1通用评估指标的量化识别涵盖《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方案》(发改环资〔2020〕

296号)中的22个具体指标(参见附录A)。

6.1.2.2空气清新指标包括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

浓度、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3个指标。

6.1.2.3水体洁净指标包括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好于III类)比例、地表水劣Ⅴ类水体比例、地

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3个指标。

6.1.2.4土壤安全指标包括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农膜回收率、化肥利用率、

农药利用率5个指标。

6.1.2.5生态良好指标包括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水土保持率、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

比例、重点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5个指标。

6.1.2.6人居整洁指标包括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村生活污水处

理和综合利用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农村卫生厕所普

及率6个指标。

6.1.3差异化评估指标

6.1.3.1差异化评估指标的量化识别是针对各省级、地级行政区域不同特点而选取的美丽中国建设特

征性指标。

6.1.3.2在全国22个通用评估指标数量不变的前提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地方差异与不

同特点,选取若干适合当地的差异化指标,构建适合当地特色的美丽中国建设差异化评估指标体系。

6.1.3.3选取可扩展的差异化评估指标应同时满足:

a)在确保5个一级指标、22个通用二级指标不变的前提下,可扩展的二级指标数不超过5个,

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美丽中国建设评估的二级指标总数不超过27个。

b)在确保5个一级指标、22个通用二级指标不变的前提下,每一个一级指标内可扩展的二级指

标数不超过2个。

4

GB/TXXXXX—XXXX

注:差异化指标的确定原则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地方工作的关切和要求,依据综合因素来确定。按照规定程序

由地方提出差异化指标,并报主管部门、专家评议、部门合议等程序认定后,可成为可扩展的差异化指标。

6.2评估分级方法

6.2.1通用评估指标分级方法

6.2.1.1根据通用评估指标的实际可能取值范围,并参照相关国家标准、规划目标、国家行动计划、

国内外先进水平等确定各指标的上限和下限。

6.2.1.2对每项具体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分成5个等级,分级方法参见附录B。

6.2.1.3由具体指标加权平均得到的空气清新指数、水体洁净指数、土壤安全指数、生态良好指数、

人居整洁指数划分为如下5个等级:

a)0~20为差(I);

b)20~40为较差(II);

c)40~60为一般(III);

d)60~80为良好(IV);

e)80~100为优秀(V)。

注:当指标数值等于本级上限和上级下限时,将该数值作为上级考虑。

6.2.1.4将综合美丽指数按照以上区间划分为5级(见附录B)。

6.2.2分区差异化评估指标分级方法

6.2.2.1参照相关国家标准、规划目标、国家行动计划、国内外先进水平等确定不同地区指标的上限

和下限(见附录B)。

6.2.2.2对于各地区确定的差异化指标上限和下限,评估过程中同样需要确定指标I、II、III、IV、V

级上限值和下限值,并对每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

6.2.2.3将归一化后的指标划分为5级:0~20为差(I),20~40为较差(II)40~60为一般(III),

60~80为良好(IV),80~100为优秀(V)。

注:当指标数值等于本级上限和上级下限时,将该数值作为上级考虑。

6.2.2.4归一化处理计算公式同通用评估指标计算公式。

7数据采集与评估方法

7.1数据采集

7.1.1数据采集流程与方法

7.1.1.1明确评价单元适用通用评估指标体系还是差异化评估指标体系。

7.1.1.2通过实地调研,根据相应的指标计算需要收集评估对象空气清新、水体洁净、土壤安全、生

态良好、人居整洁方面的统计数据。

7.1.1.3数据采集的基本形式是由全国及省级、地级行政区域将相关数据按照数据清单填报形成电子

版提交,或者在线汇交到美丽中国建设评估与动态模拟系统。

7.1.1.4所需提交的数据包括二级指标及计算二级指标的原始指标数据。数据来源和计算公式参见附

录C。

5

GB/TXXXXX—XXXX

7.1.1.5数据采集优先将第三方独立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源。优先选用最新高精度遥感产品获取森林覆

盖率、湿地保护率、地表水水质变化等动态监测数据,运用无人机等高新技术辅助采集第一手数据。

7.1.1.6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形式获取当地居民对当地美丽中国建设满意度调查的评估数据。

