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QC/T《带充电机的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电缆组件》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及
其所做的工作等;
1、任务来源
本标准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下达的2020年第一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进行制定,计划
编号为2020-0315T-QC。名称为《带充电机的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电缆组件》。
2、协作单位
本标准的修订,由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汽研等汽车行业单位共同
开展。
3、背景和意义
2019年,随着充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于充电设备的多路线规划,经研究便携式
非车载充电器在对公运营市场存在巨大产品需求。为保证用户和电动汽车使用便携式非车载
充电机过程中的安全要求,规范便携式非车载充电机的功能和性能要求,汽车行业加快了该
类型产品行业标准的编制进度,形成QC/T《带充电机的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电缆组件》征
求意见稿。
在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和通信协议等5项标准建立后,行业实现了充电兼容的提升。目前,
电动汽车技术发展与产品增量速度远远大于地面充电设施。广大用户仍存在着充电难,充电
慢等问题。桩-车比的巨大落差制约了电动汽车的进一步市场化普及。且随着共享经济的快
速发展,网约车、分时租赁等用车情景逐渐丰富,私桩分享、即插即充技术的成熟,私人购
车用户建桩率的不断下探。对于非购车用户和已购车但是不具备建桩条件的用户,搭载固定
功率车载充电器的配置方式,不利于电动汽车进一步市场化和配置细分。对于一户多辆用车
的购车用户来说,也是成本和资源的巨大浪费。
随车直流缆上充电机可以根据用户配电能力和经济条件,灵活的进行充电配置。对于插
电混合动力汽车等多种能源共存的车型,可以根据用户使用需求进行配置。相比固定功率的
车载充电机可以降低整车开发成本和售后成本。但考虑到基础设施的普及性,用户用电和用
车的安全性,针对随车缆上充电机的安全性、充电兼容性和环境适应性,需要从汽车行业角
度制定标准,规范随车产品的技术状态和安全性能,促进电动汽车的市场推广。
4、主要工作过程
2019年,汽车行业召开多次测试标准编制会议,开展产品的测试工作,对标准初稿的
技术内容进行分析和编写分工。
原计划在2019年7月,组织汽车企业召开标准讨论会议,对草案进行细致修改完善,
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受疫情影响该标准会议延期至2020年举行。
(二)行业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行业标准主要内容(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
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的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修订行业标准时,应增列
新旧行业标准水平的对比;
1、编制原则
根据行业中已经展开便携式非车载充电机产品开发应用的企业产品经验,结合已发布的
GB/T18487.1-2015和GB/T27930-2015,GB/T20234.3-2015等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借
鉴了NB/T42077和NB/T33001等电力行业标准中对非车载充电机的部分要求,基于随车应
用环境和车上运输环境的特殊需求,全新编制了本标准。
2、标准主要内容
(1)标准结合GB/T18487.1和GB/T27930等国家标准的内容要求和修订方向,结合民
用日用供电设备的最大载荷能力,限定了便携式非车载充电机的输输入输出特性要求。
(2)标准明确规定了便携式非车载充电机为满足用户日常使用中随车移动,随车搭载,
随车使用的特殊运输工况和使用环境,对跌落、碾压、机械强度提出了相关要求。
(3)标准中提出了对供电连接装置的热失控保护和温升等要求。
(4)标准中提出了对非车载充电机本体的电磁兼容性、效率、输出精度、响应速度等要
求。
主要要求有:
(1)针对小功率直流的应用场景和使用场所规定了设备分类及系统构成。
(2)环境要求:
考虑充电和随车运输过程中不同的情景环境,在行标的草案讨论时考虑与
其他几个行标的环境要求保持一致性,确认调整工作温度范围为-30℃~
+60℃,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其可实施性。
(3)电气参数
考虑便携式充电机工作过程中取电情况与过往模式2充电器在产业化中遇
到的安全问题,且考虑供电侧更容易因过热产生安全风险,规定输入侧最大工
作电流≤8A。
考虑便携式充电机作为随车配套产品,为适应复杂的车辆应用环境,理应
