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城变迁研究_第1页
宁乡城变迁研究_第2页
宁乡城变迁研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乡城变迁研究宁乡县位于湘中偏东北,隶属于长沙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宁乡城曲折地发展,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试图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通过梳理宁乡城的变迁过程,总结经验教训,以期为宁乡城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这个地区三国时期曾置新阳县,隋唐时期被省并,北宋初年设置宁乡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大量外来人口迁入宁乡县,对当地风俗习惯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宁乡县山地丘陵较多,水源充足,气候温暖,土壤质量一般。玉潭镇是全县的政治中心,交通便利,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宁乡县境内最早的城址是位于西部的黄材镇炭河里,早已毁坏。三国时期设置新阳县时,城址位于横市镇。西晋时期,城址东迁,具体地点不详。北宋设置宁乡县时,城址选在玉潭镇,此后再无变动。在宁乡县千余年的历史中,县城基本上没有城墙。明崇祯年间(1627—1644),曾垒石作为城墙,不久便毁坏。清代县人也有过修筑城墙的提议,但最终未能动工。县城基本上以木栅作为城墙,城门均有石筑城关,以为防御。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内建筑种类和数量也逐渐增加。清代宁乡城形成了以县署为中心,书院、寺观、店铺等为补充的城市平面格局。宁乡城的人口数量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而有所起伏,但总体上是逐步增加的。据笔者推算,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宁乡城人口数为1490;万历四十二年(1614),宁乡城人口数为9996,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8.6‰。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宁乡城人口数大约为10774。民国十九年(1930),宁乡城人口数为17208。从1776年到1930年,县城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在3‰左右。宁乡县经济以农业为主,水稻种植是全县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宁乡县每年输出的米谷约占全省的十分之一。杂粮、经济作物种植也是全县种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薯、豆类在全县广为种植。沩山茶是全县上好的茶叶,远销西北地区,受到官僚贵族的青睐。宁乡猪的饲养则是该县畜牧业的重要部分。宁乡城的经济也有所发展。同治年间(1862—1874),县城有商店300余家,基本上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但是商业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宁乡县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明清时期宁乡县的科举成就远胜于宋元时期,县学、书院等教育机构也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为宁乡县的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宁乡县作为佛教沩仰宗的发源地,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沩山密印寺是全县最重要的寺院。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在宁乡的传播,与佛教相比有不小的差距。民国时期,邪教组织同善社也曾在宁乡县存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宁乡县也涌现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他们对宁乡城的发展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宁乡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宁乡城发展尤为迅速。2014年,城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建国前的20余倍。但是,由于城市整体规划时间较晚,导致城市历史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全县的自然灾害逐渐增多,对县城的发展也极为不利。在这种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