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野老杜甫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草堂之景,诗人以宁静的心境去观照外物,充满了村野之趣。

B.后四句脱离写景转入抒情,字里行间展示了一位报国无门的诗人形象。

C.这首诗作者看似平静的心中却充满了无奈,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哀痛。

D.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忧国忧民之情贯穿始终。(2)赏析本诗“片云何意傍琴台?”一句。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云中至日[清]朱彝尊 去岁山川缙云岭,今年雨雪白登台。可怜日至长为客,何意天涯数举杯。城晚角声通雁塞,关寒马色上龙堆。故园望断江村里,愁说梅花细细开。[注]①云中,地名,和诗中的白登台、雁塞(雁门关)均在今山西境内。②缙云,地名,在今浙江境内。③龙堆,即白龙堆,新疆南路的戈壁沙漠,这里泛指塞外沙漠之地。(1)诗题中的“至日”指

(节气)。本诗典雅深婉,前三联共同运用

手法,“白龙堆”简称“龙堆”即为此目的。(2)全诗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灵澈上人①还越中刘长卿禅客无心杖锡②还,沃洲③深处草堂闲。身随敝屦经残雪,手绽寒衣入旧山。独向青溪依树下,空留白日在人间。那堪别后长相忆,云木苍苍但闭关。[注]①上人:对持戒严格并精于佛学的僧侣之尊称。②杖锡:拄着锡杖,谓僧人出行。③沃洲:山名,在浙江新昌县东。相传晋高僧支遁曾隐居于此。(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无心”是佛教用语,指解脱邪念的真心,用来评价禅客的随心自在。

B.鞋随身行是常理,但颔联中“身随敝屦”在反常的表述中寓有随缘无心的深意。

C.颈联中的“空”字用得绝妙,写出与灵澈上人分别后诗人内心有无限失落与寂寥。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遭遇冷落后内心的凄苦。(2)诗歌是如何塑造灵澈上人的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冬晴陆游岁暮常年雪正豪,今年暄暖减绨袍。春回山圃梅争发,睡足茆檐日已高。仓庾家家储旧谷,笙歌店店卖新醪。太平气象方如许,寄语残胡早遁逃。(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豪”既写出了雪花洋洋洒洒的壮观景象,又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冬晴”之景之情,跃然纸上。

B.时为冬日,但已有春意,山上的梅花在争先恐后地绽放,蕴含生机,诗人在“睡足”中苏醒,舒畅自然。

C.诗中多处虚词的使用灵动有活力,如尾联“方”表示情况正在发生,太平气象如在眼前,令人欣喜。

D.诗中洋溢着喜悦之情,与《示儿》的“悲”形成鲜明对比,但都寄寓了诗人对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2)贺裳评价陆游诗歌“善写眼前景物而音节琅然可听”,请据此赏析颈联的精妙之处。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咏雪奉呈广平公①黄庭坚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政使②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③年华。(注)①本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二年的冬天,黄庭坚正于京城担任著作佐郎,当时他虽然生活寒索俭淡,但仕途顺利,文学创作较为频繁。广平公是诗人的朋友宋盈祖。②政使:纵使。③用:享用。(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从大处着墨,表现大雪的壮观场面。一个“忽”字,不仅写出季节更替的猝不及防,也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B.颔联对仗工整,八个叠字,自然贴切,极富神韵,不仅琅琅上口,而且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形象描摹了大雪的变化。

C.“风回共作婆娑舞”,动态描绘了大雪纷飞的美丽场景。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受到仿佛雪就是天地的精灵。

D.诗歌用了较大篇幅描绘景色,写出了江水的清澈见底,以及春雪明洁晶莹、疏密变化、姿态优美的景象,于景中见情。(2)请从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赏析尾联。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睢阳学舍书怀①范仲淹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②谁人奏洞箫。多难未应歌凤鸟③,薄才犹可赋鹪鹩④。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注)①此诗是作者年轻求学时所作。②汉苑:指皇家宫苑。③凤鸟:楚狂接舆曾劝孔子避世,说:“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④赋鹪鹩:晋代张华初未知名,著《鹪鹩赋》以自寄。阮籍见之,叹曰:“王佐之才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云飘荡,都城遥远,诗人发出谁才能在汉苑吹奏洞箫的疑问,表现仕进愿望。

B.诗人认为人生多难但不要悲观、消极,虽然不知名也应当努力展现自己的才能。

C.诗人清贫仍如颜回一样快乐;坚信自己琴技高超,会得到钟子期那样的行家的赏识。

D.尾联前句中的“斯文”在此泛指文化,诗人相信上天不会让有才华的人永远被埋没。(2)本诗最后一句化用了西晋诗人左思《咏史》中的诗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冑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两首诗都以“涧松”自比,但传达出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7.古诗词鉴赏。古

风(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鵷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注释)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鵷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相似。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鸟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8.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题目。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秋归辋川庄作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知识卡: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凝聚而成的具体形象。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人总会创造出富有表现力意象,传达出独特的情感。上面两首诗歌有着共同的意象——“松”,仔细阅读知识卡,结合诗歌内容探究“松”意象的含义分别是什么?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积雨辋川庄①作唐·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②炊黍饷东菑③。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注释)①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②藜:一种草本植物,嫩叶新苗皆可食。③菑(zī):已开垦一年的土地,这里泛指田亩。(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迟”字的妙处。(2)请简要赏析颔联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积雨辋川庄①作(唐)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②炊黍饷东菑③。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④,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⑤,海鸥何事更相疑⑥。【注释】①辋川庄: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②藜(lí):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饷东菑(zī):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③槿(jǐn):植物名。落叶灌木,其花朝开夕谢。④争席:典出《庄子·杂篇·寓言》: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⑥《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殴鸟想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1)下列选项中有误的两项是(

