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美三国选举制度比较_第1页
英法美三国选举制度比较_第2页
英法美三国选举制度比较_第3页
英法美三国选举制度比较_第4页
英法美三国选举制度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英法美三国选举制度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将深入探讨英法美三国的选举制度,对比分析它们在制度设计、实施过程以及影响等方面的异同。选举制度作为民主政治的核心机制,直接影响着国家政治生态的稳定与活力。英国、法国和美国,作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其选举制度各具特色,既有对古老传统的坚持,也有对现代民主理念的实践。通过比较三国的选举制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下选举制度的演变与发展,以及它们如何塑造和影响各国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稳定。英国以其复杂的议会体系和悠久的选举传统著称,其选举制度历经数个世纪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选举文化和规则。法国则以其总统制和议会制的双重选举体系闻名,其选举制度在法国大革命后逐渐确立,并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其选举制度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包括总统选举、国会选举和地方选举等多个层面。本文将从选举制度的历史演变、制度框架、选举流程、候选人产生机制、选民参与程度等多个方面,对英法美三国的选举制度进行系统的比较和分析。通过这一比较,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三国选举制度的独特性和优势,还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我国选举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二、英国选举制度英国的选举制度源于中世纪,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与改革,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选举体系。英国实行议会制,国家元首为国王,而实际政治权力则掌握在议会手中。议会由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其中下议院通过选举产生,是英国的权力中心。英国的选举制度以简单多数制为基础,即选民在选举中直接投票给候选人,获得最多选票的候选人当选。这种制度确保了选民的直接参与,使得选举结果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英国的选举制度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选举周期固定,一般为五年一次,确保了政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英国的选举制度还注重公平和公正,通过设立独立的选举委员会、制定严格的选举法规等方式,确保选举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然而,英国的选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简单多数制容易导致两极分化,使得一些小众政党难以在议会中获得代表。英国的选举制度还存在地域不平等的问题,一些地区由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源和关注,而一些偏远地区则可能被忽视。总体而言,英国的选举制度在保障选民权利、促进政治稳定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英国的选举制度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三、法国选举制度法国选举制度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复杂性。与英国和美国不同,法国的选举制度是由多个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选举组成的。法国选举制度的核心是总统选举和国民议会选举。法国总统选举是一个直接选举过程,由所有法国公民直接投票选出。总统任期五年,有权提名总理和部长,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总统选举通常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进行。候选人需要获得至少500名注册选民的支持才能参选。如果第一轮投票中没有候选人获得绝对多数票,则需要进行第二轮投票,由得票最多的两名候选人进行对决。法国国民议会选举是一个间接选举过程,由选民选出代表各选区的议员。国民议会共有577个席位,议员任期五年。选区根据人口和地理分布划分,每个选区选出一定数量的议员。选举通常在总统选举后的一个月内进行。候选人需要获得所在选区至少125名注册选民的支持才能参选。法国还有一些地方选举,如大区选举、省议会选举和市镇选举等。这些选举通常由选民选出代表各选区的议员或行政长官,负责地方事务的管理。在法国选举制度中,政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法国有多个政党,其中最大的两个政党是法国社会党和法国共和党。这些政党通过组织选举竞选活动、提名候选人和制定政治纲领等方式,积极参与选举过程。