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_第1页
初中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_第2页
初中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_第3页
初中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_第4页
初中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汇报人:2024-02-04CATALOGUE目录教学目标与要求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诗词内容分析与解读诗词艺术特色赏析诗词意境与情感体会诗词背诵与默写指导拓展延伸:中秋文化与传统习俗01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三首诗词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时代背景及其艺术特色。学会鉴赏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理解诗词的主旨和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通过朗诵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语言美。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和高尚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诗词内涵。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诗词鉴赏会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02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背景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简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背景及苏轼简介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常常感慨万端。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生死未卜。杜甫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月夜忆舍弟》背景及杜甫简介背景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张九龄简介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韶州曲江人。唐朝开元年间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他积极发展五言古诗,诗风清淡,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望月怀远》背景及张九龄简介03诗词内容分析与解读描绘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艺术境界,表达作者在“仙境”中的徘徊和矛盾心情。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主题思想抒发对月怀人之情,表达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与无限热爱。通过描绘月光和抒发感慨,表达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03020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内容分析与解读通过描绘月夜和边秋,渲染浓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基调。描绘景象表达作者思念弟弟的深情,同时抒发战乱中人民的疾苦和家书难得的感慨。抒发情感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写作手法《月夜忆舍弟》内容分析与解读

《望月怀远》内容分析与解读描绘景象通过描绘海上生明月和天涯共此时的景象,展现壮阔、辽远的艺术境界。抒发情感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抒发对美好情感的珍视和追求。写作手法采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语言凝练优美,意境深远。04诗词艺术特色赏析情景交融词人通过对明月的描绘,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浪漫主义色彩苏轼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将明月与人生紧密联系起来,表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独特的艺术构思词人运用问答的方式表现对明月的向往和追求,以月贯穿全篇,结构严谨,富有艺术感染力。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艺术特色赏析杜甫以深沉的笔触表达对远方弟弟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令人动容。深情绵邈诗人通过对月夜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相互呼应。情景相生杜甫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情感,使诗歌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平易晓畅的语言杜甫《月夜忆舍弟》艺术特色赏析03委婉含蓄的表达诗人没有直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是通过描绘月光和远方的景象来暗示自己的情感,委婉含蓄,耐人寻味。01意境深远张九龄以望月为主题,通过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抒发,营造出一种深远、空灵的意境。02情感真挚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无尽牵挂,情感真挚,令人感同身受。张九龄《望月怀远》艺术特色赏析05诗词意境与情感体会描绘皓月当空,孤高旷远,表达对宇宙生成、人生本源的思索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意境词中蕴含了苏轼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生的感慨之意,以及乐观豁达、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情感体会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意境与情感体会通过描绘月夜、边秋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诗中表达了杜甫对弟弟的深切思念之情,以及战乱时期人们的苦难和无奈。杜甫《月夜忆舍弟》意境与情感体会情感体会意境张九龄《望月怀远》意境与情感体会意境以月为载体,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展现出一种空灵、幽远的艺术境界。情感体会诗中流露出张九龄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牵挂,同时也表现出他孤独、寂寞的心境。06诗词背诵与默写指导背诵方法指导将诗词分为若干小段,逐段背诵,再整体串联。根据诗词内容,绘制简单的图画或思维导图,帮助记忆。将诗词中的场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形成深刻的印象。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分段背诵图文结合情境联想反复诵读准确书写注意标点避免错别字保持整洁默写注意事项01020304确保每个字的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都准确无误。诗词中的标点符号也要准确书写,如逗号、句号、感叹号等。注意区分形近字和音近字,避免写错别字。书写要工整、清晰,保持卷面整洁美观。背诵效果评价默写情况反思改进措施学习收获自我评价与反思自我评价背诵的熟练程度和准确性。针对自我评价和反思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分析默写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如错别字、漏字等。总结在背诵和默写过程中的学习收获和体会。07拓展延伸:中秋文化与传统习俗起源中秋节源自古代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发展中秋节在唐代开始成为固定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传承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活动,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的起源与发展祭月是中秋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聚的象征。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各地会举办花灯会,猜灯谜等活动。中秋节传统习俗介绍中秋节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团圆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文化中秋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