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22年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上中22年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上中22年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上中22年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上中22年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积累应用13分1.按要求填空。(1)____________________,君知其难也。(作者:_______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2)《登金陵凤凰台》中寄寓深意,抒发作者忧国伤时的独特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3)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诗人化用谢朓诗意,描写金陵山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答案】

①.

越国以鄙远

②.

左丘明

③.

总为浮云能蔽日

④.

长安不见使人愁

⑤.

千里澄江似练

⑥.

翠峰如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鄙”“蔽”“澄”“练”“簇”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2.解释句中加点字。(1)终身无疾言遽色()(方苞《先母行略》)(2)片言可以折狱者()(司马迁《仲尼弟子列传》)(3)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杀猪》)(4)镞而砺之()(《子路受教》)(5)犹惜其有功,不之罪()(《唐太宗赐绢惩顺德》)【答案】

①.

急躁

②.

判决

③.

只不过

④.

磨快箭镞

⑤.

惩罚【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实词(1)句意:一生没有粗暴的言语和急躁的神色。遽:急躁。(2)句意: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折:判决。(3)句意: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特:只不过。(4)句意:在另一端装上金属的箭头,并将它磨得十分锋利。砺:本义为磨刀石,这里指磨快箭镞。(5)句意:因为吝惜他有功绩,不惩罚他了。罪:惩罚。3.下面选项关于文本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雷雨》在结构上遵循“三一律”,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周家内部的矛盾以及周朴园与工人的长期对抗,基本集中在同一时空内加以表现。B.以《雷雨》为题,既因故事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又象征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斗争即将到来。C.《窦娥冤》的语言雅俗结合,既清新质朴,通俗自然,善于使用方言、俗语,同时又大量化用典故和诗文,典雅而优美。D.课文《窦娥冤》通过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大量化用典故和诗文,典雅而优美”错。杂剧语言,清新质朴,通俗自然,明白如话,大量使用方言、俗语,很少典故的堆砌和字句的雕琢。故选C。二、阅读47分(一)(11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与《九歌》的关系是脉络分明的。而杜甫之后,黄庭坚又继续了杜甫的发展,写出《登快阁》那首诗中的名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②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③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④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4.将下列编号语句依次填入第③段中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②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③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④“高木”则空阔,⑤然则“高树”则饱满,A.①②③⑤④

B.

③①②⑤④

C.

③①②④⑤

D.

①③⑤④②5.下列诗句不能证明第④段中“木”特点的一项是(

)A.风高群木落,夜久数星流B.木叶渐惊年,锦字因络纬C.万木云深隐,连山雨未开D.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6.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为何第①段中划直线句“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中的“木叶”不能改成“树叶”?7.第①段使用了很多问句,请分析划波浪线问句的作用。【答案】4.B

5.C

6.①“木叶”应该用于秋天叶落的季节。这句诗歌正是表现秋天寒风吹落树叶的景象,因而用“木叶”更好;此外“木”带有疏朗之感,往往令人想到落叶,而诗句确实是描写秋天落叶纷飞的景象,因而用“木叶”更好。

