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 第2部分:充电连接装置征求意见稿_第1页
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 第2部分:充电连接装置征求意见稿_第2页
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 第2部分:充电连接装置征求意见稿_第3页
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 第2部分:充电连接装置征求意见稿_第4页
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 第2部分:充电连接装置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GB/TXXXXX—XXXX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及定义.........................................................................1

4符号及缩略语.......................................................................2

5充电连接装置的额定值...............................................................2

6要求...............................................................................3

7尺寸...............................................................................4

8试验方法...........................................................................5

9检验规则...........................................................................6

10维修..............................................................................7

11标识和说明........................................................................7

附录A(规范性)充电弓及受电排触头尺寸..........................................8

附录B(资料性)安装尺寸要求...................................................10

附录C(资料性)受电排空间尺寸要求.............................................12

附录D(资料性)受电排倾斜角度要求.............................................13

参考文献............................................................................15

I

GB/TX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GB/TXXXXX《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的第2部分,GB/TXXXXX已经发布了以下部

分:

——第1部分:通用要求。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II

GB/TXXXXX—XXXX

引言

GB/TXXXX旨在确立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传导充电系统的要求,拟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1部分:通用要求。用于规定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的总体要求,给出了充电系统的

导引电路和控制原理。

——第2部分:充电连接装置。用于规定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连接装置的定义、要求、试验方

法和检验规则。

电动客车具有车辆质量大、车载电量多的特点,车辆具有较高的平台电压和较大的电池容量,因此,

具有较大的充电功率需求。电动客车电动城市客车一般为固定线路运行,可以利用场站和临时站点进行

电能补充,所以,可以借鉴超级电容电动汽车已有经验采用顶部接触式自动充电方式,减少充电的人工

操作,提升客车运营效率。本文件提供了充电连接装置的相关要求,可用于指导行业的设计开发,以及

充电设施的建设安装。

III

GB/TXXXXX—XXXX

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第2部分:充电连接装置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连接装置的术语和定义、符号及缩略语、充电连接装置的额

定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维修、标识和说明等内容。

本部分适用于M2、M3类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用的连接装置,其额定电压值不超过1500V、

额定电流值不超过1000A。

本部分仅适用于下压式充电连接装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002家用和类似用途单相插头插座型式、基本参数和尺寸

GB/T2408塑料燃烧性能的测定水平法和垂直法

GB/T2423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

GB/T3956电缆的导体

GB/T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5013.4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橡皮绝缘电缆第4部分:软线和软电缆

GB/T5023(所有部分)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GB/T11918.1工业用插头插座和耦合器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18384电动汽车安全要求

GB/T18487.1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19596电动汽车术语

GB/T20234.1—2015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21561.2轨道交通机车车辆充电弓特性和试验第2部分:地铁和轻轨车辆充电弓

GB/TXXXXX.1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

3术语及定义

GB/T11918.1、GB/T18487.1、GB/T19596和GB/TXXXXX.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

件。

3.1

充电连接装置chargingconnectionset

电动客车充电时,连接电动客车和电动客车供电设备的机械与电气连接组件,包括安装基体、充电

弓、受电排、充电电缆等。充电连接装置示意图见图1。

1

GB/TXXXXX—XXXX

充电电缆

运动机构充电弓电气连接组件

受电排

电动客车

充电连接装置

安装基体

机械连接组件

电动客车供电设备

图1电动客车接触式充电连接装置示意图

4符号及缩略语

下列符号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安[培]

V伏[特]

Hz赫[兹]

或DC直流电

保护接地(PE)

DC直流电

DC+直流电源正极或者电池正极

DC-直流电源负极或者电池负极

CP控制导引

IPXX(有关数字)IP代码(GB4208规定的防护等级)