)(

)A.首联写田家,诗人视野所及,按顺序先写空林烟火,再写农家饷田、田头野餐、早炊,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B.领联写自然,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面,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C.颈联写诗人隐居山林的富足奢侈生活。

D.尾联两个典故,一正用,一正区,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淡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E.在这首七律诗中,诗人把自己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2)曾有人把此诗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评价极高。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颔联。1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1)下列对《苏幕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前四句写醒后所感所闻所见,抓住时间的特点,看似平常,实则颇具匠心,用笔一丝不苟。

B.“叶上初阳”三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的形象。

C.下片前四句是思归。换头两句故作跌宕,由虚转实,从面前的荷花想到遥远的故乡,引出深沉的乡愁。

D.这首词主要运用从生活中提练出的词语,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姿,抒写自己的乡愁,有一种从容淡雅、自然清新的风韵。(2)“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历来为人所称道,试分析其好在哪里。12.阅读下列诗词,完成各题。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1)这首属于________(风格)派词,作者周邦彦,字________,北宋著名词人。(2)选出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开篇两句,“秋阴”二字,点明节令和天气。尽管天气转晴,但暮色迅速袭来。整个庭院,都笼罩在凄冷的感觉之中了。

B.第三句写抒情主人公的活动。“伫”,是长时间的站立。第四句“雁”是秋天标志性的物候,又是古人传书的凭借物。暗示书信全无,思念无着落。

C.过片“更深人去寂静”自然衔接上下片,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下一句“孤灯”既是写灯,又是写人,暗示自己壮志难酬又难觅知己的孤独心情。

D.结句让人自然联想到“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愁苦。用一问句,余韵无穷。(3)联系本学期学过的课文《苏幕遮》,在下表填入合适的词语或短语:作品节令时间选取意象抒情特点主要情感《关河令》深秋之夜寒声、大雁、灯③游子的凄凉孤苦《苏幕遮》①②触景生情思乡而无愁苦1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苏幕遮周邦彦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1)这首诗上片写景,下片写情,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情感纽带的是哪个意象?(2)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人间词话》),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14.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文后题目。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系裙腰张先惜霜蟾照夜云天。朦胧影、画勾阑。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几番圆。欲寄西江题叶字,流不到、五亭前。东池始有荷新绿,尚小如钱。问何日藕、几时莲。(1)两首词都写到了同一个意象________,但时间有别,《苏幕遮》写的是________

,《系裙腰》写的是________

。(2)两首词分别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系裙腰》的“问何日藕、几时莲”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请作简要说明。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1)词的上阕写到了哪些景物?试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2)如何理解下阕中“明月楼高休独倚”这句词所表达的情感?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苏幕遮·怀旧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1)词上片所写之景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赏析。(2)结合下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抒发羁旅相思之情的。1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苏幕遮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这首词以意象________联系上下两片,作者见景生情,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了________的情感。18.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苏幕遮•曲栏干[清]吴藻曲栏干,深院宇,依旧春来,依旧春又去;一片残红无著处,绿遍天涯,绿遍天涯树。柳絮飞,萍叶聚,梅子黄时,梅子黄时雨;小令翻香词太絮,句句愁人,句句愁人处。(1)这首词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绪?请简要分析。(2)这首词运用叠句的形式增强了词的音乐性,请简要赏析。19.读阅读周邦彦的《苏幕遮》,完成后面各题。《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1)下列对这首宋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鸟雀呼晴”的“呼”字很传神,通过描写小鸟的欢快叫声来表达词人轻快心情。

B.下片“故乡遥……久作长安旅”四句,抒发了诗人有家难归的羁旅之情。

C.下片“五月渔郎相忆否”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朋的思念之情。

D.全词明白如话,不加雕饰,意境深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2)王国维认为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此句中的“举”字。20.阅读下面的清词,然后回答问题。苏幕遮·大明湖泛月蒋士铨画船游,明月路。古历亭边,面面朱栏护。百顷明湖三万户,如此良宵,一点渔灯度。棹开时,香过处,说道周遭、荷叶青无数。却被芦花全隔住,泛遍湖湾,不见些儿露。(1)请简要概括词的上片与下片的内容。(2)请从虚实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下片。21.阅读下面的曲和词,然后回答问题。【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选自王实甫《长亭送别》)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选自范仲淹《苏幕遮》)(1)《端正好》的意象组合典雅,请列出曲中所采用的意象。(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怎样表达抒情主人公情感的?(3)“晓来谁染霜林醉”中的“染”与“波上寒烟翠”中的“寒”,历来为人称道,请在“染”与“寒”中选择其一,说说它好在哪里。22.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列小题。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①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②,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注】①侵晓:快天亮之时。②吴门:即现在的江苏苏州。(1)这首诗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上下两片景与情之间是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2)王国维认为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人间词话》),请赏析这两句。2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苏幕遮(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端正好](元)王实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1)两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2)“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使用了实虚结合的手法,请简析。(3)“晓来谁染霜林醉”中的“染”“醉”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2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苏幕遮杨泽民日烘晴,风却暑。帘幕中间,紫燕呢喃语。嫩竹新荷初沐雨。曲槛幽轩,四面明窗举。夏初临,春又去。不愿封侯,只怕为羁旅。溪上故人无恙否。欲唱菱歌,发棹归南浦。(1)词的上片主要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氛围?请简要分析。(2)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苏幕遮宋•朱敦儒酒壶空,歌扇去。独倚危楼,无限伤心处。芳草连天云薄暮。故国山河,一阵黄梅雨。有奇才,无用处。壮节飘零,受尽人间苦。欲指虚无问征路。回首风云,未忍辞明主。(1)这首词的上片是运用何种手法抒情的?请简要赏析。(2)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片相比,本词下片塑造的词人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26.古诗鉴赏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1)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的?(2)“一一风荷举”历来为人称赞,极尽荷之神韵,你认为其中的那个词用的最为精妙,请赏析之。27.阅读《苏幕遮》,完成各题。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1)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天空廖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作者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2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1)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联系上下片的意象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炼字工夫了得,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最好,请选取你‍认为用得好的词简要赏析。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1)B