7.1.2原始数据校验流程与方法

7.1.2.1采用实地调研、抽样调查等方法,兼顾运用高分遥感、无人机、大数据等形式对相关部门提

供的统计数据进行交互校验。

7.1.2.2通过数据长期趋势分析和格拉布斯准则判别异常值,并对异常数据进行确认和修正。

7.1.3数据分析流程与方法

7.1.3.1分析采集到的数据在数量(总量和变化率)、质量、空间分布等方面的演化特征、变化趋势

和规律。

7.1.3.2对比国家、省域和地级行政区域,对标国际和国内,定量分析对比各省级、地级行政区域美

丽中国建设进程的成效和短板。

7.1.4数据采集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要求

7.1.4.1考虑到美丽中国建设评估对象为全国及省级、地级行政区域,所以数据采集的空间范围为全

国及省级、地级行政区域。全国数据采集以省级行政单元为空间尺度进行汇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的数据采集以地级行政单元为空间尺度进行汇总,地级行政区域的数据采集以县级行政单元为空间尺度

进行汇总。

7.1.4.2数据采集的时间要求分两个时段,现状数据值采集时间范围为2000年至2020年,以年为单

位进行采集,共20年,部分数据采集时间范围根据不同评估指标历史数据的实际情况确定;目标数据

值采集时间范围为2020年至2035年,按照以5年为周期开展2次评估的要求,分别采集2022年、2025

年、2027年、2030年、2032年和2035年共6年的目标数据。其中,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

划中期评估开展1次,五年规划实施完成后开展1次。

7.2指标的量化识别

7.2.1通用评估指标的量化识别

通用评估指标的量化识别需要确定每个指标的计算公式、数据来源、数据时间、空间尺度、数据格

式、基本含义及重要意义等,具体量化识别方法参见附录C。

7.2.2差异化评估指标的量化识别

差异化评估指标的量化识别可参考通用评估指标的量化识别框架,识别差异化指标的计算公式、数

据来源、数据时间、空间尺度、数据格式、基本含义及重要意义等。

7.3指标权重计算

7.3.1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综合指标、具体指标的权重,详细计算方法参见附录D。

7.3.2若认可一级评估指标之间,以及每一个一级评估指标下面的二级具体指标之间重要性基本等同,

则可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等权赋值,反之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不等权赋值。

7.3.3对一级指标的权重原则上不能调整,对二级评估指标的权重可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

色进行合理调整,同时可将差异化评估指标增加进去,参与权重分配,每个一级指标下属的所有二级指

6

GB/TXXXXX—XXXX

标(包括扩展指标)权重之和等于一级指标权重。

7.3.4当同一层次各指标的重要性不是同等重要时(亦即各指标权重不相等时),采用熵技术法对权

重系数进行修正,详细计算步骤和方法参见附录D。

7.3.5在各省级、地级行政区域美丽中国建设评估中,可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二级指标的权

重。

7.4综合美丽指数的计算方法

7.4.1评估采用逐级加权综合的方法,对5个一级指标中的细化指标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对应的空气

清新指数、水体洁净指数、土壤安全指数、生态良好指数和人居整洁指数共5个专项指数的计算结果。

7.4.2利用5个专项指数加权综合求得美丽中国建设综合指数(参见附录D)。

7.5评估模拟系统

7.5.1评估全过程宜采用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模拟系统,完成数据采集、汇交及报告分析等工作。

7.5.2系统注册和具体操作方法参见附录E。

8评估结果分析

8.1美丽中国建设综合指数评估结果分析

8.1.1分析评估区域美丽中国建设的整体进程,总结美丽中国建设的经验和短板,针对性提出实现

2025、2030、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8.1.2分别对评估区域的空气清新、水体洁净、土壤安全、生态良好、人居整洁指数计算结果进行分

析,包括区域内不同地区间的时空对比分析,一级指标之间的对比分析等。

8.1.3分别对评估区域的二级指标原始值进行分析,包括区域内不同地区间的时空对比分析,与目标

值的对标分析,与国家或地区平均值的对比分析等。

8.2美丽中国建设公众满意度调查分析

8.2.1宜同步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公众满意度调查分析作为辅助性分析评估。

8.2.2调查分析采用随机获得本地区0.5‰—1‰左右公民的网络或实地调查样本,主要调查民众对所

在地的空气、水体、土壤、生态和人居环境的主观满意程度。

8.2.3对公众满意度打分去除无效问卷和异常值后,计算每个问题满意度的平均值,问卷选项对应赋

值分别为:很不满意20分、不满意40分、一般满意60分、满意80分、非常满意100分。

8.2.4每个分维度满意度得分由其对应的问题答案的平均值计算得到,美丽中国建设综合满意度为所

有问题满意程度的平均值。

8.2.5美丽中国建设公众满意度计算结果的分级方法见附表B。

9评估成果要求

9.1总体要求

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成果主要包括评估报告、评估数据表、满意度调查表、评估图件。全国评估成果

