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章消化管本_第1页
组胚章消化管本_第2页
组胚章消化管本_第3页
组胚章消化管本_第4页
组胚章消化管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济宁医学院组胚教研室袁丽丽组胚QQ群:93042560组织学与胚胎学消化管消化腺

消化系统功能: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残渣第14章消化管DigestiveTractP141消化管组成: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图1消化管模式图肌层外膜一.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一.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黏膜

上皮:固有层:L.C.T,细胞多,纤维细密,胃肠富含腺体和淋巴组织(Mucosa)laminapropriaEpi.两端:复层扁平epi.其余:单层柱状epi.保护消化吸收黏膜肌层:薄层平滑肌

muscularismucosa一.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一.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图1消化管模式图肌层外膜

黏膜下层(Submucosa):较致密C.T黏膜下神经丛:*皱襞:黏膜+黏膜下层共同向管腔突起

小型消化腺(食管腺、十二指肠腺)Plica无髓神经纤维多极神经元图1消化管模式图肌层外膜

肌层:肌间神经丛

外膜:

MuscularisAdventitia纤维膜:结缔组织fibrosaserosa骨骼肌/平滑肌

浆膜:结缔组织+间皮间质卡哈尔细胞内环行/外纵行食管横断面二.食管(esophagus)

二.食管(esophagus)

黏膜

上皮:复层扁平,更新快固有层:细密C.T黏膜肌层:纵行平滑肌束

黏膜下层:C.T,含食管腺(黏液腺)

肌层:上1/3段:骨骼肌中1/3段:骨骼肌+平滑肌下1/3段:平滑肌

外膜:纤维膜(L.C.T)

内环/外纵类型胃底部左:模式图右:光镜图三、胃(stomach)

胃底黏膜的上皮及固有层上皮固有层三、胃(stomach)

黏膜

单柱上皮:表面黏液细胞,无杯状细胞固有层:C.T少,大量管状腺

胃底腺贲门腺

幽门腺

黏膜肌层:内环外纵

肌层:厚,分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

黏膜下层:较致密C.T

浆膜胃黏膜的自我保护机制皱襞,胃小区,胃小凹

结构胃底腺(Gastricgland):泌酸腺主细胞(chiefcell)壁细胞(parietalcell)颈黏液细胞(neckmucouscell)干细胞(stemcell)内分泌细胞(endocrinecell)分布于胃底、胃体。细胞分类:

主细胞(chiefcell):胃酶细胞(zymogeniccell)分布:数量最多,腺下半部较多

结构EM:酶原颗粒,

RER,GC功能:分泌胃蛋白酶原

LM:柱状,核圆位于基部,胞质基部

强嗜碱性,顶部充满酶原颗粒,

HE:颗粒溶失,呈色浅淡

壁细胞(parietalcell):泌酸细胞(oxynticcell)

分布:腺上半部为多细胞内分泌小管

微绒毛

微管泡:分泌小管周围表面光滑的小管或小泡,为分泌小管的储备形式大量线粒体

LM:胞体大,多呈圆锥形,核圆深染居中,可有双核,胞质强嗜酸性EM:结构:功能:

分泌盐酸:分泌内因子:与维生素B12结合,促进回肠对维生素B12的吸收,供红细胞生成所需。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HCL恶性贫血杀菌作用主细胞颈粘液细胞壁细胞内分泌细胞细胞呈楔形,核扁平,位于基部,顶部有黏原颗粒。分泌可溶性酸性黏液。颈黏液细胞:

少,位于胃底腺顶部位于胃底腺顶部至胃小凹深部,HE染色不易分辩,可增殖分化干细胞:主要为ECL细胞和D细胞。HE染色不易分辩,银染法可见胞质内有嗜银颗粒内分泌细胞:

幽门腺:

Pyloricgland幽门部,宽4-5cm,胃小凹深,分支多弯曲的管状黏液腺,G细胞较多,产生胃泌素Cardiacgland贲门腺:近贲门处,宽1-3cm,黏液腺三种腺体的分泌物混合,统称胃液。成人每日分泌量为1.5-2.5L,pH为0.9-1.5,除含有盐酸、胃蛋白酶、黏蛋白外,还有大量水、NaC1、KC1等。皱襞:环行、半环行、螺旋状在十二指肠末段和空肠头段最发达四、小肠(smallintestine)

消化吸收主要部位,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一)黏膜肠绒毛

Intestinalvillus

小肠上皮和固有层共同向肠腔突出形成。扩大表面积,利于食物消化吸收小肠腺(利伯屈恩隐窝):固有层;小肠腺与绒毛根部上皮相连;单管状LM:多,高柱状,游离面有纹状缘(微绒毛)EM:游离面微绒毛(扩大20倍面积)细胞衣:是糖蛋白,含多种酶,侧面:紧密连接阻止肠腔内的物质由细胞间隙进入组织是消化的重要部位1.Epi.

单层柱状(1)吸收细胞absorbtivecell细胞内:SER、GC将脂类合成乳糜微粒

绒毛部:吸收C、杯状C和少量内分泌C

小肠腺:还有潘氏细胞和干细胞吸收细胞(2)杯状细胞杯状细胞(3)内分泌细胞帕内特细胞从十二指肠至回肠逐渐增多种类很多,I细胞:缩胆囊素-促胰酶素;S细胞:促胰液素LM:三五成群,位于腺底部,细胞锥体形,核圆或卵圆形位于细胞底部,顶部胞质粗大的嗜酸性颗粒EM:RER、GC、酶原颗粒(4)帕内特细胞Panethcell:小肠腺特征性细胞

功能:分泌防御素溶菌酶

(5)干细胞小肠腺下半部,数量少,胞体较小,呈柱状,分裂增殖、分化为细密CT,除小肠腺外

(1)中央乳糜管绒毛中轴C.T内的1-2条纵行毛细淋巴管。腔大,内皮间隙宽,无基膜,通透性大,吸收乳糜微粒。起于绒毛顶部,进入黏膜下层。中央乳糜管2.固有层(2)有孔毛细血管肠上皮吸收的氨基酸、单糖主要经此入血中央乳糜管(3)少量平滑肌平滑肌收缩,利于淋巴血液运行(4)淋巴组织

十二指肠和空肠多为孤立淋巴小结;回肠多为集合淋巴小结,可穿过黏膜肌。

3.黏膜肌:平滑肌,内环外纵集合淋巴小结(二)黏膜下层

十二指肠内有黏液性十二指肠腺,开口于小肠腺底部,可分泌碱性黏液,有保护作用。

(三)肌层内环外纵平滑肌(四)外膜大部分为浆膜十二指肠腺与小肠消化吸收功能相关的因素:

表面积大:皱襞、绒毛、微绒毛

绒毛中轴中央乳糜管有孔毛细血管平滑肌

细胞衣:双糖酶、肽酶等

单层柱状细胞侧面顶部:紧密连接SER、GC:脂类→乳糜微粒五.大肠结构特征

黏膜无绒毛上皮由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

大肠腺多,单管状,无帕内特细胞有结肠袋、结肠带外膜有肠脂垂

(一)盲肠、结肠、直肠大肠(二)阑尾(appendix)

结构特征

腔小、不规则

大肠腺短、少淋巴组织极丰富

黏膜肌层不完整

肌层很薄,外覆浆膜阑尾

1.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2.食管的结构特点

3.胃黏膜的结构及功能

4.小肠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5.名词:肠绒毛中央乳糜管小结贲门黏膜贲门腺幽门黏膜幽门腺胃小凹固有层胃底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浆膜胃壁结构模式图胃底腺模式图胃小凹胃底黏膜的上皮及固有层上皮固有层胃底腺内分泌细胞主细胞颈黏液细胞壁细胞壁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壁细胞电镜图胃黏膜的自我保护机制1、黏液-碳酸氢盐屏障(mu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