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的教育学课件_第1页
学科的教育学课件_第2页
学科的教育学课件_第3页
学科的教育学课件_第4页
学科的教育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言我国的学科教育的发展:各科教材教法阶段

80年代开始的学科教学论阶段

90年代以来的学科教育学阶段学科教育学是以学校的学科教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具体地说是以全面实现教育目标为目的、以相关学科研究成果为理论支撑地研究学科教育目标、课程、学习、教学和评价等全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的一门学科。对系统化的学科教育学的探索有哪些价值?1、能使我们系统地把握学科教育的一般规律2、能解决具体层次上的分科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难以解决的问题3、能明确学科教育中学科教育与非学科教育两大不同性质的领域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科教育,即是围绕学科开展的教育。什么是“学科”?“学科”的概念1、学术学科

discipline,academicdiscipline

人类知识体系中的门类,即专门化、系统化的知识。2、学校学科

subject,schoolsubject

学校教育中的教学科目,学校教育中主要的教育内容的门类。第一章科学与科学教育一、科学的含义及特征

拉丁文中关于科学的最广泛的定义是,把“科学”理解为学问或知识,理解为“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那么科学应该指关于事物规律性知识的理论知识。《现代汉语词典》科学:人们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1.词典等的解释《辞海》科学: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吴国盛: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分科之学。2.学者的观点王渝生:科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第1.科学就是知识。第2.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第3.科学还是科学家群体、科学共同体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活动。第4.科学还是一种社会建制。第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6.科学还是一种文化。

科学知识与能力、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精神是科学的三大基本要素。科学既是系统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究活动。二、科学教育的性质和特征以科学为源泉的科学教育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性质呢?科学教育就是学习科学课程吗?学习科学课程就体现了科学教育的全部特征吗?

现代学校科学教育范围扩大以后,它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和性质又有哪些?1、科学教育是一个有不同层次和类别构成的专门教育系统。2、科学教育是有关科学的教育,它以培养和提高人的科学素养为宗旨。3、科学教育有广阔的范围和丰富的教育内涵。三、科学教育系统的构成一方面,一个国家的科学教育系统反映着其科学教育事业的构成及功能。另一方面,科学教育又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学科门类课程的开设来实施的。四、科学教育的价值1、科学教育起着促进国家人力资源整体竞争水平提高和培养科学事业后继者的重要作用。2、科学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3、科学教育还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习惯的良好途径。4、科学教育是人的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第二章科学教育的历史回顾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教育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按其性质可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类。我国的文明历史进程(21次大的朝代更迭)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一)先秦时期的科学教育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者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滕文公上》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墨、道、法(二)秦汉后的封建社会时期的科学教育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学吏制度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规定以五经为策士铨才的标准。三国、南北朝:私学兴盛隋唐:科技教育鼎盛元:在地方官学中设置了社学、医学和阴阳学明:仍保持有医学和阴阳学清:中央官学建立算学馆

四、以科学素养

为宗旨科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在科学教育课程的目标方面许多国家既对中学教育结束时学生应具有的科学素养作了具体的描绘,也对终极性的目标进行分级分层,以便使终极性目标的实现能建立在起始性、次级性目标达成的基础上。例如英国的科学课大纲设有若干个目标,这些目标表明了在每一教育阶段的结束时对不同能力及成熟程度的学生所期望达到的知识、技能与理解力,每个目标又分为十级。第一阶段(5~7岁)为1~3级;第二阶段(7-11岁)为2-5级;第三阶段(11~14岁)为3~7级;第四阶段(14~16岁)为4~10级。

(二)在科学教育的内容方面突破了以事实、概念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的逻辑框架,增加了与培养科学素养有关的其它内容。例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将科学教育的内容分为八类,即:

科学的统一概念和过程作为探究过程之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

地球与空间科学

科学与技术从个人和社会视角所见的科学

科学的历史与本质(三)在科学教育的方法方面完整的探究性活动包括“提出问题、制定调查研究计划并付诸实践,利用有关工具和技术收集数据,对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进行批判性和逻辑性的思考,构造和分析其它解释方法以及科学论点的交流等”。强调探究并不意味教师只能用这一种方式教科学,以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实现目标的教学方式、方法也应该是多样的。(四)在科学教育的评价方面建构了与科学教育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体系。科学教育目标的达成离不开科学教育的评价,科学教育评价具有比科学教育目标更强的导向作用。二维测验蓝图的提出为科学素养的评价提供了框架。测验蓝图摒弃了仅从知识点的覆盖面、记忆程度考虑评估思路,增加了科学方法、科学价值观、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评价指标。而新的体系又离不开新的评价方法,一些新的评价科学过程、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的方法正逐步形成。

主要解决对于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知识点}与学习行为目标(测试水平)两个维度上的达成度问题。

它建立在每一次测验或考试蓝图设计的基础上。

考试蓝图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并构成一个整体:

(1)知识要点和测量水平二维明细表;

(2)在二维细目下形成对试卷分数分配表;

(3)与上述要求匹配的试题分配表。三个表合一表,称它为

“教学内容和行为目标命题双向细目表”。五、国际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趋势对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科学教育的课时过少。缺乏全面的有层次的科学教育目标体系。小学与中学的科学教育缺乏衔接。过于强调经典的知识内容及学科体系的完整,致使内容过多,学生难有探索的时间空间,难与现实生活形成联系,因此也难以对生活产生真正的影响。教学方法单一。过分关注课堂内的学习和单一的教科书课程资源的使用。六、对策1.在课程目标方面:应构建既符合世界科学教育共同价值取向又符合中国国情及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体系。2.在课程内容方面:

3.在课程实施方面课程设计

:要提倡用多种逻辑框架构建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方法

: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课程资源的作用:应广泛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4.在课程评价方面