法国选举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对选举结果的影响。由于总统和国民议会选举的结果往往决定了政府的组成和政策走向,因此选举结果对法国政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法国选举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选举结果也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候选人的政治立场、选民的政治倾向、社会经济状况等。法国选举制度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复杂性。它通过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选出总统和议员,并通过地方选举管理地方事务。政党在选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选举结果对法国政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和比较不同国家的选举制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各国政治生活的特点和规律。四、美国选举制度美国的选举制度源于其独特的联邦制结构和宪法规定。美国实行总统制,总统由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4年。美国宪法第二条规定,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选举投票日定为本年11月5日,因此被俗称为“11月选举”。总统选举每四年举行一次,总统任期4年,美国2024年总统选举时间为2024年11月5日。总统选举投票日也被称为“总统日”。由于美国总统选举结果往往难以预料,且选举投票日正值工作日,因此美国联邦政府规定该日为全国性节日。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两院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院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院议员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共435名,任期两年,每年全部改选。两院议员均系专职,不得兼任政府职务。美国很多州和地方政府也自行选举州长、议员和市长等。美国的选举制度有其独特之处。美国的选举采用赢者通吃的制度,即在一个选区内获得相对多数选票的候选人获得该选区的全部席位。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选举的竞争性和不确定性。美国的选举制度允许政党在选举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党可以提名候选人、组织选举活动、筹集选举资金等,对选举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然而,这也可能导致选举过程中出现一些不正当手段,如政党之间的互相攻击、选民被误导等。美国的选举制度还具有一定的民主性。选民可以通过选举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利益诉求,选举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选民的意见和选择。同时,美国的选举制度也具有一定的公正性。选举过程中有严格的监督机制和法律规定,确保选举的公正性和合法性。例如,美国法律规定选民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参选,如年龄、居住时间等,以确保候选人的合法性和代表性。然而,美国的选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选举成本高昂,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使得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候选人难以参与选举,也容易导致选举过程中出现不正当手段。美国的选举制度可能导致一些社会问题。例如,一些选区可能存在种族、收入等方面的不平等现象,导致选举结果的不公正性。一些特殊利益集团也可能通过选举影响政策制定和执行,损害公共利益。美国的选举制度在维护民主、公正和代表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点和经验。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未来,美国应该在保持选举制度稳定性的基础上,加强选举监督和管理,提高选举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促进选举制度的健康发展。也应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实践,不断完善选举制度,为实现更加公正、民主和包容的社会提供有力保障。五、英法美三国选举制度比较英法美三国的选举制度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运行机制,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政治体系下的选举制度如何影响国家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稳定。英国的选举制度以其复杂的政党体系和比例代表制为显著特点。英国的政党制度为多党制,各政党通过竞选活动争取选民支持,而比例代表制则确保了各政党在议会中的代表性与其得票率相匹配。这种制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举结果的极端化,有助于维护政治稳定。