②而“树叶”一词在诗歌中不常见;此外“树叶”带有繁茂、浓荫的联想,不具备“疏朗”的特点,与诗句的环境氛围不符。

7.①问句引领着四个结构层次,使得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作者也通过这些问句把议论层层推向深处。②问句能够深化概念认识,剖析概念的细微区别。③引导读者思考,吸引读者注意力,让读者在逐层推进中接近自己的观点,使得结论能够得到读者认可,更有说服力。【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首先给句子分类,从内容上看,①②都在说叶子少,即“高木”,体现出空阔感,归为一类,且从“所谓”可知是对前句的解释,应放在后面;③是说叶子多,即“高树”,单独分为一组;而④⑤是对前面的总结句,由“然则”可知,⑤应放在前面。然后分析原文。前面在说“高树”的意象,“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能够与之衔接的应该是③,“叶子多”照应“借满树叶子”,“感情……饱满”照应“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接着应该说“高木”,由“而”“所谓”可知先①后②;最后的总结句,按着内容顺序是先“高树”再“高木”,即⑤④。最后排序为③①②⑤④。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第④段中“木”的特点是“疏朗”。C.由诗句中“云深隐”“雨”等词语可知,这是初秋的季节,天气还比较热,诗人站在窗前远眺,只见乌云笼罩了远处的山峦,近处的树木也显得一片迷蒙,而雨不停地飘落。可见这里的“木”并不是深秋落叶已尽,而是还带有“叶子”的树木,不具备第④段中“木”的“疏朗”的特点。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意思是,九月里,寒风过后,在急切捣衣声中,树叶纷纷下落,丈夫远征辽阳已逾十载,令人思念。这首诗是唐代沈佺期的《独不见》,此句描写了深秋凋零的环境,塑造了凄冷的氛围,写出思妇孤独愁苦的情状,更见她心中的空虚寂寞。由原文“木”字“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可知,“木叶”应该用于秋天叶落的季节。这句诗歌正是表现秋天寒风吹落树叶的景象,因而用“木叶”更好。此外“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可见“木”带有疏朗之感,往往令人想到落叶,而诗句确实是描写秋天落叶纷飞的景象,因而用“木叶”更好。而“树叶”,由原文“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可见“树叶”一词不常见;此外“‘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可见“树叶”带有繁茂、浓荫的联想,不具备“疏朗”的特点,与诗句的环境氛围不符。(二)(11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材料一丫头她妈林斤澜①丫头她妈没有名字,可是有个秘密。这个秘密她的男人袁相舟不知道,斜对面卖鱼丸的女人家溪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②矮凳桥街上有少数人——说是少数,不过两只手是数不过来的——起了个名字也叫不开,连个外号都没有人肯费心思,只叫做癞头、跛脚、缺牙齿,若是女人,就叫做她妈、他婶、阿嬷、阿婆……③矮凳桥历代田少人多,老古话说一方土养一方人,矮凳桥这方土,却是养不活矮凳桥人。农田上的“生活”,也用不着这么多人去做。袁相舟家里的几分田,就是承包在丫头她妈一个人身上,她妈说,喂不饱几张嘴,用几个人做什么?顶多插秧时候,儿子去甩甩秧苗。收割时节,丫头去捆捆稻草。挑粪水担化肥凡是肩膀吃力的,她妈决不指使儿女,袁相舟是什么也不插手,哪怕街上没有生意好做。④做饭,也是她妈的事。煮熟了饭,热了菜,她妈告诉一声丫头盛起来吃,自己却走到街上来,经常过街走到斜对面,在溪鳗的鱼丸摊子那里,帮忙洗洗碗,添添火,说一会儿话,再回家去吃剩饭剩菜。起先是困难时候这样,后来成了习惯。到街上站一站,屋檐下听听新闻,摊边说两句话,成了她的文化生活,她的唯一的娱乐。⑤不过有时候也说几句,说的是梦。这梦不是有文化的人,那种诗意的东西,也不是哲理,也不是比喻。这算不算一个秘密呢!⑥“昨天晚上我梦见下大雨了。”丫头她妈常常只用一句话,就把她的梦说完。溪鳗心里有一本梦书,是个圆梦专家。