(2)“片云”用以自喻,自己浮云般的飘泊之身,却滞留蜀中。借景抒情。云傍琴台,本是自然现象,其实正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报国无门的痛苦。运用疑问(反问)语气,突出强调了诗人的迷惘与无奈。【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脱离写景”错。颈联,“长路”承上“贾客船”而来,接得极自然。正是这些“贾客船”,扰乱了诗人平静的心境,令诗人想起那漫漫长途。这“长路”首先把诗人的思绪引向大江南北,那里有诗人日夜思念的弟妹,诗人常想顺江东下。整首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句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片云何意傍琴台?”,可我这浮云般的漂泊之身却滞留蜀中。“琴台”,汉司马相如弹琴的地方,在成都浣花溪北。运用疑问(反问)语气,突出强调了诗人的迷惘与无奈。在迷惘痛苦之中,诗人仰头见到白云,不禁感慨自己浮云般的飘泊之身却留滞蜀中,首先是因为战乱未平,兵戈阻绝,其次,这也是诗人对那些把诗人赶出朝廷,剥夺了诗人为国效力的机会的人的愤慨。“片云”用以自喻。诗人借云抒情,深婉含蓄,表达了诗人流寓剑外、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乱心情。故答案为:⑴B;

⑵“片云”用以自喻,自己浮云般的飘泊之身,却滞留蜀中。借景抒情。云傍琴台,本是自然现象,其实正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报国无门的痛苦。运用疑问(反问)语气,突出强调了诗人的迷惘与无奈。【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2.【答案】(1)冬至;对仗(对偶)

(2)①首联以“去岁”“今年”至日所处之地对举,缙云岭山川相缭,白登台雨雪霏霏,抒发作者漂泊天涯的惆怅;②颔联直抒胸臆,“长为客”“数举杯”,实在是羁旅做客日久,思乡苦闷难以借酒消却。③颈联融情于景,描写边塞白登台所见所闻,暮色四合,积雪斑驳,角声吹彻,足以体味作者的孤寂悲戚;④虚实结合(“反衬”亦可),眼下登台远眺,秋水望穿,不见“江村”难寻“故园”;想象此时故乡梅花盛放,只怕说起,却又勾起无可抑制的乡思。【解析】【分析】(1)“至日”指夏至日或冬至日,根据“今年雨雪白登台”这一信息可知,本诗中的“至日”指的是“冬至日”这一天。分析前三联,首联中的“去岁”与“今年”“山川”与“缙云岭”与“白登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两两对仗;颔联中的“可怜”与“何意”,“日至”与“天涯”,“长为客”与“数举杯”词性相同,结构一致,两两对仗;颈联中的“城晚”与“关寒”,“角声”与“马色”,“通”与“上”,“雁塞”与“龙堆”词性一致,两两对仗。全诗讲究对仗,除尾联外,三联全都对仗工整。尤其是首联、颈联含有四个地名,使用自然贴切。

(2)首联“去岁山川缙云岭,今年雨雪白登台”,交代行踪,说自己并不是今朝不得归家,而是久在异地,漂泊至今。“山川”、“雨雪”暗示在外的艰辛,今年的情形尤其令人伤悲,雪花纷至,山中寒气逼人。“可怜日至长为客,何意天涯数举杯”直抒胸臆,可叹游子在佳节时分,众人团圆之际,只能登高饮酒排解忧愁。“长”、“数”字表明诗人在外做客之久及思乡之苦。颈联“城晚角声通雁塞,关寒马色上龙堆”,放开视角,由景入情,由眼前的萧瑟之景联想到塞外边地的荒冷,以此烘托孤寂凄冷的心境。尾联收束全篇,想起故乡的风物,聊解愁肠,但路途遥远,即便是决眦也不能如愿。这重重的阻隔,加上料想故园的梅花正是恣情怒放,尽展风姿的时候,禁不住伤痛万分,还不如勿提此物。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今昔的对比;颔联感叹冬至之际孤身饮酒;颈联寓情于景,由眼前的萧瑟之景联想到塞外边地的荒冷;尾联遥想故园美景,与眼前之景形成对照。表达了身处天涯的诗人的思乡之情。故答案为:(1)冬至;对仗(对偶)

