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三年(2021-2023)中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3 非连续文本阅读(解析版)_第1页
四川省三年(2021-2023)中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3 非连续文本阅读(解析版)_第2页
四川省三年(2021-2023)中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3 非连续文本阅读(解析版)_第3页
四川省三年(2021-2023)中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3 非连续文本阅读(解析版)_第4页
四川省三年(2021-2023)中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3 非连续文本阅读(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专题13非连续文本阅读【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甲百年风流华西坝①成都南门外有一个叫“华西坝”的地方。若向成都人打听它,他们准会热情又自豪地回答你:晓得,晓得。②华西坝原为前蜀皇帝王建的蜀宫别苑。1907年,华西协合大学临时管理部在这里购买土地作为校址。1910年,华西协合大学正式开学。于是,学校所在的这片平坦开阔之地就被称为“华西坝”。③坝因校而名,校依坝而建。英国建筑家因地制宜,设计的校园中西合璧:青砖黑瓦与拱廊浮雕相得益彰,绿窗红门和如茵草色相映成趣。随着校园的扩大与环境的美化,华西坝成了成都人向往的胜地。“柳塘压雪”“晚钟荷影”等美景更是被成都人津津乐道。时至今日,华西坝依然保持网红打卡地的热度。④抗战时期,金陵大学、燕京大学等高校先后迁至华西坝。华西协合大学与它们联合办学:校舍共享,课程共建,行政共管。一时间,华西坝大师云集,灿若星河。陈寅恪、朱光潜、李约瑟、海明威等都曾在此设坛授课。这段厚重的办学历史为华西坝的发展注入独特的文化基因。⑤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重组,华西协合大学改建为四川医学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校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2000年并入四川大学。百余年过去,如今的华西坝已是四川大学华西校区。作为享誉世界的医学高地,“华西坝”这个名字在时光流逝中承续着历史给予的风流。(摘自《成都文学地图》,有删改)乙叩问华西坝①华西坝得名不过百余年,就由成都南门外的普通乡村化身为蜚声中外的文化地标,令人赞叹之余,也引人思索:这种变化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②“兼容并包”方能脱颖而出。华西协合大学的办学者一直以“兼容并包”为办学思想,在主动接纳现代文化时,又坚守传统精粹:校园中西合璧,教师中外皆聘,课程博观约取,教学双语并重等。这种“兼容并包”的思想,爆发出了强劲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让华西坝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引领着时代文化的风潮。③“敢为人先”才可创新发展。华西协合大学引入牛津、剑桥的管理体制和哈佛的课程体系,讲授西方现代医学、药学等,率先在中国西部高校实行男女合校,延聘中外名家授课讲学……在那个保守的年代,开此先河需要极大勇气,但正是这份“敢为人先”,给华西坝带来了持续的创新和发展。④华西坝带给人们的启示远不止于此。今天,这些宝贵的经验仍将在成都的城市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摘自“红星新闻”等,有删改)10.华西坝依靠什么成为“蜚声中外的文化地标”?请结合两文内容分条作答。11.甲乙两文相互关联,两文开头都引出对象,二者所引对象是否相同?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12.如果将甲乙两文按序组合成一篇新的文章,下面哪一项更适合放在甲乙两文之间,作为二者的衔接句?请作出选择并结合两文简述理由。A.我们既要走近华西坝,还要走进华西坝。B.我们既要叩问华西坝,还要了解华西坝。C.我们既要欣赏华西坝,还要建设华西坝。【参考答案】①中西合璧的美丽校园;②厚重的办学历史;③“兼容并包”的思想;④“敢为人先”的勇气。不同。甲文开头引出的是说明对象“华西坝”,乙文开头引出的是论述话题“这种变化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12.选A.“走近华西坝”承接甲文对华西坝百年发展历程的介绍,“走进华西坝”引出乙文对华西坝文化内涵的论述。10.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结合甲文第③段“坝因校而名,校依坝而建。英国建筑家因地制宜,设计的校园中西合璧:青砖黑瓦与拱廊浮雕相得益彰,绿窗红门和如茵草色相映成趣。随着校园的扩大与环境的美化,华西坝成了成都人向往的胜地”可知,华西坝依靠中西合璧的美丽校园成为“蜚声中外的文化地标”;结合甲文第④段“抗战时期,金陵大学、燕京大学等高校先后迁至华西坝……这段厚重的办学历史为华西坝的发展注入独特的文化基因”可知,厚重的办学历史为华西坝的发展注入独特的文化基因,使之成为“蜚声中外的文化地标”;结合乙文第②段“华西协合大学的办学者一直以‘兼容并包’为办学思想,在主动接纳现代文化时,又坚守传统精粹:校园中西合璧,教师中外皆聘,课程博观约取,教学双语并重等。这种‘兼容并包’的思想,爆发出了强劲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让华西坝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引领着时代文化的风潮”可知,“兼容并包”的思想,使华西坝引领着时代文化的风潮,使之成为“蜚声中外的文化地标”;结合乙文第③段“在那个保守的年代,开此先河需要极大勇气,但正是这份‘敢为人先’,给华西坝带来了持续的创新和发展”可知,“敢为人先”的勇气给华西坝带来了持续的创新和发展,使之成为“蜚声中外的文化地标”。11.本题考查说明对象。结合甲文第①段“成都南门外有一个叫‘华西坝’的地方。若向成都人打听它,他们准会热情又自豪地回答你:晓得,晓得”和标题“百年风流华西坝”可知,甲文开头引出的是说明对象“华西坝”;结合乙文第①段“华西坝得名不过百余年,就由成都南门外的普通乡村化身为蜚声中外的文化地标,令人赞叹之余,也引人思索:这种变化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和标题“叩问华西坝”可知,乙文开头引出的是论述话题“这种变化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1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结合甲文内容可知,甲文是在介绍华西坝的百年发展历程;结合乙文内容可知,乙文是在阐述华西坝的文化内涵;A.“我们既要走近华西坝”中“走近华西坝”意指了解华西坝,承接甲文,介绍华西坝的百年发展历程;“还要走进华西坝”中的“走进华西坝”意指对华西坝进一步地了解,引出乙文,阐述华西坝的文化内涵;可以衔接甲乙两文;B.“我们既要叩问华西坝”中“叩问华西坝”与乙文内容有关;“还要了解华西坝”中“了解华西坝”与甲文内容相通;依据甲乙两文的顺序安排,此句不能衔接甲乙两文;C.“我们既要欣赏华西坝,还要建设华西坝”中的“建设”华西坝在甲乙两文均不涉及,故此句不能衔接甲乙两文。故选A。【2023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纵观历史,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从未停止。近几年的新冠疫情再次让人们意识到人类在传染病大流行面前是多么脆弱。自2009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了6起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除新冠疫情外,还有2009年的甲流、2014年的脊髓灰质炎和埃博拉、2016年的寨卡,以及2019年的另一起埃博拉疫情。②为何大流行越来越多?“导致大流行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变化、全球化等。特别是对于许多新发传染病而言,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多,导致病原体从动物传染到人身上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雷雨晴解释道。印尼某生物技术公司研发部负责人蔡金光说,缺乏准备也是疫情发展为大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卫生部门和社区之间如果没有良好的协作,那么疫情很容易演变为大流行。③疫苗在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雷雨晴表示,目前,科学家们的目标是研发通用疫苗,例如,针对新冠病毒研发泛变种疫苗甚至是泛冠状病毒疫苗,以保护人们免受各种病毒变异株的影响。智利某大学分子遗传学和微生物学教授苏珊·布埃诺也认为,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她强调,加强各国的研究能力,迅速研发出能对抗新病原体的疫苗并提高疫苗生产和临床试验能力非常重要。④针对中医如何帮助预防传染病大流行,前伊朗国家篮球队特聘随队医生祁营洲表示,过去3年,在全球许多国家暴发新冠疫情之际,中国中医药救援物资为世界各地新冠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很大帮助。在解释中医的治病原理时,他认为中医治疗更注重改善患者身体内部的整体环境,从而增强患者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比如说,当一个房间出现了很多害虫,中医的治疗不是一味去寻找害虫,更多的是要想办法改善房间的整体卫生条件。⑤如何加强国际合作?蔡金光表示,促进学术、商业、政府之间的伙伴关系对预防传染病也至关重要。通过这一伙伴关系,公共和私营部门可共同努力,促进疫苗的合作研究和开发,改善供应链,以及支持不同国家企业间的技术和知识转让。“新冠大流行表明,无论是在基础科学还是临床研究方面,世界各地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对识别病毒和研发疫苗都非常关键,而科学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充分分享科研成果和知识。”苏珊说。她还呼吁更多青年人加入科研事业,更好地了解传染病、公共卫生以及疫苗研发等方面的内容,共同为应对全人类面临的挑战作出贡献。雷雨晴也表示,合作对科学研究的进步至关重要。