法国的选举制度则以其总统制和两轮投票制为特色。总统制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而两轮投票制则确保了总统选举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在第一轮投票中,如果没有候选人获得绝对多数选票,则得票率最高的两位候选人将进入第二轮投票。这种制度设计有助于选出具有广泛民意基础的领导人。美国的选举制度则以其直接选举和选举人团制度为特点。直接选举使得选民能够直接选择他们心仪的候选人,而选举人团制度则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各州在选举中的影响力。然而,这种制度也导致了“摇摆州”现象,使得候选人在竞选活动中必须关注这些关键州份的选民意见。综合来看,英法美三国的选举制度各有利弊。英国的比例代表制有助于维护政治稳定,但可能导致政府组成复杂;法国的总统制赋予总统强大权力,但两轮投票制确保了选举的公正性;美国的直接选举使得选民意见得到直接体现,但选举人团制度可能导致候选人过度关注特定州份而忽视其他地区。因此,在比较这些选举制度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其对社会稳定、政治生态和选民权益的影响。六、结论通过对英法美三国的选举制度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尽管这三个国家在社会制度、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上有所不同,但他们的选举制度都体现了民主、公正和透明的原则,这是现代民主国家的共同追求。各国的选举制度都有其独特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例如,三国都实行定期选举,公民享有广泛的选举权,选举过程中都注重程序公正和结果公正。三国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代议制,即公民通过选举产生代表来行使权力。然而,各国选举制度之间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在选举方式上,美国实行总统制,英国则采用议会制,而法国则实行半总统半议会制。在选举过程中,各国的具体规定和操作方式也有所不同,如选区划分、候选人提名、投票方式等。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各国在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上的不同,也体现了各国对民主理念的不同理解和实践。因此,在借鉴他国选举制度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本国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确保选举制度能够真正反映民意、促进民主发展。无论选举制度如何设计,关键在于其能否真正保障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促进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完善选举制度,提高选举的公正性、透明度和参与度,为实现更加公正、民主的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参考资料:行政诉讼制度是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公民权利、监督行政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在英美法系国家,行政诉讼制度存在一些共性和差异。本文将对英国、美国和法国的行政诉讼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的异同点及对未来制度改革的启示。行政诉讼制度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判的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行政诉讼制度具有以下共同特点:一是强调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二是注重对行政行为的监督;三是强调司法审查;四是注重程序公正。英国的行政诉讼制度主要包括公法救济和普通法救济。公法救济包括向高等法院和上级法院提起的行政诉讼;普通法救济则是向普通法法院提起诉讼。在英国,行政诉讼程序采取“单一层次审查”模式,即只能向一个层次的法院提起诉讼。同时,英国实行“自然公正”原则,强调听证程序和公正审判。美国的行政诉讼制度主要包括司法审查和行政程序法。司法审查是指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行政程序法则是指规范行政行为程序的法律。美国行政诉讼制度的特点是:一是存在多个层次的法院;二是当事人具有广泛的诉权;三是实行“先审后裁”原则,即先由行政机关进行审查,然后再由法院审查;四是强调程序公正和当事人平等。法国的行政诉讼制度主要包括行政诉讼、越权诉讼和行政参与。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越权诉讼是指原告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超越了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行政参与是指当事人参与行政决定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利益。法国行政诉讼制度的特点是:一是实行“双层次审查”模式,即先由行政机关内部进行审查,然后再由法院进行审查;二是当事人主体资格较为广泛;三是强调实体正义和合法性审查。