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视觉受损的诊断与评估方法_第1页
暗视觉受损的诊断与评估方法_第2页
暗视觉受损的诊断与评估方法_第3页
暗视觉受损的诊断与评估方法_第4页
暗视觉受损的诊断与评估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暗视觉受损的诊断与评估方法第一部分暗视觉受损的定义和分类 2第二部分暗适应能力的检测方法 5第三部分暗视觉阈值的测定方法 7第四部分电生理检查方法 10第五部分影像学检查方法 13第六部分遗传学检查方法 16第七部分患者问诊和病史收集 19第八部分暗视觉功能评分标准 20

第一部分暗视觉受损的定义和分类关键词关键要点【暗视觉受损的定义】:

1.暗视觉受损是指在暗适应状态下,视网膜对光刺激的敏感性降低,导致在昏暗环境中视力下降。

2.暗视觉受损可以是孤立的症状,也可以是某些眼部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的征兆。

3.暗视觉受损的严重程度可以从轻微到严重不等,轻微的暗视觉受损可能仅在极暗的环境中才能察觉,而严重的暗视觉受损可能导致完全丧失夜视能力。

【暗视觉受损的分类】:

暗视觉受损的定义

暗视觉受损是指在暗光条件下视力的下降。暗视觉受损的严重程度可以从轻微到严重不等,轻微的暗视觉受损可能只在极暗的光线下才会出现,而严重的暗视觉受损则可能导致在任何光线下都难以视物。

暗视觉受损的分类

暗视觉受损可以分为两类:

*先天性暗视觉受损:是指出生时就存在的暗视觉受损,通常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

*后天性暗视觉受损:是指出生后才出现的暗视觉受损,通常是由疾病、травмы、药物或饮食缺乏引起的。

先天性暗视觉受损

先天性暗视觉受损的常见类型包括:

*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组遗传性疾病,会导致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逐渐退化。视网膜色素变性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并逐渐进展,最终导致失明。

*色素性视网膜炎:色素性视网膜炎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会导致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逐渐退化。色素性视网膜炎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并逐渐进展,最终导致失明。

*先天性夜盲:先天性夜盲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会导致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对光线不敏感。先天性夜盲通常在儿童时期发病,并持续终身。

后天性暗视觉受损

后天性暗视觉受损的常见类型包括:

*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A或锌会导致暗视觉受损。维生素A是视网膜中感光细胞合成视紫红质的必需物质,而锌是视网膜中感光细胞正常工作的必需元素。

*疾病: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肝病和肾病,会导致暗视觉受损。

*травмы:眼部травмы,如视网膜脱离或黄斑变性,会导致暗视觉受损。

*药物:某些药物,如异烟肼、氯喹和氯丙嗪,会导致暗视觉受损。

暗视觉受损的诊断

暗视觉受损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详细询问病史: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既往病史、家族史和用药史。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视力、视野、眼底和瞳孔。

*暗适应试验:暗适应试验是诊断暗视觉受损的最常用方法。暗适应试验的目的是测量患者在黑暗环境中视力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

*电生理检查:电生理检查可以测量视网膜和视神经的电活动。电生理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暗视觉受损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暗视觉受损的评估

暗视觉受损的评估包括以下内容:

*视力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在不同光线下(包括黑暗环境)的视力。

*视野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在不同光线下(包括黑暗环境)的视野。

*眼底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眼底,以寻找暗视觉受损的体征,如视网膜色素沉着或视神经萎缩。

*电生理检查:电生理检查可以测量视网膜和视神经的电活动。电生理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暗视觉受损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暗视觉受损的治疗

暗视觉受损的治疗取决于暗视觉受损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一些暗视觉受损是可以治疗的,而另一些则无法治疗。

先天性暗视觉受损

先天性暗视觉受损通常无法治疗。然而,一些先天性暗视觉受损的患者可以使用特殊的光学器械来改善视力。

后天性暗视觉受损

后天性暗视觉受损的治疗取决于暗视觉受损的原因。如果暗视觉受损是由营养不良引起的,那么治疗方法是补充缺乏的营养物质。如果暗视觉受损是由疾病引起的,那么治疗方法是治疗原发疾病。如果暗视觉受损是由травмы引起的,那么治疗方法是进行眼部手术。如果暗视觉受损是由药物引起的,那么治疗方法是停止服用该药物。第二部分暗适应能力的检测方法关键词关键要点【静暗视觉检测】:

1.本法临床应用较早,适应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暗视觉损伤的检测。

2.检查前受试者应在暗室中黑暗适应至少30分钟,然后用光度计测定其暗视敏。

3.正常人的暗视敏一般在0.03~0.06logCS之间,暗适应后达到高峰。暗视敏降低表明暗视觉受损。

【恒明视觉适应视敏检测】:

暗适应能力的检测方法是研究暗视觉受损的常用工具,临床上对检出视网膜疾病、色觉机能紊乱、维生素A缺乏症及医学图像诊断器材的色觉性能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视网膜暗适应阈值

视网膜暗适应阈值亦称绝对阈值,指引起视网膜光感受器兴奋而产生视觉所需的最低光亮度。

2.视网膜暗适应时间

视网膜暗适应时间又称暗适应时间,从黑暗环境进入光亮环境又重新进入黑暗环境,当视力适应黑暗环境的时间,称之为视网膜暗适应时间。暗适应阈值与暗适应时间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指标,暗适应时间长表示暗适应阈值低,暗适应时间短说明暗适应阈值高。

暗适应时间可分为绝对暗适应时间和相对暗适应时间。

(1)绝对暗适应时间:暗适应时间是指视网膜完全适应黑暗环境所需时间,它是视网膜暗适应的完全恢复时间。

(2)相对暗适应时间:相对暗适应时间是指视网膜在低照度光线下视力从最初水平达到正常水平所需的时间,又称视敏度的恢复时间。

暗适应检测方法

1.光度法

暗适应时间测定采用光度法测定。暗适应一般以隔室视觉仪为光源,可直接测定暗适应时间。

2.电心理学法

暗适应时间测定方法包括ERG法和VEP法。ERG法较VEP法更能客观准确地反映暗适应过程,反应更灵敏,但ERG法要求被检测者眼睛适应昏暗,且实验条件复杂,因此在临床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

3.行为法

暗适应时间测定方法包括视敏法和眩光法。视敏法以患者从黑暗环境进入一定的低照度光环境时,眼球散瞳,然后逐渐增加光照度直至患者能分辨视标为暗适应时间。眩光法是以光照刺激后知觉眨眼、面部表情反射为指标,判定眩光应激反应。行为法简单易行且无需昂贵设备,但由于眼球散瞳使暗适应时间延长,且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应用较少。

暗适应检测意义

1.眼科诊断

暗适应能力受损是视功能减退的重要标志之一,可应用于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后天性夜盲症、干眼症、维生素A缺乏症等多种眼病的诊断。

2.医学图像诊断器材的色觉性能评价

医学图像诊断器材对色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是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分析病理改变的重要参考指标。由于不少医学图像诊断器材的色觉性能较差,导致临床诊断效果较差,因此需对医学图像诊断器材的色觉性能进行评价,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

3.航天和军事应用

暗适应能力对航天、军事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航天、军事领域从业人员应定期进行暗适应能力检测,以便及时掌握其暗适应能力状况,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防止从业人员出现夜盲症等眼病,确保航天、军事活动安全进行。第三部分暗视觉阈值的测定方法关键词关键要点【暗适应曲线测定】:

1.维生素A缺乏常表现为暗适应延迟;色素性视网膜炎暗适应早期阶段曲线平坦;

2.圆锥状视细胞在明暗适应中起主导作用,累及视锥细胞的疾病,暗适应曲线前段常延长;

3.陈旧性视神经损伤早期尚未出现视力损害时,可发现暗适应阈升高。

【亮阈测定】:

暗视觉阈值的测定方法

暗视觉阈值是指视网膜能够对最小光刺激做出反应时的光照强度。暗视觉阈值的测定是诊断暗适应异常的重要方法,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

1.小飞斑法:

小飞斑法是一种评估暗适应功能最常用的方法,它通过使用带有不同亮度的光斑刺激视网膜来确定暗视觉阈值。

具体操作步骤:

1)受检者在暗适应环境中停留一段时间(通常为30分钟),以适应黑暗环境。

2)将受检者置于暗室中,并让其注视仪器的中心点。

3)在受检者视野外侧或上方呈现一系列不同亮度的光斑刺激,光斑刺激强度逐渐减弱。

4)受检者报告何时能够看到光斑刺激出现,记录下能够看到的最低亮度值。

5)重复以上步骤,直到确定暗视觉阈值。

2.双辉阈检测法:

双辉阈检测法是一种更为精确的暗视觉阈值测定方法,它使用两个不同亮度的光斑刺激来确定暗视觉阈值。

具体操作步骤:

1)受检者在暗适应环境中停留一段时间,以适应黑暗环境。

2)将受检者置于暗室中,并让其注视仪器的中心点。

3)在视网膜对应不同部位呈现两个不同亮度的光斑刺激,一个位于视网膜中心,另一个位于视网膜周边。

4)受检者报告何时能够同时看到两个光斑刺激出现,记录下能够同时看到的最低亮度值。

5)重复以上步骤,直到确定暗视觉阈值。

3.光电图法:

光电图法是一种利用光电倍增管测量视网膜对光刺激的电生理反应来测定暗视觉阈值的方法。

具体操作步骤:

1)受检者在暗适应环境中停留一段时间,以适应黑暗环境。

2)将受检者置于暗室中,并让其注视仪器的中心点。

3)在视网膜中央呈现一系列不同亮度的光刺激,光刺激强度逐渐减弱。

4)光电倍增管测量视网膜对光刺激的电生理反应,并将其放大和记录下来。

5)记录下能够引起视网膜电生理反应的最低亮度值。

4.暗视觉适应曲线:

暗视觉适应曲线是通过测量暗视觉阈值随时间变化来评估暗适应功能的方法。

具体操作步骤:

1)受检者在暗适应环境中停留一段时间,以适应黑暗环境。

2)将受检者置于暗室中,并让其注视仪器的中心点。

3)在视网膜中央呈现一系列不同亮度的光刺激,光刺激强度逐渐减弱。

4)受检者报告何时能够看到光斑刺激出现,记录下能够看到的最低亮度值。

5)重复以上步骤,记录不同时间点(例如,0分钟、5分钟、10分钟、15分钟等)的暗视觉阈值。

6)将暗视觉阈值随时间变化的数据绘制成曲线,称为暗视觉适应曲线。

暗视觉阈值的测定对于诊断暗适应异常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视网膜疾病、夜盲症、黄斑变性等各种影响暗视觉功能的疾病。第四部分电生理检查方法关键词关键要点【暗适应能力电图】:

1.暗适应能力电图是通过测量在暗室中瞳孔散大后,视网膜对最初给予的光刺激的反应来评价暗适应能力的方法。

2.暗适应能力电图结果可分为正常、轻度暗适应能力下降、中度暗适应能力下降和重度暗适应能力下降四种类型。

3.暗适应能力电图有助于诊断暗适应障碍性疾病,如色素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等。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电图】:

一、诱发电位检查

1、闪光诱发电位(Flep):

闪光诱发电位是通过对视网膜给予闪光刺激,记录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丘脑和皮层相应部位的电生理反应。它反映了暗视觉通路各个环节的功能状态,是评价暗视觉系统完整性和功能的关键检查方法。

(1)光刺激:白光闪光刺激器或LED刺激装置,持续时间为10微秒,刺激强度范围为-5~30分贝。

(2)电极:皮质电极置于视点同侧枕骨区Oz或O1、O2,参考电极置于对侧耳垂或额部。

(3)记录方法:将刺激器与电极连接,并将其连接至电生理仪器,并进行信号记录。

(4)波形分析:将记录的电位波形进行分析,提取出主要成分,如P1、N1、P2、N2等成分,并对潜伏期、波幅、波形等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

(5)临床应用:闪光诱发电位检查可用于诊断暗视觉受损,尤其是视网膜变性、视神经炎、视交叉病变等。通过比较同侧和对侧的诱发电位波形和参数,可以判断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2、模式诱发电位(PERG):

模式诱发电位是通过对视网膜给予黑白相间的格状刺激,记录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丘脑和皮层相应部位的电生理反应。它反映了视网膜细胞对明暗变化的反应能力,是评价暗视觉系统功能的关键检查方法。

(1)光刺激:黑白相间的格状刺激,黑白格的尺寸为0.5~1角分,刺激频率为1~4赫兹,对比度为99%。

(2)电极:皮质电极置于视点同侧枕骨区Oz或O1、O2,参考电极置于对侧耳垂或额部。

(3)记录方法:将刺激器与电极连接,并将其连接至电生理仪器,并进行信号记录。

(4)波形分析:将记录的电位波形进行分析,提取出主要成分,如N1、P1、N2、P2等成分,并对潜伏期、波幅、波形等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