(2)①首联以“去岁”“今年”至日所处之地对举,缙云岭山川相缭,白登台雨雪霏霏,抒发作者漂泊天涯的惆怅;②颔联直抒胸臆,“长为客”“数举杯”,实在是羁旅做客日久,思乡苦闷难以借酒消却。③颈联融情于景,描写边塞白登台所见所闻,暮色四合,积雪斑驳,角声吹彻,足以体味作者的孤寂悲戚;④虚实结合(“反衬”亦可),眼下登台远眺,秋水望穿,不见“江村”难寻“故园”;想象此时故乡梅花盛放,只怕说起,却又勾起无可抑制的乡思。【点评】(1)本题第一空考查对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诗歌找出节气即可,第二空考查诗歌技巧,技巧在平时的学习中应熟练掌握,解答时认真判断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

3.【答案】(1)D

(2)①动作描写。灵澈上人拄着锡杖返回山林,在清溪边倚靠在树下,写出了他回山林的执着和山林生活的悠闲。②外貌描写。灵澈上人脚穿破旧的鞋子,穿着手补的棉衣,写出了他生活的简朴。③侧面描写。深山草堂、溪水清澈、云木苍苍,写灵澈上人的居住环境,以及诗人对灵澈上人的不舍与敬重,都从侧面烘托了灵澈上人品质的高尚。【解析】【分析】(1)D.“遭遇冷落后内心的凄苦”错。尾联的意思是,不管友人对他如何相思相忆,上人只管离去,消失在他那一片云木苍苍的境界中。“云木苍苍但闭关”表现出了灵澈上人的孤寂、执著之风,不是选项说的意思。

(2)正面描写有动作描写,“禅客无心杖锡还”,“杖锡”写上人拄着锡杖往返山林,杖锡出入往还均是无心,写出人物的自在洒脱;“独向青溪依树下”,“依”字写出上人的动作,面向清溪背靠大树赏景,写出人物的闲适。还有外貌描写,上人脚穿“敝屦”,身穿“手绽寒衣”,刻画出一位不以物质萦怀,生活简朴的高僧形象。侧面描写主要通过景物来衬托人物形象。如上人所住地方为“深处草堂”“清溪”“云木苍苍”,深山草堂,溪流潺潺,高山之上云雾缭绕,满目苍翠,居住在这样的地方,上人一定是一位睿智的得道高僧。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灵澈上人品质的高尚。另外通过诗人对上人的不舍,“那堪别后长相忆”,也烘托了上人的形象。故答案为:(1)D

(2)①动作描写。灵澈上人拄着锡杖返回山林,在清溪边倚靠在树下,写出了他回山林的执着和山林生活的悠闲。②外貌描写。灵澈上人脚穿破旧的鞋子,穿着手补的棉衣,写出了他生活的简朴。③侧面描写。深山草堂、溪水清澈、云木苍苍,写灵澈上人的居住环境,以及诗人对灵澈上人的不舍与敬重,都从侧面烘托了灵澈上人品质的高尚。【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塑造灵澈上人的形象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再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4.【答案】(1)A

(2)①描写景物细致入微。“旧”说明储粮充足,“新”则突出酒的特质,一“旧”一“新”,描写细致。②视听结合。“储旧谷”“卖新醪”是所见之景,“笙歌”是所听之音,多角度展示百姓的喜悦,如睹其景,如听其歌,表现太平气象。③使用叠词“家家”“店店”,强调千家万户均如此,韵律悦耳,有回环之美,琅琅上口。【解析】【分析】(1)A.“又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理解与赏析有误。“雪正豪”为“岁暮常年”之景,“常年”,即往年,“豪”非“今年”“冬晴”之景之情,所以作者的感情并非通过“豪”来体现。

(2)颈联“仓庾家家储旧谷,笙歌店店卖新醪”中上句写是所见,家家粮仓充足百姓喜悦,下句写所闻,笙歌阵阵的小店中卖着新粮酿造的美酒,使用了对比衬托法,“旧”说明储粮吃不完,“新”则突出酒的质量好,一“旧”一“新”,描写细致突出和谐美好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储旧谷”“卖新醪”,“笙歌”是所听之音,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多角度多侧面展示百姓的富足快乐幸福生活,如睹其景,如听其歌,表现太平气象。使用叠词,颈联中通过“家家”“店店”,强调千家万户均如此,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悦耳动听,有回环之美。故答案为:(1)A

(2)①描写景物细致入微。“旧”说明储粮充足,“新”则突出酒的特质,一“旧”一“新”,描写细致。②视听结合。“储旧谷”“卖新醪”是所见之景,“笙歌”是所听之音,多角度展示百姓的喜悦,如睹其景,如听其歌,表现太平气象。③使用叠词“家家”“店店”,强调千家万户均如此,韵律悦耳,有回环之美,琅琅上口。【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先理解陆游诗歌“善写眼前景物而音节琅然可听”的意思,再结合诗句的内容和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这个好处。5.【答案】(1)C

(2)表达技巧:①以景结情。“寒至骨”,既指大自然的严冬,也暗喻各种残酷的现实。“桃李用年华”,既写出寒冬过后桃李竞相开放的灿烂春景,又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的心态。②卒章显志。一个“用”字,颇富深意,表明诗人不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奉献自己桃李年华的心志。思想内容:尾联既是慰友励友,也是自慰自勉。格调明快,情感豪放,态度进取,给人启迪。【解析】【分析】(1)C.“比喻的修辞手法”有误,“风回共作婆娑舞”是以人的舞姿来描写雪,应为拟人的修辞手法。