目前中国青年已经有许多机会参与国际研讨会,希望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府为青年人提供更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的机会。⑥个人怎样做好防护?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适量锻炼、心情舒畅,是减少包括传染病在内的各类疾病发病率的关键,祁营洲从中医角度给出了建议。(摘编自科技日报社对话节目《青年科技π》)材料二①《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持续气候变化情况下,人类健康风险更大。②人们已了解到,气候变化会影响人类面对诸多疾病的脆弱性。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病原体类群(如细菌或病毒)、对特定灾害的反应(如热浪或洪水增加),或传播类型(如食源或水源),但在气候变化和疾病背景下,人类所面对的全面威胁依然是未知的。③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系统地筛选文献,发现了3213个实证案例,将286种独有的人类病原体疾病与10种气候灾害(如变暖、洪水或干旱)联系起来。其中,277种被至少一种气候灾害所加剧,仅9种因气候灾害而减弱。④总体上,在影响人类的传染病可靠记录列表上,有58%已被证明会被气候变化加剧。一些灾害会让人更接近病原,例如风暴或洪水导致的流离失所与拉沙热和军团病相关,而另一些会让病原更接近人,比如变暖使传播疾病的生物活跃区域增加,如莱姆病、登革热和疟疾。研究人员总结说,这些发现揭示了气候灾害导致疾病的独特路径,强调了社会适应的有限能力,也凸显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必要性,这就需要人类在生产生活方面做出更大的改变。(摘编自《科技日报》)1.材料一介绍了预防传染病大流行的举措,请分条简要概括。2.材料二中的加点词语可否删掉?请简述理由。277种被至少一种气候灾害所加剧,仅9种因气候灾害而减弱3.材料一提到“导致大流行发生的因素”有“气候变化”,请你从材料二中探究出气候与人类病原体疾病或人类传染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材料提出两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合理化建议。【参考答案】研发注射疫苗;改善身体内部的整体环境,增强抵抗力;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分享科研成果和知识;个人要做好防护,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能删掉。“至少”是最低限度的意思,说明277种独有的人类病原体疾病被最少一种气候灾害所加剧,有些会被多种气候所加剧,如果删掉,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严密性。“仅”,是“只”的意思,表程度上的限制;说明在286种独有的人类病原体疾病中只有9种因气候灾害而减弱,强调突出了因气候灾害而减弱的人类病原体疾病的数量如此之少,如果删掉就不能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严密性。关系:气候灾害与人类病原体疾病间存在大量的交互关系,加剧疾病的传播。建议: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随手关闭各种电器,节约用电,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用品。1.本题考查材料的提炼与概括。根据材料一第③段“疫苗在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可概括出:研发注射疫苗;根据材料一第④段“针对中医如何帮助预防传染病大流行”“在解释中医的治病原理时,他认为中医治疗更注重改善患者身体内部的整体环境,从而增强患者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可概括出:改善身体内部的整体环境,增强抵抗力;根据材料一第⑤段“如何加强国际合作?蔡金光表示,促进学术、商业、政府之间的伙伴关系对预防传染病也至关重要。通过这一伙伴关系,公共和私营部门可共同努力,促进疫苗的合作研究和开发,改善供应链,以及支持不同国家企业间的技术和知识转让”可概括出: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分享科研成果和知识;根据材料一第⑥段“个人怎样做好防护?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适量锻炼、心情舒畅,是减少包括传染病在内的各类疾病发病率的关键”可概括出:个人要做好防护,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至少”是副词,表示最小的限度,最少,结合“将286种独有的人类病原体疾病与10种气候灾害(如变暖、洪水或干旱)联系起来。其中,277种被至少一种气候灾害所加剧”可知,这里表示277种独有的人类病原体疾病最少被一种气候灾害所加剧,说明有些人类病原体疾病被多种气候灾害加剧,如果删去,就变成“277种被一种气候灾害所加剧”,与事实不符,该词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严密性。“仅”是副词,表示限制在某个范围之内或数量极少,相当于“只”“才”,表程度上的限制。结合“将286种独有的人类病原体疾病与10种气候灾害(如变暖、洪水或干旱)联系起来。其中,277种被至少一种气候灾害所加剧,仅9种因气候灾害而减弱”可知,在286种独有的人类病原体疾病中,只有9种因气候灾害而减弱,其他都是会因气候灾害有所加剧,“仅”字强调突出了因气候灾害而减弱的人类病原体疾病的数量之少,如果删去就不能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严密性。3.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探究及提建议。根据材料二第③④段“将286种独有的人类病原体疾病与10种气候灾害(如变暖、洪水或干旱)联系起来。其中,277种被至少一种气候灾害所加剧,仅9种因气候灾害而减弱”“总体上,在影响人类的传染病可靠记录列表上,有58%已被证明会被气候变化加剧。一些灾害会让人更接近病原”“而另一些会让病原更接近人”可知,气候变化会影响人类病原体疾病,超半数的人类病原体疾病会因气候灾害加剧,一些灾害会让人更接近病原,而另一些会让病原更接近人。这说明气候灾害与病原体疾病间存在大量的交互关系,加剧疾病的传播。根据材料二的第④段“凸显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必要性,这就需要人类在生产生活方面做出更大的改变”可提出建议:在生产上使用可再生能源,加大回收和废热利用力度;在生活中要植树造林,绿色出行,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2023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ChatGPT,是2022年底由美国OpenAI公司推出的一款聊天机器人工具。与以往的分析式人工智能相比,ChatGPT实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习归纳数据分布的基础上同时学习数据产生的模式,用自编码器创造数据中不存在的新样本。全球用户正在乐此不疲展开的,就是用语音和它聊天,讨论从学术到娱乐的各种问题;或者在页面中直接打字,输入想让AI帮忙完成烧脑的任务,请它帮自己写代码、写文案、翻译……一场新的职业颠覆与学习革命,一夜之间悄然到来。(摘编自《ChatGPT挑战人类教师?教育中的这些东西AI难以替代!》,《人民教育》2023年2月11日)材料二①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一方面革新了内容生成模式,提高了内容生成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因技术尚不成熟、相关规则制约的欠缺而存在被滥用的风险。比如在学术领域,已出现利用AI作弊、进行学术造假等现象。眼下,探索制定AI在学术领域应用的基本规则,建立有效约束与规范的机制,引导学生和教师正确认知和使用AI实属当务之急。②限制人工智能使用范围,形成有限领域规则。通过使用智能工具可以把作业做得又快又准确,但是这种跳过思考过程、直接索取答案的行为,显然不利于思维训练;而且过度依赖智能工具,也无法保证信息准确性,更遑论原创性,将惰化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明确可以使用AI写论文,但限于辅助工作,诸如搜集参考材料、错误更正、常规结构撰写等,并禁止直接复制、抄袭、剥窃、盗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摘编自庄得宝《ChatGPT来袭,学术研究如何自处》)材料三①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指出,ChatGPT转变了一般性的知识生产,但不是原创性的。“作为一种大型语言模型,ChatGPT的技术原理并没有实质性的改进,它利用神经网络、海量的语言数据和文本数据来进行训练,通过机器来学习文字和文字之间序列的概率关系,基于上下文背景信息,通过概率关系来预测输出的序列词句。它不是在理解你的语言,只是根据对上下文的理解,找出语言最优的概率,本质上是一个词和句序列的输出。”②在余胜泉看来,判断ChatGPT该不该用,就在于用它时有没有认知投入。如果有自己的创造性,大胆用。“智能工具的核心作用并不是要代替人的思考,而是要增强人的思考,尤其是学生。”余胜泉表示,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促进思维和认知能力的成长,如果使用ChatGPT代替学生的思考过程,那就是错误的。反之,如果将其作为一个支架,使学生能看到以前无法看到的东西,思考以前无法思考的内容,站到更高的认知层次上,这种应用就是积极的,应该鼓励。(摘编自袁秀月《ChatGPT为何引教育界“封杀”?》,中国新闻网2023年2月12日)6.下列关于人工智能ChatGPT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ChatGPT是一款聊天机器人工具,它能与人聊天,解决人们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B.ChatGPT实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它革新内容生成模式,提高了内容生成工作效率。C.ChatGPT转变了一般性知识生产,它能用自编码器创造出数据中不存在的新样本。D.ChatGPT是一种大型语言模型,它能根据文字间序列的概率关系输出最优序列词句。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革新在不断带来价值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风险和挑战。