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生成物专利保护的可行性及权利归属探析10000字(论文)】_第1页
【人工智能生成物专利保护的可行性及权利归属探析10000字(论文)】_第2页
【人工智能生成物专利保护的可行性及权利归属探析10000字(论文)】_第3页
【人工智能生成物专利保护的可行性及权利归属探析10000字(论文)】_第4页
【人工智能生成物专利保护的可行性及权利归属探析10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5人工智能生成物专利保护的可行性及权利归属分析TOC\o"1-2"\h\u26167前言 1472第一章人工智能概述及现状 3315651.1人工智能的概述 359041.2人工智能发展及现状 39166第二章人工智能专利权面临的挑战 5133622.1人工智能对专利的挑战 569402.2人工智能生成物可专利性分析 610829第三章人工智能生成物专利保护的可行性及权利归属 8195483.1人工智能生成物专利保护的可行性 8258553.2人工智能发明主体及权利归属 95522第四章人工智能生成物专利权保护的完善措施 12285634.1国内外现状对比 12196684.2存在的问题 13102244.3完善措施 1324558结论 15前言时代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度的更进也必然随着新时期的发展而改进。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兴起,人工智能逐渐成为全球各个国家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人工智能还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代表”,可见人工智能具有巨大的科技价值,甚至对于世界各国的发展来说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正因人工智能在短时间内的发展,其对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体系产生了冲击。在著作权方面,人工智能是否享有作者身份、其生成物的权利归属等问题都备受起学术界关注,同样人工智能在专利权方面也不例外。本文主要研究人工智能在专利领域的相关问题,例如:是否可以赋予人工智能主体资格、人工智能生成物可否被专利法所保护、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具有可专利性等。主要通过历史研究法和数据了解人工智能发展及现状,分析目前面临的挑战,再用对比研究法对比国内外研究情况,了解不同国家目前对人工智能领域做出的改变与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现国情,提出一些完善措施。目前我国学者对于人工智能专利权问题持不同观点。例如:学者吴汉东认为人工智能技术会对专利法会造挑战,主要是人工智能发明的可专利主体,认为给予专利保护在未来是可预见性的一种潮流。对于人工智能专利权主体的界定、生成发明的可专利性标准也会有所调整。吴汉东.人工智能生成发明的专利法之问[J].当代法学,2019(04):24-38[2]王迁学者认为人工智能对现有专利制度不会带来冲击,认为算法方面是否可以被列为排除的范围授予专利权值得探讨。王迁.如何研究新技术对法律制度提出的问题?—以研究人工智能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影响为例[J].东方法学,2019,(5):20-27[3]单晓光、罗凯中学者则认为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水平已经取得较大进步,能够从事发明创造活动。人工智能具备成为发明人主体的客观条件,要克服获得主体资格的实现困境并承认其所生成的技术方案的具有可专利性。吴汉东.人工智能生成发明的专利法之问[J].当代法学,2019(04):24-38王迁.如何研究新技术对法律制度提出的问题?—以研究人工智能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影响为例[J].东方法学,2019,(5):20-27单晓光,罗凯中.人工智能对专利制度的挑战与应对[J].福建江夏学院报,(4):6-13+54第一章人工智能概述及现状1.1人工智能的概述人工智能是什么?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科学中又被称为AI。人工智能的定义由约翰·麦卡锡在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原则上,学习的每一方面或智力的任何特征都可以被精准描述,由此,机器才能进行模仿,人们将探索如何让机器使用语言形成抽象概念和理念解决现今留给人类的问题,并进行自我完善。”实质上,人工智能是将由我们运用人类智能解决的问题让有能力解决问题的机器来解决的。计算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学会自我完善,因此呈现一种智能形态。人工智能不同于人的智慧,是由机器显示出人的智能。“人工”指的就是人工系统。“智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思维、意识、自我,即思考时的逻辑与顺序、对一个问题怎么去判断他的是非、自身的定义三方面,如何让人工智能拥有思维、意识、自我。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人工智能已经出现在我们身边,并走进日常生活。人工智能能为我们做什么呢?例如验证指纹、辨别人脸、自动规划、程序设计、语言与图像的理解等。1.2人工智能发展及现状1956年至2016年,人工智能技术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两起两落。2013年开始深度学习的成功使人工智能达到了第三个顶峰时期。人工智能历程最开始在是为了解决数学难题,因其中两个问题与人工智能相关,从而促成了计算机的发明。后来科学家们想把计算机变成具有智能的机器,才有了人工智能的首次出现。这个时期人工智能应用在7个领域:模拟人脑的高级功能、使用通用语言为计算机编程、通过排列虚拟神经元而形成概念、具有确定并衡量问题复杂度的方法、自我完善、抽象化定义为处理虚拟概念而非真实事件的能力、随机性和创造力。1966年至1972年,第一款神经网络感知器模型的出现,将人工智能的研究推向了第一次高峰。