比普通工业品具备更高的技术指标要求,在最大输出功率<2kW,且仍有广大车
型品牌利用辅助电源实现唤醒等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在行业标准修订时,将辅
助电源额定电流减小到1A。且提高了纹波系数的要求。
考虑便携式充电机供电侧取电方式的多样性,输入端口除满足GB1002和
GB2099的标准三芯接口外,行标还兼容了连接GB/T20234.2交流接口的可行
性。
(4)产品要求
共编制了2大类,19个小项,分为通用要求和功能要求两大类,通用要求
主要对产品性能相关项目进行规定,共涉及17个小项,涵盖产品从电气特性、
物理特性、兼容性等方面。功能要求分为必要功能和可选功能。
3、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带充电机的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电缆组件(便携式充电机)的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以及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的安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额定电流10A的带充电机电缆组件。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果;
本标准涉及到的试验项目包含如功能/性能、结构强度、环境试验等,试验要求引用相
应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借鉴了北汽新能源同类型产品在中汽研试验室的相关测试结果,针
对便携式充电机随车配套和运输的应用环境特点,与工业电源测试标准差异较大的主要测试
过程及测试数据如下:
1电气隔离性能试验
1.1概要
测量便携式充电机在室温环境下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情况。
1.2实施内容
[试验条件]
(a)便携式充电机按照要求外观及各项功能完好。
(b)试验温度为室温(25℃),湿度40%。
(c)试验仪器设备。
仪器名称型号编号
温湿度计HTC-8NJ.18.8.2923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量规SH1308NJ.18.8.532
1.3试验依据
充电机的动力电源输入和直流输出之间电气隔离情况符合下表。
额定绝缘电压Ui(V)电气间隙(mm)爬电距离(mm)
Ui≤603.03.0
60<Ui≤3005.06.0
300<Ui≤7008.010.0
700<Ui≤95014.020.0
注1:当主电路与控制电路或辅助电路的额定绝缘电压不一致时,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可分别按其额定
值选取。
注2:具有不同额定值主电路或控制电路导电部分之间的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应按最高额定绝缘电压选
取。
注3:小母线、汇流排或不同级的裸露的带电导体之间,以及裸露的带电导体与未经绝缘的不带电导体之
间的电气间隙不小于12mm,爬电距离不小于20mm。
注4:加强绝缘的爬电距离是基本绝缘的两倍。
1.4试验结果
测试项目试验结果备注
爬电距离通过
电气间隙通过
2环境性能试验
2.1概要
根据便携式充电机应用环境,测量设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工作情况。
2.2实施内容
[试验条件]
(a)便携式充电机按照要求外观及各项功能完好。
(b)便携式充电机宜在一般性检查等实验完成后展开。
(c)试验温度范围为-30℃~60℃。
(d)试验湿度范围为5%~95%。
(d)测试项目包含:低温试验、高温试验、温度循环试验、温度冲击试验等子项目。
(f)试验仪器设备。
仪器名称型号编号
温湿度计HTC-1NJ.18.8.2922
交直流电子负载IT825NJ.18.8.2974
交流变频电源BP7330NJ.18.8.2889-2
循环腐蚀试验箱(2m2)CP2000ipNJ.18.8.2905
ECO气候模拟试验箱C-1000/40ENJ.18.8.2774
巨孚1立方高低温湿热试
ETH-100-40-CP-SDNJ.18.91.1221
验箱
恒温恒湿箱T0QH-1000HXTPXT-15KNJ.18.8.2938
2.3试验依据
2.3.1低温试验应符合如下测试要求:
按照GB/T28046.4-2011中5.1.1节的要求进行,试验温度调整至要求值,低温存储试验
时长24h,工作模式为1;低温工作需连接额定负载和控制导引模拟装置,试验时长48h,工
作模式为3。
2.3.2高温试验应符合如下测试要求:
按照GB/T28046.4-2011中5.1.2节的要求进行,试验温度调整至要求值,高温存储试验
时长48h,工作模式为1;高温工作连接额定负载和控制导引模拟装置,试验时长48h,工作
模式为3。
2.3.3温度循环试验应符合如下测试要求:
按照GB/T28046.4-2011中5.3.1的要求,将便携式充电机放入温度箱内,执行要求的温
度变化环境,要求电缆组件在达到-30℃时能够正常工作,并且在210min-410min期间,工作
模式为3,试验循环30次,测试时间与对应温度要求按标准文本中表7所示。