B.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已彻底颠覆我们的日常工作与学习。C.目前,人工智能虽然发展迅速,但仍无法完全保证信息的准确性。D.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时,可将其作为辅助工具,而不应过度依赖。8.应该怎样应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革新?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参考答案】6.A7.B8.①探索制定AI在学术领域应用的基本规则,建立有效约束与规范的机制,引导学生和教师正确认知和使用AI;②限制人工智能使用范围,形成有限领域规则。6.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A.“解决人们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理解不正确。结合材料一“ChatGPT,是2022年底由美国OpenAI公司推出的一款聊天机器人工具”“全球用户正在乐此不疲展开的,就是用语音和它聊天,讨论从学术到娱乐的各种问题;或者在页面中直接打字,输入想让AI帮忙完成烧脑的任务,请它帮自己写代码、写文案、翻译”可知,ChatGPT是一款聊天机器人工具,它能与人聊天,但文中并没有提到它能“解决人们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故选A。7.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材料内容。B.“已彻底颠覆我们的日常工作与学习”说法不正确。结合材料一“一场新的职业颠覆与学习革命,一夜之间悄然到来”可知,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开始颠覆我们的日常工作与学习,并不意味着“已彻底颠覆我们的日常工作与学习”。故选B。8.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材料内容。结合材料二第①段“比如在学术领域,已出现利用AI作弊、进行学术造假等现象。眼下,探索制定AI在学术领域应用的基本规则,建立有效约束与规范的机制,引导学生和教师正确认知和使用AI实属当务之急”可知,探索制定AI在学术领域应用的基本规则,建立有效约束与规范的机制,引导学生和教师正确认知和使用AI;结合材料二第②段“限制人工智能使用范围,形成有限领域规则”可知,可以限制人工智能使用范围,形成有限领域规则来应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革新。【2022·四川·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图二

中国北方地下水在各部门用水总量比例统计表地区地下水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地下水占各部门用水总量的比例(%)农业工业城镇生活京、津、冀、鲁、豫、晋、内蒙古57.8444.567.671.3东北三省22.9117.6428.5233.26西北五省16.2610.0039.8261.26北方总平均值32.4424.2051.5759.00材料二北京3月21日电记者从水利部获悉: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联合国确定的主题是“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2022年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两个主题都强调了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意在让“保护水、节约水、珍惜水”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水利部将继续全力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监测分析表明,治理区地下水水位与综合治理前相比总体回升。2021年底,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水位较2018年同期总体上升1.89米,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状况开始好转。水利部提出,接下来将以京津冀、三江平原及黄淮地区等11个区域为重点,明确治理目标、措施、任务,深入推进全国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同时,治理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居民积极响应国家节水号召,从生活、工作着手,养成节水爱水的习惯,担负起节约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的应尽义务。(摘编自《人民日报》)材料三地下水作为地球上重要的水体,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地下水的贮存有如在地下形成一个巨大的水库,地下水以其稳定的供水条件、良好的水质,而成为农业灌溉、工矿企业以及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尤其是在地表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常常成为当地的主要供水水源。据不完全统计,以色列75%以上的用水依靠地下水供给;美国,日本等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地下水开采利用量亦要占到全国总用水量的20%左右。中国地下水的开采利用量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10-15%,其中北方各省区由于地表水资源不足,地下水开采利用量大。我国地下水超采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及辽西北等地。过量开采和不合理的利用地下水,常常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形成大面积的地下水下降漏斗;在地下水用量集中的城市地区,还会引起地面发生沉降。南方地区虽然很少开采地下水,但区域超采也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此外由于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大量入渗,常常严重地污染地下水源,危及地下水资源。因而系统地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和类型以及与地表水、大气水之间的相互转换补给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摘自《百度百科》,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位于西北的新疆年均降水量普遍低于200毫米,宝岛台湾地区降水较为充沛。B.京津冀等七省市对地下水需求量大,地下水占比的四项指标均高于北方均值。C.西北五省地下水占总供水量比例不高,减少地下水开采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小。D.我国北方地区的年均降水量普遍低于南方地区,因此对地下水的依赖度较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2年“中国水周”确定的“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活动主题,将有利于更好地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B.我国北方地区年均降水量普遍低于800毫米,地下水超采问题较为严重,因此是本次综合治理的重点地区。C.地下水是地球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降水稀少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常常成为当地的主要供水水源。D.中国地下水的开采利用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比例低于美国、日本,主要原因是我国地下水储量低且南方开采不足。3.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子瞻中学将围绕今年主题开展相关活动,校学生会拟向社会发出“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的倡议。请结合材料拟写倡议内容。【参考答案】1.C2.D3.参考示例:希望居民们在生活中养成节水爱水的习惯;希望政府部门多开展节水的宣传活动;希望企业做好工业废水的处理工作;希望相关科研部门加强对地下水的研究;希望环保部门加强对工业废水排放的监管,做好生活污水的处理工作。1.C.根据材料一图二“西北五省”中的数据:地下水占总供水量的比例为16.26%(占比较小);地下水占各部门用水总量的比例,其中城镇生活占比61.26%(占比较大);所以本项推论“减少地下水开采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小”表述有误;故选C。2.D.阅读材料三可知“我国地下水储量低”“南方开采不足”于文中无据,属于无中生有;有误;故选D。3.本题考查建议。根据材料二第二段“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水利部将继续全力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治理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居民积极响应国家节水号召,从生活、工作着手,养成节水爱水的习惯,担负起节约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的应尽义务”可提建议为:政府多开展节水的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的节水爱水意识;居民在生活中养成节水爱水的习惯;根据材料三“此外由于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大量入渗,常常严重地污染地下水源,危及地下水资源”可提建议为:企业要做好工业废水的处理工作;环保部门加强对工业废水排放的监管,做好生活污水的处理工作;根据材料三“系统地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和类型以及与地表水、大气水之间的相互转换补给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可提建议为:相关科研部门加强对地下水的研究。据此拟写倡议内容即可。