她手里忙着,也不妨碍心里翻到梦书的下雨篇,接着查问细节:“你在屋里还是屋外?”“屋里。”⑦“屋里漏不漏?”“不漏。”“那还好。”……⑧“我和你说了吧,只许放在心里,不许挂在嘴上。只怕是个劫数,人会饿着,矮凳桥会墨黑,地面上会精光。不过你不要紧,你屋里不漏,你一家人都会熬过来的。”⑨后来“割资本主义尾巴”,溪鳗的鱼丸摊子也“割”掉了。街上的店面都上了门板,再后来“困难时期”来了,街里街外都寻不着吃……她妈觉着溪鳗的圆梦,句句灵验,算得半个神仙。内乱武斗的年头,溪鳗只开半扇小门,没有特别的事情不让人进屋。丫头她妈来站一站,也是一个门槛里一个门槛外说几句话。……⑩溪鳗接着说:“前天车钻他妈来说,上面挑飞机兵。车钻样样及格,就是肩膀头多一块肉,那是从小挑担叫扁担压出来的,人家不要。”⑪过后一天,丫头她妈挑着两箩番茄回家来,正好遇见儿子,儿子见妈妈脸都挣红了,拿过扁担来挑了走。走出去十多步,她妈忽然想起什么,叫道:“放下,放下。”⑫儿子不明白。她妈抢上前来挑走了。⑬从这以后,父子俩休想帮忙。实在当忙时候,丫头倒还可以打个下手。袁相舟有回问道:“我总比丫头多一把力气。”⑭她妈说:“你总会有转运的一天,不要运是转了,当老师又不要你了。”袁相舟以前是中学教师,袁相舟也只笑笑,谁知转运时候当真到来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一下来,本地土话叫做“声叫声应”,矮凳桥街上马上活泼起来,一转身,闹成了专业的钮扣市场。⑮不用说袁相舟,连那么个丫头坐着点点数,装装塑料口袋,贴贴招牌,也成把地抓钞票。钞票钞票,满街地飞钞票,说钞票赚钞票。只有丫头她妈,还是泥里来水里去。⑯有天,她照旧到溪鳗那里站饭前的一站。溪鳗店门大开。里边有两个木匠师傅在装修吊脚楼,一番大干的景象。⑰“我昨天晚上,梦见发大水了。”⑱“发吧发吧,你看看街上,不和发大水一样了。……丫头她妈,你要转运不要,要,听我一句话:种菜。”⑲丫头她妈笑眯眯走回家来,多少年圆梦都没有这一回开心。不过她还是和家里的谁也不商量,管自种了菜,种出菜来就要挑上街叫卖,她不会叫,只把菜筐放在溪鳗店门口,过不了几天,她的菜挑子一上街,就有开饭馆的大师傅大声叫住,就有发了财的“大好佬”当街拦住,他们专挑新鲜细菜,不在价钱。⑳她妈从小种田,现在才觉着种出来的东西,珍贵。在众人眼里,旺俏。她先把旧箩换成新筐,敞口,好把细菜摆开。她的菜都要洗过涮过,青菜要显出青是青白是白,萝上不带泥,红的红黄的黄。叶子要挺着,一张是一张,不夹带黄的萎的。不该带根的齐根砍掉,该带根的齐簇簇和老人家的胡子一样。㉑她原本头不梳脸不洗,也不怕站在街上听新闻。现在要换上干净鞋袜,有时穿上紫红毛线衫挑上菜筐,不怕磨损。㉒她现在很爱面子,讨价还价,若是还的价不是行情,她连理都不理。真正是新上市的好货色,她还言不二价哩。㉓有时开饭馆的着点急,只能预定三捆两捆的。让吃鲜货的“大好佬”差不多是央告给留下一把两把。当然,溪鳗做鱼丸鱼饼用的小葱鲜姜,鱼汤头里用的小白菜、寸把长的蒿菜,那是不用招呼给送上门的。㉔不过有人说她是不是摆起架子来了?叫声丫头她妈给留点菜,她总是嘴皮动动的,说句什么话听也听不见,脸上还板板的,倒像保守着什么秘密。袁相舟听见人家这么说,哈哈一笑,说,要说她妈有秘密,天晓得,她的秘密就是做梦。㉕她妈听见这话,也不和袁相舟理论,倒和溪鳗说:“什么做梦哩。人家叫我丫头她妈,我嘴皮动动是说,我有名姓。我妈妈梦见发大水生的我,起个名字叫王梦水。”(选自《矮凳桥风情》系列,有删改)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和林斤澜跟文学青年一起聊小说,问起小说的结构,汪曾祺答曰:“结构的原则:随便。”林斤澜心想我讲了一辈子的结构,岂不是白讲?就追问了一句:“随便?”汪曾祺于是从容补充:“苦心经营的随便。”林斤澜不再追问,显然对这个机智的、辩证的、悖论般的补充颇为满意。(节选自黄子平《汪曾祺林斤澜论小说》)8.下列对材料一内容和艺术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溪鳗的店铺不断变化,寓示了时代变迁的大背景,表现了处在其中的小城所不可避免的变化。B.困难时期丫头她妈煮熟了饭就走到街上去站站,再回家吃剩菜剩饭。作者举重若轻,表现人物任劳任怨的品格。C.小说中除了丫头她妈之外,还写了居住在附近的百姓,是以群像塑造的方式展示了矮凳桥的民俗风情。D.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如小说中的袁相舟,就是一个与他妻子形成鲜明对照的、脆弱又不负责任的形象。9.林斤澜小说口语化特色鲜明,请结合材料一画线句进行赏析。10.分析材料一中的小说在结构上是如何体现材料二“苦心经营的随便”这一特点的。【答案】8.D