(5)临床应用:模式诱发电位检查可用于诊断暗视觉受损,尤其是视网膜变性、视神经炎、视交叉病变等。通过比较同侧和对侧的诱发电位波形和参数,可以判断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二、视网膜电图检查

视网膜电图检查是通过对视网膜给予光刺激,记录视网膜细胞的电生理反应。它反映了视网膜感光细胞、色素上皮细胞和双极细胞的功能状态,是评价暗视觉系统的重要检查方法。

1、标准视网膜电图(ERG):

(1)光刺激:白光闪光刺激器或LED刺激装置,持续时间为10微秒,刺激强度范围为-5~30分贝。

(2)电极:角膜电极或晶状体电极置于被检查眼,参考电极置于对侧耳垂或额部。

(3)记录方法:将刺激器与电极连接,并将其连接至电生理仪器,并进行信号记录。

(4)波形分析:将记录的电位波形进行分析,提取出主要成分,如a波、b波、c波等成分,并对潜伏期、波幅、波形等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

(5)临床应用:标准视网膜电图检查可用于诊断暗视觉受损,尤其是视网膜变性、视神经炎、视交叉病变等。通过比较同侧和对侧的视网膜电图波形和参数,可以判断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2、暗视网膜电图(ScotopicERG):

(1)光刺激:暗适应后给予白光闪光刺激器或LED刺激装置,持续时间为10微秒,刺激强度范围为-5~30分贝。

(2)电极:角膜电极或晶状体电极置于被检查眼,参考电极置于对侧耳垂或额部。

(3)记录方法:将刺激器与电极连接,并将其连接至电生理仪器,并进行信号记录。

(4)波形分析:将记录的电位波形进行分析,提取出主要成分,如a波、b波、c波等成分,并对潜伏期、波幅、波形等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

(5)临床应用:暗视网膜电图检查可用于诊断暗视觉受损,尤其是视网膜变性、视神经炎、视交叉病变等。通过比较同侧和对侧的暗视网膜电图波形和参数,可以判断病变的部位和程度。第五部分影像学检查方法关键词关键要点眼底镜检查

1.散瞳眼底镜检查:散大瞳孔,使用眼底镜检查视网膜、视盘和脉络膜等眼底结构。医生可观察到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变化,是否存在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迹象。

2.无散瞳眼底镜检查:不需散瞳,使用眼底镜检查视网膜、视盘和脉络膜等眼底结构。适用于评估暗适应能力差的患者,无需等待瞳孔散大。

3.自发荧光检查:使用特殊的光源照射视网膜,观察视网膜的tựphát荧光。异常的荧光模式可能提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或脉络膜的病变。

电生理检查

1.视网膜电图(ERG):测量视网膜对光刺激的电反应。暗适应ERG可评估暗视觉功能,记录暗适应锥体和视杆的反应。

2.强光ERG:使用强光刺激视网膜,测量视网膜的电反应。强光ERG可评估视网膜的整体功能,包括暗适应和明视觉功能。

3.多灶ERG:使用多组电极记录视网膜不同区域的电反应。多灶ERG可评估视网膜局部区域的暗视觉功能,有助于诊断暗视觉受损的病因。

视场检查

1.金氏视野检查:使用标准化的视野图,评估患者在不同位置对光刺激的感知能力。暗适应视野检查可评估暗视觉条件下的视野范围。

2.微周阈视野检查:使用计算机化的视野检查仪器,测量患者对不同强度光刺激的感知阈值。暗适应微周阈视野检查可评估暗视觉条件下的视网膜敏感性。

3.闪烁视野检查:使用闪烁的光刺激,评估患者对光刺激的感知能力。闪烁视野检查可检测暗视觉受损早期变化,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监测。

暗适应测试

1.暗适应阈值测试:让患者在暗室中适应一定时间,然后测量患者对不同强度光刺激的感知阈值。暗适应阈值升高提示暗视觉受损。

2.暗适应曲线测试:让患者在暗室中适应不同时间段,测量患者对不同强度光刺激的感知阈值。暗适应曲线异常提示暗视觉受损的严重程度。

3.视网膜敏感性测试:使用计算机化的暗适应测试仪器,测量患者视网膜对不同强度光刺激的敏感性。视网膜敏感性降低提示暗视觉受损。

遗传学检查

1.基因突变检测:通过基因测序或其他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导致暗视觉受损的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明确暗视觉受损的遗传病因。