要建立起与科学素养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应包括多样化的科学教育成果,其中包括:探究的能力;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进行个人事务决策和形成对社会问题看法的意识和能力;好奇心、求知欲以及与浅显的日常生活、周围环境有关的科技基本知识。在评价方法上,应考虑除了纸笔测验以外的方法,如观察法、“档案夹”法、实际作业法等。评价的主体应从教师个体转移到教师、学生个人、学生集体及家长评价主体联合体。5.课程衔接方面应考虑中学综合理科与小学科学教育及高中的分科教学的衔接问题。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和虚假的螺旋上升,如仅是知识量的增加,而不是思维方式的拓宽加深。第四章科学课堂教学基本技能一、教学语言技能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一)教学语言的构成1、语言、语音和语调2、语速和节奏3、词汇和语法(二)运用语言技能的原则1、科学性2、教育性3、启发性4、简明性(三)导入技能

导入技能是在一堂课起始时,旨在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1、导入技能的类型直接导入由旧知识导入利用直观(实验)演示导入故事导入设疑、悬念导入事件与情景导入直接导入教师上课一开始就直接指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主要的教学内容等。教师运用直观教材,联系实际,通过讲述或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直接导入新课。由旧知识导入教师运用原有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和递进性,在温故的基础上提出稍微复杂的问题,进而导入新课。这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导入方式。利用直观(实验)演示导入

实物、标本、挂图、模型、投影、幻灯、电影、电视、实验等比口头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实感。故事导入教师要善于结合所教内容的性质,根据教学的目标,把所要讲授的课题渗透在故事中,巧妙地提出学习的任务,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设疑、悬念导入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疑问、矛盾、问题是启发思维的钥匙,以知识冲突的方式设疑,以强烈的感情色彩构成悬念,能使学生求知欲有潜伏状态转为活泼状态,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事件和情景导入教师在上课开始时,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事件导入新课,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生物学史、生物学最新研究成果等作为导入的材料,创设学习环境,使学生很快进入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2、导入技能的构成和应用案例分析案例:叶片结构

引导发现:秋天,植物的叶片纷纷落下,想一想叶的哪一面朝下的多?学生思考后自然形成对立的两派,支持正面朝下的,支持背面朝下的。三名学生,在讲台上,一名高个的同学甲站在椅子上,分别一片一片地将叶片水平放置后松手,使其自由下落;学生乙观察哪面着地,丙在黑板上记录统计,在乙每宣布一次下落结果时,与结果一致的支持者便爆发出胜利者的欢呼。从中引导问题:为什么会如此?……3、导入设计与实施的原则整体性原则启发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时效性原则

案例分析

导入一:展示献血情景,献血证,提问学生是否有献血经历或听说过。导入二:××(学生熟悉或认识的人)的白血病(或其他血液病)……治疗需要……

导入三:××运动时流血(或意外受伤)了,该怎么处理?假如伤口很深,流血过多,该如何处理?……案例分析:血液(四)讲解技能讲解技能是指教师运用教学语言,辅以各种教学媒体,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概念,认识规律和掌握原理的教学行为方式。特点:(1)在主客体信息传输过程中,语言是唯一的媒介;(2)信息传输由主体传向客体,具有单向性。1、讲解技能的构成类型解释性讲解描述式讲解原理中心式讲解问题中心式讲解2、讲解技能的应用原则科学性原则启发性原则阶段性讲解原则适时反馈、调控的原则(五)提问技能提问技能是指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来检查和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自己得出结论而获得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教学行为方式。1、提问技能的类型回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应用性提问2、提问的教学模式引入——陈述——介入——评价3、提问的要求问题要有序问题要有度启发与提示停顿与思考时机与应变(六)结束技能结束技能是当教师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活动后,对已教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系统化,进一步升华而结束教学任务的行为方式。1、结束技能的类型总结归纳式比较式实验式练习测验式回答式表达交流式2、结束技能的教学模式回忆概括巩固拓展延伸3、结束技能的应用要求明确本节知识的重点把以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研究二、教学的动作技能(一)演示技能演示技能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信息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行实际表演、示范操作,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实物、标本和模型的演示挂图的演示幻灯、投影的演示多媒体计算机的演示演示技能的教学模式:心理准备出示介绍媒体演示与讲解总结核查(二)板书技能板书技能是教师运用黑板书写文字符号和图表等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提纲式表格式图示式图文式综合式问答式板书技能的应用原则:科学性条理性计划性艺术性(三)变化技能变化技能是指在教学中不断利用信息传递、师生活动、教学媒体的转换、变化,引起学生注意,促进学习的行为方式。教态的变化教学媒体的变化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变化技能的应用原则:及时性有效性科学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四)强化技能强化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和发展的教学行为方式。

语言强化体态语强化标志强化活动强化强化技能的应用原则:目的性及时性多样性第五章科学课程教学设计传统教学中三备三写: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写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表写课题或单元教学计划写课时计划或教案一、教学设计概述1、教学设计的含义: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2、教学设计的意义教学设计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1)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2)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4)有利于加速青年教师的培养(5)有利于电化教育的开展和媒体教材质量的提高3、教学设计的类型1、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3、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4、教学设计的内容和步骤(1)教学对象分析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水平,为确定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教学方法提供依据;分析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及认知发展水平,包括情感、动机、兴趣和意志等心理因素,以及学习能力和智力发展水平,为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依据;分析社会背景,包括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及社会、家庭的影响对教学可能产生的正、负效应,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补救措施。(2)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该部分内容在整体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本节教学内容的范围与深度、重点与难点,以适应多层次学生的需求;分析蕴含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和情意因素,以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开发。(3)教学目标编制整体性可操作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