9.

①长短结合,以短句为主:短句活泼灵动、节奏简洁明快,也有突出强调的作用,如“她妈从小种田,现在才觉得种出来的东西,珍贵。在众人眼里,旺俏”。

②雅俗结合,以俗为主:口语质朴,如“青是青,白是白”“红的红黄的黄”“一张一张挺着”;书面语优美,如“该带根的齐簇簇和老人家的胡子一样”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蔬菜新鲜,根须洁白,丫头妈卖菜码放整齐的特点。

10.情节松散(淡化),叙述非线性,节奏舒缓。【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就是一个与他妻子形成鲜明对照的、脆弱又不负责任的形象”错误,结合原文“从这以后,父子俩休想帮忙。实在当忙时候,丫头倒还可以打个下手。袁相舟有回问道:‘我总比丫头多一把力气’”“她妈说:‘你总会有转运的一天,不要运是转了,当老师又不要你了。’袁相舟以前是中学教师,袁相舟也只笑笑,谁知转运时候当真到来了”可知,文中的袁相舟与妻子并未形成对比,丫头她妈不要儿子和丈夫做事,突出她的任劳任怨,勤恳持家的特点。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表达特色的能力。结合原文“珍贵”“旺俏”“敞口”“萝上不带泥”“叶子要挺着”可知,短句活泼灵动、节奏简洁明快,有突出强调的作。结合原文“她妈从小种田,现在才觉着种出来的东西”“她先把旧箩换成新筐”“的菜都要洗过涮过,青菜要显出青是青白是白”可知,长短句结合,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感强。结合原文“青是青白是白”“红的红黄的黄”“一张是一张”“不夹带黄的萎的”可知,运用口语,质朴中又带有生活气息,而且色彩“青”“白”“红”“黄”鲜明。结合原文“该带根的齐簇簇和老人家的胡子一样”可知,运用比喻,把菜根子比作老人家的胡子,突出其整齐的特点,雅俗结合。【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结合原文“袁相舟家里的几分田,就是承包在丫头她妈一个人身上,她妈说,喂不饱几张嘴,用几个人做什么?顶多插秧时候,儿子去甩甩秧苗。收割时节,丫头去捆捆稻草。挑粪水担化肥凡是肩膀吃力的,她妈决不指使儿女,袁相舟是什么也不插手,哪怕街上没有生意好做”“做饭,也是她妈的事……到街上站一站,屋檐下听听新闻,摊边说两句话,成了她的文化生活,她的唯一的娱乐”可知,情节松散(淡化),没有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像聊家常一样叙写了主人公的名字、日常劳作和生活。结合原文“不过有时候也说几句,说的是梦。这梦不是有文化的人,那种诗意的东西,也不是哲理,也不是比喻。这算不算一个秘密呢”“昨天晚上我梦见下大雨了”“我昨天晚上,梦见发大水了”可知,叙述非线性,没有明晰的时间线索,用梦境穿插其中,串联故事,也推动了情节发展。结合原文“在众人眼里,旺俏”“敞口,好把细菜摆开”“青菜要显出青是青白是白,萝上不带泥,红的红黄的黄”“一张是一张,不夹带黄的萎的”“不该带根的齐根砍掉,该带根的齐簇簇和老人家的胡子一样”可知,节奏舒缓,语言朴实生动,夹有大量的口语、短句,贴近生活。(三)(7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闻________________重游南山苏辙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崖绿似苔。谷鸟呜呼嘲独往,野人笑语记曾来。定邀道士弹鸣鹿①,谁与溪堂共酒杯。应有新诗还寄我,与君和取当游陪。重游终南________________以诗见寄次韵苏轼去年新柳报春回,今日残花覆绿苔。溪上有堂还独宿,谁人无事肯重来。古琴弹罢风吹座,山阁醒时月照杯。懒不作诗君错料,旧逋②应许过时陪。【注】①鸣鹿:《诗经·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②逋:欠。11.请根据诗意,在两首诗的标题空缺处分别填入相应人物的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下列关于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次韵是古诗中依仿他人来诗韵和用韵次序来和诗,如苏轼是按照苏辙诗中的五个韵脚依次和诗的。B.苏辙的诗于开篇点题,表现了终南山春回大地时的景象,充满着生机,与苏轼诗中的描写形成反差。C.苏轼诗的标题交代了写作缘由,首联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自己重游终南山时见到的不同景象。D.苏辙在尾联中向苏轼索取重游南山时写的新作,苏轼欣然相赠,兄弟二人一唱一和,情意融洽。13.这两首诗属于唱和诗,内容上相互映衬,请分析两首诗的颈联在内容上的关联。【答案】11.

