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_第1页
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_第2页
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_第3页
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_第4页
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五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古诗三首》所选的,都是体现家国情怀的爱国诗,包括两首唐诗,一首宋诗。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朝代,同时也是政治和军事上最为悲催的朝代。北宋为金兵所灭,于是建立了南宋。南宋半壁江山,后来又被元军所灭。也正因为如此,于是宋代涌现了许多爱国诗人,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陆游了。

陆游一生主张抗金,一心为国效力,渴望收复失地。他忧国忧民,常常为此寝食不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而写的一首诗。诗的大意是:黄河奔流人海,华山高耸人云,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诗的前两句描写黄河和华山,对仗工整。通过“三万里”“五千仞"的夸张,以及“人”“上"两个动词的运用,写出了黄河、华山的壮丽雄伟,而华山、黄河,都是北方的景物,代表的实际上是沦陷了的北方。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北方的景物联想到那些在金统治地区的遗民百姓,不禁发出一声唱叹。“泪尽”一词,写出了沦陷区百姓一次次落空的绝望之情,读来令人心生酸楚。此时的陆游,已经被罢官,归隐绍兴山阴,但他仍然日夜想着念着盼着收复中原,国家统一,其家国情怀感人至深。

读着陆游这首诗,不由就会想到他的《示儿》,陆游盼望了一辈子,最终没能盼到国家的统一。究其原因,就是南宋朝廷并没有想要这样的结果,那些权贵们想着的是什么呢?这又不由联想到林升的《题临安邸》。这几首诗之间,好似有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教学时,可以整合。

教学目标

1.认识诗中生字;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能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2.能够通过品读诗句,想象画面,并进一步拓展链接,体会诗人陆游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想象并感受诗中的情境。体会诗中独特的写法,了解陆游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走进作者的心灵,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复习回顾,了解作者,揭示诗题

1.复习回顾五上学过的古诗《示儿》

2.你对陆游有哪些了解?交流后,出示简介: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陆游力主抗金,反对投降,他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越州山阴,但至死不忘国家统一大业。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陆游写的一首爱国诗。

出示诗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题比较长,谁来读一读?指名朗读,引导正确停顿: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这首诗,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归隐他的家乡越州山阴(现在的绍兴)之后所写的。

学习任务二通读感知,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1.课件呈现文本,指出这也是一首七言绝句。

2.学生大声朗读两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找到读诗歌的感觉。

3.指名朗读,相机指导读好前两句的节奏停顿: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停顿?

这里的“河"指的是什么河?(黄河)在古代诗词中,“河”通常就是指黄河,其他的河一般叫“水"。三万里河,并不是指黄河长三万里,而是形容黄河很长。

这里的“岳”,是指西岳华山。仞,是古代长度单位。五千仞岳,并不是指华山刚好就是伍仟仞,而是形容华山很高大,很雄伟。

4.再指名朗读,相机指导读好后两句的节奏停顿: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结合注释,理解“遗民"和“王师”。

4.结合注释,说说这首诗大致写了什么?

交流,明确:

前两句主要写景物;后两句主要写遗民盼望王师。

学习任务三品味诗句,想象画面,体悟诗情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师生接读、对读这两句诗。

2.说说这两句诗,分别突出了黄河、华山的什么特点?(黄河的长、华山的高。)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出示黄河动态图和华山静态图,说一说。

预设:黄河奔流不息,向东流入大海;华山高耸入云,气势雄伟壮观。

3.陆游身处江南,为什么在诗中不写长江写黄河,不写黄山写华山?

4.秋夜将晓,天还没亮,陆游就睡不着了,就想到黄河、华山,想到北方被金人占领的大好河山,你从中感受到了陆游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忧国忧民)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指名朗读这两句诗,读后说说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2.这两句诗里面,特别触动你,是哪个词儿?

交流,预设如下:

泪尽——“泪尽"说明了什么?(遗民所受的苦难非常深重,时间很长了)

胡尘——参看注释,“胡尘”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胡尘"这样的词来指代金统治区?那飞扬的尘土,意味着什么?(金朝统治者的残暴,对原来北宋老百姓的欺压)

南望——那些遗民们为什么要南望?他们“望”的是什么?

又一年——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你知道,北宋的这些遗民,到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望"了多少年吗?(1127年,北宋灭亡;1192年,陆游写这首诗,已经过去整整六十五年了!)

他们能盼来“王师”吗?为什么?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陆游身在江南,却心系北方的遗民,想到他们遭受的的苦难,想象他们流尽了眼泪,想象着他们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南宋朝廷的军队。你感受到了陆游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板书“忧国忧民"后面加上感叹号)

带着忧国忧民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学习任务四勾连古诗,加深体会,提升感悟

陆游作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已经68岁,中原沦陷已经整整六十五年了。此时得陆游虽然被罢了官,归隐在乡下老家,但他依然惦记着北方的大好河山,惦记着北方的遗民。他做梦都盼望着南宋的军队能够收复中原。在这一年的冬天,68岁的陆游还写下了另一首著名的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我们来读一读: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你看,虽然陆游已经年老体衰,但他的心里依然想着能够为国戍边,就连做梦,都梦见自己骑马出征,踏过冰河的情景!这就是陆游,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板书“忧国忧民”之后再添一个感叹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