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3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4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论述类文本阅读唐代诗人卢纶《塞下曲》云: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了此诗,认为大雪纷飞之时不可能看见大雁的踪影,于是写道: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华罗庚评卢纶诗歌第2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他在质疑之后未停止思考,并询问了有关专家。至此,华罗庚才明白卢纶没有错,是自己观察体验不够。你知道为什么吗?答案塞外气候变化莫测,经常在阴历八九月和三四月下大雪。比如有一年正是中秋节,而燕山北麓大雪纷纷扬扬,化了一天尚未化透,大地白茫茫一片。而这时正是北雁南归的季节。到了晚上,群雁都憩息在草丛里,间或有掉队的孤雁在空中飞过,常发出寻伴的嘹亮叫声。这时夜黑,人们看不见雁飞,却能听到雁鸣。第3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近三年全国卷命题与考情概览题目信息考点考向年份/卷别选文类型理解句子筛选整合归纳概括观点态度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塞壬的歌声》文学√√√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历史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文学

√√√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社会

√√√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艺术是什么》艺术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美的奥秘》艺术√√√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社会

√√√

第4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从文本题材看,呈现出多样性特点。选文涉及经济、艺术、美学、历史等诸多领域,且都具有思想性、知识性,文化内涵深厚。2.从命题形式看,本大题一般设置3个小题,题型均为单项选择题,选择错误项。试题所涉文本内容从局部到整体,试题难度随题序逐步增加。3.从考查内容看,重点考查《考试大纲》规定的“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考点。第5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整体阅读指导“审、读、标、比”四字速读法示例

一、整体阅读基本要求1.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2.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3.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

人们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观点句)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分述二者的区别)段意:故事讲述人和小说家在讲述故事的方式上有差异。第6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整体阅读指导“审、读、标、比”四字速读法示例

4.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如: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二、“审、读、标、比”四字速读法1.审,就是审读题干选文的篇幅一般1000字左右,要从标题或出处开始,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方向,再从题干入手,带着题干去阅读文本,阅读就会很有针对性,能够很快达到目的。②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观点句)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传统故事)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传统故事对中外小说的影响)第7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整体阅读指导“审、读、标、比”四字速读法示例

2.读,就是读文本,明确信息角度阅读要求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要大致弄清以下方面: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展开、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段意: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不明显,二者的共同要素是经历和见闻。③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观点句)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小说家常虚构和想象创作)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传统故事只是讲述见闻、经历和趣事)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回到小说家的创作)第8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整体阅读指导“审、读、标、比”四字速读法示例