这一时期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是:只要计算机可以做出推理,那么它就具有智能。20世纪80年代中期,专家系统的出现让人工神经网络变得更实用,人工智能进入了第二次高峰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是:只要计算机承载了大量的知识,它就具有智能。20世纪80年代,如果让人工智能自己学习知识,而不是让专家设计出知识,就能解决知识的获取与局限性等问题。机器学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机器学习方法被应用在人工智能技术中。1997年“深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成为人工智能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功。2006年杰夫·辛顿提出深度学习方法使得人工智能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10年开始,人工智能进入爆发式的发展阶段,2016年阿尔法GO战胜人类取得冠军。各式各样的智能产品出现在生活中,这一时期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是期望机器能够像人类一样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智能。人工智能的三次发展从早期的逻辑推理到专家系统,再到现在的机器学习不断探索发展,才有了我们看到的很多与人工智能合作或者完全由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与早期相比,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家居、教育、医疗、交通、军事、物流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5]

第二章人工智能专利权面临的挑战2.1人工智能对专利的挑战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在现今时代的背景下,其发展与社会生活的信息间出现了不对等的现象。法律本身对于未来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正因有滞后性并不能对未来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但没有定型的事物做出规定。对于立法者来说,虽在立法时做出一系列的预设,但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给与发展的空间并不充分,无法界定两者间的界限,现实中则会冲击现行制度。2.1.1人工智能主体资格受质疑人工智能不同于人,它是否应当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对此问题存在异议。发明人在我国指自然人,人工智能对于发明人资格产生挑战。人工智能也将辅助性工具的角色变为主导者。[6]目前人工智能按照发明创造的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辅助性人工智能,即在人的主导下完成设定的工作,在整个过程中其辅助性作用;另一种为可以自我进行发明创造,即根据数据库的数据,通过自身的深度学习和自我完善,独立于人的设定和思维。[7]但人工智能的产生来自于人类的智慧,是人创造出的高于一般能力的物,其本质不是人。因此,有观点提出,赋予人工智能法律人格,甚至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拥有“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娅。在我国没有赋予人工智能法律人格的规定,也没有对其人格做出保护的相关条例。我国专利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从保护专利权利人不难看出其保护主体为“人”,其保护的权利是私权。当人工智能通过自生独立于人的设定完成发明创造时,人工智能为创造发明的主体,人工智能不是“人”,这时创造出的发明权益是否受保护值得思考。2.1.2人工智能生成物受到质疑人工智能发明创造是否可以作为专利保护的对象也存在异议。有的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不能纳入专利法的保护范围。在自主发明创造的人工智能的情况下,人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起到很小甚至不参与活动,由人工智能自主完成,其发明没有创造性的劳动。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也是保护其想法和创意,但人工智能并不存在创造力,只是将数据排列组合得出一个新生成物。也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发明创造可以作为保护对象,即使创造物被排除在保护范围外,也不能完全避免漏网之鱼。如果将发明创造的人工智能隐藏,只留下与人有关的作用,则得出结论是与人类独立完成的发明创造没有不同,还能为自身带来利益,虽名义上不存在人工智能的痕迹,但实质上拥有权利。[8]王圣利:《人工智能发明的可专利性极其权利归属》,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毕业论文.6-7王圣利:《人工智能发明的可专利性极其权利归属》,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毕业论文.6-72.2人工智能生成物可专利性分析专利权保护的对象即被授予专利权的对象,一般来说是人类的发明创造。人工智能生成物要纳入专利法保护的范围首先要分析其生成物是否属于发明,其次是否满足我国对于授予专利权利的条件,即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在《专利法》第22条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需要具备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22条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新颖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不属于现有技术;也没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就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申请日以前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或者公告的专利文件中。