【2022·四川内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满树槐花飘香来(王溱)①槐花与我有缘,我是闻着它的清香长大的。②每年,槐树枝露出绿芽,上了年纪的邻居就会拿着马扎子坐在槐树下透气、养神。等到槐树枝上长满了绿色间或有些黄白色的骨朵时,就意味着槐花盛开在即。常常是白天还只看到树枝上露出一点点骨朵,经过一夜“发力”,第二天整棵树便挂满了花朵。那淡淡的黄白色花瓣,素雅、清新,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令人陶醉。③槐花一开,邻居们便开始享受欢愉的时光。大院邻居围聚在槐树下,大人们或坐在小板凳上,或半蹲在地上,一边喝着茶水吸着自卷烟,一边对盖满头顶的槐花品头论足。有喜欢尝鲜的,顺手摘几朵花含在嘴里。④槐花好吃,味道清香甘甜。大院邻居最拿手的是用槐花包包子。把摘下的槐花稍微清洗一下,讲究的再用热水一焯,去去苦味,然后把剁好的猪肉、调料拌在里面。用槐花包包子,肉必须放得多,五花肉最好,因为槐花喜油水,肉放少了就没香喷喷的滋味。过去生活条件不好,邻居们都舍不得放肉,所以很难蒸出那种香味。我们院里有户姓张的人家,老爸是七级工,挣钱多,老妈又比较舍得花钱,所以他们家的槐花包子最上“档次”。每当包子一出锅,浓郁的香味就飘散出来,全院都闻得到。那肉香裹着槐花的味道,太诱惑人了,光闻味就流口水。好在他们家人大方,每次都分些给邻居们尝鲜,一家一两个虽不多,但情谊在,邻居们还是很感激的,迄今说起来仍念念不忘。⑤在人们眼中,槐树还是祥瑞的象征——“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在我的老家,当地政府因地制宜,靠山吃山,专门在山洼处开辟了一个园子,一气栽种了上万棵槐树,名曰“槐花园”。这里每年都要举办槐花节。每逢花期,那一棵棵浓密高大的槐树上,挂着让人感到震撼却又显得柔情无比的花朵,地上则铺满了洁白如雪的花瓣,犹如一张硕大无边的天然地毯。在如此美丽壮观的园子里徜徉,仿佛置身于梦境,怎能不让人生出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有删改)材料二:书院四季春花(叶辛)①沪剧里唱:“正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红里泛白,白里泛红……”喜欢沪剧的上海人几乎都会唱,直白而又贴切。②桃红李白油菜黄,蝶飞蜂舞鱼儿欢,书院①的春天是色彩斑斓的。③每年三月,草长莺飞桃花开,四面八方的上海人云集而来,到书院看桃花。灿烂的桃花,含笑怒放,一大片一大片的桃树,形成一个迷离的粉红色世界,一张张笑脸沉浸其中。④家家户户的小花园、小果园里,白玉兰、粉玉兰谢了樱花开,樱花谢了杜鹃开,杜鹃谢了月季、玫瑰、扶桑、牡丹热热闹闹地次第开放。小河边、道路旁、防风带附近、瓜田地角、庭院前后,目力所及之处,都是姹紫嫣红的花朵,处处惹人的眼。各种花儿开得太茂盛了,以致人们分辨不清,空气里弥漫着的好闻的味道,究竟是哪种花儿的馨香。⑤带着海腥味的风吹来,暖洋洋的,有一股独特的清新气息。海鸥的鸣叫声透着喜气;跳跳鱼在浅海滩欢呼雀跃,迎接着书院的春天;蛏子张开嘴巴,在春水中吐着泡泡;螃蜞在海滩上爬来爬去,也出来感受春日的阳光。海滩边,一片绿色的芦苇一天一个样地使劲拔节,日渐茂盛起来,很多书院人来采摘鲜嫩的粽叶回家包粽子。滩涂上也热闹起来,捡蛏子、抓跳跳鱼、刨小螃蜞的孩子们叫成一团。⑥春天,置身于书院,在路边,在海边,在庭院中,在田地里,出奇地舒畅、欢快。⑦而今,书院已经归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这是特区里的特区呵!一条经过书院连接上海中心城区和临港新片区的快捷大道正在修建。随着临港新片区的建设,上海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春天。(有删改)【注】①书院:地名。4.材料一第②段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槐树花开的景象,请结合原文对此描写方法做简要分析。5.材料二中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6.两篇散文都以“花”入题,试比较其写作意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7.下面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A.材料一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一连串的动词,细腻生动地描绘出邻居们享受欢愉时光的情形。B.材料一以“槐花”为线索,依次展现了吃槐花、赏槐花、办槐花节等场景,条理清晰,结构合理。C.材料二以沪剧唱词“正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红里泛白,白里泛红……”开头,引出下文对春花的描写,富含文化韵味。D.材料二通篇不见“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写法新颖别致,有独到的审美情趣。E.材料一、材料二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许多看似闲笔的描写,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4.示例:“槐树枝上长满了绿色间或有些黄白色的骨朵”是从视觉描写槐花;“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是从嗅觉描写槐花。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或全面)感受槐花的美(其他言之成理的分析亦可)。5.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铺排出海鸥、跳跳鱼、蛏子和螃蜞在海滩晒太阳的热闹气氛,“透着喜气”、“欢呼雀跃”等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它们迎接春天的喜悦、欢快。(意思相近即可)6.相同点:都通过写花,表现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或对生活的热爱)。不同点:材料一主要通过回忆往事,表达对故乡(童年)的怀念;材料二主要展现时代的生机,表达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对美好未来的期许。7.BE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分析。从材料一第②段的“槐树枝上长满了绿色间或有些黄白色的骨朵”“那淡淡的黄白色花瓣”可以看出,是视觉所见;“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是嗅觉所闻;从多种器官感受来写,写出了槐花的“令人陶醉”。5.本题考查语句赏析。句中分别写了“海鸥”“跳跳鱼”“蛏子”“螃蜞”的不同行为,构成排比,语气强烈,表现了动物们在海滩晒太阳的热闹气氛;“欢呼雀跃”“迎接”“感受春日的阳光”等词本是用来形容人的,现在用于形容这些动物,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是拟人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春天来临时,动物们的愉悦欢快。6.本题考查主旨分析。相同点:结合材料一第⑤段的“在如此美丽壮观的园子里徜徉,仿佛置身于梦境,怎能不让人生出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材料二第③段的“灿烂的桃花,含笑怒放,一大片一大片的桃树,形成一个迷离的粉红色世界,一张张笑脸沉浸其中”和第⑥段的“春天,置身于书院,在路边,在海边,在庭院中,在田地里,出奇地舒畅、欢快”可以看出,两个作者都表达了对美景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不同点:结合材料一第①段“槐花与我有缘,我是闻着它的清香长大的”,③段“槐花一开,邻居们便开始享受欢愉的时光”和④段“情谊在,邻居们还是很感激的,迄今说起来仍念念不忘”可以看出,作者描写了儿时回忆,表达了对童年、对旧日时光的想念;结合材料二第⑥段的“春天,置身于书院,在路边,在海边,在庭院中,在田地里,出奇地舒畅、欢快”和第⑦段的“一条经过书院连接上海中心城区和临港新片区的快捷大道正在修建。随着临港新片区的建设”可以看出,料料二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对美好未来的期盼。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结合材料一第③段的“槐花一开,邻居们便开始享受欢愉的时光”,④段的“槐花好吃,味道清香甘甜”和⑤段的“这里每年都要举办槐花节”可以看出,依次展现的是“赏槐花、吃槐花、办槐花节”等场景,而不是“吃槐花、赏槐花、办槐花节”;E.结合材料一第⑤段的“在如此美丽壮观的园子里徜徉,仿佛置身于梦境,怎能不让人生出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和材料二第⑥段的“春天,置身于书院,在路边,在海边,在庭院中,在田地里,出奇地舒畅、欢快”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在花上托物言志,因此“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不正确;故选BE。【2022·四川自贡·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缅怀”环节一开始,80个圣洁姑娘款款走上地屏,脚下拖带出一枝枝柳条,同时在屏幕上画出古画般的垂柳图,微风吹过,柳絮纷飞,飞到屏幕四周,此时,365个男女老少出现了,他们手里捧着发光的柳条,从四周向中间缓缓行走,一直到地屏的正中央。同时,105束光冲天而起,形成“光的丰碑”,也让中国人不由想起给逝去亲人扫墓的情景。黄辉补充道:“设定365个人,意在365个日日月月年年的思念,日日月月年年的更迭,强调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生命观。”在时长3分02秒的“缅怀”环节中,主创人员更认为,不能只停留在对逝者的思念就结束了,于是在音乐的最高潮处出现了反转,“光的丰碑”变成了绿色,一万多平方米地屏从正中央到四周,蔓延成一大片绿色。冬去春来,春回大地,中国人的生死观得以呈现,逝者安息,生者要好好活下去。而这也是中国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诠释,也是对“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的升华。——(摘编自路艳霞《中国式诗意表达“缅怀”环节》《北京晚报》2022年2月21日)材料二:当地时间20日,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在一篇题为《奥运会闭幕式上的柳枝象征着什么?》的报道中,揭秘了闭幕式以“折柳”作为“缅怀”主题的深刻寓意及主创团队的独具匠心。文章认为,“折柳”作为“缅怀”的主题颇具中国特色。在汉语中,“柳”字与“留”字同音,意思是请即将告别的人留下。