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词曲《赤壁》知识点梳理_第1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词曲《赤壁》知识点梳理_第2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词曲《赤壁》知识点梳理_第3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词曲《赤壁》知识点梳理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词曲《赤壁》知识点梳理赤壁

【唐】杜牧

一、课文助读

【文题解读】本诗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赤壁,山名,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作者简介】杜牧(803—853),字牧之,自号“樊川居士",世称“杜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诗、文均有盛名,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咏史抒怀。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写作背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而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乃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只是借相同的地名,寄寓吊古之意,并抒写自己的感慨。

二、课文解析

原文参考译文赏析与理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支折断的戟沉在江底积沙中,铁还没有销蚀,我拿来磨光洗净,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内容写兴感之由。从一支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首句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认前朝”是诗人直接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为后两句论史抒怀做铺垫。

写法借物起兴。运用借物起兴的手法,借一件古物“折戟"来兴起对前朝(三国时期)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为后文的“认前朝”和抒怀做铺垫。【知识链接】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炼字磨洗、认。“磨洗"和“认”,显示出诗人对这一前朝遗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诗人江畔凭吊古迹的形象跃然纸上。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内容发议论,抒感慨,深刻警策。诗人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而是反说其事,翻出新意。

意象东风。①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指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条件,特别是孙权对他的信任。②表达出诗人对周瑜的那一丝不屑和嘲讽,表明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或:抒发了诗人空有抱负而生不逢时、无从施展才华的无奈以及“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知识链接】古人写咏史怀古这类题材,往往不止于就事论事,而是有着明确的现实指向,或托古讽今,或怀古伤己。

写法以小见大。以“二乔”这两个女子可能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用“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耐人寻味。(借“二乔”可能的命运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颇见风致。)【知识链接】以小见大:以小事表现重大社会内容或重大主题。

主旨这是一首咏物怀史诗,借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引发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感慨周郎的取胜得益于机遇,曲折表达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才华的无奈,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写作特色借物兴感,以小见大。这首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历史往事,想到了东汉末年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可谓想象丰富,含蓄而别致。而“铜雀春深锁二乔"尤其精妙,诗人没有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吴国的覆灭,而是以“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

三、文章结构

四、课后习题

细读《赤壁》,想一想: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答案】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五、知识拓展

文体知识

咏史怀古诗

所谓咏史诗,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所谓怀古诗,则是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一般来讲,咏史怀古不仅是叙古事,而且要融入自已的感受和评论,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对现实的关注。①缅怀前贤,寄托伤感。【典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前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纵横古今,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说明,表露出对古代礼贤下士明君的钦敬仰慕,隐含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愁感伤。②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这类咏史怀古诗,或托古讽今,或怀古伤己。【典例】杜牧《赤壁》中的“东风”,除实指外,也可以理解为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条件,特别是孙权对他的信任。表明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情。③借古讽今,哀叹盛衰。【典例】杜牧《泊秦淮》中写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其实,这是诗人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六、核心命题解读

1.请从运用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冼认前朝”。

【答案】借物起兴。战戟折断沉入沙中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引发诗人的联想,为后两句的议论作铺垫。(意思对即可)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最后两句。

【答案】化用典故。借“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反映了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揭示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的道理。(意思对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意思对即可)

4.“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案】示例:断折的战戟沉到泥沙中,(历经岁月)铁还没有完全被销蚀,诗人把它拿起来又磨又洗,认出它是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5.请从动词运用的角度赏析“自将磨洗认前朝"一句的妙处。

【答案】“将”“磨"“洗”“认"这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当时兴奋的神态和对历史事件的高度关注,自然引出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为什么不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落笔?

【答案】强调东风的作用,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

7.本诗是如何运用以小见大手法的?

【答案】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