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本法所称现有技术,是指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为公众所知的技术。2.2.1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属于发明对于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属于发明的问题上也存在两种不同声音。分为支持者和反对者。反对派认为,根据《专利法》第2条规定,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他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2条人工智能的技术方案并不能被一般人稳定地重复实施。同样在操作过程中应解决具体地问题,而不是存在可能会生成简单地数字代码的可能性。支持的一方则认为《专利法》的立法目的在于推动科技发展和促进经济发展,人工智能生成物对社会的进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符合立法目的,且通过人工智能的技术手段得到了问题的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2条我更赞同支持的一方,人工智能创造的技术方案属于发明。就发展来看,每个定义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想要解决具体问题更应因地制宜的思考问题,而发明的定义也应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之对应的。根据《专利法》的深层目的和最终目的来看,鼓励发明创造,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1条2.2.2新颖性分析新颖性是指发明或实用新型不属于现有技术和外观设计,也没有抵触申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22条第2款在人工智能创造过程中,依靠数据库的信息和算法,当算法单一又只有单一数据库,其中的某项元素缺少变化则会影响创造物的新颖性结果,若与已经存在的发明只有微弱区别,不具备技术上的贡献与意义也很难进行认定。我认为新颖性的判定可以加以区分,虽然存在前述现象,但对于人工智能借助自身自我完善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而找到最佳优化方案不能否认。如方案有先进之处且不属于现有技术是可以认定其新颖性的,只需将无新颖性的方案排除,直到有更好的方案为止。同样人工智能还在发展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技术也会有所变动,其新颖性具有可行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22条第2款2.2.3创造性分析《专利法》第22条规定“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22条第3《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22条第3款2.2.4实用性分析实用性是指能够制造或使用并产生积极的效果,必须能在实际中得到应用,且不违反自然规律具备可实施性且能被重复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22条第4款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生成的技术方案需要人工智能领域才能实现,单凭人类无法做到只要按照提出的方案就能再现其效果,因此不具有实用性。[12]《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22条第4款

第三章人工智能生成物专利保护的可行性及权利归属3.1人工智能生成物专利保护的可行性3.1.1必要性人工智能被称为第四次科技革命,其发展前景不容小觑。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也为国家竞争力、世界发展格局产生影响,首先是现实发展的需要。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保护也是对大力发展新科技的鼓励,科技发展才能提高在国际的影响力。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建立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标准,提高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保护与2018年习近平在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中,强调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邓建志,程智婷.人工智能对专利保护制度的挑战与应对[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0(02):15-24.[14]邓建志,程智婷.人工智能对专利保护制度的挑战与应对[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0(02):15-24.其次人工智能技术是通过长期的实验得出的产物,在2020年2月实施的《专利审查南》对于《专利法》第25条第一款第二项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的审查规定如果包括技术特征则不应排除其获得专利的可能。