5充电连接装置的额定值

充电连接装置的额定值见表1。

表1充电连接装置的额定值

额定电压/V额定电流/A

300

600

750/1000/1500

1000

1500

2

GB/TXXXXX—XXXX

6要求

6.1一般要求

6.1.1充电连接装置在正常使用时应性能可靠,对使用者和周围环境没有危害。

6.1.2充电连接装置的使用环境温度为-30℃~+50℃。

6.1.3充电连接装置易触及的表面应无毛刺、飞边及类似尖锐边缘。

6.1.4充电连接装置外壳上应有制造商的名称或商标、产品型号、额定电压、额定电流,高压带电部

件应有明显的警示标识且符合GB/T18384-2020中5.1.2要求的标记。

6.2结构要求

6.2.1充电连接装置的充电弓和受电排之间的接触力应在80N~300N。

6.2.2充电连接装置的极板按照十字交叉进行接触,不允许形成跨接。

6.2.3高压线束固定防护的正极端的护套端使用红色,负极端的护套使用黑色。

6.3功能要求

6.3.1充电连接装置的升降机构应具备接触压力信号的采集功能。

6.3.2充电连接装置应具备温度采集功能。

6.3.3充电连接装置应能承受一定情况下的过电压及电流过载。

6.3.4充电连接装置应具备响应充电机紧急停止的功能。

6.4电气性能

6.4.1充电连接装置的温升不应超过80K。

6.4.2充电连接装置的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应符合表2的要求。

表2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额定电压电气间隙(mm)爬电距离(mm)

60<U≤30068

300<U≤7001012

700<U≤9501420

950<U≤15002025

6.4.3绝缘电阻

充电连接装置的绝缘电阻应符合GB/T18384-2020的5.1.4.1。

6.4.4耐电压

非电气连接的各带电端子之间、各独立带电端子与地(金属外壳)之间,按其工作电压能承受8.6

所规定,历时1min的工频耐压试验。试验过程中无绝缘击穿和闪络现象。

6.4.5分断能力

自动耦合器在充电过程中因故障发生带载断开时,不应有引起着火或触电的危险。

6.4.6接地措施

电动客车充电连接装置的接地保护应满足GB/T11918.1-2014中第10章的要求。

3

GB/TXXXXX—XXXX

电动客车充电连接装置的接地保护按照8.7进行短时耐大电流测试时,接地电路中的部件不应熔化、

断开或破损。

和接地端子相连的导线用绿-黄双色予以标识。接地导线的横截面积至少应满足25mm2的要求。

6.5机械性能

6.5.1机械振动

受电排在机械振动试验后,不能出现损坏或性能降低。

6.5.2机械冲击

充电连接装置在进行机械冲击试验后,不能出现损坏或性能降低。

6.6环境适应性

6.6.1高温适应性

按照8.10的方法进行试验,待环境试验箱达到试验温度稳定后通电,检查各项功能应正常,试验

温度持续2h后,检查各项功能应正常。

6.6.2低温适应性

按照8.11的方法进行试验,待环境试验箱达到试验温度稳定后通电,检查各项功能应正常,试验

温度持续2h后,检查各项功能应正常。

6.6.3湿热循环

按照8.12的方法进行试验,在湿热试验结束前2h进行绝缘电阻和介电强度复试,绝缘电阻不应

小于1MΩ,介电强度按要求的75%施加测量电压。试验结束后,在环境箱内恢复至正常大气条件(高

原产品恢复至海拔5000m气压条件),通电后后检测各项功能正常。

6.6.4耐腐蚀和防锈

充电连接装置的耐腐蚀和防锈应满足GB/T11918.1-2014总第28章的要求。

6.6.5阻燃

充电连接装置所用绝缘材料的阻燃性能应符合GB/T2408-2008规定的水平燃烧HB级,垂直燃烧

V-0级。

6.6.6橡胶和热塑性材料的耐老化

充电连接装置中所使用的橡胶和热塑性非金属材料的耐老化性能应满足GB/T11918.1-2014中第

13章的要求。

6.7活动部件的要求

设备上升或下降总时间应小于15s。

6.8可靠性

充电连接装置的耐久性应符合GB/T21561.2-2008中6.4.1的要求。进行18万次升降循环操作后,不

能有变形、断裂、异常磨损,温升满足要求。

7尺寸

4

GB/TXXXXX—XXXX

充电弓及受电排的结构尺寸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充电弓和受电排的安装尺寸及安装空间参见附录B,