①.

子瞻

②.

子由

12.D

13.苏辙诗颈联两句,想象苏轼重游时的情景——定是邀请了道士友人弹琴饮酒,其乐无穷。苏轼诗颈联两句回应,告诉对方重游时实际情况——没有人相陪,只有风月相伴,琴酒相随,别有滋味。【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第一首是苏辙写给苏轼的,苏轼,字子瞻,所以第一空填:子瞻。第二首是苏轼应和苏辙的诗,苏辙,字子由,所以第二空填:子由。【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欣然相赠”错误,“懒不作诗君错料”,苏轼说自己重游终南“懒不作诗”。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及内容理解能力。结合两首诗的题目“闻子瞻重游南山”“重游终南子由以诗见寄次韵”和作者可知,这是苏辙和苏轼两兄弟的互答诗,苏家兄弟情谊之深厚让人罕见。他们是兄弟、是师生、是诗词唱和的良友、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伙伴、是精神上相互勉励安慰的知己。“古琴弹罢风吹座,山阁醒时月照杯”,意思是弹罢古琴清风吹拂座位,在山中阁楼半夜醒来月光如水照着空酒杯。此联巧妙回答了苏辙诗中“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的疑问,邀好友游乐皆为去年之事,而今唯有清风明月和美酒相伴,却无故友相陪。(四)(1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②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③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2)大礼不辞小让(

)15.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16.面对樊哙闯入营帐义责项羽,项王“未有以应”,请结合文意,合理想象,描写项王此时的心理活动。17.读史历来有“疑史”的传统,选文从“沛公起如厕”到“张良入谢”这一段情节,有人质疑其行文逻辑有待商榷,请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4.

①.

分开

②.

谦让

15.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16.我本想趁机杀掉刘邦,灭了心腹大患,不想有这样一位英雄闯入,看他冒死闯帐、大斗喝酒、生吃彘肩,着实让人钦佩。想我项羽也是一言九鼎之人,怎能言而无信,让天下英雄嘲笑,说我诛杀有功之人,背叛前约。再者刘邦宵小,非我敌手,他日灭之,易如反掌,今日暂且放他一马吧。