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专利审查指南》修订6.1.1根据专利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项的审查:如果权利要求涉及抽象的算法或者单纯的商业规则和方法,且不包含任何技术特征,则这项权利要求属于专利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不应当被授予专利权。最后,人工智能不同于自然人的发明,不具备人所具有特质。如果产生争议,又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权利归属不明确,造成不利于激励科学技术的创新、平衡人工智能发明创造民事主体间的利益的情况。因此授予专利权是有必要的。3.1.2保护是有价值的从专利权的意义来看,专利权是一种禁止权。任何人没有经过专利权人的允许,不得已生产经营为目的实施受专利权控制的行为,又不存在法定的免责是由就构成对专利的侵害,应承担相应责任,这是专利权价值的意义所在。从《专利法》的立法目的来看,首先赋予权利以此保护合法权益,其次鼓励发明创造“专人享有专权”,最后推进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人通过研究创造了新发明,获取一定的利益,则会提高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使得专利数量增加推动国家科技水平提升。同样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自我完善创造出了新发明,当其受到保护、通过审查、开始应用后,也同样起到了促进作用。人工智能创造的技术方案提供专利保护让技术升值从而实现鼓励的目的,因此整个过程是具有价值的。3.2人工智能发明主体及权利归属一个人可以作为独立的发明人发明专利,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程序的繁琐发明人也不单单由一人完成。人工智能背后有庞大的团队提供支持,有提供编程技术的人员、收集并提供数据的人员、测试运行及数据反馈的人员、投资方等。3.2.1人工智能创造发明的主体可行性在生物学上,人类的智能发育程度高于其他生物;从社会学上讲,人类在改造自然的程度上要远远高于动物;人,如果不接受文明的熏陶,可以成为动物,而动物即便接受文明的熏陶,依然不能成为人。民法中的“人”称为民事主体。“人”是活动的参与者、权利的享有者、义务的履行者、责任的承担者,人工智能在过程中逐渐由辅助工具转变为发挥更大作用模式。人工智能不可以成为人,若将人工智能看作与人相同地位的发明人,实为不妥。民法体系中人是独立的法律主体,承担着责任履行着义务,人工智能虽有着常人无法超越的智能,但并不能承担责任和独立的意思表示。有观点提可以赋予人工智能特殊的主体地位,例如有首个“公民”身份机器人索菲亚,欧盟法律事务委员会向欧盟委员会提议认定电子人身份,说明部分国家已经发现法律制度存在不足,尝试赋予人工智能法律人格使其成为民事主体。人工智能创造发明的物,其人工智能作为有创造性贡献的一员,现今虽不能称为“人”,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出现更多的例子以人工智能作为代表群体,这时民事范围的主体也不能仅限于过去某一阶段,在未来某一时间点或许会有所变化,但至于现阶段为时过早。3.2.2与人工智能创造有关的主体在整个系统的运作中,少不了提供设计点的有提供编程技术的人员、收集并提供数据的人员、测试运行及数据反馈的人员、投资方等。就目前来说,人工智能本身虽然不能成为专利权人,但对于生成物来说需要对专利权人进行分析,因此就要分析与之相关的主体有哪些。首先,人工智能的设计者是与其相关的主体。人工智能能进行发明创造首先要有“想法”。人通过智力活动,构思设计出“原始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创作物是通创作者也就是编程的技术人员所编写的算法,再根据搜集的数据等进后续的操作而完成解决问题的。工智能算法的设计人员也应属于探讨的范围内。[15]其次,数据是支撑整个系统运作的地基,是与其相关的主体。人工智能具备自我学习能力,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依靠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比对与分析。比如指纹识别,我们在使用指纹解锁手机时需要先将指纹进行录入,通过比较不同指纹的细节特点进行分别。信息时代,数据的获取涉及个人隐私,信息如何保护也成为一大难题。公开的数据唾手可得,也正因为公开,是否在使用后无法创造出新的发明不得而知。然而非公开的数据如何获取也将成为难点。因此,数据的提供者也应成为讨论范围。[16]人工智能的所有者也是相关的主体。人工智能的所有者对于人工智能的技术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经费支持,企业从研发到最后的制造和使用投入了大量经费。技术和经费的支持,才能吸引大量的人才推动人工智能事业的发展。因此所有者对于人工智能创发明创造有一定影响,应作为主体加入讨论。最后是人工智能的使用者。使用者即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实际运作的人,通过人为其制定的设置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再根据自我完善和学习创造出发明。通过认为的这种设定本质是满足特定的需求,是一种意志体现,是对人工智能发明产生影响的人。因此应纳入主体的讨论范围。3.2.3权利归属权利归属模式主要有职务发明说、新类型说、人工智能主体说。职务发明与专利法中职务发明的规定相同,根据不同的情况其权利归属不同;新类型说则是将人工智能的发明创作作为独立的个体编写纳入保护范围;人工智能主题说是将人工智能作为民事主体赋予其权利。胡佳尧.人工智能生成发明的专利法保护研究[D].广西大学,2019.我认为,人工智能主体说不符合当下社会情况,人工智能目前仅停留在弱人工智能阶段,其人工智能不能是人,难以成为创作物的专利主体。人工智本身虽不能激励,但与之相关的主体可以给与专利权。[17]就职务发明说与新类型说,我更赞同职务发明说。就所有者而言,人工智能生成的发明创造所有者有权提出专利申请。所有者提供了技术和资金支持,将其方案投入使用,过程中找到了程序的是设计者、数据的提供者。设计者通过编程让人工智能使用算法进行深度学习和自我完善,付出劳动同时得到了报酬。虽不能否认其对于人工智能创造的付出,但追其根本是所有者在布局规划,如果权利再次给到设计者,利益分配上存在分布不公,不利于长久发展;就数据提供人员来说,其存在是辅助此项“任务”顺利完成的关键。