受电排空间尺寸参见附录C,受电排倾斜角度要求参见附录D。

8试验方法

8.1一般规定

8.1.1试样应以(20±5)℃的环境温度,按交货状态下进行试验,除非另有规定。

8.1.2所有测试仪表、设备应具有足够的精度,其精度应高于被测指标精度至少一个数量级或误差小

于被测参数允许误差的三分之一。

8.1.3本部分规定的试验均为型式试验,如果充电连接装置的一部分已经在某一给定严酷程度的试验

中合格,且有关型式试验的严酷程度没有超过已进行的试验,则不再重复这些型式试验。

8.2外观和结构

8.2.1通过观察和手动试验对充电连接装置的外观和结构进行检查。

8.2.2标志应清晰、持久。通过目测和下述试验进行验证。

——用手拿一块浸透水的棉布擦标志5s,接着再用手拿一块浸透汽油的棉布擦5s

——擦拭后的标识仍清晰可见。

注:推荐使用己烷溶剂组成的汽油,该己烷溶剂的芳香剂的容积含量最大为0.1%,贝壳松脂丁醇值

约为29,初沸点约为65℃,干点约为69℃,浓度约为0.68g/cm3。

8.3温升

温升试验在(25±5)℃环境温度下进行,将充电连接装置按照使用状态连接,调整电源,使其在

额定电流状态下工作30min,测试自动耦合器连接处的最大温升、线缆和电极连接处最大温升及最高温

度。试验时,推荐使用制造商提供的带有电缆的充电连接装置,若制造商未提供电缆,则由供需双方协

商测试所用的电缆的规格。测试时,应在达到温度稳定状态后,读取温升数值。

8.4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按照GB/T16935.1-2008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8.5绝缘电阻

在充电连接装置的导体与导体之间、导体与外壳之间、导体与屏蔽层之间,依次施加规定的试验电

压测量绝缘电阻,测量回路的直流电压为1000V±50V。应读取稳定的绝缘电阻值,如未达到稳定,

则应在加压后的60s±5s内读取数值。

8.6耐电压

在非电气连接的各带电端子间、各独立带电端子与地(金属外壳)之间施加以下频率为50Hz~60Hz

的交流试验电压1min;

——如果采用基本绝缘,施加(2U+1000)V(rms)的交流电压;

——如果采用双重绝缘和加强绝缘,施加(2U+3250)V(rms)的交流电压。

其中U为连接装置所连接的电路的最大工作电压,单位为伏。

等效直流试验电压是交流电压值的1.41倍。

8.7接地措施

5

GB/TXXXXX—XXXX

按照GB/T11918.1—2014中第10章进行试验。

8.8机械振动

机械振动试验按照GB/T28046.3-2011第3部分:机械负荷中4.1.2.9试验Ⅸ的要求进行。

按照GB/T21561.2-2008中6.4.2.1和6.4.2.2的要求进行横向振动试验。

8.9机械冲击

按照GB/T28046.3中4.2.2要求进行试验。

8.10高温贮存

充电连接装置放入环境试验箱,按照GB/T2423.2-2008的“试验Bd:散热试验样品温度渐变的高温

试验”,试验温度:50℃。

8.11低温贮存

充电连接装置放入环境试验箱,按照GB/T2423.1-2008的“试验Ad:散热试验样品温度渐变的低温

试验”,试验温度:-30℃。

8.12湿热循环

充电连接装置放入环境试验箱,按照GB/T2423.4-2008的“试验Db:交变温热(12h+12h循环)”,

湿热条件如下:

——试验温度:40℃;

——循环次数:6次。

8.13盐雾试验

充电连接装置的耐腐蚀和防锈应按照GB/T11918.1-2014中28章的要求进行。

8.14阻燃试验

充电连接装置所用绝缘材料的阻燃性能按照GB/T2408-2008规定的水平燃烧HB级,垂直燃烧V-0级

要求进行。

8.15橡胶和热塑性材料的耐老化

充电连接装置中所使用的橡胶和热塑性非金属材料的耐老化性能按照GB/T11918.1-2014中13章的

要求进行。

8.16升降时间

调整充电连接装置的升降系统,分别记录完成一次上升和下降全过程所用的时间。

9检验规则

如果所有试样在全部试验中都合格,试样视作符合本部分的要求。如果有一个试样在某一项试验中

不合格,该项试验及对其试验结果可能已发生影响的前项或前几项试验应在另一组3个试样上重复进行,

复试时,所有这3个试样均应试验合格。

6

GB/TXXXXX—XXXX

10维修

充电连接装置的设计应便于对其进行维护和检修。

11标识和说明

应清晰标识以下内容:

——公司名称、简称、商标或可识别制造商的独特标识;

——设备编号、产品型号;

——序列号或生产批次号;

——生产日期;

——额定输出电压(V)和额定输出电流(A)。

7

GB/TXXXXX—XXXX

附录A

(规范性)