17.示例:合理。项羽最初想要设下鸿门宴,杀掉刘邦。但此时项伯替刘邦美言,说杀掉有功之人,不合仁义,项羽内心动摇。接着刘邦见到项羽后,态度谦恭,百般奉承项羽,使项羽放下了警惕之心。后来樊哙闯入,指责项羽步秦朝后尘,彻底打消了项羽的念头。因此,沛公借如厕逃跑时项羽故意放走了他,故事情节是合理的。【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1)披,分开。句意: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2)让,谦让。句意:讲大礼不需躲避小谦让。【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关键词:“故”,特意;“出入”,偏义复词,进来;“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的变故。【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人物和语言表达的能力。题干要求请结合文意,合理想象,描写项王此时的心理活动。这就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和樊哙、项羽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首先要看前文,项羽本来是勃然大怒,后来听了项伯的话,稍稍有所改变,但是仍然举棋不定。所以范增派出项庄时,他并没有阻止,但是也没有完全认可。就在这时,樊哙闯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写尽了樊哙愤怒、发威、英勇的形象,项羽认为他是英雄;接着他大斗喝酒、生吃猪腿的英雄气概更加打动项羽。在这时,樊哙说刘邦并无异心,再指责项羽想要杀掉有功之人,与残暴的秦朝无异,一方面将项羽看作了皇帝,一方面又说项羽言而无信,因此项羽没有话来回答,已经认可了樊哙的言论。学生据此进行分析即可。可以用第一人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题,需要学生结合人物形象、故事背景、文本情节等进行分析,合理、不合理皆可,但要言之成理。如果认为合理,结合全文内容可知,文章开篇写项羽听说刘邦有称帝野心,勃然大怒,想要“飨士卒”“击破沛公军”,不作准备就能灭掉刘邦,可见项羽并未将刘邦放在心上。后来项伯替刘邦说话,认为项羽不应杀掉有功之人,应该好好对待他,此时项羽决心有了动摇。鸿门宴上,刘邦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态度谦卑,并表示没有丝毫称帝之心,一心为了项羽,进一步打消了他的怀疑。樊哙闯入营帐,先表刘邦的功劳,再指责项羽的过失,认为项羽想要杀掉有功之人,与残暴的秦朝无异,与项伯的话不谋而合,最终打消了项羽趁机杀掉刘邦的想法。因此,当刘邦借如厕逃跑时,项羽是故意放他走的,因此逻辑合理。如果认为不合理,可以从范增不想放刘邦走,项庄也会从中配合,项羽没有完全放下戒心,还有灭掉刘邦的心思等角度进行分析。参考译文: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羽,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羽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羽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羽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反叛了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关中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是将已亡的秦朝的作为延续罢了。我私意认为大王不采取这种做法好。”项羽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以上厕所为由,趁机起身把樊哙叫了出来。刘邦出去后,项羽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需躲避小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羽;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发怒,不敢亲自献上。您替我把它们献上去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羽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拿着剑和盾牌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您就进去。”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辞别,说:“沛公禁不起多喝酒,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羽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死了曹无伤。(五)(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东轩记苏辙①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筠水泛溢。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①,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②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③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以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米盐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升斗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④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②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⑤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选自《栾城集》,有删改)注:①漘:chún,水边。②睎:仰慕18.解释文中加点字。(1)不害于学()

(2)而欲庶几颜氏之福(

)19.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词语是(

)A.哉

B.

C.

D.

耶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最初特意在东轩种上杉、竹,想将其作宴乐之所,后来每天出入时看到东轩只能哑然自笑,笑中含有苦涩之意。B.之前作者难以理解颜回为何受困于贫贱,认为这样的生活连看门人、打更人也不如;到了筠州后,才改变这一看法。C.士人未听闻大道之前,易沉迷名利;等到修炼成为有德者,才能真正拥有看轻贫困、傲视权势的颜氏之乐。D.文章以建造东轩开头,以怀思东轩收尾,中间由自身不得安于东轩引出对颜回安于陋巷的议论,文脉贯通,思路严密。21.苏辙觉得自己未能实现颜氏之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具体分析。【答案】18.

①.

妨害

②.

差不多

19.A

20.B

21.①被繁忙的公务束缚,不能脱身离开;②自身德行不够。【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害”,妨害。句意:而且对学习也没有什么妨害。(2)“庶几”,差不多。句意:想差不多达到颜回之乐的境界。【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句意:难以实现也是理所当然的吧!所填虚词位于句尾,表达感叹语气。“哉”,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吧。其它三个虚词都可用于句尾,但一般不表感叹语气。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认为这样生活连看门人、打更人也不如”错误,原文为“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