因此它象征着离别的悲伤。在中国古代,当两个朋友分开时,离别的一方总会收到一根柳枝作为礼物。运动员们经历了成功、失望和历史性的回忆,现在到了离别的时刻。因此,将“柳枝”融入闭幕式中再合适不过了。英国体育网站Insidethegames在报道中,特别强调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团结与和平的呼吁,该文阐释了折柳的惜别寓意,还引申到了对后疫情时代的希望。文章称,“柳枝寄情”是闭幕式缅怀时刻的重点,代表着两个好朋友的离别和面对疫情所做的努力。正值春回大地之时,寓意一切向前发展,积极面对后疫情时代。——(摘编自《外媒:“折柳”“留”人冬奥会闭幕式的中国式“缅怀”》,《中国日报网》2022年2月21日)材料三:2015年2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里约热内卢宣布,里约奥运村将首次设立默哀区,让运动员为逝去的亲人和朋友默哀。同时,奥运闭幕式还会专门设立“追思时刻”,以此表明国际奥委会将会永远记得那些在奥运会上去世的人们。国际奥委会宣布这一决定后一年,便是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在2016年8月下旬举办的里约奥运会闭幕式上,奥运历史上第一个“追思时刻”出现了。这个环节被放在文艺表演开始之初,由男声朗诵巴西传统的葡萄牙语诗歌《思念》,体育场内的投影则随着朗读声的韵律演绎着代表“思念”的葡萄牙语文字。从2016年里约奥运会开始,闭幕式的“追思时刻”环节就被固定了下来。2018年的平昌冬奥会选择用类似葬礼的形式展示,2021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则展现了日本的“物哀文化”。“追思时刻”环节从里约首创,到平昌的发散,再到东京的隐喻,这三个先例都为即将开始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提供了直观的样本。——(摘编自《回顾近三届奥运会闭幕式,展望北京冬奥会闭幕式“追思时刻”》,腾讯网2022年2月18日)14.下列关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缅怀”环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缅怀环节始于“折柳送别”情境的生动表演,表达了对参赛运动员的惜别之意。B.“光的丰碑”能让人想起给亲人扫墓的情景,这正是“缅怀”环节设置的初衷。C.它用蔓延开来的绿色,表现冬去春来、春回大地,并以此表现中国人的生死观。D.它以“折柳”表达“缅怀”主题的创意,寓意深刻,受到了外媒的关注和认可。1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5年2月,里约奥运村专门设立了默哀区为逝去的亲朋默哀。这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设计“缅怀环节”的原因。B.奥运会历史上首次出现“追思时刻”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此后,“追思时刻”作为闭幕式的规定动作延续至今。C.里约、平昌、东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的“追思时刻”,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用“折柳”演绎“追思时刻”提供了样本。D.奥运会闭幕式上的“追思时刻”呈现出来的形式多种多样,体现了奥运会举办城市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都值得尊重。16.与前三届相比,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缅怀”环节有哪些新意?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参考答案】14.A15.A16.前三届奥运会闭幕式“缅怀”环节只是单纯地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之情;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缅怀”环节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还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升华了“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14.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A.根据材料一“冬去春来,春回大地,中国人的生死观得以呈现,逝者安息,生者要好好活下去。而这也是中国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诠释,也是对“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的升华”可知:缅怀环节始于“折柳送别”情境的生动表演,表达了中国人的生死观;故选A。15.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A.根据材料三第①段中“2015年2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里约热内卢宣布,里约奥运村将首次设立默哀区,让运动员为逝去的亲人和朋友默哀。同时,奥运闭幕式还会专门设立‘追思时刻’,以此表明国际奥委会将会永远记得那些在奥运会上去世的人们”,可知2022年北京冬奥会设计“缅怀环节”的原因是“奥运闭幕式还会专门设立‘追思时刻’”,与2015年2月里约奥运村专门设立了默哀区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本项说法错误;故选A。16.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根据材料三第②段中“在2016年8月下旬举办的里约奥运会闭幕式上,奥运历史上第一个“追思时刻”出现了。这个环节被放在文艺表演开始之初,由男声朗诵巴西传统的葡萄牙语诗歌《思念》,体育场内的投影则随着朗读声的韵律演绎着代表‘思念’的葡萄牙语文字”“2018年的平昌冬奥会选择用类似葬礼的形式展示,2021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则展现了日本的‘物哀文化’”,可知前三届奥运会闭幕式“缅怀”环节都只是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之情;根据材料一第②段中“在时长3分02秒的‘缅怀’环节中,主创人员更认为,不能只停留在对逝者的思念就结束了,于是在音乐的最高潮处出现了反转,‘光的丰碑’变成了绿色,一万多平方米地屏从正中央到四周,蔓延成一大片绿色。冬去春来,春回大地,中国人的生死观得以呈现,逝者安息,生者要好好活下去。而这也是中国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诠释,也是对‘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的升华”,可见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缅怀”环节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还表达对生者要好好活下去,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升华了“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2022·四川·乐山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今天,我们用“中国梦”来激励人心,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全民族的“兴于诗”;加强制度建设、强调制度自信,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新时代的“立于礼”;“成于乐”的“乐”不仅是音乐之“乐”,快乐之“乐”,而且是在道德的普遍高尚,活力的竞相迸发,精神的昂扬向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不断实现的“天下尽欢颜”之“乐”。从古至今,先贤们对于美育的思考从未止步,这些思想结晶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来自民间、来自大变革的时代,我们正在大踏步迈向现代化,尤其需要加强美育。(摘编自叶小文《美育为什么重要?》)材料二: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灿烂文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不妨从教育引导年轻人热爱艺术开始。年轻人通过认识和理解中华大地上的优秀艺术作品,可以形成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导年轻人接近、欣赏中国文艺作品之美,有助于延续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引导年轻人对美的追求,有助于以美为媒,沟通世界。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欢迎并接纳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我们相信,更懂得欣赏自己国家、民族之美的年轻一代,也是在国际交流中传播美的使者。培养年轻人懂得欣赏中国之美,让他们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连接中外,并把这种精神和气质传递到全世界,一定能让世界更多更好地听到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从心底欣赏中国之美。(摘编自杨帆《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材料三:郎佳子彧,1995年出生,国家级非遗“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他用老手艺尝试做新题材,同时探索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展示传统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面塑。记者:北京冬奥会期间,你去人民大会堂做过展示,能讲讲那次经历吗?郎佳子彧:我给外国友人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我在和摩纳哥亲王互动的时候,教他做了一个“冰墩墩”。他挺“害羞”地说,家里有两个孩子,如果只带回去一个,麻烦就大了。我又做了一个“冰墩墩”送给他,让他带回去一双吉祥物。记者:你面前的作品叫什么?