充电弓及受电排触头尺寸

A.1充电弓及受电排触头尺寸

750+/-10mm

DC-CP

车辆前进方向

1235+/-5mm1235+/-5mm

100+/-5mm100+/-5mm

绝缘结构

PEDC+

图A.1充电弓俯视图

绝缘结构

650+/-5mm650+/-5mm

DC-100+/-5mmCP

车辆前进方向

车辆中轴线

670+/-15mm

绝缘结构

650+/-5mm650+/-5mm

PE100+/-5mmDC+

≤60mm

图A.2受电排俯视图

8

GB/TXXXXX—XXXX

A.2触头电气参数值及功能定义

表A.1触头电气参数值及功能定义

电极编号/标志额定电压和电流功能定义

1——(DC+)直流电源正,连接直流电源正与电池正极

1000A/1500A

2——(DC-)直流电源负,连接直流电源负与电池负极

3——(PE)-保护接地,连接供电设备地线和车辆

4——(CP)0V~30V2A充电连接确认信号线

9

GB/TXXXXX—XXXX

附录B

(资料性)

安装尺寸要求

B.1受电排安装要求

受电排中分线A前门中线

图B.1受电排安装示例(侧视图)

受电排中轴线

B

车辆中轴线

图B.2受电排安装示例(俯视图)

表B.1尺寸限值

代号额定值(mm)偏差值(mm)

A1000±300

B0±25

B.2无线通信天线安装要求

10

GB/TXXXXX—XXXX

受电排

中分线

受电排

车辆前进方向

车辆中轴线

680mm+/-15mm

H

WiFi天线

V

0mm+/-15mm

图B.3无线通信天线安装示例

B.3充电弓安装要求

B.3.1充电桩的安装应保证充电弓的极限升降范围保持在3000mm~4500mm的高度区间;

B.3.2充电弓的下表面应具有一定的平整度,保证充电弓和极板的正常接触。

受电弓最高运动位置

A

受电弓最低运动位置

B

图B.4充电弓安装要求

表B.2尺寸限值

尺寸代号适用车型1适用车型2适用车型3

充电弓运动行程Amin400mm1000mm1500mm

充电弓最高运动位置Bmin3000mm3500mm4500mm

注:充电连接装置外廓高度可能受到城市建设相关要求的限制。

11

GB/TXXXXX—XXXX

附录C

(资料性)

受电排空间尺寸要求

2500mm

禁区中

车心

辆线

受电排上表面

100

≥100mm130

1700mm

图C.1受电排空间尺寸示例(前视图)

1500mm

禁区中

车心

辆线

受电排上表面

≥100mm

车辆前进方向

图C.2受电排空间尺寸示例(侧视图)

12

GB/TXXXXX—XXXX

附录D

(资料性)

受电排倾斜角度要求

处于以下状态(是否包括各种条件组合的状态)时,充电弓可连接良好,允许正常充电。

图D.1侧倾角

倾角C

倾角D

图D.2前后倾角

13

GB/TXXXXX—XXXX

倾角E

图D.3侧方位角

表D.1尺寸限值

倾角最大角度(°)

A3.5

B3.5

C5.0

D5.0

E5.0

14

GB/TXXXXX—XXXX

参考文献

[1]GB/T29317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术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ICS43.040.99

CCST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XXXXX—XXXX

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第2部分:

充电连接装置

Overheadcontactchargingsystemforelectricbuses—Part2:Chargingconnection

set

(征求意见稿)

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

GB/TXXXXX—XXXX

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第2部分:充电连接装置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连接装置的术语和定义、符号及缩略语、充电连接装置的额

定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维修、标识和说明等内容。

本部分适用于M2、M3类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用的连接装置,其额定电压值不超过1500V、

额定电流值不超过1000A。

本部分仅适用于下压式充电连接装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002家用和类似用途单相插头插座型式、基本参数和尺寸

GB/T2408塑料燃烧性能的测定水平法和垂直法

GB/T2423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

GB/T3956电缆的导体

GB/T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5013.4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橡皮绝缘电缆第4部分:软线和软电缆

GB/T5023(所有部分)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GB/T11918.1工业用插头插座和耦合器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18384电动汽车安全要求

GB/T18487.1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19596电动汽车术语

GB/T20234.1—2015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21561.2轨道交通机车车辆充电弓特性和试验第2部分:地铁和轻轨车辆充电弓

GB/TXXXXX.1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

3术语及定义

GB/T11918.1、GB/T18487.1、GB/T19596和GB/TXXXXX.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

件。

3.1

充电连接装置chargingconnectionset

电动客车充电时,连接电动客车和电动客车供电设备的机械与电气连接组件,包括安装基体、充电

弓、受电排、充电电缆等。充电连接装置示意图见图1。

1

GB/TXXXXX—XXXX

充电电缆

运动机构充电弓电气连接组件

受电排

电动客车

充电连接装置

安装基体

机械连接组件

电动客车供电设备

图1电动客车接触式充电连接装置示意图

4符号及缩略语

下列符号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安[培]