2.3.4温度冲击试验应符合如下测试要求:
按照GB/T28046.4-2011中5.3.2的要求,设定高温:85℃,20min;低温:-40℃,20min;
转换时间小于30s;循环次数100次(冷热交替为1次),工作模式为1。
2.3.5
3.4试验结果
测试项目试验结果备注
-40℃低温存储通过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
-30℃低温工作通过
85℃高温存储通过
60℃高温工作通过
温度循环通过
温度冲击通过
3物理性能试验
3.1概要
根据便携式充电机应用环境,测量设备结构强度,振动耐受,噪声等物理性能情况。
3.2实施内容
[试验条件]
(a)便携式充电机按照要求外观及各项功能完好。
(b)便携式充电机宜在一般性检查等实验完成后展开,完成物理性能试验后宜进行防
水防尘等组合试验。
(c)试验温度范围为室温(25℃)。
(d)试验湿度范围为40%。
(d)测试项目包含:机械振动、噪声、冲击、机械强度、防护等级等子项目。
(f)试验仪器设备。
仪器名称型号编号
温湿度计HTC-1NJ.18.8.2922
交直流电子负载IT825NJ.18.8.2974
交流变频电源BP7330NJ.18.8.2889-2
16吨振动台H1859ASH0909145
电动振动台DC-4000-40NJ.18.91.640
电气安规分析仪19032-PNJ.18.91.1305
耐尘试验箱ESDT-5200FNJ.18.91.539
6K温湿度环境箱KTM-TH06RE518NJ.18.8.2943
防水试验箱TMJ-9710NJ.18.91.542
3.3试验依据
3.3.1机械振动试验应符合如下测试要求:
将便携式充电机置于50cm*50cm*50cm的封闭箱体内,模拟车辆振动,应满足GB/T
28046.3-2011中4.1.2.4的要求,每个轴向的试验持续8h,加速度均方根(r.m.s)值应为
27.8m/s2,样品工作模式为1。试验结束后检查充电机内部元器件无松动脱落现象;充电机
通电,各项功能和技术指标均正常。
3.3.2噪声试验应符合如下测试要求:
在背景噪声不大于40dB的条件下,距充电机前、后、左、右水平位置1m处,离地面高度
1~1.5m处测量噪声,测得的噪声最大值不应大于65dB。
3.3.3冲击试验应符合如下测试要求:
脉冲波形:半个正弦波;加速度:100m/s2;持续时间:16ms;试验部位:充电机。
试验方向:±X、±Y、±Z,共6个方向;冲击次数:每个方向50次。
试验结束后,产品外观无明显变化,各项功能正常。
3.4试验结果
测试项目试验结果备注
机械振动通过
噪声测试(1m)通过6个面测试,最大值不超过65dB
冲击测试(15g)通过
4EMC试验
4.1概要
将便携式充电机置于专业EMC实验室内,保持其正常工作状态,测量产品电磁兼容
特性的情况。
4.2实施内容
[试验条件]
(a)便携式充电机按照要求外观及各项功能完好。
(b)便携式充电机置于专业的电磁兼容实验室内,底噪应符合测试要求。
(c)试验温度范围为室温(25℃)。
(d)试验湿度范围为40%。
(d)测试项目包含:传导骚扰、电压波动和闪烁、谐波发射、辐射骚扰、辐射抗扰度
测试、控制/信号线瞬态传导抗扰度、EFT耦合测试、浪涌耦合测试、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
度、电压骤降和短时中断、电快速瞬变、浪涌(冲击)抗扰度、射频场感应的辐射抗扰度、
静电放电敏感度、直流传导发射等子项目。
(f)试验仪器设备。
仪器名称型号编号
温湿度记录仪S500-THNJ.18.8.352-1
人工电源网络R&S®ENV4200NJ.18.8.353-1
EMI接收机R&S®ESU26NJ.18.8.353
钳型万用表319NJ.18.91.2201
卷尺DL9025BNJ.18.91.2202
4.3试验依据
EMC相关测试项目应首先符合GB/T18487.2-2017中的相关测试要求。
4.4试验结果
测试项目试验结果备注
传导骚扰CE03通过
电压波动和闪烁CE04通过
谐波发射CE05通过
辐射骚扰RE04通过
辐射抗扰度测试RI02通过
控制/信号线瞬态传导抗扰度试验通过
CI02
EFT耦合测试通过
CI08
浪涌耦合测试通过
CI09
射频电磁场的辐射抗扰度RI03通过
电压骤降和短时中断CI03通过
电快速脉冲瞬变CI04通过
浪涌(冲击)抗扰度CI05通过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通过
CI06
静电放电敏感度ESD通过
高压直流传导发射CE02通过
(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
情况,或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
本标准没有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五)预期达到的社会效益、对产业发展的作用等情况;
本标准目的在于规范便携式随车充电机的功能和性能指标,提高产品随车配套和用户使
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整车企业提供车载慢充技术路线外的另一条可用慢充技术路
线。通过非车载化后对产品体积、功率密度、防护等级等车载指标的适度降低,结合车辆配
套过程中的选装配置,实现车辆慢充系统的综合降本。满足电动物流车,网约车,出租车等
运营车辆特殊的车辆使用中的充电需求和充电成本需求。降低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的开发