为了更好地了解英美法三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差异及其对实践的影响,我们选取了一个实际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假设某居民因不满当地政府规划许可,分别在英国、美国和法国提起行政诉讼。在英国,该居民需向高等法院或上级法院提起诉讼,由一位专业法官进行审理。审理过程中,法官将根据自然公正原则,确保双方当事人平等参与,并重视听证程序。在本案中,法官将审查规划许可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以及是否遵守了相关程序规定。若法官认定规划许可违法或存在不当利益,将可能撤销许可或要求重新审查。在美国,该居民可以向联邦法院或州法院提起诉讼,由一位或几位法官进行审理。审理过程中,法官将根据法律和证据规则进行裁决。在本案中,法官将首先审查原告是否有充分的诉权,然后审查规划许可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和相关证据。若法官认定规划许可违法或存在不当利益,将可能撤销许可或要求重新审查。在法国,该居民可以向行政法院提起越权诉讼或参与行政决定过程。越权诉讼程序包括申请、受理、审理和判决等阶段。在本案中,法官将首先审查原告是否有充分的主张和证据,然后审查规划许可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和相关程序。若法官认定规划许可违法或存在不当利益,将可能撤销许可或要求重新审查。随着国际化的深入,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成为了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以中国、美国和德国的高校教师薪酬制度为对象,进行比较和分析,旨在为完善我国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提供借鉴。中国高校教师薪酬制度主要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和绩效工资等。基本工资根据教师职务等级、学历和工龄等因素确定,是教师收入的主要来源。津贴补贴则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工作量、岗位性质等因素进行分配。在薪酬增长机制方面,中国高校教师薪酬增长主要依赖于职务等级的提升和工龄的增长。美国高校教师薪酬制度主要包括基本工资、奖金和福利等。基本工资根据教师的教育背景、专业资质、教学经验等因素确定。奖金则根据教师的教学效果、科研成果、服务质量等因素进行分配。美国高校教师的薪酬增长机制较为灵活,除了基本工资增长外,还通过奖金、福利等方式激励教师。德国高校教师薪酬制度主要包括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等。基本工资根据教师的教育背景、专业资质、教学经验等因素确定。岗位工资则根据教师所担任的职务、岗位等级等因素进行分配。绩效工资则根据教师的教学效果、科研成果等因素进行分配。德国高校教师的薪酬增长机制也较为灵活,通过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等方式激励教师。三国高校教师薪酬制度在体系设置、薪酬水平、薪酬增长机制和薪酬差距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在体系设置方面,美国和德国的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更为灵活,而中国相对保守。在薪酬水平方面,美国高校教师薪酬水平普遍较高,而中国和德国相对较低。在薪酬增长机制方面,美国和德国的高校教师薪酬增长机制更为灵活,而中国相对固定。在薪酬差距方面,美国和德国的高校教师薪酬差距较小,而中国则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借鉴三国高校教师薪酬制度的优点,提出以下改进建议:加大薪酬制度灵活性。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和德国的经验,根据教师的能力和贡献灵活确定薪酬水平,更好地激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提高教师薪酬水平。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我国高校可以逐步提高教师薪酬水平,使其与国际接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完善薪酬增长机制。我国高校可以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增长机制,使教师的薪酬增长与个人表现和贡献紧密相连,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缩小薪酬差距。我国高校可以逐步缩小教师之间的薪酬差距,避免过度集中在高层教师的情况,让更多中青年教师有动力为学校做出贡献。完善福利和奖金制度。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建立完善的福利和奖金制度,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和科研积极性。选举制度,是指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或其他公职人员的制度的总称。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一般由宪法和选举法规定,有些国家的刑法或诉讼法也有关于选举制度内容的规定,有的国家包括历史上形成的一些习惯。其主要内容包括选举制度的原则、选举权、被选举权、选举程序、选举机构、选举经费、选举诉讼等内容。