3.标,就是标画关键词句(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年代时间、数据及其范围词(如早、大多数、几乎、仅仅)等;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重要、最、总共等);己然未然、或然必然词;代词及其指代范围等等。(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果词、转折、并列或递进词、分类分层词、举例词等等。(3)文中反复强化的词这类词往往是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意思。4.比,就是将选项与原文内容比对一定要将选项中的关键信息点逐一与原文对应比较,找出选项的错误之处。段意: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清晰区别是虚构的加强。④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观点句)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小说家使用新的方式讲故事)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小说家使用新方式讲故事的理由)段意: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失去了存在价值。(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第9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第10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原文信息第二段: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第三段: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答案B分析:由原文第二段信息可知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只有“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并无本质差异;第三段的信息可为辅证。选项设误类型为偷换概念。第11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第12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原文信息第四段: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答案C分析:由原文信息可知“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并非“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该项存在混淆是非等错误。第13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第14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原文信息第四段: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答案B分析:由原文信息可知虚构故事并非现代小说的首要功能,虚构对于实现特殊的叙事目的起着很大作用。选项是对文意的曲解。第15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即学即练]中西美学比较彭吉象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第16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第17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第18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二元论”就是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现在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坏。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第19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美学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美学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两者都追求美,但中国追求的是美和善的统一,西方追求的是美和真的统一。B.中西方悲剧的结局大不相同,西方悲剧一悲到底,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如《哈姆莱特》,而中国悲剧的结尾总有光明,如《窦娥冤》。C.中西方对美学的追求不同,所以其绘画的注重点也不同,中国绘画强调表现,注重的是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注重的是焦点透视。D.中国文学强调抒情,其源头之一《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抒情诗。西方文学重视叙事,其文学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第20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解析以偏概全。并非西方所有悲剧都让“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原文中说的“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只是对《哈姆莱特》的陈述。答案B第21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和《楚辞》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都是抒情文学,尽管它们产自不同区域,分别代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B.中西方美学与艺术之所以特色迥异,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西方民族文化不同,而后者是最根本的。C.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终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是进入21世纪之后西方文化弊端的主要表现,而且这弊端愈加明显。D.中国文化不强调征服自然,而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虽然造成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却为当今的世界发展指明了方向。第22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解析“造成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落后”于文无据。答案D第23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都曾经以“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这四个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最精练的概括。B.西方文化自古至今都是“二元论”,只不过由于时代的不同,“二元论”的内涵也有所不同。最初的“二元”是指上帝和人,文艺复兴后是指人与自然。C.西方文化强调主客分立,此传统让西方人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这使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很快。D.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他们希望从中吸收精华。第24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解析因果关系不当。中西方文化难分优劣,其原因不是西方人“已经认识……希望从中吸收精华”,而是中西方文化各有优缺点。答案D第25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了解六种命题手段,识别八大设误(陷阱)类型[知能构建]命题人设置一个“不正确”“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其中的错误往往只是一个点或者一种关系,并非处处是错。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个错误的设置是有“技巧”的,这个“技巧”就是命题人在转述原文意思的时候采用的一些手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八种错误类型。考生只有充分熟悉这些手段和类型,才能知道如何发现选项中的错误信息,才能懂得如何捕捉原文信息,并进行有效的题文比对。第26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常见的六种命题手段和八种设误类型如下。下面我们按类型逐一分析。第27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设误特点: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陈述概念特点时,故意变换成其他内容。设误手段:命题人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以细微的区别干扰考生。识别方法:注意所表述的名称概念在内涵本质和外延上同原文是否相符,有无遗漏或偷换。【典例分析】【例1】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T1B项: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第28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原文信息】“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比对分析】该项将原文“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说成“本质差异”,而原文显示“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选项偷换概念。第29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2015·湖南卷)T13C项:生物电池输出的电力十分微弱,只能用微瓦来计算,短短几分钟后便会因血淋巴耗尽而引起断电现象。【原文信息】在那里,电子与血淋巴中的氧反应形成水。输出的电力很微弱,在微瓦的量级上,而且在数分钟后会因葡萄糖耗尽而断电。【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C项偷换概念。选项将“葡萄糖”换成了“血淋巴”。【对点训练】第30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2015·天津卷)T6A项:“自然世界”在没有人类介入之前由纯粹盲目的自然力量支配,当出现人类实践痕迹之后,则受人类价值规范制约,成为“人化的自然”。【原文信息】“自然世界”是由纯粹的自然事实和事件所构成,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前由“盲目的”自然力量所支配;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后,自然世界事实上成了“人化的自然”,在自然界中可以随处发现人类价值实践的痕迹。但是,人类主体性实践在这里所能达到的程度和范围同样受着自然规律的制约。【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原文是说人类主体性实践受着自然规律的制约,选项说成自然世界受人类价值规范制约,偷换概念。第31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设错特点: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提及,或选项中的内容无法由原文推论而出,纯主观臆断。设错手段:命题者在干扰项中故意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识别方法: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比对,看原文有无此说法,或原文有无此说法的充分依据。【典例分析】【例2】

(2016·山东卷)T7C项: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第32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原文信息】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比对分析】该项中“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与汉魏古诗无关联,且从文中看不出“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选项属于无中生有的错误。第33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T3B项: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原文信息】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点训练】第34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答案根据原文“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可知,“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的说法无中生有。还有《西厢记》和《金瓶梅》是全新的创作,而不是单纯的理解和接受。第35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2014·山东卷)T8D项:调整心理,集中精力,心平气和,努力写出有力量的文章,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原文信息】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平气稳地去说去做。譬如写一篇文章,初上来心很乱,或初上来心气尚好,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