以全国及省级行政单元为分析尺度,分省评估成果以本省及地级行政单元为分析尺度。

7

GB/TXXXXX—XXXX

9.2评估报告要求

评估报告应重点说明评估方法与过程,对美丽中国二级评估指标、美丽中国一级评估指标、美丽中

国建设综合指数等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说明评估区域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的优势和短板,剖析存在的

问题,研判产生的原因,提出未来美丽中国建设的具体路径和举措(评估报告编写提纲参见附录F)。

9.3评估数据表要求

评估数据表是用表格形式表达评估主要结果,对美丽中国建设评估的分层级综合指标值、分级结果

等在不同地区进行分别展示。评估数据表主要包括现状数据集、单项评估数据集、综合指标数据集等系

列(主要数据表体例参见附录G)。

9.4公众满意度调查表要求

根据美丽中国建设评估公众满意度问卷调查系统的估计结果,制作满意度调查结果表,表格体例参

见附录G。

9.5评估图件要求

评估图件是用图纸形式表达评估的主要结果,一般包括现状分析图和评估成果图等。现状分析图对

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中具体指标的现状内容,可采用柱状图、折线图、饼图、风向玫瑰图等形式

进行绘制;评估成果图对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中具体指标和综合指标的分级结果,可采用柱状图、

折线图、饼图、风向玫瑰图、GIS空间分析图等表达(主要图件制作规范参见附录H)。

10成果应用

评估成果是对全国及各省级、地级行政区域美丽中国建设进程进行科学、客观、独立的第三方评估,

通过评估分析全国及各省级、地级行政区域美丽中国建设的优势、存在问题、建设差距及短板,明确下

一步建设目标,可用于指导全国及各省级、地级行政区域编制美丽中国建设实施方案,并为相关规划与

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撑。

8

GB/TXXXXX—XXXX

附录A

(规范性)

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参考权重

A.1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参考权重见表A.1。

表A.1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参考权重

一级指标序号二级指标(单位)数据来源

1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微克/立方米)(0.0699)

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微克/立方米)

空气清新2生态环境部

(0.0620)

3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0.0967)

4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好于III类)比例(%)(0.0861)

水体洁净5地表水劣Ⅴ类水体比例(%)(0.0586)生态环境部

6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0.0898)

7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0.0445)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

8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0.0313)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

土壤安全9农膜回收率(%)(0.0282)

10化肥利用率(%)(0.0266)农业农村部

11农药利用率(%)(0.0263)

12森林覆盖率(%)(0.0508)

国家林草局、自然资源部

13湿地保护率(%)(0.0425)

生态良好14水土保持率(%)(0.0398)水利部

15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0.0405)国家林草局、自然资源部

16重点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0.037)生态环境部

17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0.0322)

住房城乡建设部

18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0.0309)

19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率(%)(0.0249)生态环境部

人居整洁

2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0.0291)

住房城乡建设部

21城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0.0246)

22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0.0277)农业农村部

注:括号内容分别为单位及指标权重,目前给出的权重为推荐值。

9

GB/TXXXXX—XXXX

附录B

(规范性)

美丽中国建设评估分级方法

B.122个全国通用评估指标分级标准见表B.1,美丽中国建设综合指数及5个二级指标分级标准见表

B.2,美丽中国建设公众满意度分级标准见表B.3。

表B.122个全国通用评估指标分级要求

指标名称区域差(I级)较差(II级)一般(III级)良好(IV级)优秀(V级)

地级及以上城市

3全国150~6565~5050~3535~1515~0

PM2.5浓度(μg/m)

地级及以上城市全国200~130130~100100~7070~4040~0

3

PM10浓度(μg/m)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

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全国0~3030~5050~8080~9090~100

(%)

北方流域0~1515~3535~5555~7070~100

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

(%)

南方流域0~2525~4545~6565~8080~100

北方流域100~3030~2020~1010~55~0

地表水劣Ⅴ类水体比

例(%)

南方流域100~1010~55~33~11~0

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

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国0~7070~8080~9090~9595~100

达标率(%)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全国0~6060~8585~9090~9595~100