选举国家各级代表机关的代表(议员)和其他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它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选举原则、组织与程序等。通常由宪法和选举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选举活动古已有之,但现代的选举制度与欧洲中世纪末期一些国家出现的等级会议有关。中世纪末期,英、法等国出现过等级(三级)代表会议,除贵族和僧侣参加外,一部分城镇自由民(市民)也被邀与会。英国自13世纪开始,每个市镇选派2名自由民(市民)代表参加等级会议。推选自由民代表的方法为后来资产阶级选举制度的创建积累了经验。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中,提出建立议会、人民主权等政治口号。资产阶级在建立代议机关的同时,也产生了自己的选举制度。现代国家一般都实行民主共和制,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议员)和其他公职人员已成为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实行的政治制度不同,因此,各国的选举制度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现代国家通常实行普遍、平等、直接(或间接)选举和秘密投票等选举原则。凡达到选举年龄的公民,除被剥夺政治权利者外,普遍享有选举权。资产阶级虽然最早提出“普遍选举”的口号,用来动员人民群众参加反封建专制的斗争。但是在他们夺取政权后,却严格限制选举权,规定了诸如居住期限、财产资格、教育程度、性别、种族等选举资格的限制,直到20世纪初,普遍选举才成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原则(见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制度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享有选举权,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选民在平等的基础上参加选举。每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每张选票的效力相等。西方国家曾实行过一人多票原则。如英国曾实行复数选票制,即选举人除可在其住地选区投票外,如占有一定数量的财产或达到一定学历,还可在其营业地选区或大学选区再次投票。这种不平等的选举资格直到1948年才废除。“一人一票,一票一价”已成为各国普遍采用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选举制度也采用这一原则。直接选举指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议员)或其他公职人员由选民直接投票选出。间接选举指先由选民选出代表或选举人,再由代表或选举人选出上一级代表或国家公职人员。西方国家的议会,下院议员一般由选民直接投票选出;上院议员或总统,有的国家采用直接选举,有的国家采用间接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据土地辽阔、人口众多、交通不便、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等国情,采取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选举制度。即县级及其以下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实行直接选举,县级以上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实行间接选举。这种制度有利于人民能真正选出自己了解的、信得过的代表。又称无记名投票。指选举时投票人不在选票上署名,填写的选票不向他人公开,并亲自将选票投入票箱。秘密投票有利于选民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法国在18世纪大革命时开始承认秘密投票。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时《纽约州宪法》已有秘密投票的规定。后为许多国家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都实行无记名投票。包括设立选举机构,划分选区,确定选民资格,进行选民登记,提出候选人,竞选,进行投票和计票等程序。办理国家代表机关代表(议员)或其他国家公职人员选举事务的机构的通称。各国的选举机构有的由立法机关兼任,有的由行政机关兼任,有的则专门设置机构。如荷兰设中央选举委员会,各选区设区选举委员会,各选举分区设分区选举委员会;美国的选举委员会只在州设立,主要由民主党、共和党人员组成,政府委派官员参加;法国的选举工作由内政部监督,各选区设选举局,由行政首脑及其所委任的官员负责监督选举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基层选举单位设立选举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选区指选举国家代表机关代表(议员)或其他国家公职人员时划分的区域单位,是选民开展选举活动和产生代表(议员)的基本单位。现代各国一般都实行区域代表制(又称区域选举制),即按照地域划分选区,由各选区分别选出本选区的代表(议员)。选区的划分,通常采取2项原则:①行政区原则,即以行政区为选区划分的依据;②人口分配原则,即按现有人口的多寡,为划分选区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层选区是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和居住状况划分的,基本上实行后一种原则。西方国家的选区分为大选区制和小选区制两种。大选区制,又称多名选区制,指在每个选区选出2名以上代表。