2.家系调查:对患者的家族成员进行遗传学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其他受影响的个体。家系调查有助于评估遗传性暗视觉受损的风险和遗传模式。

3.产前诊断:对于已知遗传性暗视觉受损的夫妇,可以在怀孕期间进行产前诊断,以确定胎儿是否携带导致暗视觉受损的基因突变。产前诊断有助于预防受影响婴儿的出生。

其他检查方法

1.血清学检查:进行血清学检查,以排除可能导致暗视觉受损的系统性疾病,如维生素A缺乏、叶黄素缺乏等。

2.神经影像学检查:进行核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神经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可能导致暗视觉受损的神经系统疾病,如视神经病变、视交叉病变等。

3.电生理检查:进行电生理检查,以评估视神经和视皮质的电活动,以排除可能导致暗视觉受损的视神经病变或视皮质病变。一、眼底检查

1.暗适应阈值检查:

-目的:评估暗视觉适应能力。

-方法:受试者在暗室中适应一定时间后,使用暗适应阈值仪逐渐增加光照强度,直至受试者能够看到光点。

-结果:暗适应阈值升高提示暗视觉功能下降。

2.色觉检查:

-目的:评估暗视觉对不同颜色光的敏感性。

-方法:使用色觉检查板或色盲测试图,受试者识别不同颜色。

-结果:暗适应下色觉异常提示暗视觉功能下降。

二、电生理检查

1.暗视觉诱发电位(dark-adaptedelectroretinogram,dERG):

-目的:评估感光细胞和视网膜双极细胞的功能。

-方法:受试者在暗室中适应一定时间后,给予闪光刺激,记录视网膜电活动。

-结果:dERG波幅降低或延迟提示暗视觉功能下降。

2.电图(electrooculogram,EOG):

-目的:评估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功能。

-方法:将电极放置在角膜和视网膜之间,记录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电位变化。

-结果:EOG波幅降低提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功能下降,可能影响暗视觉功能。

三、影像学检查方法

1.视网膜成像:

-目的:评估视网膜结构是否存在异常。

-方法:使用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或眼底自发荧光成像(fundusautofluorescence,FA)等技术对视网膜进行成像。

-结果:视网膜成像可显示视网膜退行性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导致暗视觉受损的病变。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目的:评估视网膜结构是否存在异常。

-方法: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发出近红外光,穿透组织并产生横断面图像。

-结果:OCT可显示视网膜各层的厚度和结构,可用于诊断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脱离等导致暗视觉受损的疾病。

3.眼底自发荧光成像(FA):

-目的:评估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功能。

-方法:利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自然荧光进行成像。

-结果:FA可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分布和功能,可用于诊断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炎等导致暗视觉受损的疾病。第六部分遗传学检查方法关键词关键要点暗视觉受损的遗传学检查方法:基因检测

1.基因检测是暗视觉受损遗传学诊断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通过检测相关基因的突变或异常来明确病因。

2.常用基因检测技术包括:全基因组测序、外显子测序、基因靶向测序等,可对暗视觉受损相关基因进行全面的检测。

3.基因检测可对暗视觉受损的诊断提供分子学依据,有助于临床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暗视觉受损的遗传学检查方法:家系分析

1.家系分析是暗视觉受损遗传学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它可以通过调查患者家族成员的患病情况来推断遗传方式。

2.家系分析可以为遗传咨询提供重要的信息,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生育子女的遗传风险,并提供相应的遗传咨询和建议。

3.家系分析有助于识别暗视觉受损的遗传模式,为进一步的基因检测和其他遗传学研究提供线索。遗传学检查方法

1.家族史调查

详细询问患者的家族史,包括是否有暗视觉受损、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脱离、白内障等眼科疾病的家族史。

2.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是诊断暗视觉受损的常用方法。基因检测可以通过血液或口腔拭子样本进行。基因检测可以检测出导致暗视觉受损的基因突变。

常见的致病基因有:

*RPE65基因突变:该基因突变可导致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遗传性眼科疾病,可导致暗视觉受损。

*RPGRIP1基因突变:该基因突变可导致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遗传性眼科疾病,可导致暗视觉受损。

