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旅游者消费行为学-第六章旅游态度_第1页
16-旅游者消费行为学-第六章旅游态度_第2页
16-旅游者消费行为学-第六章旅游态度_第3页
16-旅游者消费行为学-第六章旅游态度_第4页
16-旅游者消费行为学-第六章旅游态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7三月202416-旅游者消费行为学-第六章旅游态度第一节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含义二、态度的特征

三、态度的功能四、态度与信念五、态度与偏好一、态度的含义有些学者认为:态度是人们情感的外部表露。态度反映人们是赞成还是反对,是喜欢还是讨厌特定的人、物或思想。(瑟斯顿)态度是由一组对特定客体的相互关联的记忆组成的结构性认知体系。(莱茨曼)态度是情感和认知的统一,人们对态度客体的情感反应都是以人们对客体所持的信念或知识为依据的。态度是行为反应的准备状态,态度决定着人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弗里德曼)态度视为由情感、认知和行为意向构成的综合体。态度以人们的经验为基础,并且形成人们未来的行为。态度是人们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是由感知、情感、行为倾向所构成的综合体。态度的心理结构(构成要素)

认知要素(Cognition),是指消费者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情感要素(Affection),是指消费者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如对旅游对象和旅游条件的好恶感。行为意向(Intention),是指消费者对态度对象做出肯定或否定反应,而采取特定举动的行为倾向。认知情感意向互为影响二、态度的特征态度特征对象性习得性协调一致性持续性稳定性内隐性三、态度的功能适应功能(adjustmentfunction)是指态度能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和趋利避害。如:“入乡随俗”“客随主便”“学习态度端正”自我防御功能(egodefensefunction)是指对于某些事物的态度能帮助个体回避或忘却那些严峻环境或难以正视的现实,从而保护个体的现有人格和使其保持心理健康。如:60年代,尼克松访华,周恩来要求其乘坐中国飞机。知识或认识功能(knowledgefunction)是指形成某种态度,有利于人们认识和理解事物。如:对广告的态度;对品牌的忠诚价值表达功能(value—expressfunction)是指形成某种态度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念。如:入住喜来登饭店四、态度与信念

消费者的信念,是指消费者认为态度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并相信特定的行为将导致特定的结果。客体-属性信念:某一客体拥有某种特定属性的知识就叫客体一属性信念。关心的程度属性的评价信念的强度态度属性-利益信念:消费者对某种属性能够带来何种后果、提供何种特定利益的认识客体-利益信念:消费者认为某一对象、企业、产品和服务将带来某种特定的利益客体属性利益信念五、态度与偏好旅游偏好生活环境舆论宣传个人需要产品特征旅游偏好:就是人们趋向某一旅游对象、旅游企业、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倾向。旅游态度第二节

旅游态度影响及变化一、旅游态度的形成二、旅游消费者态度与行为三、旅游消费态度改变四、改变旅游态度的策略一、旅游态度的形成

旅游态度,是态度概念的一种具体化。由于旅游消费的特殊性,可以认为旅游态度是旅游消费者在了解、接触、享受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对旅游本身、旅游产品和服务以及旅游企业较为稳定的看法和评价。旅游态度的习得人的态度与其他习惯一样,是后天习得的。人们主要通过联想、强化和模仿三种学习方式逐步形成对客体的态度。联想方式强化方式模仿方式1.顺从阶段2.认同阶段3.内化阶段影响旅游者态度形成的诸因素旅游态度文化个性倾向旅游需要所属群体旅游知识和经验二、旅游消费者态度与行为态度影响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服务和旅游企业的判断与评价,进而影响其购买倾向。态度影响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信息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态度通过影响旅游消费者的购买意向,进而影响购买行为。旅游消费者的态度作为旅游行为的准备状态,影响其参加旅游活动的投入程度和旅游消费效果。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态度行为购买能力动机模糊情境因素态度与行为时滞旅游态度与旅游消费决策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受信念和态度的影响,但旅游者态度与购买行为之间并不必然是一种指示和被指示的关系。影响消费决策的态度特性:态度的具体性(具体态度>笼统态度)态度的成分(认知性态度>情感性态度)态度的强度(强烈的态度>微弱的态度)态度的通达性(通达性高的态度>通达性低的的态度)三、旅游消费态度改变态度的改变,是指一个人已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息后所发生的相应变化的过程。包括态度强度的改变和态度方向、性质的改变。态度改变的研究理论:认知平衡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态度改变一说服模型说服的双加工模型认知平衡理论认知平衡理论,最初是由海德(F.Heider)提出来的。海德认为,认知的平衡状态是一种理想的或令人满意的状态。如果认知上不平衡,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和不愉快。为了从不平衡状态恢复到平衡状态,需要改变现有的某个认知或添加一种新的认知。海德用P—O—X模型说明了它的平衡理论,其中P代表一个个体,O代表另一个个体,X代表另一个事件。平衡结构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结构则为负。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汀格(L.Festinger)在1957年提出认知失调理论。他认为每个人的认知结构包含了许多认知因素,如对环境、他人、自我以及自己的行为等方面的信念和看法。这些认知因素之问的关系存在三种情况:①互不相关,即两个认知因素是相互独立的。②相互协调,两个认知因素是协调的。③不协调,两个认知因素便是不协调的。观点:如果认知因素之间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形成一种压力,驱使消费者不由自主地减少认知因素之间的冲突,力求恢复相对平衡,甚至为了保持认知因素之间的协调,避免接触与已有认知因素相矛盾的信息。认知失调理论(图解)费斯汀格认为认知失调的程度越大,人们想调节失衡的动机就愈强烈,态度的改变就越迅速。认知失调理论(图解)我喜欢旅游陌生地方增长见识陌生地方不安全互不协调我喜欢吸烟吸烟能提神吸烟有害健康互不相关相互协调办法1:改变某一认知因素办法3:增加新的认知因素办法2: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态度改变一说服模型社会心理学家就“说服性沟通”进行了许多研究。较著名的理论包括霍夫兰德等人在1959年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说服模型。霍夫兰德:改变-说服模型

霍夫兰德认为,态度改变的过程也就是劝说或说服的过程。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包括说服者(communicator)、沟通传递的信息(message)、信息接收者(target或audience)和沟通时的情境(situation),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说服效果霍夫兰德:改变-说服模型态度变化过程:态度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沟通者/信息源信息传递方式接受者/目标对象沟通者的情境外部刺激目标靶中介过程结果说服的双加工模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