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中的可持续设计原则_第1页
绿色建筑中的可持续设计原则_第2页
绿色建筑中的可持续设计原则_第3页
绿色建筑中的可持续设计原则_第4页
绿色建筑中的可持续设计原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建筑中的可持续设计原则演讲人:日期:绿色建筑概述可持续设计原则介绍节能技术在绿色建筑中应用环保材料在绿色建筑中选用与搭配健康舒适环境营造方法探讨灵活适应性设计策略实践总结与展望目录01绿色建筑概述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发展历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绿色建筑理念逐渐兴起,经历了节能建筑、生态建筑等阶段,至今已成为全球建筑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定义与发展历程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健康舒适经济效益绿色建筑意义及价值绿色建筑通过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建筑关注人们的居住环境和健康需求,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室内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绿色建筑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设计优化和技术创新,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节约自然资源。绿色建筑虽然初期投资相对较高,但长期运营过程中能够节约能源和维护费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国内现状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政府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理念和技术,绿色建筑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国外现状国外绿色建筑发展较早,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和标准,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运营等各环节均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同时,国外绿色建筑还注重与社区、环境的融合和互动,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国内外绿色建筑现状对比02可持续设计原则介绍010204节能与能源利用原则优化建筑布局和朝向,合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和遮阳技术,降低建筑能耗。采用高效节能的空调、照明、电梯等设备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通过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能源消耗的监测和优化控制。03在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如减少建筑垃圾、控制施工噪音和扬尘等。合理利用水资源,采用节水器具和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减少用水量。采用环保材料,如无甲醛板材、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涂料等,降低室内环境污染。通过绿色建筑设计,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和可再利用性,节约资源。环保与资源节约原则优化建筑室内环境,如采用自然通风、采光、隔音等技术,提高室内舒适度。合理设计建筑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满足人们的工作、生活需求。健康舒适性原则采用低污染、低毒性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保障室内空气质量。通过绿化、景观等设计手段,提高建筑的室外环境质量。建筑设计应具有灵活性和可变性,以适应未来功能和使用需求的变化。预留未来技术发展的空间,如预留足够的管道、线路等,以适应未来设备系统的升级和更新。采用开放式、模块化的设计手法,便于建筑的改造和扩建。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组织,使建筑能够适应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和文化背景。灵活适应性原则03节能技术在绿色建筑中应用

被动式节能技术策略优化建筑形态与朝向通过合理设计建筑形态和朝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减少能源消耗。高效保温隔热材料选用高效保温隔热材料,提高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室内外热量传递。遮阳与光线控制设计合理的遮阳设施和光线控制系统,避免夏季过多太阳辐射进入室内,同时保证冬季有足够的阳光照射。采用高效能源系统,如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高效能源系统智能控制系统余热回收技术应用智能控制系统,对建筑内的能源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和调节,确保设备在最佳状态下运行。利用余热回收技术,将建筑内产生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降低能源消耗。030201主动式节能技术策略通过太阳能光伏板、太阳能热水器等设施,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或热能供建筑使用。太阳能利用在建筑周边合理布置风力发电设施,将风能转化为电能供建筑使用。风能利用利用地热能进行供暖或制冷,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地热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德国汉堡之家通过优化建筑形态、使用高效保温隔热材料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手段,实现了建筑的超低能耗运行。