为什么想到做这样一个作品?郎佳子彧:这个作品叫《巾帼》,是在三八妇女节制作的,很多女性医护工作者在抗疫前线做出了很多的奉献,我觉得理应做一个作品,向她们致敬。面塑当中有一个非常古老的题材就是传统戏剧,传统戏剧中有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穆桂英。我觉得在这个时代,可以把她们类比起来。一方面把传统文化和现代题材融合,另一方面从造型艺术的角度,我们的传统戏剧也是非常绚烂的。所以我就把传统和现在拼合在一起,表达对女性的敬意。(摘编自孟繁哲《把面人捏进了人民大会堂》)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今天看来,就是全民族、新时代的美育教育。B.从古至今,先贤们的各种美育思想结晶,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现实意义。C.通过认识、理解和欣赏中华大地上的优秀艺术作品,年轻人可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D.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并把这种精神和气质传递到全世界,郎佳子彧做了很好的示范。18.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可以引导年轻人怎么做?请根据材料二概括。19.请结合三则材料,探究郎佳子彧作为“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成功的原因。【参考答案】17.A18.①引导年轻人热爱艺术,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②引导年轻人接近、欣赏中国文艺作品之美,延续优秀文化传统;③引导年轻人追求美,懂得欣赏中国之美。19.①个人对于美育的思考从未止步,继承传统文化,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②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用老手艺尝试做新题材,把传统文化和现代题材融合,利用新媒介展示传统技艺;③以美为媒,沟通世界,在国际交流中传播民族之美。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根据材料一“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可知,A项“在今天看来,就是全民族、新时代的美育教育”表述与原文不符;故选A。18.本题考查提炼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第①段“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不妨从教育引导年轻人热爱艺术开始。年轻人通过认识和理解中华大地上的优秀艺术作品,可以形成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导年轻人接近、欣赏中国文艺作品之美,有助于赓续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可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可以引导年轻人热爱艺术,认识理解艺术作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导年轻人接近、欣赏中国文艺作品之美;根据材料二第②段“培养年轻人懂得欣赏中国之美,让他们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连接中外,并把这种精神和气质传递到全世界,一定能让世界更多更好地听到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从心底欣赏中国之美”可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可以培养年轻人懂得欣赏中国之美,学会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并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根据材料二第②段“引导年轻人对美的追求,有助于以美为媒,沟通世界”“我们相信,更懂得欣赏自己国家、民族之美的年轻一代,也是在国际交流中传播美的使者”可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可以引导年轻人追求美,懂得欣赏自己国家和名族之美,并积极成为美的传播者。19.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根据材料三“他用老手艺尝试做新题材,同时探索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展示传统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面塑”“一方面把传统文化和现代题材融合,另一方面从造型艺术的角度,我们的传统戏剧也是非常绚烂的。所以我就把传统和现在拼合在一起,表达对女性的敬意”可知,郎佳子彧紧跟时代潮流,利用当下年轻人关注的新媒介向大家展示这一传统技艺,同时他在继承老手艺的时候尝试做新题材,将传统和创新相融合,更好地被大家接受;再根据材料三“我给外国友人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我在和摩纳哥亲王互动的时候,教他做了一个‘冰墩墩’。他挺‘害羞’地说,家里有两个孩子,如果只带回去一个,麻烦就大了。我又做了一个‘冰墩墩’送给他,让他带回去一双吉祥物”可知,郎佳子彧在展示自己的传统技艺的同时,很好地将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让世界看到中国之美和名族之美;再根据材料三“是在三八妇女节制作的,很多女性医护工作者在抗疫前线做出了很多的奉献,我觉得理应做一个作品,向她们致敬。面塑当中有一个非常古老的题材就是传统戏剧,传统戏剧中有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穆桂英。我觉得在这个时代,可以把她们类比起来”可知,郎佳子彧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的重视,同时他在继承传统手工艺的时候还想着如何把它和现代美进行联系,这也看出他一直有着对美育的思考,让人感受到他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022·四川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国家速滑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奥林匹克公园,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主赛区标志性场馆,有着绚丽、通透的外观。外墙面由低到高盘旋成22条飘逸的丝带,就像运动员在冰上划过的痕迹,因此又得昵称“冰丝带”。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冰丝带”独特的魅力吧!②国家速滑馆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体育馆。屋面的索网采用国产高钒密闭索,索网结构平面投影尺寸约198米×124米。研发者首创了复杂张力结构综合形态分析方法,用钢量约为传统屋顶的1/4.这是国产高钒密闭索在国内国家级大型场馆中首次成功应用。③国家速滑馆的幕墙是场馆的一大亮点,外立面二层以上为高工艺曲面幕墙系统,由3360块玻璃单元组成。幕墙玻璃面板采用半钢化双超白双银低辐射双夹胶中空玻璃,每块曲面玻璃尺寸、弧度都不相同。3360块独立的曲面玻璃通过机械配合,严丝合缝地嵌入160根S形钢龙骨打造的框架中。④国家速滑馆采用了CO2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采用这项技术,环保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使用相同数量的传统制冷剂的碳排放量是二氧化碳制冷剂碳排放量的3985倍。二氧化碳制冷的ODP(破坏臭氧层潜能值)为0.二氧化碳制冷产生的余热回收后提供的70摄氏度热水可用于生活热水和除湿再生等。⑤与既有体育场馆在硬件运行维护、防疫管理等领域增加技术设备体现“智慧化”不同,国家速滑馆将场馆打造为拥有“超级大脑”的智慧化场馆,“智慧化”成为覆盖工程建设、赛事保障、赛后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的核心关键词。“超级大脑”已接入36个系统,近10万点实时教据。“超级大脑”作为神经中枢系统连接着速滑馆的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嗅常见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动力系统、运动系统。在“超级大脑”的加持下,国家速滑馆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有感觉、会呼吸、有记忆、会思考。(摘编自2021.12.29央视新闻频道)材料二:①物质存在三种不同的相态:气相、液相以及固相。而超临界状态则是气液两相的分界线消失的一种特殊状态。当物质处于超临界状态时,它同时存在液体和气体的性质,也因此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国家速滑馆正是应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达到了绿色制冰的目的。在这个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二氧化碳是怎样直冷制冰的呢?②二氧化碳气体被吸入压缩机,经过机械压缩后跨越临界点成为了高温、高压的超临界液体;高温二氧化碳流体被送入热回收器,流过被冷水包裹的管道逐级降温后最终跌下临界温度成为液态;通过节流阀膨胀后,液态二氧化碳的温度大幅度降低到-20℃;液态低温二氧化碳经过液体循环泵被均匀输送到埋设在场馆冰面之下的蒸发盘管中,通过蒸发给冰面提供所需的低温。经过研究人员测算,国家速滑馆的二氧化碳制冰系统每年可以节省约180万度电。(摘编自2022.02.02观察者网)20.国家速滑馆的独特魅力体现在哪四个方面?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21.材料一中划线句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2.根据材料二,请分条概括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的四个步骤,每条不超过15字。【参考答案】20.①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体育馆;②采用高工艺曲面幕墙系统;③采用了CO2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④拥有“超级大脑”的智慧化场馆。