成本和售后成本。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无。
(七)在标准体系中的位置,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特别是强制
性标准的协调性;
本标准规定的技术内容主要引用已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与现行标准体系兼容,符合
国内汽车产业水平和发展方向,与现有电动汽车政策法规等保持协调。
(八)标准的建议说明;
建议标准尽快发布实施,以配合小功率直流充电技术路线的实施和推广。
(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无。
(十)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无。
QC/T《带充电机的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电缆组件》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及
其所做的工作等;
1、任务来源
本标准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下达的2020年第一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进行制定,计划
编号为2020-0315T-QC。名称为《带充电机的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电缆组件》。
2、协作单位
本标准的修订,由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汽研等汽车行业单位共同
开展。
3、背景和意义
2019年,随着充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于充电设备的多路线规划,经研究便携式
非车载充电器在对公运营市场存在巨大产品需求。为保证用户和电动汽车使用便携式非车载
充电机过程中的安全要求,规范便携式非车载充电机的功能和性能要求,汽车行业加快了该
类型产品行业标准的编制进度,形成QC/T《带充电机的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电缆组件》征
求意见稿。
在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和通信协议等5项标准建立后,行业实现了充电兼容的提升。目前,
电动汽车技术发展与产品增量速度远远大于地面充电设施。广大用户仍存在着充电难,充电
慢等问题。桩-车比的巨大落差制约了电动汽车的进一步市场化普及。且随着共享经济的快
速发展,网约车、分时租赁等用车情景逐渐丰富,私桩分享、即插即充技术的成熟,私人购
车用户建桩率的不断下探。对于非购车用户和已购车但是不具备建桩条件的用户,搭载固定
功率车载充电器的配置方式,不利于电动汽车进一步市场化和配置细分。对于一户多辆用车
的购车用户来说,也是成本和资源的巨大浪费。
随车直流缆上充电机可以根据用户配电能力和经济条件,灵活的进行充电配置。对于插
电混合动力汽车等多种能源共存的车型,可以根据用户使用需求进行配置。相比固定功率的
车载充电机可以降低整车开发成本和售后成本。但考虑到基础设施的普及性,用户用电和用
车的安全性,针对随车缆上充电机的安全性、充电兼容性和环境适应性,需要从汽车行业角
度制定标准,规范随车产品的技术状态和安全性能,促进电动汽车的市场推广。
4、主要工作过程
2019年,汽车行业召开多次测试标准编制会议,开展产品的测试工作,对标准初稿的
技术内容进行分析和编写分工。
原计划在2019年7月,组织汽车企业召开标准讨论会议,对草案进行细致修改完善,
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受疫情影响该标准会议延期至2020年举行。
(二)行业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行业标准主要内容(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
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的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修订行业标准时,应增列
新旧行业标准水平的对比;
1、编制原则
根据行业中已经展开便携式非车载充电机产品开发应用的企业产品经验,结合已发布的
GB/T18487.1-2015和GB/T27930-2015,GB/T20234.3-2015等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借
鉴了NB/T42077和NB/T33001等电力行业标准中对非车载充电机的部分要求,基于随车应
用环境和车上运输环境的特殊需求,全新编制了本标准。
2、标准主要内容
(1)标准结合GB/T18487.1和GB/T27930等国家标准的内容要求和修订方向,结合民
用日用供电设备的最大载荷能力,限定了便携式非车载充电机的输输入输出特性要求。
(2)标准明确规定了便携式非车载充电机为满足用户日常使用中随车移动,随车搭载,