上海世博园中国馆采用多种被动式和主动式节能技术,如自然通风、遮阳设施、高效能源系统等,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悉尼歌剧院采用太阳能光伏板和太阳能热水器等设施,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和热能供建筑使用,同时结合建筑形态的优化设计,实现了良好的节能效果。案例分析:成功应用实例04环保材料在绿色建筑中选用与搭配如木材、竹材等,具有可再生性,减少资源消耗。可再生材料如环保涂料、无甲醛板材等,生产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较小。低环境影响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节能玻璃等,具有优异的耐久性和节能性能。高性能材料环保材料种类及特点分析根据建筑部位和功能需求选择适当的材料,确保使用效果。功能性原则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选用性价比高的材料。经济性原则注重材料之间的色彩、纹理搭配,营造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美学原则优先选用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材料,降低建筑废弃物的产生。可持续性原则材料搭配原则和技巧分享03案例三某公共建筑采用高性能混凝土与节能型门窗,实现建筑的整体节能与环保。01案例一某绿色建筑采用木材与高性能玻璃的搭配,既体现了自然美感,又保证了建筑的节能性能。02案例二某生态住宅项目选用环保涂料与无甲醛板材,打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案例分析:优秀材料搭配实例05健康舒适环境营造方法探讨02030401室内空气质量保障措施选择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建材和装修材料,减少有害物质的释放。加强自然通风设计,提高室内空气流通效率,降低污染物浓度。采用空气净化设备,如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等,进一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建立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并调整通风和净化设备运行状态。01优化建筑布局,将噪音源远离需要安静的区域,如将设备房置于建筑外围。02采用隔音、吸音材料和技术,如隔音墙、隔音窗、吸音吊顶等,降低噪音传播。03对设备进行减振处理,减少设备振动产生的噪音。04建立噪音控制标准和管理制度,对建筑内外噪音进行监测和管理。噪音控制策略和方法ABCD光环境优化设计方案采用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如LED灯等,减少能耗和光污染。充分利用自然光,合理设计建筑朝向和开窗面积,提高室内采光效果。建立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根据自然光和人员活动情况自动调节室内照明。对室内光环境进行分区设计,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需求调整光照强度和色温。热湿环境调节技术01采用被动式设计策略,如建筑遮阳、自然通风、热压通风等,降低建筑对机械空调的依赖。02使用高效节能的空调系统和设备,如变频空调、辐射空调等,减少能耗和运行费用。03对建筑围护结构进行保温、隔热、防潮处理,提高建筑热工性能和舒适度。04建立智能环境监控系统,对建筑内外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调节。06灵活适应性设计策略实践开放式平面设计采用大空间、少隔断的设计理念,便于未来空间功能的重新划分。可拆卸隔断使用可拆卸、可移动的隔断材料,实现空间灵活分隔和组合。多功能空间预留预留部分多功能空间,满足未来不同功能需求的可能性。空间布局灵活性考虑结构体系可变性设计模块化结构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便于未来建筑结构的扩展和改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利用预应力技术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可变性和耐久性。钢结构体系采用钢结构体系,实现建筑结构的轻量化、高强度和可回收性。可扩展设备接口预留可扩展的设备接口,满足未来设备升级和扩展的需求。绿色能源利用优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智能化设备系统采用智能化设备系统,实现设备的集中控制和管理,提高设备兼容性。设备系统兼容性规划上海世博园中国馆01采用开放式平面设计、可拆卸隔断等灵活适应性设计策略,实现空间的高效利用和功能的多样化。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02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钢结构体系等可变性设计策略,实现建筑结构的灵活调整和扩展。北京某绿色办公建筑03采用智能化设备系统、可扩展设备接口等兼容性规划策略,实现设备的高效运行和未来的升级扩展。同时,利用绿色能源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建筑的环保性能。案例分析:成功应用实例07总结与展望123绿色建筑理念尚未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广泛认知和接受,部分人群对其持怀疑或观望态度。认知度和接受度不高绿色建筑技术不断创新,但仍面临一些技术瓶颈,同时,由于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初期投资成本相对较高。技术瓶颈与成本问题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但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尚不完善,执行力度有待加强。政策法规不完善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绿色建筑将逐渐普及,成为未来建筑的主流趋势。绿色建筑普及化随着科研投入的增加和技术的不断创新,绿色建筑的相关技术将更加成熟和高效,同时成本也将逐渐降低。技术创新与成本降低绿色建筑将不仅仅局限于住宅建筑,还将向商业、工业、公共设施等多个领域拓展。多元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