(2)“政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意思是“眼下,纵然春寒料峭,寒冷索寞,但不妨碍日后和风送暖,桃李盛开”。这是景语,亦是情语,情景融浑无迹。“寒至骨”既是从感觉上写自然气候,也是从身世上写作者寒索俭淡的生活现实。“不妨桃李用年华”春雪虽带严寒,但不妨碍日后和风送暖,桃李盛开。结构:“不妨桃李用年华”是全诗的高潮,卒章显志。结合诗歌标题中“奉呈广平公”可知,这是对友人的安慰和勉励,结合注释一可知,也是对自己的安慰和勉励。诗人要把自己的桃李年华,奉献给事业,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是冷遇,还是热望,诗人都要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对社会尽职尽责。故答案为:(1)C

(2)表达技巧:①以景结情。“寒至骨”,既指大自然的严冬,也暗喻各种残酷的现实。“桃李用年华”,既写出寒冬过后桃李竞相开放的灿烂春景,又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的心态。②卒章显志。一个“用”字,颇富深意,表明诗人不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奉献自己桃李年华的心志。思想内容:尾联既是慰友励友,也是自慰自勉。格调明快,情感豪放,态度进取,给人启迪。【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题干要求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赏析尾联,已经规定了答题的方向。表达技巧需考虑: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技巧。思想内容重要考虑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6.【答案】(1)C

(2)①左诗中的“涧松”高百尺却被“山苗”遮蔽,充满不平和怨恨,比喻无机会伸展抱负的英才,表达了诗人因阶级差别而志不得伸的愤懑;②范诗中的“涧松”位置虽低却不抱怨,作者以此自比,表达了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和积极努力的思想。【解析】【分析】(1)C.误将用典当实指。“琴遇钟君”是用伯牙子期的典故表达对知音的渴望,并非实指自己琴技高超。

(2)“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冑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前两句描写了涧松“郁郁”,高大茂盛,山上“苗”稀疏矮小,然而凭借山上苗小小的叶茎却能遮蔽涧松,作者由此发出,社会上那些世族明明没有才华,却都身居高位,而有才能的人却屈居人下的感慨,表达诗人对阶级固化,贫寒之士有志不能申的愤懑之情。本诗中“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两句,作者说只要上天不曾忘记有才华的人,涧松也不必埋怨山苗,表现出一种自信能力,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有所收获的积极努力的思想。故答案为:(1)C

(2)①左诗中的“涧松”高百尺却被“山苗”遮蔽,充满不平和怨恨,比喻无机会伸展抱负的英才,表达了诗人因阶级差别而志不得伸的愤懑;②范诗中的“涧松”位置虽低却不抱怨,作者以此自比,表达了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和积极努力的思想。【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是比较阅读题,需分别分析“涧松”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分别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再组织语言规范作答。7.【答案】(1)A

(2)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愤。【解析】【分析】(1)A项有误,全诗的基调不是“昂扬奋发”,而是“感慨无奈”。

(2)“剑歌”运用的是孟尝君食客的典故,这是李白政治失意之时借古人之事为武器,准备拂袖而去归隐山林了,所以有了后来的唐玄宗“赐金放还”李白。由此可见,“剑歌行路难”表达了作者对朝政昏暗,贤愚颠倒,世路艰险的感慨,表达了诗人老大无成,决心归隐的愤懑之情。故答案为:(1)A;

(2)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愤。【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8.【答案】《赠从弟》中,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秋归辋川庄作》写了王维隐居山林,景观山间生活、农家生活,借松表现了内心的淡然,脱离世俗的闲情逸致。【解析】【分析】《赠从弟》。翻译: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直立。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分析。前四句写松树在风中的挺拔、耸立、刚劲。后四句写松树在严寒中不凋零、耐寒、挺立的形象。整首诗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结合题目可知,这是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要学习松的品质,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秋归辋川庄作》。翻译:空林积雨,薪火难以点燃。午饭做完,马上送向田间。漠漠水田,飞起几只白鹭;阴阴夏树,传来婉转鸟鸣。惯于山间安静,早起遍地看花。松下长吃素食,采摘路葵佐餐。我与野老已融洽无间,海鸥为何还要猜疑?分析。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流露闲散安逸的心境。颔联写自然景色,写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的盎然生机与静谧,流露一种美好。最后两联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表现作者远离尘嚣、澹泊自然的心境。这里借松表现了内心的淡然,脱离世俗的闲情逸致。故答案为:《赠从弟》中,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秋归辋川庄作》写了王维隐居山林,景观山间生活、农家生活,借松表现了内心的淡然,脱离世俗的闲情逸致。【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9.【答案】(1)“迟”是缓慢的意思,生动地描写了雨天田家的炊烟缓缓升起的样子,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或淡泊宁静的心境)。

(2)①动静结合(以动写静):广漠空蒙的水田,蔚然深秀的密林,此为静;白鹭翩翩起飞,黄鹂互相唱和,动静结合,体现了田园风光优美,富有生机。②对比、衬托:白鹭、黄鹂的自由自在衬托出了田家生活的无忧无虑,也体现出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宁静。③多角度描写:绘形绘声绘色,“飞”写出了白鹭翩翩起飞之状,“阴阴”写出了夏木茂密之形,“啭”写出了黄鹂啼啭之声,碧绿、雪白、苍翠、金黄,错落有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色彩搭配,体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④运用叠词: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突出强调了景物的特点。【解析】【分析】(1)这首诗是王维田园诗的代表作。诗人把自己优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首联的意思是“连日雨后,树木稀疏的村落里炊烟冉冉升起”。“迟”形容炊烟缓缓升起的情景,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