随车使用的特殊运输工况和使用环境,对跌落、碾压、机械强度提出了相关要求。
(3)标准中提出了对供电连接装置的热失控保护和温升等要求。
(4)标准中提出了对非车载充电机本体的电磁兼容性、效率、输出精度、响应速度等要
求。
主要要求有:
(1)针对小功率直流的应用场景和使用场所规定了设备分类及系统构成。
(2)环境要求:
考虑充电和随车运输过程中不同的情景环境,在行标的草案讨论时考虑与
其他几个行标的环境要求保持一致性,确认调整工作温度范围为-30℃~
+60℃,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其可实施性。
(3)电气参数
考虑便携式充电机工作过程中取电情况与过往模式2充电器在产业化中遇
到的安全问题,且考虑供电侧更容易因过热产生安全风险,规定输入侧最大工
作电流≤8A。
考虑便携式充电机作为随车配套产品,为适应复杂的车辆应用环境,理应
比普通工业品具备更高的技术指标要求,在最大输出功率<2kW,且仍有广大车
型品牌利用辅助电源实现唤醒等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在行业标准修订时,将辅
助电源额定电流减小到1A。且提高了纹波系数的要求。
考虑便携式充电机供电侧取电方式的多样性,输入端口除满足GB1002和
GB2099的标准三芯接口外,行标还兼容了连接GB/T20234.2交流接口的可行
性。
(4)产品要求
共编制了2大类,19个小项,分为通用要求和功能要求两大类,通用要求
主要对产品性能相关项目进行规定,共涉及17个小项,涵盖产品从电气特性、
物理特性、兼容性等方面。功能要求分为必要功能和可选功能。
3、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带充电机的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电缆组件(便携式充电机)的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以及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的安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额定电流10A的带充电机电缆组件。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果;
本标准涉及到的试验项目包含如功能/性能、结构强度、环境试验等,试验要求引用相
应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借鉴了北汽新能源同类型产品在中汽研试验室的相关测试结果,针
对便携式充电机随车配套和运输的应用环境特点,与工业电源测试标准差异较大的主要测试
过程及测试数据如下:
1电气隔离性能试验
1.1概要
测量便携式充电机在室温环境下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情况。
1.2实施内容
[试验条件]
(a)便携式充电机按照要求外观及各项功能完好。
(b)试验温度为室温(25℃),湿度40%。
(c)试验仪器设备。
仪器名称型号编号
温湿度计HTC-8NJ.18.8.2923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量规SH1308NJ.18.8.532
1.3试验依据
充电机的动力电源输入和直流输出之间电气隔离情况符合下表。
额定绝缘电压Ui(V)电气间隙(mm)爬电距离(mm)
Ui≤603.03.0
60<Ui≤3005.06.0
300<Ui≤7008.010.0
700<Ui≤95014.020.0
注1:当主电路与控制电路或辅助电路的额定绝缘电压不一致时,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可分别按其额定
值选取。
注2:具有不同额定值主电路或控制电路导电部分之间的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应按最高额定绝缘电压选
取。
注3:小母线、汇流排或不同级的裸露的带电导体之间,以及裸露的带电导体与未经绝缘的不带电导体之
间的电气间隙不小于12mm,爬电距离不小于20mm。
注4:加强绝缘的爬电距离是基本绝缘的两倍。
1.4试验结果
测试项目试验结果备注
爬电距离通过
电气间隙通过
2环境性能试验
2.1概要
根据便携式充电机应用环境,测量设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工作情况。
2.2实施内容
[试验条件]
(a)便携式充电机按照要求外观及各项功能完好。
(b)便携式充电机宜在一般性检查等实验完成后展开。
(c)试验温度范围为-30℃~60℃。
(d)试验湿度范围为5%~95%。
(d)测试项目包含:低温试验、高温试验、温度循环试验、温度冲击试验等子项目。
(f)试验仪器设备。
仪器名称型号编号
温湿度计HTC-1NJ.18.8.2922
交直流电子负载IT825NJ.18.8.2974
交流变频电源BP7330NJ.18.8.2889-2
循环腐蚀试验箱(2m2)CP2000ipNJ.18.8.2905
ECO气候模拟试验箱C-1000/40ENJ.18.8.2774
巨孚1立方高低温湿热试
ETH-100-40-CP-SDNJ.18.91.1221
验箱
恒温恒湿箱T0QH-1000HXTPXT-15KNJ.18.8.2938
2.3试验依据