在收集数据中也付出了劳动。网络的发展,数据的信息是来自多种不同主体的,并不是唯一的。因此可以在合同对这一部分的利益进行约定,有约定的按约定;就使用者来说,是意志的体现,在过程中起指导作用,但没有实际联系。权利归属的争议主要是各主体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就目前来说申请权的归属由所有者取得更为合适。在利益分配的问题上所有者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与各方主体也可以商量依据做出的贡献、社会影响等进行分配做出合理约定。职务发明说所有者充当了单位的职责,各方主要利用了所有者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发明创造,因此人工智能生成发明创造的权利归属所有者更合适。[18]第四章人工智能生成物专利权保护的完善措施4.1国内外现状对比4.1.1国外研究现状《美国专利法》第100条规定:“发明包括发明或发现”《美国专利法》第100条、第101条“任何人,就其发明或发现任何新的且有用的方法、机器、产品或物质的组分,或者其它任何新的且有用的改进,可以获得一项专利,只要该发明或发现也满足本法的其他规定。”《美国专利法》第101条同时也强调了授予专利的发明必须是实用的。美国在2014年Alice案后,实行两步测试法。张韬略.美国《专利客体适格性审查指南》的最新修订及评述[J].知识产权,2020(04):84-96.第一步:判断权利要求是否涉及不可专利的主题(例如自然规律,自然现象或者抽象概念);第二步:如果权利要求涉及不可专利的主题,进一步判断权利要求中是否有额外要素,然后逐一判断这些权利要求的各元素及其组合是否存在发明概念,足以把权利要求的本质转变为适格主题。[19]美国专利法将“发明人”定义为“人”、可专利性不得因发明被制造出来的方式而被否定,并未对人工智能发明做出明确的不与授予专利权的规定。美国在专利方面更加务实,注重参考发明授予在未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原则上只要不是抽象概念是可以获取专利权的,同时还关注解决问题产生的实际效果带来的积极作用。[20]人工智能识别专利的方法也被利用在各种场合下如识别人工智能专利景观。《美国专利法》第100条《美国专利法》第101条张韬略.美国《专利客体适格性审查指南》的最新修订及评述[J].知识产权,2020(04):84-96.欧盟专利现状,根据《欧盟专利公约》第52条规定:“所有技术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易于工业应用的任何发明,应当授予欧洲专利”。《欧盟专利公约》第52条在具体的审查中注重发明采用的技术手段的促进作用,有技术进步是核心。[22]2017年的欧洲专利局《检查指南》确立了人工智能发明可以获得专利授权的原则。[8]《欧盟专利公约》第52条王圣利.人工智能发明的可专利性及其权利归属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日本专利法》第2条规定:“发明是指利用自然规律的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技术构思。”《日本专利法》第2条其专利审查机构判断和主要是判断发明是否有创造性、新颖性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实用性,并不会因为是智力活动排除在授予专利的范围外。[20《日本专利法》第2条4.1.2国内现状我国《专利法》第2条明确了将发明创造定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第25条规定了不授予专利的情形,例如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在《专利法实施细则》第13条明确把专利法的发明人和设计人定为了有创造性贡献的人。《专利法实施细则》第13条专利法所称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是指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在完成发明创造过程中,只负责组织工作的人、为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不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我国学者对于人工智能生成发明专利正当性问题持两种不同观点,持否定观点的学者认为:首先,专利法已经明确了发明人范围,有创造性贡献且能够进行智力劳动的自然个体,而机器人并不在所述范围内。季冬梅.人工智能发明成果对专利制度的挑战——以遗传编程为例[J].知识产权,2017(11):59-66.[23]季冬梅.人工智能发明成果对专利制度的挑战——以遗传编程为例[J].知识产权,2017(11):59-66.4.2存在的问题大多数国家对于人工智能发明创造产生的冲击处于研究阶段,也正由于法律的滞后性,虽然对于发明人的定义都集中于人,但现实中若发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可以获取专利权的,在专利审查方面更多需满足创造性、新颖性是不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于人工智能生成技术虽存在不同意见,但并没有完全否定其是可以获取保护的。因此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人工智能生成物纳入专利保护和权利归属的问题。新颖性方面,当前判断新颖的性标准存在使专利数量剧增的可能性,由于人工智能的运转速度快、判断标准低,人工智能先于人通过专利申请,不仅有造成垄断的可能性,还会产生不少的低质量专利而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性方面,在实践中,人与人工智能的能力有区别,对于现有专利审查技术的限制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门槛;[11]实用性方面,人工智能没有对其创造物进行是否会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因此要避免此现象发生。权利归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