V伏[特]

Hz赫[兹]

或DC直流电

保护接地(PE)

DC直流电

DC+直流电源正极或者电池正极

DC-直流电源负极或者电池负极

CP控制导引

IPXX(有关数字)IP代码(GB4208规定的防护等级)

5充电连接装置的额定值

充电连接装置的额定值见表1。

表1充电连接装置的额定值

额定电压/V额定电流/A

300

600

750/1000/1500

1000

1500

2

GB/TXXXXX—XXXX

6要求

6.1一般要求

6.1.1充电连接装置在正常使用时应性能可靠,对使用者和周围环境没有危害。

6.1.2充电连接装置的使用环境温度为-30℃~+50℃。

6.1.3充电连接装置易触及的表面应无毛刺、飞边及类似尖锐边缘。

6.1.4充电连接装置外壳上应有制造商的名称或商标、产品型号、额定电压、额定电流,高压带电部

件应有明显的警示标识且符合GB/T18384-2020中5.1.2要求的标记。

6.2结构要求

6.2.1充电连接装置的充电弓和受电排之间的接触力应在80N~300N。

6.2.2充电连接装置的极板按照十字交叉进行接触,不允许形成跨接。

6.2.3高压线束固定防护的正极端的护套端使用红色,负极端的护套使用黑色。

6.3功能要求

6.3.1充电连接装置的升降机构应具备接触压力信号的采集功能。

6.3.2充电连接装置应具备温度采集功能。

6.3.3充电连接装置应能承受一定情况下的过电压及电流过载。

6.3.4充电连接装置应具备响应充电机紧急停止的功能。

6.4电气性能

6.4.1充电连接装置的温升不应超过80K。

6.4.2充电连接装置的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应符合表2的要求。

表2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额定电压电气间隙(mm)爬电距离(mm)

60<U≤30068

300<U≤7001012

700<U≤9501420

950<U≤15002025

6.4.3绝缘电阻

充电连接装置的绝缘电阻应符合GB/T18384-2020的5.1.4.1。

6.4.4耐电压

非电气连接的各带电端子之间、各独立带电端子与地(金属外壳)之间,按其工作电压能承受8.6

所规定,历时1min的工频耐压试验。试验过程中无绝缘击穿和闪络现象。

6.4.5分断能力

自动耦合器在充电过程中因故障发生带载断开时,不应有引起着火或触电的危险。

6.4.6接地措施

电动客车充电连接装置的接地保护应满足GB/T11918.1-2014中第10章的要求。

3

GB/TXXXXX—XXXX

电动客车充电连接装置的接地保护按照8.7进行短时耐大电流测试时,接地电路中的部件不应熔化、

断开或破损。

和接地端子相连的导线用绿-黄双色予以标识。接地导线的横截面积至少应满足25mm2的要求。

6.5机械性能

6.5.1机械振动

受电排在机械振动试验后,不能出现损坏或性能降低。

6.5.2机械冲击

充电连接装置在进行机械冲击试验后,不能出现损坏或性能降低。

6.6环境适应性

6.6.1高温适应性

按照8.10的方法进行试验,待环境试验箱达到试验温度稳定后通电,检查各项功能应正常,试验

温度持续2h后,检查各项功能应正常。

6.6.2低温适应性

按照8.11的方法进行试验,待环境试验箱达到试验温度稳定后通电,检查各项功能应正常,试验

温度持续2h后,检查各项功能应正常。

6.6.3湿热循环

按照8.12的方法进行试验,在湿热试验结束前2h进行绝缘电阻和介电强度复试,绝缘电阻不应

小于1MΩ,介电强度按要求的75%施加测量电压。试验结束后,在环境箱内恢复至正常大气条件(高

原产品恢复至海拔5000m气压条件),通电后后检测各项功能正常。

6.6.4耐腐蚀和防锈

充电连接装置的耐腐蚀和防锈应满足GB/T11918.1-2014总第28章的要求。

6.6.5阻燃

充电连接装置所用绝缘材料的阻燃性能应符合GB/T2408-2008规定的水平燃烧HB级,垂直燃烧

V-0级。

6.6.6橡胶和热塑性材料的耐老化

充电连接装置中所使用的橡胶和热塑性非金属材料的耐老化性能应满足GB/T11918.1-2014中第

13章的要求。

6.7活动部件的要求

设备上升或下降总时间应小于15s。

6.8可靠性

充电连接装置的耐久性应符合GB/T21561.2-2008中6.4.1的要求。进行18万次升降循环操作后,不

能有变形、断裂、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