小选区制,又称单名选区制,指在每个选区只选出1名代表。选区的划分直接与该国的政党制度有关。实行两党制的国家一般采用小选区制,而实行多党制的国家则多采用大选区制。选举机构依法审查和确认公民的选举资格。公民的选举资格即选民资格是由法律规定的。办理选民登记的过程即是将审查合格的公民编入选民名册,并发给选民证。西方国家登记和编制选民名册的方法主要有4种:①职权编制,由选举机关对选民资格经过审查确认后登入选民名册;②申报编制,由选举机关根据选举人的申报登入选民名册;③随时编制,每举行一次选举,编制一次选举人名册;④继续名册制度,由选举机构定期修正选民名册。选民登记制度在法国最早实行,英国于1832年开始有选民登记。西方国家的议员和总统、副总统的候选人的提出有自荐(亲自登记)与推荐两种方式,一般都有政党背景。申请人均须向所属选区的选举机构提出书面申请。有的国家规定,个人申请须提交申请书并付一定数额的选民签名支持(如英国、印度等国)。自荐和推荐均须交付一定数额的选举保证金,如其选票达不到一定票额时,选举保证金即不予退还。西方国家在投票选举国会议员和其他国家公职人员(如总统、副总统等)之前,各候选人为使自己当选而展开的争夺选票的活动。大选开始后,各政党推出自己的候选人;候选人组织竞选机构,公布竞选纲领,筹措竞选经费,利用电台、电视、报刊等宣传工具开展宣传,拉选票。这种竞选活动需要大量金钱。如美国总统竞选费用1984年高达844亿美元。投票有公开投票和秘密投票两种方式。公开投票有欢呼投票、唱名投票、举手投票、记名投票等方式。现各国一般采用秘密投票方式,并对投票站与投票箱的设置、投票时间、委托投票、投票监督等方面作出规定。西方国家实行非常复杂的选票计算方法,主要有:①多数当选制,即在选区内获得多数选票的代表候选人或者政党,可当选或独占该选区议员(或其他国家公职人员)席位的制度。又称多数代表制、领先者当选制和得胜者囊括制。多数当选制又分为相对多数当选制和绝对多数当选制。相对多数当选制,又称简单多数当选制或一轮当选制,即只进行一轮选举,获得相对多数选票的政党或候选人便当选,或占有该选区全部应选名额。英国及英属各自治领地、拉丁美洲各国、瑞典、丹麦等国多采用此制。绝对多数当选制,又称过半数当选制或二轮选举制,即参加选举的政党或候选人在选区第一轮选举中,必须获得过半数选票才能当选或占有该选区全部应选名额,否则要进行第二轮选举。在第二轮选举中,各国采用的方法不同,有的采用相对多数当选制,有的则仍规定须获得过半数选票才能当选,但只对第一轮中获票最多的两个候选人进行再投票。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多采用绝对多数当选制。20世纪初,欧洲许多国家采用比例代表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又改为多数当选制。②比例代表制。按各政党所获选票数在总票数中所占比例分配议员席位的制度。此制与名单提名相结合,以大选区制为基础,一轮投票就可以得出结果。但由于选民是投各政党所提候选人的票,所以必须先统计各政党所得选票总数,再按比例分配议员席位。比例代表制分配议席的方法很复杂,其基本特点是,首先确定产生一个席位所需要的票数即当选基数(又称当选商数),然后用当选基数去除各政党所得到的票数,得出各政党应得的议席分配数。具体方法有自然限额法(又称海尔限额法)、最大残数法、最大均数法(又称东特法)等。比例代表制使各政党所得选票和所得席位成正比,较多数当选制更为公平。③混合制。多数当选制与比例代表制糅合而成的一种选票计算制度。又可分为以多数当选制为主要依据的混合制、以比例代表制为主要依据的混合制、照顾少数派的混合制和多数原则与比例原则并重的混合制等四种类型。为保障选举人和当选人的权利,对因选举人资格、选举手续和当选效力等引起的选举争讼,各国选举法都明文规定了处理的原则和程序。西柏林(West-Berlin)是对1949-1990年间柏林市西部地区的称呼。西柏林是自1945年二战结束后建立的美英法占领区。这一地区在此期间很大程度上与联邦德国(西德)相结合,但是在法律上并不属于西德的一部分。柏林的苏联占领区称为东柏林,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以之为首都。西方盟国认为柏林在法律上仍为四国联合占领区,不承认东柏林的首都地位。1961年起修筑的柏林墙将西柏林完全与其相邻的东德和东柏林地区隔绝开来,直到冷战结束前夕,柏林墙被拆毁为止。柏林原称“大柏林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德国的首都。战后,根据波茨坦协定,柏林同整个德国一样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初期还设有统一的反法西斯市政府。1948年,美、英、法占领区合并,成立了“三联占区”;同年,苏联占领的东部地区成立了大柏林临时民主政府;1949年,西方三国又在西部搞市议会选举,组成西柏林市政府。至此,一个完整的柏林分裂成东、西柏林两部分。根据波茨坦协定,虽然规定德国可以在重建完成后再统一,但又规定柏林四国占领的状态只有在四国完全达成共识后才能再统一在一起,这实际上已经表示德国在法律意义上已经分裂了。西柏林座落在民主德国境内,成了“孤岛城市”;东柏林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西柏林面积为480平方公里,占整个柏林的54%,1981年有人口190万,是全柏林人口的62%。西柏林是一个不独立的特殊政治单位。它远距离联邦德国,最近距离也有180公里。它与西德的交通联系,有航空线三条(称为空中走廊,见柏林空运事件,1949年5月)、铁路三条、公路三条和二条水路。它虽然在司法、经济、财政、货币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同联邦德国一体化,西德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中可代表西柏林的利益,但不是西德的组成部分;尽管它也成立了市政府,但仍处于西方三国军事占领之下,美、英、法三国还是西柏林的最高当局。四国的军事车辆仍可以在整个柏林市巡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