(2)①从词语角度。叠词“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幽暗的样子,描写夏木茂密,境界幽深。动词“飞”,起飞,形象地写出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的情景;“啭”小鸟婉转的鸣叫。生动的描写了田野边繁茂的树林黄鹂婉转的啼声。②写法,动静结合:“漠漠水田”“阴阴夏木”为静;“飞、啭”描写动静,动静结合,体现了田园风光优美,富有生机。③写法衬托:描写白鹭、黄鹂的自由自在,衬托出了田家生活的无忧无虑,表现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④多角度体现诗歌意境:视觉,“积雨空林烟火”“水田、白鹭、夏木、黄鹂”,描写了优美的田园风光。听觉,“啭”写出了黄鹂啼啭之声。讲究色彩搭配,富有画面美。碧绿、雪白、苍翠、金黄,错落有致,体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故答案为:(1)“迟”是缓慢的意思,生动地描写了雨天田家的炊烟缓缓升起的样子,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或淡泊宁静的心境)。

(2)①动静结合(以动写静):广漠空蒙的水田,蔚然深秀的密林,此为静;白鹭翩翩起飞,黄鹂互相唱和,动静结合,体现了田园风光优美,富有生机。②对比、衬托:白鹭、黄鹂的自由自在衬托出了田家生活的无忧无虑,也体现出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宁静。③多角度描写:绘形绘声绘色,“飞”写出了白鹭翩翩起飞之状,“阴阴”写出了夏木茂密之形,“啭”写出了黄鹂啼啭之声,碧绿、雪白、苍翠、金黄,错落有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色彩搭配,体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④运用叠词: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突出强调了景物的特点。【点评】(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10.【答案】(1)A,C

(2)动静结合(以动写静):广漠空蒙的水田,蔚然深秀的密林,此为静;白鹭翩翩起飞,黄鹂互相唱和,动静结合,体现田园风光优美,富有生机。【解析】【分析】(1)A中“农家饷田、田头野餐、早炊”顺序错误;C颈联写的是恬淡闲适的生活。

(2)静:水田广布,浓绿的夏木,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相映成趣。动:飞写白鹭翩翩起飞之状,啭写黄鹂啼啭之声,突出强调了动景的特点。故答案为:(1)AC;

(2)动静结合(以动写静):广漠空蒙的水田,蔚然深秀的密林,此为静;白鹭翩翩起飞,黄鹂互相唱和,动静结合,体现田园风光优美,富有生机。【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11.【答案】(1)C

(2)①荷叶清圆,上面是圆圆的雨滴,亭亭玉立的荷叶被荷茎举起,是垂直的,荷塘美景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②“一一”表现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有层次感,从整体上写景;③“风”描写了荷叶随风轻摇的姿态,“举”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出水的姿态,修长,亭亭玉立,是细节描写。【解析】【分析】(1)C项,“由虚转实”错误,“故乡遥,何日去?”紧承上文“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从面前的荷花想到遥远的故乡,“面前的荷花”是实写,“想到遥远的故乡”是虚写,所以应是由实转虚。故选C。

(2)“清圆”写出了荷叶的形状,“举”写出了荷叶被托举的状态,使静态景物颇具立体性,更真实可感;“一一”既写出了荷叶数量之多,又写出了其层次之美,整体上表现了荷叶的风貌;“风”“举”从细节上对荷叶加以刻画,增添了荷叶的动态美。故答案为:(1)常;

(2)①荷叶清圆,上面是圆圆的雨滴,亭亭玉立的荷叶被荷茎举起,是垂直的,荷塘美景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②“一一”表现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有层次感,从整体上写景;③“风”描写了荷叶随风轻摇的姿态,“举”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出水的姿态,修长,亭亭玉立,是细节描写。【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12.【答案】(1)婉约;美成

(2)C

(3)①夏日清晨;②鸟雀、荷叶、荷花;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解析】【分析】(1)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所撰小令可爱,长调宛转,是婉约派集大成者,负一代词名。

(2)C项,“暗示自己壮志难酬”错误,“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地衔接起来,“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旅思乡愁一并袭来,此情此景,难以忍受。重在写旅思乡愁,并非“暗示自己壮志难酬”。故选C。

(3)“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里写的是一个夏日的清晨,词人点燃了沉香以驱散潮湿闷热的暑气。鸟雀在窗外欢呼着,庆祝天气由雨转晴。“鸟雀呼晴”“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意思是:清晨的阳光投射到荷花的叶子上,昨夜花叶上积的雨珠很快就溜掉了。清澈的水面上,粉红的荷花在春风中轻轻颤动,一一举起了晶莹剔透的绿盖。远远望去,仿佛一群身着红裳绿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女子!描绘了鸟雀欢呼,荷叶初干,荷花亭亭玉立的景象。《关河令》的上片写日间情境,于明处写景,暗里抒情,寓情于景;下片写夜间的情景,于明处抒情,衬以典型环境,情景交融。故答案为:(1)婉约

美成

(2)C;