21.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突出地说明了CO2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环保优势。22.第一步:二氧化碳气体压缩成为超临界液体;第二步:高温二氧化碳流体降温成为液态;第三步:膨胀后液态二氧化碳温度降低;第四步:通过蒸发给冰面提供低温。20.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与概括。根据材料一第②段中的“国家速滑馆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体育馆”可得: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体育馆。根据第③段中的“国家速滑馆的幕墙是场馆的一大亮点,外立面二层以上为高工艺曲面幕墙系统”可得:采用高工艺曲面幕墙系统。根据第④段中的“国家速滑馆采用了CO2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可得:采用了CO2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根据末段中的“国家速滑馆将场馆打造为拥有‘超级大脑’的智慧化场馆”可得:是拥有“超级大脑”的智慧化场馆。2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画线句把传统制冷剂的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碳制冷剂碳排放量进行了对比,这是作比较。有准确的数字“3985倍”,是列数字。联系画线句中的“采用这项技术,环保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可知,此处列数字和作比较突出准确地说明了CO2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环保优势。2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材料二第②段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被吸入压缩机,经过机械压缩后跨越临界点成为了高温、高压的超临界液体”可得:二氧化碳气体压缩成为超临界液体;根据“高温二氧化碳流体被送入热回收器,流过被冷水包裹的管道逐级降温后最终跌下临界温度成为液态”可得:高温二氧化碳流体降温成为液态。根据“通过节流阀膨胀后,液态二氧化碳的温度大幅度降低到-20℃”可得:膨胀后液态二氧化碳温度降低。根据“液态低温二氧化碳经过液体循环泵被均匀输送到埋设在场馆冰面之下的蒸发盘管中,通过蒸发给冰面提供所需的低温”可得:通过蒸发给冰面提供低温。【2022·四川成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甲传统节日知多少①“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欢快民谣,唱的是习俗丰富的端午。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除了端午节,还有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清明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很丰富。元宵节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清明节祭先祖,放风筝,荡秋千。二月十二花朝节,民间有“贯红”之俗,文人雅士会相聚饮酒,赋诗唱和。三月三上巳节,人们以香草沐浴,与亲友携游……丰富的习俗让传统节日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期盼。③作为祭祀、天文、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的载体,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如灼灼夺目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彩。除夕烹鱼,寓意年年有余。上巳沐浴,祈愿身体安康。重阳登高,怀想亲朋故交。中秋赏月,更是构筑了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传统节日体现了先民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和敬畏,是千百年来人们哀乐祈愿等情感的仪式化表达。(摘自《中国风俗大辞典》,有删改)乙小议传统节日的“打开”方式①“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插艾,吃粽,赛龙舟,这些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端午活动。如今它们正以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②2021年河南卫视的晚会《端午奇妙游》,以“网剧+网综”的形式,串联《祈》《龙舟祭》等节目,将端午祈福、赛龙舟等习俗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近年来,不少传统节日都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如春节集五福、中秋新诗会。值得一提的是,因“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回答了2000多年前屈原的“天问”,一些地方还举办了端午航天展。新的过节方式提高了参与度,增强了体验感。人们纷纷感慨:“传统节日有魅力,过节这么有意思!爱了,爱了!”③然而,仅仅是形式新就够了吗?理解节日内涵、弘扬节日文化才是根本。如此,才有助于深度融入传统节日,深刻理解民族文化,从而更有效地建立文化自信。《端午奇妙游》做了好的尝试,它的开场舞《祈》,舞者拂袖起舞,拨裙回转,使人仿佛回到了古人端午祈福的场景,感受那些美好的向往。《龙舟祭》则再现了端午祭祀盛景,让人们在此情境中追思先哲,体悟爱国为民的伟大精神。④吃吃粽子,穿穿汉服,只是形式。传统节日的“打开”,如不追根潮源,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情不知所起”,自然也就谈不上“一往而深”。(摘自人民网等,有删改)23.传统节日受到喜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文内容,分点概括。24.甲乙两文开头都引用端午民谣,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25.下面这句话作为结尾段,更适合放入甲乙两文中的哪一篇?请作出判断并根据文章简要分析。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漫漫历史长河里,散发着永恒的魅力。【参考答案】23.传统节日习俗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增加了人们喜欢的新的过节方式。24.同:点出端午的几种习俗;以有趣的民谣作为开头,增强可读性。异:甲文中,引出说明对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说明传统节日习俗丰富;乙文中,引发对传统节日“打开”方式的论述。25.甲文。甲文围绕说明对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介绍其习俗、文化内涵,表现其魅力。这句话写传统节日有魅力,与甲文更匹配。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根据甲文第②段“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除了端午节,还有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清明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很丰富”,可知原因之一是:传统节目习俗丰富;根据甲文第③段“作为祭祀、天文、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的载体,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可知原因之二是: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根据乙文第②段中“近年来,不少传统节日都有了新的‘打开’方式”“新的过节方式提高了参与度,增强了体验感”,可知原因之三是:增加了人们喜欢的新的过节方式。24.本题考查文段作用的分析。甲乙两文,都引用了端午的民谣,“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列举了端午的几中习俗,生动有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不同之处在于:甲文是说明文,用端午民谣引出说明对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第②段),也说明了第②段中“丰富的习俗让传统节日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期盼”;乙文是议论文,引用端午的民谣,引出“插艾,吃粽,赛龙舟,这些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端午活动。如今它们正以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进而引出论题“传统节目的‘打开’方式”。25.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漫漫历史长河里,散发着永恒的魅力”,是对中国传统节日意义的说明。甲文说明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内涵,说明了传统节日具有永恒的魅力,因此这句话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放在甲文结尾最合适。【2021·四川巴中·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华民族是一个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从《尚书》中的“克勤于邦、克勤于家”,到《国语》中的“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再到《朱子家训》中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诸多古训格言都彰显了勤俭自持的中华传统美德。