率(%)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全国0~6060~8585~9090~9595~100

(%)

冀辽鲁豫甘

0~6060~9090~9595~9898-100

农膜回收率(%)

全国其他省

0~5050~7070~8080~9090~100

级单元

化肥利用率(%)全国0~1212~2020~3030~3535~60

农药利用率(%)全国0~3030~3535~4040~4545~70

森林覆盖率(%)全国0~1010~1515~2020~2525~80

湿地保护率(%)全国0~2020~3030~5050~6060~100

水土保持率(%)全国0~6565~7070~7575~8080~100

10

GB/TXXXXX—XXXX

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

域国土面积的比例全国0~55~1010~1515~1818~40

(%)

重点生物物种种数保

全国0~4040~6060~8080~9797~100

护率(%)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

全国0~5050~7070~8585~9595~100

集率(%)

城镇生活化垃圾无害

全国0~5050~7070~8585~9595~100

化处理率(%)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

全国0~2020~3535~5050~6060~100

综合利用率(%)

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

全国0~4040~6060~7575~9090~100

处理率(%)

规划新区0~5050~8080~9595~9898~100

城市公园绿地500米

服务半径覆盖率(%)

旧城区0~2525~5050~7070~8080~100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全国0~1515~3030~6060~8080~100

(%)

注:当指标数值等于s级上限和s+1级下限时,将该数值作为s+1级考虑,例如PM2.5浓度值为15时,认定为优秀(V

级)。

表B.2美丽中国建设综合指数及5个二级指标分级要求

级别差(I级)较差(II级)一般(III级)良好(IV级)优秀(V级)

美丽中国建设综合指

0~2020~4040~6060~8080~100

空气清新指数0~2020~4040~6060~8080~100

水体洁净指数0~2020~4040~6060~8080~100

土壤安全指数0~2020~4040~6060~8080~100

生态良好指数0~2020~4040~6060~8080~100

人居整洁指数0~2020~4040~6060~8080~100

注:当指标数值等于本级上限和上级下限时,将该数值作为上级考虑。

表B.3美丽中国建设公众满意度分级要求

差(I级)较差(II级)一般(III级)良好(IV级)优秀(V级)

级别

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

美丽中国建设综合满意度0~4040~6060~7575~8585~100

空气清新满意度0~4040~6060~7575~8585~100

水体洁净满意度0~4040~6060~7575~8585~100

土壤安全满意度0~4040~6060~7575~8585~100

11

GB/TXXXXX—XXXX

生态良好满意度0~4040~6060~7575~8585~100

人居整洁满意度0~4040~6060~7575~8585~100

注:当指标数值等于本级上限和上级下限时,将该数值作为上级考虑。

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技术指南

TechnicalguidelinesforevaluationofbeautifulChinaconstruction

12

GB/TXXXXX—XXXX

附录C

(资料性)

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的量化识别

C.1空气清新类指标量化识别

空气清新类指标量化识别见表C.1-C.3。

表C.1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

指标名称(单位)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微克/立方米)

指标编号C1

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μm的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一个日历年内各日平均浓度值

基本内涵

的算术平均值)。

党的十九大提出将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要把解决突

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要以

对美丽中国建设进程评

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明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解决人民群众“心

估的重要意义

肺之患”,提高老百姓的蓝天幸福感。细颗粒物(PM2.5)浓度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

称“大气十条”)的核心监测指标,对美丽中国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C1=∑PM2.5/n

其中,C1为行政区域内年均细颗粒物(PM2.5)浓度;PM2.5为行政区域内细颗粒物日均浓度;n

指标计算公式为日历一年中PM2.5浓度有效监测天数。行政区域日均浓度可先计算各空气监测点位的日均浓度,

由各点位的日均浓度算术平均得到行政区域内日均浓度,再由此计算统计时段内行政区域内

PM2.5日浓度均值,将全年日浓度均值累加除以年有效监测天数,获得年均浓度数据。

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实地监测数据)

数据时间2000年至2020年(每年),每年动态更新一次

空间尺度所有地级行政单元、省(自治区、直辖市)

数据格式Excel

表C.2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

指标名称(单位)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微克/立方米)

指标编号C2

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一个日历年内各日平均浓度值

基本内涵

的算术平均值)。

对美丽中国建设进程评提升大气环境质量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健康,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可吸入颗粒物(PM10)