(3)①夏日清晨;②鸟雀、荷叶、荷花;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点评】(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3)此题考查把握诗词内容的能力。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13.【答案】(1)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夏日午后作者看见风中的荷花而“触景生情”。联系两片之间情感细带的意象是“风荷”,由眼前的“风荷”想到家乡的荷花。从而抒发怀乡之情。

(2)首先这两句词有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似得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沙落日圆’的精髓。第二,语言简练之美。“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的“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更是为人称道的,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造成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构图美与炼字美两处能从一处分析即可酌情给分,不必要求面面俱到。)【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词,理解上下片景色与情感的关系,然后根据景情之间的关系来作答。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夏日午后作者看见风中的荷花而“触景生情”。“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写出了荷的神韵。“叶上初阳干宿雨”句,词人的目光落在荷叶上,“初阳干宿雨”既交代了时间与天气状况,又富有动感,写出了荷在朝阳下的润朗。“水面清圆”句,词人的目光扩及水面,“清圆”描写出荷叶圆圆,清丽而舒展,铺落在水面上。“一一风荷举”句,“举”字用得极佳,既写出一株株荷的亭亭玉立,又写出荷的生机勃勃,向上挺举的动态。这三句从不同的视角表现荷的形象,极富韵致。下片开头二句“故乡遥,何日去”,词人自问,表达了思乡之切。“遥”字写出与家乡相距甚远的无奈,“去”字强化了词人盼望离开此地回到家乡的愿望,思乡之情自然流露。“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句,家乡遥远,客居长安,“久”字表现出作者对飘泊生活的厌倦,表达了归家的愿望。联系两片之间情感细带的意象是“风荷”,由眼前的“风荷”想到家乡的荷花,从而抒发怀乡之情。

(2)首先这两句词有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水面清圆”句,词人的目光扩及水面,“清圆”描写出荷叶圆圆,清丽而舒展,铺落在水面上。“一一风荷举”句,“举”字用得极佳,既写出一株株荷的亭亭玉立,又写出荷的生机勃勃,向上挺举的动态。这三句从不同的视角表现荷的形象,极富韵致。第二,“语言简练之美”——“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的“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更是为人称道的,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造成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据此即可得出答案。“水面清圆”句,词人的目光扩及水面,“清圆”描写出荷叶圆圆,清丽而舒展,铺落在水面上。“一一风荷举”句,“举”字用得极佳,既写出一株株荷的亭亭玉立,又写出荷的生机勃勃,向上挺举的动态。这三句从不同的视角表现荷的形象,极富韵致。故答案为:(1)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夏日午后作者看见风中的荷花而“触景生情”。联系两片之间情感细带的意象是“风荷”,由眼前的“风荷”想到家乡的荷花。从而抒发怀乡之情。

(2)首先这两句词有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似得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沙落日圆’的精髓。第二,语言简练之美。“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的“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更是为人称道的,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造成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构图美与炼字美两处能从一处分析即可酌情给分,不必要求面面俱到。)【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景物形象的能力。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有单个景物的,也有多个景物的,有的还会考查多个意象组成的画面或意境。在筛选出景物形象的基础上,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或者对某种意境特点的概括能力。答题步骤:①抓住诗中的重要景物,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力求优美;②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或氛围的特点;③根据意境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此题考查把握诗词内容的能力。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14.【答案】(1)荷;夏荷;春荷

(2)《苏幕遮》抒发思乡之情,《系裙腰》抒发相思盼团圆之情。《系裙腰》运用双关手法,“藕”与“莲”分别谐音双关为“偶”与“怜”,词句表面写荷花何日生藕,何日产莲,实际是写不知何时能与心上人团圆,得到心上人的爱怜。【解析】【分析】(1)此题较为简单,第一个横线处可以从周词“一一风荷举”,张词“东池始有荷新绿”看出,两词写到的相同意象为:荷。《苏幕遮》写的是“一一风荷举”“五月渔郎相忆否”夏荷;而《系裙腰》写的是“东池始有荷新绿,尚小如钱。问何日藕、几时莲”春荷。

(2)此题问题很明确,第一问问的是情感,周词“故乡遥,何日去”抒发思乡之情;张词“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几番圆”抒发相思盼团圆之情。故答案为:(1)荷

夏荷

春荷

(2)《苏幕遮》抒发思乡之情,《系裙腰》抒发相思盼团圆之情。《系裙腰》运用双关手法,“藕”与“莲”分别谐音双关为“偶”与“怜”,词句表面写荷花何日生藕,何日产莲,实际是写不知何时能与心上人团圆,得到心上人的爱怜。【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诗词内容的能力。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15.【答案】(1)上阕一、二两句写到了碧云、黄叶、绿波、翠烟;三、四两句写到了山、斜阳、天、水、芳草。前两句中景物色彩鲜艳浓烈,后两句中景物视角从上到下,由近及远,展现出一幅夕阳西下、芳草萋萋的画面。

(2)“独倚”可见词人夜间想登楼远眺一遣愁怀,但明月寓意团圆,让词人更感孤独寂寞;“休”字表达了词人痛苦深沉的思乡之情。【解析】【分析】(1)上阕写景,气象阔大,意境深远,视点由上及下,由近到远。“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云:“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即由此词点染而成。“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自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后,“芳草”往往与离情密不可分,它的季节特征反而在其次。上阕皆为景语,仅“无情”二字点出愁绪,犹是对景而言,不露痕迹。