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这就要求劳动教育创新变革,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使新时代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劳动教育还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选自人民日报《积极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有删改)【材料二】2021年3月到5月期间,某市对城区6所中小学的4500名师生就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某市城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调查统计表调查项目统计数据学生对开设劳动课的看法很有必要没有,瞎耽误工夫无所谓或讨厌13%16%71%学校劳动教育课的开设情况开设了未开设不清楚33%33%34%学校是否把劳动教育课程作为考核科目是否不清楚3%79%18%【材料三】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使之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学校的劳动教育遇到困难:学生不愿劳动、不会劳动、不爱劳动,劳动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中不断弱化。怎样让孩子爱上劳动教育?重庆市人民小学用10多年的实践做出了回答。人民小学从劳动课抓起,率先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半月谈记者旁听了一堂劳动教育融合课《舌尖上的数字奥秘》。“孩子们,你们知道鱼香肉丝的味道有哪些吗?”在课堂上,老师从鱼香肉丝的味道入手,引导学生们动手研究菜谱中糖、醋的“少许”“适量”到底多少。每一组的同学再根据之前设想的糖醋比例,现场炒制。“如果今天要制作2000份鱼香肉丝,该怎么做呢?”孩子们议论纷纷:一份一份炒,太慢了;雇100个厨师,一人20份,成本又太高了。老师通过小视频揭晓了答案:餐饮公司根据对数万家庭的问卷调查得出了鱼香肉丝的最佳配比,然后使用智能机器人炒制。短短的一堂课,老师把劳动实践、科学、数学、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让孩子逐渐爱上劳动教育,人民小学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还将家校连接起来,让孩子在学校学、回家做,让孩子明白劳动是学习的一部分,不是一次性的活动。为此,编写了《家庭劳动教育指导手册》,按照各年级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围绕学生衣、食、住、行等,梳理各年级任务清单,要求孩子一学年下来至少掌握2项生活技能。同时,人民小学打破城乡“围墙”,与农村学校共享劳动教育资源。为了加强城乡交流,人民小学和10所乡村小学少年宫结对,建立劳动教育联盟校,整合城乡资源,不仅让城里的孩子走出去,也帮助农村的孩子走进来。(选自半月谈《杨浪浪:让城里娃爱上劳动课》,有删改)2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劳动教育。B.青少年学生只有在劳动创造中才能立德、增智、强体、育美。C.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D.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求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27.下列对材料二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大部分学生讨厌劳动课,但家长很重视劳动教育。B.学生自身不重视劳动教育课的学习,但学校老师高度重视。C.大部分学生知道学校开设了劳动教育课,学校重视劳动教育课程的考核。D.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开设劳动课很有必要,大部分学校不重视劳动教育课程的考核。28.材料一强调劳动教育要创新变革。请结合材料三的内容,说说人民小学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创新变革?【参考答案】26.B27.D28.(1)人民小学率先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2)课堂上,老师将劳动实践、科学、数学、做息技术高度融合。(3)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将家校连接起来,编写了《家庭劳动教育指导手册》(4)人民小学打破城乡“围墙”,与农村学校共享劳动教育资源。26.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辨析。B.“只有”表述太绝对,结合材料一“这就要求劳动教育创新变革”“劳动教育还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可知,与原文不符。故选B。27.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辨析、图文转换。A.“家长很重视劳动教育”在材料二中未体现,属于无中生有;B.结合材料二中“学校劳动教育课的开设情况”一行中,“不清楚”的师生占34%,“学校是否把劳动教育课程作为考核科目”一行中“否”和“不清楚”占79%、18%等内容可知,“学校老师高度重视”和表格数据严重不符;C.“学校重视劳动教育课程的考核”和“3%”认为“很有必要”的数据严重不符;故选D。28.本题考查材料概括与提炼。(1)根据材料三“人民小学从劳动课抓起,率先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可提炼为:人民小学率先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2)根据材料三“短短的一堂课,老师把劳动实践、科学、数学、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可概括为:课堂上,老师将劳动实践、科学、数学、做息技术高度融合;(3)根据材料三“人民小学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还将家校连接起来,让孩子在学校学、回家做,让孩子明白劳动是学习的一部分,不是一次性的活动。为此,编写了《家庭劳动教育指导手册》”,可概括为: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将家校连接起来,编写了《家庭劳动教育指导手,册》。(4)根据材料三“人民小学打破城乡“围墙”,与农村学校共享劳动教育资源”可直接提取信息。【2021·四川广元·中考真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2021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二】红船精神“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2017年10月31日,总书记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时强调。2005年6月21日,在庆祝建党84周年前夕,《光明日报》发表了《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一文,第一次提出并阐述“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材料三】科学家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2020年9月11日科学家座谈会)【材料四】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9.在论述红船精神时,下列不能作为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A.5月15日上午,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在火星着陆,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又一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B.南水北调是我国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东线、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建成通水以来,已累计调水400多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达1.2亿人。C.李克强总理4月19日驱车来到四川广元大山深处的沙河镇,他特别关心基本医疗和义务教育这两件事关民生的大事。D.灭活疫苗是最传统的经典技术路线:在体外培养新冠病毒,然后将其灭活,使之没有毒性,但这些病毒的“尸体”仍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使免疫细胞记住病毒的模样。30.请联系材料三、四所描述的“科学家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仿照例句,将句子补充完整。示例: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科研英雄,他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把青春芳华献给祖国建设,用智慧与热血逐梦、筑梦。_______________的扶贫英雄,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知识与汗水扶农、富农。31.“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请从材料一中任选一种“精神”,谈谈你的认识。【参考答案】29.D30.

攻坚克难、不负人民;

心怀百姓、甘于奉献(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扎根山村、勇担重任)

把赤城担当融入脱贫攻坚。(符合题意即可)31.参考内容1: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参考内容2:延安精神一是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它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它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参考内容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