,就很难有成就。所以我们的东西不拿出则已,拿出来就要使他有力量。诸同学中有的却肯用心思,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有随便苟且之意,字句让人不易看清楚。有的同学还更差些。这不是小事体,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6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答案原文没有强调“努力写出有力量的文章”,原文中的“这”和“这不是小事体”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一样的,指的都是“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还更差些”等内容,强调的是写文章不能“随便苟且”,该项属无中生有。第37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设错特点:①在有关联的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把甲事物说成是乙事物,或把甲人的事迹、言论、成绩说成是乙人的;②在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设置干扰,把同一事物的甲方面说成是乙方面,如把某一时间、地点、事件说成另一时间、地点、事件。设错手段:“移花接木”,把不同位置的语句错位“嫁接”。识别方法:找到选项所对应内容,逐句比对,注意信息所在的位置,梳理信息所牵扯的人、事、物、理的对应关系。第38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典例分析】【例3】

(2016·山东卷)T8C项: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原文信息】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第39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比对分析】本文引用的诗论,“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还勉强说得过去,但从原文信息看,所引用的诗句则明显是为了说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选项错误属于张冠李戴。第40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5.(2015·四川卷)T5C项: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原文信息】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汉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体,被称为古文经。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发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点训练】第41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答案“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错误。原文“如孔府旧宅壁中发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的表述,表明古文经更多。此处属张冠李戴类错误。第42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6.(2015·湖北卷)T8A项: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原文信息】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其次是“二”。“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再次是“五”。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43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答案张冠李戴。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是“一”,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的是“五行”。第44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设错特点:个别的、特殊的、局部的、少数的表述成普遍的、全部的、整体的、所有的。设错手段: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识别方法:找到选项所对应内容,逐句比对,字斟句酌,揣摩修饰语、限制语,关注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统一而论还是具体分析,是特称还是全称。第45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典例分析】【例4】

(2016·天津卷)T5C项: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原文信息】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比对分析】该项中“文化活动……是文化消费的体现”错。原文说“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由此可知“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两个概念所指范围大小不同,说文化活动是文化消费的体现,这就缩小了“文化活动”的范围,属于以偏概全。第46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7.(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T1A项: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原文信息】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点训练】答案选项以偏概全。根据原文,借贷、质押、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在宋以前就存在,而“典”是在宋代才产生的信用形式。第47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8.(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T3D项: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原文信息】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48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答案以偏概全。“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的说法有误。从原文第②段最后一句“(赊买赊卖)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看,高利贷这种信用形式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是消极的。第49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设错特点:在时间状态、发展阶段的表述上设置选项。设错手段:命题者故意把现实中未发生的事实(又称“未然”)判断为已发生(又称“已然”),或把可能发生的(又称“或然”)表述为必然发生的(又称“必然”)。识别方法:在辨析此项时,应当注意时态类词语,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典例分析】【例5】

(2015·湖南卷)T14B项:可以为小型传感器供电的生物电池将肩负起环境监测和国土安全任务,用在家用电器上也为期不远了。第50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原文信息】蜗牛不能为手机充电,但它能为微型传感器供电,这促成另一个想法——让蜗牛、蠕虫和昆虫为环境监测和国土安全服务。【比对分析】把“或然”当成了“必然”:“让蜗牛、蠕虫和昆虫为环境监测和国土安全服务”仅是一种想法;“用在家用电器上”更是无中生有。另外,原文中为“微型传感器”,选项中改为了“小型传感器”。第51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对点训练】9.(2014·北京卷)T16E项: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十分成熟、可靠