(2)“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故答案为:(1)上阕一、二两句写到了碧云、黄叶、绿波、翠烟;三、四两句写到了山、斜阳、天、水、芳草。前两句中景物色彩鲜艳浓烈,后两句中景物视角从上到下,由近及远,展现出一幅夕阳西下、芳草萋萋的画面。

(2)“独倚”可见词人夜间想登楼远眺一遣愁怀,但明月寓意团圆,让词人更感孤独寂寞;“休”字表达了词人痛苦深沉的思乡之情。【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16.【答案】(1)寥廓(阔远)、悲凉、多彩(秾丽)。景含天、地、山、水等,意境阔远;落叶、寒水、斜阳、远草,萧飒悲凉;碧、黄、翠等,色彩鲜明。

(2)第一句点出“乡魂”“旅思”,直抒胸臆;二、三两句用梦魂难接、休倚高楼衬托相思之苦;最后一句借酒浇愁,愁至高潮,写出相思之深。【解析】【分析】(1)题干要求简要赏析“词上片所写之景”的特点。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景物形象的能力。首先到上阕中圈出所写的景,把握这些景的特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起首“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这一层翠色的寒烟。“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与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辽阔而多彩的秋色图。“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这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映照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上阕选取天、地、山、水、落叶、斜阳、远草等景物,色彩鲜明,构成了一幅寥廓悲凉而又多彩的画面。

(2)题干问的是“结合下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抒发羁旅相思之情的”,这是考查抒发情感的方式。“黯乡魂,追旅思”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与“旅思”意思相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愁之深自见,这是使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抒情。“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读。说“除非”,足见只有这个,别无他计。言外之意是说,好梦做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这就逗出下句:“明月楼高休独倚。”月明中正可倚楼凝思,但独倚明月映照下的高楼,不免愁怀更甚,不由得发出“休独倚”的慨叹。词人以梦魂难接、休倚高楼来衬托相思之苦。“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这真是欲遣乡思反而更增乡思之苦了。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典故来表达。故答案为:(1)寥廓(阔远)、悲凉、多彩(秾丽)。景含天、地、山、水等,意境阔远;落叶、寒水、斜阳、远草,萧飒悲凉;碧、黄、翠等,色彩鲜明。

(2)第一句点出“乡魂”“旅思”,直抒胸臆;二、三两句用梦魂难接、休倚高楼衬托相思之苦;最后一句借酒浇愁,愁至高潮,写出相思之深。【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景物形象的能力。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有单个景物的,也有多个景物的,有的还会考查多个意象组成的画面或意境。在筛选出景物形象的基础上,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或者对某种意境特点的概括能力。答题步骤:①抓住诗中的重要景物,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力求优美;②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或氛围的特点;③根据意境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17.【答案】荷;思乡【解析】【分析】根据对诗歌的意思理解:上片: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鸟儿东张西望的在屋檐下的"言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下片: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我故乡的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去的杭州西湖荷花塘。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游子浓浓的思乡情,向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上片主要描绘荷花姿态,下片由荷花梦回故乡。全词写景写人写情写梦皆语出天然,不加雕饰而风情万种,通过对清圆的荷叶、五月的江南、渔郎的轻舟这些情景进行虚实变幻的描写,思乡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故答案为:

思乡【点评】此题考查把握诗词内容的能力。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18.【答案】(1)通过描写飘零的残红、清幽的原野、飞舞的柳絮、漂转的萍叶、苍茫的梅雨等暮春凄冷之景,流露了幽居深院的作者孤寂落寞、惆怅迷茫的愁绪。

(2)运用叠句,回环往复,造成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有别具一格的音乐美,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从抒情方式入手答题,抒情方式为借景抒情,注意从景物特征入手,抓住词中的“一片残红”“绿遍天涯树”“柳絮飞,萍叶聚”“梅子黄时雨”等意象分析其“凄清”的意境;再结合“愁”分析“孤独寂寞”的情感。

(2)此题考核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求分析叠句的形式增强了词的音乐性的技巧。答题时找到词中的叠句,然后分析音乐性效果。分析叠词注意从反复、拟声、摹形的角度分析效果,“依旧春来,依旧春又去”“绿遍天涯,绿遍天涯树”“梅子黄时,梅子黄时雨”“句句愁人,句句愁人处”从形式上看,反复增强音韵效果;从内容看“绿遍”突出多,“梅子黄时”突出雨多,再结合“句句愁人”突出愁,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故答案为:(1)通过描写飘零的残红、清幽的原野、飞舞的柳絮、漂转的萍叶、苍茫的梅雨等暮春凄冷之景,流露了幽居深院的作者孤寂落寞、惆怅迷茫的愁绪。

(2)运用叠句,回环往复,造成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有别具一格的音乐美,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19.【答案】(1)C

(2)“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随风颤动,写出了荷花的动态美;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解析】【分析】(1)C项,不是“直接抒发”,而是从友人角度落笔,抒写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思念。故选C项。

(2)题干要求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句中的“举”字,这是具体考查诗歌语言的炼字。解答时,先答出所给字的意思,如“举”,擎起、向上用力托起;然后代入句子,说明其在诗句中的含义:荷在风中举,随风颤动,写出了荷花的动态美;最后写出这个字的情感义: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它把荷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出来,也表达了诗人对荷的喜爱之情。故答案为:(1)C;

(2)“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随风颤动,写出了荷花的动态美;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