估的重要意义浓度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的核心监测指标,是监测大气环境质量变

13

GB/TXXXXX—XXXX

化的核心指针,对美丽中国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C2=∑PM10/n

其中,C2为行政区域内年均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PM10为行政区域内可吸入颗粒物日均

指标计算公式浓度;n为日历一年中PM10浓度有效监测天数。行政区域日均浓度可先计算各空气监测点位的日

均浓度,由各点位的日均浓度算术平均得到行政区域内日均浓度,再由此计算统计时段内行政

区域内PM10日浓度均值,将全年日浓度均值累加除以年有效监测天数,获得年均浓度数据。

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实地监测数据)

数据时间2000年至2020年(每年),每年动态更新一次

空间尺度所有地级行政单元、省(自治区、直辖市)

数据格式Excel

表C.3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指标名称(单位)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指标编号C3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规定AQI达到0~50(一级,

基本内涵

优)和51~100(二级,良)两个级别的天数之和占有效监测天数的比例。

空气清新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要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是检验大气污染防治成效的核心

对美丽中国建设进程评

指标,同时也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的核心监测指标,对美丽中国评

估的重要意义

估具有重要意义。

C3=B/C×100%

指标计算公式其中,C3为行政区域内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比例;B为日历一年中空气质量达到AQI0~50(一

级,优)和51~100(二级,良)两个级别的天数之和;C为日历一年中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

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实地监测数据)

数据时间2000年至2020年(每年),每年动态更新一次

空间尺度所有地级行政单元、省(自治区、直辖市)

数据格式Excel

C.2水体洁净类指标量化识别

水体洁净类指标量化识别见表C.4-C.6。

表C.4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好于III类)比例

指标名称(单位)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好于III类)比例(%)

指标编号C4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地表水域环境功能达到或好于III类的地

基本内涵

表水监测断面占全部地表水监测断面的比例。

对美丽中国建设进程评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

14

GB/TXXXXX—XXXX

估的重要意义国家水安全,是建设“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中国的核心任务之一。地表水水

质优良(达到或好于III类)比例是《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的主要指标,是监

测水环境质量的核心指针,对美丽中国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C4=G/A×100%

指标计算公式其中,C4为行政区域内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好于III类)比例;G为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

或好于III类)的国控及省控监测断面;A为行政区域内全部地表水体国控及省控监测断面。

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实地监测数据)

数据时间2000年至2020年(每年),每年动态更新一次

空间尺度所有地级行政单元、省(自治区、直辖市)

数据格式Excel

表C.5地表水劣Ⅴ类水体比例

指标名称(单位)地表水劣Ⅴ类水体比例(%)

指标编号C5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地表水域环境功能为劣Ⅴ类地表水监测断

基本内涵

面占全部地表水监测断面的比例。

劣Ⅴ类水体治理是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的关键,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降低地表水劣Ⅴ类水体

对美丽中国建设进程评

比例是《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的核心目标,是监测水环境质量的核心指针,

估的重要意义

加大劣Ⅴ类水体治理力度是遏制水环境恶化的关键措施,对美丽中国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C5=C/D×100%

指标计算公式其中,C5为行政区域内地表水劣Ⅴ类水体比例;C为地表水水质劣Ⅴ类的国控及省控监测断面;

D为行政区域内全部地表水体国控及省控监测断面。

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实地监测数据)

数据时间2000年至2020年(每年),每年动态更新一次

空间尺度所有地级行政单元、省(自治区、直辖市)

数据格式Excel

表C.6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指标名称(单位)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指标编号C6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占所有

基本内涵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比例。

对美丽中国建设进程评饮水安全和质量是人类发展和福祉的根本所在。提供安全饮用水是促进健康和减少贫困的最有

估的重要意义效手段之一。饮用水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切实做好饮用水安全保障工

15

GB/TXXXXX—XXXX

作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要求。提高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是加快解决饮用水水源地

突出环境问题的核心,也是《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方案》的重要目标,

对美丽中国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C6=C/D×100%

指标计算公式其中,C6为行政区域内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C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数量;

D为行政区域内全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数量。

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实地监测数据)

数据时间2000年至2020年(每年),每年动态更新一次

空间尺度所有地级行政单元、省(自治区、直辖市)

数据格式Excel

C.3土壤安全类指标量化识别

水体洁净类指标量化识别见表C.7-C.11。

表C.7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指标名称(单位)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指标编号C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