性高,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

扶持。【原文信息】值得欣慰的是,为鼓励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家近年出台了一些关于发展新能源的政策,其中《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已公布实施,2013年更是加快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和相关基础能力建设的步伐,体现了国家政策对正在起步阶段的光伏发电技术研发的扶持和鼓励。【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52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答案混淆时态,由原文“正在起步阶段的光伏发电技术”可知,“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不可能“十分成熟”。第53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0.(2014·四川卷)T7D项:大数据教育由网络完成标准化教育,而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原文信息】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化的培养方式。这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54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答案选项属于把“未然”当“已然”和无中生有,“大数据教育由网络……培养工作”,只有“一种可能”,“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推断不合理,文中没有这个意思。第55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设错特点:表现为条件和推论、原因和结果关系的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倒置,即推理条件和结论的颠倒;二是强加因果,即把不是必然的条件、因果关系说成必然的条件、因果关系。设错手段:以结果、表现来解释结果、表现的原因;把不同位置的因果关系混为一谈。

识别方法:注意分析选项语句间的关系,回归原文,核对分析条件、原因、现象和推论、结果、规律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关注“因此”“所以”“可见”“就……”等词句。

第56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例6】

(2016·浙江卷)T8A项: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运用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进而推动了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原文信息】每次语言变迁都带来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和变化。初期现代小说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也使得现代小说的复调叙述成为可能。【比对分析】该项颠倒了原文中“孕育了……美学风格”和“推动了……原则的确立”的先后顺序,改变了中国现代小说形式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属于典型的因果混乱。第57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1.(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T2C项:“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原文信息】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点训练】第58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答案比对原文可知,选项第一个逗号前的内容是对“前理解”的概念的转述,是正确的。后半部分的“由于接受者……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因果关系并不成立,根据原文内容可知,“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是因为有“前理解”这种心理文化结构,即“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是因,“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是果,选项颠倒了因果关系。

结论:选项颠倒了因果关系,理解错误。第59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2.(2015·浙江卷)T9C项:每种思维都不是彼此独立的单位,因此它们与言语单位不可能完全一致。【原文信息】每种思维都创造了一种联结,完成了一种功能,解决了一个问题。思维的流动并不同时伴随着言语的展开。这两个过程不是同一的,在思维单位和言语单位之间也不存在刻板的一致性。

思维和言语不一样,思维并不是由彼此独立的单位所组成。当我想与别人交流下面的思想,即今天我见到一名赤足的男孩身穿蓝衬衫沿着街道奔跑,我并不把其中每个项目(item)分别对待:即男孩、衬衫、衬衫的蓝颜色、他的奔跑、不穿鞋子等。我把所有这一切在一次思维中构想出来,但是表述时却用分别开来的词语。第60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每种思维都不是彼此独立的单位”“它们与言语单位不可能完全一致”都能在原文中找到根据,但两者间并没有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第61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设错特点:选项在肯定与否定、是与非、有与无、扬与抑等方面设置干扰,与原文相悖,造成事实不符、观点相反。设错手段:选项故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识别方法:找到选项所对应内容,逐句比对,关注原文阐述观点、明确是非、陈述有无的句子,区分作者观点和他人观点。【典例分析】【例7】

(2016·浙江卷)T8C项: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但并不是所有学者都支持彻底抛弃文言文的极端做法。第62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原文信息】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从当时的文化发展大目标出发,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但当年有许多学者对五四语言革命中彻底丢弃文言文的观念和实践持保留态度,他们的言论、思考和忧虑中的合理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被人们重新认识。时过境迁,……当年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学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比对分析】从原文来看,“学衡”派是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反对派,他们支持文言文,反对白话文。该项犯了“混淆是非”的错误。第63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3.(2016·天津卷)T6B项: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原文信息】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点训练】第64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答案该项中“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的说法与原文“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语义相反,属于混淆是非。第65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4.(2015·广东卷)T12E项:文化是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和知识财富,与个体的人生经验、感受无关。【原文信息】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式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选项有两个判断:第一个判断与原文相符;第二个判断与原文相反,原文说“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可见文化与个体的人生经验有关,而非“无关”。第66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设错特点:改变原文的意思。设错手段:更换词语或说法。识别方法:仔细比对原文,充分理解文意。要特别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典例分析】【例8】