*ABCA4基因突变:该基因突变可导致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遗传性眼科疾病,可导致暗视觉受损。

*CHM基因突变:该基因突变可导致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遗传性眼科疾病,可导致暗视觉受损。

*USH2A基因突变:该基因突变可导致Usher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眼科疾病,可导致暗视觉受损。

3.染色体检查

染色体检查可以通过血液样本进行。染色体检查可以检测出导致暗视觉受损的染色体异常。

常见的导致暗视觉受损的染色体异常有:

*21-三体综合征:该染色体异常可导致唐氏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可导致暗视觉受损。

*13-三体综合征:该染色体异常可导致帕陶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可导致暗视觉受损。

*18-三体综合征:该染色体异常可导致爱德华兹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可导致暗视觉受损。

4.线粒体基因检测

线粒体基因检测可以通过血液或肌肉样本进行。线粒体基因检测可以检测出导致暗视觉受损的线粒体基因突变。

常见的导致暗视觉受损的线粒体基因突变有:

*MT-ND4基因突变:该基因突变可导致线粒体脑肌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可导致暗视觉受损。

*MT-ND6基因突变:该基因突变可导致线粒体脑肌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可导致暗视觉受损。

*MT-CYB基因突变:该基因突变可导致线粒体脑肌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可导致暗视觉受损。第七部分患者问诊和病史收集关键词关键要点暗适应能力评价

1.暗适应能力评价是评估暗视觉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指视网膜从完全黑暗环境逐渐适应低光环境的过程。

2.在暗适应过程中,瞳孔会逐渐散大,使进入眼睛的光线增多;视网膜感光细胞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使感光灵敏度逐渐提高。

3.暗适应能力评价通常采用暗适应曲线图来表示,它可以反映视网膜从黑暗环境逐渐适应低光环境的过程。

周边视力评价

1.周边视力评价是评估暗视觉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它是指视网膜除了中央10°范围之外的区域的视力。

2.周边视力对于夜间视力和运动感知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人们在黑暗环境中更好地辨别物体和障碍物。

3.周边视力评价通常采用周边视力视野图来表示,它可以反映视网膜不同区域的视力情况。患者问诊和病史收集

收集患者的病史对于诊断暗视觉受损至关重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诉:询问患者暗视觉受损的具体表现,如夜间视力下降或完全丧失、视野外围受损、视野中心区模糊、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

2.视力检查:对患者进行视力检查,以评估其视力水平,并注意患者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视力差异。

3.病史:询问患者是否存在家族史(包括视网膜疾病、白内障、青光眼等)、既往史(包括眼部疾病、全身疾病等)、用药史(包括服用的药物种类、剂量、服用时间等)。同时,还应询问患者是否有夜盲症、色盲或色弱等病史。

4.眼部视诊:仔细观察患者的眼部情况,检查是否有角膜、虹膜、晶状体、视网膜等结构的异常。

5.瞳孔检查:检查患者的瞳孔大小、形状、对光反射等情况,以评估患者的瞳孔功能。

6.眼压检查:测量患者的眼压,以评估患者是否患有青光眼。

7.暗适应检查:让患者在黑暗环境中停留一段时间,然后观察患者的视力是否逐渐改善,以评估患者的暗适应能力。

8.电生理检查:进行电生理检查,如视网膜电图、视觉诱发电位等,以评估患者视网膜、视神经等功能。

9.眼底检查:散瞳后进行眼底检查,以观察视网膜、视盘、黄斑等结构的形态、颜色等,并寻找暗视觉受损的病因。

10.其他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还需要进行其他检查,如基因检测、视觉场检查等,以进一步确诊和评估暗视觉受损的病因和严重程度。第八部分暗视觉功能评分标准关键词关键要点暗视觉功能评分标准-视觉疲劳

1.疲劳指数:通过测定被检者在暗适应过程中,在不同时间间隔内所得到的视阈值,计算出相应的疲劳指数,以评估暗视觉疲劳程度。

2.视觉诱发电位:在暗适应过程中,闪光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潜伏期和幅值均会发生变化,通过分析这些变化,可以评估暗视觉疲劳状态。

3.眼球运动参数:在暗适应过程中,眼球运动参数,如扫视速度、注视时间、回视频率等,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与暗视觉疲劳程度相关。

暗视觉功能评分标准-暗适应异常

1.暗适应时间: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