2.3.1低温试验应符合如下测试要求:
按照GB/T28046.4-2011中5.1.1节的要求进行,试验温度调整至要求值,低温存储试验
时长24h,工作模式为1;低温工作需连接额定负载和控制导引模拟装置,试验时长48h,工
作模式为3。
2.3.2高温试验应符合如下测试要求:
按照GB/T28046.4-2011中5.1.2节的要求进行,试验温度调整至要求值,高温存储试验
时长48h,工作模式为1;高温工作连接额定负载和控制导引模拟装置,试验时长48h,工作
模式为3。
2.3.3温度循环试验应符合如下测试要求:
按照GB/T28046.4-2011中5.3.1的要求,将便携式充电机放入温度箱内,执行要求的温
度变化环境,要求电缆组件在达到-30℃时能够正常工作,并且在210min-410min期间,工作
模式为3,试验循环30次,测试时间与对应温度要求按标准文本中表7所示。
2.3.4温度冲击试验应符合如下测试要求:
按照GB/T28046.4-2011中5.3.2的要求,设定高温:85℃,20min;低温:-40℃,20min;
转换时间小于30s;循环次数100次(冷热交替为1次),工作模式为1。
2.3.5
3.4试验结果
测试项目试验结果备注
-40℃低温存储通过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
-30℃低温工作通过
85℃高温存储通过
60℃高温工作通过
温度循环通过
温度冲击通过
3物理性能试验
3.1概要
根据便携式充电机应用环境,测量设备结构强度,振动耐受,噪声等物理性能情况。
3.2实施内容
[试验条件]
(a)便携式充电机按照要求外观及各项功能完好。
(b)便携式充电机宜在一般性检查等实验完成后展开,完成物理性能试验后宜进行防
水防尘等组合试验。
(c)试验温度范围为室温(25℃)。
(d)试验湿度范围为40%。
(d)测试项目包含:机械振动、噪声、冲击、机械强度、防护等级等子项目。
(f)试验仪器设备。
仪器名称型号编号
温湿度计HTC-1NJ.18.8.2922
交直流电子负载IT825NJ.18.8.2974
交流变频电源BP7330NJ.18.8.2889-2
16吨振动台H1859ASH0909145
电动振动台DC-4000-40NJ.18.91.640
电气安规分析仪19032-PNJ.18.91.1305
耐尘试验箱ESDT-5200FNJ.18.91.539
6K温湿度环境箱KTM-TH06RE518NJ.18.8.2943
防水试验箱TMJ-9710NJ.18.91.542
3.3试验依据
3.3.1机械振动试验应符合如下测试要求:
将便携式充电机置于50cm*50cm*50cm的封闭箱体内,模拟车辆振动,应满足GB/T
28046.3-2011中4.1.2.4的要求,每个轴向的试验持续8h,加速度均方根(r.m.s)值应为
27.8m/s2,样品工作模式为1。试验结束后检查充电机内部元器件无松动脱落现象;充电机
通电,各项功能和技术指标均正常。
3.3.2噪声试验应符合如下测试要求:
在背景噪声不大于40dB的条件下,距充电机前、后、左、右水平位置1m处,离地面高度
1~1.5m处测量噪声,测得的噪声最大值不应大于65dB。
3.3.3冲击试验应符合如下测试要求:
脉冲波形:半个正弦波;加速度:100m/s2;持续时间:16ms;试验部位:充电机。
试验方向:±X、±Y、±Z,共6个方向;冲击次数:每个方向50次。
试验结束后,产品外观无明显变化,各项功能正常。
3.4试验结果
测试项目试验结果备注
机械振动通过
噪声测试(1m)通过6个面测试,最大值不超过65dB
冲击测试(15g)通过
4EMC试验
4.1概要
将便携式充电机置于专业EMC实验室内,保持其正常工作状态,测量产品电磁兼容
特性的情况。
4.2实施内容
[试验条件]
(a)便携式充电机按照要求外观及各项功能完好。
(b)便携式充电机置于专业的电磁兼容实验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眼科乳化手术系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主播担保合同范例
- 借展合同范例
- 个人佣金合同范例英语
- PEP小学英语六年级期末复习计划回顾
- 教育科技工作者数字化转型培训心得体会
- 东坑饭堂粮油配送合同范例
- 个人货款合同样本
- 教育培训项目实施质量控制措施
- 水泥生产线黄心料控制措施探讨
- 2020-2024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化学试卷(5年真题+答案解析)
- 视频剪辑制作合同
- 求职OMG-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技能开发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中国海洋大学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有完整答案
- 【年加工500吨鲍鱼的综合加工生产工艺设计10000字(论文)】
- 2022年新高考全国I卷数学真题(解析版)
- 18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四下)语文教学课件-第五单元-单元解读-部编版
- (正式版)JBT 106-2024 阀门的标志和涂装
- 2022高考数学全国1卷(原卷版)
- 阿托品知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