(2016·山东卷)T6A项: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第67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原文信息】第二段“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显示出同一偏见”。【比对分析】该项“逐渐走向衰微”是对第二段相关信息的曲解,原文明确指出明代格调论者和清代王士禛的认识都是偏见,因而不能认为古体诗在唐代以后逐渐走向衰微。选项利用考生的思维粗疏故意曲解文意。第68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5.(2016·浙江卷)T8D项:从语言变革的角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重新看待和审视文言对文学形式的重大价值。【原文信息】从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角度,不仅可以准确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得与失,也能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价同样作为语言艺术的中国古典文学,重新来看待和审视文言之于文学形式的意义。【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点训练】第69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答案该项将原文的两个角度“语言变革”和“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捏合成“从语言变革的角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将原文“不仅……也能……”涉及的两方面意义说成一个方面的最重要意义,这是典型的曲解文意。第70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6.(2015·安徽卷)T3D项: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原文信息】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原文的意思是重新解释“旧经典”是使它发挥作用、呈现民族风格的唯一方法,选项将其曲解为目的。第71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讲解,自己分析新课标全国卷Ⅲ1~3题的设误情况。要求运用比对法选出正确答案,然后要能判断出设误类型,并简要说说理由。(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即学即练]第72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第73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第74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第75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第76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设误类型曲解文意。理由原文第二段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表述的意思是:有些历史学家之所以“疑古”,是因为没有充分研究、利用古史材料,但这并不表示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故C项表述不当。答案C第77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第78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设误类型以偏概全理由原文第四段中说:

“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从文学作品中发掘史料,本来就是取其有史料价值的部分,既不能不分虚实全盘接受,也不能因其有虚构成分而全盘否定。因而D项中“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表述不当。答案D第79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第80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设误类型因果混乱理由“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在当时的史学家看来,历史是讲求真实的,而神话故事显然有悖信史,而他们又没有找到能够合理利用神话传说中的史料价值的途径。答案B第81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读——粗读全文,整体把握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明确论述对象、文本思想内容和主要观点。只有了解了文本内容,才能在解题时根据具体的选项找到对应区间,找到原文中相应的内容,并进行分析对比。2.审——审清题干,明确要求审清题干,明确题目的要求是什么,如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属于”的还是“不属于”的。[思维建模]论述类文本4字解题法第82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找——准确查找,确定区间选项的内容一般都来自原文,所以首先要在原文中找出各选项对应的语句,要找准确,找全面,不可遗漏。有时对应的语句可能不止一处,但一般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因此要仔细辨别,筛选出需要的内容。如果确实不止一处,则要进行整合,使之相互补充。第83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比——对照分析,判断正误对照原文,仔细、全面地分析选项,包括选项中所用概念或词语的内涵、外延或意义,事物存在的状态(必然、可能),条件的类型(充分、必要、充要),程度的深浅,范围的大小,语意的轻重,时间的先后,内容的主次等。对比之后,自然会发现选择项与原文存在的差别。可以采用排除法来解题,先将那些明显的或把握大的错项排除在外。如果仍有个别选项拿不准,可以反复揣摩,并与原文反复对比,结合文意进行判定。第84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论述类文本解题突破4方法论述类文本注重考查考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准确性,考查考生对题目信息和文本信息的理解、鉴别能力,这就决定了考生的思维方式是聚焦式的,而选择题的考查形式又决定了答案具有单一性。因此,考生在复习中一定要重视解题的方法。结合近几年全国卷命题的特点,下面给大家提供四个突破论述类文本阅读难点、确保所选答案正确的方法。第85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综观近几年全国卷三道选择题的命题方式,我们可以发现,第1题题干的表述主要是“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015年、2016年都采用了这种命题方式。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题题干是“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是“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但总的来看,第1题基本上都是考查对原文整体内容或局部内容的理解。第2题、第3题这几年几乎未变。循此规律,考生在解题时就要区别对待这三道题目,采用不同方式比对原文。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内容:[知能构建]第86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1题:侧重于对原文中的概念、句子的理解,或者对原文基本内容的分类、把握,每一选项基本上都是对原文内容的转述或者概括,通常不包含“分析”的因素。因此,解答第1题主要的方法是找到每一选项的对应句或句群(甚至是全文各层次的要点),然后比对所涉及的概念、范围、程度、关系是否一致。这其中的关键是找准对应句。第2题:题干用语多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考点涉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有时兼及重要概念、句子的理解,涉及文本的范围多是全文。做题时只要循序阅读,锁定信息范围,细心比较即可。第87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3题:题干用语多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点涉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以及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思考范围自然是全文。因为该题不只是考查筛选信息,更有利用文中的观点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文本外问题的意图。因此,做题时要首先准确筛选文本信息,再看所持的判断、分析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依据这些信息是否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分析。例如,前面整体阅读指导中的例文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第3题:第88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这一选项就带有推断的性质,怎么推断?只能是依据文中的信息。文章第1段说:“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第89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2段说:“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根据上述文字尤其是加点文字的信息我们不难发现A项是正确的。考生在进行比对、判断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的重要信息:“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加工整理”“和早期小说接近”“有些讲述人”等等。第90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选择题四个选项中,考生往往只在两个选项中间犹豫不定,这时固然需要细心阅读,认真比对,但有时要学会用优选法。优选法就是在两个选项中,要选出(或排除)那个错误最明显、最直接的选项。优选法另一层意思是,当考生先入为主地认定某项为正确选项时,千万要再看看其他选项,两相比较后确定要选哪一项,千万不可认准一项,不顾其他选项。第91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通过前面所讲的内容,大家知道了命题人设计选项所采用的转述方式、选项设误的六种手段以及设误的八种陷阱。所有这些设误特征都会通过选项中词语的变化、概念间的关系、判断推理的过程体现出来

,因此,考生如果能够严格地做好三重比对,就能够准确、迅速地判断选项的正误。角度1比对词语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分选项,所以我们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迅速地排除部分选项。命题人常在以下词语上做文章:第92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比对词语比对特征情况诠释思考方向范围、程度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如:全部、都、会、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等。这一现象涉及部分与整体(把部分说成整体,或把整体说成部分)、扩大与缩小(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偶尔与经常(往往)、轻度与严重等。混淆范围以偏概全时间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已经、将要、完成、成功等。这一现象涉及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涉及已然与未然、可能与必然等。混淆时态指代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代词,如:之、其、此、这、那、哪等。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陈述对象方面的等。偷换概念指代有误是非词比对选项句或原文中往往会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没、无、无非、拒绝、妨碍等。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即肯定和否定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第93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角度2比对关系比对关系就是比对选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既要注意选项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键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94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命题人常针对以下关系命题关系类型比对特征设误诠释思考趋向因果关系选项句与原文相似,比较:1.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2.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等。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的语句错断为“果”,“果”的语句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第三种情况就是选项与原文的结果一样,但选项把原因给换了。因果颠倒强加因果变换原因第95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假设关系注意假设的前提及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注意关键词:假设、如果、若等。假设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或变成了现实,或变换了假设前提,或把假设关系变成其他关系。无中生有不合逻辑条件关系注意原文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注意关键词:只要……就,只有……才……。两个分句间或是把充分条件换成了必要条件,或是把必要条件换成了充分条件。递进关系注意前后句所在的位置及所表述的内容。注意关键词:不但

(不仅)……而且(并且)……。转换了前后两个句子间的关系,不符合逻辑;或把递进关系变成其他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注意表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的关键词,如:一……一……、不是……而是……(表并列);或:虽然……但是……。把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的前后语句转换成了其他关系。第96页,共1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角度3比对依据和结论比对依据和结论,看内容是否符合、推断是否成立。一般论述类文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